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摆小棒
维基百科全书-舞之恋
一年级数学教案:摆小棒
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提供反
面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真实地
体验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
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的。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
,借助小棒直
观操作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不同形式的摆、说练习,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十几是由几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开放问题,把无序变为有序可以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
能运用数来交
流和表达信息。
寻找参照物,估一估抓一把糖,一把铅笔的大概数,培养在具体<
br>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估算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金花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
进制的概念。
五、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
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
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①一根一根地摆,
1 5
②两根两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还多2根,④10根一捆,再摆2
根......
师: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10根扎成一捆的
优越性)
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引导学生一起看课件。
第一幅:(一根一根地摆)
|||||||||||||||||||||
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
棒?
(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两根两根地摆
|||||||||||||||||||||
(方法同上)
第三幅:10根扎成一捆。
2 5
|||||||||
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说:21根。
师:小朋友,其实三幅画面上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
法?
生: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生: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联系自己身边具
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
的意义,体
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本节课较好
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1、理解--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
,让学生建立十进
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
也很快地
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
3 5
流,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
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
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巧妙地
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
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
,马上
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
到无奈时,而10
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
成一捆是最容易看
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
有声的
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
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
定了扎实的基础。
2、实践--巩固数感
数学知识
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
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
在具体现实的生活
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巩固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
过这些数
?学生能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内的,想
象教室外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
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
数的兴趣,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等生活中的客
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
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
3、猜测--发展数感
4 5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引入
部分,从亲切地谈话中,从具体的情境中,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
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
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
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
几支,红花本上约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
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数
感。
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
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遗憾的是,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教
师没有处理好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关系。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