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萌到你眼炸
942次浏览
2020年09月18日 00: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宁夏移动-湖南高考语文试卷

2020年9月18日发(作者:胡毅安)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数学,本班学生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
20人,女生19人。总体来说经过了两 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
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
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
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
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是还有部
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也不
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 没有过关。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三
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讨论不起来。四是课堂 学习
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课堂活动缺
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 注。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
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要在本学期的教育 教学中培
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
采用各种激励机制 ,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有余
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
认识,时、分、秒, 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
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 175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 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
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 把两
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
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 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
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 要分解成
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
学习多位数除法的 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
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 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
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 分数的初
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
并为学习小数和进 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
的另 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 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
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 位
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
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 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
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2 175

< p>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
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 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
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 发学
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
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 两个数
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
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 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 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
各部分的 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
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
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
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 吨
3 175


=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 念,知道1
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 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
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
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 生活中的数学
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有余数除
6%以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
五、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
性 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
4 175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
4%以内
钟做10题
绝大多数达到
每分钟做8题


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
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
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 br>实的知识基础。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
当、适 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 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布置一些比较
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
识。
9、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
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全册教学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约61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5 175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5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时间


8.21—8.24
8.27—8.31
教学内容
一、测量:千米的认识
一、测量:吨的认识
6 175
课时
4
3
备注

机动一节


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



9.3—9.7
9.10—9.14
9.17—9.21
二、万以内的加法及练习
二、万以内的减法及练习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演算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六 9.24—9.28 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周长


10.1—10.5
10.8—10.12
国庆节放假
四、四边形:周长、估计
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10.15—10.19 四、有余数的除法
10.22—10.26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
五、时、分、秒

十一 10.29—11.2 填一填、说一说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十二 11.5—11.9
十三 11.12—11.16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1
4
4
3
2
4
1

3
2
5
2
3

1
4






机动一节
机动一节

5
机动一节

多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
2
3
2
2
4
5
5
10
十四 11.19—11.23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五 11.26—11.30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七单元整理和复习
十六 12.3—12.7 可能性
机动一节
机动一节



十七 12.10—12.14 数学广角
十八 12.17—12.21 总复习
十九 12.24—12.28 全册复习及期末考试
二十 12.31—1.4
7 175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 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 (千米、
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
活中的实例来帮助 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
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
力。
单元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
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
道1吨=1000千克。
单元教学难点:
8 175


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
量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9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
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9 175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
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
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
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
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10 175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三、五小题。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一毫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把
测量的物品换成了实物,为准确 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
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
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11 175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
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
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12 175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练习三第四题教和第五题。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
13 175


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
计、观察、测量、比较,并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
解决了这些问题,加强了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 自己
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及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学校到杨
柳河村有2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
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14 175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学校到杨柳河村有2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 从学校到哪里
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学校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100米,10
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0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 米 的 认 识
1千米=1000米
布置作业:
5千米=( )米 2000米+4000米=( )千米
7000米=( )千米 4千米-3000米=( )米
15 175


课后反思:
对 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
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 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
长度单位米开始 ,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
通 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
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渡自然,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
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16 175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
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
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
有多远。
三、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 米 的 认 识
1千米=1000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三题。
课后反思:
在课前,我让学生观察操场的一圈,让学生走一走、试一试,让
学生亲身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
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
起了1千米的观念。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
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17 175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 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
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
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 :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
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 、4毫米、5毫米、4
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 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
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 米、300米、5千米、
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18 175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
的高度)
2、同学 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
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 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
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
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 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
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五题。
课后反思: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
19 175

< p>
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
度上要比单纯知识 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
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的培养,应当放在
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
是这 个道理。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重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的进行单
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在前面我们认识过哪些能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2、填空。
20 175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3、想想下面填什么重量单位合适。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师:运来的一卡车货物的重量,为什么要用吨作单位?
生:因为卡车装的货物太重了。
师:我们教师的桌子、椅子、书本、笔等物体,你认为用吨作单
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它们的重量太轻了。
师: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比 如:
货车总重量约2吨;成年大象约重4吨……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二、新授
1、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
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 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
猴等动物,……。
2、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
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 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21 175


3、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1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间
质量单位:吨
1吨=1000千克
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课后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 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
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
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 中学习数学。
22 175



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
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质量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
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23 175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
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
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四题。
课后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 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实践,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 数学模型,
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
学价值,增进对 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
24 175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
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25 175


2、小组讨论,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交流。
(3)曹冲聪明在哪里?(聪明在于有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
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例 如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
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3厘米=( )毫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1米-3分米=( )分米
6吨-2000千克=( )千克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 )
课桌高85( )
大头针长约22( )
卡车载重8( )
一个鸡蛋约重60( )
2、判断对错
26 175


(1)一支铅笔长18米。 ( )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米 ( )
(5)小玲体重31千克。 ( )
3、在( )里填上“=”、“<”、“>”。
2吨( )960千克
4千米( )4200米
100毫米( )1分米
2050克( )2049千克
15吨( )15千克
4、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
铁比较,哪个重?为什么?
布置作业:
生活里还存在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 看
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整理和复习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 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
27 175


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
这 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

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 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
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在 编排上有以下特
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
来帮助学生理解。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并且在结合解决实际问
题中来提高计算能力。
28 175


单元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13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 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
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 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
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加起。)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
现在我 们大家就来汇报交流一下。
29 175


2、生: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电脑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
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出示“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
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
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
数。)
3、生:理解图意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野 生动物的情景引出新课,让
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
的信心。
二、 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师: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
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后,先进行估算。
3、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4、看看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汇报交流,说说你还有
哪些问题遇到困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
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 意识。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以
30 175


前学过的,自己可以解决 的问题,当列出的算式学生没有办法独立解
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1、提问:还有那些数学算式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
2、鼓励学生提出多个问题。
3、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如“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
少种?”(电脑出示)
4、生:(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2、)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
(3、)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 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
探索了98+25的各种算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大的数用 口算不容易,
转向进一步引导万以内加法竖式计算的好处。
5、教师板书。

6、边板书边让学生讨论“十位满十,怎么办?”
7、教师要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
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设计意图]:通过学 生仔细观察,比较,找出这类连续进位加法题的
特点,也就是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用自己的眼睛 发现的,感
受深,记得牢固
三、巩固练习
31 175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两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9 8
+ 2
1
5
1 2 3
教学反思: 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和掌握两
位数的进位加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 位上是几个
数相加的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然后把 学生汇报的方法在学生中讨论,达到新的认识度,再
通过实践完成“做一做”,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
第二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熟练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32 175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笔算两位数的加法
25+38= 45+29=
2、我知道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就是 。
3、理解:计算25+38时
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笔算时要( )对齐。
4、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
其余补充、评价)
﹡1、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2、笔算:65+76= 53+69=
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
我来闯关:
1、 我来算一算: 49+57= 27+88=
2、 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如果买这两样要用多少
钱?
3、故事书59本,比连环画少6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
4、把下列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4分)
33 175


98+54 92+78 56+76 73+37
( )>( )>( )>( )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三题。
板书设计:
两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2 5


+ 3
1
8
6 3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对计算法则的记忆和应
用的重视,转 而关注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通过图中给出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解决 ,在学习连续进位
加法之前先独自估计,再将自己估的结果及估算方法与小组交流,培
养了学生 估算的意思和能力。
第三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
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4 175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
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 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
到了吗?
2、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3、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 字进行计算,很
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
面让我们在 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
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
35 175


什么?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 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
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
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三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3 7 6 + 2 8 4 = 6 6 0(种)
3 7 6
+
2
1
8
1
4
6 6 0
教学反思: 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这个情
景,根据各个物种的统计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列
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
36 175


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得对不
对 呢”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时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
第四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 br>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 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
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
船载的东西最多?哪 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
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
37 175


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
确吗?
三、京广中心 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
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 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 915 351 85 464
649 873 792 127 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十、布置作业:
38 175


完成练习五的第十题。
板书设计:
连 续 进 位 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 、改错以及解决问
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
算很快发 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
的认识,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 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
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得方法能较快完成 正确的竖式。
第五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
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39 175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 br>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
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 ,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
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 标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
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
方?
师:通常 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
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 并不妨碍我们解决
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
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
40 175


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估一估:517-348≈
想:把517估成( )348估成( )
2、算一算:
517-348=
5 1 7
+3 4 8
3、想一想笔算三 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是如何算的,要注
意什么?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4、完成课本第2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
其余补充、评价)
﹡1、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先相同数
位 ,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时就从 位退一
当 ;然后再算十位,十位不够减时,从 位退一当 :
最后算百位。
2、算一算:842-358= 712-257= 672-114=
三、我来闯关:
1、填空
41 175


2、商店运来
午卖出154瓶,下
剩多少瓶?
3、苹果树416
被减数 476 745 703 900
510瓶矿泉水,上
减数


89 679 568 768
午卖出174瓶,

棵,梨树358棵,
桃树169棵。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
(1) ? 算式:
(2) ? 算式:
(3) ? 算式: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连 续 退 位 减 法
5 1 7 – 3 4 8 = 169 (千米)
5 1 7
- 3 4 8
1 6 9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 ,所以在
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
把课本中的主题 图用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
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
42 175


进入到新知的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六课时: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三位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
1、阅读教材第24页例2,看不明白的有红笔勾画出来。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
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2、我来算一算:402-358= 501-157=
3、思考:当十位上退1时,十位上是0,怎么办?
﹡4、三位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43 175



任务二:三位数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
1、阅读教材第24页例3,看不明白的有红笔勾画出来。
2、我来算一算:420-358= 500-157=
﹡3、三位数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
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
2、交流、展示:
(1)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2)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计算应注意什么。
三、我来闯关:
1、算一算,每种商品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原价902元 原价800元 原价203元
现价758元 现价546元 现价168元
便宜( )元 便宜( )元 便宜( )

2、饲养场用8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517只小鸡,下午
44 175


比上午少孵出115只。(12分)
(1)下午孵出了小鸡多少只?
(2)这一天共孵出了小鸡多少只?
(3)还剩多少个鸡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25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5 0 7 – 3 4 8 =315(千米)
5 0 7 5 0 0
- 3 4 8 - 1 8 5
5 9 5 9
教学反思: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
难点。教 材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
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课需解决 的问题:“要从十位退1,
十位上是0,怎么办?”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
业反馈情况并不理想。
第七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45 17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
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
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
男生组: 574+200 456+198 725+79
女生组: 574+200 456+200-2 725+80-1
46 175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
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
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
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 276 + 98
(1) 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 简便?概
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7 175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
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 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
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 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第八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教师根据知识
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48 175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68=70-( ) 77=( )-( ) 99=( )-( )
298=( )-( ) 397=( )-( )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
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
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 453-300 748-97 356-299
女生组: 453-300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
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
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
先看作整十、整百 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减法的一些
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49 175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
便?
(2)想97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
了应怎样?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 便?概括
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 )=435-300+2 534-( )=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六题。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教学反思:
50 175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突出算理,重视方 法。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
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
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
过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 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
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第九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
加法验算 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
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
发表意见。)
51 175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
1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
计算的结果?)

1 3 5
+ 4
1
8
1 8 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
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 法和结果。鼓励学
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135,< br>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48+237 637+335 410+307
3、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

657 412 805
和 和 和
288 269 98
52 175


4、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五、布置作业: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验 算
135+48=183(元)
1 3 5 验算: 1 8 3 1 8 3 4 8
+ 4
1
8 - 1 3 5 - 4 8 + 1 3 5
1 8 3 4 8 1 3 5 1 8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 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
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
象,学生往往难 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通过一些练
习,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 系来验算的。
第十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53 17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 并通过
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
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
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 一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
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 3元,阿姨找
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2 0 0 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 1 8 3
1 7
板书:减法的验算
54 175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
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 结果,鼓励学生说
出不同的方法,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我用17加
上 183,看是不是等于200。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
加法竖式。
2、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3、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48-237 689-346 310-207
4、比685少398的数是多少?
加数
加数
724
189
615


278
55 175


5、填表:
四、全课小
和 721 459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验 算
200-183=17(元)
2 0 0 验算: 2 0 0 1 7
- 1 8 3 - 1 7 + 1 8 3
1 7 1 8 3 2 0 0

教学反思:
在学习验算的 方法时,由于学生有了加法的验算方法作为基础,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材,组织好教学 ,组织学生认
真观察主题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机会,吸引中下生
积极参与学习 ,小组愉快合作。但是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今
后在教学中,要多关心他们。
第十一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验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56 175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 3 4 6 6 3 4 0 4 2 3 9
- 1 8 2 + 2 8 2 - 1 8 6 + 5 7 1
5 5 2 8 4 5 3 1 8 8 0 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937 330 108 193 7230 1091 1037 267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 □ 4 □ 6 □ □ 4 5
- 4 2 □ + 3 □ 4 + □ 5
4 7 1 8 0 3 9 □ 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7 175


5、教材第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
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29— 30页第3、5、7题。
三、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 以 内 的 加 减 法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 500-328-85=87(元) 500-496=4(元)
教学反思:
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 际问题的题,都
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
生分析理解 ,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本课中,我随着学
生得出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题意的 完整。在以后的教学
中,要切实的、扎扎实实的备学生、分析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
具实效 性。
第十二课时: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58 17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
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
4、通过“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引出整理和复习的内容。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5、使学生在小组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本单元各个知识的混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复习
1、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加
他们的讨论吗?
2、肯定学生们的回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笔算
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回顾整理 构建网络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先讨论;再将本单元知识点写
到练习本上。小组长执笔。
2、全班交流,各个小组长汇报学习成果。
三、重点复习 强化提高
59 175


自主完成教材33页1、2题。
四、自主检测 完善提高
老师根据学生平时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出一部分练习题,检测
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先提问题再计算
回顾整理 构建网络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a: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b: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c: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 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
续退位。
d: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e: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
一位进1。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
从前一位退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60 175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
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
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
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 忘记比原来少一。)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笔算加法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
续进位,
笔算减法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教学反思:
利用旧知,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对于笔算加减法的注意事
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 我比较重 视让学生理解题
意,忽略了学生对计算算理的叙述,所以有的学生在说算理时语言不
规范,在练 习设计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
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第十三课时: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
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61 175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
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
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
行整理 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
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
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
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 内容,
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 br>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 7 7 2 6 9 4 0 7 0 8
62 175


+ 5 9 + 5 9 8 - 7 6 2 - 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
面小红旗。(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
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
午孵出337只小 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 孩子们一起回忆
了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
为完成本课 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创设生活
63 175


情境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
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 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 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
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
程。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
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64 175


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约10课时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
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
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学用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
学生进行热 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
65 175


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根据学生回答板
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
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 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
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
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66 175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
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 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
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 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
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 生的回答,相应
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
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 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
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
的名 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
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 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
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 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
(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 :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⑴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⑵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67 175


⑶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⑷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
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
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
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 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
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
呢?需 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
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 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你
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 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
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 ;
68 175


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 对边一样
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
四个角也都不是直 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 些
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
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
们认识了什 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
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八、布置作业: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四个顶点
课后反思: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看看哪些是四边形的图形,学生
69 175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在判断过程中,学
生解决 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并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慢慢的得
到了判断四边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 学思想得到锻
炼,在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会它们在知识形成中的作
用,认识它们的本 质特征,逐步做到自觉灵活地应用所要解决的
问题。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70 175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 )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
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
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 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
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
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
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在方格纸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71 175


2、数一数: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 )个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九第1—3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没有一个直角,四个顶角,容易变形。
课后反思:
通过复习长 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
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 还是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
边形的特点 。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
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 定性。最后通过观察
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练习九第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
内容。
72 17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
边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1、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发现与总结,加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
识。
2、在拼图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
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记得它有哪些特点吗

(2) 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

,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
的颜色。

二、基本练习
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
73 175


学习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1)玩七巧板
今天老师给你们 带来了好玩的玩具,看一看,是什么?玩之前有
个要求:请你们用七巧板的平行四边形拿出来给同桌看一 看。
请你们用七巧板拼一幅美丽的图案,并用你拼的图形说一句话。
(2)出示课本练习九的第4题。
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
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
(3) 再动动你的手,把下面的图形变一变:出示练习九的第三题

(4) 画一画:完成练习九第2题。
① 要画一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说明你画的图形要和这个图形的
地方相同。
② 要 画一个和它对称的图形,有什么好办法吗?同桌的同学相
互讨论:画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要求。
三、练习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行四边形又有了那些认识?
四、课后作业
1、填一填
(1)四边形有()条边,有()个角。
74 175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
行四边形及其特 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
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 平
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
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 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
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比较让学生
了 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
倾斜的平行四边形。

第四课时: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三年
级上册第41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知道用测量的方法
来计算周长。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75 175


3、让学 生积极参入到各种操作活动中,并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
4、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图形、树叶、细绳、直尺、卷尺、水彩笔、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么?这个故事的 结尾谁来给大家讲
讲。今天乌龟和兔子决定再赛一次,你看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课
件:乌龟 和兔子在环形跑道上比赛的情境,最后兔子跑了一周到达终
点,而乌龟只跑了小半圈。)
师:谁获胜了?为什么兔子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回答时
课件再演示)兔子和乌龟在相同的时间跑 了多少?
[揭示课题]兔子沿着操场跑了一周,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
跑道的周长, 乌龟跑的长度能说是这个跑道的周长么?今天我们探索
的就是周长。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 图形的周长。(板
书课题:周长)
76 175


师: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生: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从周长的名字中想到的。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
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二、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
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77 175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 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
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 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
呢?
三、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自己选一个看看你
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
什么办法吗?
四、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
子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
78 175


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六、课后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
长,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了周长,
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剪一剪、画一画 为中心,使学生在熟悉、亲
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优化的活
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意识。
第五课时: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
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79 175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它的特点是什么


3、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4、相邻的两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二、新授
(1)同 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
关长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理解长方形周长 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
方形的宽。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20分米
10分米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80 175


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什么叫做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
的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
摸你自己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 一位同学把围成这
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
(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 是多少,可以用
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
就不行了。 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呢?
①出示例2: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
少厘米? 6厘米
4厘米
②教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
想的。
6+4+6+4=20(厘米) 6×2+4×2=20(厘米)
(6+4)×2
=10×2
=20(厘米)
③ 比较。
它们算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
81 175


④ 反馈归纳
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 两个
长的和,4×2表示两个宽的和)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个长和一个宽的
和)
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也就是长方
形的周长)
长方形 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加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
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8分米
6分米 (8+6)×2
=14×2
=28(分米)
(5)小结: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 想出了3种
方法,都对。第一种方法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
两个长的和加上 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
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 此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5厘米 8厘米
3厘米 2厘米
四、课堂总结
82 175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45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6cm
4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6+4)×2
=10×2
=20(cm)
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
组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 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
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的除了求长方
形和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
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 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
念。
第六课时: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46页例2、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
83 175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经历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
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正方形周长的探索与抽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细铁丝
教学过程:
一、预作铺垫,引出新课
1、围你喜欢的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细铁丝,围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看看谁围成的图形最美。
同学们的小手真灵巧!围出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说说你围的图
形的周长吗?
2、引出新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
该怎样计算呢?谁能说一说?
正方形的周长到底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
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围正方形。
我们知道,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
84 175


和。想一想: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刚才那根细
铁丝围一个正方形,看看 谁围得又快又好看。
肯定学生围的办法。如果要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引导观察,请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1)如果学生量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可以提问:“需要量正方形
的每条边吗?”
( 2)如果学生只量正方形的1条边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可以
只量正方形的1条边,而不需要再量其它 3条边?”
3、探索算法
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学生算完后,找两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
到黑板板演。
8+8+8+8=32(厘米)
8×4=32(厘米)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1)请第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正方形有四条边,求它们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长度的总和,所
以用:8+8+8+8=32(厘米 )
(2)请第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为每条边长8厘米,共有4个8厘米,
所以用:8×4=32(厘米)
4、比较。
85 175


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对,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简
便?为什么?
(求4个8连加,根据乘法意义用乘法比较简便)
5、小结
通过同学们量一量、算 一算,探索出了求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今后求正方形周长,我们就可以用“边长×4”计算。
三、发展应用,巩固练习
1、巩固周长的概念:计算下面正方形的周长。
5厘米 3厘米
要计算这些正方形的周长,必须先做什么?
2、变式练习:教材“做一做”第1题。
3、实践练习:在周围找几个自己喜欢的物品,算一算它们的周
长。
四、课堂总结
你能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个比较,说说它们为什
么不同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 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8厘米
1、8+8+8+8=32(厘米)
2、8×4=32(厘米)
86 175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
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 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
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
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肯
定。教学中,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 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
第七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87 175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
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
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88 175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计方形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是人们
不断总 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通过教学,大部分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周长,个别学生在计算时
还容易落掉乘2,还要在练习中多指导、多训练、多观察实物,从中
更 好的理解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使计算更加准确。
第八课时:估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 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
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
教学重点:
89 175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估测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教学用具:直尺、彩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
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
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 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
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
得更准确吗?
90 175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一题
(1)人人动手把估计结果写在题板上。
(2)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小组合作)
(3)说说估计方法。
(A一段一段的估计,先算出周长再比较;B分别将两图的线段
分段对比,估计两条线段是一样长还是哪条长些、短些,从而估计出
周长最长的图形。)
2、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1)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测方法。
(2)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估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最后的估计还仅仅停留在借助物体去量、比划上,且 估计
的策略单一(大部分选用“丝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引导学
生对估计策略进行讨论 和选择。教学应调整为在自由选择物体估计前
91 175


增加估计策略的选择环节。
整理和复习
--------------四边形
教学内容:四边形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正确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 初步的运用。
2、通过对四边形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我们学过的有关四边形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了整理,现在请同学们先进行小组交流,把你们认为好的
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课前安排 学生自己整理,课堂上只进行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
交流后请每个组派个代表进行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其他同学进行评论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
最后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课件)。



四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92 175











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9天

周长
长方形周长计算: (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计算:边长 ×4=正方形的周长
二、典型例题 沟通联系
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会不会
应用呢?
(一)复习四边形
1、找一找,涂一涂。(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 br>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正方形与它有什么不同?研
究四边形,除了研究边和角的特 征,我们以后还将研究其他的特征。
2、画一画(请你在方格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复习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你能量出手中的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算一算,这张
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多少?
93 175



2、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1、
2、
3、

4、一个正方形的鸡舍,一面靠墙,三面用篱笆围起来。(如图)
94 175


(1)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2)如果现有篱笆长是12米,能围成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鸡舍?
5、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
周长是多少?
四、小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又系统的复习了四边形的知识,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
活里, 还有很多有关的例子,课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
真分析,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
学生的生活常识。周长的计算是 学生掌握的难点,通过练习,主要是
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正确方法的重要性。联系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把课堂所学主动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
95 175

四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9天

周长
长方形周长计算: (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计算:边长 ×4=正方形的周长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使学生巩固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
式,熟练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熟练的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测量学
4、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熟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同学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的生活 中经常遇到
各种各样的四边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四边形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
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
长是多少?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96 175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学生自由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师巡视指导。
(2)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
生展示讲解,师做适当评价。
(3)小结:归纳能力真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有关四边形的
知识整理的很具体全面。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师:通过整理交流你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有了哪些全面的认识?
(2)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了哪些全面的认识?
板书: 四边形
长方形 长方形周长 周长=(长+宽)×2
正方形 正方形周长 周长=边长×4
平行四边形
(3)你还有哪些知识感到困难?
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 重点突破
(1)判断正误
A、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B、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 )
97 175


C、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 )
D、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2、计算周长
(1)
形的





(2)给正方形菜地围篱笆。


篱笆总长

3、 铁丝长48米,要用它制作一个正方形铁框,它的边最长是
多少米?
三、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师:同学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真行!老师现在
遇到一个麻烦,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老师这儿有一块长是50厘米,宽是30厘米的长方形棉布。
算一算这块棉布的周长是多少?
(2)课本47页3题
(3)课本48页6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98 175
计算长方
300毫米 28厘米
200毫米 12厘米

16米
9米

周长

周长
边长 5米 43分米

900厘米


1、( 在方格纸上) 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
方形。
2、两个小朋友用步测得草坪的长 是54米,宽29米,假如他
们围草坪走一周,一个小朋友走多少米?两周呢?
3 、明明有一张长38厘米,宽比长短12厘米的照片,请你用
木条帮他做一个相框,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 木条?
4、如图,一个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沿中间这条
线剪开分成 两个长方形,他们的周长总和会增加( )厘米。
5、师生互评
6、小结
这节课你表现怎样?哪些地方有待于加强?
教学 板书:
四边形
长方形 长方形周长 周长=(长+宽)×2
正方形 正方形周长 周长=边长×4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单元内容 ,基本学会了计算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出现稍复杂的问题有多数同学还不会,这说
明学生 对周长的概念还不深,今后还需进一步指导,加深练习。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态度、价值观的形
成。
99 175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 的教材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的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2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
实际问题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除法是除法试商的 基础在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是大量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 要
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把这一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
数除法,就为以后学习除 法试商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例1(利用表
内除法教学竖式)(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2)利用学过 的表内除法
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
分的含义教学时 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
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例2(有余数除 法)(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2)体现弹性要求,可
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 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
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3)教学时要
提 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 系)(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
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不同 的方式:除数
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总结出计算有余数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 小的计算法则
100 175

冷水洗脸的好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销售内勤职责


广东省考试人事局-重庆市人事考试网


青铜器时代-教师考核个人总结


2011北京中考英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六级时间安排-计划表


初一家长会发言稿-杭白菊导游词


郭书瑶写真-女生身高体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