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新教材)
什么是口角炎-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绝句》生动地描
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
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
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
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
,又融
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
衢山时写
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
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
,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
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
br>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
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
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
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
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
br>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
,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
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
“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
有关。
“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
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
,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
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
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
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
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
他为“杜少陵、
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
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
散文
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
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
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
有
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
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
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
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
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
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
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
信息,急不
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
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
的?(作者的联
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
,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
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
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
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
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
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
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
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
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
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
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
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
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短:右边是“豆”,不是“委”。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
,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
,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
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
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
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
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
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
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
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
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
一“山”,一“泛”,
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
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
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
呢?
(3
)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
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
br>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
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
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
么,
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
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
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
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以生为
本”,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
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与作者共鸣。尽量
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
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
象,感受描绘的美景,
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
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受到熏陶,培养语感。
2 燕 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
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语言生
动简朴、感情真挚。教学
中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
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
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1.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
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来到我们身边,它正在向
我们报告
春天的好消息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
2.出示燕子图片,你能描绘一下它的外形吗?
学生交流。
3.我们来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燕子》。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耳中听着熟悉的歌曲,眼中看着燕子的图片,
引起学生的关注,
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
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燕子图片,瞧,小燕子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伶、俐、翼、漾、倦、闲、散、纤、杆、痕。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
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呢?
(4)汇报交流,强调:
漾:右部的上边是“羊”少尾,按形声字的特点,这个字读yànɡ。
翼:把字拆分“羽(没钩)+田+共”。
散:多音字。松散(sǎn),散(sàn)步。
杆:多音字。旗杆(ɡān),杠杆(ɡǎn)。
(5)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伶俐、翼尖、荡漾
、飞倦、闲散、纤细、电线杆、几痕、凑成、吹拂、赶集、
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纤细。
①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②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③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6)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
能认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
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
文中的小燕子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
兴趣,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识字,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归纳段意。
2.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
心,读就要有所收获。引导学生朗读
全文,读懂课文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强调:
聚:下部是“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不要写成“水”。
3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聚”“凑”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
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4.学生独立观察“拂、形、掠”,先描红,再练写。
5.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
的书写能力,教师要抓住难点、易错点
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认识吗?读一读。
伶俐、翼尖、荡漾、闲散、纤细、电线杆、凑成、
吹拂、赶集、聚拢、形成、
横掠、偶尔、沾了、飞倦、纤细、几痕。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带着知识记忆走进新的学习,增添学习
的信心与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分析哪部分写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哪部分写了春天生机勃勃
的景象。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人看图。
(2)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外形)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羽毛、翅膀、尾巴)
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
(3)为什么用“凑成”不用“组成”?(突出身形灵巧,搭配合理。突出活泼
可爱)
(4)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这一段里写了哪些景物。(微风、细雨、柳枝、花、草、
叶)
(2)“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
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
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
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赶集时是什么景象?课文说
谁赶集?在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起到了什
么作用?(表达更生动)
(3)配乐读本段,并想象画面。
(4)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天,小燕子会怎么做呢?(由南方飞回来,为春光添了
许多生趣)
4.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燕子在干什么?(飞行)哪段写了燕子的飞行?(3、4自然段)
(2)同
桌读第3、4自然段,思考:燕子在飞行中有什么姿态?(斜飞、横掠)
说明了什么?(燕子的轻快、敏
捷)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及作者对燕子的喜
爱之情。
(4)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晕”是什么意思?
(在作
者的眼里,不但燕子美,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像七彩的
光圈那么漂亮。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和小圆晕的
“美”。)
(5)指名读第3、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1)活泼的小燕子在美丽的春光里尽情地飞行,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
(2)读第5自然段,看图。
(3)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
读出感情。
三、美读段落,指导写字
1.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出来。
2.通过朗读,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美丽的春景,课文中还
有一些生字呢,让我
们快快把它们美美地写出来吧。
3.观察生字“偶、尔、沾、倦、纤、痕”,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强调:
“偶、沾、倦”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写时注意左右的比例要协调。
倦:人(亻)做了许多“卷”子,累了,疲倦了。写时注意右下部不是“巳”。
痕:病字旁里面是“艮”,不是“良”。
5.课件演示“倦、痕”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
形,学会笔顺。
6.学生独立观察“偶、尔、沾、倦、纤、痕”,先描红,再练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把握学生每次的写字量,使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写字指导有效结合。
四、练习背诵,总结全文
1.课文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和美丽如画的春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
,课文
词句优美,让我们结合板书来尝试背诵一下第1~3自然段。(板书:活泼可爱,
生机勃
勃)
2.小结:课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
行时的情形,
最后写燕子飞倦时的样子,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对春天,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结构,再次激起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2.尝试为课文配上新的插图。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读书,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句。为课文配图是再次梳
理文章内容,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抓住
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景。在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
点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抓
住“凑成”这个词,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在
学习第3、4自然段时,抓住“斜飞、横掠”感受燕子的飞
行姿势,飞行时的轻
快灵活、自由自在。
要读懂文章,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
学得灵活,学得透彻。
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赶集”,再想想课文中是说<
br>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
草木繁茂,万物复
苏的景象,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3 荷 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
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
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
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
教学过程的始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
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色的美丽,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人们<
br>对“美”的追求。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
物的。让学生在自
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创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重点句段的课件。
2.荷塘的挂图及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
2.搜集关于荷花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香古色赏荷花
1.导语:同学们,宋朝著
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课件
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配乐古筝
曲《出水莲》。)大家想读
吗?(齐答)你能看出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吗?(学生读、交流;教师
板书:
荷花。)
2.(课件出示荷花国画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你对
荷花了解多少呢?
3.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谁能给大
家介绍一下呢?(生
汇报。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
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分别
是什么。)
4.小结:看来,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
好的学
习习惯!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
5.过渡:
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
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荷花》。
(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出示微课:配
图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国画
的选配再加上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从声音、图像、文字等角度
调动学生的感官,
增加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查预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适时鼓励
评价:课前应该认
真预习!熟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2.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
吗?请同学们选择喜欢
的自然段来美美地读一读吧!(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
br>生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小组成员轮流指读、正音。注意读准“花瓣儿、花骨朵儿”的儿化音。
(2)选择重点
字识记:“蓬”在“莲蓬”一词中读轻声。“胀”是翘舌音。
区别形近字:“姿”和“资”;“佛”和“
拂”;“蹈”和“稻”。
(3)强调“蓬”的写法。(课件演示“蓬”的书写。)
(4)教
师选择1~2个生字范写,学生练写。教师把字写得好、坐姿正确的学
生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增强榜样
的力量。
(5)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自然段中不理解
的词语,如: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清香:清淡的香味。
饱胀:形容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4.激趣竞赛读
:同学们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好,把这些字词回归到课
文中,同学们是不是能读得更流畅、更生动呢
?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轻声自由读、
朗读、同
桌合作读、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初
学时就要让学生
多读课文、读通课文,带着要求读文,边读文边思考,读透课文,从而在精读课
文、品读课文时,能够对课文感悟、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过渡
:叶圣陶爷爷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
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
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是有思
路可循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
比较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观赏荷花的呢?又是怎
样描写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
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预设:
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
“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
“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脉络清晰,层层深入,
生动形象
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
们再一
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
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
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划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学会
概
括文章内容是需要引导的,这里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带着两个问
题读文,
实则是引导学生把握思路、理清脉络,这是学习语文方法的引导,为下文的学习
做好了
铺垫,同时明确了下节课的目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询问家长、老师,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古代咏荷的名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引领和熏陶,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学生的文化积淀将会更加厚重。通过古诗文对荷花的描写与本文对荷花的描
写进行
对比,感受课文中学生可以描述的荷花之美。
第二课时
一、激活表象,欣赏美
1.复习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
飘动。
2.回顾欣赏: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
体的优势,运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将
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
丰富了学生的
想象,还挖掘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
二、品读课文,领悟美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
句中的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了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
从荷花池
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3)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
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一阵荷花的清香,吸
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荷花带给“我”什么
样的感受呢?请
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3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可以
在句子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再有
滋有味地读给同学听。
(2)学生自读、批注,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4)引读:这么
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请在书上找
出来读一读。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得像一幅画?抓住荷花
的“颜色美(绿叶、嫩黄的小莲蓬、白花瓣)、姿态美
(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
儿)、整体美”理解一池荷花美得像一幅活的画。(配合学生的答案多媒体出
示不
同形态的荷花的图片。)
②再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
抓住“挨挨
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静态美。)(出示荷
花
生长的动态微课。)
③解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吗?(刚开的、
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并做出动作。)
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吗?
④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b.抓住“冒”字体会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冒”字在语句中的意思。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
以称为“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
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e.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
!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
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⑤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
不就是一大幅会动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
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你能通过读
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5)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
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
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
姿百态)
教师引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各具姿态,
有的__
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
下来呢?
①请同学们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②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
的美!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
背,并加上一些
动作,看看哪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
3.想象美景,学习第4、5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
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
一起朗读第4、5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
花,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想到——“我”仿佛成了翩翩起舞的荷花
。)
(3)表演引读:作者之所以会有这些想象,是因为荷花太美了,这一池荷花
是多么令人
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儿在第4、
5自然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娇艳。学生入情入
境地想象,让心随着
作者的心一起快乐,让情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熏陶和感
染,同时,关注了语言的训练,既发展了学生
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
课文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审美表达,升华美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
的?(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荷花的美,尤其
是对荷花三种不同姿态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
2.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其实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同学们一定想看!让我们再一次全神贯注地来看
看这美丽的、动人的
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再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些荷花?
(课件展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上背景音
乐。)
3.品读诗文,回味情感。
这些荷花真是太美了!同学
们刚才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并赞美了荷花,老
师还能用诗文赞美荷花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你们能用知道的<
br>古代咏荷的名句来赞美荷花吗?(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
西湖六月中,风
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多媒体出示古代咏荷名句,学生速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对课文的写法的探究思考,
有利于学生在潜移
默化中“得法”。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有关荷花的诗文。
2.读下面的一段话: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
行的
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1)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
朵荷花,蜻蜓和小鱼会来告诉你什么?
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来和你交谈?
(2)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设计意图:背诵、搜集是一种加深学生文化积淀的有效方式
,将学生的学习
由课内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小练笔”给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平台,
使读和写有机结合,给学生想象、发挥的空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
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
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
生赛读、齐读等。在学生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鼓
励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受
语言表达的魅力。
4
*
昆虫备忘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昆虫备忘录》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熟悉的昆虫,勾起我们有趣的
回忆。蜻蜓
的复眼,让“我”一直琢磨它是怎么看东西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知道“凡是有复
眼的
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披着光鲜外衣的“花大姐”,硬翅上的圆点可是有
定数的,“花大姐”有益虫、
害虫之分。“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
它的头部尖端顶着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它的力气很大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
尖头绿蚂蚱是画家的最爱。“土蚂蚱”被捉时会吐出褐色的口水,顶讨厌。在
作
者的笔下,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昆虫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即便不认得,看完好像也
认得了。 <
br>教学时,小组合作学习,扫清生字障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找出自己感兴趣或喜
欢的部分,与同学进行分享,分享时结合具体的语句阐述理
由,把读文与理解融为一体。教师以问题引领
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
子、特点、有趣之处,借助画像、做备忘录、展示技能等方式,引领学
生走进昆
虫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趣
1.夏天到了,无处不在的昆虫活跃起来,你熟悉哪些昆虫呢?你认真观察
过它们吗?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这些可爱的昆虫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4.板书课题《昆虫备忘录》。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昆虫的
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预设:介绍了哪些昆虫,它们的样子、习性是怎样的,记录了它们哪些有趣
的故事等。
2.引读: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
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
通每一个生字。
(3)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
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的疑问,看
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
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
三、汇报交流,识字学词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1)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
翅,严丝合缝。
(2)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3)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
(4)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5)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6)昆虫备忘录。
2.课件中,其余
字消失,就剩下带有生字的词语:款款、黑绸、膜翅、距
离、益虫、瞎点、凡是、备忘录。
(1)学生大声朗读词语,读准每一个词语。
(2)指名认读词语,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多次练读。
(3)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
见到过这些词语吗?请联系生活经历,用这
些词语说句子,可以用上一个词语,也可以用上几个词语。
3.课件中,其余字继续消失,就剩下本课生字:款、绸、膜、距、益、瞎、
凡、录。
(1)检查预习情况,认字能力强的同学当小老师,黑板前领读这些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将识记有困难的字标注成红色。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不好记的
字?
(4)汇报交流,学生自主识记以下重点字:
瞎:眼目害了病,变成“瞎”。
膜:用手是摸,与月有关是膜。
绸:绸缎与丝织品有关。
益:上头是两点,不是三点。
录:“绿”去偏旁变成“录”。
距:右边是“巨”,不是“臣”。
蚂:多音字,在本课中读mà。
设计意图:集中
识字,抓住字形特点和字音难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
有目的地识记,提高识字效率。
四、再读全文,体会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昆虫,画出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说
一说:
你喜欢这个昆虫吗?理由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解昆虫的特点。
预设一:我觉得蜻蜓的复眼很有趣。
(1)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句子二: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
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
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句子三: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
(2)你能向大家介绍“复眼”吗?
复眼是甲壳类、昆虫类等节肢动物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六
角形的小眼构成,
例如蚂蚁一个复眼由50个小眼构成。复眼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也能分辨
颜色。
(3)蜻蜓复眼的图片
预设二:我喜欢瓢虫。因为它很漂亮,也是益虫。
(1)学生朗读找到的描写瓢虫的句子:
句子一: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
拢硬翅,严丝合缝。
句子二: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
句子三: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
(2)你能为它画像吗?
(3)关于瓢虫,你还知道什么?
预设三:我喜欢独角仙,因为它是昆虫里的霸王,力气也大。
(1)学生朗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句子二: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句子三:独角仙的力气
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
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2)你能为它做个自我介绍吗?
预设四:我喜欢蚂蚱。因为我也捉过蚂蚱玩,很有趣。
(1)学生朗读画出的句子。
句子一: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
个名字。
句子二: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
句子三: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
句子四: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非常好看。
(2)学生介绍自己捉、玩蚂蚱的趣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喜欢的昆虫做份备忘录。
5.过渡:角色扮演,向大家介绍这些昆虫:
(1)做自我介绍(样子、特点、习性等)。
(2)能力展示。
(3)看到它们的技能,你有什么想法?(可从实际出现,也可展开想象)
6.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兴奋和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由于本
课是略读课文,因此,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为主,教师以问题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四种
昆虫的样子、特点、有趣之处,
逐步走进昆虫,了解它们,同时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补充,激发对
昆虫的喜爱,对自然的探索之情。
五、情感升华,作业延伸
1.情感交流:你喜欢这些昆虫吗?你还知道哪种昆虫,与大家分享一下。
2.教师小结:每
一个小小的昆虫身上,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有说不完的
科普知识,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
去发现。
3.布置作业: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设计意图: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拓宽视野,不局限于教材,激励学生多读
书,多观察。
板书设计
昆虫备忘录
蜻蜓 花大姐 独角仙 蚂蚱
复眼 外衣 独角 尖头
灵敏 漂亮 霸王
有趣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
br>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略读课文,怎么让学生有
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结合具体的描写,发现昆虫的可爱、有趣之处。面对自己喜欢的昆
虫,
找到它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让大家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它,
认识它。为
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引领学生朗读对应的语句,并引领学生为它画
像,为它做份备忘录,把自己的学习
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综合地体现出来。在
交流与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提升。
2.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合“看到它们的技能,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联系实际说说昆虫为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可
以发挥想象,针
对某一项技能,假设开发出某种产品为人类服务。在交流中鼓励
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大胆表达,学生因为
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借鉴与他人交流
的成果,必会畅所欲言。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春游去哪儿玩”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
个主题进行讨论交流。选一个
地方,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这个地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锻炼学生
把自
己的想法和理由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
倾听习惯,
懂得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并能正确地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
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选择一个地方,把自己的想
法和理由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讲给大家听,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重点)
2.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
能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耐心倾听别人说
话,懂得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学们,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好时节,春天
如此美好,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去做什么呢?
生(齐答):想去春游!
师:看来大家都想去春游了,不过,春游去哪儿玩呢?谁有好建议呢?
生1:我想去公园玩。
生2:我想去山上野炊。
生3:公园去过了,我想去远足。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
法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讨论,选一个
你想去的地方,跟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到时候我们投票决定最想去
的地方,把我们的意见推荐给学校德育处,怎么样?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
们春游的欲望,为下面的讨论交流做好准备。
二、确定主题,指导讨论
师:好,那
么我们就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进行一次讨论。自己
选择一个想去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说说
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在交流的时候,要
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ppt出示讨论要求)
(1)讲出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地方。
(2)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声音响亮,表达清晰。
(4)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
(5)文明讨论,礼貌发言。当别人的内容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能争吵。
师:我们应该怎样说
才算做到这几点呢?老师先来给大家说一说,大家仔细
听,看看老师是怎样说的。
(出示表格)
春游去哪儿玩
地点 方塔公园
1.公园面积不是很大,不至于迷路,很适合三年级学生游玩。
理由
2.公园有塔,有假山,有湖,有鱼,景色优美。
3.公园离学校并不远,20分钟就到了,玩的时间比较充足。
4.公园里的塔是宋朝时建造的,可以去了解塔的历史。
可以组织的
活动
1.在公园里组织找春天活动,看谁找得多。
2.公园里树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以认一认,比一比,看谁认
识的树多。
师:我建
议大家春游去方塔公园。我的理由有四个:首先,公园面积不是很
大,不至于迷路,很适合三年级学生游
玩;第二,公园有塔,有假山,有湖,有
鱼,景色优美;第三,公园离学校并不远,20分钟就到了,玩
的时间比较充足;
第四,公园里的塔是宋朝时建造的,可以去了解塔的历史。我们还可以组织这些
活动:在公园里组织找春天活动,看谁找得多;公园里树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
以认一认,比一比,看
谁认识的树多。
师:大家觉得老师表达得怎么样?你们觉得老师用哪些方法把过程说清楚
了?
生1:老师表达得很清楚。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想去方塔公园,然后再说
说理由,最后说说公
园里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生2:老师讲了四个理由,表达得很清楚。我发现老师一个理由一个理由接<
br>着说,用到了“首先、第二、第三、第四”等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让我们一听就
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定讨论要求,让学生懂得讨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要懂
得尊重别人,从而为养成良
好的说话和倾听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年级的学
生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能获得最直观的经验。
三、分组讨论,互相补充
师:好,大家都从老师这里获得了如何
表达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
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交流,听完之后,要对说的同学进行点评。如
果有几个同
学同时选择一个地方,可以相互补充,把理由说得更充分。最后选出一个最佳代
表进
行班内交流。
出示评议要求:
(1)是否讲清楚到什么地方游玩。
(2)理由是否充分。
(3)表达的语言是否清晰,条理是否清楚。
设计意图:在
练习前,老师要明确提出要求,并且指导学生围绕这些要求来
开展评议,在客观评议中完善自己的表达,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
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四、班内交流,选出最佳
(学生交流)
生:我选的是尚湖风景区。我是这样想的:尚湖风景区是5A级风景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在春天,尚湖的牡丹开了,我知道尚湖的牡丹园是江南最大
的牡丹园。我们可以
去欣赏牡丹,还可以观赏波光粼粼的尚湖。风景区里还有一
个挺大的儿童乐园,刚好适合我们去。尚湖有
很大的草坪,我建议可以举行风筝
比赛。
师:大家来点评,他说得怎么样?
生1:他说得不错,先讲清楚想去的地方,然后讲了理由,最后讲了可以组
织什么活动。
生2:我觉得如果他在讲理由的时候,像老师那样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就会更清楚。
师:大家的点评非常到位,我们就吸取他的好经验,再进行交流。
生
:我选的是沙家浜风景区。有三个理由:首先,它也是5A级风景区。虽
然没有山,但是有芦苇荡。春天
碧波荡漾,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芦苇荡景色非
常优美;其次,在沙家浜风景区,有拍电影的老街,可以
去感受一下老街的风彩;
第三,我还知道沙家浜是红色根据地,有革命纪念馆,我们可以去参观革命纪念
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建议可以在纪念馆广场上进行成长仪式,很有意义。
……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评一评,评出最佳表达。
师:今天,我们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
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活动,
你们有什么收获呀?
生1: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建议
讲清楚。假如理由比较多,可以用上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就能很好地讲清自己的意思。
生2:我的收获是在别人发表看法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再进行
补充。
设
计意图:此环节意在通过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根据对象
和场景,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
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
双方的互动过程。”培养
口语交际的能力仅仅在一堂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在课外给学生创
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开口说,大胆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双向互动性是口
语交际的一个重
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这个学生既感兴趣又贴近生
活的热点话
题为素材,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获得有效的指导;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的练习更有规则
。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在真实
有效的互动中,学生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平等交际的权利,培
养了合作精神;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立了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习作指导方案
“我的植物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
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制作记录卡,借助记录卡写
一写这种植物,把观察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写下来
。最后把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
一读,评一评,再改一改。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流,可以进
行补
充。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按照样子制作记录卡。从名称、样子、
颜色、气味
等方面做记录。(重点)
2.在写之前,先去观察这种植物,发现新的变化。 <
br>3.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想象,模仿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这种植物写清
楚,写生动。(重点)
4.写出自己的感受。(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了解常见植物,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制作记录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春天到了,到
处都生机勃勃。前段时间,我们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一
种植物进行观察。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交到了
哪个植物朋友呢?
预设:
生1:我观察的是校园里的水杉。看着它慢慢发芽,长出羽毛一样的叶子。
生2:我观察的是小区里的迎春花。看着它开出了金黄的花朵。
生3:我观察的是小河边的垂柳。看到它慢慢地冒出芽,这两天已经像头发
一样挂在河面上。
……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以交朋友的方式去观察植物,学生在充满
趣味
的活动中进行观察,为下面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写作
1.说一说,交流自己的记录卡。
2.出示范例,指名说一说,课文中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制作记录卡的。
3.交流:课文中
的作者是从桃花的“名称”“样子”“颜色”“气味”“其
他”这几方面来制作记录卡的。这份记录卡中
的“其他”包括桃花开放的时间、
开花后结的果,以及不结果的观赏桃花等内容。
4.学生交流自己制作的记录卡。
预设:
生:
名称:垂柳
枝干:很粗壮,有很多枝条垂向河面,所以人们称它为“垂柳”。
叶子:碧绿碧绿的,狭长,像弯弯的眉毛,所以有一种眉毛叫“柳叶眉”。
花:柳树也会开花,只不过很小,像毛毛虫,没有美丽的花瓣,不太讨人喜
欢。
其他:最后会结籽,一到四月底,漫天飞舞的柳絮就是柳树的种子,有的人
会过
敏。很多诗人都喜欢柳树,写了许多和柳树相关的诗词。
……
5.师生评价。
6.借助记录卡用完整的一段或几段话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说说自己的感
受。
7.小组内交流,观察相同植物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8.说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讲清楚并且能吸引别人。
(1)按一定顺序。
(2)学会想象,可以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可以是看到的,闻到的,还可以是摸到的。
(4)不能直接把记录卡抄下来,每一个部分之间还要有过渡,再写写自己的
感受。
……
9.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介绍自己观察的一种植物。
(2)借助记录卡上的资料。
(3)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4)写写自己的感受。
10.学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中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中对第二学段的习作
有这样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
br>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所以,我们在指导
学生写作的时候,
不要刻意去强调写作的技巧、手法,而是让学生自由习作,让
学生乐于表达,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三、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学生把自己的
习作读给同学听,评一评:有没有写清楚这种植物?有没
有用不合适的词?反复朗读,尝试运用修改符号
修改习作。
2.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要求再互相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独立修改。
4.誊写作文。
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
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的
交流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并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
号修改作文,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我爱桃花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花,我会毫不犹豫(yù)地说:桃花。
春天,当你走进桃林,你会
看到各
式各样的桃花。有的含苞欲放,一点点
的红,浅浅的、淡淡的;有的还是花骨
朵
儿,挨挨挤挤的;还有的全展开了,
五片椭圆的粉色花瓣合围着一个小柱
般的紫红色花蕊(ru
ǐ),就像是一个幸
福的大家庭。
②
我把鼻子凑近桃花,用力一吸,那一股
悠悠的清香沁人心脾。也许,正是这
花香把“舞蹈家”——蝴蝶引来了,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花中穿
梭。也许,
正是这花香把勤劳的蜜蜂也引来了,蜜蜂给蝴蝶伴舞,这里仿佛举行了一场舞
会。
③
我摘下一片花瓣,摸起来像绸缎一般滑滑的,软软的,真是舒服极了。
①
④
我最喜欢桃花了。小朋友们,让我们相约春天去看桃花吧!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门见山,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自己要写的植物是桃花。
❷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桃花开放时的三种
不同形态。
❸蝴蝶和蜜蜂的到来,突出桃花的香味,很有创意。
❹结尾再次点题,并发出诚挚的邀约。
总评:1.小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按照植物的样子、气味来写桃花,条
理清晰。2.用“
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写出了桃花开放时不同
的样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让笔
下的桃花充满了生机。3.习作开篇点题,
结尾扣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
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
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
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根据此要求,这节课首先
通过组织学生在习作前进行一段
时间的观察,并学习制作记录卡,激起学生的兴趣。
2.在指
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我提供了一些描写植物的优美的词句,让学生
懂得要想把自己观察到的写清楚、写生
动,就要学会使用一些优美的词句。鼓励
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
感的词句,为文
章增色。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品味其中的意境。
2.借助“识字加油站”,能根据分类发现它们带有同一部件的特点,并理
解词义。
3.借助“词句段运用”,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4.照样子,尝试用自己的话描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通过“日积月累”,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句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本组课文都描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些优美
的语句。
4.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优美的句子,并简单标注自己的体会。
5.学生交流。
“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
去。”(读到这句话,我能体会
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的感受真独<
br>特,把花骨朵儿的状态写活了。)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
溜;收拢硬翅,
严丝合缝。”(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让小瓢虫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6.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品味其中的美。
7.小结:优美生动的语句,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
观察,用心描写。
二、火眼金睛——走进“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读准字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出示卡片,检测生字认读情况。
4.请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援、掷、捞:都是提手旁,都与手的动作有关。
缚、缭、络:都是绞丝旁,都与丝和编织有关。
资、贡、贷:都是贝字底,都与财物有关。
5.课件出示填空。
提手旁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绞丝旁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贝字底的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并把优美的语句画一画,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句子:
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 飘荡)开去。
学生讨论: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说说理由。
2.学生交流汇报:因为是水面,所以用“荡漾”。
3.指导读好句子: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4.出示其他句子,学生讨论。
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 轻快)的歌曲。
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巧
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5.学生交流汇报。
6.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句子或是习作中遇到的不知道用哪个词更恰当的情
况?与大家交流分享。
7.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
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独角仙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8.说说有什么发现。
9.试着填一填:
一身(雪白的)毛,一对(竖起的)耳朵,加上(红宝石般的)眼睛,凑成了可爱
的小白兔。
10.自己尝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11.学生交流汇报。
二、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忆江南》。
2.释题,简介背景。
从词牌名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补充资料:白居易曾经担任苏
杭刺史,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
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大的了解,故此,江南在
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
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中的一首,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4.借助工具书,了解古诗的大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
把江边的鲜花照得
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感悟情景:想象一下,浮现在你眼前的
江南春景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
同学可以用画笔画下来。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吟诵,或抄写,或绘画,记住这首诗。
5 守株待兔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课
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
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
向学生介绍了“想
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
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的。能否正确断句,流
利地朗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
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
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
生在自
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
所思、有所悟、有所启迪。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说出成语故事的名字。
(《龟兔赛跑》《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自己对图画的了解或猜
测。
3.导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守株待兔》。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
br>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回忆故事,看图片猜故事内容的方式,引领学生初步
了解故事的主人公,从
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预设:“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谁在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他
等到兔子了吗?
2.范读:教师语速适中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语句的停顿。
3.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时,读一读上面的
音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
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做到
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
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产生的
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初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是扫除阅读的障碍,二
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感
知课文做准备。
三、借助游戏,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小白兔图片,瞧,小白兔为我们带来了句子,你能大声地、流
畅地读一读吗?
(1)守株待兔。
(2)宋人有耕者。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课件出示词语,你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守株待兔、宋人、耕者、接触、颈部、解释、其他。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开火车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认读生字“冀”。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点念一念!
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冀
(1)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小组派代表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不准确或有困难的生
字。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识记:
“守”“株”“触”“释”是翘舌音。
“守”“宋”都是上下结构且偏旁相同。
“颈”是多音字。jǐnɡ(三声),脖子,头和躯
干相连接的部分,亦指物体上
的形状像颈或部位相当于颈的部分:~项头~。ɡěnɡ(三声),〔脖~
子〕口语指
脖子,亦称“脖颈儿”。
“触”是四声,不是三声。
“其”是二声,不是一声。中间是两横,不是三横。
“株”与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耕”的意思是用犁把土翻松。
“释”的左部是“米”多一撇,不是“爪字头”。
4.男女生分组,利用字卡展开比赛,看哪组识字最准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借助句子识词,借助词语识字,多次再现
帮助学生识字,提高准确性。
四、整体读文,感知内容
1.组内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1)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范读,试着画出停顿。
(2)让学生按照画的停顿读文,读通、读熟。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时,一只兔子跑过
来撞到了田边的树桩上死掉了,
于是,农夫什么也不做了,就坐在树桩旁等,他希望还能捡到兔子。可是
没有等
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独立练习写字。
2.组内展示所写的字,提出书写中需要指导之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耕”“触”“释”的书写过程,请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练写生字。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相信并尊重
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抓住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
行具体、详实的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
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借助亲子阅读,给学生展示
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
过渡:这个种田人为什么等在田边而不劳作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也许会获得
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精读课文,体会交流
1.轻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前两句: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1)谁读懂了这句话?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
(2)“株”指什么?
第三句:兔走触株(树桩),折颈而死。
(1)“走”是什么意思?(跑)
(2)你还记得在哪里见过“走”也是跑的意思吗?(儿童急走追黄蝶)
小结:在这里“走”是跑的意思,看来这个字古今意思有差别。
(3)想象画面。
兔子为什么会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看到兔子折颈而死,做了什
么?(捡)捡到兔子以后,他是
怎么做的呢?(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1)
种田人遇到什么事了,居然决定放下手中的农具而守着木桩子?(因为侥
幸得到一只兔子,想再次得到。
)
(2)看书中的插图,仔细观察这个种田人的眼神和动作,想象一下,当他白
捡到一只兔子
时会怎么想?(要是一直能捡到兔子,那该有多好!)
(3)他是怎么做的?(放下手中的农具,守着树桩子,再也不干活了。)
(4)展开想象:于是,第一天,这个异想天开的农夫坐在树桩旁,美滋滋地
想……
第二天,他又坐在树桩旁,满怀期待地想……
第三天,这个农夫仍旧坐在树桩旁,傻呵呵地想……
就这样,一周过去了,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没有等到兔子。
那么他等来的会是什么?(地里草很多,庄稼没有收成。)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
守着树桩子,满心等待再有兔子出现撞死,
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白日做梦,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他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空等)
交流: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笑”是什么意思?(耻笑)
(2)说说这句的意思。
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3.感悟道理。
(1)从故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做事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想成功就要付
诸实际行动;不能把偶然的现象当成经常发生
的事。)(板书:一无所获)
(2)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
4.背诵课文。
设
计意图: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
想象,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假如这个农夫听到你们对他说的话,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2.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或是演一演。
(2)读一读《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激
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实践
延伸,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文言文对于孩子们
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
的,在学习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语句进行理解,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
br>串连整个故事,形成整体的认识。想象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潜力,他们也
喜欢发挥想象。因此,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兔子为什么会
跑来撞死在树桩
上?”“农夫捡到兔子后会想什么,做什么?”“你会对他怎样
说?”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学
生的想象力被激发的同时,训练了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地朗读,在读中
感悟,对寓意
也就有了清楚的认识。
6 陶(táo)罐(ɡuàn)和铁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
人物形象,
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
克
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在教学时,“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
个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
“奚落”,让学生知道一切是因为铁罐看不起陶罐而
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陶罐和铁罐对话
的部分,通过感受文章具体
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在朗读中
揣
摩角色的语气及性格特点。理解本课阐述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激趣导入
1
.谈话引题:(教师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
来了什么?同学们可以看一看
,也可以摸一摸,说一说这两个罐子各自有什么特
点。(生自由发言) <
br>2.教师小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同学们都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你
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
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
个罐子,它们是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在这
两只罐子身上还发生了一个非常
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
文题目)
设计意图:从实物入手,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
摸,发现
陶罐和铁罐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文本产生兴趣,同时也为下
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扎实字词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画一画:用“____”和“
”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
以分角色读一读。
2.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价值
(2)通过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把不懂的词语弄明白,全班交流汇报。(出示
解词)
①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②懦弱:软弱,不坚强。
③相提并论:将不同情况或性质的人或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
④和睦相处: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3.指导书写。
“尘”上部分的“小”没有钩;
“骄、傲、谦、懦、捧、代、价”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是横钩。
4.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把好的作品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学生按照课件提示的要求自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识字教学,教师应注
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
培养,如查字典的习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感受。
3.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子埋在地下之
后的
情况的?请给课文分成两部分。
(1)学生快读课文并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设计意图:铁罐、陶罐的形象十分鲜明,先从主人公入手,对把握文章
表达
的情感有帮助。而理清文章的层次也让本文的学习主线更清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顾课文
1.听写词语:谦虚 恼怒 傲慢 骄傲 陶罐 懦弱 争辩
和睦相处 相
提并论 价值 尘土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听写词语中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回顾课文内容,
为展开新课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教师提问:它们相处得好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奚落)
2.“奚落”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词语替换它吗?
3.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第2~9自然段。
1.学习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过渡: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读一读第2~9自然段,画出铁罐说的话。
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
(1)句子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同学们
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傲慢)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
句话读一读?(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
朗读。)
(2)句子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轻蔑)(板书:轻蔑)
②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语气读一读,好吗?(学生练读)
③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老师也想
用轻蔑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
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
(3)
句子三:“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
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
里,什么也不怕。”
①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这
句话,然后回答。(恼怒)(板书:恼怒)
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过渡:铁罐狂妄到了极点
,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齐读句子(出示句子):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
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
你碰成碎片!”(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
(5
)(课件出示完整的铁罐说的几句话)同学们,我们现在把铁罐说的这几句
话放在一起,再读一读,感受
铁罐的傲慢无礼、狂妄。
(学生练习读,然后教师指读)
(学生评价)
教师指导朗读:铁罐说的话的后面的标点符号大多是感叹号,一次比一次气愤,态度越来越不好。
2.品读陶罐谦虚的回答。
过渡: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
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由读一读陶
罐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陶罐谦虚、友善、宽容等
)(板书:谦虚、
友善、宽容、大度、对比)
“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
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
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
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1)读这些句子,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陶罐的谦虚?
学生抓住“铁罐兄弟”“不是懦弱”“和睦相处”这几个词语体会陶罐的
宽容、谦虚。
(2)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
3.出示完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
(1)过渡:相信此时你们对陶罐和铁罐有了一定的了解,把陶罐和铁罐的对
话完整地读出来。
(2)同桌先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
找一找、画一
画,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
重点进行品读。接着又问:“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
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
,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
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
格特点。在这一环节设计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三、深入文本,研读感悟
1.教师提问:陶罐和铁罐的命运怎样?指读第10~17自然段。
(学生汇报:陶罐光洁、美观、朴素。)
2.读出人们发现陶罐时赞美、兴奋的语气。
3.成了文物的陶罐在被人们发现后又是怎么说的呢?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谢
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
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4.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想一想过去铁罐是怎样对待陶罐
的,再来读一读陶
罐的话,说说陶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印象。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第1~9自然段,通过对比阅读,突出陶罐宽容的特点。
四、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1.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看到
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板书:对比 结果 正视自己,尊重他人)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做一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
人长处的孩子。)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
大脑去思考,用自己
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
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主要
采用了抓对话、重朗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
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
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
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
礼。
2.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
深入,让学生
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
达到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7 鹿角和鹿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文
章通过鹿对自己的腿和角的重新认识过
程,告诉我们: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应该珍惜的东西往往是
朴实无华的,
“实用”也是一种美。这则寓言故事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寓意
深
刻,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文章。在教学中,采用启发谈
话的方法,引领学生与文本
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生活对话,感悟其中蕴含的哲
理,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认为什么是美?
2.(出示鹿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外形
吗?
(学生交流讨论)
3.不光我们人类爱美,鹿也爱美。它认为自己的角很美丽,但是它经历的
一
件事使它改变了看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鹿角和鹿腿》。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
设:美丽的鹿角长什么样?美丽的鹿角给鹿带来了什么?鹿腿长什么样?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展开交流。读题目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
br>(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
添字、不漏字、不错
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3
)自己轻声或者不出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产生的
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
答案。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鹿的图片,瞧,鹿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称、禁、皱、配、怨、狮、逼、撒、挣。
会写的字:鹿、塘、映、欣、赏、匀、致、配、传、哎、狮、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
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哎、叹”和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鹿”: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赏”:贝字在古代曾经是货币(钱),所以赏字下面是“贝”。
“狮”“塘”“映”:记住偏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
“致”和“到”:区别偏旁记忆。
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鹿角、池塘、倒映、欣赏、匀称、别致、配得上、传来、哎呀、狮子、叹气。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
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
(1)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
(2)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鹿的形象,激发学生识字
的兴趣,
学生交流识字,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渗透学字,为阅
读做准
备。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朗读全文,思考:全文主要讲了鹿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只鹿在饮水的时候
,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特别赞赏自
己美丽的双角,同时抱怨自己的腿太细,结果在它遇到危险时,正是
腿让它获得
安全,而美丽的角让它面临灾难。
3.鹿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角的?(精美别致,差点送了自己的命)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
容,抓住中心,读就要有所收获。通过引导学生
朗读全文,读懂故事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重
点演示“鹿”“赏”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
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
,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激起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读书感悟:
鹿是怎样赞赏自己的?请同学们自由读1
~3自然段,画出鹿赞美自己的句
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能知道什么?感悟到什么?你能有感情地
读出来吗?
2.汇报交流:(读句子)
“咦,这是我吗?”(惊喜)
“摆摆”,故意摆出姿势,展示自己的美。
“欣赏”,看出鹿此时很骄傲。
“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两个“多么”看出鹿认为自己了不得
,内心是骄傲的。(板书:角精美别致)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怎么样?
4.第3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见过珊瑚?
出示珊瑚图片,对比欣赏。
5.想象一下,它还会夸自己的哪些地方呢?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7.学习第4、5自然段。
(1)鹿陶醉于自己美丽的角时,一阵风吹过,池水泛起波纹。它
不由自主地
看到了自己的双腿,心情一下子变得怎么样了?
(2)从哪看出不高兴的?(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这是神态描写。
(3)还从哪个词看出鹿对自己的腿不满意?(板书:腿太细)
(4)这是怎样的四条腿呀?
(5)从神态和语言描写中看出鹿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生气,失落,遗憾)
读出鹿此时的心情。
过渡:这样的腿真的是它的缺点吗?一点用也没有吗?就在鹿无精打采准
备
离开时,发生了一件事,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是怎样的一件事?
8.学习第6、7自然段。
(1)指导学生快速读第6、7自然段。说说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撒开长腿就跑”说明鹿的动作快。
“有力的长腿”说明此时起到作用的是腿。(出示:有力)
此时鹿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的。
(3)“灰心丧气”是什么意思?狮子为什么灰心丧气?(鹿跑得太快了,狮子
认为自己追不上
,距离越来越远了。)
(4)此时,意外发生了,鹿的角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
br>过去。此时的鹿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挂住)
(5)鹿脱险了吗?依靠的是什么?
(6)脱险后的鹿说了什么?(板书:美丽)
(7)此时的鹿还会认为它的腿太细,太难看了吗?这是怎样的腿?(板书:实
用)
(8)读一读鹿的话,感受一下它此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
抓住句子、词,谈出自己的感
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要全面;漂亮不一定实用;实用也是一种美;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
2.小结: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
是一种美。 3.读一读,填一填:从鹿的言行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只(爱美、骄傲、虚
荣)的鹿,如果我是这
只鹿的朋友,我会对它说:(“鹿啊,如果你失去了双角,
你会失去美丽;但如果你失去了四条腿,你将失去自由!”)
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悟道理,与鹿对话,再次走进文本,深刻理解寓意。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像这样的小故事中都会有一些大道理,有些可以终身受用,再找一些这样
的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书,热爱读书。
板书设计
7鹿角和鹿腿
角 精美别致 美丽
腿 太细 有力
实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了鹿在饮水的时候赞美自己的角,抱怨自己的腿太细,
结果四条有力的腿让它获得安全,而美丽的角让它陷入危险之中。故事告诉我们:
美丽的东西不
一定实用,最可贵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是一种美。教
学时,以朗读为主线,为学生创设各种
朗读的情境,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鹿
的神态、语言分析,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朗读。比如说:
让学生找出鹿是
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用自豪的、美滋滋的、骄傲的语气,配以恰当的表情,把
鹿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结尾处的道理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鹿的内心世界及情
感变化,让他们联系自己
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看事
物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实用,实用也是一种美
。
8
*
池子与河流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在故事中,池子嫌河流太累,问河流
什么时候才能抛开那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
自然法则中,水
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迟早会被
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
。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
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
以荒废年华,
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
教学时,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其次,抓住“才能不利用就要
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
一无所为”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味人物
形象。最后,借助角色朗
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河流的积极进取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清澈的池子、流淌的河流图片:同学们,大家认识他们吗?他们有
什么相同之处? <
br>2.出示干涸的池子,奔流的河流图片:同样是水,为什么它们的结局却不
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去寻找答案。(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看到池子与河流的变化,引发思考,激起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滚滚滔滔、木筏、抛开、生涯、蜿蜒、贯穿、行吟、安闲、鸭绒垫、
胸膛、
无忧无虑、任凭、忙忙碌碌、哲理、遵循、安逸、利益、尊敬、光荣、遗忘、淤
塞、青苔
、芦苇、衰退、逐步、懒惰
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
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2.去拼音男女生赛读课文生字词。
滚滚滔滔
生涯 贵妇 忙忙碌碌 遵循 尊敬 应验
3.检查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结合学生活动卡)
(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小老师解答。
(2)学生交流难认的字词。
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小节,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
每一个字。
(3)自己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在
指导学生识记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
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重点感悟
1.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出大意即可)
2.过渡:老师
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你对池子和河流做出了什
么样的评价呢?为什么是这样的评价?
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1)感受池子的懒惰。
相机出示:你难道不会疲劳?
追问:河流做了什么,在池子眼中是很累的?
组织学生读出第2小节池子嫌弃、抱怨的语气。
出示:懒惰
小结:在池子的眼中,河流是劳累的,不停歇的。
(2)感受池子的满足。
过渡:看到河流的劳作,池子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谁能说说池子的生活
状态是怎样的?
指生读第5、6节。
追问:它的满足体现在哪里?找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想象:除了这些,池子每天还会干什么?
小结:池子对这种清闲、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满足的。
拓展:生活中有这种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人吗?
出示:满足
(3)感受河流的尽责。
追问:你能说说哪里让你感觉河流很尽责。
感悟:虽然河
流每天承载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没有停歇的时候,可是它并不
觉得苦与累,它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出示:尽责
(4)感受河流的进取。
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追问:河流知道大自然的规则是什么?
它认为只有给人们带来利益,才会得到尊敬,才会有光荣感。
总结: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流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无忧无虑的池子早晚会
被人遗忘。
3.分角色朗读诗歌,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
会池子的情感。想象池子的状况,
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或事。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交流,明寓意。
小结: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
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
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
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
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
<
br>2.拓展:池子的安逸带来了干涸,河流的进取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果时
光能倒流,池子重返干
涸前,它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追求
的基础上,感悟寓意,获得正确
的认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引导学生以积极
的态度
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池子与河流
池子:懒惰 满足
河流:尽责 进取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
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发现人物本质追求上的不同。分角色朗读则进一步走进人
物内心,更好地展现
对人物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人物品质,明白寓意。
也在交流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掌握学习
语文的方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字词方面侧重于学生活动卡,让学
生在
预习之时主动认识、记忆生字,课堂以小老师领读,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对
生字的学习为主,提高学习效
率。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个话题围绕“班干部轮流制”这一主题进
行,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
活动,对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并能向他人阐述清楚
自己的理由。在教学过程中,以新学期的班干部选举为
切入点,通过唤起学生的
回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
做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表现力,以及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针对班干部轮流制,表达自己的意见。
2.一边听一边思考,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期选举,引入新课
师:这学期,我们的班委会已经确定了,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选举的?
生:自我报名,竞职演讲,投票选举。
师:在此次选举中,我们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赞成班
干部轮流制,一种认
为由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以班级班干部的选举为切入点,快速唤起学生的回忆,进入话题。
二、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师: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说清自己的观点,讲明理由。
生2:表达有条理,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生3: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别人的表达是不是有道理。
生4:尊重他人的想法。分析一下别人的理由是否有依据、合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关于班
干部是否实行轮流制,你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先自己想一想,一会儿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很大。首先,
它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能激发同学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大
家的自律能力。
人人有“我必须这样做”的意识。
师:这是他的观点,也讲明白了理由。还有谁与他的观点相同?补充一下你
的理由。
生2: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管理热情,增强同学们学习及
工作的积极性,使大家有了不
断进步的动力。
生3:班干部轮流制能提高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大家进步。
生4:它能让所有同学都得到锻炼,使每个人都有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
师:大家的理由很充分。有认为不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同学吗?来讲讲
你们的理由。 生1:班内所有同学都轮流做干部,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角色还没有完全适应,
就面临着轮换,工作不
能有效地开展,影响班级的管理。
生2:班干部总是更换,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与稳定。会出现应付的现
象。反
正无论干得好不好,时间一到就会换人了。
生3:个别学生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影响班级的
管理。
师:大家的交流真热烈。你们都说清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做到认真倾听他人
的发言,真棒!
其实,是否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要根据班级及同学的实际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
思考时间,梳理自己的观点,做到有序表达;在
倾听时要做到认真,边听边想。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
三、评议评价,提升能力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有许多表现值得称赞,我们来评价一下大家的表现
吧!
(教师出示表格)请大家结合表格内容,先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表
发音
语速
内容
语气
神情
总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表达流畅,语速适中,不快也不慢。
语句连续,表达有序。
语气抑扬顿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表情丰富,自然大方。
得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生1:我在发音方面表现得最好,字音标准,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大家都
听得清。
生2:我在表情方面有欠缺,没能充满自信地与大家进行目光的交流。
生3:我这次的发言,做到了内容完整,说话有条理,没有颠三倒四。
…………
师: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你发现别人的优点了吗?同学有什么地
方需要改进一下吗?
生1:××这次的发言有进步,声音响亮,语速比原来慢了,我们都听清了。
生2:××发言
时,与大家有目光的交流,眼神没有闪躲,这是自信的表现,
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生3:××的发言,虽然内容少,但是有进步,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生4:×××在发言时,缺少语气的变化,像是在背课文。希望能改进一下。
………… 师:大家的评价,让老师很欣慰。你们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又能看
到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相
信你们一定能做到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设计意图: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表
达和表现进行评议,一方面考查学生听的能
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促进自身的提高
,能给学生努力的
方向。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
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
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
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
训练方法,扎
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班干部的选举为切入点,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
态,在交
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同伴交流,同时教给学生
听的礼
仪,使学生意识到“交流”是说与听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表现。学生交
流后,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
定,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
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
习作指导方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看图画,写一写”,围绕
“放风筝”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
写的过程中,
注意叙述清楚,写得有条理,还可以把图画中的内容和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联系起
来
。
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写完
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习作图片。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经历的类似场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出示放风筝的场景图。
2.你放过风筝吗?记得当时的情景吗?与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
4.过
渡:放风筝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怡情养性,放风筝时的欢乐场
面也令我们回味无穷,你想不想把看
到的场景描写下来呢?
5.板书课题:看图画,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片段欣赏,使学生
置身于放风筝的欢乐场景中,让学生去感
受运动的乐趣,并在积极的交流中激活学生的自身经验与原有认
知。
二、明确主题,仔细观察
1.指导看图的方法。
(1)从图上可以看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
(2)在仔细观察图画,正确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
2.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图上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事情的时间、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在做什么?
(4)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想怎么描写能做到具体、
形象。
(5)想一想,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3.学生结合教师的提示,认真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序看图。思维有序,习作时
才不会出现乱而无序的情况。在仔细观
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适
当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表达的内容
更丰富。
三、明确要求,内容具体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提示词语。(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心情、语言)
2.学生小组商议:看图画,结合这些词语,你能连贯地说一段话吗?和小
组伙伴说一说。
3.学生自主思考:
(1)图画里有哪些人物?可以给主要人物起个名字吗?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4.指名讲述,师生集体评议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动作、心
理描写丰富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看图所得,有序地表达出来,提升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和生动性。
四、指导写作,落实表达
1.拟定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大家想给自己的
习作拟
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2.确定重点:在写放风筝的过程中,要想一想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及
会想什么。
3.动笔写作:先想好自己的思路,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针对习作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的表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五、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学生自己读习作,看一看有没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
2.同桌互换,读一读,图上的内容都写了吗?写清楚了吗?
3.教师利用投影,展示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与交
流,学生在互相评价、修改习作的过程
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促进学
生间的相互了
解和合作。
范文引路
放风筝
春天到了,一个星期日的上午
,丽丽、小伟和冬冬一起来到公园的空地上放
风筝。
①
丽丽拿着心爱的蝴蝶
风筝,对小伟和冬冬说:“我不会放,你们会吗?”小
伟说:“我们会,这就教你。”只见小伟伸出手试
试风向,然后将燕子风筝交给
冬冬,说:“现在开始吧!”
②
小伟抓住风筝线,边回头
看边向前跑,冬冬则把
燕子风筝高高举过头顶,做好了随时放开的准备。丽丽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他<
br>俩,希望他俩的风筝能顺利地飞上天空。当距离差不多的时候,小伟告诉冬冬放
开风筝,燕子风筝
真像一只轻盈的燕子,一下子飞上了天空。
③
之后,冬冬又帮
丽丽把她的蝴蝶风筝放上
了天空,大家别提多开心了。他们的欢笑声吸引了远处
的一家三口,爸爸妈妈也正在教小男孩放风筝呢!
看,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有蝴蝶,有燕子,有金鱼,有蜈蚣,还有老鹰……
④
真是五
颜六色,栩栩如生。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放风筝,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❷展开想象,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描写。
❸比喻贴切,生动地写出了风筝的形态和轻巧的特点。
❹排比句写出了风筝的种类繁多,也写出了天空热闹的景象。
总评:1.小作者采用记叙的形
式描述画面内容,做到了叙述完整。2.通过想
象,对图画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了细致描写
,做到了描写生动。3.
习作开篇点题,结尾扣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教学反思
这节看图作文指导课,按照“情境引入—指导看图—具体内容—落实表达—
互评互改”五个层面来设计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通过欣赏片段再现
画面,触动学生的热情,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情境引入。在明确题
目要求后,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强调观察要有一定
的顺序,这样学生的思维是有
序的,写起来才不至于乱。学生回答单个问题后,再根据提示词语,把这些
内容
有序地表达出来,既检验了自己看图成果,又培养了倾听的能力。能清楚地说出
来,就能有
条理地写出来,写后开展互评互改,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有成功的体
验,乐于写作。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学习过或了解的寓言故事,明白寓意。与生活实际
相联系。
2.借助词句段运用,积累词语;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尝试写一写这
样的句子;学习通知的写法,
正确写通知。
3.结合书写提示,观察汉字特点,正确书写,提高书写质量。
4.通过日积月累,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寓意。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述达人——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同桌复述:把记住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3.寓言短小生动,揭示了深刻
的道理,令人记忆深刻。你还知道哪些寓言
故事?明白了哪些道理?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5.结合寓言故事,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6.小结:寓言故事能让我们想
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指导我们做事,希
望同学们能多读书,多思考。
二、表情达意——“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A组: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B组: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2.观察词语,说说分别有什么特点。
3.照样子写出几个词语。
4.有特点的词语,我们还积累过哪些?
(白花花、红红火火、雪白雪白)
5.出示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1)鹿忽然
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
.........
太细了,怎
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起到了什么作用?
6.指导读好句子。
7.模仿例句,把句子写生动、具体。
(1)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2)“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_
8.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9.我们经常听到学校广播里播送的通知,回想一下,通知由哪些内容构成?
10.读通知,注意格式。
结合通知内容,分析通知应具备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对象)
11.任选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1)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2)通知全班同学参观博物馆。
12.学生交流。
作业:阅读一篇寓言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模仿超越——完成“书写提示”
1.出示生字:艳、静、植、霜、舞、扁、最、集。
2.观察生字,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
4.指导书写。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观察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注意穿
插避让。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展示,评议,再次修改。
二、积累诵读——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这些故事你了解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进行交流。讲清故事,阐明道理。互相补充。
4.不熟悉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5.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知道自己不熟悉的寓言故事?
6.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幅插图。
7.布置作业:找其他的寓言故事书,读一读。
快乐读书吧指导方案
“小故事大道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了解寓言,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阅读中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提
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寓言故事书带到学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引发阅读的兴趣
1.回顾本单元的学
习内容,引言: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2.引发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故事?
3.教师小结:寓言就像一个魔术袋,袋子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
来,一个个短小的故事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
4.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寓言世界,探究寓言背后蕴藏的道
理。
二、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感知阅读的乐趣
1.课件出示《曲突徙薪》,指名朗读,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在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3.拓展交流:为什么主人只请救火者,而没有请开始提建议者?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并过渡:是的,如果主人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
今天也不用准备
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
5.师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大多来自历史传说
或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形式活泼,读
起来轻松有趣,既可笑又发人深省。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6.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选择最喜欢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7.小结:寓言的篇幅一般比
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
力。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
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8.自主阅读:如果自己带了《寓言故事》,就选择喜欢的
故事自由阅读。如
果没有这本书,就到老师这儿领取故事片段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也可
以一边读一边和同伴交流读后的想法。
9.学生汇报:可以概述自己读的故事,说一说其中蕴藏的道理。
10.师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故事呢?
预设:(1)阅读时,读懂故事的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投
影”,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理
解故事中的道理。
三、了解其他寓言,开阔视野
1.教师出示《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为学生读一读
序言。
2.组织读过这些书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内容和读后感受或是介绍印
象深刻的故事。 <
br>《伊索寓言》搜集整理了很多古希腊的民间故事。这部书就像一个奇妙的动
物王国,我们会看到吃
不到葡萄的说葡萄酸的狐狸,还会遇到咬死救命恩人的
蛇……
《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国杰出寓
言家克雷洛夫的作品集,讲了很多动物和植
物的故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法国
的《拉·封丹寓言》里面的很多故事都似曾相识,却被作者赋予了新的
意义。老故事,新道理,吸引着广
大的读者。
3.请你在老师提供的阅读资料中选择喜欢的故事,自由阅读。
4.读后与同伴做交流。互相推荐。
四、推荐好书,延伸阅读的乐趣
1.读书推荐:寓言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你想为同学们推荐哪本寓言
故事?为什么? <
br>2.布置作业:回家后选择一则你喜欢的寓言故事书读给家人听,读后可以
和家人交流你的感受。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
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元日》
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
积极向上的奋
发精神。《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
为
传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
人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三首
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语文课程标
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
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诗
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
读中,引导学
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
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读了之后,我们
会从中了解古代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
欢哪个
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
(农历
正月初一)
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
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
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
生
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1)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如,加一加:屠,“者”字加上尸字头;形近字辨析:酒—洒。
(2)交流书写注意点。
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
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符:上下结构,竹字头。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
托住上
半部分。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
做的。
(3)书写生字“旧、符”。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2个。
设
计意图:中年级识字依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因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
字是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复现生字,让学生记住
字形,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
字等方法,引导学生仔
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
想,古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
爆竹、
喝屠苏酒、换桃符)
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3.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
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
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
,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
(除)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
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
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
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
会是怎样的心情?指名朗读,读
出这种开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2)等到第
二天一大早,打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
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
暖。)
(3)出示图片:桃符。师讲解: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
除旧迎新
,驱邪避祸。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后来也用“桃符”借指春
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5.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可以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古代过春
节的习俗。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
三种过
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
受到一种
积极、奋发的情感。
2.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
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元日》。
2.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的另外
两首古诗
《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老师
精心创设阅读情境,给出阅读方法的引导。因此,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
能在
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扶手,使学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
自学能力。
二、自主理解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读准生字“欲、魂、借、酒、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3)师简单介绍作者:杜牧。
(4)解
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清明在我国古代
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
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
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
②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欲断魂:
①欲:将要。
②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③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
很多人这一天
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已逝的亲人。)
师补充: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
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
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④说一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
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
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出了酒旗。)
②同桌合作,想象说话:诗人和牧童会怎么对话?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首先,抓重点词,是理解诗句意思一个很好的办法,能够引导学
生在阅读中捕捉敏感的词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其次,通过想象画面,
模拟对话,很
好地再现了诗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了对古诗的直观理解。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读诗题。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
指的是华山以东。)
2.再读诗题。读出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亲人而作。)
4.说说对重阳节的了解及本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5.交流理解的内容,以及不理解的字词。师相机教学点拨。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独: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成为他乡的客人。
②师介绍当时创作背景:17岁的王维
离开家乡,一个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
之间,一直没有回到家乡。
③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④倍:更加。
(每次到佳节的时候,总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⑤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⑥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
(登高、插茱萸)
②他们在登高、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
今,你有没有过重阳
节登高的经历?
出示图片,介绍茱萸: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时在重阳节有插戴茱
萸的习俗。
③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④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
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两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前两句写诗人自己
,结合王维的资料,从“异”字入手,让学生
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
诗人兄弟,从“登高”
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图片介绍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
br>激发,进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酉”字。
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反犬旁第三笔是“丿”,不出头。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
牧:左右结构,左边的牛字旁末笔是提。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练习。
4.学生书写展示,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在课
上要给予学生
观察、示范、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小组
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
法,了解过节的风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
出,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
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通过指导学生去了解自
己感兴趣的传统
节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汲
取民族文化智慧,提
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
屠苏
喜悦
换旧符
清明
欢乐祥和
万象更新
唐
杜牧
寓情于景
雨纷纷
愁
情景交融
欲断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孤独 思念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
生领略我国古代的
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三首
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
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
小组读、男女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
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读中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语文
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习古诗,要求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
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而到了中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
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
体验,创设不同的
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充分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作者的
情感。
10 纸的发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中
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文章介绍了
从古到今记录事件的方法的演变及造纸术的发展。学习本课,要引
导学生自主合
作,主动探究,通过查找资料、网络搜寻、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获得和纸有
关
的知识。体会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
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纸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纸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纸的家族吗?来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自己知道
的纸)
2.出示“资料袋”——纸的家族。读一读,认一认。
3.揭示课题。 <
br>师: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公文有了数字化形式,纸用得越来越少了。
你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
样的吗?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今天
我们就学习课文《纸的发明》,让我们到书中去寻
找答案。
设计意图: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纸。在新课开始,通过交流熟悉的纸,从而
激起学生
对纸的起源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
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认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一册 保存 大约 经验
........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创造 携带 制造 蔡伦
........
积累 朝鲜
..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术”读“shù”;“洲”“社”“创”
是翘舌音;“册”“蔡”是平舌音;
读准多音字“累”“鲜”,用不同读音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录:上下结构,下半部分不是“水”,而是“氺”,最后一笔是捺。
洲: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意思是水中的陆地。
社:部首是“礻”,不是“衤”。
(4)学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3.指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与同伴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任务。学生在
低年级已经掌握了
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从中年级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本环节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提示,意在使每
一个学生都能自主识字
,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
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里具体讲到了纸的
发明?其他段落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2自然段:讲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文字的。
第3自然段:讲了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但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第4自然段:讲了东汉时期蔡伦造纸,并且传承到了现在。
第5自然段:讲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
展。
3.默
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词组,想一想:在每一个时间段
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完成
课后练习1,照样子抓住关键字词填一填。
4.交流:
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发明纸,人们
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木块、
竹片上,后来又写在丝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东汉时代:蔡伦造纸。
后来:传到全世界。
设计意图
: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为深
入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伟大贡献”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
生的巨大作用。 <
br>2.师:同学们,请你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之一”,你想到了什么?对,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
明之一。
出示资料,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3.小结:是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印刷术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
途径传至
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之一
”,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对中
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更产生了探究
造纸历程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和造纸术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造
纸术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
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认读词语。
2.谈话:通过上
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有着
伟大贡献。那么,这个可以让我们写字的纸是什
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让我
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求这个秘密。
<
br>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简单明了,直接进入新
课学习。
二、合作交流,了解纸的发明历程
1.小组合作,研读第2~4自然段,思考:关
于纸,你知道了些什么?画出
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相机教学。
(1)古代还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2)出示图片:
欣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欣赏竹简;介绍帛,欣赏帛书。
(3)说一说:你觉得这些记录方式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①费时费力。用铸刻的方法费很多时间,还不能写多少。
②不好携带。不管是龟甲、兽骨,还是竹、木,都太笨重了,不好携带。
认识成语“学富五车”。
③太昂贵。帛太贵,只有少数人用。
3.小结:同学们说
得对,这些方法虽然能记录事情,但是不方便,不普及。
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能普及的
记录方式。纸,就这样诞生了。
4.学生借助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麻纸―→蔡伦造纸
西汉 东汉
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
传承下来。
(1)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2)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轻便又好用;②原料容易得到;③可以大量制造;④价格便宜,满足大多
数人的需要。 用上“因为……所以……”或“……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
下来的原因。
6.三读课文,画出蔡伦造纸的句子,圈出动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成纸)
(这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2)原料容易得到: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设计意图:围绕“纸是怎么发明的”这个
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
重点句入手,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补充的
图片资料,
让学生既有了直观的体验,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三、深化内涵,感受造纸术的巨大影响力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2.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影响了全世界。)
3.师补充:中国造纸术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推
动了欧洲文化知识的
普及和发展。
4.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和老师的资料,充分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书,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
感受中国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篇科普类的课文,很容易上成自然科学课、综合
实践活动课。我们的语
文课堂要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
br>到有关造纸的知识,了解纸的发明历程,还指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去了
解这些内容。我注
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采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补充了相关资料,让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不仅获得了
知识,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工具
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
11 赵州桥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桥”
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
《语文课程标
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教
学活动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
又要注意归纳和领悟文本的读写方法。这篇课文就是要引领学
生了解围绕一个意
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图入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桥在我们
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能说说你见过的桥吗?(课件
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觉得哪座
桥比较古老?(指赵州桥)
看,就是这座桥!你想知道它有多少年的历史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其
中
的奥秘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赵(zhào)、州(zhōu)”这两个翘舌音。
设
计意图:“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表明,配合直观演示,可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
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读要求。
(1)说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一标。
(2)默读课文,遇到的比较难记或容易读错的字词圈一圈,并多读几遍。
(3)读一读多音字“爪”的两个读音。
读zhǎo时,指的是
指甲或趾甲;鸟兽的脚趾。读zhuǎ时,指的是禽兽的脚
(多指有尖甲的);某些器物上像爪的东西。
2.出示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
3.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不丢字、不添字,还要
把句子读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指导阅读过程中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有一千四
百多年。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
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冲毁:冲垮。)
4.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已
有知识结构的情况,采用“读读—标标—圈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读文过
程中的障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再读课文,词句点拨
1.师:请大家思考作者笔下的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
生1: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2:它是一座设计独特的桥。
2.师:正如同
学们体会到的那样,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
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让我们读读第1自然段。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为什么说这座石拱桥世界闻名?
预设:
生1:因为它的年代久,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生2:因为它在设计上的独特。
4.师:这座桥的设计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从找出重点词“世界闻名”到围绕重点词理
解课文的思路设计,
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提升能力。
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
1.读一读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同桌提醒书写时的注意点。
2.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县”:上部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
“匠”: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折。
“史”:撇和捺都要伸展。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作品用投影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观察是认识
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
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教写第一个字时,由教师
“扶”着学生分析字形,讲
疏密,明位置。从字的整体结构到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回到观察整体结
构,
老师在细致入微的指导观察中,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起到了“磨刀不误
砍柴工”之
效。
第二课时
一、引放结合,品读感悟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
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
的设计非常独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为什么这么出名
。它的设
计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请自由读课文,先独立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然后小组
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卡设计。
3.课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评价赵州桥的?(学生齐
读最后一个自然
段)(板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赵州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第2、
3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段主要写赵州
桥的什么特点?(赵州桥非
常雄伟)(板书:雄伟坚固)
(1)找一找,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把它画出来。
(桥长五十多米
,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
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
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
面上。)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的?如果把
“雄伟”改成“雄壮”行
不行?为什么?试想一下,你站在这样一座桥上心情会怎样?带着这份心情来读
读这段话吧!
(2)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
(大桥洞
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
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
个小桥洞流过。)(板书:石头砌成,没有
桥墩)
(3)“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
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课
件出示赵州桥那个年代之前的桥的图片。)
预设:
生1:创举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生2:因为以前人们修桥都有桥墩,而这座桥却没有桥墩,所以说这是创举。
生3:因为赵州
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上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所以说是
个创举。
(4)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5)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教师小结:第一句话是本自然
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写出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6.学习第3自然段。
(1)设疑: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可不可以换成“
这座桥
不但美观,而且坚固”呢?为什么?
(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
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
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
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2)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
(3)找出描写这些雕刻美观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预设:
生:桥面两侧有石栏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
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
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4)师:你能找出桥上雕刻了几种图案吗?
①请同学们画一画具体描写龙的句子。
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
段内容。
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图画理解
“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动作来进行
理解。
④拓展想象练习:栏板上还有许多龙,姿态各异,还有什么样的呢?教师引
导:“有的刻着……有的刻
着……”这样会更好。
⑤作者只写了几幅最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图案精美:
有的……有的…
…还有的……)
⑥龙真的在游动吗?
(5)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味“龙像活了一
样”的感觉。
(6)配乐朗读这段话。
教师小结: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
,给人
一种游动的感觉。“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不仅是对
这段内容
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7.学习第1自然段。
师:这样既坚固又美观的赵州桥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出奇啊!为什么它会世
界闻名呢?
(预设:因为它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建成的。)(板书:世界闻名)
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这座桥可能经历过什么?(地震、风暴……)经历了
这么多的天灾,它还是依然保持原貌,这说明什么?
(桥十分坚固。)
8.学习第4自然段。
(1)设疑:课文第1~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
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
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