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北师大版知识点整理

玛丽莲梦兔
867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19: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列子说符-洛阳师范学院分数线


七年级下册语文北师大版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一课 长江】

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 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
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 木、花草增添了主体
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 情诗人
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
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

浦口(pǔ kǒu) 缕缕(lǚ lǚ) 吹拂(chuī fú) 哺育(bǔ yù) 玫瑰(méi guī)
舒畅(shū chàng)

舢板(shān bǎn) 驳船(bó chuán) 堆栈(duī zhàn) 粼粼(lín lín)

2、整体把握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这句话要
告诉我们什么?

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用车站上的“路灯 ”
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
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答:这 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 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 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
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 吗?



答: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 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
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 下,看到了祖
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 旧貌换
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第2课 筏子】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
文影响较大 。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

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 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一、字词

1、生字词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惊涛骇(hài)浪

如履(lǚ)平地 马不停蹄(tí) 一泻(xiè)千里 安详(xiáng)

2、解释词语

胆惊心悸------- 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 涌------ 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 噬------- 吞食。

浏 览------- 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 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 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惊涛骇浪

二、整理把握


读段落: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 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
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 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
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 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 点什么,那神情,
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 微
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羊 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
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
行,却让羊皮筏子 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
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 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3课 春】

(1)作者 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代表
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

一、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 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 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
的抒情基调。

二、绘春:②段-- 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 春草图。④段 春花图。⑤段 春风图。⑥段 春雨图。⑦段 迎春图。{描
写具体,绘春}

三、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3)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主旨(中心):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 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
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 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
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5)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

(6)重点语句理解: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钻”字把小草 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 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理解:以动 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
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

(7)语句欣赏: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
亮、密的特点。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欣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第4课 春风】

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5
岁离家独立生活。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


褒(bāo)贬 飘拂(fǘ) 塞(sài)外 冰碴(chá) 耗(hào)
子 乍(zhà)暖

2. 结构分析

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
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 br>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

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 林斤澜的笔
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 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
色 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
“好不痛快人也 ” ,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5课 最后一课】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


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
对 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一、文章主旨

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的见闻和
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 br>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
的爱国 主义精神。

二、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祈祷 哽咽 懊悔 喧闹

宛转 踱 诧异 哽住

三、课文分析

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文章以“我”
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 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 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
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 ,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3.“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

4.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却由于普鲁士的 入侵,不能再在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教
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表达了小弗郎士对 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尊敬与热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 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5.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
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6.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表现“我”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们用德


语的愤恨与讽刺(嘲讽、蔑视)。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 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
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 斯被普鲁士
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 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
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 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的变化成
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

7.“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 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很好地抒发
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 和崇敬之情。

8.小结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 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 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
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

9.“使出全身力量”“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使出全身力量”:写字这一动作倾注了(集中了)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
情和力量。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
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0.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
恨。

【第6课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 ,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佑
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佑元年 ,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
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 军议和,痛斥敌酋伯
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 败,在
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
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这一环节
便于学生 理解诗文和主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 了表明自己誓死忠
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 情以


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成为千古
传诵的名句。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历尽辛苦只因通晓一种经书而做官,被朝廷任用。四年来抗元的战斗稀疏。追述早年身
世及 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就像风吹柳絮飘摇不定,身世坎坷如同风雨打浮萍飘忽浮沉。以对偶和比喻的
修辞方法,把国家 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
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 以挽回。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 惨败让我向人诉说心中的惶恐,零丁洋里身陷元虏可叹我孤独无依。运用双关、
对偶的修辞,将地名与心 情暗合,表现出诗人为军队的失败惶恐不安,以及失败被俘后的孤
独寂寞。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赤 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这一句采用
直抒胸意的方式,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 族气节。

5.中心:

诗人通过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 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6.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

答:比喻 。把山河风雨飘摇的亡国之象与个人生死荣辱的经历刻画得悲壮动人,入木三
分。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 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7.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答:一指地名,二是包含着诗人忧虑国事艰难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7课 邓稼先】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概述我国近一 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
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 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将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 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
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 的用意是在创设
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 来
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
起 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 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
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奥本
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 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
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 在中国人
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 .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
目的人物”,“忠 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
的品格”,“最有中国 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 为人忠厚、谦虚、真
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

4.赏析:“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这里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
队、军宣队。中国** 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
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 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生
死肠》,散 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
日本。l94 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1: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2: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 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
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 默。

5: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鲁迅先生呢?

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 以小
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9课 黄河化险】

1、生字

葭jiā 戡kān 沁qìn 袅niǎo 攥zuàn 骤zhòu 崖
yá 犹yóu 俏qiào 娆ráo 汗hán 滞zhì

2、词语解释


喧嚣:声音大而杂乱。

滞留:停留不动

肃穆:严肃而恭敬。

挑战:故意激怒对方使出来应战。

顿失滔滔:课文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上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
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
文治方面的成就 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宋朝的
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
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
民族。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
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
强 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第9课 黄河化险】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主席》《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1.前有大水,不 可逾越,后面又有数万追兵,在这样的险境中,毛主席毅然作出决策。
毛主席的决策为什么不是盲目和任 性的?毛主席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这一点?

关键在毛主席说的两段话和一句话,以及唱的 一段京剧。一段为:“过河,不打死也要


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 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
另一段为:“我早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 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一句
话为:“兵不厌诈”。唱段即最后唱的“空城计”。当时在河堤上从容奏 凯也是有风险,但比起
另两条死路(过河,跑),“从容”走是惟一生路。文中提到,敌人不敢相信眼前 发生的一切,
呆若木鸡,后来又怕中埋伏,不敢追击。毛主席的“兵不厌诈”和“空城计”果然起了作用 。总
之,毛主席不是盲目,任性,而是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

2.请简要概括毛主席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品质。

毛主席在万分危急之时, 努力保持沉着镇定,故能使自己的智慧、胆识发挥作用,对情
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谋 划。毛主席的品质主要是:镇定自信、大智大勇。
干部、战士信任领袖,纪律性强,不怕牺牲,团结友爱 。周恩来的沉着、机敏和带头作用。

3.军情危急,事关重大,毛主席的情绪反复变化,甚至失控到骂人。写这些是否有损
领袖形象?

毛主席几次骂人发脾气,一是当时情势严峻,乃至万分危急,重大决定不可儿戏为之;< br>二是他真情率性的个性表现;三是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发作,“不讲理”的时候,
特 别在紧要关头,为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言行欠妥,伤及无辜。这并不有损他的伟人
形象,相反,倒 显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4.品味讨论毛主席语言特点。

(一)毛主席与任弼时在争论中表现了各自怎样的个性?

毛主席争强好胜 、敏捷、坦诚、能言善变、有些意气用事。任弼时责任心强、厚道认真、
真诚直爽、敢提意见。

(二)毛主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毛主席语言鲜明形象、语气丰富、善用口语。

【第10课 毛主席诗词两首】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翻译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
雪俏丽竞放。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
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 br>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 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 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
美丽、积极、坚贞,不是 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
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 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
•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 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
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词语积累与运用

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 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 ,
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二、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2,“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 象?

三、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毛主席(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军事家,中国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
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
为传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11课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二、成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重点字音字形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g) 迂(yū) 汝(rǔ)荷 担者(hè)
叩石(kòu)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箕畚(jī běn) 穷匮(kuì)
雍南(yōng)

陇断(lǒng) 一厝(cuò) 朔东(shuò) 亡以应(w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五、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 今义:方向,方面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曾不能损魁文之丘 古义:并 今义:曾经

4.何苦而不平 古义:何必担心 今义:用反问
语气表示不值得

六、一词多义

且: 1. 年且九十:将要 2. 且焉置土石:况且

已: 1. 惧其不已也:停止 2. 可以已大风:治愈

其: 1. 其妻献疑曰: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

焉: 1.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 2. 且焉置土石?哪里

而: 1. 何苦而不平:表顺接 2.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3. 面
山而居:表修饰

之: 1. 河阳之北:的 2. 跳往助之:他,指愚公 3. 汝之不惠: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 1. 以残年余力:凭,靠 2 . 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

七、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八、判断特殊句式

( 1 )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 ) 翻译: 你太不聪明了.

( 2 ) 何苦而不平( 反问句,宾语前置, 苦何而不平) 翻译: 担心什么铲不平?

( 3 ) 告之于帝 ( 状语后置, 于帝告之) 翻译:(山神)向天帝报告。

( 4 ) 帝感其诚 ( 被动句 ) 翻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 5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省略句,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翻译: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

九、语段阅读

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鲜明对比;
并主 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 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
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请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概括出愚公的精神品质.(2分)

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 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
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 的呢?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
之成理。

我认为愚公不遇,智叟不智。愚公移山目的明确,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持


懈的奋斗精神,在移山的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虑问
题周密。

而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质上是鼠目寸光,逃避困难。


5 写作手法:

1、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妻子的“献疑” 、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
止之等都很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对比的写法。对比,指的是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愚公跟 智叟的
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
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3、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
神的“惧”和天帝的 “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 《孟子》,《孟子》是 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是 孟子讲学游说言论 的记录。

2、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代的 思想家 、 教育家 、是 儒家 学派的代
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 “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 为贵,
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 儒家 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
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2、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
并解释

(1) 多难兴邦 :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愤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 玩物丧志 :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3、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
磨练的道理,其中 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行拂乱其所为”。


4、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5、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 ,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
承上文“苦其心志” 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6、《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 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7、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 们广为传涌,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
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③自古英雄
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畎(guǎn)傅说(yuè)游说(shuì)胶鬲(gé)管夷吾(wú)

孙叔敖(aó)百里奚(xī)拂(fú)乱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解释: 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 解释: 阻塞,不顺畅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解释: 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征求等

4、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


或情况之后

6、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
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9、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 给)

征于色,发于声(左)
生于忧患(由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而后”,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1、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

2、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3、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4、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5、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


6、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7、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
使……生存发展

8、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9、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 间”做
“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还是被动句)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

九、阅读理解

1、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①舜(农民) ②傅说(工匠) ③胶鬲(商贩) ④管夷吾(囚
犯)

⑤孙叔敖(隐士) ⑥百里奚(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 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

2、第一自然段从议 论文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摆事实。

3、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
这 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4、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
句 。“是人”指 上述六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
该经过“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
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 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5、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 逆境 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
如此,推而广之, 治理国家 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 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 反 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
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 内在
和 外在 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7、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本
文的中心论点 )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
的“生于忧患”一句。

8、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9、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心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
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

1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12、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
出人才。

简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13、应当怎样认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它有什么积极意
义,有什么局限性?

简析:孟子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故天降大任于是 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
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
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的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
地对 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这 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
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受体的 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
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父爱之舟-六年级第四单元作文


专八作文-实训心得体会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宣城会计网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工厂清洁工岗位职责


录取控制分数线-西南石油大学招生网


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心中的太阳作文


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小学生国庆小报


花的启示-初中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