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补习练习题

温柔似野鬼°
540次浏览
2020年09月16日 1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白落梅-女朋友生日祝福语


2019年小学数学补习练习题

一、圆柱体积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2、有两个底面积相 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
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 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4、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 用36次。该
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
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 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
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 整千克数。)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
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
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二、圆锥体积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1
a立方米 ② 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3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
方米
① 6立方米 ② 3立方米 ③ 2立方米
2、判断对错。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
1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
3、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
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6、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 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
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 br>7、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
圆 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参考答案:
一、圆柱体积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0.6 × 0.5 = 0.3(立方米)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14 ×3
²
× 5 = 141.3(立方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3.14 ×(8÷2)
²
×10 = 502.4(立方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3.14 ×(25.12÷3.14÷2)
²
× 2 = 100.48(立方分米)
< br>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
立 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 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是
第二个圆柱的47。
24 ÷ 47 – 24 = 18(立方厘米)
答: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18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
3.14 ×(0.8÷2)
²
× 2 × 60 = 60.288(立方米)
答: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60.288立方米。

4、 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
品牌牙膏推出 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
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 能用多少次?
牙膏体积:1厘米 = 10毫米
3.14 ×(5÷2)
²
× 10 × 36 = 7065(立方毫米)
7065 ÷ [3.14 ×(6÷2)
²
× 10] = 25(次)
答: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25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 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
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1.5米 = 150厘米
3.14 ×(4÷2)
²
× 150 × 7.8 = 14695.2(克)= 14.6952(千克)≈15(千克)
答:截下的这段钢材重15千克。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 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
米?
3.14 ×(6÷2)
²
× 6 = 169.56(立方分米)
答:这个圆柱的体积是169.56立方分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 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
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底面周长: 94.2÷3 = 31.4厘米
3.14 ×(31.4÷3.14÷2)
²
× 3 = 235.5(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体积减少235.5立方厘米。
二、圆锥体积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② )

1
a立方米 ② 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3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③ )


立方米
① 6立方米 ② 3立方米 ③ 2立方米
2、判断对错。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
1 ………(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 )
3、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6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4)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108 )立
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36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1
×3.14 ×4
²
×6 = 100.48(立方厘米)
3
1
×3.14×(60÷2)
²
×8 = 7536(立方厘米)
3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1
×3.14×(31.4÷3.14÷2)
²
×12 = 314(立方厘米)
3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 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1
×3.14 ×2
²
×1.5×1.8 = 11.304(吨)
3
答:这堆沙约重11.304吨。

6、一个 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
堆小麦重 多少千克?
1
×3.14×(12.56÷3.14÷2)
²
×1.2 ×750 = 3768(千克)
3
答:这堆小麦重3768千克。

7 、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
圆锥形的容 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 × 4 × 3 = 60(立方厘米)
60
× 3 ÷ 6 = 30(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

主要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使 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
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 、“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 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
数和图形描述现 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考点分析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 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
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 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 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A B
C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两 个长
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 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 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
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 br>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
的比是2:1,就是 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 宽缩小为原来的
1
,图C的长
2
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例2、(根据指定的比,将图形按要求放大或缩小)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 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后的图形C。(1)
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 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
B
C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 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
B的长为6×1.5 = 9格,宽为4×1.5 = 6格 。(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
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1
, 那么图C的长为6÷2 = 3格,宽为4÷
2
2 = 2格。(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 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
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 都符合指定的比。

点评:按比例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关键是要先根据比确定是放大还是缩 小,然后确定好每条
边的长度,画出图形就行了。

例3、(将两个相等比写成一个等式)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 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
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
3厘米
6厘米
4厘米
8厘米

分析与解:(1)图A中长与宽的比是4:3;图B中长与宽的原始比是8 :6,而8:6化简后就是
4:3。
(2)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4:3,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即
4:3 = 8:6或
48
= ,都读作:4比3 等于 8比6。
36

例4、(认识比例)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 5 :6 和15 :18 (2) 0.2 :0.1 和 3 :1
(3)
1131
: 和 1.2 :0.8 (4) 6 :2 和 :
2388分析与解: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因为5 :6 =
55
,15 :18 = ,所以5 :6 = 15 :18。
66
(2) 因为0.2 :0.1 = 2, 3 :1 = 3,所以 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113311
: = , 1.2 :0.8 = ,所以 : = 1.2 :0.8。
232223
3131
(4) 6 :2 = 3, : = 3,所以6 :2 = :。
8888
(3) 因为
点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像题目中的方法 一样,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
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行。这样解题的依据是比例的意义。

例5、(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3.6米,4小时织布4.8米。你能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写出比例吗?

分析与解:(1)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3 = 4.8 :4
(2)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的比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4.8 = 3 :4
(3)这台织布机织布时间和织布米数的比相等。 3 :3.6 = 4 :4.8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
比例 的内项。例如:
3.6 :3 = 4.8 :4
内项
外项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 :3 = 4.8 :4 3.6 :4.8 = 3 :4 3 :3.6 = 4 :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 × 4 = 3 × 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 :3 = 4.8 :4改写成分数形式
3.64.8
=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
34
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 b = 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 = bc 或 bc = 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 × 7 = 1.4 × 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析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 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
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 : 2 = 7 : 10 1.4 : 7 = 2 : 10
10 : 2 = 7 : 1.4 10 : 7 = 2 : 1.4
2 : 1.4 = 10 : 7 2 : 10 = 1.4 : 7
7 : 1.4 = 10 : 2 7 : 10 = 1.4 : 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 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
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例7、(按比例放大的含义)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4厘米

5厘米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 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
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两张图片长的比 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
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 : 5 = 宽 : 4 或 12.5 : 宽 = 5 : 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 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
性质来解答。
解:设宽是ⅹ厘米。
12.5 : 5 = ⅹ : 4

5ⅹ = 12.5 × 4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ⅹ = 50

ⅹ = 10

答:放大后图片的宽是10厘米。

点评: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同学们,你会解答
12.55
= 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4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

模拟试题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
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5、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
6、在比例里,两个( )的积和两个(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 ∶ (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 ∶ ( ) = ( ) ∶ ( )。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 )或( )。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13、解比例
7194.5121
ⅹ∶3 = ∶ = ∶ = ∶x
84x0.8652


331.3x
∶ x = 3∶12 ∶ x = 5%∶0.6 =
48183.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















参考答案: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4 )厘
米,宽是( 3 )厘米,这张图片( 形状 )不变,大小( 变了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3 : 1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1) 因为6 :10 =




























































33
,9 :15 = ,所以6 :10 = 9 :15。
55
(2) 因为20 :5 = 4,4 :1 = 4,所以20 :5 = 4 :1。
(3) 因为5 :1 = 5,6 :2 = 3,所以5 :1 和 6 :2不能组成比例。



5、在2∶5、12∶0.2、31∶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2∶5 )。
6、在比例里,两个( 外项 )的积和两个( 内项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5 ) ∶ ( 3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6 ) ∶ ( 24 ) = ( 5 ) ∶ ( 20 )。 6×20 = 24×5 可组成8个比例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3 :4 = 6 :8 )、( 3 :6 = 4 :8 )或( 4 :
3 = 8 :6 )。可组成8个比例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 )∶( 1 )。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ⅹ厘米。
36 : 24 = 24 : ⅹ

36ⅹ = 24 × 24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36ⅹ = 576

ⅹ = 16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6厘米。


解:设梯形的上底是ⅹ厘米,高是Y厘米。
18 : 27 = 10 : ⅹ 18 : 27 = 12 : Y

18ⅹ = 27 × 10 18 Y = 27 × 12
18ⅹ = 270 18 Y = 324
ⅹ = 15 Y = 18

答:梯形的上底是15厘米,高是18厘米。
13、解比例
7194.5121
ⅹ∶3 = ∶ = ∶ = ∶x
84x0.8652


ⅹ =
21
ⅹ = 1.6 ⅹ = 1.2
2
331.3x
∶ x = 3∶12 ∶ x = 5%∶0.6 =
48183.6
ⅹ = 3 ⅹ = 4.5 ⅹ = 0.2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3 )。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七)

主要内容
比例尺、面积变化、确定位置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 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按给
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
在联系 ,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 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 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
路线。
5、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的
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

< br>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考点分析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 =
图上距离
,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实际距离
1)后,放大(或缩
n
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 一(
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
²
:1(或1:n
²
)。
4、知道 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5、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
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 出点所在的位置。
6、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典型例题:
例1、(认识比例尺)
王伯伯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3 0米。把这块菜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平面
图上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菜地长、宽的图 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分析与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40米 = 4000厘米 3厘米 = 0.03米
410.0331
= = =
401000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实际距离< br>1
,仍读作1比
1000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0,这幅图的比 例尺是1:1000,也可写成
1000。
点评: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题目 。做的时候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末尾0的问题:
一是米、千米化成厘米的时候要在米、千米那个数的末尾加 上2、5个0;二是在求比例
尺的结果时要注意0的个数。多数一数、想一想,是不会有错的。

例2、(对比例尺的理解及比例尺的两种表示方法)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 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图上1厘
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分析与解: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 0倍,
1000
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像形如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这样表示
0 10 20 30米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10米。



例3、一个手表零件长2毫米,画在一幅图上长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错误解法:4厘米 = 40毫米 2 : 40 = 1 : 20
思路分析:无论什 么样的图纸,比例尺始终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根据比例尺的定义,
用“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去求。
正确解答:4厘米 = 40毫米 40 : 2 = 20 : 1 点评:比例尺通常情况下都应该写成前项是1的比。但比例尺的作用除了把实际距离缩小,还
可以把 实际距离扩大,这样比例尺的前项就比后项大,这时后项通常化成1。在解答时,
只要坚持好“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图上距离在前就可以了。

例4、(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1
的地图上,量得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60000
1
分析与解 :方法1:比例尺是,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倍。
60000
2.5×60000 = 150000(厘米)
150000(厘米)= 1500米


方法2:比例尺是
1< br>,也就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60000厘米,即
60000
600米。
2.5×600 = 1500(米)
方法3:根据
图上距离
= 比例尺,可以用“图上距离 ÷ 比例尺”或“解比例”
实际距离
1
= 2.5×60000 = 150000(厘米)= 1500米
60000
的方法来求实际距离。
2.5 ÷
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是ⅹ厘米。
2.5

=
1

60000
1ⅹ = 2.5 × 60000
ⅹ = 150000
150000(厘米)= 1500米
答: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0厘米。

例5、(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扩大了比的平方倍)
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一个小 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算大
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分析与解:量得小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厘米;大长方形的长是7.5厘米,宽是3厘
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7.5 : 2.5 = 3 : 1,宽的比是3 : 1。
大长方形的面积
7.537.53
= = × = 9 : 1 = 3
²
: 1
小长方形的面积
2.512.51
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

: 1。








例6、(认识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等方向)
如图,一辆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你能说出商场和书店分别在汽车的什么方向吗?
N
商场 北

45º
60º 书店
0 3 6 9千米
汽车

分析与解:从图上可以看出,以汽车为中心,书店在汽车的东北方向,商场在汽车的西北方向。
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示它们的位置呢?
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方向,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º方向。
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º方向。

答: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º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º方向。

例7、(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量出上图中书店到汽车的图上 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º方向的多少千米
处?商场呢?
分析与解: 从图中量得书店和商场到汽车的图上距离分别是1.2厘米和2.3厘米,根据比例尺,
图上距离1厘米 代表实际距离3千米,分别算出实际距离。
1.2 × 3 = 3.6(千米)┄┄┄书店
2.3 × 3 = 6.9(千米)┄┄┄商场

答: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º方向的3.6千米处,商场在汽车北偏西45º方向的6.9千米处。

点评:只有在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方向时,一定


要先确定好南或北,再看是偏东还是偏西,如果图中没有画线,要先连线。算实际距离< br>就根据前面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去求。

例8、(辨析)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º方向,表示汽车也在书店的北偏东60º方向。
分 析与解: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º方向,是以汽车为中心,由北向东旋转60º;而以书店为中
心,汽 车在书店的西南方向,即南偏西60º方向。
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º方向,表示汽车在书店的南偏西60º方向。






例9、(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有序地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海面上有一座灯塔,灯塔北偏西30º方向30千米处是凤凰岛。
N



W西 东E
灯塔
0 10 20 30千米


S
你能在图上指出凤凰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
分析与解:(1)先确定北偏西30º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N
30º


灯塔


(2)再算出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30 ÷ 10 = 3(厘米)

凤凰岛 ● N
30º


灯塔



< br>点评:在表示凤凰岛的具体位置时,先要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
离。 且在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应从表示灯塔的点开始画起,并注意正确摆好量角器。






例10、(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




(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偏( )(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分析与解:先找准方向,再说出具体的路程。(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东 )行驶
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北 )偏(东)(40º)的方向行(1.8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东)(60º)的方向行(1.7)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东 )
(70º)的方向行(1.5)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点评:在进行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先说清 楚方向再说路程。说方向的时候为了说清楚,通常情
况下不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说法,而用南偏 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多少
度的说法更为准确。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七)

模拟试题
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1∶40000


2、判断: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
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 )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
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
3、选择:
①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 B.1︰XX C.1︰200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5、 一种精密零件,画在图上是12厘米,而实际的长度是3毫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6、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
各应画多少厘米?




7、在比例尺为1 :XX00的一幅地图上,
A
城和
B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8、 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 40 80 120 160千米,甲乙两城在

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 米?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
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

10、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电影院
●30º
● ●
40º 广场 公园
● 商店

(1)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千米处。
(2)电影院在广场的( )偏( )( )方向( )千米处。
(3)商店在广场的( )。










11、小明家在百货商场的北偏西40°方向2500米处,图书馆在农业银行东偏南40°方向1500米处 。
下面是小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已知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按起步价9
元计算,以后每增加1千米车费就增加2元。请你按图中提供的信息算一算,小明一共要花多少
元出租 车费?


























参考答案:

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1∶40000 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 离的
1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图上1厘米
40000
的距离 代表实际距离40000厘米,即400米。
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
离200千米。

2、判断: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
︰2 。 ┈┈┈┈ ( × )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 )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 )
3、选择:
①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A )实际距离。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B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 B.1︰XX C.1︰200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这
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千米。

5、 一种精密零件,画在图上是12厘米,而实际的长度是3毫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12厘米 = 120毫米 120 : 3 = 40 : 1
答:这幅图的比例尺是40 : 1。

6、 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
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1
= 3厘米
4000
1
宽:80米 = 8000厘米 8000 × = 2厘米
4000
长:120米 = 1XX厘米 1XX ×
答:长应画3厘米,宽应画2厘米。

7、在比例尺为1 :XX00的一幅地图上,
A
城和
B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5 ÷
1
= 1000000厘米 = 10千米
200000


答:两城实际相距10千米。

8、 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 40 80 120 160千米,甲乙两城在

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 地图上两
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8 × 40 = 720千米
660 ÷ 40 = 16.5厘米 或 66000000 ×
1
= 16.5厘米
40 00000
答: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72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16.5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图上面积:3 × 2 = 6平方厘米
实际长:3 × 500 = 1500厘米 实际宽:2 × 500 = 1000厘米
实际面积:1500 × 1000 = 1500000平方厘米 = 150平方米
答: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6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150平方米。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
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是:6 : 1500000 = 1 : 250000
与比例尺进行比较1 : 250000 = (1:500)
²


10、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电影院
●30º
● ●
40º 广场 公园
● 商店
(1)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0.75 )千米处。
量得公园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1.5 × 50000 = 75000厘米 = 0.75千米
(2)电影院在广场的( 北 )偏( 东 )( 60º )方向( 0.75 )千米处。
(3)商店在广场的( 南偏西 50º方向1.5千米处 )。量得商店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

11、小明家在百货商场的北偏西40°方向25 00米处,图书馆在农业银行东偏南40°方向1500米处。
下面是小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 图。已知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按起步价9
元计算,以后每增加1千米车费就增加2元。请你 按图中提供的信息算一算,小明一共要花多少
元出租车费?



由图中 信息可知小明家到百货商场有2500米,百货商场到农业银行与农业银行到图书馆都是
1500米,小 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一共要行2500 + 1500 + 1500 = 5500米,需要车费:9 + 2 × (5.5
– 3)= 14元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八)

主要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 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
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 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
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 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 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
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
主动 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 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 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
的式子来表示:
y
= K(一定)。
x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 像,能根据一种量
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 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
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 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 可以用这样的
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 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
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 1 2
240
3
360
4
480
5
600
6
720
……
…… 路程千米 120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 ,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
120240360
= 120, = 120, = 120……这个
123


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 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
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 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
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
路程
= 速度(一定)。
时间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
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 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
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 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y
= K(一定)。
x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 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
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 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买练习本的总价
=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数量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
路程千米
1
7
2
14
3
21
4
28
5
35
6
42
7
49
……
……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 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
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列车运行2分半钟 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几
分钟?
路程千米

42
35
28
21
14


7 ●A
0
1 2 3 4 5 6 7
时间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 。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
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 ,
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
允许有一定 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路程千米

42 ●
35 ●
28 ●
21 ●
14 ●
7 ●A
0
1 2 3 4 5 6 7
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 ,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
4.3分钟。

附送:
2019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常见的类型和训练方法

解决问题 ,就是我们常说的解答应用题。由于解决问题反映了周围环
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
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成为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的,最灵活多样的题目类型之一。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 联系。在
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
才能引导学生 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兜兜转转地总是比较
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 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
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 br>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


确地遵循 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
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我 们先来看看解决问题的几种类型和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根
据知识基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 与计算相结合的解决问题。
从学生初步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课本上就出现了以各 类计算为
主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每个秋千上有2位小
朋友,有4个 秋千上,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教学这类题目时,就需要老
师充分的让学生理解每个秋千几个人,有几个 秋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要用乘法,而且在教学这类练习的时候也要反复的说题意。对于二年级的< br>老师来说会注意到这点,训练很到位。可是到了三年级学习多位数乘一位
数时,这类的分析就会少 很多,老师们的精力会大部分集中在让学生掌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上,这使得学生对于乘 法这类题目的理
解上没有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到了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和六年级的分数乘
法时, 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也就容易出现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难于掌握
的问题了。
在“乘法的初步 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 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
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
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
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 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
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出示多几道,引 导学生开展


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以“每
每……有(是)……个( 千克等)的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每份
有(是)几”的要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 下练习操作,再
用语言表述:
1、投影:(图片内容)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葵花,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 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葵花多少棵,
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葵花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
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 学教科书的价格是4.45元(学生不一定会读
出4.45这个数,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
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 “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
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小数乘法应 用题也就
轻松多了。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的充分理解来,而不能单纯作为巩固计算的题目。虽然对各类运算的意义的新教
材中淡化了不少,可是我们 在教学中千万不要把这个关键点放松掉,这是
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最基本的知识点。
二、 以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的解决问题。
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我们知道数 学


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
象的 程度越高,它能解的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
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 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
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 生的
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
和提高。对于低年 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
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 感知的。因此,在教学
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
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
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 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
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 生通过自
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
一题就学会一 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
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 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
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 br>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
“时间是指一共走了 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
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 长路”。然后,我便借助小
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 br>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
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 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认 为在巩固练习一环


节里,还要出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 “速
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
“速度”和“时 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
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 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在教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面积=总产量这类题
目时,我们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
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 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
列一些研究课题:
1、 了解你的父母(工人)每天工作的时间和生产产品的数量。
2、 调查山东省粮食面积和产量。
3、 记录自己每天口算的时间和做题的数量。
通过这些小调查,学生能够从中分析总结数量 之间的关系,为得出数
量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切不可让学生死记
硬背概念或死记数量关系式。
三、 利用数学思想策略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类题目,利用现 有的解题方法不容易解决。但是如果利用数学
的思想策略,就可以轻松解决。例如:
1
2
1
4
111

如果利用通分的方
816 32
法来计算,就十分繁琐。但是如果把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来分析,就会看
到其实所有部分相 加的和可以转化为单位“1”-



1
的差。
321
2
1
4
1
8
1
16
1
32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以有条理地整
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通过整理信息,明
确和把握 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小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策略
有:
1、 列表的策略。这个 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
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 ,发现解题的
方法。
2、 画图的策略。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能直< br>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
解题思路。
3 、一一列举的策略。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
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
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列举的方法就能比较容易地解决 问题。
4、 假设、替换的策略。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
题,就可尝试按 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
代入问题中去验证。
5、转化的策略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
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 略。所以,转化是一种
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


成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
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苏教版的教材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苏 教版实验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每册都有一个研究的专题,对含有一类
数学思想的题目进行专门的研究。 但是我们人教版教材中缺少了对这些数
学思想的总结和提升,所以我们的教师也在努力研究、改进。但是 由于缺
少资料,我们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变成了总结式提炼式,也就是把以前
学过的知识、题 目拿过来再回顾,从中提炼思想,让学生发现原来这么多
问题都是用了这种思想。但是我感到这样的教学 没有使学生经历数学思想
产生的过程和对一类问题的指导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是不知道什么时
候该用这类思想,指导的意义也就不强了。
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我们可以把应用题分为:
一、简单的解决问题(一步)
对简单的解决问题结构特征的认识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环。对 一个
问题与相关联的两个条件的逻辑联系的认识教学,是简单的解决问题教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培养学生的初步
逻辑推理方法与能力。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依据已 知的两个相关联的条件
说出可求出的哪一个问题,还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渐学会从所求问
题入手去寻找必须知道的哪两个条件的推理思维方法。要在教学中注意两
种思路的并列训练,以提高学生 的认知水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在教学中还必须
注意加强如 下四种形式的训练:(1)进行使应用题完整的练习。此项训练


的重要一点是要学生补充 相关联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改变问题的练习。问题与条件具有依存关系,但改变了 问题而有时所要的
条件却相同。这样的变题练习将使学生不至于产生慢性的解题思路,有利
于培 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依算式编题练习。此项训练的抽象思维水
平要求很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 应用题结构特征的认识水平,又有利于
促进学生思维抽象化。(4)对比性的说理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就 注意让学
生日头叙说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具体到指定题目问题与条件),将有利学生
结构特征认 识上升到内化阶段,以至于掌握。对比性的说理,则指让学生
从相同的条件与所求不同问题的题目中说出 相同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真
正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二、稍复杂的解决问题(两步或两步以上)
学习解答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发展过程 的重要阶
段。从不同点来看,最主要的是寻找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线上的中间问
题,即教育心 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中介因素。但不管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还是
稍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不管是学习整数应 用题还是学习分数(小数、
百分数)应用题,也不管是一般应用题还是典型的应用题,都要紧紧抓住数学思维的整体性这一核心进行教学,否则学生解题技能的形成便会受影
响。学生即使懂得某些应用 题的解答,也仅是“散件”,难以纳入个体解题
认识结构,而稍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更要从注重整体性 这一角度去进行。
所以,稍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必须坚持“三主”的原则---- 即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主体、思维整体性。
不管是两步解答的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入门教学,还 是多步复杂的解决


问题的学习,间接推理能力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中介因素。在教 学
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并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形式、
不同途径,以使学 生的这种能力得以形成与提高。以两步应用题的入门教
学为例,我认为教学中必须着重于问题与条件对应 关系的分析探索方法的
指导,以勾联问题与条件的中间问题为瞄准点(教学时可打破原教材的“一
课一例一练”的类型束缚,第一教时即可出现运用“加减”或“减加”,甚
至是“连加”、“连减”运 算的两步应用题)进行探寻与表述说理训练,从
而让学生从大量的中间问题的探索中“悟”出解题的关键 ,以促进个体的
解题心理中介因素的形成,并逐渐使个体的间接推理能力得以培养与发展。
学生从两步应用题的入门课题的学习逐渐扩展到多步稍复杂的解决问
题的学习这一 阶段,教学 的实质是为学生自身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而展
开教学,所以教学的总体安排必须有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 的培养与形成。
在教学中要注意抓好“两大步、三小步”的整体思维训练。“两大步”,指
把稍 复杂的解决问题分为两步与多步应用题的解题分析能力训练,先抓好
两步应用题的分析解题及综合训练, 再注意逐渐拓展上升到多步。“三小
步”,是指在每大步内必须按“整体----部分---- 整体”的呈现程序安排好思
维训练,以达到思维整体的发挥。
在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应重 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注意及时
抽象概括,这将有利于学生解题认知结构的形成。小学生在应用题的 学习
中,解题技能的迁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情节的变化与语词结构的变
式给学生的解题带 来障碍,但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后进入实质性的解题思维
活动,更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掌握的基本数量关系来 解决新问题,也需要学


生解题的迁移能力。学生学到众多的基本数量关系后,必须在教学 的适当
阶段引导学生去进行转化、简缩、抽象概括。
针对解决问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既要有的放矢更
要适时而教、因材施教。
一、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 br>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
练举个例子:
“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了 ,还剩下多少千克?”这是一道分数
的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剩下 的千
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这一数量关系,而“用去的千克数”
的具体数量题中 是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给出了一个分率(分数),这就要首
先引导学生理解“用去了”就是说“用去了这 一桶油的”,从而判断出
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就是“一桶油的重量(即12千克)”,再根据分数< br>的意义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便是求出“用去的千克数”是:12×=9
(千克),然后根据“剩 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的数
量关系求出“剩下的千克数”是:12-9=3(千克 ),这是一般的思维方法。
如果再细细分析题意,还可以从另一思维方向去分析。由于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这里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2千克”看作单位“1”,已知“用去了 ”,
就可以求出剩下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1-= ,再求出12千克的
3
41
4
1
4
3
4
3
4
3
43
4
3
4
是多少就是题目的问题所求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 表示单位


“1”的量的判断方法加深了理解,而且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
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二、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 再进行列
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
检查过程。通 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三、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 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
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 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
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 知
条件中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
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修了7天完
成。 ?这是要求 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
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 作效率“平
均每天修渠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四、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
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 练中,我较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 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
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 后把原题的第三个


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 实际
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把简单的应用题改编成稍复杂的解决问题。
如:原题是: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 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
有多少件?要求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合作把它改编成稍复杂的解决问题。
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有:①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 2件,其中 是植物标
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②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 是植物标本。
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多少件?③少先队员去采集标本,其中 是植物标
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38件。少先队员共采集了多少件标本?……
通过以上几 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
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 方法。
总之,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摆正角色—做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
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使我们的学生变得“聪
明些、精明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

华北科技学院教务处-图书馆个人工作总结


我爱读书作文400字-福建会考


英语六级报名时间-福建中招网


在职研究生成绩查询-个人总结结尾


会计上岗证考试题库-转预备党员发言稿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学历证明范文


农信银-社区重阳节活动方案


中餐和西餐的区别-初中同学录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