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楞严神咒-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
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
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
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
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
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
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
棱
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的6~7.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
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
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
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第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
体
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有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
3
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
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
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
)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
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
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
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
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
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
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
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
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
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
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
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
(2)题。
4、做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同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
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
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
联系?
五、作业
4
练习二第3、4题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例5,练一练,练习二6~10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
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5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
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
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10题
思考题(选做)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
例6,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1~4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
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6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
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7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例8,练一练,练习三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
厘米的实际
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
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
书
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
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
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8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
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
方米,
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
第8题 思考题
第7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例9,例10,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
并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
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约有多大
2、什么叫体积?
9
二、新授:
1、出示例9
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1)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2) 全班汇报。
2、教学例10
结合教具讲解:
(1)每排摆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摆1排,摆1层。
让学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求出木块总数:
4x3x1=12(个)
它的体积是:
4x3x1=12(立方厘米)
让学生说出道理,明确方法。
(2)照上面的方法摆3排。
让学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提问:你能根据前面的方法,求出木块的总数和体积吗?
启发学生独立完成:4x3x2=24(块)
4x3x2=24(立方厘米)
(3)摆2层呢?学生独立完成
3、结合例9和例10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
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
体的体积?讨论得出: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
长、宽、高的乘积,所以:
长方体的体积 = 长X宽X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
V=abh
4、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它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字母表示
V=a×a×a=a?
出示试一试题目
10
让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出根据,集体订正。
三、练习:
练一练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出根据,集体订正。
四、作业:
P20 1、2、3
第8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教学第20页内容,认识计算直棱柱体积的统一公式。练习四4—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
何体的
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
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
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
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
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
先
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1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
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
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
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
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
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
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
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
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
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
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
=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
面
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
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
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
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
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
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
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
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
推出这个正方体体
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
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
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
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四第4题
12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四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
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
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4、练习四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
的长方体情境──再
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6、7题.
第9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例11,练一练,练习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
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
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
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
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
方分米=100平方
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
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
13
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
就
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
积就是(10×10
×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
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
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
写在黑板上)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
.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
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
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
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
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
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
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
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
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
回答后将书上第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
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14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四
第3、4题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例2,练习四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
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
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四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四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四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
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15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
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b(厘
底面
h(厘
表面
16
体积
(米)
厘
米)
18
长方体
8.1
正方体 6
12
积(平
方厘
米)
32.4
米)
积(立
(平方厘
方厘米)
米)
7.5
162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P,23 1、2
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练习与应用的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17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23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
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2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思”,完成书本第25页第11、12、13题。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
求是的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11、12、13题。
教学过程:
一、 第11题
18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 第12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 评价与反思
先让
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
理的评价。引导学生
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
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第14课时: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2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
索并发现
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
题。
2、 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
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
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 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
、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
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
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
个正
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 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
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
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19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在
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
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
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
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
的。”
5、 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
的面
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
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1课时: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1、“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
20
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
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1米)
问:做一朵稠花用310米稠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稠带?你能在图中表示出来吗?
学生涂色操作
问: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310+310+310
310×3 追问:是怎样想的?
明确:求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
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从本节课起,我将学习
分数的乘法。
观察: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310×3
启发:想一想,310×3的积应是多少?你能联系由有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结果为
什么是910?
学生交流讨论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计算310*3时应该怎样算?
小结:计算310×3时,可以用3 3的结果作积的分子,积的分母仍然是10。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稠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稠带?
学生尝试计算(板演)
评讲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指出:计算分数相乘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3、小结方法
引导:比较刚
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
怎样计算?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
br>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涂色,再列式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3、做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
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五第3~5题
先独自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突出:
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
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1
四、总结
问: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五第2题。
第2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2、练一练、练习五6~11题。
教学目的:1、引导
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
数乘法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完善对分
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答17×3 310×5 9×512
问:分数乘整数如何计算
小结:分数乘整数,只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
时,能约分的要先约
分,再计算出结果。
二、新授
图文结合出现题目
教
学例2:小芳做了10朵稠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1)红花有多少朵?绿花
有多少朵?
1、 解答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明确: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2)让学生尝试解答。可能会用10÷2
(3)指出:求10朵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列出算式:10×12
学生算出结果。完成板书。
2、 解答第2题
(1)
问:绿花的朵数是几朵的25?
(2) 在图中圈一圈,从而理解求绿花的朵数,就是把10朵花平均
分成5份,求这样的
2份是多少。列式为:10÷5×2
(3)
指出: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4) 学生计算
3、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提意涂色,再列式计算。
第2题
先填空,再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评讲分析
22
明确:求3瓶多
少毫升,就是求3个900毫升相加的和;求13瓶有多少毫升,就是求900
毫升的13是多少毫升?
求小明喝了多少毫升,就是求900毫升的14是多少。
2、 练习五第9题
先引导学生比较表格中的分数都是以四月份的天数比较后得到的,都以“30”天为单位“1”. 明确:要比较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1级、2级的天数最多,自己要直接比较这几个分数
就行了。
练习五第10题 独立解答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五7、8、10。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的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2~15题。
教学
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简单实际问
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
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
决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
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例3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
1110,
绿花是黄花的610;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
花的611,等等
。
新课
1、 教学例题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
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110?也
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
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看作单位“1”,也就
是说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
朵的110。
列出算式:50*110
再问:列式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 教学“试一试”
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23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扮演
评讲分析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
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
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时,
关键是要弄清这个分数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
时又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自解答
3、 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解答时说出思考过程
练习
1、 做练习五的第12题
计算填空
观察
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
,所得的结果比原数
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五第13题
启发学生利用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
3、做练习五第14题
先说一说题中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将数量关系填写
完整。
4、做练习 五15题
独立解答
解答后提问:这两题瘟神们都用乘法计算?比一比,她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学目的:1
掌握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比较,一道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100厘米的12是多少厘米?
40千克的58是多少千克?
12的38是多少?
8米的12是多少米?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24
1、 教学例4
依次呈现长方形图,问:图色部分是这个长
方形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是12的几分之
几?又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明确:12的14是18,12的34是38。
思考:求12的14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的34是多少呢?
完成填空
想一想:怎么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2、 教学例5
(1) 出示算式23
×15,23×45,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在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23的15和23的45
(3) 写出两道乘法算式的积
3、
将四个乘法算式排列出来,比较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因数中的分子、分母,有什么
发现
4、
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5、 “试一试”
(1)提醒: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要先约分
学生解答 、小结方法
(2)完成填空;
讨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小结: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整数相乘也可以看作分数与
分数相乘,因
此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发同样适用于 分数与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
以直接按此前学过的计算方法
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 的分数,
这样比较简便
(4)
板书书写格式
6、“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再评析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六第1题
2、 练习六第3题“改错” 找出错的原因再改正
3、
练习六第4题“算一算,比一比”通
比较两组算式,让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时,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再相
乘
提醒: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不能混淆。
三、总结
四、作业:练习六第2题、第4题。
第5课时:分数连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6及“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6~9题。
25
教学目的: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计算49×114 27×5 35
× 13 56 × 15 712 × 27
问: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二、新授
1、 教学例6
六
年级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做稠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
的朵数是二班的
34。三班做了多少朵?
(1) 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每个分数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
(2)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先画谁?怎样表示二班做花朵数?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三班的
线段
(3) 分组讨论解题思路
(4) 列式计算
(5)
列出综合算式,示范进行计算。
2、“练一练” 模仿例题的格式独立进行。
评析纠错,提出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1、 解答练习九第11题
(1) 先求出各题的积
(2) 比较积与方框中的分数的大小
(3) 交流
(4)
小结: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
于原数。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六第10题、13题。
第6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7及练一练和练习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一个数
的倒数。
2 培养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通过合作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认识
问:看到倒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们产生了哪些想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26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一) 意义
1、 男女比赛
男生做:59 7 712 85 1136 7 310 59 79 95
女生做:45 54 710 107 313 0。25 4 1 1
学生比赛,决出胜负
2、 思考
问:为什么 女生做得快呢?
观察第二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乘积是1)
问:像这样成绩1的算式你还能写出几个?
3、 归纳总结:数学上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
加深理解: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
强调:说倒数时,要说清楚三句话:(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 )和( )互为倒数。
问:如果问你什么叫倒数,你觉得哪些字词值得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 倒数的求法
1、找出35和23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结出求倒数的方法。(只要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4、找一找
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起来
53 8 67 35 18 6 76 1
0
着重讲一下1的倒数为什么是1,以及0为什么没有倒数。
5、“练一练”书上第36页。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练习六第16、第18题。
2、做练习六的第19题
先做再观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真分
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
倒数都是真分数;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非0自
然数的倒数都是以这个数为分母的
分数单位。
三、总结梳理
四、拓展提高
8 2( )8 × 12 10 5( )10 × 15
第7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9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帮助学生梳理一单元的知识要点。
2、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27
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自行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评讲时结合题目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地方
明确:一个分数与1相乘,积仍是原来的分数,一个分数与0相乘,积为0。
2、做第2题
提醒学生:计算分数乘法时,能约分要先约分再相乘。
2、 做第3题
首先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一填中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做第5题
先解答再评讲分析:第1个问题是求5个14,第二个问题是求65克的14是多少
4、
做第6题
做完后可将72改成3。5倍。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质是相同的。
5、 做第7题
6、做第6、8、9题。
第8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41、42页的第10题~15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猜想、严整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的挑战性与趣味
性。
2、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 做第42页地14题
第1题:先观察前三个分数,发现规律: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12。
第2题:可以先提示
:23乘什么数等于1?1乘什么数等于32?32乘什么什么数等于
94?
2、
做第15题
(1) 先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2) 涂色
(3)
让学生提出别的问题
3、 做思考题
28
先计算,再找规律
得出结论:分母是相邻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 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她们的积。
二、组织评价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
份是多少用除
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
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
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4
(2)提问: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列式?为什么?
5
4
(板书 ÷2=)
5
4
(3)学生讨论:
÷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5
(4)让学生交流想法:
4411
谁能再说一说, 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 × 来计算?
是2的什么数?(倒数)
5522
2.教学“试一试”。
44
(1)提问:如果 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
÷
55
3)
29
4
(2)
÷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5
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2) 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
(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练习七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
接除以
整数?
五、作业
练习七第1、3、4题。
第2课时: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的5-8题。
教
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
计算方法,能正
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
的意义,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1、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494
1.口算:
÷3 ÷4 ÷6 ÷2
85513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
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
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4÷2?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
板书:4÷
1
?
2
11
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是几?
22
1
=4×2
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
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
(3)出示:4÷
11
=12 4÷=16
34
11
=4×( ) 4÷=4×( )
34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
2
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
2
3.想一想:4÷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3
31
板书:4÷
23
=4×=6
32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 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例4、练一练、、练习七9-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
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153
÷2 ÷4
÷10 ÷6
341210
3433
9÷ 4÷
2÷ 1÷
105142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32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
93
=
1010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93
得多少?
1010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910
103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93910
=
1010103
3313
,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
55510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
算。
333
313
=
5105
555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33
1
(甲≠0)
乙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独立
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
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练习七第9、13、14题。
第4课时:除法简单应用题(1)
教学内容: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
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
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
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
,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2
。
3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2
=小瓶里的果汁
3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34
600÷
2
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x
升。
x
×
2
=600
3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x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1
=喝了的升数
2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八第1题。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练习八第2、3题。
第5课时: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2)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4-8题。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
题.
2.进一步掌握解答相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培养灵活解题的能力.
35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1. 直接写出得数。
25142513
2. ÷2 ÷ 4÷ ×3
5÷ ÷
58877644
学生看题口答。
2.解方程。
121053
X = X = X = 48
332178
板演,讲评。
二. 实际应用。
1. 说数量关系。
2
(1) 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3
5
(2)
黄瓜的种植面积是西红柿的 。
6
2. 选择条件和问题,并解答应用题。
(1)
出示:一件上衣60元。
一条裤子40元。
一件上衣多少元?
一条裤子多少元?
(2) 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3.
出示: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其中白菜有50千克,黄瓜是白菜的45,黄瓜有多少千克?
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其中白菜有50千克,正好是番茄的45,番茄有多少千克?
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其中白菜有50千克,比茄子多45,白菜比茄子多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答,并讲评。
4. 同桌间相互分析练习八的第5 6 8题。并提出疑问。
三. 小结:在练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 作业:练习八的第5 6 8题
第6课时: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6,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的第9-12题。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数乘除法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具体计算中明确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增强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36
1. 计算。
41231522
×3 ÷ ÷
×
55102453
5355224
÷ ÷ ÷5
÷
846731515
校对,说说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揭题,如果我把每组的算式综合起来,你会计算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连除,
乘除混合运算。
二.新授。
1. 教学例6。
(1) 出示题目。明确条件并整理条件。
3盒
3
每杯 升 可以倒满几杯
10
4
每盒 升
5
(2) 学生试做。
(3)
讲评,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4) 问,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5) 讲评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2. 完成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评校对。
(3) 学生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分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3. 完成练一练。
(1) 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评校对。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八的第12题。
(1)
出示题目,读一读,说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2) 问,从条件中你能求出哪些问题?怎么求?
(3)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4) 讲评校对,说说是怎么解的?
2.
练习八的第9题。完成上面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校对。
3.
练习八的第10,11题。
说说怎样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四.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计算分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37
五.作业。
练习八的第9(下面3题),10,11题。
第7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例7、例8以及相应的“
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的
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
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
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出示例7中的实物图。
提问: “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
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
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果汁比牛奶少1杯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指出: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
量之
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 (板书:比)
二、新课
1.教学例8。
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
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
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
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学课本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记作2:3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记作3:2
引导学生认识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提问: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
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
的后项呢?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
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
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38
2. 教学例7后的“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教学例8。
(1)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2)谈话: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
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
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
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有困难的同
学可以先看—看课本第69页表格下面的一段话。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
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仔细
观察例1中的2:3和3:2,例2中的900:15和900:20,还有“试一试”
中的一些比,想
一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教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对有困
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引导发现: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教学例8后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写后,提问:填空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小结: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
用比的
读法来读。
继续组织观察,启发:从这个等式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
什么?
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呢?:比值呢?
追问:你能用表格整理三下刚才的发现呜?;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帮助。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三、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第2题。填空后,追问:这一题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什么?(单价)
做第3题。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思考过程。
39
2.指导完成练习九第1—5题。
做第1、2题。让学生独立填。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单
价)
做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做第
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宽的比是2:
1这句话想一想,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长是宽的2倍,或者说宽是长的
12)学生画好后,再展示不
同的画法。明确:长与宽的比是2:1的长方形可以画出若干
个,与2:1相等的比也有若干个。
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各自订正。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8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的例9、例10,“练一练”,练习九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过程中,启发学生灵活、有序的思考,进行合情推理。
3.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 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新授
1、 导入
出示例9下面是小冬在实验室里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表。填写下表,
并把
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第一瓶
第二瓶
第三瓶
第四瓶
质量克
4
16
50
40
体积立方厘米
5
20
50
50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 ):( )=( ):(
)=( ):( )
学生完成上面表格及等式。
2、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40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分数的分子
和分母同时乘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
外),分数值大小不变,因此,比的前项和后项同
时乘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或者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
项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
,商不变,因此,比的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问: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
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
化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
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5、教学例10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56:34 (3)1.8:0.09
学生尝试解答
师生共同讲评
(1)12:18=(12÷6):(18 ÷6)=2:3
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
(2)56:34=56×12):(34×12)=( ):( )
为什么要同时乘以12?
(3)1.8:0.09=(1.8×100):(0.09×100)=( ):( )=( ):(
)
为什么要同时乘以100?
问: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小结:先
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不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以及是比
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 练一练第一题
2、 练一练第二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化简的?
3、 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写出每一个比并化简。组织交流。明确每种规格国旗的长和宽的
比是一定的
都是3:2。
4、 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明确正方形的面积比与它的边长比是不同的。
四、看书上“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了解黄金比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黄金比。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1
第9课时:比的知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九第9--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
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2、 使学生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
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有什么用?
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1、 化简下列各比
24:28 51:17 15:6
14:23 45:47 3:34
0.5:0.4
2:0.2 0.8:0.01
2、改错
0.48:0.6化简后是0.8
34:12化简后是1.5
21:12化简后是21:12
1:0.4化简后是25
2、
先化简下面各比,再求出比值
0.24:0.4 56:12
3:37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l,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
这个结
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
化简比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要用比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
分数
的形式表示。
求比值是求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整数、
小数。
二、拓展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练习
1、 练习九第9题
学生说说要注意什么。
2、 练习九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再通过测量调整或验证自己的估计。图
42
中红色部分与绿色部分的长度比是2:1。
3、 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
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
后的好处。
4、 练习九第12题
帮助学生理解“盐水”的含义,弄清盐、水和盐水的关系。
盐水=盐﹢水
5、
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填好表格后,重点要引导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可启发学生把写出的
比改成分数形式,再通过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
6、 练习九第14题
先
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比,并化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
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
省力的合理性。
7、 练习九思考题
可以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由此推算出
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的面
积分别是这样的4份和6份。要提醒学生把得到的结果进行化简。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11、“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十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应用价
值。
3、 使学
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32人。男女生人数比是(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足球和篮球的比是4:5,足球的个数是两种球个数和的(
),篮球的个数是
两种球个数和的( )。
3、盐和水的比是1:10,盐占盐水的( ),水占盐水的( )。
二、新授
1、出示例11
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学生读题,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30格方格是怎样分成红色和黄色的?
43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
的。(出示课题
按比例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
组织交流,明确方法
方法一: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红色:30÷5×3=18(格) 黄色:30÷5×2=12(格)
方法二: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红色:30×33+2
黄色:30×23+2
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
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
教学“试一试”
问:“1:2:3”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尝试解答,集体交流。
4、
总结方法
你觉得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方法是怎样的?关键是什么?
二、 练习
1、 做“练一练”第一题
问:你是怎样想的?
2、 做“练一练”第一题 问:这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理解要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
的人数来分配,就是
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 做练习十1—4题
学生独立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按比例分配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5~9题
教学目标:
1、 使进一步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
一步体会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44
一、 基本练习
1、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6,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3、甲乙两个数的比是3:4,它们的和是21,甲数是(
),乙数是( )。
4、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
个长方形
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学生自己写一写,交流。要联系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
2、做练习十第6题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十第7题
帮助学生弄清药液、
药粉和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当药粉是400克时,水
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当水是40
0克时,药粉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十第8题
第8题的第(3)题
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吨数的23,
而石子则用去黄沙吨数的53
5、做练习十第9题。
第9题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长和宽可能
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对照已知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数值。第(2)可以提示:周长16
厘米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和一定是多少厘米?
6、做练习十四思考题
引导学生理
解: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是1:1,说明这两部分面积相等。动手
操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使分
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原来三角形的底
按1:1进行分割就可以了。
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7。
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提高列方程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
1.学生自主复习第四单元,并整理要点。
2.师生一起整理复习要点。
45
3.讨论: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举例说明列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 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直接将结果写在书上,并进行校对。
2.计算练习。
24719121113
出示 ÷ 35÷ ÷ ÷ ÷ ×
X =
398
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7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
(3)讲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 小结。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 作业。
练习与应用2,3,5,6。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1.加深对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2.激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12÷47÷223 1116×815÷332 37X =
914
2.某饲养场养了360只鸡,是鸭的只数的97.饲养场养了多少只鸭?鸭的只数相当于鹅的
78.饲养场养了多少只鹅?
二.探索与实践。
1.出示探索与实践第9题中的条件。
(1)问:小华和小军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
学生计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小明,小华,小军买的水果每千克各多少元?
学生自主选择条件计算,并进行讲评。
(3)出示图,问:他们各买了什么水果?
46
(4)说一说,要求他们各买了什么水果?应怎样求?
3.
说一说,分数除法怎样计算?
小组内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证明?
集体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1.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进行评价,同时写出自己的不足。
3.交流。
四.作业。
练习册。
第14课时:大树有多高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7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
趣味
性和挑战性。
2、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方法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的
乐趣,感受数学
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去解决这一问题?
二、量量比比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早地面上,同时量出每一根竹竿的影长。
各小组在量的时候必须“同时”。
2、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3、在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
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
表中,并计算比值,(测量是都取整厘米数,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
小数)
竹竿长厘米
影长厘米
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①
②
③
④
„„
各小组在量的时候必须“同时”。
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7
在同意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三、议议做做
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
上的影
长是多少?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在小组里交流。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再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
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竹竿
大树
实际高度厘米
影长厘米
你能算出大树有多高吗?自己算一算。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结果与同学交流。
你还能测量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和同学一起测一测、算一算。
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
算出的结
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合理
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
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
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
48
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1)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
,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
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尝试列式
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
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
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
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
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
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
来解决这个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4)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5)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49
第2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合理的解题
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
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
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哪些?
2、小组交流学生体会到如果都是小盒,怎样解决?
3、启发思考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4、联系例1的学习经验,讨论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5、如果你假设6个全是小盒,就是把原来的1个大盒替换成小盒。
6、学生列式解答。
7、总结:从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设都是衣服,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
论完成
,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页8-14题。
教学目标:
50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
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
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
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
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
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
解决问的
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
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
是什么?可以讨论
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一第9题。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2、练习十一第11题: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3、练习十一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
学生用不同方法
解答。
三、思考题?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
能
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
律和运算性质进行
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
数简便计算的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
51
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
彩绳多
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
(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
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
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
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
话: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
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
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
先
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
,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
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
便。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二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
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二第4、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的思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
么?
52
第2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的练习十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按运算顺序正
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
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
便计算。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体会数
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17+78×57+78 (45—23)×152
[1—(14+38)]÷14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1、
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2、 在计算过程中,你有没有好的办法,使计算简便?
3、
是否每题都能简便计算?
二、拓展练习
1、 做练习十二第6题
先要把方程左边进行化简,再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要及时进行检验。
2、
做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3、
做练习十二第8题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 做练习十二第9题
先求
小华跑的全长,再求他平均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先求小华每小时跑多少圈,
再求每小时的速度。
5、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要先算这两个小队一共
采集树种的总
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6、 做练习十二第11题
第(2)
小题第一问,可以先算4包奶糖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求一共应付的钱数。
也可以先算每包奶糖的钱数,再
算4包奶糖的总钱数。第二问则要先算每包酥糖
的钱数,再联系第一问的答案解决问题。
三、全课总结。
53
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
的策略,增强数学应
用意识。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数
学知识在解决时间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关键句说说谁是单位“1”,并说等量关系。
1、男生是全班人数的47
(
)是单位“1”的量 全班人数×( )=男生人数
问: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全班人数×( )=女生人数
2、已经看了全书的23
( )是单位“1”的量
全书页数×( )=已看的页数
问: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几分之几? 全书人数×(
)=未看的页数
二、探索
出示例2
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
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思考“其中男运动员占59”什么意思?
2、讨论:59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有怎样的关系?
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的量?
单位“1”的59是哪个数量?
3、学生画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4、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45—45×59
6、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45×(1—59)
7、小结方法
比较刚才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方法一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男运动员有多少人,再求出
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方法二是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求
出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板书课题)
强调:画线段图是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54
三、练习
1、 做“练一练”1、2两题
要求先画线段图,再列式解答。做好后说说解题思路。
2、 练习十三第1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做练习十三2~4题
第4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例3“练一练”、练习十三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加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
的策略,增强数学应
用意识。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数
学知识在解决时间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关键句画线段图,说说谁是单位“1”,并说等量关系。
1、 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7
学生画线段图
( )是单位“1”的量
女生人数×( )=( )
从线段图上看
女生人数+女生人数×( )=( )
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
2、
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25
学生画线段图
( )是单位“1”的量
黑兔只数×( )=( )
从线段图上看
黑兔只数+黑兔只数×( )=( )
问:白兔只数占黑兔只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只数×( )=白兔只数
二、探索
出示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
有多少个班级?
1、学生读题,思考“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什么意思?
2、讨论:14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有怎样的关系?
55
这两个数量是用一条线段还是各用一条线段?
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的量?
单位“1”的14是哪个数量?
3、学生画线段图。
4、问:要求今年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24+24×14
6、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24×(1+14)
7、小结方法
比较刚才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方法一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
级,再求出今年有多少班级。
方法二是
先求今年班级数占去年班级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求出今年有多少个班级
。
这是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稍复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板书
课题),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再次强调:画线段图是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练习
1、做“练一练”1、2两题
要求先画线段图,再列式解答。做好后说说解题思路。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
内在的联系。
2、练习十三第5题
3、练习十三第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做练习十三7~9题
第5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六第10--18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加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
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
应用意识。
2.通过对比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提高应用
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56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4,篮球有多少个?
学生画线段图后独立解答。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归纳:这两题都把足球的个
数看作单位“1”,而且是已知数,要求篮球有多少个,
都是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不同的是第(1)题要先求出篮球比足球
多的个数,再加上足球的个数.第(2)题要先求出篮球比足
球少的个数再减。
二、拓展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做练习十三第11题
要求两个年级一共植了多少棵树,先要求什么?六年级的怎么求?五年级呢?
3、做练习十三第12题
58米表示什么?两个“14?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4、做练习十三第13题
“节约了18” 与“节约了18吨”分别是什么意思?
5、做练习十三第14、15题
三、全课总结
第6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83页完成“思考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素学知识的作用与
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2、帮组学生合理地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实践与探索
1、做思考题
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
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后的结果,再画
出变化后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发生
变化。
57
第(2)题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探索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要通过计算和交流,
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后,面积是原来的49。
2、做“动手做”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可提醒学生把长方形的长和
宽都画
成整厘米数。学生通过画、量、算等活动获取数据后,要引导学生将计算结果与第5题比
较,并且将全班学生根据不同数据获得的计算结果也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在
此基础上,可以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规律的合理性。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
乘宽,长和宽分别增加12,即
长和宽分别是原来的32后,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是原来的
32×32=94。也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改变条
件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如将“12”改
为其他分数,或将“增加”改为“减少”等等,从而使学生
进十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乐
趣。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评
价与反思”活动时,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再
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指标在小组里
互相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综合小组里同学的意见和自我认
识,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适当评价。最
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掌握得还不够
扎实的内容该如何补救。
第六单元 认识百分数
第1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使学生
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
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
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使学生
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
5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 名
李星明
张小华
吴力军
投篮次数
25
20
30
投中次数
16
13
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2.引入百分数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揭示百分数意义
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
量的百分之几?65100、
60100呢?
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
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
分率或百分比。
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教师示范
64%的读写方法,再让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
一写后面的两个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试一试”。
2.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先让学生读出题中百分数,再说说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4.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写出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百分数后自己的想法。
5.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6.说说自己的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第2课时:百分数的意义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是十四4-11题。
教学目标:使学
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
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59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四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
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
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2)讨论:图中的65%表示什么?还有多少没有完成?如
果把已经完成的和没有完成
的相加,结果是多少?
3.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
00,也可以大于
100。
4.讨论练习十四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总结。
第3课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1-1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
考、小组讨论、比较归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
60
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王
红同学完成了指定个数的1.15倍,李芳完成了指定个数的110%,谁完成
的多?
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需要比较什么?(1.15与110%的大小)
3.揭示课题: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二、教学例2
1.独立思考:你想怎么比较?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
3.汇报交流,优化比较的方法
(1)先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再比较。
1.15=115100=115%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思考: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2)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再比较。
110%=110100=1.1
因为1.15>1.1,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思考: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是什么?
4.小结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练习后比较: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想一想:怎样将小数直接改写成小数?有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
第2题:运用上面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得数。
2.完成“练一练”: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3.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独自练习后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15、16题。
第4课时:百分数与分数互化
教学内容: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7-20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
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
的互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61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开放课堂,扩大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加 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
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2.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3.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百分数与 分数的互化)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百分数化分数
1.创设学生体检的情境,出示例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出问题:你会用百分数表示出上面的分数吗?
3.你能把分数改用百分数表示吗?先独立思考,自己试一试。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5=3÷5=0.6=60%
27=2÷70.286=28.6%
指出: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一般应保留三位小数,并要注意正确使用“≈”。
讨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还有什么方法?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试一试”:分数化百分数
1.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23%=
100
75%=
= 12.5%===
100
100
1000
2.想一想:把分数改写成 百分数要注意什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呢?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7题,填后交流。
2.完成练习十四第18题,填后校对,提醒:写出的分数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19-20题。
第5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的1-3题。
62
<
br>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培养
学生迁移推理
能力,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
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
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揭示分数、百分数及整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0.6 710 3.5
58 1 1
3.出示例4的统计图,提问: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
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的题,改为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呢?
改问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4
1.怎么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1)各自解答。
(2)交流:你是怎么解答的?
指出:列出除法算式后,再改写成百分数。
2.比
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3.教学“试一试”:根据图中的数据,还可以提出哪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的实际问题?
(1)提出问题。
(2)逐题解答。
(3)指出,遇到除不尽的,与先前的要求一样,保留三位小数。
4.小结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田径队有40人,
下表是田径队某周每天早晨参加训练的人数统计。
(出示统计图)
你认为哪天的出勤率高?(小组交流一下)
2.讨论:
(1)什么是出勤率?
(2)获奖率用什么数来表示?(百分数)
(3)那么怎样求出勤率呢?
3.算一算: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
3.算一算: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
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呢?
63
4.比较: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5.讨论:求百分率有什么好处呢?
指出: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数据人们经常用到百分率(板书:便于分析比较),再比如。
(出示以下例子)
(1)花生榨油——出油率 (2)学生考试——优秀率
(3)产品检验——合格率 (4)制作盐水——含盐率
(5)种子试验——发芽率
(6)射击测试——命中率
交流:选择喜欢的百分率,说出计算方法。
6.比较各百分率的共同点:
(1)意义:都是一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相比。
(2)题意: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率”指出了比较量的关键词。
(3)列式规律:
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做分母(除数);
**率提示的比较量做分子(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各自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一种收音机,原价60元,现价48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四、作业:练习十五1~3题。
第6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的4-8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数问题的含义,掌握解答的方法。
2.通
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方
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完成练习十五4题。
2.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乙数是18,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可
灵活地让学
生进行自由编题说,然后再出示问题,让形式多样些。)
(2)快车每小时行68km,慢车每小时行
50km,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百分之几?慢车
的速度是快车的百分之几?
3.根据下列问题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
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64
成活的棵数占植树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出油的重量占菜籽总重量的百分之几?
合格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磨出面粉的重量占小麦重量的百分之几?
银行付给的利息占存款总数的百分之几?
应纳税的钱数占征税对象的钱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说过程:如发芽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说清楚题目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分别是哪两个数量比
较的结果。
2.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引导学生联系“近视率”的含义来判断。
3.讨论练习十五第7题。
第(2)题注意使学生明白:发芽率高,种子发芽的粒数不一定多
,种子发芽的粒数
的多少还与试验种子总数的多少有关。
讨论:有没有超过100%的百分率?为什么?
三、作业
练习十五第8题。
课题(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的例6、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9至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
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
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
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
加深
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例6。
出示例6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
,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该画长一
点?大约长多少?你是怎么
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引导思考:这个
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启发:你打算怎样列式求这个问题?
65
进一步引导:你会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比较两个结果有什么联系?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来列式?
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猜一猜: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
讲评:你是怎么想的?
2、讨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结果为什么
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么理解“2005
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
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独立列式。
根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
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学生提出问
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指导完成练习十五的9至11题。
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
鼓励学生独立填空,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十五的10、11题。
课题(8):“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2至17题。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
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出示“六年级一班有48人,其中30人会游泳。”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解答?
2、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3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4题。
学生独立解题。
讲评交流。
进行比较,加深理解。
66
完成练习十五第15题。
独立完成并校对。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7题。
用计算器计算并进行校对。
6、举出一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
总结
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课题(9):纳税问题
教学内容:例7,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六的1至3题。
教学目的:1、了解纳税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2、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理解求应纳税额
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1
(1)3.6千米的 的是多少千米?
5
2
5千克减少 是多少千克?
5
明确:用乘法计算。
(2)20米的5%是多少米?
9.6千克的10%是多少千克?
提问,你会计算吗?是怎样计算的?
谈话导入: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税收的知识呢?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纳税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展开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题目,读题,问:你怎样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要求十二月份缴纳的营业税就是求什么?
(2)学生尝试解答,板演。
(3)讲评:说说你是怎样计算60×5%的?
2、教学试一试。
(1)读题,问:你怎样理解“买摩托车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明确买摩托车的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商店所标
67
的售价,二是需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
(2)学生尝试解答。
(3)交流讲评。
3、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的第3题。
读题后先告诉学生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并
说明对奖金所得和工资所得征收的税率是不同
的。使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问:
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学
生口头列式。
2、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1)读懂题意。
(2)尝试解答。
(3)交流讲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课题(10):利息问题
教学内容:例8,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六的4至6题。
教学目的:1、了解利息的有关知识。
2、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理解税前应得利息和税后实得利息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下两年前王阿姨到银行存入2万元钱的情境。帮助学生
理解本金、
利率、到银行存钱的不同存入方法等。
2、模拟一下到期后王阿姨到银行取钱的情
境。帮助学生理解利息、利息税、税前利息、
税后利息。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利息的有关问题。
二、展开新授。
1、教学例8。
(1)出示题目。读题,问,这里该选取哪个利率进行计算?为什么?
(2)猜一猜,利息跟哪几种数量有关?待学生回答后,明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说明:如果是年利率,那么时间应是几年;如果是月利率,那么时间就是几个月。
(3)学生列式计算。
讲评。明确这利息是指应得利息,还没有交利息税。
68
2、教学试一试。
(1)说明,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
那么,该怎样计算亮亮要缴的利息税呢?明确只要将应得利息×20%就可以了。
(2)学生计算亮亮要缴的利息税。
(3)计算亮亮实际可得利息多少元?指出,扣除利息税后就是实得利息。
3、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讲评。
(3)小结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的第4题。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讲评。
2、分析练习十六的第5题。
读题,你觉得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指出:教育储蓄所得的利息不需缴纳利息税。
3、交流练习十六的第6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5、6题。
课题(11):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例9,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六的9至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
系对“求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
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
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自
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9。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的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
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
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
%出售。
2、探索解法。
69
提出例9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钱
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
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
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比较时要以哪个
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联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
原价。再让学生
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列式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9题。
先说出每中商品所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第10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3、作业:做练习十六第11、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出要求:课后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课题(12):折扣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14至17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4题。
70
(1)出示地14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
(3)交流:是怎样想的?
(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
(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3题。
(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
乘法进行计算。
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
3、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6题。
(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
4、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5题。
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7题。
学生试做后讲评。
三、小结。
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五、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课题(13):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102页例10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1、引导
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
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
力。
教学过程:
教学例10
出示例10: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
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
多少人?
读题,理解题意
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71
怎样表示36人?
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检验 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
是等于80%。
教学“练一练”
1、 学生练习
2、
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
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1~4题
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
课堂总结
课题(14):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11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七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
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
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
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
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1
出示例11: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
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
方米?
1、 读题,理解题意
2、
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 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4、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72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6、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7、 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
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 教学“练一练”
1、
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 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三、
巩固练习
对比练习:
1、 练习十七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
所求的问题相同,但
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 练习十七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 回顾总结
五、 作业:练习十七第5、6、7题。
课题(15):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第10~15题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
解题能
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
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 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
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
4、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
5、 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
二、 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十七的第11题
(1) 先让学生画线段图
73
(2) 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
(3) 列出方程解答
(4) 进行对比
2、 做第14题
(1)
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
做第15题
(1) 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
(2)
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 列方程解答
三、 总结
四、
作业:第10、12、13题。
课题(16):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第107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4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
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74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课题(17):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08页7~13题及“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的: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
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
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练习与应用
1、 完成第9题
(1) 独立解答
(2)
交流算法
2、 完成第12题
(1) 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 完成第10题
4、 完成第7题
(1) 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 学生解答
5、 完成8题
(1) 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
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
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
(2) 学生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4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75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5题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第18课时: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教学内容:第110页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读表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义,领悟普及率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阅读统计表
1.出示1999~2003年全国电话普及率统计表。
(1)电话普及率是什么意思?
(2)各年份某种电话普及率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呢?
2.出示1998~2002年全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情况统计表。
(1)理解“每百户拥有电脑”是意思,相当与什么?
(2)各年份中每百户拥有电脑多少台?普及率分别是多少?
(3)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二、开展调查活动
1.我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调查。
2.讨论: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调查表呢?
3.分小组调查,注意合理分工,认真做好相应的纪录。
4.对各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全班已经装电话的家庭和已经购电脑的家庭
数。
5.算一算: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全班同学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
6.讨论:
5.算一算: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全班同学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
6.讨论:
76
(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能反映我
们县城电话和
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
(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
三、作业
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7。 <
br>教学目标: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运用”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
意义的理解
,巩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率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讨论:
(1)举例说说什么是百分数,以及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2)把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有哪些方法?
(3)说说你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百分数的理解。
(4)怎样求实际问题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先分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讨论第1题。
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百分数的含义。
2.讨论第3题。
第(1)题,既可以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也可以写出三个数量的连比。
第(2)题,让学生说说写出的比的比值表示什么。
3.讨论第4题:要通过比较,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化简比和球比值的不同过程,以及
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完成第5题,直接写出得数。
77
5.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填
表,再交流,系统总结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
法。
三、作业:第6~7题。
第2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4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分数、比和百
分数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
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8题。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平均每
分钟行多少千米,以及行1千米需要多少分钟,分别要怎
样列式计算,再完成解答。
2、第9题。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分别解答。
组织交流:
(1)充分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比较体会联系。
(2)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数量关系的不同,抓住关键展开分析。
3、第10题。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海水“含盐率”的含义,在独立解答。
比较东海和死海海水的含盐率,体会特点。
二、评价与反思
自己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公正的评价。
三、课后作业:第11-13题。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