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新版

萌到你眼炸
743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13: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商场活动推广-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观察物体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的过程。
2.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3.感受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暖壶,画片,杯子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交流春节观察到的,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生:有四只小狗要回家。
生:它们从不同方向回家。

生:毛毛看见房子的正面
生:贝贝看见房子的侧面,树在房子的后面
生:多多先看见树,房子在树后面
生:哈利看见房子的后面······

生:自己处身想一想······
生:图一是贝贝看到的,图二是毛毛看到的,图
三是哈利看到的,图四是多多看到的。


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实物。
生:图中有红红、丫丫、亮亮,他们也在观察图。

生:图一是丫丫看到的,图二是亮亮看到的,图
三是红红看到的。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春节过得怎么样?哪名同学愿意把春节
期间有趣的和数学有关的事情介绍给大家。
二、观察实物
1.学生看书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打开教材第一 页,一起看一幅有趣的图,观察
情境图,你看图上有什么?
2.启发学生,想像从不同方向分别会看到什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想象四只小动物从不通
方向回家分别会看到什么?


3.出现图,判断,说理由。
师:判断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说一说你是怎
样判断的?

三、辨认图形
1.按情境图摆好实物,观察图。
师:观察实物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打开教材第二页,看看图中都有谁?
2、判断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师: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1


课 时 计 划


3.教师提出“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的问题。
师:想象一下,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











生:可能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圆,也可能是两个圆旁有个短横。

4.观察桌上的实物,验证自己的想像。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各组桌上的暖壶和杯子,看一看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与想象的是否一致。
学生再次观察,得出结论,在描述。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 :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然后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判断的

理 由。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2题,自己独立判断、填空,再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3题,观察桌上的茶叶筒和杯子,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前面和右面

看到的图形,并试着画出这些图形。
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观 察 物 体
小狗回家:图一是贝贝看到的,图二是毛毛看到的,图三是哈利看到的,图四是多多看到的。

暖壶和杯子:图一是丫丫看到的,图二是亮亮看到的,图三是红红看到的。

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观察物体 课 型 新授课
1.经历按要求用四、五个立方块搭成立体和观察交流的过程。
2.能按要求搭成立体,能够描述、判断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3.积极参加操作和交流活动,体验立体和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
空间观念。
重点:学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描绘物体。
难点:学会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比较。
每人5个小立方体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学生自主搭。
生:第一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并排搭成一排;
生:第二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两两摞在一起;
生:第三种搭法:三个小立方体横着搭成一排 ,
第四块摞在上面,可以放左边,也可以放中间,
还可以放右边。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生:我从正面、左面看到的都是拼在一起的两
个正方形。
生:我从上面看到的是3个正方形。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1正方体)关于正方体你了解多少?
师:一个正方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看到的都是 正方
形,那么四个小立方体搭在一起,能搭成什么样的立
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能看到什么 图形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搭并观察交流
1、用四个小立方体搭成不同的立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把它们搭在一起,
看看搭成的立体什么样子?
师:谁来展示你设计的立体图形?




2、从不同方向观察
师: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自己搭的立体,并画出
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3、观察教材中出示的两种搭法
师:观察教材中的两种搭法,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
察,并画出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师:说说你看到的图形。
3


课 时 计 划



三、按要求搭

1、把4块正方体搭成从前面看是 ,从左面看是 的立体。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展示自己搭的立体。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用这4块正方体搭成从前面看

是 ,从左面看是 的立体。

学生动手搭立体,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搭的。


2、完成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5个正方体搭成一个从前面和左面看形状是 的立体。

学生动手搭立体,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搭的。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看1题,先自己观察判断,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判断的。
学生先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看2题,现照样子搭一搭,然后找出从前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观 察 物 体


把4块搭在一起 (出示图)


按要求搭在一起 (出示图)

把5块按要求搭在一起(出示图)









4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用字母表示数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
2、会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便写法;
3、 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趣味性,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
示,初步体会数学建 模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丫丫说她比妞妞大三岁。妞妞问她一岁时丫丫
多大。
生:1+3岁,因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
因为姐姐比妹妹大3岁

生: 妞妞2岁,丫丫2+3岁,妞妞3岁,丫丫3+3
岁……
生:丫丫a+3岁
生:a 表示妞妞的岁数,a+3表示的是丫丫的岁数,
也表示丫丫和妞妞岁数的关系。体现了丫丫与妞妞
永远相差3岁。
生:任何自然数。
一、创设情境
师:过了一年,我们又长一岁 ,我们书中的小伙伴
丫丫和妞妞也再谈论年龄问题,我们听听她们在说
什么?
二、问题讨论
1.观察图,交流信息
师:谁知道她们在说什么?

师:谁能帮帮丫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讨论妞妞2岁、3岁、……丫丫各是几岁。
师:那么你们再想一想妞妞2岁、3岁、……丫丫
各是几岁?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三、字母表示
师:当妞妞a岁的时候,丫丫多大?
师:在这a表示什么?a+3表示的是谁的年龄?还
体现出丫丫和妞妞年龄间什么关系?
师:看来这字母表示数真好,一举两得。使问题即
简单又明确。在这里,a可以是几呀?
师:结合这个问题,想一想a可以是几百几千吗? 生:一般来说,a应该表示100以内的数。 师:如果,用b表示丫丫的年龄,那么,妞妞的年
龄又该怎样表示?当丫丫20岁时,妞妞几岁?

生:b-3
生:20-3=17岁
5


课 时 计 划


四、简便写法


1、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
师:观察教材第6页铅笔盒图,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生:每个铅笔盒9元。

师:请独立解决书中的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交流。

师:那么买x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 生:需要9×x元,还可以写成x×9元。


2、教师介绍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的简便写法

师:当字母和一个数字相 乘时,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写法,用圆点代替乘号。如9×x或者x×9

可以写成9·x,或x ·9。读法不变,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简便的写法。
师:当字母和一个数字相乘时,还有一个更 简便的写法,直接去掉乘号,但数字必须在前9×x


可以写成9x。

师:1与字母相乘时,如1×X 或 X×1可以简写成x。

五、综合应用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教材7页,认真看图,再填空。


六、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读题,明白题意。然后自己填写。交流时候学生明确:800-跑过的路程=剩下的路程


2、练一练第2、3题

先让学生地理完成,然后交流
2题,80人-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答案(80-x)
3题,重点是28x表示什么
3、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35x元 20y元 (x+y)元(注意写法)
七、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用 字 母 表 示数

妞妞1岁 丫丫(1+3)岁 如9×x或者x×9可以写成9·x,或x·9

妞妞2岁 丫丫(2+3)岁 也可以写成9x。


… 1×X 或 X×1可以简写成x

妞妞a岁 丫丫(a+3)岁











6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 节
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和公式 课 型 新授课
1、经历自主探索并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已学过表示已学过的周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长,面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正方形,长
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 成功的体验,发展简
单的演绎推理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知道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正方形彩纸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
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加法交换律
师:大家来看两组题:
78+301○301+78 219+86○86+219
师:不计算,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用■、▲表示任意两个数,在○填上合适的
符号,■+▲○▲+■。
师:如果a表示一个数,b表示一个数,你能用含有
字母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2、加法结合律
师:如果a,b,c分别表示任意一个数,那么
(a+b)+c=a+(b+c)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生:■+▲=▲+■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生:a+b=b+a








生自主完成:
交流:78+301=301+78
219+86=86+219
生:加数没变,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27+32)+68=27+(32+68)````
师:请同学们至少写出三组数,来验证加法结合律。
生:

的要求。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正方形彩纸,并在一条边上写上x
师:这是什么图形,你知道x表示什么吗?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
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7


课 时 计 划



生:这是正方形,x表示它的边长。

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与帮助。


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生:正方形的周长= x+x+x+x=4x ,正方形的面积=x·x。

师: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也有一个简便的写法。像x·x可以 写出x
2
,读作x的平方。

师:在数学中一般用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分别写成:


C=4x S=x.x或 S= x
2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生:C=2(a+b) S=ab


2、练一练第2题

师:同桌先说一说根据的哪个运算定律,再填空。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弄清图形之间的关系,再试着填空。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用 字 母 表 示 运 算 定 律 和 公 式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C=4x S=x.x或 S= x
2


长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C=2(a+b) S=ab










8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会已知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
值。
3、积极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能表达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重点:经历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过程。
难点:已知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学校计划每月用水a吨,同学们开展节约用
水比赛,实际平均每月用水b吨。
一、创设情境
师:水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节
约用水。我们教材中 就有一个节约用水的问题,我们
一起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读书、交流信息
师:读题并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
信息。
师:那么这4个用字母表示的式子表示什么意义。 生:(1)a-b 节约用水量
给予适当的指导或适当的评价。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
师: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上面式子中的a和b可以
分别表示哪些数?
3、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上面的式子中,只要知道字母表示的数,就能
算出这个式子的值。
如:a=60,b=48,求 a-b的值。a-b =60-48=12
师:试着自己计算其他试题。注意乘法中的乘号不
能去掉。
三、尝试应用
师:刚刚我们解决了一个节水问题,看教材第10页
的试一试,自己做一做。
(2)3a 计划3个月
(3)3b 实际3个月
(4)12(a-b) 一年节约的
生:自然数
生:不能为0
生: a比b一定大



学生试做,做后交流答案,注意强调格式。

生:(5+3)x
生:5x-3x
····
师:根据经验,给电视机定一个单价,求出式子的值。
·
9



课 时 计 划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认真读第1题,说一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义。


生:15X表示15 分钟走了多少米。30X表示30分钟走了多少米。60X表示60分钟走了多少米。

生:当X=65时,15X=15×65=975 30X=30×65=1950 60X=60×65=3900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师:仔细观察第3题,再按题中要求完成。

学生做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义。

集体交流
五、问题讨论
师:a和b都是大于0的数,并且a+b=100.a和b分别表示什么数时,它们相乘的积最大?
生:a和b等于50时,乘积最大,是2500。
六、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求 含 有 字 母 式 子 的 值

(1 )a-b (2) 3a (3) 3b (4) 12(a-b)
= 60-48 = 3×60 = 3×48 = 12×(60-48)
= 12 = 180 = 144 = 12×12
= 144


10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6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型 新授课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
快乐。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
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看书读题、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和要解
决的问题。
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158千克。
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
生3:一天是24小时。
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
克?
生:158×24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竖式做在练习本上。


交流竖式的方法并讨论,
1 5 8
×
2

2
3
4

6 3 2
3
1
1
1
6
3 7 9 2
生:632中的6表示6个百,316中的6表示6个
十。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
数中每一位上的数。
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
位就和哪一位对齐。
生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 吃的馒头、面包等首先是农民伯伯
种的小麦,然后还要经过工人叔叔把小麦磨成面粉,
才能做出 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面粉加工的
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页。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师:要求“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
怎样列式?
师: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尝试计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 算器
检验。
2、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谁的两种计算结果不一样。
师: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师:竖式计算时两个部分积中“6”分别表示什么?
应写在什么位置。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方法呢?先同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
11


课 时 计 划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

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拓展练习

1、师:这台面粉机一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

生: 158×24×7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算,可找两个学生板演在黑板上。


2、检查、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谁的计算与黑板同学不同。

师:请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行必要 的提问。如:148的1乘158的8得8,这个

“8”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第1题,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中。

2、练一练第3、4、5题
师:观察图并读题,了解到哪些信息,然后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做后交流计算结果。
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三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158×24=3792(千克)


1 5 8

×
2

2
3
4


6 3 2

3
1
1
1
6

3 7 9 2




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3792千克。








1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7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 型 新授课 < br>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
算法的过程。
2、会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
的能力。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助餐了解多少?
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吃自助餐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6页,看图并读一读文字,你
了解到什么



师:说一说问题中的“各需要多少元钱”如何理解?

师:你打算怎样列式?
师:这样的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2、自主尝试计算
师:想一想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
识解决,自己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笔算或口算的过程




3、小结
师: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先把0前面的 数相
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
的末尾填写几个0。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看书。
生:有150人准备吃自助餐,有A、B两种自
助餐,A种每位18元,B种自助餐每位20元。
生:解决的问题是“A、B两种自助餐各需要
多少元钱?”
生:A种自助餐需要多少元钱? B种自助餐需
要多少元钱?
生:150×18= 150×20=
生: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
1 5 0 1 5 0
×
4
1 8 ×1
4
8
1 2 0 0 1 2 0
1 5 0 1 5
2 7 0 0 2 7 0 0

1 5 0 1 5 0
× 2 0 ×
1
2 0
0 0 0 3 0 0 0
1
3 0 0
3 0 0 0
可以口算150×20=3000
13


课 时 计 划


三、尝试应用

师: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用口算计算很容易。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16页,看试一试,先估计


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学生口算,教师关注500×40一题,易错。

师:讨论思考:先估计积是几位数有什么好处?

生:目的是避免计算时丢掉0。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你了解到哪些,自己试着算一算。

生:103×60=6180(元)

2、练一练第2题
师: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谁?(蓝鲸)一头蓝鲸有多重呢?自己算一算第2题。

生:430×22=9460(千克)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把第3题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230×40=9200 135×58=7830 432×18=7776


217×23=4991 360×25=9000 140×50=7000

4、练一练第4题
师:认真读题后解答
生:25×350=8750(千克)
生:6吨=6000千克 6000÷25=240(袋)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 数 末 尾 有 0 的 乘 法



1 5 0 1 5 0

×
4
1 8 ×1
4
8

1 2 0 0 1 2 0

1 5 0 1 5

2 7 0 0 2 7 0 0












14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8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乘法估算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重点: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难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介绍。



生1:这是一节火车的车厢,定员118人。
生2:“这列火车挂了12节这样的车厢”。
生3:估算一下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生:每节车厢有118个人的座位。有的车厢里有
时有站着的,可能比118人多。
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
生:把12看成10,列式为:118×10=1180(个)
生:把118看成120,再把12看成10,列式为:
120×10=1200(个)
生:把118看成100,把12看成10,列式为:
100×10=1000(个) 生:第1种估算结果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把
12节车厢看成了10节;第三种估算结果比实际座
位更少了,因为它不但把12看成了10,而且把
118看成了100,乘数减小了,积当然也 小了
生:第2种估算结果也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
每节车厢增加了2人,10节增加了20 人,而减少
了2节车厢的人数是118×2=236人,所以结果
就会比实际座位数减少了。


生:118×12=1418(个)
一、创设情境
师:有谁做过火车,向大家介绍与火车有关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一个与火车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观察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读题并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
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什么叫“定员118人”?
2、学生估算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估算一下这列火车大约有多
少个座位。
3、交流学生各自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三种估算方法的结果与实际座位数
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4、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把
估算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师:实际算一算。

15


课 时 计 划


三、尝试应用

师:如果这列火车厢挂19节这样的车厢,我们把19看成多少进行估算合适呢?

生:看成20比较合适,因为20是最接近19的整十数。

学生独立估算,教师巡视

师: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生:19≈20 118×20=2360(个)

生:19≈20 118≈120 120×20=2400(个)

生:19≈20 118≈100 100×20=2000(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进一步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师:实际计算19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学生计算。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从小女孩的说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5号看台一共有18排,每排有32个座位。

师:自己估算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18≈20 20×32=640 或18≈20 32≈30 20×30=600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报纸,小组合作,估计一版报纸的字数。
学生分小组估算,教师指导。而后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一堆钉子的个数。
生:先数出10个或20个钉子为一小堆,再把一堆钉子分成若干小堆来估计。
生:直接把一堆钉子平均分成若干小堆,估计一小堆有几个,再估算一共有多少个。
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乘 法 估 算


估算
:1、
把12看成10,列式为:118×10=1180(个)

2、把118看成120,再把12看成10,列式为:120×10=1200(个)

3、把118看成100,把12看成10,列式为:100×10=1000(个)

实际计算

118×12=1418(个)











16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9 节
教学内容 数量关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 探索物品的单价、数量和金额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2、知道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会用这两个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会用所学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发票,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都在
哪见过它?它有什么作用?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课件,读下面的发票,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
息?发票 中的单价、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
(1)、解决问题
师:请计算课桌椅和书柜各花多少钱?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总结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2、、出示铁路示意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
短?
(2)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
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98千
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4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发票
生:为国家上税……

生:育才小学买了62套课桌椅,每套108元。14
个书柜,每个215元。
每件的价钱叫单价,买的件数叫数量,一共花的
钱叫金额
生做一做
108×62=6696(元)
215×14=3010(元)
生:求课桌椅和书柜各花多少钱?就是求几个几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生:根据单价× 数量=总价,列式108×62=6696
(元)215×14=3010(元)



济南到青岛的铁路长度为393千米。青岛在北京
的东南方向。
生:郑州到北京短

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总结数量关系式
118×5=5909元
98×7=683元




17


课 时 计 划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18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0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
程。
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
运算。
3、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对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学生计算,填符号
645×32 =32×645
203×46 =46×203
180×53 = 53×180
学生观察后交流。
生:每组中的两个数相同,位置不同,计算结
果相同。



学生举例验证。


生:从前面看,每排有(6×4)箱有5排。
生:从侧面看,有6排,每排有(4×5)箱。
生:6×4×5=120箱
生:4×5×6=120箱 (ab)c=a(bc)
生: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相乘 再与第
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
第三个数相乘,大小不变。
学生自主计算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师:回忆已经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你能用字
母表示出来吗?
二、自主探索
1、乘法交换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乘法是不是也有运
算定律?我们一 起研究。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以下
三组题,并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645×32 ○ 32×645
203×46 ○ 46×203
180×53 ○ 53×180
师: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因数和它们的积,你发现了
什么?
师:两个 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是乘法计算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叫乘法交换律。
师: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乘法交换律可以写
成a×b=b×a。
师:是不是任意的两个因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自
己举例验证。
2、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饮料箱师怎样摆的吗?
师: 一共有多少箱饮料?自己算一算。
师: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我们
再来计算 “试一试”中给出了两组式题。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相乘后两个数,积
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a×b)×c=a×(b×c)
19


课 时 计 划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练一练第1题,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左边的两道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右边的两道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看第2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生:50×26×4可以先算50×4=200 ,再算200×26=5200。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生:50×26×4计算时也可以先交换50和26的位置,应用乘法交换律,再应用乘法结合律,
50×26×4=26×(50×4)=26×200=5200

其它习题也这样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3题的图,自己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乘 法 交 换 律 、乘 法 结 合 律
645×32 = 32×645
203×46 = 46×203
180×53 = 53×180
乘法交换律:a×b=b×a
(6×4)×5=6×(4×5)
乘法结合律:(a×b)×c=a×(b×c)









20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1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乘法分配律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对获得的结论的合理性作出
解释。
重点:探索乘法分配律,并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作简单的简算题。
难点: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和结合律。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左边的屏风有5排玻璃,每排12块,右边的
屏风也有5排玻璃,但每排是9块。

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生:(12+9)×5 生:12×5+9×5
=21×5 =60+45
=105 =105
生: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学生观察、计算。


生:跟刚才做的题一样:一个是两个数的和乘以
一个数,一个是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再把它
们的积相加
生: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
乘以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a+b)×c=a×c+b×c·····

一、问题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请看情境图。
师:这是饭店屏风的图,仔细观察,说说屏风什么
样?
二、乘法分配律
1、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两扇屏风一共有多少块玻璃?自己试着算一
算。
2、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告诉大家,再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交流发现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4、计算试一试
师:好 ,下面咱们再做几道题,验证一下是不是这
样的两个算式得数就真的相等。做书24页“试一
试 ”。
1、 交流发现,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师:先观察竖着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4组题的验证我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
语言描述一下?
师最后总结:两个 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
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就叫做
乘法分配律。 如果我们用a、b和c分别表示3个数,
那么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就可以写成:
(a+b)×c =a×c+b×c
指明读、口述。
21


课 时 计 划


三、简便计算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看老师写的这两道题,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就怎样


算。
学生计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生:38×53+53×62的两 部分中都有53,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38×53+53×62=(38+62)×53=100


×53=5300
生:(25+18)×4=25×4+18×4=100+72=172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字母。
16×37+16×63=(□+□)×□

(125+70)×8=□×□+□× □


42×a+58×a=(□+□)×□
(a+b)×x=□×□+□×□


学生做后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25+46)×4 9×37+9×63 46×13+54×13 24×99+24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3题
师:自己看图读题再算一算。
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乘 法 分 配 律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板 38×53+53×62 (25+18)×4
=(38+62)×53 =25×4+18×4
书 = 100×53 =100+72
= 5300 =172











2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简便运算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3、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计算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
识。
重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共有102名师生春游,平均每人的费用是25
元。
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生1:100×25=2500(元) 2×25=50(元)
2500+50=2550
生2: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生:102分成100+2
生:乘法分配律






生:98×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2450(元)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咱班春游的事吗?今天我们一起
解决一个春游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
师:观察文字和情境图,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
出示例题
师:算一算:师生这次春游共需要多少钱?
2、交流算法
师:好,下面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都
是运用了哪些方法解答的这道题。





师:100和2是哪里来的?
师:我们刚才做这道102×25是不是运用了一个运算
定律?
师:一个接近整百的 数乘以另一个数,我们可以把
它看成是一个整百数加上比整百数多的数的和乘以
另一个数。然后 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来做,这样比较
简便。
3、提出兔博士问题
师:在102人中,有4位教师,学生只有98人。这
些学生应交多少钱?


23


课 时 计 划


2、 提出大头娃的问题

师:在春游的学生中,有36人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应该交多少钱?


生:25×36=25×(4×9)=25×4×9=100×9=900(元)
师:由此可见我们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恰当的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可以


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三、尝试应用

师:今天我 们在计算春游费用的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都用了简便算法。在平时数学计算中,只要

我们认真 观察、思考,许多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完成试一试。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99×57 201×28 125×32

=(100-1)×57 =(200+1)×28 =125×(8×4)

=100×57-1×57 =200×28+1×28 =125×8×4

=5700-57 =5600+28 =1000×4

=5643 =5628 =4000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练一练第1题,自己算一算。
2、练一练第2题
师:用简便方法计算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师:自己读题并进行计算。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简 便 运 算

1
02×25 98×25 25×36
板 =(100+2)×25 =(100-2)×25 =25×(4×9)
=100×25+2×25 =100×25-2×25 =25×4×9
书 =2500+50 =2500-50 =100×9
=2550(元) =2450(元) =900(元)










24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3 节
教学内容 驾车旅游 课 型 实践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问题。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2、学会设计旅游方案,能对设计的旅游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学会设计旅游方案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来研究驾车旅
游中的问题。
二、讨论旅游事宜
师: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聪聪一家决定由爸爸
开车到承德参观文化遗产。看看他们想到了什么





从石家庄到承德,还需要想到哪些问题?


师小结:旅游前准备1、提前查找地图,详细了
解由石家庄到承德的交通 线路。2、设计旅游途中
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吃饭、加油。
师:算一算早上8时出发,几时到承德?


三、解决旅游途中所需费用问题
1、如果出发前给汽车加满油,开出几小时汽车
就要加油?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喜欢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
爸爸说,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从来不超速,平均每
小时80千米
聪聪说中间还要加油、吃饭……
妈妈说石家庄到承德高速全长大约是560千米,早
上8时出发,下午几时能到呢?

学生讨论交流:
要知道汽车耗油量……
提前一天把汽车加满油……
中午在哪个服务区吃饭……
吃饭和给汽车加油最好在同一个服务区……

生试算,同桌交流算法
560÷80=7(小时)
早上8时+7小时=15时,也就是下午3时到承德

学生讨论:这辆车的油箱容量 是40升,行驶100
千米大约耗油10升。40÷10×100=400(千米)
400÷ 80=5(小时)因为汽车不能等汽油用完再加油,
所以如果出发前给汽车加满油,开出4个半小时汽< br>车就要加油
25


课 时 计 划



2、如果上午8:00出发,中间吃饭用1小时,下午几时可以到达?

下午4时到达

3、估算一下旅游的费用。(要注意计算往返费用)

汽油:每升油按7元计算。


交通:高速路单程180元。

住宿:标准间220元天,三人间280元天

吃饭:每人每天至少需要80元

油费:560÷100×10=56(升) 56×7×2=784(元)

交通费:180×2=360(元)

住宿费:三人间280×3=840(元)


饭费:80×3×3=720(元)

旅游费用:784+360+840+720=2700(元)



四、总结

师:一家人开车自驾游,不但要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安排好 吃饭和加油问题,还要注意交通安

全,并且要带好常用药品,还要估算出总的费用,才能玩好。


















26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认识三角形 课 型 新授课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
3、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图片 尺子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指出,画一画。





学生做一做。

生:我在拉三角形时,拉不动,有不容易变形的特
点。而四边形会变形。


学生举例,师生给以判断。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每个顶点向对边画垂
线,都可以得到一条高。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三角形,看书73页 图中有三
角形吗?
师:上面物体中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三角形究
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
1、做一做:
师:运用每组准备的材料操作(塑料条、图钉)想
办法做一个三角形架和一个四边形架。
2、认识稳定性
师:用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
定性?
3、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
性,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师:在三角形中,除了顶点、边和角以外,还有两
个名称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底和高 。什么
叫做三角形的底和高呢?(教师边画图边介绍)
顶点
高 边


师:想一想这个三角形能画几条高,为什么?
27


课 时 计 划


4、学生自己试着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

师:自己试着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


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想一想,一个钝角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小组讨论,实际画一画。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自己画出三角形的高。

学生自己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练一练第2题

师: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现在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看第2题。


学生说方法,并说明为什么。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自己看清第3题要求,做一做。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顶点


高 边 底

角 高 高

底 底










28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三角形的分类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观察、分类、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各种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 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
角形的特点。
3、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会给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她的对边做一条
垂线,顶点到垂线的距离叫做三角形的高。



学生自己分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按锐角个数分: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①⑤⑥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②④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③⑦
7课时 第2课时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你
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
师:刚才 大家说的都是三角形的共同特点,现在请同
学们看第127页上面的三角形。这7个三角形还有什
么不同于其它三角形的特点呢?
二、三角形分类
1、提出分类要求
师:请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你能根据它们交的特
点给这7个三角形分类吗?试一试。
2、交流分类结果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如何?



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另
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叫做直角三角形;还
有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判断
师:请同学们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说它
的名字。
三、特殊三角形
师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三角形的物品。看这条
红领巾和交通标志牌,谁来说说3是什么三角形,你< br>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有什么特点?
师:根据三角形交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生:红领巾是钝角三角形,因为它有一个钝角。
生:交通标志牌是锐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三个
师:你们说的对,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三角形的边。角都是锐角。
29


课 时 计 划




① ②



生:红领巾有两条边相等。

生:交通标志牌三条边有可能都相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对不对呢?用尺子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边,记录测量的数据。

学生测量,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及自己的发现。


师:用量角器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角,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测量。

师: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一个名字吗?

师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一想: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看第1题,自己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学生自己解答。
2、练一练第2题
师:看第2题,先读题,然后自己试着做。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3、练一练第3题
师:自己读题,并解决问题。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锐角三角形 按边分: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30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6 节
教学内容 三角形内角和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 在自主画三角形、测量、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 80°
识、能力、
的过程。
非智力因
2、 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根据两个已知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素及思想
3、积极参加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尺子 量角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
三角形。
师:同学们画的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
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师:请观察自己画的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
师出示三角板,介绍:这三个角是三角形的三个内
角。
师: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180°,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
内角和都是180°呢?
2、师: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2)组织学生演示、交流

① 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角的度数,并算出
3个角的度数和
(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要说 明:测量的结果存在误
差是正常情况,同时引导发现它们的和都在180°左
右)
② 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它们拼在一起(投影
演示):拼成一个平角
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使它们正好折在一起(投影演
示):拼成一个平角
3)结合实验交流情况,提问:通过多次实验,你们
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你能像老师那
样猜出角度吗?

31
课时安排 7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3课时

学生画三角形。





生:
90°+60°+30°=180°
90°+45°+45°=180°
(两个三角板内角和都是180°)



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
分组合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
交流实验方法









学生猜一猜。说想法。


课 时 计 划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议一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 )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90度 。
( )

2)锐角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之和一定大于90度。
( )

3)钝角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之和一定小于90度。
( )

4)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是三角形内角和的三分之一。
( )

5)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解答。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第2题,自己读题并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计算过程。

五、兔博士网站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兔博士网站内容,然后交流获得知识。

六、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180°。














3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7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 课 型 新授课
1 .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间关系 的过程。
2.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知道正方形、长方
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平 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图形关系
的奥秘。
重点: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难点: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框架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7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描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这些物体容易变形。






学生举例。


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上下两边间距离都是2厘 米,
左右两边间的距离都是3.2厘米。我发现每组对边
间的距离都相等。
生2:我测量的结果也是每组对边间的距离都相等。
生:因为我们学过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 等,平行
四边形每组对边间的距离相等,就说明对边是平行
的。
生: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第4 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四边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书中第81页的四幅图(伸
缩门、衣帽架、升降机、扩缩尺),找出这些物体中
的平行四边形 。用笔描出一个。
2、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这些物体有什
么共同特点?
3、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容易变形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好后你拉一拉四边形的木框,发现
了什么?
4、师:我们知道,三角形 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许
多应用,平行四定性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应用,请同
学们再想一想,举例说 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
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 br>师:我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一些
特征,那么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请
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观察并量一
量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与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根据每组对边间的距离相等,想一想还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师: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量一
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看你有什么发现?
33


课 时 计 划

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2、示范画法
(教师边说高和底的概念边示范高的画法。)
3.让学生自己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交流画法。
课(四)、归纳整理
堂1.学生小组合作总结、整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练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整理的结果?
习 生1: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相等)。
小生2: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相等)。
结生3: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及师: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 征,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
家说:正方形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所以正方 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
庭形都是对边相等。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也可以说对角相等。 所以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
作形。……
业 师:也就是说,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
三、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1.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按要求剪,然后交流剪的方法。(交流时,重点介绍剪的方法。)
2第3题。
(1)先让学生读题,并按要求自己观察围成的图形,填在表中,然后交流。
(2)先讨论问题(2),在形成长方形的长和宽时面积最大的认识后,再讨论问题(3)。
师: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


34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8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梯形 课 型 新授课
1、在观察、操作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梯形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
3、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以及它们和梯形的关系,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梯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梯形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7课时
学 生 活 动
5 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 生:我们学过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比较有特点的四边形——四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梯形,出示图形.(投影)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
生:象梯子。

状都像什么?
生: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左右两条边不平行。
师: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图形的位置,互相平行的两条边一般在上

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


下底画得长些.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

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

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师: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试着画一画。
师: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生: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
3、认识等腰梯形.
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师: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拿一等腰梯形,
生:两腰相等。
量一量、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是测量的。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我是对折的。
35



课 时 计 划

4、认识直角梯形


师:这个梯形又有什么特点?

生:它有两个直角。


师:像这样有一个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5、四边形的关系.

师: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1)如果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这些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2)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前边讲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集合图表

示?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长方形 直角 等腰
正方形 梯形 梯形





三、课堂练习(教材中的练习)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长方形

正方形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36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19 节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在观察、 交流和操作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组合图形的过程。
非智力因
2、认识组合图形,能把简单的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
素及思想3、在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图形、分解组合图形的过程中,发现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认识组合图形,能把简单的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7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6课时
3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谁能从形状、颜色、图案这三方面描述一下我
国国旗的样子?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描述的国旗真美呀!他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象征和 标志,我们要热爱国旗,爱护国旗。其实,
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的国旗,上面的图案也很丰富,想
看看吗?
1、(出示:丹麦、捷克、巴西、科威特国旗。)
师:观察,你从这四面国旗中找到了哪些图形?





师:上面这四面国旗是由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这些基 本图形
组合而成的,所以我们称这些图形为“组合图形”。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
2、出示队旗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组合图形。这是什
么?
师:少先队队旗可以看做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的呢?用你准备好的队旗图片分一分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国的国旗是长方形的。样色是 红的。上面
有5颗五角星,其中有一颗大的,周围有4颗小
的。






生1:丹麦国旗是由4个长方形和2个正方形组成
的。
生2:捷克国旗是由1个三角形和2个梯形组成的。
生3:巴西国旗中有1个平行四边形、1个圆形和
1个长方形。
生4:科威特国旗由3个梯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生:少先队旗。


学生在附页中的队旗图中分一分,教师巡视。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分的情况。
课 时 计 划

38


师:老师课下也将这些队旗图片分了分。出示:










习 这里有同学们分过的,也有同学们没分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再进行探索。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将练习题中的图形分一分吗?试试看。

2、练一练第2题


师:自己分一分,算一算。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观察,在作图。
师:这棵树可以休止的画下去,数学上称它为毕达哥拉斯树。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组 合 图 形


教学内容

我的拼图
39
课 型 实践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运用学过的知识,经历设计、简拼以及交流的过程。
识、能力、
非智力因2、能用基本图形拼成简单的物品。
素及思想
3、在拼 图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图形的内在联系,培养审美意识。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能用基本图形拼成简单的物品。
长方形彩纸、胶棒、剪刀
教 师 活 动
一、安全教育
剪刀刀尖不要对着同学,使用时小心不要剪到手。
二、照样子,拼一拼
1、用1个 圆,1个长方形(与三角形颜色相同),2
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2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机
器人。

2、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不同颜色),用2个相
同的直角三角形(相 同颜色),1个长方形,3个相同
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条鱼。

3、用1个钝角三角 形,2个长方形,4个小正方形,
3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2个大小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和2个大 小不等的长方形拼成一座小房子。

三、我的拼图
自己设计,自主拼图

四、展示学生作品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7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指导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0 节
课 时 计 划

40







































41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1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分数的认识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
小棒、圆片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学生可能会说:
1支铅笔,1张白纸,1块黑板,
1千克糖,1个教室,1捆小棒等





生: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十分之一,是1根。

生: 3份是这捆小棒的十分之三,是3根。因为一
份是十分之一,三份就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
三。一份是1根,三份就是3根。
生:4份是这捆小棒的十分之四,是4根。5份是
这捆小棒的十分之五,是5根。
学生分一分,然后交流
生: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
五分之一,是2根。
生:2份是这 捆小棒的五分之二,是4根。1份是
这捆小棒的五分之一,有2根,2份就是2个五分
之一,有 4根,
生:3份是这捆小棒的五分之三,是6根。
生:4份是这捆小棒的五分之四,是8根。


3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1”这个数以前我们就认识,谁能说
出哪些可以用1表示的事物呢?
师: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物品,还可以表示
由许多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1捆小棒。今天我们就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完成问题(1)
师:这是一捆小棒,共有10根,如果把这10根小
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 之几?是
几根?
师:那么,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样的4份、5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
几根?
2、完成问题(2)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
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呢?请同学们分一分

师 :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说一
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 :3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4份
呢?
三、尝试应用
师 :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1
份、2份、5份,也可以说分成若干份的问题。如果学生 活动,教师巡视。
一筐西红柿有12个,你能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吗?

42


课 时 计 划



同桌合作,用纸片代替分一分,并照刚才的样子说一说。

师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每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几个?

生1:把12个西红柿 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
十二分之一
,是1个。2份是十二分之

二,是2个……

1
生2: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是6个。

2

12
生3: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是4个。2份是,是8个……

33

12
生4: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一筐西红 柿的,是2个。2份是,是4个……

66

12
生5: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是3个。2份是,是6个……

44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自己读题,并判断。说出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师:认真读一读第2题,再填空。

学生按要求填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根据图片下面的分数先分一分,再为它们图上美丽的颜色。
学生按要求涂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练一练第4题
师:先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分 数 的 认 识

把这捆1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10,是1根;3份是这捆小棒的310,

是3根。



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15,是2根。2份是这捆小棒的25,是4根。










43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2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分数的意义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把一条线段、一项工程平均分和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一条线段的几分之几。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增强对分数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一条线段的几分之几。
毛线、情境图、尺子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用尺量一量这条线段有多长,把它平均分
成5份,每份是多少就隔多少画一个点。


生: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15

生:3份是这条线段的35。
生:有5个15。因为把线段平均分成了5段,
每段是1个15,5段就是5个15。


生:平均1周要维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生:平均1天要维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生:2周完成就是把这条公路平均分成2份,1
周完成其中的1份,也就是12。
生:一周有7天,2周有14天,平均1天要维
修这条公路的114
生:3天修这条公路的314。
指名生回答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把小棒、西红柿等平均分成若干份,
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那么,把一 条线段平
均分后会怎样呢,今天我们继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平均分线段
1、画出线段图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50厘米的线段。如果要
把这根线段平均分成5份,怎么办?
(师将线段平均分成5段。)
2、完成问题(1)(2)
师:想一想每份的长度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
师:3份的长度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
3、完成问题(3)
师:谁知道这条线段中有几个15呢?说说是怎样想
的。
三、修路问题
师:一条毛线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条公路也可以
用一条线段表示。 (教师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表示一
条公路,修路队维修一条公路,计划用2周完成。根
据这条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分数问题?
师: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 :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师:3天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师:8天、9天、10天一直到14天修这条公路的几分
之几?

44


课 时 计 划


五、分数的意义


1、师:请同学们看试一试中的图和题目要求。谁能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生:12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1份称为12。

生:线段上的38,表示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3份是这条线段的38。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34表示其中的3份。

生:把6面小旗平均分成3份,23表示其中的2份。


2、师:通过刚 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都可以看做一

个整体,把 他们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在数学上一个整体用自然
。因为这个“1”可 以表示任意一个整体,所以加上引号。谁

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能说说书上的四幅图,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师:你还能举出其他可以看作单位“1”的例子吗?
生1:一个正方形是单位“1”。生2:一条线段是单位“1”。

生3:4个苹果是单位“1”。生4:6面小旗是单位“1”。


3、师:请同学们看议一议上面的话,自己读一读。学生读书。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分数?学生口述,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议一议(1)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13?(2)49里面有几个19?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AB两点分别表示哪两个分数?
六、课堂练习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教材上的练一练。每道题想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七、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分 数 的 意 义




13
一条公路












55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5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3 节
教学内容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探索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非智力因
2、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会比较分母或分子相同分数的大小。
素及思想3、主动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探索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难点: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 3 课时
4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下面老师


考考你们(出示)



生:苹果占全部水果的
3
7

因为一共有7个水果,其中有3个苹果,占了
7份中的3份。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把一朵花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
五分之几,所以
1234
5

5

5

5
表示从5份中取
1份、2份、3份、4份,花瓣上涂色是1份、2
份、3份、4份。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五分之一。
生:把0到 1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

1
5
。所以从0开始数出几份,这个份 数对应的
点就表示五分之几,括号里填
4
5



47


课 时 计 划

3、把知识点1中的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 )>( )>( )

学生独立排列。

全班交流:

1234

生:、、、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从5份中取1份、2份、3份、4份,因为

5555
4321

4>3>2>1,所以>>>

5555


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分子大分数就大;同分 子分数大小比较,分母大分数反而小,分母


小分数反而大。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1题。

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下面大家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第2题。

学生填空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练一练第4题
师:请自己读题,解决问题。
学生读题后自己解答。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1234
0
() 1

5555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48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过程。
识、能力、
非智力因2、了解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素及思想
3、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了解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情境图、彩带、圆片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彩带,大家看漂
亮吗?
师:估计一下,这条彩带大约有多长?
二、平均分彩带
1、提出问题(1)
师:如果把一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
少?
师:把1米的彩带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
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师:把1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列出除法算式1÷2,结果是12米。今天,我们就来
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提出问题(2)
师:如果把这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每
份是多少米,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师:谁愿意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平均分茶叶
师:把2千克茶叶平均装在5个茶叶 筒中,每个茶
叶筒装多少千克?你能列出算式,并用分数表示结果
么?试一试。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观察12米、13米、25千克这几个分数,看
看 这几个分数和以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生:漂亮.
学生估计,教师告诉学生彩带长1米。



生:每份是5分米。 每份是50厘米。每份是0.5
米。每份是这根彩带的12。每份是12米。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1÷2
生:12米,教师板书:1÷2=12米


学生自己做,请一名学生板演。算式:1÷3=(米)
生:把1米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 少,可以
列出除法算式1÷3,因为其中每份是1的13也
就是13米。所以1÷3=13(米 )
学生自己写算式,教师指导
生:2÷5=25千克。把2千克茶叶平均装在5个
茶叶筒中,可以写出算式2÷5。把2千克茶叶平
均分成5份,每份是2千克的15,1千克的15是15千克,2千克的15就是2个15千克,也
就是25千克。
生1:都有单位名称,以前学的分数不带单位。
生2:这几个分数有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 ;以
前学过的分数不带单位,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几分
之几。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1
3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4 节

49



四、平均分月饼

师: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几个?可以怎样列式?3÷4

师:那每人能分几个呢?

生:4个人平均分3块月饼,每人不够一块。

师:那到底能分几个呢?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想想可以怎样分,结果是多少?

学生小组合作分月饼,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哪个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列出的算式和结果是什么?

生1:把每个月 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块是14个,3个14个就是34个,每人分得34

个月饼。

生2:可以把3个月饼重叠起来,把它平均分成4份,1份中有3个14个,合起来就是34 个,

所以每人分得34个月饼。

师:观察: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除数是分母。生2:分数的分子是被除数,分母是除数。

师:说得对!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字母
a
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应如何表示?教师板书 :
a
÷b=
a
b

师:想一想,
a
、b 分别可以是哪些数?
a
、b能是0吗?

生1:
a
可以是0,因为0表示没有,0平均分成0份,还是没有。
生2: b不能是0.因为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把一个数平均分成0份没有意义。
师:说得对!所以在这两个关系式中都特别注明除数≠0, b≠0.

五、课堂练习
练一练1~5题
1题师生共同完成。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师再引导生列出算式并用分数表示结果。
2、3题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检查。
4题要引导生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5题学生自己解答。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50







分 数 与 除 法 的 关 系
11
(米) (2)1÷3=(米)
23
23
2、2÷5=(千克) 3、3÷4=(个)


54
1、(1) 1÷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5 节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结合趣味活动和填数活动,经历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非智力因
2、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
素及思想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感受分数基本性质的合理性和确定性。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
情境图、圆纸片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 1 课时
5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我们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图,讲
一讲。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交流信息
师:从上面的故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从这些信息中想一想 ,八戒多吃到饼了吗?为
什么?请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分一分、看
一看,说明这个问题 。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看图讲故事。生:喜欢。



生1: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1块。
生2:把一个饼平均分成8份,每人2块。
学生思考、画图。

生1:用两个圆代替两张饼,先把第一个圆平均分
成4 份,剪下其中的1份;再把第二个圆平均分
成8份,剪下其中的2份.把剪下的部分重叠在一
起 ,比一比,就发现它们大小相等,所以八戒没
多吃到饼。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八戒没有多吃到饼吗?
生2:从书中示意图看,两个圆大小相等, 一个圆
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14涂色。另一个圆平均




2、观察图、写分数、发现问题
师:从八戒吃饼的故事中我们知道14=28,老师
这里还有几个图片,这是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分成8份,把28涂色。涂色部分相等,所以八
戒没多吃到饼。
生3:1÷4=14 2÷8=28
(1×2)÷(4×2)=28 14=28
生1:图1中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份,涂色部
分占这个正方形的12。
生2:图2中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
分占这个正方形的24。
生3:图3中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
分占这个正方形的48。
生4:图4中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涂色
课 时 计 划

52



部分占这个正方形的816。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4个图的涂色部分和我们写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4个正方形同样大,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涂色部分也同样大,也就是说12=24=48=816

师:观察这四个相等的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生1: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就等于24。

生2: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就等于48。

生3: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8,就等于816。

3、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谁 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说得 很好。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结果怎么样呢?请小组合作,从

816开始,从右往左比较一下,并试着总结出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都除以的这个数,可以是0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是0。

4、师:谁能将这两条规律总结在一起。

师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

质。

三、课堂练习
怎样想的。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练一练第1、2、3题。每道题都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要求,自己试做后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是




分 数 的 基 本 性 质




12=24=48=81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6 节
53


教学内容 约分和最简分数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经历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分数及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过程。
识、能力、
非智力因2、知道约分、最简分数的意义,能把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素及思想
3、再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知道约分、最简分数的意义。
难点:能把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直尺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 分数的基本性质,现
在我说出一个分数,你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出一
个和它大小相等的分数 吗?
师:听好了 1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
师:你们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1824化成比较
简单的分数吗?试一试。
师:请化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认识约分
师:观察化简后的912、68、34这三个分数,你
认为那个分数比较简单?为什么?
师:还可以怎样化简?

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
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师:现在老师教你们一个比较简单的约分的方法。
1824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等于34。
教师教授方法,并板书约分过程。
师:试着写一写。




生:能。
生:24 48 36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分数
的大小不变。

学生化简,指名生板演。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
时除以同一 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把
1824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3、6,等于912、
68、34。
生:34比较简单,因为912、68还可以再化简。
生:912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等于34。
生:68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等于34。



学生模仿练习
学生尝试并进行交流
学生用刚才的约分方法判断。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 2 课时
课 时 计 划

54



3、议一议

师:下面的分数哪个可以约分,哪个不能约分?为什么?

1624 79 1113 69


生1:1624可以约分。把16和24同时除以8等于23。

生2:79、1113不能约分。


生3:69可以约分。把6和9同时除以3等于23。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有些分数可以约分,有些不可以约分。而像79 、 23 、 1113这样不

能再约分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例子?

学生说分数,其它同学进行评价。






约 分 最 简 分 数

99336623161167
== ==

12
12348
82
42499
13

3 可以 不可以 可以 不可以

3
9


112
== == 像、、这样不能再约分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4244242449
13
3
4
12

4
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7 节
55


教学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课 型 新授课
1、经历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学习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2、知道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1~100中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 大公因
力、非智力因素及
数。
思想教育等方面)
3、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知道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难点:能找出1~100中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
尺、小黑板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用分数的基本性
质约分时,首先要找到一个什么数?
师:分子和分母除以的这个数是它们的什么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提出要求
师:把1824化成最简分数。首先要找18和24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找的?结果是什么?

师:24有哪些因数呢?
2、介绍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师:观察18和24的因数,其中1、2、3、6是 18
和24共有的因数,叫做18和24的公因数。
教师用彩笔描出1、2、3、6.
师: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18和
24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呢?
3、介绍短除法
师:观察前面的约分,如果我们能直接找出18和
24的最大公因数 ,就可以一次化简成最简分数。怎
样找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
方法 ----短除法。
2 ∣18 24
3 ∣9 12
3 4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生:首先要找到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的那个数。
生:是分子的因数,也是分母的因数。也可以说
是它们共同的因数。
生:首先要找到分子和分母共有的因数。

生:这样找:1×18=18 2×9=18 3×6=18,
所以,1、2、3、6、9、18都是18的因数。
生: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生: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6。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 生 活 动
第 3 课时
公有因数。现在请同学们找出18和24所有的因数。 学生自己找

56


课 时 计 划


三、尝试应用

师:用短除法求12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

师:观察12和24这两个数,我们发现2 4是12的倍数,所以12就是12和24的最大公因数。你


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么?
学生举例,师生评价。


师:说一说:怎样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呢?

生:先用短除法求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再约分。

生:如果分母是分子的倍数,就直接用分子进行约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师:讨论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2、练一练第2题
师: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公 因 数 和 最 大 公 因 数

把1824化成最简分数。 短除法:

18=1×18=2×9=3×6 24=1×24=2×12=3×8=4×6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2、3、6 :公因数 6:最大公因数












57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8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两数关系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两数关系的过程。
2、知道求一个数 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会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了
解两个量之间几分之几与几倍的 关系。
3、在运用分数与除法、分数的约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
重点: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难点:会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生:一节课有40分钟。
生:一个课间有10分钟。


生:10分钟是1小时的16。因为1小时 是60分
钟。60分钟里有6个10分钟,所以10分钟是1
小时的16。
生:10÷60=1060=16
生:10分钟是16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请一人板演:
2
4课时 第 4 课时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学习了许多分数的 知识。今天,
我们就用分数来解决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我
先问问大家:一节数学课有多 长时间?
师:一个课间有多长时间?
二、时间问题
1、10分钟是1小时的几分之几
师:谁知道10分钟是1小时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
怎样想的?

师:1060可以怎样约分?
师:10分钟是1小时的16,还可以说10分钟是几
分之几小时呢?
2、一节课是几分之几小时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想 一想:这种问题实际上就是把不够1小时的
分钟换成一小时为单位的分数,就是看这个数占60
分的几分之几,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三、体重问题
1、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52页,自己读题,试着计算。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学生说算式10÷60=1060
师: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一节课是几分之几小时? 40÷60=
3
402
=(时)
603
生:1小时=60分,用40÷60,结果为406 0,再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结果为23时。


生:用除法,除以60。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求一只梅花鹿的体重是一只袋鼠体重的几分
之几,就是求12千克是72千克的几分之几。用
除法计算。列算式:12÷72=1272 然后根据分
数的基本性质,把1272约分,等于16。
58


课 时 计 划


2、鼓励学生提问,解答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袋鼠比梅花鹿重多少千克?72-12=60(千克)

(2)袋鼠和梅花鹿一共多少千克?72+12=84(千克)

(3)袋鼠的体重是梅花鹿的几倍?72÷12=6

3、师:观察刚才计算出的两个结果,一个16,一个6,你发现了什么?

生1:梅花鹿的体重是一只袋鼠体重的16,袋鼠的体重是梅花鹿的6倍。

生2:12是72的16,72是12的6倍。

四、尝试应用

师:“火车的速度约是100千米小时,飞机的速度约是900千米小时”。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生1:火车的速度是飞机的速度的几分之几?

100÷900=100900=19

生2: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速度的几倍?

900÷100=9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1~4题

1题:学生读题,然后自己完成。

2题: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是怎样想的。
3题:直接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时,重点检查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4题:学生自己完成。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两 数 关 系

一节课40分钟。 一个课间10分钟

2 1

402101
40÷60==(时) 10÷60==

603606

3 6

一只袋鼠重72千克,一只梅花鹿重12千克。一只梅花鹿的体重是一只袋鼠体重的几分之几?

121
12÷72== 72÷12=6
726







59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29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分数加减法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长方形纸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蔬菜?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
师:张大爷家有一块地,他打算种点蔬菜,我们一
起看看吧。认真读题,说说你发现的信息。
师: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各
种菜的面积,
2、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解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几个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蔬菜名称



生1:张大爷计划把一块地
生2:剩下的种萝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42
种豆角,种茄子。
99
学生自主活动,然后交流。
展示学生的方法,贴出几种图。
生1: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2: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3:萝卜占这块地几分之几?
……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2
1、
424262
+===
99993
3
42422
-==
9999
4294231
3、1--===或
9993
9
429(42)31
1-(+)===
9993< br>9
2、
生:要求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列
加法算式,4个19加上 2个19得6个19,是
69,约分得23。

60



课 时 计 划



4、总结概括

师:观察1、2两个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和与差的分母也是9.

师: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可以说分母相同。再看一看计算的过程,说一说分母相


同的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有什么特点?
生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生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只把分子相减,分母不变。

师总结: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很简单,就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1~3题


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交流时,检查计算过程、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先独立解答,在提出其他的问题并解答。
。问题(2)供有余力的学生选作。

3题: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1)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分 数 加 减 法

1、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

42426242422
+=== -==

999939999

3

3、萝卜占这块地几分之几?

4294231429(42)31
1--===或 1-(+)===

99939993
99

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就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6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认识小数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课 型 新授课
2、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
数。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鸟的情感。
重点: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难点: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 课时 第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62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鸟?
师:看来同学们很喜欢鸟,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和
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观察情境图
师:下面我们来看介绍鸟的资料。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
师:观察这些数据,谁能用其他物品描述一下?


3、学生读书第61页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小数的知识,下面
阅读61页的内容,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

师:一瓶饮料多少钱?一个面包多少钱?一共多少
钱?
4、小数和以前学的数的区别
师:观察这些小数,看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小
数的读法有什么特点?
师:在小数 里,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就叫几位小
数。如:3.3、156.5叫一位小数;2.65叫两位小数;
0.002叫三位小数。



生: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
鸟。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鸟。



学生看图。
生:蜂鸟只有5.8厘米长,1.6克重。
鸵鸟体长2.3米,体重156.5千克,身高2.75米。
生:信天翁张开的两翅比身体长得多。

生:蜂鸟的体重还不到2分硬币那么重,真是太轻
了。 蜂鸟的体长和我的手指头长差不多。
生:信天翁的翅膀张开后有教室的宽那么长,身长
和我一般高。
生:鸵鸟如果站在教室里,就快顶着房顶了。
生:老虎的身长是2.65米。2是整数部分,65是小
数部分。读作:二点六五
……
生:2+1.3=3.3(元)

生1:整数只有一部分;小数有小数点,还有两部
分。
生2:小数比整数多一个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生3: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和整数一样,小数部
分顺次读数。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0节
课 时 计 划


63



三、尝试应用

师: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两个小数,指出各部分名称,并读出来。

学生写完后同桌互相读一读。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写出几个小数,并指出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并读一读。

2、练一练第2题

师:在( )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1千克305克=( )千克 2 吨147千克=( )吨


3升752毫升=( )升 866毫升=( )升

学生自己完成后交流。

师: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了解广告中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然后提问题并解答。
只要学生提问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认 识 小 数


蜂鸟身长:5.8厘米 体重:1.6克 信天翁身长:1.34米 两翼:3.6米

鸵鸟身长:2.3米 身高:2.75米 体重:156.5千克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2 · 65 读作:二点六五

3 · 3 读作:三点三

156 · 5 读作:一百五十六点五

0 · 002 读作:零点零零二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1 节
6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小数的意义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能把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3、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
验。
重点: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难点: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米尺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1米。

生: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生:每份是1分米。
生:因为1米等于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
10份,每份就是1分米。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尺,看一看,这把尺子的
长度是多少?
师:谁知道1米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
米?
二、自主学习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师:为什么?

师: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分米是
1
米,写成小数是0.1米。
10
1
10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米的
也就是
1
米。
10

5
师:那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生:5分米是米,写成小数是0.5米
10

师:那7分米呢?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7分米是
7
米,写成小数是0.7米
10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出一个分米数,并分别用以
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表示。
师: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后教师给予积极地评价。
生1:分数和小数的单位相同。
生2:分数的分子是几,小数就是零点几。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想一 想: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生:1厘米写成分数是
米。
1
米,写成小数是0.01
100
课 时 计 划

65


师:你们能举出一个厘米数,并分别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写数,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是什么?

925

根据学生说的,教师有选择的板书:9厘米 米 0.09米 25厘米 米 0.25米

100100
师: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的都是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

1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1毫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 是0.001米。

1000
师:8毫米、45毫米、547毫米,用以米为单位 的分数怎样表示?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怎样表示?

学生试着改写,教师个别指导。然后交流。

师: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都是3位小数。


4、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师:观察,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1

师:、如果用小数怎样表示?怎么读这个小数?
10
100
师:谁还能举出分母是10或100的分子不是1的分数,并改写成小数。
5、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
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 数 的 意 义

11
米 0.1米 1厘米 米 0.01米


1分米
100
10

59
5分米 米 0.5米 9厘米 米 0.09米





100
10
725
7分米 米 0.7米 25厘米 米 0.25米
100
10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 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
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2 节
66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数位表 课 型 新授课
1、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2、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
(包括知识 、能
力、非智力因素
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及思想教 育等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
方面 )
验。
重点、难点和关重点: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
键 难点: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整数数位表、小数数位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整数数位表 ,(出示整数数位
表),你能说出哪些关于整数数位表的知识?
二、小数数位表
1、出示小数数位表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知道么?小数也有数位表,那
它和整 数数位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数位表要从右往左数;有个级、万级、
亿级;同一数字在 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
不一样……





整数部分 数小数部分
生1:小数数位表分三部分,从左往右分别是: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万千百十个 十百千万
整数部分和整数数位表一样,小数部分
… 位 位 位 位 位 分分分分…
生2:
的数位从左往右分别是十分位、百分位、千
位 位 位 位
分位、万分位。
.
3 1 1 7 2

3 0 4 0 2

0 0 9 8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出示:172.31 30.402 0.098 学生读数。
师:谁能读一 读这三个数?你们能把这三个数填在数位生:先填整数部分172,再写小数点,小数点
表 后面是31 ,把3写在十分位上,把1、写在
师:172.31中百位上的1和百分位上的1分别表示什么? 百分位上。
师:0.01就是百分位上的计数单位。 生: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百分位上的1
1
师:十分位上的3表示什么?
表示或0.01.
师:0.1就是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
100
师:谁能 说说30.402和0.098的小数部分数位上的数表生: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0.1。也表示0.3。
示什么?
师:千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001。
课 时 计 划

67


三、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

师:你们知道吗?小数也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0 1 2 3 4 5
师:观察:从直线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直线上有0、1、2、3、4、5.

师: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0.4? 生:在0和1之间的第4个点下面写0.4。

师: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并把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0.4 0.6 2.7 3.5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四、尝试应用
师:请同学们看试一试中的题,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试做,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自己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第3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写出直线上A、B、C、D所表示的数。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 数 数 位 表

整数部分











1



7
3


2
0
0






.

小数部分



3
4
0



1
0
9




2
8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68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认识小数的性质的过程。
识、能力、
非智力因2、知道小数的性质,理解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的道理。
素及思想
3、在观察、比较和归纳等的数学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感受数学 结论的合理性。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知道小数的性质,理解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

教 师 活 动
一、数据比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把不够整米 的长度改写
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
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师:谁愿意把你的改写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师: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5分米、50厘米、500
毫米。
师:通过找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个长度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师:观察: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特点?

师:谁来说说十分位5后面的0表示什么意思?
二、直观比较
出示:





0.3 0.30
师:他们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用哪些小数
表示?

师:观察用小数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你发现了什
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总结性质
课时安排 5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交流:
生:5分米=0.5米
50厘米=0.50米
500毫米=0.500米
指名学生在尺上找一找
生:这些数都是1米的
第 4课时
1
。这三个长度一样长。
2
生:0.5米等于0.50米还等于0.500米。
生:他们的十分位上的都是5,只是5后面的0
的个数不同。
生:表示十分位后面每个计数单位上什么也没有








生:第一幅图平均分成了10份,涂色部分用0.3
表示,第 二幅图平均分成了100份,涂色部分用
0.30表示
生:两幅图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但涂色部分面
积一样大。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3 节

课 时 计 划
69


师:观察:0.5米=0.50米 =0.500米 0.3=0.30

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吗?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对,这两条就是小数的性质。

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连线,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练一练第2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2题中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整十、整百分数的不同改写方法。


3、练一练第3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3题中的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学生自己做,交流时,说一说关于0.7的改写是怎样想的。


4、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课外调查。
五、兔博士网站
学生了解。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 数 的 性 质


0.5米=0.50米 =0.500米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4 节
7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数的改写 课 型 新授课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的过程。
2、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
3、进一步体验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小数来
解决,可以用小数表述和交流。
重点: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小数。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读书。
生:200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400万辆。
生:都是以万为单位的。因为表的最下面写着“单
位:万辆”。
生:客车的销量超过了产量。




学生读书。

生:96200元改写成以万元为单位的数,是在96200
的万位的右下角点一个 小数点,在后面加上
万字。如果小数末尾有0可以去掉。
生:1500米和1.5千米的单位 相差一个“千”字,
所以在千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后面加
上千字,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
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万位的右下角点
一个小数点,在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以千
为单位的数,在千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在后面加上千字。


学生自主改写,教师个别指导。
第5课时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汽 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
通工具之一。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和汽车有关。请
看书第69 页,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表中的其它数是以什么作单位的?你是怎么知
道的?
师: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数的改写
师:在生活中,为了读写方便,人 们常常把一些较
大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怎样改写呢?请同学
们看书第69页下面的内容。 想想书中是怎样改写
的。
师:谁来说说把每辆汽车的96200元改写成9.26
万元是怎样做的?


师:谁来说说第(2)题是怎样改写的


师:谁能说说,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



三、拓展应用
师:请同学们读第70页试一试,要求对报道中的
文字进行改写。
课 时 计 划

71


下面是有关我国公路建设的报道,请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003年我国新建公路3644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为4639千米。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0000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为16300千米,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师:谁把你改写的报道读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读。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把第1题中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8050000 163000 4206000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将第2题中的几种动物的速度改写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
师: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数的改写
96200元=9.62万元
1500米=1.5千米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5节
72


教学内容 练习四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所 学知识的各类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应用题型,以便查漏补缺。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教 师 活 动
1、 填空。
3米8分米=( )米 3米8厘米=( )米
2千克742克=( )千克 5升89毫升=( )升
175毫升=()升=( )升 68克=()千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3.8 3.08 2.742 5.089
第 1课时
( )千克
2、 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



( ) ( )




( ) ( )

3、 把分数化成小数。
175
0.175
1000
68
0.068
1000


生:
0.4 1.3
0.40 2.30







生:0.39 0.07 0.015 0.869 0.009


397158699

100100
1

4、 把小数化成分数。
0.09 0.306 0.47
0.008 0.099


课 时 计 划

73


5、 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九二 十点零三

七百零八点六一五


6、 在横线上标出下面的小数,并写出字母表示的数。
0.8 1.3 1.7 2.5 3.1






0 A 1 B 2 3 C 4 D A=( ) B=( ) C=( ) D=( )

7、 在○填上>、<或=。
6.9○6.89 23.40○23.4


15.02○15.20 0.009○0.01



8、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读出来。
(1) 西园小学有学生2200名。

(2) 一个县约有人口384400.


9、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




每分钟约飞行 每分钟约行驶 每分钟约行驶340米 每分钟约飞行474000米
13300米。 2200米




在横线上标出下面的小数,并写出字母表示的数。

0.8 1.3 1.7 2.5 3.1






0 A 1 B 2 3 C 4 D

A=( ) B=( ) C=( ) D=( )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6节
7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 型 新授课
1、在读统计表,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 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
重点: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条形统计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一、问题情境
师:中华小学的同学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正在
准备一个小合唱 。你想知道有多少人参加合唱吗?
下面,请看各年级参加合唱队的人数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从表中你
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请大家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填在表中的“合
计”一栏中。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作图
师:刚才大家算出了每个年级参加合唱队的 总人
数,那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表
中的数据吗?请大家在老师发的空白统计 图上试着
画一画。
2、交流绘图
师:把你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
说你是怎样做的。
3、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1:参加合唱队的是三至六年级的同学。
生2:三年级参加合唱队的女生有18人,男生有
24人。
生3:四年级参加合唱队的女生有20人,男生有
24人。
生4:五年级参加合唱队的女生有22人,男生有
20人。
生5:六年级参加合唱队的女生有18人,男生有
20人。
学生计算填表。



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一格表示2个 人。三年级人数占21个格;四
年级人数占22个格;五年级人数占21个格;六年
级人数占1 9个格
生2:一格表示4个人。三年级人数占10格半;四
年级人数占11个格;五年级人数 占10格半;六年
师:同学们,老师也绘制了一个条形统计图,大家
级人数占9格半。
生3:一格表示5个人,统计图与教材上的相同。
请看。(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老师做的统计图,你发现这个统计图有什
生1:单式条形统计图每组只有一个条形,而复式条形统计图每组有两个条形,增加了图标。
么特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老师做 的统计图,因为
生2:单式条形统计图直观的表示每个年级参加合
它是用不同颜色的两个条形表 示每个年级男、女生
唱的总人数,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每个年级
的人数,所以,这样的统计 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男、女生人数。

课 时 计 划


75


4、观察比较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说一说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要使学生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每组有两个条形,增加了图标;单式条形统计图直观的表示每个

年级参加合唱的总人数,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每个年级男、女生人数。)

5、分析数据

师: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各年级参加合唱队的一共有多少人?

42+44+42+38=166(人)

生2:各年级参加合唱队的一共有多少名男生?

24+24+20+20=88(人)

生3:各年级参加合唱队的一共有多少名女生?

18+20+22+18=78(人)

或166-88=78(人)

生4:三年级参加合唱的人数和五年级谁多?

18+24=22+20=42(人)

生5:三年级参加合唱队的人数比六年级多几名?

42-38=4(人)……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在书中完成第1题的统计图。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调查后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复 式 条 形 统 计 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提问情况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7 节
教学内容

读统计图
76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 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特
殊的统计图表。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图表来解决。
重点: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 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的统计图表。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1:我的个子长高了。
生2:我会洗衣服了。
生3:我以前穿的衣服,现在不能穿了。

生:这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西苑小
学6—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单位是厘米。
生:这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每个年
龄男同学、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红色代表男生的平均身1蓝色代表女生的平
均身高。
生:第一个大格是0到10 0,以上的每个大格表示
10,每个大有5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2厘米。
生:第一个大格中 间有一条弯的线条,说明这有
没画出来的格,表示100,从第二个大格开始,每
个格表示10 。……

学生再次观察。
生:11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9厘米。
生:8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
生:10岁和11岁的时候男生的平均身高与女生的
一样高。


学生说一说。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不但数学学习 天天有进步,而且
我还发现你们一天天在长大。你能用自己某个方面的
变化来说明自己在长大吗 ?
二、读统计图 (一)
1、出示统计图
师: 西苑小学对他们学校6—12岁 的同学进行了身
高的调查,他们把调查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出示教材中 的统计图)
师:观察这个统计图,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统计图,
表示的是什么数据,有什么特点。



师:为什么第一个大格表示100?

2、再次观察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看看从中你
能得到哪些数据信息?
师: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数据信息说给大家听一听?


3 、讨论教材问题
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 与西苑小学同龄的小朋
友比一比是高了? 还是矮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西苑小学不同年
龄的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有何变化呢? 试一试!


课 时 计 划


77



三、读统计图(二)

1、师 :在现代生活中,电话已经成了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从原来的固定电话到现在普遍

使 用的移动电话——手机、小灵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教材第109页有一幅关

于电话的统计图,请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看书读图。

师:谁来说说这个统计图表示什么内容。

生:这个统计图表示的是“十五”期间我国各年年末的电话用户数。

师“十五”期间是指哪几年呢?

生:是2001年到2005年。

师:看一看这个图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个统计图是分别表示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但是,两个条形是接起来的。

生2:这个统计图中的单位是户。

生3:黄色的条形图表示移动电话用户,蓝色表示固定电话用户。

生4: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1万户。…… ……

2、师生共同讨论问题(1)(2)。

3、讨论问题(3)。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你们能把图中的数据在复式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课下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并写出数学小日记?。
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读 统 计 图

统计图(一) 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测量身高
78
课 型 实践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1、结合测量身高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
识、能力、
非智力因
2、能运用自己已有知识解决统计中的问题,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素及思想
3、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分析获得的数据信息,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西苑小学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测 量分析一下咱们全班同学的身高
情况。
二、测量活动
师:为了测量的快一点,我们 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测
量,把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在小组身高记录表中。测
量时要求先互相估计一 下,再测量。看谁估计得更准
确。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师:请同学们把每个人的身高由低到高记录在老师
发的表格中。
三、整理数据
1、教师,提出“把记录的数据按要求进行分段整理”
的要求。
师:我们把这些数据 都记录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打
开书第111页,看一看上面的统计表。请你仔细观察
这个统计表 ,弄清它是怎样分段的。然后自己试着把
我们全班的同学身高数据分段整理在表中。
2、交流整理的方法和结果。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整理的数据。


四、表示数据
师:大家整理得非常好。你能把自己整理的数据用
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 出来吗?用书上第111页的图试
一试!
师:谁想把你完成的统计图展示给大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分组测量身高。


全班进行数据整理。









生:先数一数129厘米以下的男生有几人,女生
有几人,记录下来;然 后数数130~139厘米之间
的男女生各有几人,记录下来;接着数140~149
厘米之间 的男女生人数;最后数一数150厘米以
上的男女生人数,记录下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3课时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8 节

79


课 时 计 划

五、分析数据

1、师生共同完成教材上的(1)~(3)题。

师: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每一小格表示2人。

生:蓝色表示男生,黄色表示女生。

生:X X段之间的男生有X人,女生有X人。……


师:男生在哪个身高段人数最多,女生在哪个身高段人数最多?

师:身高在140~149厘米之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男生在哪个身高段人数最少,女生在哪个身高段人数最少?

生:身高在130—13厘米9之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生:哪个身高段的男女生同样多?

生:身高在140—149厘米之间的男生比女生多(或少)几人?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测 量 身 高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
80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课时
学 生 活 动


指名说自己的购物经历。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
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
套一双10.35元。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
生5:亮亮想买皮的。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的,
也许想买皮的。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
元,一共要花18.2元 。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
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再算十分位上的数, 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
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生:我喜 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
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一、创设情境
师: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历。谁给自己买过什么物
品?花了多少钱?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钱?

12.55元 45.8元 5.65元 10.35元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
什么?
2、小数加法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
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
12.55+5.65=
12.55
+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
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其他做法吗?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39 节
课 时 计 划

81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习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

的。

生: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3、小数减法

师:你能算出同类商品的价钱相差多少元?“同一类商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三 、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习,请在练习本上完成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自己读题,想想题中告诉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决问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做3题时别忘记写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指导。
4、练一练第4题
师:读题,了解题目中的信息和要求,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 数 加 减 法
买1顶帽子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钱?

12.55元 45.8元 5.65元 10.35元
12.55+5.65=18.20(元) 45.8+10.35=56.15(元)
45.8-12.55=33.25(元) 10.35-5.65=4.7(元)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0 节
82


教学内容 小数连加计算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法估算和小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
力、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等
方面)
重点、难点和关

教具准备
2、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表达估算 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进行小数连加运
算,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作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与灵活性。
重点: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进行小数连加
运算,会运 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购买帽子和手套的问
题,今天我们来 解决一个和食品有关的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自主探索
1、估算
师:请大家估算一下,买下面几样食品各1袋,大约
共需要多少钱?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估算方法



2、实际计算
师:那实际需要多少钱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
算。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做法。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连加,应该注意什么?


师:还有别的算法么?


师:谁能说说他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1:图中有奶粉、燕麦片、豆粉。
生2:1袋奶粉11.3元,1袋燕麦片16.9元,1
袋豆粉8.7元。

学生估算,教师了解情况。
生1:按四舍五入法把11.3元看成11元,16.9
元看成17元,8.7元看成9元,11+17+9=37(元)。
大约用37元。
生2:把整元加在一起,11+16+8=35,大约35
元。

学生独立试做。
生1: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另一个数,写
成两个竖式。
生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后加另一个
数,用一个竖式。
生3:直接写一个连加竖式
生:小数连加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小数点要上
下对齐,从 右往左计算,将每一位的计算结果
写在每一位的下面。
生:用脱式计算,11.3+8.7+ 16.9。因为11.3和
8.7加起来正好20元,再加上16.9等于36.9
元。
生:加法结合律
第 2 课时
课 时 计 划

83


三 尝试应用

师:在小数计算中,根据小数的特点也可以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下面我们来做试一试的题,


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独立完成,敬爱哦是巡视,关注做题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了解题目中的信息,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时说说估算与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2、练一练第2题
师:估算一下,买这几种东西,50元够吗?


学生回答后自己在做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第3题都是连加,看谁的方法简便。

0.45+1.32+6.68 0.8+5.6+0.92

7.3+6.83+0.17 0.7+22.05+18.3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进行简便运算。


4、练一练第4题

师:记下课本的价钱,提出问题并解答,再与同伴交流。
五、总结
师: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小 数 连 加 计 算
奶粉 燕麦片 豆粉
11.3元 16.9元 8.7元
估算:11.3+16.9+8.7 计算:11.3+16.9+8.7
≈11+17+9 =11.3+8.7+16.9
=37(元) =20+16.9

=36.9(元)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1 节
8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小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课 型 新授课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学习小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
3、在于他人交流个性化 算法的过程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
重点: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读书看图。

生:从房顶到地面的高度是2.95米。窗户高1.6
米,窗户离地面0.89米。
生:求窗户离房顶有多少米?
学生试做,教室巡视指导。

生:2.95-1.6-0.89=0.46(米)
2.95 1.35
- 1.6 - 0.89
1.35 0.46
生:2.95-1.6-0.89=0.46(米)
2.95
- 1.6
1.35
- 0.89
0.46
生:2.95-(1.6+0.89)
= 2.95-2.49
= 0.46(米)
1.6 2.95
+0.89 -2.49
2.49 0.46
第 3 课时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过去我们 解决过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个发生在教室中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书第99页,读一读文字,看看
图。窗户离房顶多少米?
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图中的问号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先列出横式再用竖
式计算。
师:谁来介绍你是怎样算的?


课 时 计 划

85


三、尝试应用

师: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试一试总的题。看谁算得都正确。

1.4+6.58-3.08 3.17-(4.46-1.54)

3.71-2.34+1.09 10-(1.38+2.75)


教师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请看第1题,自己读题,然后解答。

学生解答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2题的文字和情境图,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时。重点检查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情况。


3、练一练第3题

师:自己计算第3题,比比谁全做对。
提醒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4、练一练第4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题的文字和表格中的数据,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解答后,重点交流解答的思考过程。
五、数学冲浪
师:说说“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的含义,再解答。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窗户离房顶多少米?

2.95-1.6-0.89=0.46(米) 2.95-(1.6+0.89)

2.95 =2.95-2.49

-1.6 =0.46(米)

1.35

-0.89

0.46







教学内容 练习六 课 型 练习课
86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所 学知识的各类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应用题型,以便查漏补缺。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教 师 活 动
1、 体育用品超市。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观察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1)18.2 6.1 1.91
5.74 6.84 5.7


(2)6.52 117.42 5 6

第1 课时

50元 45元 42元

11.8元 63元副 28.9元只

2.5元个 1.5元个
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2、(1)10.8+7.4 1.35+4.75
8-6.09 2.14+3.6
18.76-13.06

(2)5.27+1.73-0.48
78.2+17.42+21.8
15-(7.42+2.58)
10-3.75-0.25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2 节

87


课 时 计 划
3、看图,提问题并解答。






丫丫家 学校 红红家

1.85千米 2.7千米

4、用一根3.5米长的彩带扎完一个蛋糕盒后,还剩0.97米。扎蛋糕盒用了多少米?

5、一盆茉莉花5.5元,一盆月季花3.7元。
(1)买一盆茉莉花和一盆月季花一共花多少钱?


(2)一盆茉莉花比一盆月季花贵多少钱?

6、小兰身高1.37米,书柜高1.75米,她站在一个凳子上比书柜高0.12米。凳子高多少米?

7、一支自动铅笔的售价是2.5元。某商店在六一儿童节搞促销活动,买二送一。小红带着 12元

钱,最多可以买回几只这样的自动铅笔?



★ 数学冲浪:

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小数,使每横行、竖行、斜行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相等。
















8.0







0.02

体育用品超市。





50元 45元 42元 11.8元 63元副 28.9元只 2.5元个 1.5元个










88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3 节
教学内容 多边形规律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1、 掌握探索图形隐含的数学规律。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2、发现并了解多边形的边数与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内角和之间的数学规律。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了解多边形的边数与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内角和之间的数学规律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2、三角形是由( )条线段围成的。
四边形是由( )条线段围成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下面的多边形分别能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七边形
师:数一数,这四个图形各有几条边?
师:一个多边形有几条线段围成就成为几边形,所
以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
(1)照样子画出虚线并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条)
三角形的个数(个)
4 5 6 7






画出的线段的条数(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180°
生:3条
4条







生:四条边、五条边、六条边、七条边






学生按方法分割三角形

生观察数据,找出规律。
生: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多边形的边数-3
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三角形的个数-1
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的边数-2
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填表,全班交流
生:当n=12时,画出的线段的条数=12-3=9条
三角形的个数=12-2=10个
师提示:选定一个顶点,向与它不相邻的点依次画
线段,就可以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发现的规律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条)
三角形的个数(个)
8 9 10 …… n








画出的线段的条数(条)
(3)当n=12时,求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和三角形的
个数。
89


课 时 计 划



2、多边形的内角和。

(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试做再交流算法。

师: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四边形


的内角和是360°。

(2)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条) 4 5 6 7 …… n

三角形的个数(个)

多边形的内角和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生:多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个 数×180°,因为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的边数-2,所以
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


(3)当n=12时,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当n=12时,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2-2)×180°=1800°

三、练习

练一练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多边形规律

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多边形的边数-3

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三角形的个数-1

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的边数-2

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












90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4节
教学内容 探索组数中的规律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br>识、能力、
1、探索用不同的5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使两个数乘积最大或最小的 方法。
非智力因
素及思想
2、探索几个1乘几个1的积的规律。
教育等方
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最大的三位数乘最大两位数,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规律计算很快,其实数中蕴
含有很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用2、3、4、5、6这几个数字组成一个 三位数
和一个两位数。怎样组数,可使两个数的乘积最
大?要是两个数的乘积最小,该怎样组数 ?











师提示:组数时要实际算一算积,比较后再得出结
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计算交流。
999×99=100×999-999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找出组数的方法
全班交流:
1、乘积最大
从这五个数字中找最大的数字6写在三位数的百
位上,第2大的数字5写在两位数的十位上, 第3
大的数字4写在两位数的个位上,第4大的数字3
写在三位数的十位上,最小的数字2写在 三位数的
个位上,组成的两个数是632和54,乘积632×
54=34128最大。
2、乘积最小
从这五个数字中找最小的数字2写在三位数的百位
上,第2小的数字3 写在两位数的十位上,第3小
的数字4写在三位数的十位上,第4小的数字5写
在两位数的个位 上,最大的数字6写在三位数的个
位上,组成的两个数是246和35,乘积246×35=8610< br>最小。
91


课 时 计 划



2、探索积的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有什么规律?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学生计算后交流结果。探索发现的规律。

生:一个因数中有几个1,积就从1开始顺次写到几,然后再逆写到几。

(2)利用规律写得数。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

学生按规律写得数

三、练习

练一练

四、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探索组数中的规律

最大:632×54=34128 最小:246×35=8610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92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45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整理与评价(1) 课 型 复习课
1、考查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合理运用数学的能力。
2、考查学生乘法运算定律、简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图、表格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1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说说式子的意思。




生: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学生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2×90=180
450÷90=5
9×90=810
t×90=90t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并
举例说明。






第1题 说出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师:交流发现的信息,再说说。


第2题 填表,说说用到什么数量关系。
汽车 90千米时
行车时间(时) 行驶路程(千米)
2

9
t

450


教师提出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下面的算式表示哪个运算定律?举例
说明。
(a×b)×c=a×b×c
a+b=b+a
(a+b)+c=a+(b+c)
(a+b)×c=a×c+b×c
a×b=b×a



93



课 时 计 划




第4题 简便计算

246+98 198×34 15×4×25×6





95×102 1268+748 265+158+42+35




课堂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小结
及家
5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庭作
计算后,比较两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积相同。


















94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6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整理与评价(2) 课 型 复习课
1、考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约分和合理运用数学的能力。
2、考查学生求最大公因数、分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2 课时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交流。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第1题 写出直线上字母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0 A B C 1


第2题 ,教师出示图,提出题目要求,让学生
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第(2)题。



第3题 先约分,再比较大小。


109452112
和 和 和
4928
16
24
12
20


第4题,求最大公因数。
14和35 27和36
9和13 11和55

第5题 分数计算
95




课 时 计 划



第6题,小数计算
11.3+2.7 20.9+1.1 28.4+56.93+1.6





23.8-3.5 0.49-0.32 73.4-(43.9+6.1)





课堂
让学生读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交流。
练习

小结
第7题,出示情境图
及家
庭作
让学生读题,独立提问并解答。

全班交流










9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整理与评价(3) 课 型 复习课
1、考查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画三角形高、三角形内角和和合理运用数学的能力。
2、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统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图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3 课时
学 生 活 动
97



第1题
聪聪和亮亮同时看一本100页的故事书。
师:交流发现的信息,再进行比较。


第2题 ,教师提出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完
成。
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第(4)题。



第3题,画高。




底 底
师:说说各图形的特征。

第4题,求角的度数。



生:谁看得多?
生:谁剩的多?
生会出现不同的比较方法。



学生测量角的度数,然后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交流。
∠C=180°-48°-72°=60°
∠B=180°-45°-34°=101°
∠A=180°-70°-42°=68°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7节


课 时 计 划


98




第5题,观察物体,找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生:左面、前面、上面。




第6题,统计。

让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课堂
练习
全班交流订正,说说画图时应注意什么。

小结
及家
庭作


















教学内容

整理与评价(4)
99
课 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包括知
识、能力、
非智力因素
及思想教育
等方面)
重点、难点
和关键
教具准备
1.结合具体练习题,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的指导。
2.能够掌握不同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角度。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 师 活 动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4 课时
学 生 活 动

生讲述高斯的故事。

学生交流方法。
生1:1+2+3+4+……+100
=(1+100)+(2+99)+(3+98)+(4+97)+……
+(50+51)
=101×50
=5050
生2:1+2+3+4+……+100
=(1+99)+(2+98)+……(49+51)+50
=100×50+50
=5050
学生猜想,验证,交流探索过程。


生计算,讨论交流算法
118.0+22.3=140.3(元)售货员想让妈妈再付3角
钱,然后找给她10元钱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
二、自主探索
1、讨论、探索计算连续自然数和的简便方法。









2、用3、4、5和两个0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要使这两个数乘积最大,应该怎样组合?
500×43=21500或430×50=21500

3、妈妈到商场买了下面 两件商品。她付给收款员
150元,收款员还问:“你有3角钱吗?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48 节
课 时 计 划


100

绵阳南山中学-愿望星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官网-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生活知识百科-免签证


中秋之夜作文400字-情侣甜蜜短信


反省-韩国人均收入


2017年高考数学-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地图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新婚对联-青铜葵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