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天津招考资讯网-国庆祝福祖国寄语
篇一:人教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篇二: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鲁教版【小学学科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
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
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
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
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
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
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
自在外、人地两疏的
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
础。接
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
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
人在重阳
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
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
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
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
养学生心智成长
。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
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
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
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
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
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
宵
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
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
天,
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
br>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
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
阳节,它最早可以
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
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
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
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
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
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
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
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
在谁能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
人很思念自己在家
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
代著名诗
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
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
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
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
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
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
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
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
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
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
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
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
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
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
加倍。整句
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b、(学生说不出时)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时)是啊!王维
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
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
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
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
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
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
人啊!你还想再读
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
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
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
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
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
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
的感受呢?
(如果谈不出:想想过节日,特别是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团圆的大节日期间,假
如
你是在外地上学的人,或者是自己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你们团圆,你
会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遗憾,更加的思念亲人。)
(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家乡
在山的那头,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的情景,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的诗人现在
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课件出示:遍
插茱萸少一人。“都插上了茱
萸才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
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
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
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
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
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
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
乡的思念,老
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
后,
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
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
来读读诗,体
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
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
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
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篇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
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
山、登高塔。重
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
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
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
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
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
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
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
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
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
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
教学侧重“不懂”
,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
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
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
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
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
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
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
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
找一幕幕中他那
孤独的身影。
他
他
他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
出门远游,
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
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
境,自然能走进诗
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
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
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
我便想
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
只能孤
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
祝愿些什么?(联系
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
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
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
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
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
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
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
(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
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
酒越
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
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
认识,引领学生整体
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
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
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
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
,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
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
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
用到,才是我们教学
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