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学态度及方法
购物中心英文-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数学教学态度及方法
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自始至终
以认
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
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
去迎接这种挑
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使
用实验教材,每册的教
材编排特点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
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
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
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
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科
学布置有递次的作
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
作业经常采取面批
,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
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
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
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我又强调:“你要想
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
件和要求,
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
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
学
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
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
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
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
地板砖、沙石
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不能视
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
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
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
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
创设情境,让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
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
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
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
“粉刷教
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
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
么重
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
欲望,变“学数
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
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
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
随之而来数
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
的教学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
白了
以下两个问题:
四.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
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
有
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
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第一次教
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
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
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
力
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
基本性质。
五.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
很快
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
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
控和指令
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
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
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
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
一帆
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
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
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
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
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
学
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
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
的基本性质
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
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
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
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
学
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
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
维能力、情
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