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行知杯”论文集锦汇总
故都的秋原文-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8年“行知杯”论文集锦汇总
微信公众号在小学数学学讲课堂中应用与实践
简介:随着学讲方式
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日益开展,近些年,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微信逐
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应用软件,
它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其中的微信公众号更是被
众多领域研究与应用,为了顺应技术的发展,利
用微信公众号,促进学讲方式在小学数学课
堂的开展。本文从自建的微信公众号入手,视频、语音、文本
交互和学习资源分享,阐述这
些功能能对学讲课堂提供的支持,并以一些课例,列举介绍应用微信公众号
开展学习活动的
情况。
关键词: 学讲课堂 小学数学 微信公众号
一、关于“学讲课堂”
学讲方式改变教学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倡导学生自主
学、主动学、相
互学、学进去和教别人,将手、眼、口、脑、耳多种感官综合参与学习,实现由知识到能
力
的进一步转化。
时下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教师或专业团队作为主讲者,从设计到录制
与发布等过
程学生都未能参与其中。其实,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微课的观看者,亦能成为微课的主讲者,<
br>并从中获益良多。
对于学校来说家长是最丰富、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社会资源之一,家长是弥补
学校教育
中缺失部分的的最好人选,通过家庭教育与辅导,可有效补充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被忽视的部分。微课除了给学生进行学习之外,对象还可以是家长。家长通过观看相关知识点,利用
知识讲解
类的微课,给孩子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拉近家长与孩子、教师的距离,充
分开发这部分强大的教
育力量。还有一部分面向家长的微课是关于学校等的宣传类微课,给
家长观摩、欣赏,快速了解学校的各
方面现状。
二、利用微信公众号在学讲课堂教学的应用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将微信众号与学讲课堂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课前,老师必须
对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哪一个知
识点更适合学讲方式,并且对数学
的课前预习不同与语文、英语学科,不只是单纯地做完题
目就可以了,特别对于小学生,课前预习是很多
孩子根本不懂和不会的。如果利用微信公众
号以图文、文字和视频根据相关的知识点制作数学教学资源推
送给学生以及家长,在这个过
程中家长监督,让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和重点,学生及时留言,根据其
反馈情况,进行
总结,从而设计自主学习导学案,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
课中,主要以学生
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自主先学中,学生们很快地抓住教学内容和
重点,知道如何先学什么,该如何自
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种
关于今天课堂知识的内容,个别学生不是只做了‘
倾听者’的角色,或者根本就没有观点,
自己的想法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摆脱心中虽有,
但是无法表达的尴尬局面。
课后,对进行课后复习,或是对相关拓展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索,发展兴
趣。特别是
对于平时工作太忙的爸妈和文化缺乏的爷爷奶奶的家庭辅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是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开放平台,“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课
堂的短短40分
钟,对于一个有着70多名学生的班级来说,不能保证每个学生能互教互学,
教师可以作为辅导者,让学
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一节微课的录制或者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微课
的设计与制作。实现因材施教,使教学真
正从倾听走向表达,从封巧走向开放,成为师生富
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学习
能力、信息技术能为、团队合作能力
将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捧。生
生之间互相学习,师生
之间互教互学,更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师生彼此巧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为例,结合微信公众平
台支持下的教学资源分享介绍学
习活动的开展情况。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24时记时法》设计方案
课前学习
学习目标:了解生活中的记时法、一天的时间的进程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 交流探讨
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24时记时法和两种记时法的转化
学习形式:自主先学 小组讨论
学习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后拓展
学习目标:生活的24时记时法和转化两种的
记时法技巧
学习形式:自录视频
我学我讲
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
《24时记时法》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
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
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音、形
、像等功能,再
现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
生
的几组生活画面,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微信中,熟悉
的
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
两圈。愉悦的情
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微信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
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
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
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
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清晰、形象、生<
/p>
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四、小学数学微信公众号的开发流程
1.申请建立微信公众号,要求学生关注。
2.公众号的组成部分便是视频、音频、文本等,
包括其课教学设计、脚本设计等重要环
节。像普通传统课堂一样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还要进行脚本设
计,接着才能进行制作等
环节。开发流程大致可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几个环节
教学主题
整理发布
微信
的出现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改变了学习的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使学生可以随
时随地学习,只要拿起
手机,平板灯移动设备,让指尖的教育流行起来,为教育的改革与进
步带来助为。目前我国的关于教育教
学的微信公众号发展虽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与重视,仍处
于萌芽探索阶段,尚需要深入研究与不懈努为。
后期剪辑加工
片头、片尾制作 制作课程 测试
准备素材
教案设计
课件设计
练习设计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学情 教学目标
让数学与生活接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
让数学与
生活进一步的接轨,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理解数学知识的素材,把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来进行解决。做为新课改下的教师,我们要利用熟悉的事
物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
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
解的问题,贴近生活。
关键词:
数学情境、数学理解、接轨、数学化
新版的小学数学教
材注重数学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事件中学习,
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一点强调了数学的工具性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
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
利用学
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
抽象的数
学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
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因此,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
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生
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
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数
学来自于生活,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
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数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
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
br>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让学生在电脑上把自己的一张照片放大,然后和
原图进行比较,说
一说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
初步感知按比例把图形放大的含义提供了机
会,又很自然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
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
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现实生活是促进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越贴
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越易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思维的加盟。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将知识与生活接轨,具
有拓展性、实践性,能有效地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
、趣味性。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如下题
目: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
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28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经过多少分
钟甲第一次追上乙?
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模拟场景,使学生理解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的含义,同<
br>时明白甲第一次追上乙是其多跑了一圈就是两人的路程差的核心要素。在多种感
官的参与下,学生
主动思维,用路程差÷速度差=行驶的时间,这个解题思路也
就应运而生了。再如:做一个玻璃鱼缸,使
用下面的数据作尺寸:50分米,20
分米,12分米,你有几种做法?并对各种做法做出实际应用的对
比评估。分析
思路,玻璃鱼缸是一个长方体,缺少了一个底面做成的,底面的面积是由长和宽
的
乘积决定的,由于没有硬性规定长,宽,高的尺寸数据,便会产生三种结果。
因而这玻璃鱼缸有三种做法
的。
方法一:用50
20做底面的鱼缸,计算其用料列式是:
50
20+50
12
2+20
1
2
2=2680(平方分米)
方法二:用50
12做底面的鱼缸,计算其用料列式是:
50<
br>
12+20
12
2+50
20
2=3080(平方分米)
方法三:用20
12做底面的鱼缸,计算其用料列式是:
20<
br>
12+50
20
2+50
12
2=3440(平方分米)
三种方法能够做出三个不同的鱼缸。鱼缸已经做好了,下面
要进行数据对比,并
对这三款鱼缸的实际适用场所进行对比评估。这三个鱼缸如果都盛满水,容积一样么?占地面积一样么?用料一样么?价格又有什么特点呢?他们分别会被放
在什么地方来使用比较
适合呢?经过学生讨论与计算对比,不难得出结论:三个
鱼缸的容水量是完全相同的;占地面积是不同的
,导致其使用场所不同;所用材
料不同,导致其价格不同。
如下表:
制作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容积(升)
12000
12000
12000
占地(平方分米)
1000
600
240
用料(平方分米) 价格趋向
2680
3080
3440
低
中
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会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你的房间较
小,你就要选择底面积较小的鱼缸,但是这需要花费较多的金钱;如
果你的房间
较大,你就要选择底面积较大的鱼缸,这需要花费的金钱反而较少。显然第二种
鱼缸
制作的方法会成为折衷的选择方案,如果你是生产鱼缸的,你会多生产哪种
尺寸的呢,结
果不言而喻的。如果是普通的家用鱼缸,你会选择哪一款鱼缸;如
果是超市销售活鱼,你又会如何选择鱼
缸呢,鱼缸内放养不同体积大小的鱼
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各款鱼缸一个适用的范围,并且估计出哪
种尺寸的鱼
缸的市场更大,利润更高等等。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来展现自己的创意与思
维。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
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
们认识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中,我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今年
的身高是多少呀?体重多
少?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
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
活中常用的各种
知识像水电费、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
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又如:在
教学“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就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
行一项社会调
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读出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
牌
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其中两种商品的总价是多少?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
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另外,我们还
可以让学生看看有没有打
折、促销的物品,这些物品与原价比降了多少,再让学生走访不同的超市,货比
三家。还可以让学生对超市物品的打折活动进行估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一些
数学能力,还培
养了学生节约的意识,让一堂数字课转变成生活实践课。
“联系生活学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
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
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
活过
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
贴近学生的
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
得更紧密。
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我们自己感受到
数学的
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一开始就
从我们身边选择素材并制成录像
片段作为课堂引入,这三段录像分别是我们称体
重、农民卖菜和在水果摊买水果。使我们通过对熟悉的生
活场景的回顾,感受到
质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此外,整堂课从教具到<
br>学具都取之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品,当我们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食品或是非
常熟悉的生活必须
品出现在课堂上的时侯,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我们的情
绪空前高涨,从而激发主动
学习的愿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有意识的布置了一
个课后实践题“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要求学生利用
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
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从而将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
堂
联系起来,使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形成
和巩固重量概
念。
总之,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引导
学生捕捉生活
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
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数学与生活相
融, 让课堂充满生
活气息,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曹蕾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成效探析 新课程(小学),
2014(7)-75-75
王培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157-158
浅谈静思默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考是学习中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这关系到学生
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理解及深刻感受往往都是在静思默想中细细品味和揣摩出来的。现
在的语文
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可谓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
语文
课堂是要有激情迸发的时刻。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顾此失彼,如若课堂上一
味地追求热闹,学生鲜有静思
默想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有
一部分孩子天生性格喜静,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学
习。静思默想也是一种有
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上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
我们的教学显现无限魅力。
关键词:静思默想 语文教学 运用
静思
默想,通俗的说,就是坐下来不作声的的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温故,
并在此基础之上而进一步知新。
而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此
起彼伏的讨论声可谓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顾此
失彼,如若课堂上一味地追求热闹,学生鲜有静思默想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独立<
br>思考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课堂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静思默
想也是一种有效的
教学手段,它与听、说、读、写有着同样的重要性,遗憾的是
我们多数人并不重视这种方法。
当前的教育实际多数仍以分数论成果,我们的教师也在教学上多注重给学生
知识的“鱼”,并不是我们提
倡的“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想我们在教学上,不仅要教给我们学生知识
,还更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
种学习的方法。这样,他们才是“学习”。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静思默想,它就
是
一种学习的方法。在我们中国气功中,有瞑想一说。它讲究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呼吸自然,
万念归一,在这种身体、心理、呼吸都得以调节的状态下,有利于发
挥人的意识潜能。静想默写正是运用
静动统一而达到身心协调,从而充分发挥感
知学习内容的能力,使学生的外部学习转为内化的知识。 <
br>我们的学习实际是一种记忆学习。学习的知识,只是再重复前人的记忆。记
忆的遗
忘曲线告诉我们运用静思默写,可以让旧知重现,并能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知识经过我们的感观留在大
脑中的痕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忆,就达不到应有
的学习效果。运用静思默想的方式回忆,则方便实用
,效果显而易见。当我们对
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把握时,就力求回忆出来,这比边想看强的多了。所以有的
学
生沉默寡言,不爱说话,表面上看好像学习效果不好,但从作业情况来看,却完
成得很好。这
就是学生的静思默想起到的功效。而有的孩子看似学得很好,“呱
呱叫”,但作业却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好
。这部分孩子就是因为在学习中缺少静思
默想,所学知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心理学层
面来说,记忆只有转换成形象才能够记得更加的牢固。静思默想
具有形象性。读书学习中获得的视觉形象
变为心理形象,或无形象的内容变为有
形象的内容,这无疑给学习内容设置了记忆挂钩,让内容在脑中的
印象更加的深
刻。
很多食草类动物都有反刍的特点,学习上也要讲究反刍。静思默想恰恰具有
了这一特性,能使感知的东西更加的清晰,并能加以深化,由浅入深的的感知,
还可能产生顿悟
,获得新的理解。
我们要达到以上的良好效果,那就要掌握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保
证凝神静气,身心放松。强压情绪或昏睡,都不能达到效果。想,要按一定的信
号或暗示去想,不能漫无
目的,无拘无束的的乱想一通。有人达不到效果,就是
没有达到上面的要求,或偶尔用之,不甚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不能找到静思默想的运用。比如在古诗的教学中,
有时我们叫学生根据
诗的意思去想象,这就是良好的运用。把学生的语文思维通
过想,来转化成图象,更为直观,并融入了对
诗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更多的运用这一神奇的方法,让它
发挥应有的作用。
1、课前的静思默想
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安排2分钟的重现性的静思默想,来回忆上一节课
所
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既可以净化一下学生课间活动时的混乱情绪和心理,为上
新课做好准备
,又可以复习旧课,以旧带新,起到过渡和导入的作用。
2、课中的静思默想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安排一些静思默想的练
习。学习优美的散文或诗歌
如《田园诗情》《九寨沟》等,就可以在讲读的过程
中让学生进行将抽象的文字变成优美的图象,在美景
中得到美的享受,加深对文
字的理解,深入作者的内心。
3、课后的静思默想
一堂
课在新授内容完成之后,会有一个课堂小结。这个小结我们就可以静思
默想的形式来结束。让学生安心静
气的回忆一下本课所学到的内容,使知识在心
中得到整理、强化、进一步巩固。这种静思默想进行时,不
能缺乏教师的话语引
导。这对教师的知识存储和积累是个挑战。
3、作文前的静思默想 我们的学生在进行作文时,常常表现的无话可说,这是一个通病。原因除了
对生活缺乏真实的感受之
外,还与作文前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学生对所
写的内容并不陌生,只是因为没有找开思路而一时
写不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我
们应给学生一个构思的时间,让学生根据题意去静思默想,在一种凝神静气
的氛
围中,把那些与本次作文有关的材料一一的从脑中挖掘出来,然后再筛选出来。
面对眼前的
作文材料,还可以想想如何去写。这样的想,比叽叽喳喳的去说,要
强得多。我们平时作文时所讲的要打
先“腹稿”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许多同学一
见到作文题目就开始忙写,这样往往写不出一篇佳作。在静思
默想后列出一个简
单的作文提纲,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4、阅读教学中的静思默想 <
br>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表
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
思默想之后,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教师不顾学生的
实际学情而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所
以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有意识
地加强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引导,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更要让学生在疑难
处静思
默想。经过学生的一番深思熟虑,问题往往也便迎刃而解。
5、睡前静思默想
记得小时候教我的老师,经常提起一种叫“放电影”的复习方法。现在想想
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
静思默想。它要求学生每天晚上临睡前,平躺在床上,
全身放松,不受外界干扰,聚精会神,微闭双眼,
将白天所学的知识,以放电影
的形式,重现一遍。不可小看这种做法,它的记忆效果是非
常的棒的。
在网络快餐文字盛行的今天,人心浮躁,静思默想显得尤为珍贵。
需要说的是我
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放之四海
皆准的。教学上我们应该博众之长,为我所
用,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让我们的教学显现无限魅力。
参考资料:
秦咏中 《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 《小学语文教育网》
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界最
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深
深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专业性是最主要的特征。“教学
做合一”的思想推动着小学音乐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做合一”思
想的分析,浅谈其对
小学音乐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小学音乐 陶行知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把医生的精
力致力
于教育上面,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走
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话,这体现了他崇高的职业精神。
他的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作
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把陶老先生的话付诸于实践,贯穿到我的音乐课堂中去
。把他的思想运用到自己
的课堂活动中,能为课堂增添许多的乐趣,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对
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
思想观
点。“生活即教育”即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社会即学校”即
把整个
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
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
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教学做
合一”的意图,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把教学
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
能运用知识的过程上来。本文从陶行知先生三大主张之一的“教学
做合一”角度
出发,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观点概述
何为“教学做合一”?“做学做”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三个活
动,而是一个活
动。把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杜威的教育思想“从
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先决条件,受杜威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提
出了“教学做合一”,
并进行拓展延伸。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紧紧联系,密
不可分的。
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
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教
学内容,树立独立的观念。
“做”强调的是实践性,把教学的实质理论付诸于实践,用实际行动去解决、
学
习身边的问题。创新性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为
其提供了新的
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教学做合一”对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
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集审美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所以我们在小
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加入陶行
知先生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音乐教学的进一步
发展。
(一)“教学做合一”能够避开音乐中教与学的分离。
在音乐教学中,视听唱是必不
可少的环节,通过表演、视唱学习表现音乐的
独特魅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乐理和演唱都是基础环
节。在学习演唱的过
程中,融进“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知识进行提高,从而提高音乐的整体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中合一”就是完美的避开了教学分开的弊
端,从而提升音乐的
整体属性。
(二)“教学做合一”符合音乐教学的进程。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音
乐游戏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技能,
获得审美性。但是在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没
有领会音乐的“综合”
思想观念,更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使音乐教学分散、零碎,不成体系。这<
br>很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普及。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看重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和实践性,创新性
。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
现实问题,符合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客观
情况。
三、“教学做合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简
要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最优化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
原则。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发挥这
几种原则的作用,提升音乐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唱歌课《咏鹅》中,我们可以这
样来体现。
《咏鹅》这是骆宾王的一首诗,在上这节音乐课之前,我会请学生们一起背诵这
首古
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由此,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
《咏鹅》歌曲,就是他们之前
接触过的古诗,简化了这首歌曲的学习,也让孩子
们放松心情,快乐的学习歌曲演唱,这体现了学生主体
性原则。
再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太阳出来了》,是一首彝族的
民歌。在
学习本首歌曲之前,我先出示歌曲的中间部分按节奏读歌词。让学生先
自己学习打节奏,然后再加上歌词
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在游戏的过
程中,掌握知识和歌词的内容。这一部分的节奏游戏,抓住
学生是主体的特点进
行教学,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质量。
就实践性的原则来讲,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把音乐课中的情感付诸于生活
实际中。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唱歌课《小船》
,从歌词内容中,我们体会
到爸爸妈妈是孩子的臂膀。家,是孩子的港湾。老师在教唱这首歌曲时,要重
点
突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完歌曲之后,
老师要把情感
抒发付诸于实践,例如,给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爸爸妈
妈洗脚等等。
四、怎样体现“教学做合一”?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游戏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课的前提,良好的课堂也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前提条件,
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充分
发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念。小学阶段的音乐知
识需要老师的积极指导,根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游戏学习的方式,吸引学生学
习
音乐的兴趣。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趣味性强
的教学环节,
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游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玩的过程中
学习。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小学音乐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
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乐观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谁唱歌
》这一课时,老
师可以开展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音乐知识,有些学生活泼好动,教
师可以引导这类学生进行动物表演,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模仿小动物的过程中,
掌握旋律,从而学会歌曲
的演唱。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一个好
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艺
术氛围。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良
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知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学生要在做中学,在学
中做,教师善于
发挥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蜗牛和黄鹂鸟,在学生的表演中,感受到蜗牛与黄鹂鸟之间的对
话,这样小学生在理解
歌词时,会更加深刻,在演唱过程中,也会更有感情,展
现出属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生命力。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功不可没,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
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迎合了音乐时代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目标更加明确,实践能
力得以加强,同时符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这
些音乐教育者要不断从陶行知先生的音乐教育理念中
总结方法和经验,推动音乐
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孙昌瑞. 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03)
[3] 赖德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初探——兼谈查有良的《大教育论》[J].
川东学刊.
1997(04)
[4] 戴荣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对当前
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文教资料,
2007,(14)
[5]
唐靖云.试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观[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1).
[6] 林兴宝.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
小学美术课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实践研究
摘要
想象力是每个孩子天生具备的能力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明显具备这个能力,孩子的世
界中想象力就是一切可能。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它可以制造奇迹,它可以让孩子的生活
变得丰富多彩,变得充满奥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
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而想象力在美术课中体现的很多孩子发挥的
淋漓尽致,因
此美术这门学科孩子们就特别的偏爱,他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变得那样幸福。《小学美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小抓起,每年都
有组
织大型的儿童画、科幻画、线画等大赛。从学生参赛的情况中发现不是所有孩子的想象
力能够发挥自如,
有的孩子想象力特丰富会说出来,但是表达不出来,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
突出,低年级孩子想象力非常丰
富,表达出的作品大多有冲击力,他们年龄小不被束缚,只
跟着自己的心走,不会被老师的思维绑架。高
年级的孩子思维有些被成年人影响顾虑太多,
不敢或者是不自信表达自己的创造,仔细反思问题应该是出
在了教育和引导上,令人担忧。
关键词:想象力 创造力 培养 实践 研究
一、想象力创造力缩水的原因分析
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其一、教师自
身具备的知识面
不够宽和专业技不够广,不能有效的拓宽学生富于联想和善于创造的思路,而这
些恰恰是他们想象力思维的基础;其二、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带进来老旧的教学模
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
间,使学生产生依赖,把教师的示范、引导当作标准来临
摹、复制,视老师为权威,以教师给定的内容,
小心翼翼,不出范围;其三、教
师对有“奇异想法”的学生不感兴趣,他们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急于表
现,天马
行空,对此,教师大多不关心或态度冷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性
趣。
例如:学生在创作作品中出现的神话、童话、创造的题材,如嫦娥姐姐、把
城市建在月牙上等,低年级孩
子不懂老师的冷漠与不屑只管乐在自己的世界里就
自己的想象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品出来一般都很惊人
,而高年级孩子受到成年
人的影响,思维慢慢固化,作品显得死气沉沉毫无创新。 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
力,我在美术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延长并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分段认真总结低年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给予高年级充
分的信任与自由,鼓励他
们充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年龄特质,因此也就有了我这
个《小学美术课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实践研究》
小课题
二、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意义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尊重儿童在创作
活动中的自由表达与
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根据身心发展阶段来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这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协调健康的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欣赏、
绘画、操作等方法表达自己的看到的、想
到的、感觉到的事物,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愿
望。
儿童是表现欲极强的艺术家,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媒介,拓展
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去创作、表达,让他们尽量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联想以
不同的形式融入到创作中去。
三、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方法:
1.添加法
添加法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宜。低
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
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与方法也相对单一。但一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
事充满好
奇,加上天生喜欢随手“乱涂乱画”,他们美术课有着很高的热情。我针对学生
的心理
特点,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在画面上增添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发展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想 象力。如一年级上册第三课《闪光
的烟花》一课,学生在完成不同的点线面的创作后,常常
意犹未尽,还想作画,
这时我就启发他们添画,在自己原有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如:不同时间
、
不同季节、不同环境 、不同气氛。会不会出现一些人,动物,植物,或者天外
来客都可以。
学生运用自己作品加上头脑中不断出现的奇思妙想的形象加以联
想,随心所欲地添画、改画,让作品具有
生命的活力,孩子乐在其中,从而潜移
默化的发展了想象力。
2.组合法
一年级第
一学期学生就开始各种形的认识和学习,初步会用长方形、正方形、
圆形等基本形概括表现生活中的常见
物体,如月亮、楼房、洗衣机、电脑等。但
这种基本型的运用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学生如果能随
自己的意愿,随意
变换 、改变形体 ,就能触发创造灵感。如三年级下册《重重复复》
一课,学生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基本型不断重复组合,或变动几何形位置,或改变其方
向、
大小等,从而生出了许多奇巧的构思。这样“奇思妙想”的大胆组合 ,使
学生冲破了具体形象的限制,
拓宽了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创作的质量及创作的热
情,充分展现了儿童奇幻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当然
,学生创作有时也无法凭
空想象,我还须提供一些直观的素材,例如玩具的零件,有漂亮纹理的树叶等等
,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理解然后进行组合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重重复复》一
课的教学中,
我还带领学生欣赏了许多国家不同风格经典组合作品,不仅丰富了
其对基本型的认识
,也拓宽了他们对想象力创作的眼界。
3.命题创作法
命题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很大的比例 ,包括记忆画、想象画、节日贺卡
画等。我在教学中运
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如讲故事开场、图片欣赏、实物联想、
多媒体等充实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潜在的
想象力。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宇
宙之旅》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翻阅科幻小说或科学画报,增
强学生对科学
探险的向往与热爱,再让学生适当临摹飞船 、卫星等物体及飞行员的动态。在
临
摹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在电视、电影、画册、海
报看到的,记忆里一些意象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围绕着自己的创作主题进行创
作。 鼓励他们学习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可以随
意变幻,让学生广泛联想。
最终学生画出了《海底世界》《会修路的洒水车》《嫦娥回家》《乘上宇宙飞
船》
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充满活力,体现了学生非凡的想象力。
另外还有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成果与经验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成果如下:
1.在游戏中发现,在玩闹中观察,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时发生。
美术课有很多的活动课,几乎
每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活动中孩子们
养成了主动了解玩具的不同属性,通过观察玩具发现一些有
兴趣基本型 ,将这
些基本型放大加以联想,创造性的联系生活实际,赋予它新的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把这个叫做创造。
如二年级上册《会转的玩具》,学生自带玩具,
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四
人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在玩中观察各自
玩
具的吸引自己的功能,从兴趣点入手画玩具,鼓励学生放心大胆的描绘现实和想
象中的玩具,
可以加以改造。有的孩子还真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并收到了极好的
效果。令其他同学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也刺激了其他孩子的创作热情。
2.本能的“胡思乱想”
美术课堂中老师引导孩子想象力
与创造力的基本方法,又给了孩子,想象力
成长所需要的土壤: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课堂情
境。老师允许他的
“胡思乱想”。
例如:有的孩子想象力特丰富,墙皮脱落的斑驳,他看了形
状都会说像什么,
几个不规则形状组合在一起就形容像什么。对于这样的孩子,课堂上随处可见。
3.擅长编故事、讲故事
热爱上美术课的孩子更擅长讲故事,一二年级美术教材中安排故事画
课程,
老师课前做好铺垫,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如今孩子在课堂上故事画,他们
画故事,
主题化也是画故事,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开闸放水一样汹涌而来。
例如:《动物的故事》一课,有点孩子
就画出了自己编的故事,带着自己心
爱的小动物去太空探险旅行,新鲜又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
的发挥。
4.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美术课中很多的手工课不在需要老师操心,孩子们都会
根据教材要求自己研
究合作课前搜集自己需要的素材。
例如《会发光的玩具》课前老师布置孩
子提前预习,看看自己做会发光的玩
具会用到什么样的资料,根据自己的设计去搜集。老师的放手激发了
孩子的创作
欲望,这节课没有需要老师讲,从开始的准备会用到科学的知识简单的电路,孩
子都
讲的思路清晰,小组合作积极主动,整节课在浓郁的创作氛围在进行,创作
出的会动的玩具从外形到功能
,设计的细节都令老师感动。
五、研究中的反思
1.理论学习不能放松。
在课的
研究中过程深刻的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好像
黑夜里没有路灯。如今媒体的发
达,网络资源和校内外专业教师线上和线下的交
流,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不断地
学习才是不断进步的保障才能不落后与
孩子的思维。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力的方法孩子不够多样,需要继续进行尝试研
究。
3.成果意识重视不够。在研究阶段发现有些成果没有细致的做好整理, 研
究阶段中的闪光处
很多没有随笔记录,稍纵即逝的遗憾,虽然事后也有补救。最
终记录的好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以及相
关的课堂反思、配套的评价体系、一
些成果的呈现不是当时最佳的体现。研究的路上永无止境,经验来源
于永不言弃
实践研究。
陶行知老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延伸,
再高
于生活。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来源于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
中发掘资源
,发现方法,有效的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宽容鼓励使
之闪闪发光,让我们的孩子以饱满的
热情拥抱美好的生活。
浅谈“学讲”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学讲就是“学进去,讲出来”。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把知识学进去、
理解了,还能把
知识转化成语言讲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首先教师自己能“学
进去、讲出来”;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
学为中心”;关注差异,在小组学习中激
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进去、讲出来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小组合作
学讲就是“学进去,讲出来”。
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把知识学进去、理解
了,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语言讲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课堂
中渗透“学讲”,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把课堂中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师自己能“学进去、讲出来”。
伴随学习的开展,我逐渐清晰了“学讲方式”的涵义是
以学生自主自学习
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
作为学生学习方式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
式的组
织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学讲计划”时,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
会“学讲计划”在教学中的作用
,能结合理论与教学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讲出来、
设计出来。同时,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学生会
提出许多的问题,这就
要求教师要全面地备好课,有更为扎实的“教学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课外知<
br>识,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渴求。
二、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学讲方式
”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都是
天生的学习者,罗思杰认为:人生来就对
世界充满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
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
验的潜能都能
够释放出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潜能释放出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来
,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自主的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
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从而“学会”。例如:
在教《三个小伙伴》一课时,出
示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图画,有个学生就问:“老师,它们三个没
带工具,
怎么栽树呀?这时有的学生帮着回答“可以回家取工具。”“可以向别人借工具。”
我
表扬了这位学生问题提的好,也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并让所有学生带着这个
问题朗读课文,找出正确的
答案。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去解答,学习的积极性提
高了。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寻找答案,如果都是
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
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抹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
中
不断地培养“会学”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会”的目标。
三、关注差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罗思杰说:生长和发育是一种不断趋向自主、不断摆脱外部控制的过程,
唯有当学生受到尊重时
,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每个学生都是个体,都
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因此就存在差异。教师要尊
重学生,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
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习惯、愿望等这些后天性的因素,还
包括先
天性的差异中。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方式,在教学中
就应开发
多种智能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每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有自己
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都有自
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根据
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
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完进行
汇报时,一些经常发言的孩子都举起了手,等待老师请他们回答,我
注意到平常
不吱不声的苏芮也举起了小手,看到他举起手,我就请他发言。苏芮站起来小声
地说
,可是没说清楚。周围的孩子都说她声太小。我示意其他孩子安静,对苏芮
说:“我们给苏芮一次机会,
说大点声,好吗?”苏芮点点头,再次说起了答案,
声音大了许多。我夸她真勇敢,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其他学生给苏芮鼓起了掌。
苏芮不好意思的坐下了。这节课苏芮次次都举起小手,是上学以来举手次数最
多
的一次。假如教师不尊重学生,不鼓励学生大声地讲出来,可能这个孩子学习的
积极性不会这
么快就被激发出来。“学讲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
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和被关注
的心里感受,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地会学知
识和学会知识。
四、小组合作,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存在感。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需要一个
辩论或讨论的过程,儿童学习过程需
要具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分享。在小组
合作中能实
现和别人交流、分享想法、相互学习的愿望。并在小组合作中穿插学习能力强和
弱的
学生进行搭配。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解决了由于班中人
数多,老师不能都照顾到的难
题。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更学会了合作。教师在需要帮助和知道的学
生旁边观察,了解学生是
怎样思考的,发现学生的不同意见,适时的点拨。在小组交流中,每个人都有机
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上都是好学生表现的现象。能达到
人人都思考、人
人都发言的场面,提高学生的存在感,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在小组学习
展示时,每当学生上课举手发言,无论说
的对与否,我都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观察学生的独特感受,灵
活地利用学生的
问题资源组织教学,毫不吝啬地给学生肯定或表扬。因为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微笑的表情,都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倍受鼓舞,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闪耀起
来,沉闷的课堂也会活跃
起来。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锻炼自己,展示自我,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
握知识内容并理解学习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自信心就会不断地形成,对学习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五、在小组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学”字的意思,是
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
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
学会生活,也就
是学习人生之道。”学讲方式恰恰就体现了后者。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它有别于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选择
方法、途径,进行独立
的、能动的、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是关键。“学讲方式”
就是
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学进
去”、“讲
出来”。小组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
在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
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
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
学知识,更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收获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乐于自主学习,更善于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后进行小组展示,有的小组是集体展示、有的小组是选一
个代表进行发言。小
组之间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提
高了。在教《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中,学生
在小组讨论中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小松树为什么没有礼貌呢?”问题一提出,小组成员就积极讨论起来
,有的说:
“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有的说“小松树太骄傲了,所以才那么没礼貌。”
经过
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合理评
价,将极大地鼓舞学生自学的
积极性、主动性。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浓厚
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
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因此,在“学讲计划”的过程中,我还要学习相
关的理论知识,为教学实践
做好理论知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写出教学反思,改进自己
的
教学方式,把“学讲计划”真正地融进到教学中,让“学讲”之花开在学生心中。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
[内容摘要]
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孩
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
子,才可能教育好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再怎么忙,也不
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也要给学生
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
他们的说话。
[关键词]师爱;理解;尊重;倾听;积极性。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在教学的闲暇之余我
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记得苏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
往是
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
乐和悲伤,
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只有对学
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
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理解老师传授的
知识和教诲,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
,体验快乐。大爱无
痕,教育无处不在,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和蔼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智慧,我为学生,为事业不懈地努力着。
一、好雨知时节。
我第一次迎来了一群稚嫩的小鸟——一年级的小伙伴。我像呵护幼苗一样的
爱护着他们。孩子们是初次进入学习的课堂,我也是第一次带着“老师”这个身
份踏入教室。在
与孩子们正式见面之前,我曾设想过,我要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印
象?是严肃、一本正经,还是和蔼可亲?
最后我打算选择后者。一开始我们相处
得相当融洽,即便课堂上的几个“小淘气”有点难管,我也把这种
淘气归为孩子
的天性。直到期中考试考完,我带的班成绩倒数了。拿到成绩单,我的脑袋是懵
的
,再看到昔日可爱的孩子,我不再觉得“可爱”,甚至有点厌恶。课堂上明明
很“热闹”,这难道不是学
生都学会的标志吗?请教了老教师后,我得知想要踏
实的学习,不能光看这种表面的“热闹”,再想和孩
子们打成一片,课堂上的规
则也必须得遵守。我开始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很快学校安排
的公开课到来了,我怀着激动、惴惴不安的心故作镇定地上着
课。本节课是学习《认识毫米》,其中有一
个环节是找找生活中大小或厚度可以
用毫米表示的例子,蒋炆彤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直尺,举起来神气地
说:“老师
你看,2毫米厚的尺子好薄啊!”我听到她稚嫩的声音竟然有一种感动,老师是
个多么伟大的职业,教学的精心设计会让像白纸一样纯真的孩子们迸发出最绚丽
的色彩。
二、当春乃发生。
这一年我很荣幸地担任了班主任,我们班的孩子们活泼、自律又可爱。有一
天,一大早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就急急忙忙地喊我去教室看看,还没到教室,我就
看见王子杰抱着
楼梯栏杆,怎么说都不撒手,还满脸的委屈,嘴里嘟囔着:“我
不想上学了!我要去姥姥家。”我先让语
文老师稳住他,我回办公室拿来了一盒
樱桃,我对王子杰说:“来,要不要吃一个?”王子杰看了我一眼
,有点迟疑但
还是摇摇头,说:“我要去姥姥家。”我接着说:“你看,我一个人也吃不完,今
天要是吃不完,就坏掉了得扔了,多可惜,再说了,你吃完再去姥姥家也不迟啊!”
王子杰想了想,冲我
点点头。我顺势把他从栏杆上牵下来,带回了办公室。经了
解我得知,王子杰的哥哥中考完,今天去姥姥
家了,所以他也想去,但是所有人
都反对,他觉得特别委屈。我问道:“哥哥准备中考是很辛苦的,现在
中考结束
了,去姥姥家放松放松,没什么理由去阻止啊!而你不一样,你有没有想过什么
原因,
大家都反对你去么?”王子杰摇摇头。我接着开导:“你现在还在认真地
准备期末考试,如果你考完了,
你也可以去姥姥家玩,我保证绝对没人再拦着你,
你看这样行么?”“真的么?我这就去上课。”王子杰
站起来说。我拍拍他的肩膀
说:“看来这樱桃没白吃,更聪明了啊!”王子杰乐呵呵地跑开了。教育是一
门艺
术,是唤起孩子的求知欲望,点燃孩子心中希望之火。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以“爱
孩子尊重孩
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才可能教育好孩子”为教育理念教育好我
的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中以引导学生
、理解学生及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更快乐的成
长。
三、随风潜入夜。
对待学生的方
法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
奋上进,又不惹是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
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
业平平,却不至于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
得不到老师
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们班上的赵宏宇就是这样一
个学
生,一天上课我突然注意到他,心中有些愧疚,从开学到现在,我似乎没听
到过他说话,课上我也没主动
提问过他。下课铃声打响了,孩子们要下楼去练操,
当大家都往外走时,赵宏宇主动扶起
倒在地上的扫帚还给旁边的同学说:“小心,
不要绊倒了。”那一刻我觉得赵宏宇头顶是有光环的,孩子
们练操回来后,我当
众表扬了他,全班同学给他送上了掌声。从那以后,赵宏宇在课堂上主动一点了也变得更自信了。对于像赵宏宇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多给他们一些关怀,让他们
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大
集体中的重要性,改变他们内心的平淡,他们可以更阳光一
些,他们可以更朝气一些。多表扬,少批评,
让孩子喜欢学习生活。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常把孩子比作初生的太阳,把后进生比作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这些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
循善诱”。我们班的
孙建邦频频上小组长的“黑名单”,我不得不与他的家长取得
联系询问情况,他的妈妈说:“老师,我向
您保证他的作业绝对做完了并且带去
学校了,我帮他收拾的书包。”回到班里,我把他喊出来问:“作业
是不是在书包
里,为什么不给组长检查呢?“反正没人相信我能完成作业,我就不想拿出来了。”
他低着头说。我听过后,心里酸酸的,平时我太依赖组长反馈的作业完成情况,
从来不去询问当事人,
这就造成了像孙建邦这样的不被信任的心理。
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
好这些后进生,让
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作为一名教师,再
怎么忙,也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
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
听他们的说话。
四、润物细无声。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学习能力
。因此,班主任在
管理班级琐碎事务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管理。
本学期开学初,我打算采用
值日班长制,原班长颜雨涵只负责星期一,以后
每天都由新的值日班长管理。这个制度实行了2个星期,
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
果,反而削弱了颜雨涵在同学们心中的影响力。我与班上的部分优等生商量,如<
br>何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都赞同组建学习小组。咋一听,仍是老
一套,表面看热闹
非凡,实际上形同虚设。但班长颜雨涵却说:“老师,我愿意
带几个学生,帮助他们学习。”我从她的建
议中受到启发,大学不是有辅导员么?
其实,小学也可以选辅导员,不过是他们内部成员而已。于是,我
征求其他学生
有什么想法,谁知大家竟然都乐意按此法实行。我马上和八个优等生一起拟定方
案,把全班48个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组长即我给他们受誉的“辅导员”。
这些品学兼 优的八个学生是:颜雨涵、张瑾萱、倪萨、赵珈旭、滕子萱、孙雨诺、
刘浩宇、张子煜。然后我对他们说 :“你们对剩下的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6个成
员,组建成你们的学习小组。”这九个辅导员兴高采烈,很 快便完成了第一步工
作。
然后,我在班上郑重宣布了这件事,并且提出规则:“同学们,从现 在开始,
你们的学习辅导员已经确立了,辅导员既是你们的同学,又是你们的朋友,更是
你们的 小老师。你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向他们请教,一定尊重他们。我
每天从辅导员那里了解你们的学 习情况,想知道你们到底是积极的,还是落后
的。”话一说完,所有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掌,为自己拥有 了一种新的归属而自
豪。我发现有的学生诚恳地望着自己的辅导员,目光中充满了认可。
接下 来,我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八个辅导员身上了。每天询问班级的具体情
况。事情果然有了新的进展,颜雨 涵那组的赵俊奇对学习出现了空前的热情。他
一下课就向辅导员请教去了,以英语问题为多,因为英语是 赵俊奇的弱项。还有
责任感和自尊心极强的倪萨,我看见她在课间督促王浩宇背书,可王浩宇很懒,跟着倪萨兜圈,最后倪萨一声呵斥,王浩宇乖乖地进教室了。
我观察了两星期时间,觉得每个辅导 员都相当不错,但有时会利用职权谋私,
把其他的组员限制住,而自己却出去玩了。
于是,我 当机立断,出台了新策略,那就是完善评价机制。我立刻召开辅导
员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 理别人的同时一定要管好自己,每个小组
就是一个家庭,家有家规,班有班纪。要他们自己想办法治好本 家。每个组长互
相比成绩,谁胜奖谁。包括平时测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课听讲情况等,增加
了彼此的压力,但他们之间既要独立竞争又要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然后每个组
的总成绩互相评比,包括 平常请教,完成老师学习任务情况。如果成绩明显,就
一天一评,一般情况下三天一评。评价过程:先自 评,再辅导员评,最后是班主
任评。我画了一张表贴在墙上醒目的地方,被评上的学生由组长在该生学习 栏添
一面小红旗。
学习小组的建立,避免了有些学生怕问的现象,更加融洽了学生彼此的关系 。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迫使他们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培养了他们的荣誉感和
争强好胜的心理。评价机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并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点带面的效果和威力体现出了无穷的力量。很多中差
等生都增强了自信心,成绩有不同程度地进步。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
育学生,只有走进学
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
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到达“亲其师而信其
道”的目的,就会收获更多的成功
和喜悦。
参考文献:
1、陈文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09期。
2、唐飞云《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