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湘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8小年-易思玲微博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
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
与应用的过
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
到进步和发展。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
作计划,按照教导处
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
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
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使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
童的认知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
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具体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学期
本班学生人数共13人,大多数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有部分学生自控力
比较差,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
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
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
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
应用题分析能力也比较欠缺,个别学生需继续加强辅导。从学生习惯方
面看,有一部
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按时完成作业,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字,不善于检查,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
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
法和减法;统计;总复习和三个综合
应用(节约一滴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我们长高了)。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
用小括号,继续学习
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
1
量随着两个
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
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
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
(2)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包括乘除法的关系,乘法运算律及简便
运算,
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4部分内容。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
而且
是进一步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础,如运算律在代数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
(3)确定位置:
本单元内容建议3课时完成,第1课时教学例1、例2及相
应的课堂活动。第2课时教学例3、例4及相
应的课堂活动,解决练习九中的习题用
1课时。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
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
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
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
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
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
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
突
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
单元同整
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6)角形、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
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
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
的特征以及与正
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教师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具备了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对待工作尽职尽责。经
过一期的接触,对于本班学生,我比较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什么样
的学生采取怎样的教
学措施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本册教材我比较熟悉,实施起来难
度不大较大,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班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比上学
期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
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的意
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是本册教材
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内容。
四、目标任务
1.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
关系。
2.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
提高整数口算能
力。
3.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
般的三步式题,
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5.使学生会解答一些
数
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
学会检验
的方法。
6.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了解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
7.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再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8.使学生初步认识
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
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
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
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
个学
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
1.认真钻研《新课标》,深入教材,精心备好课,精心备课,定好单元计划,确
保课堂教
学质量。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
3
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3.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愉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
的兴趣。
4.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习过程,多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
导学
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5.鼓励算法多样化,课堂训练形式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
题。
6.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使用教
材。
7..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
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
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8.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
给关注,多给发言机
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六、专题研究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七、教学进度安排(总课时数:70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
4课时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18课时
确定位置
3课时
三角形
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5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5课时
统计
6课时
综合应用
3课时
总复习
5课时
课前教育
教学目标:
4
1.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
2.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意识。
3.文明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加强安全教育,学习教育。
教学难点: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共1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1 周 星期
课型:
编号: 1
教学过程:
一、 安全教育
1.上学行走安全
2.交通安全
3.疾病传染安全。
二、学前教育
1.总结上学期学习情况。
2.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3.要求学生制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三、预习数学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
,理解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
用,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培养计算能
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混合运算式题。
5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例1、例2、例3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共6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1~
2页例1、例2的教
学内容。课堂活动的1、2题,练习一的1、2、3、4题。
教学目标:
掌握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
合运算,初
步理解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计算200-80+24 150+ 52+15×4 25÷()
2.计算后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3.这是几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今天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看课件)
(1)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在做灯笼
(2)对了,做灯笼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后还剩多少个
没做?
(3)要求还剩多少个做,需要先求什么呢?
生:需要先求7天共做了多少个。
(4)要求7天共做多少个,又要先求什么?
生:每天做多少个
6
(5)根据同学们的分析,会列式吗?
生:会列式即200-80÷4×7
(6)会计算吗,说出它的运算顺序
生:会计算,它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乖法,最后算减法。
(7)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吧,两人板演
生: 200-80÷4×7
=200-20×7
=
=60(个)
答:还剩60个灯笼没做。
(8)计算125+75×4-90
360÷40+17×8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想一想,算一算。
70×(÷65)
(2)你们能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吗?
生:能,它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除法,再算括号里面减法,最后算括号外
面的剩法。
(3)会计算吗?
生:会计算
(4)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吧,两人板演
生: 70×(÷65)
=70×(750-11)
=70×739
=51730
三、课堂活动
第2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的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7
第3页1、2、3、4题
板书设计: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及含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例1 例2
200-80÷4×7 70×(÷65)
=200-20×7
=70×(750-11)
= =70×739
=60(个)
=51730
答:还剩60个灯笼没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练习 编号: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2~
5页教学内容。课堂
活动的3题,练习一的5、6、7、8、9、10、11、12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出下列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64×(120+65÷13) ÷14+44
2.说出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
1.课堂活动第3题 把混合运算算式分成几个一步运算的算式。
90-150÷50×20 150÷50=3
3×20=60
90-60=30
同学们练一练
76+42×2÷14
100-(62+540÷18)
8
2.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写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74+13×62÷31
38÷(310-11×28)
3. 练习一的第7题
让学生找出病因,再处方治疗。
4. 练习一的第9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差生
三、课的小结
四、独立练习:
练习一的6、8、10、11、12题
板书设计: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及含有小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90-150÷50×20
150÷50=3
3×20=60
90-60=30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4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6~
7页例3、例3的教
学内容。课堂活动的1、2题,练习二的1、2、3、4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面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76+42×2÷14
100-(62+540÷18)
2.把下面的一步计算式题改写成综合算式:
13×62=806 11×28=308
9
806÷31=26 =2
74+26=100
38÷2=19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让学生看例3的图文)师徒在干什么?
生:师徒在做零件。
(2)师徒在做零件,你们看了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
:师徒两人共做147个零件,师傅做27个后;师徒两人合做,师傅每小时做
18个,徒弟每小时做1
2个。师徒合作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3)要求师徒两人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要先算什么?
生:先算师傅做了27个后,还剩的个数,再算师徒两人每时共做的个数。
(4)同学们会列式吗?
生:会列式,(147-27)÷(12+18)
(5)会计算吗,请同学计算一下吧。(全班齐练,两人板演)
生:(147-27)÷(12+18)
=120÷30
=4(时)
答:师徒合作还要4时才能完成任务。
2.教学例2 计算
1800÷[(15+10)×3]
(1)谁能认识这是“[ ]”什么符号?
生:我能认识这是中括号。
(2)谁知道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请说一说:
生:我知道,它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
外面的。
(3)现在请同学们算一下,全班齐练,两人板演
生:
1800÷[(15+10)×3]
=1800÷[25×3]
=1800÷75
10
=24
3.议一议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①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从左至
右依次计算;
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②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计算后,再议一议,数字相同,运算符号也相同,为什么结
果不同?
2.课堂活动第2题游戏(教师准备一副扑克随意抽出4张凑24)
四、课的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例3 (147-27)÷(12+18)
例4 1800÷[(15+10)×3]
=120÷30
=1800÷[25×3]
=4(时) =1800÷75
答:师徒合作还要4时才能完成任务。 =24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7~
9页教学内容。课堂
活动的3题,练习二的3、4、5、6、即思考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1
64×(120+65÷13)
45×[()÷40]
全班齐练,中差生板演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的第4题按要求完成,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差生;再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
(1)4×(12+24)÷6 (2)4×(12+24÷6)
=4×36÷6 =4×(12+4)
=144÷6
=4×16
=24 =64
(3)(4×12+24)÷6
(4)4×[(12+24)÷6]
=(48+24)÷6 =4×[36÷6]
=72÷6 =4×6
=12
=24
2. 练习二的第5题,独立完成后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
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的和或一个数减去两个
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减去这两个数。
生2:我
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的积或一个数除以两个
的积等于这个数分别除以这两个数
。
3.数学文化
括号的由来和作用。
三、课的小结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的3、6题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4×(12+24)÷6 (2)4×(12+24÷6)
=4×36÷6 =4×(12+4)
=144÷6
=4×16
=24 =64
12
(3)(4×12+24)÷6 (4)4×[(12+24)÷6]
=(48+24)÷6 =4×[36÷6]
=72÷6
=4×6
=12 =24
教学后记:
调研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
调研目标:
第一单元学情调研
1.
通过本单元的学情调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改变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
并进行及时辅导。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生一张“武隆县2012年春期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教学方法:
独立练习及讲评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0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练习
编号: 6~8
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完成单元练习题。
二、教师批阅单元练习题。
三、评讲单元练习题。
1.对练习题总体评价。
这套练习题难度适中,既照顾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又照顾了学优生,基础占
13
70分,综合30分,拓展占20分。
2.对这次学情调研评价。
总分 ,人评 ,80分以上 人,占 ℅,60分以上
人,占 ℅,
最高 分,最低 分。
3.评讲练习题。
四、练习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理解运算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
便运算。
3.在具体情境中,探求乘法运算中的简单规律。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5.在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
教学重点:
乘除法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进行简便运算,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二单元主题挂图,各例题课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共21课时
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16页例1~3,
课堂活动
第1~3题以及练习三第1~13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
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
体验,培养学生的比
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5.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
除问题。
教学准备:
单元主题图挂图,例1、例2、例3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时数: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14页例1~2,
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
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
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15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 12×4=48 48÷4=12 48÷12=4 „„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 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
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
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
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
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16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 0÷5= 0÷134=
(2)0÷0= 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当然,在教学时,还可以多给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多观察一些算式。]
三、课堂活动
1.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17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关系(一)
例1 例2
4×12=48 65×15=975
48÷12=4
975÷15=65
48÷4=12 975÷65=15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10
教学内容:
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页例3,第14
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
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学例3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 39÷2= 15÷12=
250÷50= 26÷13=
25÷7= 160÷1= 0÷9= 76÷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3)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
18
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
引
导得出“整除”来)
(3)教师小结出整除的意义。
像6÷2=3,0÷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6÷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让学生齐读书第13页)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250÷50=,26÷13=,谁能被谁整除。
(4)再次引导学生讨
论: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
除数、商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
除的除法算式。
2.“说一说”下面哪个算式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
48÷6 25÷4
280÷70 240÷12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4中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吗?
(2)教师小结:要判定算式中除数能否整除被除数,要看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
才能确定。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题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抽生订正,请同学帮
助
有错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2.练习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练习三第10题: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
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
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1,12题。
极快设计:
19
乘除法的关系(二)
例3
6÷2=3 39÷2=19„„1
15÷12=1„„3 250÷50=5 26÷13=2
25÷7=3„„4
160÷1=160 0÷9=0 76÷21=3„„13
像6÷2=3,0÷9=
0,250÷50=5„„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
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
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
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教学后记: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
年级(下)第17~25页例1~5,
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四、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分配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初步能用这些运算律解释计算的
理由。
3.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这些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
4.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
运用这些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时数:共4课时
第一课时
20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
218页例1~2,课堂活动第一题,练习四的1、2、3
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 9×4=36(个),
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
8×(24×6)
=192×6 =8×144
=1152 (户)
=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 8×(24×6)。
21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35×25×4= 12×125×8=
16×(5×2)=
35×(25×4)=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
43×125×8=43×(125×8)
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积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
会用。
二、课堂活动
连线。(学生独立完成)
23×15×2
17×(125×4)
17×125×4 39×(25×8)
39×25×8 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板书设计:
22
乘法运算律
例1
9×4=36(个) 4×9=36(个) 9×4=4×9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
a×b=b×a
例2
(8×24)×6 8×(24×6)
=192×6
=8×144
=1152 (户) =1152 (户)
(8×24)×6=8×(24×6)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
课堂活动第1~2题和
练习四第3~8题和思考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A×( )=b×( ) (a× )×c=a×( × )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3。
2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
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①61×25×4
②61×25×4
=61×(25×40) =1525×4
=61×100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9×(8×125 )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
运用乘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
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
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
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
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2.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18×11×5
51×15×4 16×19×5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
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4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
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
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或8和4,继
续分析便
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板书设计: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3
(1) ① 61×25×4
②61×25×4
=61×(25×40)
=1525×4
=61×100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9×(8×125 )
=72×125
=9×1000 =9000
=9000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13
2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
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
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四、
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
样列
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
3×(4+6)= (13+12)×4=
3×35+2×35=
3×4+3×6= 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26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
两个积相加,这
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
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五的第2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4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50+30)×75=50×75+30×75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
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
这叫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表示为,
(a+b)×c=a×c+b×c
或a×c+b×c=(a+b)×c
27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
(下)第23页例5,练习
五第3~8题和思考题。(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 )×□ 12×(5+20)=12×□ +□× □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 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
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5 ②102×45
=(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32×(27+73) =864+2336
=32×100 =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28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4×39×25=4×□×39 125×(8×57)=(□×□)×57
102×28=(□+□)×28=□×□+□×□
76×37+24×37=(□+□)×□
34×99=34×(□-□)=□×□-□×□
2.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
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
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
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
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6题。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5
(1)①102×45 ②102×45
29
=(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32×(27+73) =864+2336
=32×100
=3200
=3200
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后记: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26页例1,课堂
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例1情境图,例2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时数: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15
教学内容:
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
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 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
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
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31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
小)相
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的第3题。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一)
(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
数。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
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2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直接写出结果。
3×6 30×6 3×12 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
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
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
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
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
吗?学生第二次探索:
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
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
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
明吗?
33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 列与第 列比,一个因数 倍,另一个因数
倍,积就
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二)
例2
因数
因数
积
1
2
2
2
6
12
4
12
48
8
24
192
„„
„„
„„
第2列与第1列比,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积就扩大6倍。
第3列与第4列比,一个因数缩小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就缩小4倍。
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
年级(下)第30~37页例1~
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七的习题。
教学目标: <
br>1.尝试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结合已
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
题。
34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解决具有“相遇”问
题特征
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
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应用数学
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相遇问题、例3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
教学时数:共3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33页的
课堂活动第一题
,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br>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解决具有“相遇”问
题特征的数学问
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
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道题,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要求“余
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余刚行走的
路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不知道,要先算。
35
所以9时16分-9时=16分,16×75=1200(m)。
教师: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我们研究的是一
个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宫之间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同
时出发相向而行会出现哪些情况?大家分
析一下。
(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两人相向而行的问题。
二、 进行新课(课件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先看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理解信息
两人的
速度各是多少?两人行走的时间各是多少?(行走时间相同)为什么?(两
人9:00同时出发,9:1
6正好相遇)。
两人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什么是相向而行?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分析问题
由于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当两人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与两人的家相
距多少米有什么联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要求余刚和苗苗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学生2:要求余刚和苗苗家相距多少米,只要把两人行的路程加起来。
3.独立思考、合作解决
解题思路1:先算余刚行驶的路程,再算苗苗行驶的路程,最后把两
人行驶的路
程加起来:75×16+70×16
解题思路2:先算余刚和苗苗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16分行多少米:(75+70)
×16
教师: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喜欢?
学生1:我利用的乘法分配律来想的,更简便。
学生2:因为先算两人每分行多少米,再算两人16分行多少米,只算两步,更
简单。
教师:两人都说到了第二种解法更简便,那么你理解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如果两种方法都理解,那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4.变换条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
36
出示第30页议一议,算一算。
(1)教师:现在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吗?谁先出发?那么余刚走的路程与原来有
变化吗?
请再次独立思考,与同桌伙伴交流后,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
的?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1:第一次算余刚提前4分行驶的路程,
第二次算余刚16分行驶的路
程,第三次算苗苗16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把这三次行驶的路程加起来。
60×4+60×16+70×16
解题思路2:先求出余刚4分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余刚和
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
最后把两段路程加起来:60×4+(60+70)×16
解题思路
3:先算余刚20分走了多少米,再算苗苗16分走了多少米,最后把两
人走的路程加起来:60×20
+70×16
解题思路4:先把两人走的时间都看成20分,算出两人20分共走的路程,再减
去多给苗苗算了4分走的路程,就是余刚和苗苗家相距的路程:(60+70)×20-70×4
尝试31页的试一试
甲车的速度是45
km”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那么拼出图形的周长=6+(n-1)
×4。
2.尝试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算一算,验证一下这些方法到底对不对。
先用2去试一试。
6+4×(2-1)=10 3呢?6+4×(3-1)=14 4呢?6+4×(4-1)=18
5呢?6+4×(5-1)=22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算出10个,12个平行四边形拼
出图形的周长了吗?(能)
赶快算一算。
3.发展练习
如果有6个长边为3
cm,短边为2 cm的小平行四边形,照这种摆法(如下图),
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先独立
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2×(3+2)+6×(6-1)=40„„
37
教师:拼出图形的周长=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个数-1)×每增加1
个平行四边
形周长相应增加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些什么感受?
四、课堂活动
由学生分组摆一摆,议一议之后,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十二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等腰梯形像书上那样动手摆一摆,
边摆边观
察,然后完成表格。学生汇报,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同学们,等腰梯形个数
与所拼出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
刚才自己摆的过程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汇报得出:拼出图形周长=5+3×增加的个数。
教师:你能算出9个等腰梯形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
交流)
2.练习二十二第1,3,4题先独立尝试寻找图形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再全班交
流。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个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4×增加的个数。
如果用字母“n”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那么拼出图形的周长=6+(n-1)×4。
拼出图形周长=5+3×增加的个数。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学情调研
调研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调研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情调研及
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改变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并进行及时辅导。
38
2.进一步掌握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每生一张“武隆县2012年春期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练习题”。
教学方法:
独立练习及讲评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练习
编号:65、66、67
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完成单元练习题。
二、教师批阅单元练习题。
三、评讲单元练习题。
1.对练习题总体评价。
这套练习题难度适中
,既照顾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又照顾了学优生,基础占
70分,综合30分,拓展占20分。
2.对这次学情调研评价。
总分 ,人评
,80分以上 人,占 ℅,60分以上 人,占 ℅,
最高 分,最低
分。
3.评讲练习题。
四、练习小结:
通过讲评,你获得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9
教学内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小数的进位加法、小数的退位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的相同点。
2.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
灵活地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
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
运算律和性质的普遍适用
性。
5.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合作、自主、探索学习
教学课时:
共8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68
教学内容:
小数的进位加法,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0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加法的意义。
40
2.在探讨、观察、比较中,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用
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算一算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
能
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导入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加法,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计算方法。
1.算一算2.2+1.4= 19.4+0.6= 3.5+2.8= 17.6+9.2=
让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
2.说一说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异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br>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法。(教师板书课题)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你有什么疑问或
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惑。
二、创设情景,探究算法
1. 投影仪出示第106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这幅图
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准备怎
样解决例1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
在此基础
上全班交流。
2.探究算法
(1)观察分析,引发思考。
教师
: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非常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到位!要知道李伯伯
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
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
41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列式:24.83 + 51.6 =
教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该题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
(2) 独立试算,自主探索。
教师:你能计算这道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观察,把学生计算时出现的不同算法板书出来。
估计学生在计算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24.8 3+51.6=76.43
24.83+51.6=29.99 24.83+51.6=75.89
(3)讨论分析,明晰算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这几种算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集体讨论,
讨论话题可为:
①哪些数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②怎样才能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通过交流引导,使学生进一
步明确只要小数
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的道理。
三、多层练习,巩固算法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27+28.93= 39.67+10.38=
15.45+9.6=
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结合练习议一议,你认为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四、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请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后再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进位加法
24.8 3+51.6=
24.8 3
+51.6
42
76.43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69
教学内容:
小数的退位减法,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06页例2和第107页课堂活动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领会小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其算<
br>法,能正确计算小数退位减法。
2.能用所学的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预测和检查,并能应用小数减法解决实际
问题。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反思与总结。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应用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情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吃饭时,喜欢吃什么蔬菜?学生自由抢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
起到蔬菜生产基地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丰收了,许多农民正把蔬菜一筐筐从大篷
车中往外放。两名来收购蔬菜的批发商
正在对话。
甲:我今天收购了32.48吨黄瓜。
乙:我收购了49.5吨白菜。
1.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3
2.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能自行解决问题。
3.教师:你们在解答什么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凸现
本课难点:小
数退位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结合学习实际,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板书学生解答有困难的问题:白菜比黄瓜多收购多少吨?并列出算式:
49.5-32.48=
2.学生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
3.师生共同笔算该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你认为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
(3)百分位上怎样减?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情况板书 :
49.5
-32.48
17.02
完成后师生交流小结: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先将49.
5
写成49.50。
在进行减法时,百分位上的“0”不够减“8”就要向十分位上的“5”
借“1”当
“10”再来减“8”得“2”,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来计算。
(在写竖式时,这个“0”可以写出来,也可以不写出来)。
三、针对学习情况,进行巩固练习
1.先估算,再计算。
31-4.27=
85.3-24.84= 45.49+16.9=
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指名板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订正。
2.课堂活动。
组织同桌同学玩第107页上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3.做教科书第107页第2题。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44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
板书设计:
小数的退位减法
49.5-32.48=
49.5
-32.48
17.02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0
教学内容:
小
数加减混合运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
第108页例3,课堂活动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
意识。
2.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学生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探索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根据例3情境图制作的活动教具。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合作、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
45
教师: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设备。今天老
师要考
考你们。
(出示情境图,图上贴有电信塔和电力塔)你们认识这些设备吗?它们有什么
功
用?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左边的高塔叫电信塔,它是帮我们接收通信讯号的,这座电信塔高26.5
m
(在电信塔旁标出塔高);右边的这座是专门用来传输电的电力塔,它的高度是25.35
m(在电力塔旁标出高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教师:大家比一比,是电信塔高,还是电力塔高?为什么?学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为了更好的接收电信讯号,我们把电信塔建在185 m的高坡上。
(标土坡高度)
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电信塔顶与电力塔顶相差多少米?请各小组
同学商量一下解决方法。学生在组内讨论
。
教师组织集体交流: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解题方法,教师组织其他同学作评价。
学生交流后独立写出算式,教师指名板演。
教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种不同的解法,真棒!
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试着算
一算相差的高度吧!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今天我们接触的是小
数加减混合运算,虽
然算式里出现了小数,但是算法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样,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运算顺序。
三、联系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活动:小调查。
教师:调查自己课本的定价后填入表内,再提出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通过组内交流的形
式开展课堂活动,活动结束后,再通过组间交流进行评价。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教师: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共同
讨论?教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
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老师希望你们能像今天
一样,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去
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
46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18.5+26.5-25.35
26.5-(25.35-18.5)
=45-25.35
=26.5-6.85
=19.65(m) =19.65(m)
答:“电信塔”顶端与“电力塔”顶端相差19.65m。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1
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2页
例4,第113页课堂活动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
用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
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
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
3.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
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感受运
算律的普遍适用性,并能
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一个“西瓜”(图片)。
47
问:你们知道它是从哪来的?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买来的,种出来的,„„)
教师:西瓜是用什么东西种出来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种子)
教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种子展销会”。
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情境图(教科书第112页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口答。
教师板书:买西瓜种子用去5.5元,高粱种子用去2.76元,玉米种子用去14.5
元。
教师:这两位叔叔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
学生说出情境中的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5.5+2.76+14.5。
教师: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师巡视指导,有目的地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算法:
算法一:5.5+2.76+14.5 算法二: 5.5+2.76+14.5
=8.26+14.5 =(5.5+14.5)+2.76
=22.76(元) =20+2.76
=2276(元)
答:买种子一共花了22.76元。
请板书演示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这两种算法正确吗?为什么?你更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二的算理,回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性质。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结果一样,只是运
算顺序改变了。
算法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能得到整数的两个数先加,这样就使计
算变得简便了。
这就说明,整数的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教师:你们知道在计算小数连加时怎样使计算简便吗?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8
吗?引导学生小结:先观察加数,把能凑成整数或整十数的小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
合律
先相加,这样就能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三、巩固练习,感受“简便”
出示教科书第113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夺红旗。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最先完成。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集体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2,3题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一)
算法一:5.5+2.76+14.5 算法二: 5.5+2.76+14.5
=8.26+14.5 =(5.5+14.5)+2.76
=22.76(元) =20+2.76
=2276(元)
答:买种子一共花了22.76元。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2
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2页
例5,练习二十四第3~6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
用意识,同时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对小数加减法
同样适
用,感受运算律的普遍适用性。
3.能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和加减法的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
49
灵活地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能
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激情
教师:你们最喜欢看什么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好吗?学
生对自己所喜爱的图
书进行简单描述。
教师:今天佳佳在书店也选好了自己喜爱的两本书,可
是她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我们去帮她一下好吗?
二、联系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12页例5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已知信息以及
问题,教师板书:一本
书是9.85元,一本书是7.55元,用20元买这两本书应找回
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列算式,教师
巡视指导,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板书:
算式一:20-9.85-7.55。
算式二:20-(9.85+7.55)。
分别请板书算式的两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这两个算式对吗?你认为哪种列式能使计算更加简便呢?为什
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
交流讨论,指学生代表小组说出自己的理由。
分男女生进行计算“实验”:男生对算式一进行计算,女
生对算式二进行计算,
比比看哪种方法更快更准确。各请两组学生代表板书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算理都正确,但是算式二在计算的过程中能使计算更加
简便。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113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小票”。
教师:把你
从这张“小票”中获得的信息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能一起来修复
污损的部分吗?学生观察“小票”,
交流信息,讨论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写算式,运
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
教师:你们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简便计算的
方法。怎样使连加的计算更加简便,要运用到哪些运算律呢
2.贴近现实生活,感受简便计算
(1)练习二十四第4题。
50
教师:每到夏季,农民伯伯们就要
为庄稼做好一系列的抗旱准备,他们特意组成
了抗旱服务小队,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抗旱小队有些什么样
的计划。
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并对前2天的“灌溉记录”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练习,列出简便算式并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四第5题。
教师:同学们,在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学生纷纷说出各种体育比赛项目。
教师:你们知道跳远比赛是怎么记分的吗?请学生说出比赛的记分办法。
出示教科书第114页第5题的情境图。教师:阳光小学四年级2班的同学正在参
加跳远比赛。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图中的已知条件以及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指生板演,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四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分别解答题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三、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4,5,6题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二)
算式一:20-9.85-7.55。 算式二:20-(9.85+7.55)。
=10.15-7.55 =20-17.4
=2.6(元)
=2.6(元)
答:应找回2.6元。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学情调研
调研内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调研目标:
51
1.通过本单元的学情调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改变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
教法,并进行及时辅导。
2.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算法。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每生一张“武隆县2012年春期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练习题”。
教学方法:
独立练习及讲评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练习
编号:73、74、75
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完成单元练习题。
二、教师批阅单元练习题。
三、评讲单元练习题。
1.对练习题总体评价。
这套练习题难度适中
,既照顾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又照顾了学优生,基础占
70分,综合30分,拓展占20分。
2.对这次学情调研评价。
总分 ,人评
,80分以上 人,占 ℅,60分以上 人,占 ℅,
最高 分,最低
分。
3.评讲练习题。
四、练习小结:
通过讲评,你获得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2
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
应的
统计表,体会这两种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和能力。
3.能解释统计结果,同时根据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并能进行交流。
4.通过丰富的实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
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绘制统计图和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绘制统计图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合作、自主、操作学习。
教学课时:
共6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6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
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
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
53
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我校冬运会中每个项目前三名的成绩情况展示出来。
教师选择一份学生收集的踢毽比赛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
吗?怎么制呢?
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
表示多少呢?(学生可能回答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
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学生
: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
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
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
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先取有代表性的统计图来展示。
可能有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等。
并请小组代表说说小组内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
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
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
54
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
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出示例2及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
思考或同桌交流。
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
完成书上第117页统计图后,再展示学生绘制的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学生: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
议?
3.小结
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
到更大的数据。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
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
100个,1000个等,就要根据具
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课堂活动和书上第118页1,2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2、3、4题
板书设计:
55
条形统计图(一)
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7
教学内容:
条
形统计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1~122
页例3,课堂活
动第1题以及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
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
几张简单统计图中的共有信息,理解和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
程,能根据统计
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以及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
关事例的调查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
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
别,并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郊游吗?下面是某校四、五年级郊游活动情况。
二、新课学习课件出示例3。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怎样反映两个年级同学
的活动情况呢?
讲解:我们把四年级和五年级参加各项郊游活动的人数做了统计。(课件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
(2)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讲解: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参加各
56
项活动的人数,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条形统计图。
(3)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4)教学例3。
①课件出示两张放大的统计图:这两张图中有什么相同的信息?
②如果我们要把这两张图上的同一个项目拿来作比较,你认为方便吗?你有什么
解决的办法?
③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
④出示合并后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⑤教学“议一议”:这种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如果不用
颜色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
会出现什么情况?
⑥讲解:今天认识的统计图中同一个项目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数据,但必须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并做出图例,方便别人观察。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填空,汇报时用课件同步演示。
3.课件显示课堂活动第1题图和表格:议一议,谁能获胜?你是怎样知道的?
4.你现在怎么认为?还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讲解: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今天这节课大
家知道了怎样观察一张统计图上的两
种不同数据,而且能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希望大家在课外也能把我们学到的统计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六第1题。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这种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57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8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2
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十六
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掌握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作图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制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铅笔。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并
知道了怎样分析这种统计
图,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这种统计图。
2.揭示课题: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学习
教学例4。
(1)出示例4中的统计表: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哪些数据?
(2)现在我们想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很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你有什么办法?
(3)这里有“男生”和“女生”两种不同的数据,该怎么表示呢?
(4)全班汇总意见,明确制图方法。
(5)学生在书上独立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
br>(6)把学生制作的优秀统计图在全班展示学习,并请学生说明自己在制图过程
中注意了什么问题
。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刚才同学们的统计图画的很漂亮,不过是书上有
提示,
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这样制作这样的统计图,现在没有任何提示,你还能制作统计图
58
吗?
(1)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的统计表。
要求学生观察数据,思考怎样把表中的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
(2)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分
数据。
(3)
学生在书上开始尝试制图。
(4)
展示优秀的制图范例,并指出个别学生在制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避
免。
2.小结制图方法
你认为应该怎样把几种不同的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画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讲解:几种不同
的数据要用几种不同的颜色区分,要注意用图例表示出几种不同
的数据,让看图的人明白哪种颜色表示哪
种数据。另外注意作图要整洁干净。
3.第125页第3题
(1)组织学生有序地报出自己喜欢的科目并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2) 学生独立制图。
(3) 展示以及请学生简单评价别人制作的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六第2题。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三)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79
教学内容:
平均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126~127页
59
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平均数的探索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我们学校要举行遥控飞机飞行表演,要求每班代表队的飞机平
均飞行
时间超过50秒。我们四(1)班代表队也选出了4名同学参赛。他们试飞的情况如下。
(出示例1的记录表)
2.教师质疑我们这个队能参加学校的比赛吗?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
“平均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探求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记录表和学校的要求。
教师:观察记录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我们这个代表
队能达到学校的标准吗?我
们根据这些信息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4个同学每个人的飞机飞行的时间。
可以求“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然后与学校要求的平均飞行时间比较。
(2)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
教师:怎样算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议一议,
试着解答)
学生可能回答:57+51+48+48=204(秒)204÷4=51(秒)。
我们是先算出4架飞机共飞204秒,再算平均每架飞机飞行的时间。
教师:也就是先把4个
同学的飞行时间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算出这4
个同学的飞机平均飞行的时间。
教师
:算出的这个平均飞行时间51秒就是一个平均数,它表示代表队每个队员
的遥控飞机的飞行时间吗?它
代表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它不表示每个队员的飞行时间。而是代表他们组的平均飞行时间。
教师:它代表我们队的平均水平。观察把这个“平均飞行时间51秒”与代表队
60
的每人试飞记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最大数57小,比最小数48大。
张洁和刘欢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王杰超过了平均水平„„
教师:我们四(1)班代表队达到了学校的标准了吗?(学生:达到了,还超过
1秒)
教师: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它介于这组数据中的大数和小数之间。
2.教学例2(1)出示例2。
教师:观察统计图,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
教师:怎样求这一周西红柿的平均售价是多少?学生独立试着解答,然后全班交
流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2.5+2.7+3.0+2.8+3.1+3.3+3.6=21(元)
21÷7=3(元千克)
教师:第一步求的什么?(学生:一周售价的总和),为什么除以7?
学生:因为一周是7天,用总售价除以7就算出平均售价3元千克。
(1)观察统计图和一周
的平均售价比较。议一议:哪几天售价低于平均价?哪
几天售价高于平均价?
你比较后有什么体会?小组内交流,全班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8页课堂活动题。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们的收获?你怎样理解平均数?举一
例说明。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七第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一)
例1:57+51+48+48=204(秒) 204÷4=51(秒)
61
答:
例2:2.5+2.7+3.0+2.8+3.1+3.3+3.6=21(元)
21÷7=3(元千克)
答: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80
教学内容;
平均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8页例
3,第129页课堂活动及相应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均数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例3(1)
教师:这是我收集到的某汽车厂上半年生产消防车的情况统计。
观察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1月份生产15台,2月份生产20台„„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上半年共生产多少辆消防车?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提炼并板书:“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2.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汇报(多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3.教师出示例3(2)题
“汽车厂全年生产消防车222台,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才能完成全年的
62
生产任务?”(分析题意)
教师:仔细读题。说说你获得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要解决下半年每月生产多少台,要知道哪些相关因素?
学生:下半年共生产的台数和下半年的月份数这两个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算下半年还需生产多少台?
=120(台)
再算每月平均生产多少台?
120÷6=20(台)
答:(略)
4.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上第129页,完成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3,4,5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二)
例3(1)
15+20+17+16+18+16=102(台)
102÷6=17(台)
答:汽车厂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消防车17台。
例3(2)
=120
120÷6=20(台)
答:汽车厂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20台,才能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
教学后记:
63
第六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新课 编号 81
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
—我们长高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
(下)第131~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与同学之间的协作能<
br>力,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实际价值。
2.巩固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组织学生有序的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提供三角尺、米尺、软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再画
出统计图,这样你可以很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高在班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2.揭示课题:我们长高了!
二、教学新课
1.布置任务,全班分组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把全班分成若干组,由每个小组自己
选定组长。
2.准备工具,确定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小组内确定一人作记录,其余成员每人去寻
找一种能测量
身高的工具。
3.绘制记录表,测量身高,做好记录
(1)小组集体研究怎样制作记录表:记录表中要有哪些项目?应该怎样绘制?
(2)全班统一记录表有关内容,教师提出指导意见。
(3)可以采用教科书第131页上的记录表,也可以采用自己绘制的记录表。
(4)由一人记录,其余小组成员相互配合测量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身高。
64
(5)每组整理完善记录表,教师展示记录得好的小组的统计表,并对合作得好
的小组提出 表扬。
4.全班进行数据汇总,整理
(1)全班推举一人做主持汇总数据,在教师指导下依 据教科书第132页表格,
把所有数据分成6组。
(2)每组依次汇报本组成员符合表中身高范围的人数,主持人把总人数填到相
应的空格中。
(3)整理完善表格,每位学生把数据整理到自己书上的表格中。
5.制作统计图
(1)全班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大部分同学的身高在什么 范围?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与女同学
相比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评补充。
6.选择项目探讨研究
教师:从数据中发现尽管我们长高了,但每位同学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有些差异
还很大,刚才大家谈到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些原因,但如果要科学的说明问题,还需
要 继续深入的研究,同学们可以选定一个项目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
三、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有哪些感想?
板书设计:
我们升高了
从数据 中发现尽管我们长高了,但每位同学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还很大,
刚才大家谈到了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些原因,但如果要科学的说明问题,还需要继续深
入的研究,同学们可以选定一个项目进行研究,有 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学情调研
调研内容:
统计
65
调研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情调研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改变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并进行及时辅导。
2.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生一张“武隆县2012年春期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练习题”。
教学方法:
独立练习及讲评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练习
编号:82、83、84
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完成单元练习题。
二、教师批阅单元练习题。
三、评讲单元练习题。
1.对练习题总体评价。
这套练习题难度适中
,既照顾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又照顾了学优生,基础占
70分,综合30分,拓展占20分。
2.对这次学情调研评价。
总分 ,人评
,80分以上 人,占 ℅,60分以上 人,占 ℅,
最高 分,最低
分。
3.评讲练习题。
四、练习小结:
通过讲评,你获得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66
教学后记: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复习 编号 8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3~136页,整
理全册书的学习内容及练习二十八相应的问题。
教学目的:
1.经历整理与复习本期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br>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
得成功的体验
。
2.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及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熟
练的求出小
数的近似数并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习本期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
律。
3.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
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本期的数
学学习的冲刺阶段——总复习。(板书课
题)
二、整理全册书的学习内容
1.回忆整理
67
教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本期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
忆本期所学知识)
教师:通过大家的补充,已经将本学期所学知识说得比较全面了。
可是,怎样才能使我们比较
清楚地了解本学期的知识点呢?有什么好办法呢?
(整理)教师:对!我们可以对这学期的知识进行整理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整理知识
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将这学期所学知识进行
整理。
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简洁、清晰、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各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
组的整理情况。(整理结果呈现在大屏幕上)
3.归纳概括
教师:同学们,刚才大
家呈现了这么多种整理方法和结果,你更喜欢哪种呢?同
学们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都清晰地反映了我们
这学期的知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都
是非常好的。接下来,我们先来复习“小数的认识”。
三、整理复习小数的认识
1.复习小数的读、写法
(1)出示第134页第1题。
0703703030737330
教师:请同学们读出这些小数。
(学生齐读)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读这些小数的呢?(总结读法)
教师:我们不光要会读小数,还要会写小数。
请写出:二十点七、零点三四、五点零六七。
(教师读数,学生写数,请人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写小数的呢?(总结小数的读法)
(2)复习小数的意义。
68
教师:同学们会读、写小数,可你知道什么是小数吗?(用来表示十分之
几、百
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
教师:你能说出0703表示的意义吗?
先在组内说,再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3)复习小数的数位顺序、比较大小。
(结合第134页第1题)0703703030737330
教师:同学们对小数
的意义掌握的不错,想想这些小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整数
部分有哪些数位?与它们相应的计数单位有哪
些?小数部分呢?(电脑出示小数的数
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多少?(
10)整数部分的“1”和小数部分的
“十分之一”之间的进率呢?(10)
教师:你能以任意一个数为例,说出它各个数位的名称和计数单位吗?
同桌互相练习,再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教师:请看这些小数都是0,7,3三个数字组成,
它们的大小如何呢?请从中任
选两个数进行比较,写出结果。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抽人板演。
集体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说出比较方法,学生评议。
教师:你们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不同的没有?(4)复习小数的性质。
教师:在这些小数中
,有的0去掉后小数的大小不变,你能把它找出来吗?0
703703030737330
学生独立思考后齐答。
( 7030,7330 )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出示:
0703,073。
教师:这两个数相等吗?为什么?强调:小数的性质是去掉的小数末尾的0,
不
是小数点后面的0。
2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同
学们都知道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果我们移动小数中
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会怎样
?小数的大小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请试着说一
说。
69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
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原来
的数就扩大(缩小),向左(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
扩大(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
教师:下面我们要运用这一个规律来完成第134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学生开火车报答案并说出想的过程,其余学生判断。
教师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评讲。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第134页第3题。
理解题意,这道题叫我们做什么?(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
立完成在书上。
集体订正,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教师:99635保留一位小数是100,你是怎样想的?你们是怎样求这些小
数的近似数的,
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不需要留很多的小数位
数,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
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取它的近似值。
4.复习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
补充:
名数的改写。
出示题目:32吨=( )千克2 m 5 cm=( )m
3吨50千克=( )吨3
5吨=( )吨( )千克请人板演,其余人做在本子上。
集体订正,说出改写过程,总结名数的改写方法。
名数的改写方法: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
级单位的名数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
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
进率。复名数改
写成小数,高级单位的数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小数改写成复名数,小数的整数部分是高一级单位的数,再把小数部分改写成低一级单
位的数。
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换算情况,加强个别辅导。
反馈,有针对性的点评,查漏补缺。
结合题目复习数的改写:860700=()万,你是怎样想的?
70
如果把它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该怎么办呢?
比较:数的改写与求一个数的近似值有什么区别?
四、熟练运用,巩固加深
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教师:
在这节课中,我们对本册书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且重点整理和
复习了小数的认识,谁能谈谈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小数的认识
名数的改写方法
: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
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
数,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复名数改
写成小数,高级单位的数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低级单位的
数改写成小数部分;小
数改写成复名数,小数的整数部分是高一级单位的数,再把小数部分改写成低一级
单
位的数。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数的运算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复习 编号
8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4~1
35页和练习
二十八相应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
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乘除法的关系的
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
能力,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与运算的认知的发展与完善。
2.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71
2.能够运用运算定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期数的运算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数的运算)
想一想,本期数的运算包含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
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45=135720÷36=20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时,说明依据。
指出:我们可以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填空,还可以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
的关系填空。
2复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复习运算定律。
①完成第138页的第5题。
独立完成填空。
教师:集体订正时请说出你填空的依据。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你们是这样做的吗?还有不同的吗?
教师:这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它是怎样规定的?
(板书公式)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 =b×a;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
×c
=a×(b×c);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a+b)×c =a×c+b×c。
(2)教师:我们学习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接下来
我们将进行简算的练习,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第135页的第5题及补充题。
2785-(785+34)382-709
-206-23127×9845×27+45
×35+45×38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上。
72
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简算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3)我们在简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认真观察算式及其数字的特征,根据其特点灵活选择方法。
3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看书第135页的第6题。
理解题意。
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先请后进生说各题的运算顺序,集体评议。
再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报答案,集体评议。
在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教师:对了,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三、综合练习
第138页的第6,7,9题。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 =b×a
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
=a×(b×c)
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a+b)×c =a×c+b×c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图形的认识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复习 编号 8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5~136页的相关
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
73
2.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各种四边形的概念、特征及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各类图形之间的联系,运用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各类四边形纸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电脑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形)
2.这些图形杂乱无章地摆着,不利于我们分析研究
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如果能
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一分就好了。你打算把哪些图形分为一类,为什么?(
学生说
号数,电脑进行整理分类)
这样,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几类?(出示:三角形,四边形)
3.今天我们就要来整理这些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
(揭示课题)
二、三角形的复习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三角形。
(电脑隐去四边形,保留三角形)
1.三角形的意义及特点
(1)结合这些三角形
,你能不能试着总结一下,你都了解了三角形哪些方面的
知识?请同组同学互相说说,看谁了解得多。结
合学生的汇报,电脑随机出示以下知
识点。
①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配出任意三角形)
②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74
③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④边的特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⑤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的分类及其内在的联系
教师:这些都是三角形的共同的特征。
但是三角形这个大家族确实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电脑出示各种三角形。
教师:你打算把哪几个三角形分为一类,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将三角形按角和边分成两类。
教师:你能说说各类三角形的名字及特征吗?
教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这两类三角形和它是什么关系?谈谈
你的想法。
在电脑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呈现按角和边分类时各个三角形的名字及特征。
三、复习四边形
1.各类四边形的意义、特点及内在联系。
电脑出示各类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对
三角形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你们对四边形又有哪些了解?它们
有哪些联系和区别?你能谈谈吗?请同组
同学互相说说,看谁了解得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逐步出示。
(1)谈共同点。
①它们都是四边形。
②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电脑出示几个任意四边形图形)
③都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角。
④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⑤容易变形。
(2)谈区别
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75
(3)找联系。
教师:请拿出学具袋中的四边形,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分成
两类。
教师: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些图形应摆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样摆?
学生汇报,用电脑随机展示,集体评议。
教师:谁和他摆的一样?不一样的调整过来。 教师:看着电脑的展示,同学们再相互说说这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那么这些四
边形的排列顺序怎样
调整一下更合理呢?
结合电脑中的答案,教师说明:如果两腰相等,就是等腰梯形。所以等腰梯形都<
br>是特殊的梯形。同样,如果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长
方形;如果不
仅有一个角是直角,而且四条边也都相等,就是正方形。因此长方形和
正方形又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对平面图形的知识掌握好了吗?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
四、综合练习
1.第135页第8题,第136页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明依据。
指出: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不能等于或小于第三边。
2.第139页第10题。
标出图形的底和高。
请4名后进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指出:画图形的高时应与底互相垂直,一一对应。
3.第139第11~1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明判断的依据。
指出:在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时,一定要先进行测量再判断。
五、总结 <
br>教师:在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又一次系统地回顾了所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
今后,我们还会见到更多种类的平面图形,但只要你们能坚持像今天这样学会整
理和
总结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将永远属于你。
76
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
如果两腰相等,就是等腰梯形。所以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同样,如果平行<
br>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如果不仅有一个角是直角,
而且四条边
也都相等,就是正方形。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又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图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型: 复习 编号 88
教学内容:
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6页条形统计图
和第140页的相关内容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2.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能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题单一张。
(补充一、补充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出示补充(一):
四年级(1)班男
女生参加兴趣组人数的统计表姓别人数类别合唱组数学组文学
组舞蹈组美术组男同学481023女同学
59761
请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画出统计图。
77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抽人板演。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样作图的?同学们和他的一样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
的吗?
教师:在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统计时,要注意些什么?(图例、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教师:你能看图说出男女生参加兴趣组人数的情况吗?体验复式统计图的优越
性。
教
师:根据统计结果,计算男同学平均每组多少人?女同学平均每组多少人?(学
生先独自解答,再汇报交
流)
教师: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2.巩固练习,加深提高。
第136页第10题。
(1)看图回答收集到的信息。
(2)完成统计图。
(3)根据统计结果,计算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平均每月销售多少箱?
(4)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
(自己提问题并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3.独立练习
第138页第8题。
三、综合练习
第140页第13,1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图例、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执教:倪小奎 执教时间:2012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78
课型: 复习
编号 8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4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
二、基本练习
1补充题:两列火车同时从天津和济南出发相向而行,甲火车以每时79
km的
速度行驶,乙火车以每时100 km的速度行驶,经过2时相遇。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独立完成第141页第15题和补充题,教师巡视,抽人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出解题思路。
3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补充题是相遇问题,书上的不是,
因为这两辆汽车
是从同一个地出发,朝相反的方向行驶;但解题思路相同:速度和×时间=路程)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与相遇问题相类似的问题。
三、指导练习
出示第141页第17题的相遇问题。
1理解题意
教师: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
们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相遇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情
况?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理解相遇、相距、交叉而过的意
思。
(板书三种情况)
2分析数量关系
讨论:在这三种情况下,两位老师所行
的路程与他们出发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解决。
79
反馈: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
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追问:为什么两人交叉而过时,求出发地相距的距离要用两人所行路
程减去相距
的距离?学生讨论后回答:两位老师从出发地走了10分所行的路程中,有50
m是比
出发地相距的距离多出的,所以要减去。
创设情景验证:请两个学生表演交叉而过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3尝试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板演齐练同时进行。
4反馈,说明解题思路
四、独立练习
第141页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集体评议,说出解题思路。
五、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拓展练习
第141页第18题及思考题。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3提示:
①10张桌子的钱相当于几把椅子的钱?
②火车所行的路程与桥长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
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教学后记: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