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川》教案
社区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敕勒川
教学目标
1.学习“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字。
2.朗读并背诵《敕勒歌》,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1)描画面:指名描绘歌词让你想到的画面。
(2)谈感受:听完歌曲,结合草原图片,谈一谈你的感受。
导语: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
澎湃。的确,碧蓝的天空,如茵的草地,成群的牛羊,这美丽
的草原怎能不让人
陶醉?北朝曾有人用27个字描写了一幅草原美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板书诗题)
2.简介作品。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
一。《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
倩编
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其中名篇
佳作众多,如《木兰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动画,学生认真听,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
听时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古诗呈现的画面。
2.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指导读好节奏,范读。
学生读时用笔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教师指导读,必要时可以领
读难句,学生齐声跟读。随后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天似穹庐 笼 盖田野 天苍 苍 野茫 茫
(1)指名读;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轮读。
(2)教师重点强调:“似、苍”的读音是平舌
音;“笼”在本课的读音是三
sìlúlónɡɡàicānɡcānɡmánɡmánɡ
声;最后一句中的“见”同“现”,是出现、显露的意思,读xiàn。
3.指名读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断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
快慢。
5.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两分钟)
6.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指导书写,背诵积累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说说重点笔画所在的位
置。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阴]
左窄右宽。“阝”的竖要写得长一些;第三笔竖撇在竖中线
上起笔,最后一笔的小横大致写在横中线上。
[似]左窄右宽,要注意右边“丿”的穿插。“以”中,竖提靠近竖
中线;点靠近竖中线,比竖
提起笔高;最后一笔不是捺,而是长点。
[野]左右均宽。注意第五笔是竖,第七笔是提,第十笔横钩
的横
段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竖钩,不要多写一撇。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苍]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盖住下面的“⺋”;第六笔是横折钩,
竖弯钩的竖弯折角处要写得圆润
些。
[茫]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四笔和第七笔点要写在横中线上方,
最后一
笔竖折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4.练习写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写得好的字进行投影评议,同时出示
问题范例予以纠正。
5.指导当堂背诵。
学生自行背诵3分钟,然后分男生、女生检查两遍,随后教师指名背诵或接
龙背诵。
6.播放歌曲《敕勒歌》,在美妙的音乐中加强记忆。
四、品读诗句,感受意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的读书声仿佛把我带进了那无边的草原
。现在,
让我们走进草原,细细品读,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吧!
1.课件出示图片:碧绿的大草原一望无际,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白色的蒙古
包。
(1)看图想象,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
(2)引导学生对照画面再读古诗,思考诗中哪句描写了图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1)出示阴山的风景图片以及阴山所在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简介:敕勒川是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位于阴山脚下。“川”是平地
的意思。
(3)提问:读“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出示的
图片说一说。
小结: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而且描
绘了
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的印象。
课件出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教师指名读,再全班齐读,想象画面。
(2)出示蒙古包和蒙古包形状的蓝天图,对比感受“天似穹庐”的含义。
明
确:“穹庐”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四野”指的是
原野。这些房子屋顶的形状像
蒸笼的盖儿,而天空就像圆圆的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这正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学生交流:天除了像“穹庐”,还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事物来回答,如
还像巨大的圆馒头、圆顶的蚊帐
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时语言流畅,将理由说清楚。
(4)小组讨论:什么是“笼盖四野”?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笼盖四野”
这样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理解“笼盖”“四野”的含义,然后结合生活经历,说一说“笼盖
四野”的情景,如浓
雾罩住广袤的麦田等。
(5)谈感受:诗句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天空辽远、草原宽阔,天际与草原相接,浑然一体,让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6)教师范读,学生照读。
指导:可以让学生以桌面为四野,用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动
作,体会大草原
的辽阔。“笼盖”要读得重些。
小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圆圆
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诗人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写出了牧民对家园的热爱。
课件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一边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
①画一画:用横线画出诗句中出现的景物。
②说一说:这样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和谐吗?
(2)学习“天苍苍,野茫茫”。
①理解“苍苍、茫茫”。出示相关图片,感受这两个词语形容不同的事物时
有不同的含义。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 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
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学生看后说说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原带给自己的
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加深
理解。
示例:蓝蓝的天空下,膘肥体壮的牛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
(3)学习“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闭眼想象,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到的画面,感受
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象,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
②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句。
③理解:为什么风吹草就低?为什么牛羊现?
(大草原上生长着茂盛的牧草,比牛羊还高。当
风吹过,牧草被吹弯了,在
牧草中吃草的牛羊就显现出来了。)
小结:“风吹草低见牛羊”这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字让
原本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更增添了大草原的壮美。
5.思考: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诗中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
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
出表现草原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