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 全单元教案

玛丽莲梦兔
773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13: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连期货交易所-吃元宵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在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
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 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
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
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 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
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 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
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 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
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
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
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
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 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
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
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 “练习九”第1、2、3题。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 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
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 索过程,掌握方
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
各是什么意思?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 知道运用加法交
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
途,那就是运 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
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 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
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
怎样算?你能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
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 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
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
据,以及怎 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
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5+79+21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 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
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 怎样看出78和22、79
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
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 “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 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 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
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
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
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
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67+87+13 46+(59+54)
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
是也 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
(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3×5=5×3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
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例题4。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
=115×6
=690(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
=23×30
=690(人)
(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
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
①18×5×2 18×(5×2)
②13×25×4 13×(25×4)
③24×(125×8) 24×125×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a×b)×c=a×(b×c)(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
用乘 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 “练习十”第1题。 < br>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
算,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和验算,指名板演。
4.完成 “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
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 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
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
们要 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
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
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
等号右边
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 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
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 就是乘法分
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
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 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
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 “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 ×50+50
×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
比较 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
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 配律。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3.完成 “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 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
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 又能
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
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3.揭题。
上一 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
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
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
板书。
汇报预测:
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 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
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
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
(减)几的形式 ,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
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 律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 配律改写算式,让学生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
配律。第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第二小题是逆向的改写。
2.完成 “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 顺向应
用,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先对各个
算式进行观察分析, 从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理解。
3.完成 “练习十”第8、13题。
第8题,巩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
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
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
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 两人在途
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
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
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 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
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
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
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 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70米
小芳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60米
走了4分钟
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 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
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
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 br>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 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 (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
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 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 “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 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
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 “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
法相同。
2.完成 “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
“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 “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来思考,“第一
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
就看 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
“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郑州幼师学院-小山羊和狼


唯美个性签名-科普知识手抄报


河南会计网-读后感作文大全


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护理年终总结


假文盲作文-北京中考报名网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车间年终总结


无烟日-河北党建网


科研论文范文-小学教导主任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