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

余年寄山水
972次浏览
2020年09月17日 15: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请假条怎么写-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潘文彬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 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
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
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 恶、崇敬、向往、同情
等感受。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 《船长》《爱
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 的
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叙事性
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笔者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六上教材
来谈一谈对 这些问题的认识。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 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比如《船长》
这篇课文是通过叙述哈尔威船长在诺曼 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的时
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
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文章是 围绕船长这个中心人物来展开
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 ,以情动人。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
之一。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 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高尔基说,
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 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
的历史。情节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何谓场景?所谓的场景就 是叙事作品中具
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 境和
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


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完整< br>的故事情节而没有场景,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深刻的艺术魅力。例如,《把我的心脏
带回 祖国》这篇课文就描述了这样的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
这一个个场景为展现肖 邦的性格特点营造了环境,提供了平台。课文用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将这
些场景串联起来,就巧妙地构成了 错落跌宕的叙事结构,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 心声,产生了红线串珠,历历在目的艺术效果,
有力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通常情况下,情节 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是情节的起点,
也是事件矛盾的起因。在开端部 分,一般对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大体的勾画或预
示。发展是叙事性作品的主体成分,是矛盾 冲突的逐步展开和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发展
部分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高潮所表现的是矛盾冲突达 到了顶点,是对立双方决定胜负的关键
时刻,所以人物性格在高潮中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结局是矛 盾的解决,是人物事件发展
的必然结果。譬如《船长》这篇课文是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 故事情节的,客轮
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 一部
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
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在叙事性 作品当中,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
的,因此,同情节相比, 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构成,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 事性作品中的地位。从文学的审美性上说,美的本质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 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
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
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 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比如《钱学森》这篇课文叙述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 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
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的卓越贡献。所有的这些 内容都是为塑造
钱学森的爱国形象服务的,尤其是文章中描写的那些人物的精彩语言,感情炽烈,对比强 烈,
活化形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那颗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 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
场景的描写之中,它往往是用极其精彩 、细腻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例如
课文《郑成功》中的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
方?卫兵说: 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 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段话中的登上、临风眺望 、指着东南方向问、慷慨激昂地说等细
节描写生动传神,形象地展现出了郑成功眺望宝岛的情景,充分地 体现了他对台湾同胞的无限
关切和收复台湾的坚定信心。可以说,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郑成功与众不同的 气节、品格,丰
富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形象。缺少了它,文章自然就会变得黯淡,郑成功的形象也就难以 鲜活
起来。难怪作家李准会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
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叙事性作品的语言是富有 鲜明特色的,它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
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 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地揭示人
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 言,即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
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阅读叙事性作品首先 要学生引导关注文本的语言,
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 概。想象具体的场


景,体味精彩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 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其实,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 。这就意味
着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聚焦作品中
的人物呢?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恩格斯指出: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
看他 的行为。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事件的发
生、发展和结果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善于抓住人物在事件中
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 分析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的语言、行动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
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揭示 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第三,要引导学生分析
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第四,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对人物
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引导,多角度地聚焦人物,品味语言, 学生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影响和收获;也只有这样全方位地揣摩语言, 才能深刻地揭示事件
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在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教学《詹 天佑》这
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 br>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更要启发学生把
当时 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詹天佑的言行联系起来思考。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学
生在反复阅读、 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詹天佑的心灵,从而使詹
天佑的形象能够立体展现在 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
不屈的气节、爱国的精神和创造的才智 。
我们知道,内容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一篇好的叙事性作品,总是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塑
造,总是站在矛盾的最前面,紧扣主题,精心选材,详略得当,人物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和
独特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方
面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譬如《负荆请罪 》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我们知道,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
示物性格特点的。这篇历史 小话剧在写法上就注意充分揭示戏剧冲突,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中刻画人物,展示性格。教学时,我们 可以循着小话剧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矛盾冲突来
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第一,挡道与避让--廉颇 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蔺相如
不与计较,一再避让。这个矛盾的冲突,表现了廉颇的居功 自傲,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第二,
请罪与宽容--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避让的缘由,背负荆条,主动上门 请罪;蔺相如因为廉颇知
道了他的心思,满心欢悦地接待。这是矛盾冲突的解决,表现了廉颇的真诚改错 ,蔺相如的宽
容大度,两人和解的关键在于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这样抓住矛盾冲突来进行教学,就能有效 地
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形象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 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
性作品的意蕴,教学时,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 程。
其一,观其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这里的观
瞻表示 的是在文本读解的初始阶段,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时,读者只
有首先接触文本的 语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观形式和形象,才能由观文而入情,因瞻言
而见貌。从而最终把握文本外观形式 所蕴含的内在情趣和韵致。这里我们化用先贤的观点,
姑且把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一个过程称之为观其貌 。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
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 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 由于叙事性作品
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形象的,因此在感知文本的时候。还得要依靠学生发挥想象和联 想的
心理功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从而对文本进行间接的审美感知。如,
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成功》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观其貌的:


师:说说你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文,对郑成功这个人有了哪些了解?
生l:我知道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他收复了宝岛台湾。
生2:我知道郑成功有一颗强烈的爱国 、爱民之心,他不仅收复了台湾,还建设了台湾,受
到台湾人民的拥戴。
(师相机板书: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师:这节课,我们将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 一同走进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画卷中。请同
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想象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的画 面。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在文中圈画)
师:你们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生1:我的眼前出现了郑成功眺望宝岛的画面和郑成功浩浩荡荡率兵出征的画面。
生2:我的眼前还出现了郑军官兵勇猛杀敌的战斗场面。
生3:我还看到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郑成功军队的画面。
(师相机板书:眺望、出征、战斗、欢迎)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者把握住 了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精心设问,巧妙
引导,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去触摸文本的语言,与文 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从而把
文本中的那些凝固的文字转化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复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 br>其二.寻其味。任何一篇阅读叙事性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都会蕴藏着深远悠长的情趣和
无限深邃 的意蕴。所以,在阅读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徜徉,而要把审美的触角进一步
向文本的深处延伸。 这就要进入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二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寻其味阶段。
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 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
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 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


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
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如那位 老师在教学《郑成功》眺望的画面时,是
这样引导学生来寻其味的:
师:(出示幻灯)请同学们看图画,郑成功眺望到了什么?
生1:郑成功眺望到了大海。
生2:郑成功眺望到了宝岛台湾。
师:同学们,厦门和台湾之间隔着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 郑成功虽然看不见台湾,但他
的心一直牵挂着台湾。我们来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句子:郑成 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
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 台湾!
师:谁来读郑成功说的话。
(一生读)
师:再用心读读郑成功说的这番话,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绝不允许这个词语当中体会到郑成功痛恨荷兰侵略者,热爱宝岛台湾。
师:说体会就应该这样,抓住关键词语来说!
生2:我从一定要这个词语当中感受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很大,信心很足。
生3:从慷慨激昂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郑成功充满强烈的爱祖国、爱宝岛的激情。
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
师:是呀,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 实行强制统治,把大批中国人抓到南洋当苦力,把土
地占为己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还大肆掠夺台 湾的大米、甘蔗等物产。台湾各族人民每


年的辛苦所得,都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一船船 地运往荷兰。同学们,这些就是文中残酷奴役
的具体含义啊!想到台湾人民深受着的残酷奴役,郑成功是 怎么说的,谁来朗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从这个寻味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 者对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教学设计是充
满睿智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触摸到了文本 的脉搏,寻求到了文本的意味,
尤其是教师那适时精当的背景资料的引入,更激起了学生对荷兰侵略者的 痛恨,使学生的心与
郑成功的心交融在了一起。如此引导学生寻其味,这本身就是一个富有韵味的追问和 探寻的
过程,也是对观其貌的发展和深化。
其三,悟其道。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三个过程 。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
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 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
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 在这一瞬间不
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道的把握。< br>这个道既包含工具性层面的东西,又包含人文性层面的东西。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
是指文 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
得到净化;从工具 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
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 ,言语智慧变得灵动。如,那位教师在教学《郑成功》时,是
这样来引导学生悟其道的:
师: 刚才我们走进了课文,品味了语言。对民族英雄郑成功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请我们
再来读读文章的课题 ,深情地呼唤郑成功这个名字。
生:(读)郑成功!
师:再次朗读这个课题,你们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
生1: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自豪。因 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太伟大了,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


的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而感到自 豪!
生2: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激动,因为我再次朗读这个课题,强烈地感受到题目郑成功
已 经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他像一尊雕塑矗立在我的眼前,怎能不让我激动呢!
生3:此 时此刻我心中有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既骄傲,又激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因
为郑成功收复的台湾目 前还没有回到祖国的大家庭!
师:是的,郑成功的高大形象已经变成了一座丰碑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郑成功的
形象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这得要感谢作者,因为是作者用语言文字 栩栩如
生地刻画了郑成功的形象。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怎样来写郑成功的?
生:(答略)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引导学生悟其道的时候,方法巧妙,由 于这是
在学生潜心会文基础上设置的环节,所以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悟出了道。学生悟出的这个道
,好似醍醐灌顶,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和言语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这三 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
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 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
程。
有诗云: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其诗的本意是说绣 出的鸳鸯由你随便看,
就是不把绣鸳鸯的技术传给你。但是我觉得,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我们不仅要为 学生绣取鸳
鸯,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金针拿出来巧妙地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用这根金针去绣取鸳鸯。这或许是阅读教学所要追寻的一种价值,一种境界。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赏析
钱锡铭 < br>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
和《一 本男孩子必读的书》4篇课文,围绕生命与奋斗这样一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叙写了一个
个荡气回肠的故 事,唱响了生命之歌,让人感动,给人启迪。
一段段曲折的经历
4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一个个挫折和艰险接踵而来,让人不堪忍受。
读来 ,我们也深深为主人公的曲折经历而叹息。
《小草和大树》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一个穷牧师家庭 ,从小失去了母亲,作为长女,
她不得不用自已单薄的双肩担负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但生活的磨难没 有击碎夏洛蒂立志写
作的理想,她不断进行着诗歌创作。可是,当她满怀信心地将诗稿寄给当时大名鼎鼎 的桂冠诗
人罗伯特·骚塞。希望得到她所崇敬的前辈指点、提携时,得到的却是当头一棒--骚塞傲慢的
冷冰冰的训诫。这可谓是一大挫折。之后,三姐妹自费出版的一部诗集仅卖出两本,又是一个
窘 境。可以说,这条道实在是太崎岖了,常人肯定是心灰意冷,拂而退出。但是夏洛蒂姐妹没
有为困难屈服 ,而是调整策略,将创作由诗歌转到小说上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夏洛蒂姐妹的这段生活 经历,走得曲折、艰难,读之让人动容。
比之夏洛蒂姐妹,霍金的遭遇简直让人震颤。21岁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读研究
生 ,可谓前途无量。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卢伽雷氏症让他完全瘫痪,
只能禁锢在轮 椅上。之后,肺炎又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
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 机器。这是个怎样的生活啊,简直让人感觉生不如死。医生诊断霍金
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 40多年,一直活到现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在令
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他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 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


《生命的林子》中的玄樊,虽然没有夏洛蒂姐妹和 霍金那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但是苦恼一
直困惑着他:能跻身名寺--法门寺,可谓荣幸,但青灯黄卷苦学 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及寺里
的许多僧人。在他人的劝说下,玄奘终于萌发了隐退偏僻小寺的念头。值得 庆幸的是,与夏洛
蒂碰到罗伯特·骚塞不同,玄奘遇到了一位好方丈,方丈用生动的比喻树立起玄奘进取 之心,
实现了玄奘成为一代宗师的宏愿。玄奘的经历让我们有另一种体验。
《一本男孩子必读 的书》推出了鲁滨逊的故事。尽管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样让人感受到了
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顽强生活的种 种艰难,这种不平常的经历,造就了鲁滨逊的不平常的人生。
读这篇文章,将心比心,我们能够领会到《 鲁滨逊漂流记》所以能吸引读者,以及它代代相传
的原因。
纵观4篇课文,情节的生动曲折 、感情的真挚激荡、语言细腻传神,都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的心,为文中人物不平的遭遇叹息,也为其奋发 的精神感动。好的文章常常让人情不自禁地走
入文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可以说,这4篇课文都能给学 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我
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 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
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一个个不屈的灵魂
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检验着人的意志。这组课文用传神的笔触给我们 塑造
了一位位可敬的勇士,闪耀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
《小草和大树》在文章第一段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夏洛蒂的人格魅力--她的生命艰辛
而又 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仙人掌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干旱、风沙让绝大
多数植物望而却 步,而仙人掌却蓬勃生长,这已是不易,还要开出花来,更是令人敬佩。这是
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奋 斗的精神。这个比喻既点出了夏洛蒂命运艰辛,也揭示着她不屈的
个性。接着,文章具体地描写了夏洛蒂 遭遇到的种种挫折:生活艰苦、求教遭拒、著作冷遇……


同时,文章更细致地刻画了夏洛 蒂的坚强: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放弃学习始终没有停止
过写作尝试;面对骚塞的讽刺挖苦,夏洛蒂在 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
透着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 灵魂;当自费出版的诗集仅卖出两
本时,夏洛蒂没有悲观,没有失去自信心,她认为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 者低头叹息,她认
真反思,调整策略,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骋……可以说,一个个打击反 而突
出了人物,让夏洛蒂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闪光,不愧是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霍金是一位科学巨人,然而却有着一副丑陋的外表: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
右高,双手紧紧并 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
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 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而且终身只能被禁锢在轮椅上。不过,
这外表不是生来就有的,霍金也曾经有 着帅气的外表和蓬勃的事业。但两场疾病让他与正常人
绝缘。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打击,一般人就算是从 绝望中挺过来,也只能得过且过,默默度过
余生。可是,霍金不是普通人,他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 魂,不会被病魔打倒。身体不能
动,思想能动,他的思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 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
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 从什么时
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 br>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这是怎样巨大的成就啊!身体健全的常人都无法做到,然而仅能三个手
指敲 打键盘的他却做到了,其中巨大的艰难可想而知,怎不令人敬佩万分呢?然而更令人感动的
是,霍金从没 有悲观之心,面对记者悲悯的提问,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打
出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的 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
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 颗感恩的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宽大胸怀啊!挫折在他面
前低头,生命在他身上闪光,没有索求,甘于奉 献,还有一颗勃勃跳动的感恩的心!他让人心灵
震颤,除了掌声,人们似乎找不到更能表达对这位创造生 命奇迹的非凡科学家的由衷敬意!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刻画了在恶劣的环境中, 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的鲁滨
逊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 弹药袋子,背上背着一
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尽管这是小作者的想象, 但却是具
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的形象代表。它想象来源于鲁滨逊在艰难困境中的种种表现,来源< br>于对鲁滨逊不屈灵魂的深深敬意,来源于对探索、创造精神的追求。
《生命的林子》中,方丈 让玄奘比较不远处一个山头上稀疏的几棵松树与法门寺后郁郁葱
葱的松林,从而明白群体与竞争的道理。 这里,方丈以树喻人,刻画了不甘落后,奋力向上生
长,成为栋梁之才的不屈灵魂。与《小草和大树》《 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中写夏洛蒂姐妹、霍金和鲁滨逊的经历不同,这里用另一种手法 ,同样写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4篇课文中的人物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教学中,要努力抓住人物在 艰难环境中的种种表
现,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心里去,感受人物不屈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质 。比如,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夏洛蒂收到骚塞的信后,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她是怎样来看小< br>草和大树的关系的,她是怎样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的?以此来探究夏洛蒂的内心世
界, 体会其不屈的性格。再如,让学生读描写霍金病后样子的句子,谈谈病魔对人的一次次打
击,会对人身体 、心理造成什么影响,然后让学生假设: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
再看看霍金又是怎样面对 的,去探究一下他的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大声诵读霍金回答女记
者的那段话,进一步体会霍金崇高的 人生观。总之,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树立起立体的、鲜活的
人物形象。再进一步感受其内心和品质。
一盏盏引路的航灯
4篇课文皆生动传神,动人心魄。如 果我们细细琢磨,就能发现文章深处很多耐人寻味的东
西,它们就像一盏盏引路的航灯,引领你体味更深 的人生哲理,指引自己的前进方向。
《小草和大树》写的是夏洛蒂姐妹的奋斗经历,读之,我们就会发 出这样的思考:如何面


对困难?是退缩,还是奋进?骚塞的讥讽和偏见对夏洛蒂好像是一 种挫折,反过来想想,不更
是一种激发意志的催化剂吗?这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 不强,你弱它就
强,你强它就弱。骚塞当时是名噪一时的桂冠诗人,他的话好像是一种权威,有着一种压 得人
透不过气来的重荷。这不正像一个巨大的弹簧吗?如果你泄气了,就会被它压倒;如果你奋起
了,它将激发你的斗志。夏洛蒂反思在诗歌创作中的探索之路,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面对长
时间的原 地徘徊,肯定在某一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在执着追求的同时,也要善于调整策略,
不钻牛角尖。有言道 :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摆脱束缚,放眼世界,你会看到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夏洛蒂姐妹硬是用意志的 铁拳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
灌成了‘大树’。这小草变大树蕴涵着深刻 的道理: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弱者,
只要他(她)能不断奋起,执着向上,就可能成为明天的强 者,成为栋梁之才。
《轮椅上的霍金》给人震撼,不光是霍金疾病后畸形的体态,更是他面对病魔的勇 气和决
心。病魔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摧不垮他的意志。这是一种生命力,一种顽强的信念,值得每个人学习。一般来说.残疾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关怀,但是霍金却没有,他靠自己
的思维 ,勇闯一片天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
顿这样的大科学家 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
努力,世上没有不可能。霍金 回答女记者的那段话,让人心灵震颤,上苍对他是那样的不公平,
夺去了他健康的身体,夺去了他说话的 权利,但是他却没有怨天忧人,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
去对待,甚至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多么伟大的人 格啊!他引导着我们去做真正的人!
《生命的林子》中,方丈揭示了两处松林不一样的原因,提出了竞 争的理念:大片松树长
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条件其实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长,就会被其他树盖过, 吸收不到阳
光雨露,就会枯萎。艰苦的环境促使松树要去竞争,要奋发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
那两三棵松树,应该说有着优越的条件,不愁阳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优越了,使它们失

< p>
去了动力,反而长得懒懒散散。其实做人也不一样吗?远离了社会,没有了竞争,就会失去奋进的目标和激情;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才更能激发斗志,学人所长,提高能力。如果我们
明白了 这一点,文章最后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
离森林就很容易理 解了。这从另一角度给我们点亮了一盏人生航船上的明灯。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鲁滨逊的故事 ,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
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 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
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 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
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 也就是《鲁
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细读这一组课文,真的能给我们很多,很多, 那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
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让学生们用心读吧,走进文章中
去,与人物对话,与精神同行!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孙景华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 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
关注衔接。下面我想就这四个特点,分别介绍 一下:
一、 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 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 心中有祖国、人间真
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 间真情这
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 br>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
的危 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
《爱之链》是写 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
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 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
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 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 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
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 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
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 练,增强了训练
效果。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分别是围绕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 、感
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
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探究 等综合能力,这两册的课文还比较集中地凸显一个


主题。如六年级下册24篇课文,其中 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
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 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
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 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
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 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
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 变现象联
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而《孔子游春》说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这些课文从
不同角 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
这样编排,大大地提 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黄帝内经》
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 余,愚者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联
系和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人智慧的学习 。
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 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
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 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 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
游记》。
三是单元练习 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
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 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
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是 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


是一个 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
的读报和剪报,六 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
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 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
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 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
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 于搜集资料的训
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
《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 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
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 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
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 中阶段主题
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
教 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按照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 段阅读教学的要
求,我想对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
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
习《标 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标准》关
于第三学段阅读教 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


凸显高年级段 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 ,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
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 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
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
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 集信息。不断提高学
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 高默读能
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 读课的境界问题。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的境界是好的,也是应该要的。但 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
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 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
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 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
弊端。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 量、大容量的问
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 以收
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
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因此,我认为,第三学段阅读课
堂教学的 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重。也就是说,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
低、中年级阅读课堂 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 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对于
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 难。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
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 彩却相反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


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 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
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 练。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
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 ,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
厚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 师如果引领
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
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
再 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
地讲述课文等 ,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分 类 我 军 敌 军
语言描写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气势汹汹 搜查
偷袭行动 悄悄……进发 偷偷……摸来
战斗情景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恼羞成怒 哇哇吼叫 疯狂扑来
失败表现 众寡悬殊 暂时退守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狼狈而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叙事性课文如此,说明性文章 也是如此。如六年级上册《麋鹿》第一段:
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言形象、 生动,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优
美而神秘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课文的最后一段,把麋鹿比作 流落海外的游子归
来,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 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
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 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
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教学,如果不引领学生揣 摩文章的表
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就很难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感情;而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探究和领
悟,又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领悟。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

< p>
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着眼点是为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引领 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与传统的从知识点的角度所
进行的写作方法教学是有着 本质的区别的。
那么,如何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篇章 意
识,注重整体联系。即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容与
写法、表象与内涵的联系等。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
常的柳树, 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
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 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
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 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
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 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
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 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
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 韧劲,托
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 br>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
和伟 大。为了较好地发掘教材的这些资源,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
写这株柳树的部 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
──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 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
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 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
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这是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而不是传统的文体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标


准》要求学生学会阅读的这三类课文,是 对文体的宽泛界定。所谓叙事性作品,并非传统所界
定的典型的记叙文;所谓说明性文章,也不是传统教 材所选定的典型性说明文。因此,我认为,
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决不是立足于如何传授文体知识的 教学,而是着眼于不同文体教学
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的立足点是如何把文体知识的教学渗 透在读写训练之中,
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反思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还程度不同地 存在着有三个一样的问题。一是三个学段阅读
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 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
领悟文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 性的训练很少或者没有。
二是1、2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 特别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
几课时。三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 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
问题是制约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我们高年级阅读课堂 教学的改革,只有在解决这三
个一样上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把《标 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
意在彰显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也就是 说,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了这四个重点,
才能凸显高年级与中、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区别点, 才能保证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
高。
二、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强化整合效率
落实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理念,首先,应该从抓好单元备课入手。
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
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主题的组合 、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
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 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
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 列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培


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能 力,同时还使学生得以启迪智慧、
提升认识、丰富精神、陶冶性情。例如六下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 。课文虽然都是写物,
但是都饱含深情地赞扬了描写对象的内在美、品质美--广玉兰的高雅纯洁,生生 不息;夹竹桃
的融洽、坚韧;石灰的铮铮铁骨;墨梅的淡泊名利。这种借物喻人、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可
以作为训练的主题,把本单元的四篇诗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并与《练
习6》语文与生活栏目学习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其次,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题单元的编排理念,并不 排斥对讲读课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时要注意单
元的整体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 不要丢弃文本,无限放飞。许多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比较注重于课外的拓展,冷
落了文本,教学重点变 成搜集、展示课外资料。我认为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误区。实施单
元主题教学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 好的优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资源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学
习信息,而是以适当的外部信息,来深化对文 本的学习,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 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
会阅读不同文体 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怎样抓好不同文体的教学呢?通过
学习《标准》的要求,我想 谈谈自己的看法:
1、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记叙文是最常见、用途最广泛的文体,它 包含一切具有记载、叙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说、
散文、戏剧、通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而入选教 材的叙事性课文,则多是经过编者精
选的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建议在阅读教学中 突出以下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 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 学习必
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
对文本 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作为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六年级学生阅读,在借
助书面语言感悟形 象、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文本的形象进入意象,读出言外之意,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领悟文 本的内涵。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吴
王不顾大臣们反对,固执地要攻打楚国,他的少 年侍卫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如
何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内涵呢?请看下面 的教学片段:
师: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们能理解有意思的内涵吗?
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蝉→螳螂→黄雀→少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师:是的。这个故事很有趣,少年为什么不说是有趣的事呢?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找出了有意 思的寓意: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劝说
吴王,暗含着你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 样,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身
后隐伏的祸患。
师:请同学们读9.11节课文,看一看,这两段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再次融入了课文。一分钟后,争先恐后地说:语言有意思;都是却-- 的句式;却
字反复用了4次…….
师:从却字的反复使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注意前后联系着读。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悟出了答 案:强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其他的后果的可怕;第四个却
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国后果的可怕;加强了语 气,促使吴王尽快清醒……


师:同学们领悟得非常深刻。再读全文,想想少年选择劝说 吴王的时间和地点有什么高明
之处?
生读书思考后,发表了如下见解:这个故事只有在公园里 才显得真实;早晨,少年的衣裳
被露水打湿了,才能引起吴王注意;吴王在公园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 受意见……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 。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
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
书 ,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比如六年
级上册《轮椅 上的霍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
课文第三节霍金外貌的 描写令人悲悯,第四节霍金科学成就的介绍令人震撼,两相对照,令人
崇敬。第二部分介绍了霍金的工作 和生活:办公室门口的告示牌、室内的布置和他与研究生们
的交流等细节描写,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 人格的伟大。第三部分介绍了一次学术报告会后,
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情景:场面的描写扣人心弦,霍金的 神态和语言描写使人心情激荡!教师在
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引领学生读书领悟课文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 效果,不但会被这位科学巨
匠的传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还会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时 也摄取到语文的
营养。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 至多条线
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
情、动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线索是与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过渡、照应、总起、总结等关键性的词、句、段,理清课文的脉
络。如《轮 椅上的霍金》,每一部分第一小节的叙述或议论的语句,就是课文的明线,而对霍
金三次笑容的描写则是 揭示人物精神的暗线。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事件的来龙去脉


以及人物思想感情 的变化等就清晰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工程。
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
表达顺序和线索以后,还要选好切入口,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或中 心,对课文进行深层地感悟
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螳螂捕蝉》和《卢沟桥 烽火》品味语言,
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如六 年级上册《生命的林子》,是写玄奘为了出人头地,想离开法门名寺
到小寺中发展,经过方丈的点拨,又 留在法门寺修炼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内涵也很深刻。
但是如果抓住去和留的内在原因去比较、探究, 学生就会很好地领悟其内涵。
二是抓中心。如《轮椅上的霍金》第八小节第一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 于他是一个充满
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 格魅
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阅读,就会辐射到全篇:通过第一部分领略霍金物理天才的风采,通过第二、三两部分领略霍金生命强者魅力。
三是扣课题 。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的一位失去左腿的老
教师上课、活动的情景,热 情地歌颂了刘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精神风貌。教学时,教师
可以从课题入手,现引导学生阅读刘老 师放风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思考课文其它部分与课题
的关系,学生就可能一步一步发掘出课文的内涵: 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他糊制的风筝,更多
的是蕴含在课文内容之中的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
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甜蜜、幸福……艺术的风筝他把那精致的手工艺 品送上
天;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 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从
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 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
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3、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
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 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
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 。针对诗歌的特点,建议
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诗歌教学: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 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诗歌语言凝练、内容简约、意
境深远等特点,标志着诗歌的留白多,想象 空间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 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
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 的个性。如《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六上),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以饱含 激情的笔墨,写下
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诗突出一个狂字,表达了他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教学时,教师 如果
扣住狂字,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就会把却看漫卷放歌纵酒的狂态真切地展现出来,
也能把青 春作伴极速还乡的狂想情景呈现出来。特别是尾联写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推敲穿下向 等动词的表达效果,不但可以想象出作者人未走,心已到
故乡的心情,而且也可能想象出作者行走、辗转 于还乡途中的不同状态,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 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
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 思考。诗歌是用情感
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教师是发自肺腑、 热情洋溢
的解读,还是流于形式、苍白无力的说教,这必然对学生的读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 br>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
意境 ,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
情情相激,为整个 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 有以下几个特点:首


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 ,心想。第三,更注
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 、自我欣
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 br>的情景当中。如果读诗达不到自我陶醉的程度,在效果上是要打折扣的。
4.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词典把说明文定义为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而《语文课程 标准》所说的说明性
课文可能比传统定义的说明文更宽泛一些,即除了典型的说明文以外,诸如游记、科 学小品
等艺术手法更浓厚的课文也可以列入其中。那么,如何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呢?
(1) 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这类课文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其
知识含量很高,给学 生的语文学习展现的是另一个新的视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阅读
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读懂、把握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使学生
在获取科学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中提升阅读 兴趣。如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通
过海洋资源的介绍和远景开发的展望,使学生进一 步地认识了海洋,深刻地领悟到海洋、自然
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探究 兴趣。
(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性课文过程中感受新鲜和富有新意。小学说明性课文的文体常识简单易学,比较贴近学生,适度地引领学生在阅读和运用中感悟其写法,
可以 使学生感受到这类文体的新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的积极性。如六年级下册《烟
台的海》,课 文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介绍了烟台的海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凸显了说明
文体篇章结构的特色。而 其语言的特点也很鲜明: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
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 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微波泛
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 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
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 孩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


用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用数字说明,增加 了语言的准确性。
(3)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由于说明性课文的结构规律便于把握,写作方法 易学,比
较贴近学生的习作,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诸如抓特点、打比< br>方、作对比、用数据等说明方法,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形式,段落的承上启下过渡方式等
等, 通过迁移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把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规律。
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虽然文 体不同,但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多共性要求的,我
认为,主要的就是《标准》几项重点要求。另外还要加大 思维训练的力度,重视阅读训练智商
和情商内在的含量;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应用等。
四、树立生活语文理念,落实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即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不但缩小了语 文学习的空间,而且限制了语文实践,
是毫无生机的僵死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苏教版(国标本)小语 六年级教材特别注重对生活
语文资源的开发,着意引导教师落实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
1、领悟、落实我读书,我快乐的编排理念。
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 的语文学习少做题,多读书。小学生语文学
习的主体工程是读书。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 观,努力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
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与书籍交朋友,在读
书中成长起来。如何落实这个栏目的教学呢?
(1)指导学生阅读好本 单元的课文。特别是从要求要读的这本书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从而
把学生阅读的胃口调起来。
(2)安排一节读前指导课。可以帮助学生订一个读书计划;也可以再以这本书中的一两个
故事为例,指 导他们试读。


(3)做好检查调控工作。除了检查读物的落实情况外,还要检查阅读进 度,应要求学生写
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故事提要、写读后感等等。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把学和做落在实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应是语文实践。学和做就是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 念安排的。这是高年级语文
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予以落实。落实这个栏目教学 ,既是一个新课
题,也是一个难课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只要引导和调控就可以了。
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特 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三是虽然置于教材的最
后,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实施。
3、努力落实习惯篇安排的重点学习项目,使习惯篇的要求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这些学习 项目既是六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点项目,又是提高小学生自学能
力的重点训练项目。要想 使小学生会学语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要遵循
科学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把阅读与生活
积累、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的整体提高。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年级。本学年的教学,不但要承担着巩固、提高小学阶段的 语
文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注意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衔接。只有深刻地理解苏教版(国标本)小
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突出本学段的教学重点,才能全面落实《语文课
程标准》的 目标要求,顺利地实现向初中阶段的过渡。

颜文字-口号大全


自荐信怎么写-经典小说排行


高考满分作文2019-肉麻短信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浙江财经大学招生网


双11素材-校长述职


无限猴子定理-五年级暑假作业


圣诞节的英文-我的好朋友作文400字


福建省高考成绩查询-繁星春水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