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江都市-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
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
质。它是指教
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
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
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
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形成
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 问题意识 教学氛围 质疑能力
元认知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
人”“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
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
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但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教学中教师只是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
能为主,采用教师提
问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
农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放弃自己创
新提问的意识,使思维处于惰性状
态。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
学生
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罗杰斯
认为: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
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积
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要通过自
己的语言、动作、
表情传递给每位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
师是最可
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都会让学生感到老师
对自己
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
提出问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有些同学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
师也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
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
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
br>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
形成了宽松、活跃
的质疑氛围。
1、创设心理安全环境,建立“问”之基。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
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
旺盛,对事物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
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
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学生才能
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
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
观,尊重每一个学生,
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
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
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
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
其次,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
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
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
生求新求
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
时,立
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
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
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
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
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
知特点,思想
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
题
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
够“自由地呼吸”,敢想、
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
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
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
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2、设计引趣激思的情境,激发“问”之需。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
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
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
于问题。没有问题的源泉,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意识。虽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
受生活阅历和理
解能力的限制,低年级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深入思
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
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有问想提。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
生新的数学公
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
经
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
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
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
内容巧
妙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
共同了解了元、角、分
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
br>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
分、6分、7分……呢?”这问题提的很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对问题提的好的同
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
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
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
象深刻,而且提问的兴趣也越来
越浓。
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
br>“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
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
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思、设
疑,引而不发。我们主要通过三方面培养学生的
质疑能力:
1、把握“问”之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
互产生同化和顺应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
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
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
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
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
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
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如:《年、月、日》一般的教学总是先
让学生看年历卡,然后提问“一年有
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生答,师板书,而我们首先是让学
生说说:“年
月日的知识我已经知道了……。”学生有的说“一年有12个月”,有的说“一
个
月有31天、30天、29天、28天”,还有的说“一年有365天、366天”。
然后教师设问:“
一个月到底有几天?一年到底有几天呢?”把学生的回答当成
一种猜想,从而提练出整节课的两个核心问
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目标和方
向。
2、拨动“问”之弦
赞可
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
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
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
么?怎么样?需要教师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
br>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教学中我们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
转换成一连串具有
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
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
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它们使学生产生
了问题意识。
当然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境的设置也迥
然不同,方式是多样的,我们感
到大致有: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触发学生产生问题;创设呈现带
有问题
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
性的故事
,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称”。
3、发散学生“问”之面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例题
教学后,
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
同时还
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提问步
入更深层面。如在教学百分数应
用题后,我们提供学生这样一条信息:六年级一
班有48名同学参加读书活动,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本
单价为5元的书,书店
对购买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优惠,你觉得用哪种方案购书用的钱最少?学生<
br>在一番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后,向老师质疑:可不可以与其他班级合买?我问学
生
为什么要合买?学生摆出了他们的理由:(1)每个学生单独买,全班付:5
×48=240元。 (2
)班级统一购买,且购买50本,全班付:5×90%×50=225
元。钱付得少,且多得2本书。
(3)与其他班一起购买50本以上,全班付:
5×90%×48=216元。
4、适时进行激励 引发提问内需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
力。小学生这种
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
动
。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
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
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
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
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
内在动力。如我们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2+
2
与2×2相等,而4+4与4×4却不相等呢?”教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启发
学生画图理
解两个算式的意思,当学生们画出下图时,热情高涨,获得了成功的
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
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
体对认
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
制调节活
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元认知训练意在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
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从而在教
学中让学生从自己内在需要中诞生问题,让问
题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1、在新旧知识的联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有价值的探索材料中,肯定孕伏了
学习新知所必须的旧知识。因此,
一般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想一想: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
?
还有别的方法吗?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等,最后说说。使学生在做、想、
说的过程中意识到自
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到,哪些方面好不够好,为学习新
课作好准备。
如:我们在教“两个数的最
小公倍数”时,让学生画画填填:小王每
隔4天去一次少年宫,小军每隔6天去一次少年宫,第一次在少
年宫相遇
后,再过()天第二次在少年宫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到了答案。接
着我们提供了
一组较大的数,再让学生找一找?结果学生提出:学生尝试
后发现用这种方法不能用了,那该怎么办?教
师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围绕这
个问题讨论,让学生原来的方法有局限性需要寻找另外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
探索规律阶段是新知的集中体现。教学中,要积极培养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
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给学生提
供机会,让他们在解
决一个问题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刚才这种方法正确
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不能用于解
决其他问题?解决问题时碰到
了什么困难?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
如:在教学《初步
认识分数时》,当学生从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中通过
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明白了14、2
4、34、44时,我们鼓励学生
提问。学生经过思考,反问:“老师,有没有54、64……如果有用
阴影部分表
示该怎样表示?”甚至有学生问商店常常里有80%,这个是不是分数?学生
在
反思中又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3、在巩固深化时,鼓励学生再质疑
每节课上安排
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顾一下,你
已经掌握了哪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学
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次再认
识。
如: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相互关
系后,借助多媒体引
导学生反思:它们之间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关系?学生经过反思、提问后发现:原来计算它们的面积都可以转化为(上底+下底)×高÷2。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
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
定价值的问题定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性地、创造
性地学习,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小学数学教育》
[3]李维编著,《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素梅,《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课程资源》,2008
(6)
[5]高琼花,《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
研究)》,2
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