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精选
幼儿园家长工作心得-雪景短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精选
一、口算:(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164= 205= 369= 5 + 5 =
78= 279= 35+55= 86-35=
488= 546= 7 3= 5 5=
64+9= 17-9= 83-73= 427=
62= 328= 21+3=
162=
二、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
72(52-44) 7 8-15 5
+ 96
三、填空:(共34分)(其中第7小题占8分,其余每空占1
分)
1、244=( ),口诀: ,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请在○里填上+、 -、或。
8○2=6
9○3=3 6○6=36
35○7=5 6○4=10 18○2=9
3、请在□里填上适合的数:
4□=28 □6=42 56□=7
49□=7
72□=9 5□=20
5、
6、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
45
122 81 728 426
第1页共5页
7、给、、=找家。(每小题2分,共8分)
32+9〇67
15-3〇124
3+3〇33 79〇88
四、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4分)
(1)、328=4 读作32除以8等于4。 ( )
(2)、拉抽屉是旋转现象。 ( )
(3)、小明有35元,我有5元,我的钱是小明的7倍。 ( )
(4)、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 )
五、画一画:(共10分)
1、照样子画一画,并与上面的画法不同,写一写○的数目是
●的数目的几倍。(3分)
2、分别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每
题3分)
3、请画出下面图形向右平移8格,再向下平移4格后得到
的图形。(4分)
六、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6分)
1、42比7多多少? 2、49是7的几倍?
1、算一算,我们班现在有多少个同学?(4分)
2、4人玩一副飞行棋,有32个同学,大家同时玩需要多少
副飞行棋?(4分)
3
、一件衣服要钉9粒纽扣,7件衣服要钉多少粒纽扣?现在
有45粒纽扣可以钉几件衣服?(6分)
第2页共5页
4、小兔一家人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5分)
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br>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
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
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
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
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
,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于是便
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
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4分)
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第3页共5页
要练说,得练
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
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
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别
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
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
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
,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
记
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问题: ?(2分)
解答:
(2分) <
br>“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
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第4页共5页
不再有年
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
“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
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以上就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精选全部内容,希望能给大家
带来帮助!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