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全集

玛丽莲梦兔
979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12: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老师的歌曲-留学生服务中心


目录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
一、 数一数
二、 比一比
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四、 认识物体和图形
五、 分类
六、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七、 11-20各数的认识
八、 认识钟表
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十、 总复习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设计思路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相应可操作性的新教材,新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 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创
新。下面我就谈一 谈第一册教材怎样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与以往的
教材有什么不同?
(一) 编者的话
本册教材的开篇就是编者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对话,改变了过去“编者的
话”、 “说明”的版面。为什么这样做呢?首先体现了角度的转变,由成人的
角度转变为儿童的角度, 这本书 是给小朋友读的,拉近了编者与读者之间
的距离。在第一学段1~6册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智 慧老人,淘
气,笑笑,机灵狗)的对话,提出了各册的学习主题。第一册的主题是“数
学就在你 的身边”。采用对话形式: “我认识5个小朋友”(数)。“汽车的轮
子是圆的”(形)。“嘻嘻,这 就是数学”。这种类似于三句半的形式,使刚入
学的儿童对数学有亲切感,喜欢学数学。老师们可以利用 这一情境,作为新
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二) 目录
本册教材有九个单元。主要知识点有10以内数的认识,11~20 各数的
认识,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除此之外,还有比较
多少、高矮 、轻重;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认识整 点钟,几点刚过,快到几点了,以
及简单的象形统计图。与以往教材对比,知识面扩展了。另外计算与其 他内
容穿插安排,主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体现计算教学的
循序渐进。


每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如第一单元的二级标题“可爱的校园”、“快乐的
家 园”、“玩具”、“小猫钓鱼”等,是以活动方式和情境出现的。体现要通过
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有关的 知识并获得情感的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使之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对师生提出了新 的要求。教师要提
高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有效有序,让创新走进课堂,把思考还给学生),
对 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参加数学活动。教师要培养和帮助学生
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 我们教研、科研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个问题。
老师们都知 道,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
很重要的。按照《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 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
验班的学生,应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
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 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
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 的教学形式,很多情况下
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座位的排列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小组的组织。根据一些专家的实验,建议以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学
生分在一起),要有组长 ,对组长要有指导,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
力。教师布置小组活动时,要求要明确,分工要合理, 指导要具体,评价要
及时。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小组活动,
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另外本册教材中还设计了很多小栏目,有:3个实践活动;9个数 学游
戏;4个数学故事;3个小调查。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都是为了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来学好数学;小调查与实践活动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就各部分内 容进行具体介绍。
一、 数与计算部分


1.生活中的数(10以内数的认识)
为什么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第2、3页“可爱的校园”,教材创设了一幅动
物学 校的情境,开学了,小熊坐在大象的头上摇铃,很有童趣。从一般的角
度来看这幅图,这幅图真美,色彩 真鲜艳。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幅图,观察
到图中有数量,1只大象、2只白兔、3个蘑菇,这就是数感。 通过这幅图
可以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其中第3页一只小动物提出来“到校园里走一走,
说一说 有什么、有多少。”说明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学习数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身上的数、教室内的数、校 园里的数。第4、5页“快乐的家园”学
习数数,认数。“说一说”、“练一练”都是学生活动的指导性 的语言。第一幅
图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1个萝卜,1筐萝卜,1座山,1棵草,它们的数量
都 是1,用“1”表示,这就是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1”
可以表示1个个体,还 可以表示1个群体,1可以表示很大1座山,很小一
棵草,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从1引伸到2,3,4… …,让学生数运动员的人
数(表示数量的多少),运动员衣服上的数是他的代号,“练一练”把实物的< br>个数与符号联系起来。
在教材第6、7页中的“玩具”,认数1~5,重点是练习写数, 要求写字
姿势端正,笔顺正确,整齐,匀称。
第8页“小猫钓鱼”,认数0,一条鱼也 没有,可以用0表示,0还可以
表示今天最低气温摄氏0度,0还可以表示尺子的一端从0开始,还可以 让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如:电话机上有0,房间号302室有0,
车牌号有0, 第9页思考题,多样化的数数,可以2个2个地数,3个3个
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
第10、11页“文具”,认数6~10主要练习写数,6、8、9 这些数都不
容易写好,教师要指导起笔,运笔,落笔的环节,我们要求学生把字写好。


第11页第3题,根据发射火箭倒计时的情境,应当要求学生会把10
以内的数倒着数。
2.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加减法(一)是10以内加减法;加减法(二)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
位减法。
这些 都是以往教材有的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课标》中
对此也作了明确要求,达到“正确,熟 练”,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钟独立完成
8~10道计算题。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有什么特点呢?
(1)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第22页中的加法,有两幅图 ,图1中的儿童左手有3支铅笔,右手有
2支铅笔;图2中她两手合起来有5支铅笔。列式是:
2+3=5
第26页减法,通过连环画,树上有5个果子, 摘下2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
5-2=3
并有相应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形象、具体的体 验加减法含义,请注意!
这里不要求学生叙述一些程序化的语言。
(2) 通过摆一摆 、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正
确计算加减,逐步达到熟练。例如教材的第22页“ 摆一摆”通过桃子的画面,
学习加法。第26页“做一做”,通过划掉圆片,学习减法。过去是利用数的
组成和分解来学习加减法,例如:3+2=5,教师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
答:因为3和2组成5,所以3加2等于5。认真想一下,两者并不是因果
关系。 3和2合起来是5,更生活化。过去讲数的组成和分解也是通过摆一
摆得出来的。
过去要让学 生熟练背诵,花费很长时间,实际上绕了一个弯子。加法就


是合,减法就是分开。新教材 关于数的组成与分解不单设一项,作为加减法
练习形式中的一部分,例如:第29页,有4只鸡,有2个 盘子中放鸡食,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实际上就是练习4的“分”和“合”。
第33页“ 数学游戏”通过出示卡片:6,画面上儿童的三组对话:①“我
出1。”“我出5。”②“我出2。”“ 我出4。”③“我出3。”“我出3。”都可以理
解数的分解与组成。
又如第35页第3题:凑成9。第40页“练一练”中的第1题“哪两盘合
起来是10个? 连一连。”第41页“数学游戏” 通过两人出示手指的个数的游
戏等,都是在练习数的分解与组成。
1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要有一个过程,不要一刀切,不要过早地提出统
一要求,通过形式多 样的练习,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逐步
达到熟练,不要过早地搞速算比赛,要发挥评价的 激励功能,纵向比较,不
要横向排队,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
在过去的教材中,第一册有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半图半文应用题
→文字应用题。
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在教材中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
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是 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的。首先教材的呈现
形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两头都 是体现了知
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把应用题分成类型和套用公式。
例如第23页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题中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答案
是不唯一的。
小调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第29页“数学故事”:差几只杯子?画面中有5个人,4只杯子,学生
列出:5-4=1 就可以了。差几只杯子 我们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不必强调相同


名数才能相加减。
第38页第4题: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列式
是 6-2=4,如学生列成:6-4=2也可以,只要在答案4的下面划一道线。
第42页“操场 上”,按过去说法,就是求差应用题,老师们可能还记得,
过去教材第二册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白兔有1 2只,黑兔有8只,白兔比黑
兔多几只?
学生列式:
12 - 8 = 4(只)
教师要问各部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在回答“8”表示 什么时,说:把白兔
分成两部分,式子中的8是和黑兔同样多的8只白兔。仔细想一下,把简单
问题复杂化了,上学前,比多少的问题,孩子们能解决的。小红有5块糖,
小绿有4块糖,小红比小绿多 1块。
新教材在情境图中呈现:老师有2人,学生有8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
(生活化的语言)
三个综合性活动:大家来锻炼、快乐的星期天、迎新年,都综合应用有
关的数学知识。
(4)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提倡的教 学模式是创
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不像以前那样复习准备——
学习新课 ——巩固练习。学生在自己探索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
同,个性有差异,所以会想出不同的方 法来解决新问题。有些方法我们成人
看来好像是笨拙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创新,应予以鼓励,通 过交流,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忙于择优。
学习进位加法时,由于我们采用 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所以凑10仍是一
种基本方法,我们强调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凑10法,不要求学生 说程式化


的语言。用自己鲜活的语言叙述凑10的过程。另外具体题目,具体处理,9+2=?数数也很方便,6+5=?可以拆大数。
计算8+6=?,可以用9+6=15,类推出:8+6=14。
例如在退位减法中,究竟用破 十法好,或用加算减法好,很难肯定,他
喜欢用哪种,就用哪种。有的一个一个地减,显然不是最高明的 ,在实践中
当学生发现自己算得慢,又不准确,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好的方法;
另外有 些题目:如11-2,一个一个地减,也能很快算出得数。在提倡算法多
样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是方法越 多越好,老师要注意调控,不要求学生所有
方法都掌握。
二、关于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五单元 分类。
这两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
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点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
分类的方法、位置的相对 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效的合作交流。
第二单元比较多少、高矮、轻重。“多少”是通过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的,
没有出现“同样多”的术语,要求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样多,一样多,一般多”,避免程式化的语言。
第五单元,分类。 教材创设了两个活动,都是与 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
联系的,一个是整理房间,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分类的必要性和怎
样进行分类,情境图中有两句指导语,“哪些是学习用品?”指导学生把学习
用品放在一起,从而类推出 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第二句
话“说一说,怎样整理房间。”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分 类的过程。相应的实
践活动,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渗透培
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整理书包比整理房间又进了一步,分类标准可以多
样化,整理书包可以按数学、 语文不同的学科来分类,也可以按书和本来分
类。


三、 关于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1.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平面——立体。”
因为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是体 ,因此,先认识体,教材通过给物体分类,
介绍四类物体的数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通 过游戏活动,
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特别是 “你说我摆”,通过两人搭积木游戏,发展
学生 的空间观念,发指令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摆的学生学会倾听,不
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并与 上一单元位置与顺序进行综合练习。同时
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摸一摸、说一说,把操作活动与 表达结合起
来。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第八单 元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小芳的上午”是结合学生日常作息
时间,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
时,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生活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 惯。
教材通过一年级(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要买一些水果,买什么水果
比较好呢? 就要调查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
要性。然后组织统计活动,收集数据,整 理数据,并通过象形统计图呈现出
来,这就是经历统计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来回答一些问题,如第(3 )题
全班喜欢吃(香蕉)的同学最多。根据统计图帮助同学学会决策,应当多买
香蕉和桔子,因 为喜欢吃的人多。
四、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段所 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并进行自我的评价,从中看到自
己成长足迹,起到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一年级上册教材考虑学生
年龄小,没有完整地 要求学生这样做。但是改变了过去的作法。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 会与人交流,为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打基础。除此之外,本套教材还设立了“问题银行”。当学生在生活中
遇到了数学问题,当前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时,就存入问题银行,当能够解
决时,就把它取出,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
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的老师 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也是
很好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新教学,要我们做的事很多,要 研讨的课题也很多,我
们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老师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为老师们搭
好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老师不仅是红烛,也是明灯。祝老师们在课改中取
到辉煌成果。

第一单元教材说明
一、数一数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
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
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 方面给初入学的学
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
同学,还要好 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
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 ,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
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 数、
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 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
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 的学
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
树木,美丽的农 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
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 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
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
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6
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人和物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
1 国旗,楼房,老师……


讨论问题的学生向校园走
来的学生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
4
生……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
5
角星……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
来的 ,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
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 ,还不是正
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 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
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 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
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
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 ,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
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
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 .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
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 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10 所有男同学
9 所有女同学
8
巾的学生……

< br>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
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 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
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 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
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 都
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
必花过多的时间, 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 品德的因
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
时,教师可 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 话”,选择学生能
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
学 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l)引 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
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 一组一组的人和物。通过看图,
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 是
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
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在观察的基础
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 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 比较大的(如垃圾
筒、楼房、花等)。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


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 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
面国旗、l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 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l”表示,周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 读一读,
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
人接一个人 地说读。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
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 、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
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 有什么?(1面国旗)
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
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二、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会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 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
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 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
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 “短”、“高”、
“矮”俏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 关“比
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根据儿童的 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
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 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
“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 流,体
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 索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给学
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
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


比高 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
“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 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
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 说说是怎么
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 或
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
通过小组合作, 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 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
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
一中第1~4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 义;初步
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
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
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
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 活了。他
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
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 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
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
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
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 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
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
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
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 指说:“还是砖头房子
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
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 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
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
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
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
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
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
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 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
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 书:
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
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
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 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
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
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
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 没有多余的小猪
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
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
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
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
思维定势)
2.第2题 :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
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 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
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 。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 5次循环出现
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
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比高矮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
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
学会比较 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

1.判断高矮
1.引导比较
2.读题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
大的学生比较

1.感知人有高有矮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

定评价

2.明确学习目标


2.板题: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鼓励合作活动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
同学到前面分开站
1.不能一眼看出谁
高谁矮
着,比较高矮
组间互评

2.小组合作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比高
同桌比高矮
肯定方法
矮的方法
3.以组为单位,汇

报不同方法


3.汇报交流
鼓励求异思维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
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培养运用不同方

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人一组说说谁
1.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最高谁最矮
2.判断并说明方法

2.培养思维说理能



2.逐渐增加小组人
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反馈
1.第12页第7题
鼓励互查

(1)说出动物名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
(2)比较高和矮 判√、×并改正


2.举其他喜爱的动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
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
和语言表达力及自
信力

1.培养审题的学习
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自由活动
1.摸高活动 反馈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
高(可站在地上摸,
可跳起来摸)
2.合作活动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
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观察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
悄悄话:踮脚尖比高
矮 判断
(2)判断思考 反馈

谁高,问题出在哪
儿?


六、评价总结
反馈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
儿童生理、心理特
点,在游戏活动中激
趣启思,激发挑战性
与创造性。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 名学生上台作比
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
又能区分大小、 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
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
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 方法的总结。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一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
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
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
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 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
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
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 生初步经历从月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
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 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
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 于数小,抽象程度较
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人学前对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


认识。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5的认识集中起
来学习,符 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2)从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 br>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基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明显体 现。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1~5的认识
——l~5的加减法——0的认识的加减法。这样编排,有利于 学生掌握数的
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
数字, 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另外,把加、减计算与认数结合起来进
行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 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
减法。
(3)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 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
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教 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
开,同时以醒目的标题摆放在可爱的“毛毛虫”身上呈现给师生。如第 15
页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1~5各数;第16页从教学2的认识起,
都强调在前一 个数上添上l,就得到下一个数:1添上1是2,2添上1是
3……4添上1是5;在第17页以“比大 小”为标题、第18页以“第几”为
标题、第19页以“几和几”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以 突出数
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 计等思想。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
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因 此,教材
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
识。这样既 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
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 ,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
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 (进行


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如,在第17页引入“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3
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似儿童 能接受的图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
(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 减计算出现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
反映出某 些图形的特征。例如,认3和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
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 正方形有4条边。
(6)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 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
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 中抽象出数学问
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学习l~5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野生
动物 园图,让学生通过数喜爱的各种动物,抽象出1~5各数。又如,通过
让学生看第18页的排队购票图和 “全家福”照片,理解序数的意义。
(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之 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
择等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的加、减法教 学
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计算4+1=?时,教材呈现
了三位小朋友的3 种不同算法:有一位是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的(1,
2,3,4,5);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 4”开始数,添上1个一得5的。
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4和1组成 5)算
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
平,都得到认 可。又如,计算5-2=?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
种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 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
验到成功。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 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
左、右位置搞错(如3写成ε)。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5、 2、0等数
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
为一个重 点。为了让学生写好0~5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
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 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br>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
感的培养。教学对,教 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
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 表示数。例如,教材在
第16页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物体或数
字卡片)来表示数“3”;在第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
号“>”、“<”、“= ”两边的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 立数感和符号感。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
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 生的思维水平。如前面提及的4+1=5的算
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4+l=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 应积极引导学生将
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减法的计算也是如
此 。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操作等 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
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 名称。


l~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 个数,知道1~5的数序,
能认读l~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l~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
卡片、5个小图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预期目标


活动反馈


创设学生喜欢、学生运用充满
熟悉 的情境“野生童趣的语言正确而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
动物园”,激发学生生 动地描述出图中
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主动探究的欲望。然的人和物,但不能
后进行小组间的交进行有顺序的表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
流,初步地从现实世述 。
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界中抽象出数,并会

认l~5这几个数
3.学生汇报。
字。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

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

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从抽象的数中
学生的创造力
再回到 实践中去,让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
学生通过摆学具进
较强,在此活动中
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
一步体会数的基数
有的用圆片表示
示吗 ?
有的用数字卡,
含义,使学生在丰富
数,
的操作和实践活动
有的 用手势,达到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
中逐步形成数的概
了预期目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
念,发展数感。
的苹果数吗?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3.同桌之间考一考。


通过亲自摆一
三、感知数的顺序
学生在操作的
摆,让学生感知每一
个数都是在前一个
基础上能够说出数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数的基础上添1得
字2的来源,以此
类推3、4、5的来
到的。
学 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
源也能表述出,从
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
而很容易地从整体

的来源。
上把握1~5各数
的顺序。

2.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
点子图则让学
生整体感知数与数


排队。
学生的思维是
四、开放性活动
活跃的、开放的,
能够举出生活中不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通过学生进行
同的例子,而且也
有关数的表述,加深
使学生获得了用数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 事物能
学生对数的概念的
学的体验。
用1~5表示?
理解,让学生体会身
边处处有数学。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利用这个游戏

提问:这个数 比2大,可能是几?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
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
良好的数 感,体验学
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
习数学的乐趣。
可能吗?
由于刚才逐步
感知了数的顺序,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
所以 学生能够准确
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
此活动是为了
答出。
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初步建立数与图之
间的联系。并且让学
小组活动。
生体验与同伴交流
这个活动符合
的乐趣。
五、全课小结(略)
儿童心理发展特
点,充分发挥了学
生的想象力与创造
力。



之间的横向联系。


加 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 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 br>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
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 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
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 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
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 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 ,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
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
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教师板书“=”, 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设计说明:由直观 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
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
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
进一步感知加法的 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
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
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
理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说明: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
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 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生活。]
四、全课小结(略)


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 >”“<”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
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
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 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
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
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
他们又 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
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 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
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
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
3个桃相等。(板书:“ =”),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
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 >”,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
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 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 br>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
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 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
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
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 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
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
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 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
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 ,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负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0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29页。
教材说明
教材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

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再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
然后教学0的写法 。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以及小朋友思考5-0
=□的图画讲述有 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1.出示小猴正准备吃盘子里的2个桃子的投影片。
教师:投影片上有一只猴子,一个盘子里放了两个桃子。(板书:2)
教师:小猴正准备干什么?
学生:小猴正准备吃桃子。
2.出示小猴吃了一个桃子的投影片。
教师:图上小猴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学生:小猴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板书:1)
3.出示小猴吃桃的第三幅影片。
教师小猴又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学生:小猴又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有的学生
会说吃了0个桃子。)
教师小结:


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 :0)
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
一个数 。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
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
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 剩0支。
您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看谁说得最好。
讨论后,指明4~5人说说。
二、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直尺。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 。0可以表示
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
置?在 这里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直尺放大图。
教师: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 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
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教师: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
学生: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
齐读:0~5,5~0。
三、教学0的书写
教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
成椭圆行。
学生书空写0三遍,注意笔顺。
学生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 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儿童在很 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
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 ,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
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
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
有研究表 明,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
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儿童对形状等外
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形状知 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它在儿童对物体
的感知中常常发挥着主导作用。儿童对形状 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
觉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状知觉在出生不久即已出现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形状知觉是物体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 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
对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有重要意义。因此,发展儿童的形状知觉,有利于增进儿童对所处环境的认识,并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说明

< br>《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 、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
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 生学习“空间与图
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 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
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 排在平面
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 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人——
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 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
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 实
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
生在实际生活中经 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
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 br>别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
象——表象——抽象的 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
实物引人——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 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
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
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平面几何概念的发展上共经历七个阶段(四个水
平)。

< br>第一阶段是具体水平:能够感知某一平面几何图形,且在数秒内将这
个图形从若干个其他图形中辨 认出来。
第二阶段是同一性水平:能够将一个先前看过的几何图形,在另一种
不同的视觉角度 下,仍认作为同一个图形。
第三阶段是分类水平:能够将某一个平面几何概念的两个或多个不同
的例证视为同一类事物。
第四~七阶段是形式水平。
第四阶段是辨认阶段:只能辨认出某一个平面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
还不能赋予这个特征以相应的语言符号。
第五阶段是描述阶段:能用相应的语言符号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描
述。
第六阶段是 评价阶段;除了能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能以某一几何图
形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对相应概念的正例证和负 例证的区别点进行评价。
第七阶段是下定义阶段:能给出概念的内涵。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 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第四
阶段,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 考虑到学生已经能
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充
分 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人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
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对 每一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其编排方式与立体
图形类似。
3.两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l)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教材设计了若干 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
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这也
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 的立体图
形和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
些图形的基 本特征,不要提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 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
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 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
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
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 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
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物体和图形
执 教: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李金英
教案设计: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指导教师:玉田县 鞠凤霞 薛玉春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
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 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 图形卡片。
3. 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 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
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 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
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 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
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 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 体、正
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
它们的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 后把自
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
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 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 然后抽
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
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 记忆想象
(1)分别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
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 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
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
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
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 ,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
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 ,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
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 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
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
了几个?让学 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全课小结 (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
想法搭一搭。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 识 图 形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4.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与学具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模型各一个,展开的长方体、圆柱体
各一套。
2.多媒体软件、实物投影仪等。
3.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
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 三角形。
问:a. 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b. 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 板
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
图形。
三、 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 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
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
小组吗?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
出 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游戏
摸奖大赛。
五、全课总结


五、分 类
(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
的多样性。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 进行
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
能力的发展,反 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
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 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
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 吃)
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能力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如给
儿童若干物品,儿童能够根据形状、颜色和其 他特征(功用、概念等)将物
品分成若干组并说出分类理由。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
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如果教师
提示儿童“把红颜色 的放在一堆,蓝颜色的放在另一堆”,所观察的并非是
幼儿的分类水平。
分类能力既是幼儿 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
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 客观事物进行分析、
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
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也是将
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 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


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 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
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 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
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 用品和生活用
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
实际上,在本册教材前面的有关 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例
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时,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 法,因
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 5个”,是因为他们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
是他们都是学 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
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 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
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
在这里,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
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材说明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
类两 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
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 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
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 。单一标准
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
分类的 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
的侧重点 也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
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 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 同分类
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以下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探
索性。
教学建议
1.本单元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 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 力和探索意识
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分 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
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家买回了鸡蛋、肉通常放在哪里?买回了衣服、裤子放在
哪里?买回了皮鞋、球鞋又放在哪里?
2、同学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为不为第二天的上学作一些什么准备工
作?
师 :养成比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刚才谈到的几件事情
都和分类有关,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分类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板书:分
类)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1(两名同学正在整理书包画面)
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仔细看看,他们的桌上有些什么?他们在
干什么?
出示主题图2(两名同学整理好书本画面)


观察:他们是怎么整理的呢?(师用教鞭指图,引导学生观察)
把你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给你的同位说一说,同位之间互相说,师
参与各组讨论。
两名同学上讲台指着主题图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图上两位同学是怎
样整理这些书和本子的。
师小结:女同学把书和本子按学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和语文有关
的书和本子,一类是和数学有关的书和 本子;
男同学把书和本子按种类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课本,如语文、数学书,一类
是所有的本子。
问:他们分的方法一样吗?
说明他们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类。
2、你们也愿意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板书:整理书包)
(1)生把书包里的书和本子全部拿上来放在课桌上、分类整理
(2)想一想你打算怎么整理?
(3)生分类整理,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整理。生分好后把自己是怎么做的
和同桌说一说 < br>(4)生汇报自己的做法,展示自己分类整理的结果。分成了几类?每一类
有些什么?为什么这样 整理?有什么好处?生充分说
师:分类整理了以后不但觉得整齐些,好看些,更重要的是方便我们的 查找。
生收回书包,师巡视。
三、巩固
1、学生拿出学具,红色小圆片,大正 方形,黄色大圆片,小正方形,在桌
上摆一摆,挪一挪,进行分类。师巡视。
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分类的结果,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按什么分的类


按颜色分


按大小分


按形状分


2、出示人物头像,生拿出同样的印有人物头像的作业纸(如图)
这幅图里有些什么人物?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问:你打算怎样把他们怎样分类?同桌讨论,怎样把分类 的结果表示出来?
(生动手将以上人物采用作记号,连线等方法分类)
投影、演示学生的分 类结果,汇报:按什么分的类?每类里有些什么?(如
按年龄分,按性别分,按戴没戴眼镜分)
3、游戏:
(1)十名同学上台,台下同学提议,怎样把台上同学分成两类?一生指挥台上同学分开(如按性别分,高矮分等)
(2)师给其中8名同学戴上帽子,(帽子有三种颜色 ,二种形状)台下同
学再提议,怎样把台上同学分成两类?一生指挥台上同学分开。
(3) 把8名戴帽子同学按帽子的特点再分类,你打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
一生指挥台上同学分开。
*按颜色分成三类*按形状分成两类
4、电脑出示车子图,同位讨论怎样把这些车子分类? (如颜色分,按轮子
个数分,按跑的快慢分,按机动非机动分等)


演示分类结果,把哪些车子作为一类?为什么?
5、出示思考题图,师:能不能靠自己独立思考一口气把它们有哪几种分法
都说出来?
生开书,思考,口答,说明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整理书包继 续学习了分类,生活中有时候一些东西
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整理了以后不仅 显得整齐
好看些,也还可以给自己提供很多方便,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分类的现象
呢?(生充 分说。)
作业: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 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
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
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
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 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
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 加
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
加和连减” 、“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
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
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 教学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 采用相对集中的办
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
高 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
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 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
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 了10的认识,
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 /p>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
学习一组数 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
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 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
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 减法计
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同时又 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 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
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 (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
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 较相邻
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
从不同侧面展 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
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 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
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 性,使教材内容成
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
选 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
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
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 面引出连加、
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
减的计 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 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
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 安排了


“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
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 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
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 材在练
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
认识到我们所 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
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整理和复 习”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
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 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
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 的加减
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 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
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
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
式),而在本小节则 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
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 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
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 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 的过程中
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

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
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 ,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
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 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
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
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
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 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
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 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 制,
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
加或连减都是由 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
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 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
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
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
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 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 的整理,
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
掌握水平。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 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
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
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 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 主要
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
的数感;二是 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
能力。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
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 进行
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
以此丰富学生关 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
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 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
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 以下
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
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
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 为理解“ 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 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
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
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 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
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 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 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
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
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 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 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
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


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
和7的过程中 ,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 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
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 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
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 的
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
数概念的内涵,让 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
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 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
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 握的:一是利用
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
的观 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
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 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
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 理念。为此,
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
加减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
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 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 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
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 ”表示总数(或表
示把两部 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
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 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
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


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
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 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 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
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 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
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 数学、用数学的资
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l)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
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 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
所学的数去数出 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
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 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 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数字?
生:0、1、2、3、4、5(学生齐数)。
二、导入新课
师: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
猜 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学生活动:领读、齐读。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 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
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 (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
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 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
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
同的方式去数。对学 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
育。]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设计说明: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
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 ,你知道填
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设计说明: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
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5○6 6○7。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
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
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
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四、游戏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 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 2 3() 5()();
②号5○6 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 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以上题目。
2 3 4 5 6 7;
5<6 6<7;
7 6 5 4;
6 7;
6>5 7>6;
6;
红色。
[设计说明:利用游戏全面复习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
中体会到乐。]


五、全课总结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后记
本节课在教学中 注意向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
等方面的教育。6、7的认识这节课实验教材仍然重 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
在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
数含义等内容。利用投影器的操作,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结合发红花的过程让学 生亲身体验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利用摆小棒,6根
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喜欢的图形等方式,使学生在 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
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结合实验课题的内容,我注意渗透了学生
之间的评价意识,鼓励学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语言来发挥学
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 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6、7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
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 的客观事实。
2、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 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掌握一图两式的解题方法。
2、 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花(模型),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2、 填空
6 6 7 7

1 2

二、新课引入
1、 教师谈话


2、 出示课题:6、7的加减法。
三、学习新知识
1、 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 学生摆小棒。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进行观察,并说
出加法算式。
(2)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看法。
(3) 说一说5+1和1+5的计算方法。
(4) 引导比较5+1和1+5的异同。
(5) 学生两人一组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学生根据 摆
的过程说减法算式。同理,说出减法算式7-6。
引导学生说一说7-1和7-6的计算方法和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 学习第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3、 学习写算式。
(1)
求。
(2)
(3)
学生练习写算式。
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教师先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
2、 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 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3、 做第7题,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一、 课堂小结




8、9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53、54页,8、9的描红纸。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9地物体地个数,会 读、会写数字
8和9。
2、使学生了解8、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
分基数和序数。
3、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在○里填上“>”“<”或“=”)
7○4 2○3 7○6 4○7 1○3
5○5 1○4 6○5 4○2 7○7
2、 填空。
7 □ 7 6
3

7
□ 5 2 □ 6 □ 4
1 2 □ □ □ □ 7
6 □ □ □ 2 1 □
二、 新授
1、 认识8、9。
(1) 出示第53页的图片指导看图。


师:这是一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图,谁能说出图上的小朋友为
“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都做了些什么?
师:谁能数出图中8、9的物体?
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师:我们应该为环保做些什么?
(2) 数点子图,举例8、9的物体
(3) 看直尺读数
(4) 结合点子图,比较数的大小,后让学生举例,8>?
8<? ,9>?,9<?
(5)指导填书54页,按要求给蝴蝶上色,区分8只和第8 只,
区分9只和第9只。
2、 书写8和9。
数字8和9比较难写,首先让学生搞清8和9的字形,然后 着重说明
写8和9的笔顺。(师除示范外,还要注意带领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三、 巩固练习。
1、 各小组“开火车”报数:从1到9,从9到1。
2、 帮一帮:这些小帆船的船号顺序排错了,你能帮助改
正过来吗?


4 7 1 2 5 8 9 6 0
3
3、课堂练习描红纸8和9。
四、 全课小结。



8、9的组成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及第59、60页的1-6题
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
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8、9的组成。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
3、
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9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4) 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整理得出:
8 8 8 8

7 1 6 2 5 3 4 4
2、 9的组成。(方法同上)
3、 指导看书。第55页填书
三、 巩固练习。
1、 拍手游戏8和9。


2、 同桌互考8和9的组成。
3、 练习第59、60页1-5题
4、 找朋友游戏
四、 小结。
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56、57页及第61页的7-10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8(9)
减几。
2、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
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 课本第56页的情景图的课件。2、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口算。
2+2= 1+2= 6-5= 7-3= 2+3= 3+4=
5-5= 5+0= 0-0= 7-1= 7-6= 0+4=
2、 数的组成训练。
二、 新课引入
1、 教师谈话。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继续学习8、9的加减法。
2、 板书课题。
三、 学习新知。
1、“一图四式”的学习。


(1)出示课本的插图,师: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你怎么想
的?
师:四人小组合作,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互相补充。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板书:
6+2= 2+6= 8-2= 8-6=
师:这四个算式是怎么来,谁来说?
(3)先让学生计算6+2= 2+6= 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
法。
(4)引导学生比较8-2=6 8-6=2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2、学习第57页的“摆一摆”
(1) 屏幕上出示“摆一摆”情景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动手“摆一摆”,摆完交流自己摆的过程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
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想一想”
3、照例题举例。边摆学具边说算式。
四、 巩固练习。
1、第61页的7、8、9题
2、卡片游戏。第10题
五、 全课小结。














8、9图文应用题
教学内容:第58页及62页的11-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
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选择加法还是减法。
教学用具:情景图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2、6、7、8、9的组成。
二、 新课。
1、分步出示小鹿情景图。
(1) 先出示大括号,下面写9只。
师:谁能说出它的意思?
(2) 再出示跑走的3只。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再让学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遍。
(3) 出示问题部分。
师: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要求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图编一道题?并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
3、 蘑菇图方法同上。
三、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先说图意,后列算式。
2、综合练习。
第62面11-14题
四、 全课小结。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
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
能读、写这 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
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
流。l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
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
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
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
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 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
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 是
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 面的直尺;
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
以内数 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
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
程。
3.学习10的组成。
(1)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 边


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
上板书:

10 10

9 □ 8 □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
到10我马上就想到了10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 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
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和< br>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右边是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 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
写右边格子里写,先写再写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1.数数。


(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
(2)抽象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习,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
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
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2·完成第2题。在屏幕 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
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在电视上
看到我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
地说一说10的组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全课作小结。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 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
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
算。
3·初步 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
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及补充练习的课件。
2.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 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 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
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 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 它们有什
么不同。
2· 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
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 样的计算。
3.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 学习新知识
1. 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
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的后面写“ -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 后又飞走2只,只有
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
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
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
上的算式“4+3-2”中标明 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4+3”和“ –2”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2、 学习例2。
(1) 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
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
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 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4-2”。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 几只
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并在屏幕上闪动
“ +3”。
(2) 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
序?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
四、 巩固练习
1. 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1)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
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
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
顺序。
五、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 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
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开放性练习


1、
8-2+4=6 处方
3+5-3=3 处方
6+2+2=9 处方


2、出示图片:
教师:看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画面,先编题后列
算式。)
六、全课小结


数学乐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上)第82~
83页。
教学要求: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
认 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
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 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通过走数字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的
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以“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 答案选择算式的过程,
从中感受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4.数学投掷游戏。主要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
定性。
教具准备: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课件,小旗。
教学难点:“送信”、跳方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 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
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 (想)不过老师需要从中
选出三个小助手,谁愿意?(挑人)好了,咱们出发吧!
二、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数字迷宫”图。(课件:“数字迷宫”彩虹图。)


这个数字迷宫图是通往数学乐园的必经之路。走出迷宫的规则是:按
照从1~9的顺序 走,而且必须是相邻的两个数字。迷宫分左右两个出口,
分别通往两个游戏去,顺利通过的同学可得到一 张精美的门票。(出口处有
两个同学发票。)走错的需停下,回答一道口算题,再继续往前走。

2.介绍“对口令”的游戏规则。(课件)
这个游戏是以击鼓传花的形式来完成 。小队长拿出一张写有数字的卡
片说:“我说几,”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 把
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说:“几和几组成几。”依次类推往下传。如果有说错
或重复的,小队长 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
3.介绍“投掷游戏”的方法。(出示课件。) 首先小队长从参加活动的同学中选出两名记分员和三个拾球的同学,
并将剩余人员分成两组排好队进 行投掷。(红星队与红花队)边投边记录,


每进一个球,就用磁性黑板上贴上相应的标志 。最后根据进求的多少,决定
胜负。

4.小小邮递员。
小队长在参 加此项活动的人员中,选出2个检信员和2名监督员,将
其余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人拿一封信。小 队长一声令下,两队同学同
时跳方格,每跳一格,就用前一格算式的得数与下一格相加或相减,边跳边< br>说。跳完后将投入与其信中得数相同的信箱中,无法报到的“信”可以投进
没有编码的信箱中。优 胜队,每人可得到一面小红旗。



师: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
生:……
师:咱们下次再来玩。


七、11~ 20各数的认识
(第 84~90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 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
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
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是 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材先教学数11~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最后出现一些10加 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 生的生
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
境图。在这幅 情境图中,l个教师带着9个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
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
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首先 让
学生试着数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个人,这是学生已经学
过的知识;在此基 础上鼓励学生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启发
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让学生 数一数。为正式教学数20
以内的数做好准备。教师还要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品德< br>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 习要通过大量
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
教材特 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例1 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 到
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报再捆成一捆;突出
把十作为一个计 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
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
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例2 教学数的读法,教 材注意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
教学。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 十;还有几根
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3 教学 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四中,还出现 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
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
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
要求向学生介绍“ 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4 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 察计数器十位和个
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
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
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 习十四的第1题,要求学生把各个数用小棒表
示出来。
练习十四习题的安排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
题,让学生说一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练习十五的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给学生提供一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
流的空间,习题呈现的形式 丰富多彩。练习十五除了安排一些巩固练习外,


还安排了比较两数大小的问题,如第2题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是
《标准》加强的内容。第3题是一道不用数而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 椒有
多少个的题目,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数感。第5题是一道巩固数序的题目,
体现了算法多 样化的思想。练习十五的最后是一道数学游戏,是已学加减法
的混合练习。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84页情境图、例1~例
6,并在课堂上进行巩 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四和练习十五中的习题。
2. 教学情境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 都有什么?他们
的数量各是多少?你学过哪些数?你能试着数一数吗?使学生在已学过10
以内 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你
每天出门是不是要过马路?在这幅 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说出
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
3.教学例1时,要让学 生用小棒进行操作。要突出把10根小棒捆成
一捆,再一根一根地添上去。数到20时,要把10根单根 小棒捆成一捆,使
学生看到1捆是1个十,2捆是2个十,就是20。在数完11~20各数以后,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数的理
解,另一方面为读数、写 数打下基础。
4.教学例2的11~20各数的读法时,也要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操作,
让学生 边操作边说数。左边的10根相成一捆,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
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 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
一。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如11,因为 有1个十
和1个一,所以读作“十一”。
5. 在教学例3数的顺序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出1 0以内的数,然后再
让学生接着读,这样就能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然后,可


以结合着直尺上的数,向学生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
11比 13大还是小?17比14大还是小?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对20以内数
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 识。
6.在教学例4的11~20各数的写法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计数器,先
向学生介绍在上 计数器是怎样表示20以内数的。向学生说明:右起第一档
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一个珠 就表示有一个十,个位上有几
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每个计数器的上边都有一些小棒:
左边有三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用1个珠子表示;右
边有几根小棒,是几 个一,对着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合起来就是十几。
因此,对着十位写1,表示有一个十,对着个位写 几,表示有几个一。再出
示1捆和4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1捆小棒放在计数器十位的上面,把2根小棒放在个
位的上面。再边提问边板 书,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l,有4个一,就在
个位上写4。最后,再着重说明:十位上是1就表示1 个十,个位上是4,
就表示4个一。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
推理能力,教师不必把所有数的读法、写法讲全,在教学完14的读法与写
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 写数的练习,读出、写出其他的数。教师还可
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让学生观察11的个位和十位上 的“1”有什么不
同,以此初步了解进制的思想。在读、写数的练习时,还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空开一些,
不要连在一起。
(3)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7. 教科书第86页上“做一做”中的 第1题,教师可以仿照书上的图,
制成能放卡片的教具。教学时,每次教师说一个20以内的数,请一名 学生
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
做第2题的第1小题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图,每个
小题都画了两行格子,而且左边和右边都是颜色不同的格子 。让学生数一数
每个小题中左、右两边的格子各有多少个。最后,再让学生对着格子图写数。
第 2小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
8.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把点连起来。连的结果应该是一只小
兔图。
第3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11到20各数的顺序,从实际应用中加
深学生对序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但不要出现序数这个名称。
第6题,加强认数、读数、写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
9. 教 学例5时,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在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
行口算,不必按照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 数减一位数的笔算法则来算。教学
前,可以先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出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四个算式。 在此
基础上再通过操作,使学生弄清四个算式的关系,3+10和10+3得数一样,
13-3 =10,13-10=3。
10. 教学例6的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加法< br>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就可以
了。先不要要求学生去 记这些名称,以后在教学中经常用这些术语,学生会
逐步掌握。

三联学院-教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荷兰银行-通讯作文


关于妈妈的爱的作文-贷款申请书怎么写


高二语文-欢迎标语


宫晶华-榜样心得体会


广东省邮电学校-新年的祝福语


北京实验中学-感恩节的日期


最好的奖赏-失业保险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