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863次浏览
2020年09月17日 16: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矿大银川学院-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
——分数乘法
信息窗1: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
教材简析:
《分数乘整数》一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 计算分数加减
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 关的实际
问题,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
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引入信息窗1。(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
备制作 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
困难了,不 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2.交流信息,列出算式。
师:仔细看图,你 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
样列式?随学生发言依次 板书算式。
追问: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
1
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2
明确:相同整 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
想是一种很有意义 的学习方法。
3.拓展、丰富认识。
谈话:如果要做个大一点的风筝,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 (风筝的尾巴是由9根布条做成的,每根
布条长
7
米)做这个大风筝的尾巴,需要多少 米布条?
12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用加法计算:
用乘法计算:
明确: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尽管乘法简单,
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有了乘法,可不能把加法忘记了。


(二)认读分数乘整数算式。
质疑:在这些乘法算式中,( )和( )是什 么数?(板书:分数)6和9呢?(板书:整数)这
是什么样的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能不能再 举出几道这样的题目?
学生举例,老师随机板书。
(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谈话:尝试计算
1
×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2.小组内说想法。
3.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1
×6=0.5×6=3(米)
2
11111116
②×6=+++++==3(米)
22222222


1x6
61
×6===3(米)
2
22
11x66
×6==(米)
22x612
111
⑤×6==(米)
22x612

谈 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 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
条的长度。 < br>(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1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 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2
11111116
×6和+++++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是怎样得来的?
22222222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
11x66111
×6==和×6==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22x61222x612
7

12
二、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9×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2.说计算道理。
3.质疑: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


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4.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
1.独立计算10×
2.独立计算
2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15
17
×36。
81
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 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
需求)
②讨论:能不能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想办法使计算再变得简单一些?
③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独立计算
13
×21,再次感受简便算法。
49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多媒体出示帮助老师完成十字绣作品——“寿字图”的画面。
谈话:老师的妈妈下个月就要过 70大寿了,老师想把这幅作品送给她老人家。现在知道了这幅作品
的面积大约是45平方分米,如果我 每天绣
吗?先独立思考。
老师班里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
小强:
6
平方分米,40天能绣完吗?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好
5
66
×40 小丽:45× 小方:45÷40
55
他们做得对吗?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 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
计算方法?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能更清楚、明了地表示计 算方法。好,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探索出了分数乘整
数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问题。收获真不少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一、 通过回忆,梳理知识
1
.出示信息窗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回忆
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进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吗?我们一起计算了做这个风筝尾巴
一共需要 多少米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师:“你能举出几个分数乘整数的算式吗?

生举例:“
237
×5 、8× 、×15……
3412
3.师随学生的口述进行板书并提出要求:“谁能说说这几个算式的意义?”
22
×5表示求5个是多少?
33
33
8×表示求8个是多少?”
44
生:“
4.师:“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
×5用分子和整数的乘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
3
生2:“8×可以运用简便算法,先将整数和分母约分,再计算。”
4
同时教师适时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

生1:“
二、 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
(1)学生审题,并按要求填空;

(2)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出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根据。

2.学生完成自主练习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题意并列算式,说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独立完成自主练习4、5、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第4题是一道假分数乘整数的乘法,与真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2)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量关系?
如:第5题运用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6题运用的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4.限时口算比赛,自主练习10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 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
自主练习3
主要让学生练习约分,有一些数比较大的,学生不太好发现,要仔 细观察,比如1349×21、314
×35,分数的分母和整数的公因数都是7;26×213这道题 ,整数和分数的分母的公因数是13,也可
以再给学生补充几道类似的题目,如:511×33、217 ×51、519×38等。
2.自主练习7
(1)学生独立审题并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渗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也不断变化的道理。
3.自主练习11


(1)学生审题,独立列式;
(2)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自主练习12
(1)在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跳次数计算自己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
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5.自主练习13
第13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第(1)小题要 注意一周按七天计算。第(2)小题是部分占
整体的几分之几,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解决。第( 3)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要求这件作品一共
3
用了多少千克萝卜,就是求50个 是多少。
2
6.课后作业:自主练习3、8、9
教学反思:



信息窗2: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页。
教材简析:
一个数乘分数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拓展。教材中先安排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再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为
了 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材通过直观图示,帮助学生
11 11
直观地感受到 × 就是求 的 是多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中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
4242
数的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教材再次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探索与理解。
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
百分 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
个数和分 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
进 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一条手织围巾)同学们,天气渐渐凉了,老师想织一条围巾。
老师每小时只能织14米。
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可能提出整数、分数的不同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这么多问提。那么老师两小时能织多少米呢?
生:14 × 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引出课题
师:12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列式:14 × 12,
引导学生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加以理解这个乘法算式。(板书课题“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意义
(1)初步感知
师:你认为14 × 12,这个算式应该表什么呢?
对于学生比较贴切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 :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呢?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请你们小组合作利用这张纸条表示出 14 × 12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并适当予以指导。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方法,说一说哪一部分表示的是14 × 12
让折法不同的学生都来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动 态图示P6图),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许多,
但每一次折的都是14的12。
师:那你们现在明白14×12表示什么了吗?
生:14的12是多少。
11
12小时织的米数就是1小时所织米数的12,也就是14米的12。所以14 × 12表示求 的 是
42
多少。
(2)加强理解
师 :谁来说一下14×23 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 :14的23是多少?
师 :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验证以下吗?(画线段图、折纸、图色等等 )
学生验证后教师小结。
23小时织的米数就是1小时所织米数的23,也就是14米的23。所以14×23表示求14的23
是多少。
(3)拓展延伸
师:14×13表示什么?并让学生不用动手,想象一下,怎样用直观图表示。


(4)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方法
(1)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师:我们明白了14×12的意义,你们能计算出老师12小时到底能织多长的围巾吗?
学生猜测结果。
师:他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解释。
单位1平均分成4,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
4=8 份,取了1份,所以是18。
重点请学生讲讲8是怎么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如:12×14=0.5×0.25=0.125=18。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这时教师可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边板书。14是把单位“1 ”平均
分成4,取其中的1份,再把这1份又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 取了1
份,所以是18。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到什么?
在引导学生观察等 式,研究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中,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
积,积的分子是两个因 数中分子的积。让学生初步猜想:感受这可能是计算分数除法的策略和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例 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
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再做几 道验证一下。
(2)探究一个数乘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14×23等于多少呢?
这一步以14 ×12的活动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在计算
14 ×23时,把“1”平均分成4等分。表示出14 ,通过画图(P7图)又把这一份平均分成三份,
也就是(4×3)=12份。取其两份,也就是212 ,也就是16。并写出等式。观察等式左右两边分子、
分母的规律。
(3)确定方法 根据1 4×12的猜想尝试计算。发现算的结果与我们画图的结果相同。表示等式成
立。从而总结出分出乘法的 计算方法即:把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把两个因数分母相乘
的积做积的分母; (当一个因 数是整数时,可以把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也适用这一方法;计
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结果要化成 最简分数。
2
111
最后,运用发现的计算方法再次计算 × 和 ×,并告之学生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乘,这样比较
424
3
简便。
三、练习巩固
1. 教材中绿点标示的问题:王芳815小时能织多少米?
这一问 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并要关注学生是否
进行约分及约分 的书写格式。


2.自主练习 火眼金睛辩对错
四、实际应用
我 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陲,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是说: “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这句话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分数乘分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继续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1.图示下列算式的意义:
45×12= 13×25=
学生板式,汇报交流。
2.计算:
27×6 813×516 26×513 310×27
3.列式计算:
1)60的 25 是多少?
课时)


2)7个213是多少?
3)4吨的15是多少?
4)60千克的4倍是多少?
5)15米的13是多少?
6)78的 12是多少?
4.自主练习第4题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
5.自主练习第5题
师: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6.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是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可以比较14与38的大小,比较哪个月吃的多;
也可以计算出一月吃了多少千克,二月吃了多少千克,再来比较。
7.自主练习第8题
8.小游戏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组类似上面的题目,并进行抢答。以便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9.自主练习第9题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多彩的泥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10-12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 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等知识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本信息窗的内容是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 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
题,着重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它是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 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基础,
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解答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 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点
是 理解算理,正确图示。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明确把谁看 作单位“1”,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
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 学生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学会解决“求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形 成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引导学
生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信息窗1和信息窗2已经初步解决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问题,还会做吗?
出示练习:20的45是多少?6的23是多少?
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
出现的新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学校举行的泥塑大赛中,同学们制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0页的情境图和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谈话: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来分析 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得出答案,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1)讨论操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尝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
(2)小组内说想法。
(3)交流展示。指名到展示台前进行汇报。
方法一: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画图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领 学生理解谁是找单位“1”,如何找单位“1”?如何在线段图中
表示出已知条件“35”?
谈话:线段图是个很好的工具,同学们用的非常棒!它可以清楚表示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这
个工具用 的好,即使以后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
方法二:不借助于直观图,直接列式解决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适时引领:题中哪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35”这个分数在题中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做?
(男生做了总数的35,总数是单位“1”,把总数 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3份,也就是求15的
35是多少,所以15×35)
2.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小组交流,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其他小组可以给予完善补充。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谁 是单位“1”?怎么找单位“1”?为什么画两条线段?结合学生汇报,教
师课件动态演示P11图示 。
(三)观察比较
谈话:你在分析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引领: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不同点是第
一 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常画一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组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画 两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本11页自主练习2:出示短吻鳄照片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图
的办法分析数量关系,自己列式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4:这一题和第2题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研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让学
生 自主完成,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自主练习3:
这一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尝试自主解决,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谈话: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
方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一、回顾旧知,梳理方法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在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时,是按怎样
的步骤 解决的?
(1)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单位“1”
(2)分析题意,理解分数的意义,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3)列式解答,检验是否正确。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自主练习6
(1)课件出示题目、图片






(2)小组合作分析思考,想一想,
哪 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应着
重理解哪个分数的意义?如何画线段图?
(3)交流分析思路。
(4)自主完成。
2.自己完成自主练习8、9
全班交流分析思路和解决过程
3.自主练习7
(1)出示题目
(2)独立 分析思考,想一想,哪句话是关键句?应着重理解哪个分数的意义?谁是单位“1”?你
怎么知道的?和 前几题有什么不同?如何画线段图?
(3)交流分析思路
(4)自主完成。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0
(1)出示题目
(2)独立画图分析解答。
(3)交流分析思路,解答过程。
2.拓展:能不能根据你生活中时间安排的情况,编一道分数乘法的题?
其他同学解答。
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教学反思




信息窗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3—16页,分数连乘。
教材简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 “求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信息窗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 ,既为学
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信息窗4在呈现相关联的信息之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析数 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分数连乘。接下来通过具体的示范,
告诉学生 :计算分数连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自主练习的第4、6、11题是分数乘 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
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其余的 题目是用分数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 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
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沙包游戏吗?不同大小的沙包有不同的 玩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来制作沙包?那
我们就来了解几条制作沙包的信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3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一个稍复杂一些?为什么?
谈话:同学们分析的很准确,那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这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 的34”和“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
沙包的79”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课件动态出示P13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黄沙包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 否说清“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
数量关系列的算 式。
方法一:先求装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60×34=45(克)
再求装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45×79=35(克)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60×34×79=45×79=35(克)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60×34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79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
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
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 分数连乘)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13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14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
让学生读题后,可以适当启发:要求鸡的孵化期,先要算 什么?为什么要先算鸭的孵化期?(可以说
明既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
单 位“1”。
2.自主练习第2、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14页自主练习第4、5、6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自主练习第7~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这节课我们对分数连乘的有关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练习。
2.自主练习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分数乘法时,有整数怎么办?
二、综合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说出45是以谁为单位“1”?,然后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让学生说说要求“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明确:要求黑板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4.完成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的?所求的问题分别和哪个条件有关?
三、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第15题。
这是一道图示题,首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图示出示的信息,看清所求问题。
重点明确要求牡丹的花期是多少天?要先知道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3、14、16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 倒数。六年级上册P17。
教材简析
:倒数是分数的 基本知识,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
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 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教学倒数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说的快。
45×()=1 ()×107=1
3×()=1 ()×56=1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
得还快。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
4.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5.板书课题“倒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2.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进一步理解 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
举例说明。
4.(投影)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32是倒数。 ( )
(2)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二)教学倒数的求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0.4


小组讨论 指名板演
1.提问:
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 的倒数是23。(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
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 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3.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因 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
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 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
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5.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四)教师小结,呼应开头
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填的这么快了吗?
三、巩固练习 拓展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43 54 7 34 45 17
2.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集体讲评(说出是怎么求的)
411 169 35 15
3.判断(打手势)
(1)1的倒数是1。
(2)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a的倒数是1a.
(4)因为0.5×2=1 ,所以0.5和2互为倒数。
4.填空。
34 ×()=1 7 × ( )=1
25 × ( )=( )× 4 = 67 ×( )=0.2 ×()=1
四、总结反思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我 学 会 了 吗(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8页“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 我学会了吗?”是对本单元分数乘法的复习与检测。围绕三种国旗的规格展开复习,可以让学
生通过比较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完善认知结构,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
四则混合运算以 及解决更多的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分数 乘法、倒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正确计
算分数乘法,正确解答有关 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经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知识主动进行分析、比较、 概括等活动,进一
步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 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回顾知识,建立认知结构。
1.提出本节课要求

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倾听同学发言并与同学积极交流
能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能正确有条理地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主动思考,会应用本单元的知识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人发一张评价 表,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节课要参与的学习过程,下课前针对自己在这四方面
的表现评出星级。
2.谈话引入回顾:这两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乘法的一些问题,先独立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那些
知识, 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分数乘法的意义、怎样计算分数乘法?怎样 的两个数互为倒
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组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口算练习(8—10道题)
投影出示口算,指名口答,全体订正。
2.计算题(5—6道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说出下列分数以谁做单位“1”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a.男生的45是女生;
b.二月产量的65相当于三月产量;
c.金牌总数相当于奖牌总数的51100。
4.解决教材的实际问题


谈话:第29届北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同学们还 记得我们的五星红旗在比赛过程
中一共升起过多少次?你们了解国旗长与宽的关系吗?
投影先出示:国旗的宽是长的
再出示P18甲、乙、丙三种国旗规格的相关信息。
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后提出跟分数乘法
2
有关的三步以内的问题,教师引导补充。然 后
整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简单重复的
3
问题口头列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甲乙两种规格国旗的宽各是多少?
(2)丙种规格的国旗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做25面甲种规格的国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材料?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明解题 思路,小组汇报交流全班订正纠正典型错误,再次分析题意,说明方法,进一步总结“求
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
1.拓展练习(教师根具学生实际给出有关分数的探索规律题)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根据情况作适当提示。
2.小检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进行)
四、反思评价,激励兴趣与自信
拿出自我评价表,小组开展反思评价活动,评出星级并交流感受,多说说自己成功的体验。
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练习(1)(总第 课时)
一、基础练:
1.折一折,涂一涂 13x14 25x13
2.计算14x89 12x97 38x67
524x65 29x76 825x54
二、解决问题:
1.校园面积的35是空地,空地的23准备铺草坪,铺草坪的面积占校园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2.五年一班和五年二班的同学在操场上打扫卫生,每班负责打扫操场的一半 。五年一班完成了本班任务
的34,五年二班完成了本班任务的45,两个班分别打扫了操场的几分之几 ?


三、综合练:
(一)填空
1. 14x23的意义是( )。
2.分数乘分数,分子( ),分母也( ),能约分的( )。
3.一批货的一半的一半就是这批货的( )
4.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第一天的12,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


5.4米的17和( )米的47一样长,3千克的34和( )个34千克一样重。
(二)看图写算式






13x12=( ) ( )x( )= ( )
(三)选择
1.一堆煤34吨,第一次用去14吨,还剩( )吨,第二次用去剩下的13,第二次用去( 吨。 a 14
b 12 c 16 d 116
2.一个数乘分数,积( )a 一定大于这个数 b 一定小于这个数c 一定等于这个数d不能确定
(四)直接写得数 23x3= 12x56= 12x23=


78x0 = 23x1= 54 x60=
(五)解决问题
1.一根木料长6米,截去13后又截去12米,还剩多少米


2.一瓶可乐约500克,笑笑买了5瓶,一共重多少克?淘气喝了1.5瓶,喝去了多少克?智慧爷爷喝了 12瓶,
还剩多少克?








分数乘法练习(2)(总第 课时)



1.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12X4 12X38
一、基础练:

2.计算:5 X38 1724 X 12


3.解决问题
(1) 每千克苹果32元,10千克苹果多少元?


(2)一根钢管长50米,另一根钢管是它的14,另一根钢管长多少米?


二、综合练:
1.填空:

(1)2个15千克是( ),30米的25是( )
(2)计算34X7时,只把( )和( )相乘,分母是( )
(3)2时的23是( )时,( )分.
(4)某商品打七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 ( ).
(5)一妈妈买了一桶色拉油,重5L,用去15,用去( )L,还剩( )L.
(6)在( )里填上<>= 37X5( )37 37X5( ) 5X37
(7)幼儿园给小朋友分糖,每天分出15千克,3天一共分出( )千克
(8)18的23比12的16多( )
2.判断
(1)45米的 5倍和5个45米一样长.( )
(2)甲的14和乙的15一样大,甲数比乙数大( )
(3)20千克增加它的14后,再减少14,还是20千克( )
(4)67乘30,6和30可以进行约分.( )
3.计算29×4= 57×2= 5 ×310= 3 ×415=


4.列式计算。3个27是多少? 38的10倍是多少?


5.一辆汽车每分钟走910千米,20分钟走了多少千米?一小时呢?



6. 一班有学生48人,男生占58,男生有多少人?男生的56去打扫卫生 ,打扫卫生的男生有多少人?全
班女生有多少人?



7.叔叔的今年的年龄是42岁,小红的年龄是叔叔年龄的13,小刚的年龄是小红的年龄的12,小红、小
刚今年各几岁?











分数乘法练习(3)(总第 课时)

一、填空:
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 )法来计算。
2.10米的12是( )米,30千克的56是( )千克,12个13是( )。
3.爸爸今年40岁,芳芳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15,芳芳今年( )岁,童童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
18,童童今年( )岁。
4.平角的14是( )度,是( )角;周角的14是 )度,是( )角;直角与它的
12的和是( )度是( )角
5.某商品打七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 )
二、 判断:
1. 4米的25和2米的45一样长。 ( )
2. 5的15是125。( )
3. 47的分数单位是17,47里有4个17。( )
4. 36的14相当于把36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列式为36x14
三、列式计算
1. 100千克的310是多少? 35的6倍是多少? 18个514是多少?


2.一瓶橙汁是500毫升,半瓶橙汁是多少毫升?


3.水果店有480千克的水果,其中苹果占38,苹果有多少千克?3天卖出全部苹果的56,卖出多 少千克
苹果?


4.松树的体长在20厘米到28厘米之间,它的尾 巴约占体长的34,它的尾巴最短有多长?最长有多长?



5.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时滴水110桶,5时滴水多少桶?10时呢?一天呢?



6.爸爸和小红都感冒了,妈妈要给他们买3天的药。(1)爸爸和小红一天要吃多少袋?( 2)妈妈要
买多少袋药?(成人一次12袋,儿童一次13袋,一日三次)







分数乘法练习(4)(总第 课时)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 + + =( )×( )=( )
2.12个 是( );24的 是( )。
3. 的3倍是( );( )和 的积是12。
4. ×( )= ×( )=0.5×( )
5.在○里填上>、<或=
×4○ 9×○×9 × ○
6.边长 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7.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 )人,男生有( )。
8.看一本书,每天看全书的 ,3天看了全书的( )。
9.一袋大米25kg,已经吃了它的,吃了( )kg,还剩( )kg。
10、比30多 的数是( );比36少 的数是( )。
二、对号入座。
1.“小羊只数是大羊只数的 ”,( )是单位“1”。
A、小羊 B、大羊 C、无法确定
2.( )一定大于1。
A、真分数 B、假分数 C、任何数
3.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
A、 B、 C、
4.12×(+ )=3+4=7,这是根据( )计算的。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求面积的算式是( )
A、20× B、20× +20 C、20×(20× )
6.比35的 多9的数是( )。
A、19 B、14 C、1
三、看图列式计算。




四、解决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了全程的 ,行驶了多少千米?



2.一个果园占地20公顷,其中的 种苹果树,种梨树,苹果树和梨树各种了多少公顷?


3.某鞋店进来皮鞋600双。第一周卖出总数的 ,第二周卖出总数的 。
⑴两周一共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


⑵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双?


⑶还剩多少双?


4.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六一班捐了500元,六二班捐的是六一班的,六三班 捐的是
六二班的 。六三班捐款多少元?


5.一件西服原价18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6.希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16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 ,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 五、智慧屋。
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取出放入乙仓 ,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
粮多少千克?







分数乘法练习(5)(总第 课时)
解决问题

1.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倒数的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2.李师傅昨天上午生产80个零件,下午生产100个零件。今天生产的是昨天的 。今天李师傅生
产了多少个零件?




3.食堂运来 吨煤,第一周用去 ,第二周用去 吨。两周共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 吨煤,第一周用去1吨,第二周再用去多少吨就共用去运来煤的 ?



5.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 。小明每小时行多少
千米?它再行多少千米才能到达乙地?




6.一本书120页,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的是第一天的 。第二天读了多少页?两天共读
多少页?

7.禽场养鸡120只,养的鹅是鸡的 ,养的鸭是鹅的2倍少100只。养鸭多少只?



8.甲乙两车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两车共行了全程的 。乙车每小时行50
千米,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 布艺兴趣小组
——分数除法
信息窗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9-22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
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本信息窗是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布艺兴趣活动”
为 题材,展现了布艺兴趣小组“给小猴做衣服”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吸
引学生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教材中红点标示的问题“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
少米?”, 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一共展示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通过对比 让学生体会到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是比较好的。
【教学目标】
1.学生 通过经历操作、实验、类推、猜想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能正确
计算分数除以整 数的题目。
2.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体会数 学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 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
好参加 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9
(出示情境图: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 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
10
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2.谈话:说说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谈话:要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应该怎样列 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用除法?)
9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 ÷3=
10
(2)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整理。
(2)谈话:请各小组代表把小组同学的意见都展示出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说的有价值的方法板书出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比如:
9113
①把 米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 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 米,即 米,
10101010
使学生看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如果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时,可以直 接去除。
99÷33
÷3= = (米)
101010
993
②画线段图 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就是 米,平均分成3份就是 米。
101010



991913
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 米的 ,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 × =

1010310310
(米)。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9913
÷3= × = (米)
1010310
9
④学生把 米化成小数0.9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10
(3)谈话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哪
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
3.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1)谈话:同学们,对于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你能独立解答吗?
(2)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交流算法,师板书。
9919
÷2= × = (米)
1010220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谈话: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
①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②本来是“除”怎么变成了“乘”呢?
(2)总结: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 br>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
的 方法相对简捷。
2.自主练习2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
首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
可以顺利地 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3.自主练习4.5
这两道题把解决 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 目标。
4.自主练习8
计算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 br>1.谈话:昨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小组,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帮他们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你
还记得用分数除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


2.小竞赛
完成4道计算题,看谁又对又快
9898
÷3= ÷4= ÷2= ÷5=
10151015
二、基本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3 判断题。
第(1)小题不应该用分母除以5;
33
第(2)小题把“每段长 米”与“每段占全长的 ”让学生比较判断,情况好的班级,当学生
2020
3
判断此 题可让学生改错,情况差一些的班级可让学生画图,明确每段是 米是一个具体数量,每段占
20
1
全长的 是一个比率。可结合分数的意义来理解,也可以通过计算来验证。
3
第(3)小题不应该把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3。
第(4)小题是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应用。原题是错误的,应改为
1111
÷a= × 。在判断时注意引导学生对 ÷a转化,用字母a代替了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当然,可
5 5a5
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加以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讲清“为什么”。
2.自主练习6 直接写得数。
练习题把分数乘法与除法混合出现,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把分数除法纳入到 原有认
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33
在学生计算时,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 ×15,不要与 ÷15混淆。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基本的口
55
算训练,适当增补口算的题量 ,以提高学生口、心算的技能。
3.自主练习7 填表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长 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长方体的体
积=底面积×高,然后再计算填表。
4.自主练习11 解方程
在这里安排解方程,意在借用“解方程”的形式,让学生巩固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
让学生熟悉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学习方程法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自主练习第9.10.12.13.14.15题,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除法的价值。
1.自主练习9
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应该用乘法计算,注意区分。


2.自主练习10.12.13
这三道是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加深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14 填表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要求谁的效率高一些实质上是看谁每周的工作效率高,让学生先说说工
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表。
4.自主练习15
这是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冰箱容积与耗电
情况, 介绍一下千瓦时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度,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纠错之后再处理
第2个问题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信息窗二: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6页。
【教材简析】 < br>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
的 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做书信袋和给洋娃娃做裙子的情境,通过引导
学生提 出的问题,引入对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中,总结出计算
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3.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布艺手工劳动吗,会做什么呀?看我们布艺小组同学做的书信袋,既
环保又实用,多么 有创意。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第一幅图:兴趣小组的同学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
米,
5
一个大书信袋需要
2
米。
5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问: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能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出算式2÷
1
,想一想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5
1
米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
5
学生明确:要求能做多少个小书 信袋,就是把2米布按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 答揭示课题:
整数除以分数。
2.师:可以先通过画图的方法来思考。
多媒体出示: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从画图中可以看出2米分成了10个
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11
米,所以2÷=10.
55
生2:可以根据1米布可以做5个小书信袋 ,想到2米布可以做10个小书信袋,2×5=10,所以2
÷
1
=10.
5
生3:还可以这样思考,1里面有5个
111
,2里面有(2×5)个,2÷=2× 5=10】
555
11
=2×5。这个等式中的5与有什么关系呢?从
55
谈话: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2÷
这个等式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1:我发现5和
1
互为倒数。
5
11
等于2乘的倒数。
55
生2:我发现2除以
生3: 我猜想在算整数除以分数时可以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谈话:同学们能用 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但是,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具有普遍
性吗?我们通过解决第二个问 题进一步验证。
多媒体出示: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学生列出算式:2÷
2

5
2
米。
5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进一步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生1:我通过画图的方法 看出2米有5个
生2:2里面有10个
1122
,每两个看做一份,2里面就有(2× 5÷2)个,写成算式2÷=2×
5555
5÷2=2×
5
=5
2
22
等于乘的倒数,所以同学的猜想是对的。】
55
生3:通过 同学们的计算过程,看出除以
4.谈话:我们通过解决这个问题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那么整数除以分数 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可以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各自在教科书上填写,再指
名口答。
2.自主练习第3.5题
这两道题都是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3题学生可以利用数量关系长=面积÷宽,列出
算式2÷
2
进行计算。第5题通过看图理解题意,明确求一瓶水能倒多少杯,就是求2升里包 含多少
5

11
升,用2÷=8杯。
44
3.自主练习第6题
这题是一道简单的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 解答并交流。注意说明“路程÷时间=
速度”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串联情境,明确要求
1.谈话:同学们,洋娃娃的裙子多漂亮!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给洋娃娃做几条美丽的裙子,我
们一起去看看。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兴趣小组的同学用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师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4
4
米布给洋娃娃做小裙子,做一条需要米。
5
25
4
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
5
44
米布里有多少个米。
525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 br>[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生1:看看
生2:用
4444
除以可以算出来。学生列 式:÷]
525525
2.师: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呢?将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里。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和大家说一下?
[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理解明确:根据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用
44
乘的
525
倒数。师板书:
444
25
÷=×=5(条)]
5255
4
12544425
=2×5 2÷=2×,再观察今天学习的 ÷=×,
55252554
3.谈话:回顾联系以前学习的2÷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1:被除数是分数和整数。生2:除数都是分数。
生3:计算时都把除法转化成了乘法,都要乘除数的的倒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能说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1: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生2: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谈话:同学们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还有补充吗?
[生:甲数除以乙数要0除外,因为0不能做除数,0没有倒数]
师生共同将计算法则补充完整。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4题 < /p>


这是一组计算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注意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典型 错误
及时进行指导。
2.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辩对错题目,其中的错误也是学 生在计算分数除法中易错的地方。练习时,可让学生仔
细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错 。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分数乘除法中需要注意
的问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还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 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自主练习第8题
这是学生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 目。练习时,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可以求1
小时走的路程即同学的速度,走路程多的同学较 快。也可以求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用时少的同学较
快。教师要提倡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4.自主练习第9题
这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旨在打破学生的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的整数除法 运算使学生认为商一定
小于被除数。这个定势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已得到修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 答,再讨论,如情
况允许,最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最后得出答案:如果除数小于1,商就 大于被除数;如
果除数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数;如果除数等于1,商就等于被除数。从而加深对除法算 式具体含义的
理解。
5.自主练习第10题
这是一道分数连乘应用题,练习时先让 学生找准单位“1”的数量,然后再列式计算。注意在计算
分数乘法时不要和刚学习的分数除法混淆。
6.自主练习第11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在第8题的基础上,让学 生利用熟知的数量关系独
立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信息窗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6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除 法应用题,共包含两部分内容。
红点一是已知“单位1”的部分量和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求总量是多少 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红点二是
已知两个量中的其中一个量是多少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求未知量是多少的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
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 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
助理解分 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人数×
线段图帮助同学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仿照上面列几个等量关系式吗?
①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
3
=女生人数,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画一个
5
3

4
2

9
②大熊猫的寿命约20年,想当于猩猩的




2.同
中遇到那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学们:这节课我们看看布艺兴趣 小组在活动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2.解决问题
(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画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尝试画图,指名板书:




(2)根
中的等
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据线段图,你能找到题目
量关系吗?写下来,并将

(3)在等量关系式中,谁是未知的?所以这个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4)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集体交流,你是根据什么设的?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怎样检验?
3.学生尝试解决第二个红点。
4.集体交流:
(1)交流分析的方法,展示画图法。





(2)交流解答的步骤:
分析数量关系(画图)----找等量关系---- 根据单位“1”的已知与未知确定解决方法---如果单
位1未知就用方程法解答比较简便。
(3)交流答案和检验。
5.谈话: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6.比较两种解决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3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手骨的数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复习准备,唤醒旧知
1.学生自主解决自主练习第6题。
2.交流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二、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解决自主练习9
引导学生发现这道题目中的分率较大,适合用推理分析的方法。
3.解决自主练习13
谈话: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3. 解决自主练习14
这两道小题的解决方法不同,为什么?
5.交流:解决问题需注意的地方
谈话: 解决此类应用题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17题
这道题共3道小题,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的对比,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2.自主练习18题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信息窗四: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2-35页内容。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给幼儿园做帽子的信息: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用布
子的
2
米,将帽
5
2
送给幼儿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学习乘除混合运算 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
3
应用。探索学习简单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具有两个功能, 一方面是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方面是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先除后乘,除的这一 步是包含除或根据具体数量关系除)。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 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
示情境 图)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
2
,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
3
2
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 求送给幼
5
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
儿园的帽 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
2
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3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 ,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 均每小时行12千米,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平均每面小旗用彩绸
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3.自主练习6.9
2
3
1
2
14
米,这些小旗 的用来装饰教室,装
85


同时出示题目:
练习6.光明小学的绿化面 积是960平方米,是向阳小学的2倍,南山小学的绿化面积相当于向阳
小学的
7
。南 山小学的绿化面积是多少?
8
54
,熊的冬眠时间是青蛙的。熊的
65练习9.蛇的冬眠时间是180天,青蛙的冬眠时间约是蛇的
冬眠时间大约是多少天?
学生读题,对这两道题进行对比,弄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提出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之后全班交流。
4. 自主练习7.10
自主练习7与自主练习9作比较,明确都是用连乘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0已知体积、长和宽 ,求水深。练习时,先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鱼缸里的水呈长方体状
态,求水深就是求其高。然后让学生独 立解决问题,学生可能设未知数列方程,也可能用体积除以底
面积列算式。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解决 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计算套餐。
1.口算比比看。
自主练习1
695213
÷ 2 ÷3 × 4×÷
7108542
437784556
÷ ÷ ÷ ÷×

学生进行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比赛。
2.计算我最强。
自主练习3


75436554273
21
×÷ ×× ÷÷ ÷×
1016
32
91679459310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并指定学 生进行板演。
全班交流,明确通过转化均可以转化为分数连乘进行计算。
3.解方程。
自主练习8
4471531931
x= x÷= 11x-= 6x=÷
53514202042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套餐。
1.自主练习2
用3千克毛线织手套,每副手套需要毛线
(1)已经织了多少副手套?
(2)已经用了多少千克毛线?
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寻找信息,明确问题。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解题思路。
2.自主练习11
关于睡眠时间。
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弄懂图意、题意。
指定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全班进行独立计算,之后交流。
3.自主练习12 某地区红十字会收到救灾款30万元。其中第一周收到总数的
33
千克。已经织了手套总数 的。
405
2
,第一周收到捐款多少万元?
5
第一周收到的捐款数是第二周的
3
,第二周收到捐款多少万元?
4
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二周的捐款是多少万元,明确第一周和第二周捐款数的关系。可以用综合算
式或方程解决。
4.自主练习13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且能讲清思路就可以。
5.自主练习15
绘制国庆节画卷。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信息,提醒学生不要遗漏数学信息。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和算式,明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最 后相互提醒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安排的,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器文化,解答两个有关
青 铜器的问题,再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看到进步和
不足, 及时查漏补缺,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分数计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引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青铜“豆”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介绍:豆是我国古代用来盛食物的 青铜器皿,盛行于两周,它既可以
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最早的青铜豆见 于西
期,早期的铜豆多是无耳的。(出示1号豆图片)
用来
周时
春秋时开始 有豆盘两侧加耳的铜豆,而在豆盘上加盖的组合则是战国时
起来的。这件豆是春秋晚期,用红铜镶嵌,描 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
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
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出示2号豆图片)
流行
走,
的模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谈话: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6页信息窗)
(学生回答:在2号豆中,铜的质量是
2.出示问题,解决问题:
(1)2号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小组议论,弄懂题意后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在班内交流时,沟通各自的解法。
(2)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并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1.拓展知识:
介绍: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锡等金属 。我国的许多青铜器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下面让我们
来认识几件:
(1)司母戊鼎:商朝 后期制造的,用于王室祭祀,是中国目前已
的青铜器。长110厘米、宽是长的
发现的最重123
千克,占总质量的。2号豆的质量是1号豆的。)
1034
811
、长是高的。
1113
的一件。高(2)四羊方尊 :一种饮酒用具,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
约58厘米,重约35千克,是司母戊鼎重量的
2.加深理解:
(1)从图中你能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强化练习,巩固提高。(课件出示)
1.看图列式计算
1

25



2.根据下面的条件, 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2)修好 了一条路的
(3)一堆煤的
3

20
3

7
1
已经运走。
4
2
(4)这批布的是花布。
3
3.对比练习:(先画出线段图,再进行解答)
5
,苹果有多少筐?
8
5
(2)水果店运来苹果40筐,占运来的水果总数的,运来水果多少筐? < br>8
2
(3)红红看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总页数的。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7
2
(4)红红看书,已经看了140页,占全书总页数的。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7
(1)水果店运来40筐水果,其中苹果占
4.解决实际问题:
(1)小 冬家养黑兔20只,相当于白兔只数的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
4
,小冬家养白兔多 少只?
5
3
9
米,里面盛有立方米的水,水深多少米?
4
32
3
(3)六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
3
(4)小刚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18千克,正好是这袋面粉的,这袋面粉还剩多少千克?
4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 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
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 收获!
【课后反思】


三 人体的奥秘----比
信息窗(1)——比的意义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37—38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 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
用题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
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 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
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 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 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
是0。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
问题的意识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板书:比)这个字同学们认识吗?(生齐声:认识)那我们一起把这个字读一读。生读完
后教 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那些地方用到过“比”。
学生说生活中的比。
比高低,比长短,比多少等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运用数学知识把 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老师这
儿有一种数学上特定的“比”,想认识一下吗?


2.课件出示标注“1:125000”的地图,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说明。
让学生举几个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这样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可能出现球赛、广告、说明书上
等出 现过的比的样式)
3.师:同学们写的这些有的还真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比”,但有 的不是。等学会了“比的
意义”,我们再来用所学知识验证一下。(板书:比的意义)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信息窗一,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
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这就是比。下面我们来共同理解比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求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臂长和腿长的比是72比96。
求腿长是臂长的几倍,可以说成腿长和臂长的比是96比72。
比较72比96,和96比72?
小结:说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 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
具体意义就变了。
2.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看书自学,小组讨论。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2)汇报。
比的写法、读法。100比2 记作100∶2 请学生练习写比。(注意:比的中间是两个小黑点)
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前项、后项、 对比指出各部分名称。
(二)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行走速度?
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又可以怎么说?
(三)建构比的意义
1.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什么叫做比? 你是怎么想的呢? 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
什么关系?(学生归纳后课件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求比值方法。
练习:说出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 4:5 8:4 0.5:1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明学生汇报
c.集体反馈比值通常可以是什么数?
老师强调: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3.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4.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谁愿意完整地说一遍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第一道题讨论后填写下表:


除法
分数
前项


相当于
比号


后项


比值


不同点



把表格填写完整后,让学生完整 地说一说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全班
学生一起说。
5.你还学会了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
三、交流比
1.根据比的意义,结合身边的事,你能说出几组比吗?
学生交流比
2.练习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
148﹕12。
(2)4÷5又可以说成4比5,比值是0.8。
(3)星期一六(3)班,实到人数48人,缺勤3人,缺勤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48。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指名学生回答
③集体交流比
3.小知识
足球比赛中经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师小结:体育比 赛中使用的“:”号,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
分数的倍比关系,它只 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两队得分多少的,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仅仅
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四、强化总结,知识延伸
1.师让学生按照板书总结所学的知识。(略)
2.师: 我们身边无处没有比。同学们也举了许多例子,比的作用也很大。(师拿学生举的例子加以
说明。)
3.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师课件出示一些图案和画面加以说明)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2500年前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我们人体上有很多黄金分割点,比如肚脐是我们 整个人的黄金分割点;肘关节是我们中指指尖到
肩的黄金分割点;手腕是中指指尖到肘关节的黄金分割点 ;脚裸是脚尖到膝盖的黄金分割点等等。
运用黄金分割这个比可以创造出很多更加美好的事物,除此以 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很有趣的比,
同学们以后可以慢慢的感受和发现。
课后反思:




信息窗(1)——比的基本性质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39—42页。
教材分析 :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读写法,知道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
比与分 数、除法的关系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注意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
识,启发学 生灵活、有序地思考,进行合情推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
的联系,而且有 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孕伏新知
比 分数 除法
5:7 ( ) ( )
( ) 78 ( )
( ) ( ) 8 ÷10
10:15 ( ) ( )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3.出示三个分数:34 、68 、912 .
问 (1)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
(2)可写成比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3 :4=6 :8=9 :12)
(4)这三个比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5)回忆: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有什么性质?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二、推导比的性质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三、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
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
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3.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问: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54:18
(2)引导学生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5.化简下列各比:
(1)、问: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
比呢?
110:38 3/5:5/8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
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6.化简下列各比
(1)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25:4 2.7:18
(2)由学生小结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生共 同总结化简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
简整数比的化成 最简整数比。
7.练习:化简比:
60:24 5/8:7/24 5/4:0.75
四、练习:
1.填空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为 ( )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6,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 ) 。
(3)、如果7:8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为 ( ) 。
2.判断:
(1)、12:14化简后是2。--------------------- ------------( )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p>
(3)、两个数的比值是13,这两个数同时扩大5倍,它们的比值是13。-----( )
(4)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3.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00双, 九月
份生产了多少双?
4.提高题
我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 现在有一张长是27厘米,宽是12厘米的长方形纸,
你能按规定制作一面最大的国旗吗?
五 、小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
是什么 ?
六、作业:自主练习5.7.8
课后反思:




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 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
生根据课前调查交 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自主合作 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0千克
?千克
?千克
水占4份

其他物
质占1份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 4+1=5 解法二:
30÷5×4=24(千克) 30×
30÷5×1=6(千克) 30×
4
=24(千克)
4+1
1
=6(千克)
4+1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 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 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
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填空:
①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4人,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 )∶(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糖和水的比是1∶10,糖占糖水的( ),水占糖水的( )。
③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 )∶( )
2.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3.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
7+3=10 20× =14(厘米) 20× =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1010
课后反思:



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巩固练习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 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 唤醒已知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明明和爸爸的体重以及 体内物质的分配中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
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按比例分配?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 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
从问题口袋里找出问题,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
二、实践应用 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问题口袋(口答)
( )( )
(1)六(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6 :5,男生占全部人数的 , 女生占全部人数的 。
( )( )
(2)学校把 150棵树的植树任务按1:2分给五六年级,五年级分得( ) 棵,六年级分得( )
棵。
(3)选择:
①一种青铜是由锡和铜按照3:7铸成的。生产这种青铜100吨,需要( )
A 锡30吨、铜70吨 B 锡70吨、铜30吨
②一种药水,药粉和水的比是5:100,水占药水的( )
11
A B
2021
2.基本练习:
(1)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阳光小学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从300元中把100元作为数学竞赛奖励基金, 剩下200元 按3:2
的比例分配给获一、二 等奖的两名学生,两人各得多少元 ?
(3)教材45页6.
学生任选其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讲清解题思路。
3.对比练习:
(1)教材44页5.
这道题是把什么来分的?
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1:2:3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2)教材44页4;45页9.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延伸练习:
(1)教材45页7.
这道题使要把什么来分配?没有设定比,应该按什么来分配呢?为什么?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教材45页8.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拓展思路。
炎热的夏天到了。爸爸买了苹果饮料的原汁2000毫升,根据 平时自己喜欢的口味,利用量杯配
制500毫升饮料。说说自己配制方案。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 索的机会,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
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今后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回顾整理 总第( )课时
一、回顾梳理,形成系统
1.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二、应用知识,夯实基础
1.还记得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吗?
(1)快速抢答
323575
×4= 9× = × = × =
8359109
25311435
× = × = × = × =
528689518
(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结合计算,谁能说说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看谁算得对又快:
(1)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1148310
÷ = ÷12= ÷ = 5÷ =
31279711
14559315
÷21= ÷ = ÷ = × =
118610558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结合计算,谁能说说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整理比较: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当乘除法混合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呢?
4.对比练习 巩固提高
(1)
52533






)

+

73321573658358
11
(2)一只大杯的容积是 升,中杯是大杯的 。中杯可以盛水多少升?
102
11
(3)一只中杯的容积是 升,是大杯的 。大杯可以盛水多少升?
202
二、开阔视野 灵活运用
1.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其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4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板书。(4÷5=4:5= )
5
2.提问:分数、除法、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3.说出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第一组化简比;第二组求比值。
(1)
5
∶4 = 2.4∶3.2=
6
55
(2)56∶14= ∶ =
8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方法进行计算的?
4.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5.看谁能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个班有学生49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求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男生比女生少7人, 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学生完成后,重点引导学生讲清算理。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数
( )( )
(1)5.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 :4,男生占全部人数的 , 女生占全部人数的 。
( )( )
(2)学校把 90棵树的植树任务按1:2分给五六年级,五年级分得( ) 棵,六年级分得( )棵。
(3) 选择:
1
①一条绳子剪去3米正好是 ,这根绳子长是( )米
3
a.1 b. 9 c.3
4
②与12÷ 相等的式子是( )
5
a.12÷5×4 b.12÷4×5 c.12×0.4
(4)判断:
35
① ÷5 = ×5 ( )
53
11
②4分米的 和5分米的 相等。 ( )
54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4
(1)友谊超市有进口水果120千克,恰好是国产水果的 。这个超市有国产水果多少千克?
5
34
(2)校园里栽的杨树是松树的 ,栽的松树是柳树的 ,已知栽了120棵杨树,校园里栽了多少棵柳
45
树?
(3)学校舞蹈队共有40人,其中男女队员的比是3:7。男女队员各有多少人?
3.比比谁的方法巧
有两杯200毫升的蜂蜜水,第一杯是按蜂蜜和水是1:3来调配的,第 二杯是按蜂蜜和水是1:4
来调配的,第一杯和第二杯蜜水各需几毫升蜂蜜?想喝比较甜的蜜水,应选择 哪一种配制方案?
课后反思:


综合练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7-49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之一。它在教
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 相比的知
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础。
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
规律,在复习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一系列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
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练习反 馈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分
清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进一步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 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并能运用该
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组织学生迁移、类推、归 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迁移、推理等思维能
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梳理知识
1.组织回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比的意义是什么?比与除数、分数有什么联系?
(2)讨论: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和比值的意义,怎样求比值?
(3)讨论: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整理回顾


1.复习比的意义
(1)回忆:比的意义是什么?
(2)请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各写一个比,再相互说说比的各部分名称?
(3)谁能给全班同学介绍你写的比?
(4)总结: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出示: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回忆:比的基本性质是什
用处?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
(1)教材48页第8题。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再填表。
(2)引导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3)师生共同总结:比值就是求“商” ,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
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 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
小数或整数。)
三、回顾整理,评价反思
1.系统整理
2.评价反思
(1)自我评价
谈话:对于这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差距,< br>打算怎能样改进?
(2)评价他人
谈话:你认为谁是你的榜样?他在数学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想怎样向他学习?
(3)教师评价
四、拓展延伸 巩固成果
(一)基本练习
分数 分子

除法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数 商 被除数 ÷
(除号)
-(分数
线)
分母 分数值
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


1.练习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强调每种方式的份数各是多少。
2.练习第10题和第14题。学生尝试练习后,指名反馈,并说说解法,并鼓励学生加强解法多样性的
训练。
(二)拓展练习
活动一,辨一辨.
师:奥运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有何不同 (生1:比分中,后面的数可以为0,
像足球经常出现几比零;而比的后项不能为0.生2:比分表示两队分数相差的情况,而比是一种关系.生
3:比与比分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分也可看作两队分数的比.)
活动二,说一说.
师:比的应用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也能用比来说一说,你会说吗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班里最胖的同学与最瘦的同学的体重的比,
生2:我作业中做对题数与做错题数的比……平均的话大约为9.5:0.5
活动三:课后的调查.
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连我们的餐桌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你们早上都吃些什么呢?
生1:我早上吃牛奶,面包和鸡蛋.
生2:我妈妈早上为我准备了牛奶和蛋糕.
生3:我吃中国传统的豆浆和油条.
师:早餐对一天的工作学习很重要,一定要注意营养的搭配要均衡.
餐桌上也有比的学问呢:
做面包时,小麦粉与水的比是( ):( ) 煮米饭时,米与水的比是( ):( )
生1:我来猜,我来猜!
师:这可不能瞎猜,得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或实验,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生活生产中还有 其他一些有趣的比,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调查研究,我们下一堂课再来交流,好
吗?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0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和比的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材创设了运动会中铁人三项
比赛中游泳,自行车,长跑三个项目的相关情况综合情境图,让学生通过独 立思考,从而解决下面提
出的三个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 解。借助“丰收园”
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分数乘除法和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2008年,最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 感到骄傲的一件大事,你们说,是什么?队,
这就是在我国成功举行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这次体育 盛会中,各国健儿奋力拼搏,都取得了优异
的成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其中一些体育项目的情 况吧。
2.出示情景图和相关问题。
3.学生自由读题,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4.小组交流,讨论,分析每个问题的关键条件,理清解题思路,然后分组汇报。
5.师生共同 分析,总结,找出每个问题的解题关键所在,加深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和应用以及
比的相关知识的应 用。
二 补充练习,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
(1)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2份是( )千克,5份是( )千
(2)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3)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 00公顷的
地里,大豆地占( )份,玉米地占( )份,一共是( )份。也就是说,大豆地占总面积
的( ),玉米地占总面积的( ),大豆播种了( )公顷,玉米播种了( )公顷。
2.题组练习。
(1) 学校饲养场养的白兔和黑兔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求黑兔只数。
(2) 学校饲养场养的白兔和黑兔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求白兔只数。


3、 补题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女生有多少人?
(1) 说出题中比的具体意义。
(2)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
4.综合练习。
张大伯和孙大伯、吴大伯三家合作办了一个养牛场,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一 年下来,除去各种
支出,还节余10万元,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钱呢?
三家合作办养牛场的情况如下表
姓 名
张大伯
孙大伯
吴大伯
在养牛场人数
1
2
2
投入资金
8
2
0
1.按人数分: 2.按投入金额分: 3.其它分法:
三、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谈话: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奥运会有关项目的情况,而且还运用所学 的知识解决了其中很多的实
际问题。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用分数乘除法和比解决的问题,你能找 一找,算一算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 得怎么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
价)还想跟老师和同学说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对学 生本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有益的评价,也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出更高
的要求和目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 索的欲望。】
课后反思:

综合应用——美的奥秘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51页综合应用——美的奥秘
教材分析:
本综合应用是 在学生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之后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美、欣
赏美,探究美的奥秘, 进而去创造美。教材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舞台形象、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引入,


题材生动, 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以“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设问,激发了学生
的好奇心,使学 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展活动。
本综合应用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欣赏生活中的美”,即 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舞台形象、
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的美;第二个板块是“调查发现”,即通过操作 、计算、观察、发现从数学的角度
去思考她们的美;第三个板块是“创意设计与交流”,即学生运用“黄 金比”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力。
3.能够认识到数学的美,根据黄金比的知识,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计算、模型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教科书51页的图片)
看了这几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它们美在哪?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探究美的奥秘
课件展示变形后的图片
这些图片还美吗?为什么?(不成比例,板书:比)
看来事物的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2.调查发现,认识“黄金比”。
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先量一量手中物体长度 和高度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两个量之间的比,
并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1) 学生独立测量、并用计算器计算。
(2) 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3) 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测量及计算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展示:
a、数学书宽与长的比是
b、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约是
c、我的掌宽与手长的比大约是
……
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大约都是0.618:1)
同学们,刚才我们测 量的是不同事物,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计算出同一结果,当一个物体的
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 0.618:1时,会给人以最美的感觉。这个神奇的比被称为“黄金比”。(板书:
黄金比)
3.找一找生活中的“黄金比”
人们把黄金比应用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了黄金 比的神奇魅力!找一找,量一量,
生活中哪里还有黄金比?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中的黄金比?
生:课桌、铅笔、书包、眼睛……
三、创意设计与交流。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一起发现了神奇的 比黄金比,并且知道了黄
金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想不想成为设计家、艺术家?根据黄金比的知识, 你能进行那些有创意
的设计?试试看!
1.学生自由设计 2.课堂展示。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班诞生了不少建筑师,艺术家,相信今天的学习对 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帮助很大,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继续完成你们的创作,也可到网站查询其他有关黄 金比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
黄金比
0.618:1
课后反思:


四 完美的图形
——圆
信息窗1: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2---54页。
教材简介
这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轮子。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轮 子都是圆的,
引发学生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疑问,自然而然的引出对画圆以及圆的特点的研究, 明确怎样
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明白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圆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二、探索新知
1.谈话:轮子为 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画一个圆,
研究一下。
学生独立画圆。
谈话:同学们得到圆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圆的呢?
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① 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② 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
谈话: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有什么问题吗?(不圆)为什么会 不圆呢?你们画的时候有问


题吗?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 br>谈话: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种画圆的仪器——圆规。请大家用圆规画圆
试 一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
在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谈话: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 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 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教
师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自主练习第2题: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生答)
2.谈话:直径和 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
试?
学生小组合作。
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 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 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③ 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 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r=12d; d=2r。
3.谈话: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按要求画圆。
自主练习第4题,画在练习本上,同桌互相检查。然后请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画的?
谈话: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就是圆心,两脚分开的距离是半径。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我来想一想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一起了解了圆的有关知识,我们终于弄明白了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 圆形,其实,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都可见到圆的踪影,感受着圆的魅力,一
位希腊数学家称圆为: “完美的图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1.自主练习第1题(多媒体出示)。呈现风车、摩天轮、直升飞 机的螺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情形,
让学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只有是圆形的才能 平稳,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
认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多媒体出示)。引导 学生根据直径和半径的意义进行判断,使学生加深对
直径、半径的认识。
3.自主练习第3 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做在书上,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半径直
径的关系。

圆形桌面
压路机前轮
自行车轮
钟面

7.1DM
直径(D)
90 CM
半径(R)

0.62M

120MM
4.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自己做,做完后集体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我来画一画。
谈话:圆确实是一种美丽的图形,想不想画一个圆?
1.自主练习第4题。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按要求画圆:
⑴半径3厘米 ⑵直径4厘米
2.自主练习第6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练习,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把对称轴画标准且把所
有的对称轴画出来。
3.自主练习第7题(多媒体出示)。巩固对圆、数对、平移知识的综合应用。
格子纸上给出 一个圆,A、用数对表示圆心的位置B、将圆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2格C、以另一
点为圆心画一个 圆,使其半径是上图中圆的2倍。
4.自主练习第10题(多媒体出示).请仔细观察,你能 画出哪些美丽的图案?画好后,在小组内
交流欣赏。选取有创意的大屏幕展示。体会圆是完美的曲线图形 。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1.自主练习第8题(多媒体出示)。
学校要举行趣味套圈比赛,场地设计如下:
⑴这样设计比赛公平吗?分析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⑵你认为合理吗?不合理该怎样设计场地?请设计画出比赛示意图。
⑶课后把你的设计方案在操场上画图演示。





1 2 3 4 5 6 7 8

5.自主练习第9题。填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主要让学生感受 正方形内最大
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并进一步体会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6.自主练习第11题。
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量一量圆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交流 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
什么有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拓展:在正方形外画一个圆,使 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圆上。交流:这个圆的半径与正方形有什
么关系?
四、欣赏生活中的圆(多媒体出示)。
1.自然现象中的圆。
2.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3.运动现象中的圆。
五、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了解弧与扇形。
课后反思:


完美的图形单元——《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57-61页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第一次给学生渗透了“化 曲为直”的思
想。依据课标,“圆的周长”一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在
充分动手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 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
实问题。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
策略和推理能力。
4.逐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对圆周率的正确理解。
教学准备

1.不同直径的圆片4个。直尺,细绳。
2.记录圆的周长的表格。
3.课件:(1)天坛的图片。
(2)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演示课件。
(3)练习图片。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供素材
1.谈话:同学们,我们 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今天咱们一起到北京的天坛公园去看看,
那里有很多的圆形建筑呢!
2.多媒体出示天坛图:
谈话:瞧,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祭天台,由三层组成。仔细阅读这些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
出示信息:祭天台上层直径3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70米。
引导学生提出: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是多少?
3.学习圆周长的概念


谈话: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度?谁能上来指一指?
谈话: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
4.回忆测量的方法。
谈话:怎么能得到祭天台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绳测、或者其他的方法测量。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的卡片,你能测出它 的周长吗?老师这儿有绳子和直尺等工具,你能
上来测一测吗?
5.揭示课题
谈话 :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不错,可是要得到高大的建筑物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去测量你认
为可行吗?为 什么?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简单的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积极思考 大胆猜想
谈话:根据你的观察或者你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经验,猜想一下, 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什么有
关系?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交流 验证猜想
1.谈话:周长和直径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测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研究一下好吗?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1)谈话:
出示实验要求:组长分好工,将信封中的 四个圆片每人一个,用细绳和直尺测出圆片的周长和直
径。组长把每人测得的数据统计在表格中。
2)





个大组,分别求出圆1.圆 2.圆3.圆4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3)收集数据。
3.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四、分析关系 总结公式
(一)分析关系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成果?
测量对象
圆1
圆2
圆3
圆4
周长(毫米)




直径(毫米)




引导说出:每个圆的直径、周长都不一样,但是结论大致相同,都是圆的直径总是直径的 三倍多
一些。
谈话:我们测量的圆片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各个小组的数据不太一样,这 是由于在测量的
过程中出现了误差。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屏幕动画演示:
直径是10厘米的圆,周长是31厘米多一点。
2.认识圆周率。
(1)谈话:这 个比值(3倍多一些),其实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称之为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π ”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一段关于“π”
的小故事,听完后同 位之间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屏幕出示关于圆周率的知识。
(3)全班交流
谈话: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3.反馈练习:
判断: (1)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2)π>3.14
(3)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二)推导公式:
谈话:根据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你能写出圆的周长、直径之间的关系吗?
谈话: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你能写出已知直径求周长的公式吗?
学生交流,师板书 c=πd
五、应用公式 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
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59页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交流。
谈话:你能说出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式吗?
生介绍。
谈话:我们把它简写成c= 2πr
(二)发展练习:
1.右图是古代人们用来磨面的石碾。如果石碾的半径是1.2米,
那么绕石碾走一圈至少是多少米?(59页自主练习第3题)
2.课件:钟表图
钟 表分针的长度是12厘米,你能算出分针行走一圈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如果从12时到12时
15分 分针的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到12时30分呢
60页自主练习第7题


3.如图,依墙而建的鸡舍围成半圆形其直径为5米。
(1)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把鸡舍全围起来?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仔细阅读信息,思考要求需要多长的
篱笆就是要求什么?然后独立解决。)
(2) 如果将鸡舍的直径增加2米,需要增加多长的篱笆?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了解周长与直径的变化规律。)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π (圆周率π≈3.14)

C = d ×π=πd

C = 2r ×π=2πr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 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及周长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圆有关的知
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 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殿顶周长是100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祈年殿殿顶 的直径是多少?)
二、自主尝试 探究新知
师:怎样求祈年殿殿顶的直径呢?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1.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2. 小组交流算法。
3. 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1:100÷3.14≈31.85(米)
预设2: 解:设祈年殿的直径是x米。
x×3.14=100
x×3.14÷3.14=100÷3.14
x≈31.85


4. 尝试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已知圆的周长是36厘米,求出圆的半径。(学生独立做,交
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基本练习。
1.请将表格补充完整。(59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
2.一元硬币的周长是7.58厘米。这个储钱罐能否放进一
元的硬币?
3.(1)用20米的钢筋制作像右图这样的铁环,
最多能制作多少个?(学生独立做,交流时重点说一说
结果的处理,用去尾法保留结果。)
(2)如果铁环的直径是35厘米,要制作20个铁环至少需
要多少米的钢筋?(结果的保留利用进1法)



4.(1)最大的双轮自行车车轮转一周前进多少米?
(2)车轮转动一周,最小的双轮自行车比独轮自行车多行多少厘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60页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独立解决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信息找出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拓展练习

1.圆形水池四周种了40棵树,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1.57米。这个水池的半径是多少米?
(提示学生要求水池的半径要知道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让学生明白在圆形的
水池上 种树空与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求出圆形水池的周长。)(61页自主练习第10题)
2.右面是一个国际标准田径跑道的示意图。
跑道的一周是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明白
跑道的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
(61页自主练习第11题)
3.装卸工人把4根圆柱形钢管用铁丝捆扎在一起(如右图)
钢管的横截面直径是10厘米,如果铁丝接头处的长度忽略


不计,捆扎两圈,需要多长的铁丝?
课后反思: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材分析: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 公式的基本思
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创设了一个神舟五号飞船回收降落范围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舟五号飞
船预 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
要性,并 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 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
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剪拼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 技术的国家。“神州”五号飞船预先设
定的降落范围是半径10千米的圆,实际降落在半径5千米的范围 之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圆的面积
谈话:求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学生说后教师总结)
2.如何求圆的面积
谈话:同学们回忆以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是怎样求的?圆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
3.尝试探究求圆的面积。
(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学生开始分组研究圆的面积解决方法。)
(1)谈话交流:你们是怎样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在尝试探究后,估计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折叠把圆分成4个扇形;另一种是把圆
剪成四 个扇形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当学生把两种情况在全班展示后,教师有计划
地逐一贴出 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即:一个扇形,一个由4个扇形拼成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2)交流再探。
教师谈话: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于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这样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 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
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 ,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
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4)再次探究。


学生再次动手折、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
(5)课件展示
及时用课件展示出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每一份的 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分的
份数越多,所得到的小扇形就越接近于三角形。 再运用课件将剪拼的小扇形重 新组合,由16等份—
—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 成的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就
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得 到解决。
(6)公式推导及应用。
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借助 课件的演示和点化,将圆的面积转化为
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的面积=
C
× r
2
教师谈话: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范围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5题。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针对第三个图形,已知直径,怎样求面积?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决并交流。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搞清楚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已知求面积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回顾求周长与求面积的方法又什么不同?
5.自主练习5
学生尝试解决,订正时进一步强调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不同。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 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
底面积?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请同学 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
千米?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 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
一个图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
(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 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
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 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
用外圆的 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
面积除以4就 可以了。
4.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6.自主练习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12
学生先画示 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
错在哪里?从而确 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8自主练习13.14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材分析: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 公式的基本思
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创设了一个神舟五号飞船回收降落范围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舟五号 飞
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 br>要性,并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
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剪拼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 神州”五号飞船预先设
定的降落范围是半径10千米的圆,实际降落在半径5千米的范围之内,根据这些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圆的面积
谈话:求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学生说后教师总结)
2.如何求圆的面积
谈话:同学们回忆以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是怎样求的?圆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
3.尝试探究求圆的面积。


(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学生开始分组研究圆的面积解决方法。)
(1)谈话交流:你们是怎样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在尝试探究后,估计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折叠把圆分成4个扇形;另一种是把圆
剪成四 个扇形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当学生把两种情况在全班展示后,教师有计划
地逐一贴出 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即:一个扇形,一个由4个扇形拼成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2)交流再探。
教师谈话: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于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这样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 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
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 ,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
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4)再次探究。
学生再次动手折、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
(5)课件展示
及时用课件展示出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每一份的 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分的
份数越多,所得到的小扇形就越接近于三角形。 再运用课件将剪拼的小扇形重 新组合,由16等份—
—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 成的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就
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得 到解决。
(6)公式推导及应用。
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借助 课件的演示和点化,将圆的面积转化为
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的面积=
C
× r
2
教师谈话: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范围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5题。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针对第三个图形,已知直径,怎样求面积?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决并交流。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搞清楚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已知求面积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回顾求周长与求面积的方法又什么不同?
5.自主练习5
学生尝试解决,订正时进一步强调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不同。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 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
底面积?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请同学 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
千米?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 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
一个图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
(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 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
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 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
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 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
面积除以4就可以了。
4.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6.自主练习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12
学生先画示 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
错在哪里?从而确 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8自主练习13.14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圆)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8-71页。
教材简析
回顾整理是以综合信息图的形式呈现的。图的背景黄绿粉相间,色彩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回顾整
理的兴趣 。图中借助几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图的上半部分是
以总结的形式 对圆的各部分及周长面积公式进行回顾和整理;下半部分是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一道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形的特征和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 将知识系统化,形
成知识网络。
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
3.进 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应用数 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让学生拿出自己剪的圆。
谈话:同学们,看看你手中的圆,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 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认识了圆,我还知道圆的特征。
学生2:我知道了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并知道圆周率是怎样来的。
学生3:我学会了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整理总结(综合练习第2题)
谈话:同学们,既然我们对圆有了深刻的了解, 那我们就先来画一个圆,要按要求来画:①画
一个半径昰1.5厘米的圆。
②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③画出一条它的对称轴。
(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圆,并且互相比较交流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怎样?所有的直径怎
样?)
2.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圆的特征,那么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 怎样推导的呢?它们之间又
有什么联系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3.全班进行组与组的汇报 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 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推导过程。
4.学生汇报。
请各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1、 归纳总结。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昰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得出:C=#d或C=2#r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昰用“化圆为方”的方法,得出:S=#r2
谈话 :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谈话: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


1.出示课本68页上的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3.出示综合练习第4.5题
让学生先读明白题目,知道要求面积和周长应该先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出示综合练习第6.7 、8题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明白第七题要先求两车轮的周长再求它们的比。
5.出示综合练习第9.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生说应注意什么问题?
6.、出示综合练习第12题
先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再比较发现。小组合作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2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并且进行回顾整理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 步巩固本单元所学
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形的特 征和周长面积
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 的收获,看
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 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节主题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测一测,
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降落伞吧,不同作用的降落伞大小也昰不一样的,请同学们 看图片。(出示情景
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解决问题1
出示第一个问题:这种普通降落伞的半径昰多少米?其周长昰多少米?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学生交流:
已经知道了普通降落伞的直径8米,那么半径就是8÷2=4(米),周长也就好求了。
3.解决问题2
同学们算得可真快!让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的降落伞最大覆盖面积昰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决方法。
做完这道题,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求最大覆盖面就昰求降落伞伸开的最大面积。
4.进一步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从图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1)普通降落伞de的面积是多少?
(2)空投物资的降落伞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
(3)神舟五号降落伞的周长是多少?
从这些题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独立解答,做完后 小组交流,说说用本单元的哪个知识解决
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强化练习 拓展提高
1.杂技演员独轮车走钢丝,车轮的直径为40厘米,要骑过31.4米长的钢丝,车轮要转动多少周?
(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再列式计算。)
2.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昰多少厘米?
(让学生明白分针经过45分所走的路程昰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的几分之几,或者45分昰60分的
几分 之几,就是45分走的路程昰一周的几分之几。)
3、 从一块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上剪下一个 最大的圆,这块圆形铁皮的面积昰多少平方厘
米?剩下的铁皮的面积占原来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要借助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在一个正方形里,当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时,画的圆最大。)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集体交流。
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 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
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反思:















五 中国的世界遗产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信息窗1——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
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 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
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 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 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
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 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
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识 。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
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 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
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二、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 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
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 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 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
“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中国的世界遗产,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生回忆并交流上节课所学知识。)
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实际运用,整理提升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自己探究出了 一些分数计算的规律,现在我们分组来计算自主练习第1题,看看
我们的发现是不是在分数混合运算中都 可以运用。按组每人计算3道,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先交流答案,再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2.自主练习第4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4道计算题各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再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3.想一想:整数的运算律适用于分数吗?
4.自主练习第14题。
谈话:既然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大家翻到课本78页,看看14题能运用到那些运算律?


全班交流后,学生自主练习。
三、专项练习,巩固加深。
1.自主练习第8.13题。
要求: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对乘加、乘减的分数应用题加深 理解,达到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的目
的。
2.自主练习第15题。
口头解答,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聪明小屋
出示题目让学生讨论:要求上层原来有数多少本?根据已知信息得先求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自主练习11.12.16题。
六、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9—80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 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 答一些形如a×(1
±
c
)的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
b
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
解并掌握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地解答 有关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线 段图,通过自主探索、交流,知道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掌
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 略。
2.通过探索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经历策略多样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体验算法优
化的过程,获得探索的体验,发展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上 节课我们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领略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大家知道吗,这其
中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 界第八大奇迹”。
2.出示课本情景图片,简介秦兵马俑。
3.出示课本第一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简洁明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 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
小组里交流。)
2.反馈。
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一个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相比较的问题,它涉及两个基本数量关系,
一个是已清理数与未清理数相加的和等于陶俑总数,另一个已清理数数与陶俑总数的分数关系。但一
下 子要想知道未清理数,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
3.以图促思。试画图,表示出总数和已清理数。怎样表示出未清理数,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数?
4.提问: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再一次交流,明确解题思路。(学生通过 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
出已清理数,再用总数减去已清理数就能得到未清理数了 。)
6.列式解答。指名一生板演。
7.集体批改。(对解题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8.探讨其它算法。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线段图 上怎样表示?师生在线段图上找出1-
那么要求还剩多少尊,也就是求什么?
15
即 ,这是表示什么?
66
9.对比两种方法,对比线段图,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选择自己喜欢 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画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填空。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思路。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总结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 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 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 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
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
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555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
999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555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999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 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
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 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
算式。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 “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
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信息窗3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3~86页。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通过导游介绍的形式出示信息 窗中的文字信
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该信息窗包含的主要内 容是运用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
分数的意义以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
基础。对于本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利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出基本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会借助线段图,分析稍
复杂的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解决的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分数四 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策略,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把 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探
索问题的习惯。
4.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谈话: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领略了故宫、秦兵马俑等中国的古老文明,今天小导游将 带我们去游览西藏的
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大家高兴吗?
2.出示情境图:
请大家认真听导游介绍,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
②布达拉宫南北长多少米?
二、探索新知: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这
个问 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指生读题。
1.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大家先独立思考,观察 要解决的问题与哪些信息有关,找出单位“1”然后根据题意画出线
段图。
学生交流自己的画图方法,教师多媒体出示线段图。
谈话:从“已经注册的文物占文物总数的 910”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你能得出几种等量关系
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等量关系式:(1)总件数-已注册件数 =未注册件数
(2)总件数×未注册件数占总件数的几分之几=未注册件数
2.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自主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两种解法板书在黑板上。
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 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
Ⅹ-910Ⅹ=6700 Ⅹ×(1-910)=6700
110Ⅹ=6700 110Ⅹ=6700
Ⅹ=67000 Ⅹ=67000
1课时(总第 课时)


答:布达拉宫共藏有67000件文物。
3 .谈话:同学们,刚才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能说出其中一
种的解题思路吗?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用算书法解答,教师应给
予肯定。
三、巩固运用。
1.填空。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男生人数有24人。题中把( )看作单位“1”,根据“女
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这句话,可以列出等量关系:( )或
( )
2.自主练习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
交流解答方法时,重点让学生说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 上 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这个问题,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分
数除法问题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吗?(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
数除法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用方程法解决分数除法问
题的基 本方法吗?
学生交流。
二、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中的第二组信息,解决 “布达拉宫南北长多少米?”这个问题。
⑴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仔细观察,你认为其中哪句话最重要?
学生交流。可能回答:比南北长多15


谈话: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比南北长多 15”这句话最重要,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呢?把谁看作单
位“1”呢?
小组讨论。
教师多选择几名学生回答。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这道题把南北长看作单位“1”,比南 北长多15就是比南北长多的
长度占南北长的15。
⑵谈话: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弄明白了题意,那你能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学生独立画图,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全班交流。
谈话:第一条线段表示什么?另一条呢?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甲:因为把南北长看作单位“1”,所以第一条线段表示的是南北长度。
生乙:第二条线段表示的是东西长度。
生丙:因为东西长比南北长多15,所以画东西长时要 先画一个南北长度,再接着画上南北长的
15。
┄┄
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
生甲:南北长度+东西比南北长的长度=东西长度
生乙:南北长度×(1+15)=东西长度
⑷学生自主列方程解答。
1.多媒体课件出示绿点问题:如果已知布达拉宫南北长300米,比东西长少16。怎样求东西长呢?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读题,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自己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全班交流订正。
2.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三、 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1.填空
① 六一班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7,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等量关系式是
( )或( )。
②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110,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 ),等量关系式是
( )或( )。
③鸵鸟的速度比猎豹慢13,鸵鸟的速度是猎豹的( ),等量关系式是(


)或( )。
2.自主练习4.5.6。
学生独立做题后进行集体交流。
四、 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吗?(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8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反映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图。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 式提供了西部开发投
资、青藏公路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方面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此情景中提出 并解决相关的数
学问题,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考查复习。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 加以应用。
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 础上让
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回顾知识。
谈话: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探访我国的世界遗产, 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想
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

外交关系-高考体检


最喜欢的小动物-年级组工作计划


阜阳人事网-嫖娼心得


绩效审计-讲座新闻稿


节能知识-人大代表个人简历


战胜困难-北京市立新学校


私立华联学院地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计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