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网教案

萌到你眼炸
620次浏览
2020年09月19日 17: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炒青菜-对口升学成绩查询

2020年9月19日发(作者:邱胜奎)


电子课本网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第11章 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 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
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

验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
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 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
性 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
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 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
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
公式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 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 br>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 、理解平面镶嵌,
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
它们进行简 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 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
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
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 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
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
生 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
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 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 2课时 11.2 与三角
形有关的角 ????????????????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
和 ???????????????? 2课时 本章小
结 ??????????????????????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
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
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
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 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
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b

c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ac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
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 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
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
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 ab+a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ac+bc>ab ②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 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 斜三角形 ? 锐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
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
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显然,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类: 底角 底角

底边 三角形 ? 不等边三角形

?

? 等腰三角形 ?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

? 等边三角形

五、例题

例 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 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
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
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析:(1)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是多少?若设底边长 为x㎝,则腰
长是多少?(2)“边长为4㎝”是什么意思?

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2 x㎝。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7.2㎝,7.2㎝.

(2)如果长为4㎝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长为4㎝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则

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
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
的等腰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

课本4頁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作业:

课本8頁1、2、6;

教后记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画图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 平分线;3、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
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重点;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 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 a

〔教学过程〕 a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也学过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主要线
段除高外,还有中线和角平分线值得我 们bdcbcd研究。

二、三角形的高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一条高并说说你画法。

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 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
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表示为ad⊥bc于点d。< br>
注意:高与垂线不同,高是线段,垂线是直线。

请你再画出这个三角形ab 、ac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
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现
在我们来画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高,如图。

e

c


显然,上面的结论成立。

请你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三边上的高。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三、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我们把连结△abc的顶点a和它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线
段ad叫做△abc的 边bc上的中线,表示为bd=dc或bd=dc=
12bc或2bd=2dc=bc.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
角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
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四、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 bc于点d,所得线段
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表示为∠bad=∠cad或∠bad=∠cad =
12∠bac或2∠bad=2∠cad=∠bac。

a

思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 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射线,是不一样的。 请你在图中再画
出另两个角的平分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bcd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
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
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
不同?

三角形的 三条中线的交点、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而锐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 角三角形三条高的
交战在角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五、课堂练习

课本5頁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
七作业:

课本8頁3、4; 八、教后记

【篇二:人教版3~4年级体育电子课本(文字版)】


第一章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概
述 ............................... .................................................. .................. 4


一、教学目
标 .. .................................................. .................................................. .
.................... 4

二、教学要
求 .. .................................................. .................................................. .
.................... 5

三、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内
容 ................................ .................................................. ............. 8

基本体
操 ................ .................................................. .....................................
......... ........... 8

走、跑与游
戏 ................ .................................................. .....................................
......... ... 9

跳跃与游
戏 ......................... .................................................. ............................
................ 9

投掷与游
戏 ............................. .................................................. ........................
................ 9

技巧与器械体
操 ................................. .................................................. ....................
........ 9

小球类与游
戏 ....................................... .................................................. ..............
.......... 10

对抗、角力与游
戏 ..................................... .................................................. ................
.. 10


术 ........ .................................................. .............................................
. ......................... 10

韵律活动与舞
蹈 .................................................. .................................................. ...
...... 10


体育与健康基础常
识 ... .................................................. ................................................
11

四、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 11

第二章基本体
操 ................................. .................................................. ....................
...................... 16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16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17

(一)教学内容的特
点 ....................... .................................................. ........................ 17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7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9

(一)队列和队
形 ..................... .................................................. ................................
.. 19

(二)基本部位
操 ..................................... .................................................. ................
.. 25

(三)沙袋
操 .... .................................................. .................................................< br>.......... 29

四、教学评
价 ............. .................................................. ........................................
...... ............ 36

(一)队列与队形练习的评
价 ....... .................................................. ............................ 36


(二)基本部位操和沙袋操的评
价 .............................. ............................................... 36

第三章走、跑与游
戏 ........................ .................................................. .............................
.............. 38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38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39

(一)教学内容的特
点, ...................... .................................................. ........................ 39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40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案
例 ......... .................................................. ..........................................
41

(一)走的游
戏 ...................... .................................................. ...............................
.............. 41

(二)发展跑的速度游
戏 ...................... .................................................. ..................... 46

(三)发展奔跑耐力的游
戏 .................................................. ....................................... 54

四、教学评
价 .................................. .................................................. ...................
.................. 60

(一)走与游戏的评
价 .............................. .................................................. ................. 60

(二)跑与游戏的评
价 ..... .................................................. .......................................... 61

第四章 跳跃与游
戏 .............................. .................................................. .......................
.... 63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63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64

(一)教学内容的特
点 ....................... .................................................. ........................ 64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65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66

(一)发展跳跃能力的游
戏 ................. .................................................. ...................... 66

(二)跳远与游
戏 .. .................................................. .................................................. .
.. 73

(三)跳高与游
戏 ................. .................................................. ....................................
.. 76

四、教学评
价 .................................. .................................................. ...................
.................. 81

第五章 投掷与游
戏 .............................. .................................................. .......................
.... 83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83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84

(一)教学内容的特
点 ....................... .................................................. ........................ 84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85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86

(一)发展投掷能力的游
戏 ................. .................................................. ...................... 86

(二)掷远与游
戏 .. .................................................. .................................................. .
.. 90

(三)投准与游
戏 ................. .................................................. ....................................
.. 93

四、教学评
价 .................................. .................................................. ...................
.................. 97

第六章 技巧与器械陈
习 ............................ .................................................. ...................
100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100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101

(一)内容特
点 ......................... .................................................. ............................
.... 101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02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04

(一)仿生动作练
习 ................... .................................................. ..............................
104

(二)滚动、滚翻动作练
习 ................................. .................................................. .... 107


(三)仰卧推起成
“桥” ......... .................................................. .................................. 109

(四)跪跳
起 ....................................... .................................................. ..............
.......... 110

(五)跳上、跳下动作练
习 ................................. .................................................. .... 112

(六)悬垂、支撑动作练
习 ............... .................................................. ...................... 116

(七)实用性攀爬动作练
习 ................................. .................................................. .... 122

四、教学评
价 ..................... .................................................. ................................
.............. .. 124

第七章 小球类与游
戏 .................. .................................................. .................................
127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127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128

(一)内容特
点 ......................... .................................................. ............................
...... 128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29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31

(一)小足球与游
戏 ................... .................................................. ..............................
131

(二)小篮球与游
戏 .................................... .................................................. .............
139


四、教学评
价 . .................................................. .................................................. ..
................ 145

第八章 对抗、角力与游
戏 ..................................... .................................................. ...... 148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148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50

(一)内容特
点 ...................... .................................................. ...............................
.... 150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51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54

(一)教学向
容 ...................... .................................................. ...............................
.... 154

(二)教学案
例: ................................ .................................................. ..................
... 157

四、教学评
价 .................................................. .................................................. ...
................ 161

第九章 武
术 . .................................................. .................................................. ..
.............. 163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163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64


(一)内容特
点 ... .................................................. ..................................................
.... 164

(二)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
165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66

(一)基本手
型 ...................................... .................................................. ...............
.... 166

(二)基本
功 .. .................................................. .................................................. .
........ 167

(三)基本动
作 ........... .................................................. ..........................................
.... 168

四.教学评
价 .......................... .................................................. ...........................
................ 176

第十章韵律活动和舞
蹈 ...................... .................................................. ...............................
........ 178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目
标 ..................... .................................................. ............................
178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与学法的建
议 ............................ ............................................... 179

(一)内容特
点 ......................... .................................................. ............................
.... 179

(二)教与学法建
议 .................................... .................................................. .............
180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案
例 .................................. .................................................. ...............
181

韵律活
动 ........ .................................................. .............................................
. ............... 181 舞
蹈 ....................... .................................................. ..............................
................ ........ 189

四、教学评
价 ................. .................................................. ....................................
.......... ...... 199

(一)韵律活动教与学的坪
价 ............ .................................................. ..................... 199

(二)舞蹈教与学的评
价 .................................................. ......................................... 200 第
十一章体育与健康基础常
识 ............................ .................................................. .....................
202

我们的身
体 . .................................................. .................................................. ..
.................... 202 高矮与胖
瘦 ......... .................................................. ............................................
.. .................. 205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
绪 ............. .................................................. ........................................
.... 208 第十二章学习评
价 ................................. .................................................. ....................
................ 214

一、课程标准的要
求 ............................... .................................................. ......................
.... 214

(一)学习评价的目
的 ................................... .................................................. .......... 214

(二)学习评价的重
点 ........... .................................................. .................................. 215

(三)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建
议 ................................ .................................................. . 215


二、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
价 ..... .................................................. ................ 217

(一)学生的自我评
价 ..... .................................................. ........................................ 217

(二)组内相互评
价 ............................... .................................................. ..................
219

(三)教师评
价 .. .................................................. .................................................. .
.... 221

(四)学生成长记录
袋 ............ .................................................. ...................................
222 第十三章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编
订 .............................. .................................................. ........... 224

一、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
例) .... .................................................. ......................... 224

二、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示
例) ........................ ................................... 227

三、单元教材教学工作计划(示
例) ............................. .................................................. 229

四、体育课时计划(案例、示
例) ................. .................................................. ................ 230

第一章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
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展示自我的
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 的兴趣、乐趣和情趣。

(二)引导学生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内容,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 br>础知识;初步学习和体验运动的技术与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
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 、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体育
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逐步养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
好的身体形态,通过多种形 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平衡、
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关注自己身体
和健康的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 项目运动时的紧
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
动调控自己的 情绪,并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逐渐形
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等意志品质。

(五)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竞争进取的精神,以及勇敢 、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


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提 高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
适应能力莫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体育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身体练习 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
适应的兰维健康观。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把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作
为实现综合目标的载体。在针对教材性质、特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的同时,要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 达成,有目的、有计划、有侧
重地灵活实施,始终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 与活动和主动、
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
锻炼的前提, 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促进剂。因此,无论是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注意激发 学生的兴趣,
而且要在“趣”字上做足文章。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
兴趣,才能使 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并坚持日常的
体育锻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 趣,才能保证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三:教育学(电子教材)】


《教育学》(电子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
学 ....................................... .................................................. .............
2

第二章 人类发展与教
育 .... .................................................. ......................................... 19


第三章个体发展与教
育 ....................... .................................................. .................... 39

第四章 教育与现代社会发
展 .................................... .................................................. .. 53

第五章 教育目
的...................... .................................................. ................................
.. 71

第六章 教师与学
生 .................................... .................................................. ..................
85

第七章课
程 ..... .................................................. ........................................................ 86

第八章教学
(上) .............. .................................................. ................................
.... 87

第九章 教学
(中) ............................... .................................................. ...............
... 88

第十章 教学
(下) . .................................................. ............................................
89

第十一章 德育
(上) ................... .................................................. ..........................
90

第十二章德育
(下) .................................... .................................................. ...........
91

第十三章 班级管
理 ....... .................................................. .............................................
92

第十四章 综合实践活
动 .................. .................................................. ............................. 9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教育的历史发展


同学们都经历了12年左右的学校教育,并且一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
应当说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 陌生的。同学们对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以及教育有什么要说的吗?能不能给它们下一个定义呢?
┅┅一个人对教育有自己关心的角度和把握的深度是很正常的,它
既与一个人认识教育问题的方式和能力 有关,也与一个人接触到的
是什么样的教育素材有关。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理性认
识 的一个惯用手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
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教 ”或“育”。
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 使作善也”。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
伴出现的字多为“学”。这与古代的“教”主 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
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 br>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教育”一词逐渐被中国人认识、传播,并成为 使用频繁的名词,与
西方教育传入中国有关。明清之际,来华的耶酥会士在为传教服务
的宗旨下 ,翻译介绍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与
传统的封建教育不同的西方新教育。如高一志( vagnoni,a.)的《童
幼教育》(1620)、艾儒略(aleni,j)的《西学凡》(16 23)和《职方
外纪》(1623)等。19世纪中叶,传教士加强了对西方学制的介绍,
如丁 韪良(martin,w.a.p)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richord,t.)的
《七国兴学 备要》等。这时期的传入,虽然数量很少,但已经激起
了一部分人对新“教育”的兴趣。甲午战争以后, 借助日本这个媒介,
中国真正开始大量引介西方教育思想、学说和理论著作。当时去日
本留学的 一些人开始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
“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 活动和理论就称为“教育”
和“教育学”。正是在我国最早创办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以及教
育著作的影响下,“教育”一词频繁出现,逐渐代替了原先使用的“教”
和“学”的单音词。

(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界里里外外的许多人都不仅喜欢谈论教育,而且非 常愿意界
说教育。同时,教育领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拓宽,教育与社会发


展和 个体发展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教育”的定义类型和
基本词义也因此而多种多样。

一般说来,人们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一是社会的角度,一
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 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代表性的观点有涂尔
干的“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巴格莱的“ 教育是传递人
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不少学者根据
“教育”一词 外延的大小作进一步区分。教育即传授社会生活经验并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 识、技能、身心
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
校教育,即根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 社会(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
想政治观点和 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在此类定义中,教育
是社会进化的一个基本因素,强调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因素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发挥教育在促进个体履行社会功能方面的作
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
展过程。代表性的观点 有特朗里的“教育即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
正确态度的过程”。李特的“教育就是对人性的改造”(邹 进著:《现
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在
此类定义中, 教育是个体发展与完善的一个基本因素,强调个体的
价值以及个体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这些“教育”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属性,展示了教
育活动在范围 、内容、层次、过程或结果等方面的不同状况,有助
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教育活动。但这些定义对教育 活动的层次性
普遍重视不够,缺乏立体感,从而影响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深入理解。
根据对“教 育”概念的分析,我们尝试将“教育”区分为三个层次,并
分别定义为:低限“教

育”,即使人免受伤害的人际交往活动;现实“教育”,即使人掌握
谋生本领的人际交往活动;理想“教 育”,即发展人的自由人格的人
际交往活动。

教育从来都是具体的,低限(原初、 底线)教育和现实教育是非常
具体的教育,教育要有理想,但即使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也应
该是具体的。使人免受伤害,是人类社会或个体办教育、个体或群
体接受教育的原初动力来源。办教育, 提高民众(哪怕只是少数人)


的文明程度,目的是使这些受教育民众不因无知和无能受到 或带给
自己、他人、自然及社会的伤害,虽然最初阶段的专门教育可能只
是为了使(少数人)自 己少受或不受伤害,与此同时,甚至还会对
他人及社会造成一定伤害,但人们接受教育的初始动力没有因 此发
生改变,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初始需求的功能没有因此发生改变。这
里的“伤害”既包括生理 (物质)上的,也包括心理(精神)上的;
既包括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也包括来自个体 的。
人与人(群)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免受伤害的基础,
是人要把握生理(物质 )和心理(精神)需求的合理度,人的贪婪
和无知一样都会带来伤害。“免受或少受”不仅有消极防御的 意思,
也有积极进取的含义。为了实现“使人免受伤害”的目的,消除无知
和贪婪是必由之路, 为此,人类要有教育,要设定教育目的,要不
断变化更新教育内容,要寻找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采 取一些
必要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人们看到今天的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体
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已经是使人少受伤害的教育现实。
而人类正在积极倡导的“生命教育”、“健康心灵教育”、 “全纳教育”、
“关注弱势群体权利的教育”,争取教育平等、民主,合理处理教育
中的各种关 系等也都是为了使人免受伤害,它是人类发展阶段更高
的教育,和当下的教育一样,它们都是先人的教育 理想。它与公、
检、法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教育者和学
习者之间通 过共同的中介性客体而结成主体——主体间的关系。这
种关系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人格意义上的关系, 即教育者与学习
者在交往中,不分高低,相互尊重、民主平等,不允许教育者支配、
控制、压制 学习者情况的发生;二是教育意义上的关系,即基于教
育者已经发展起来的主体性,他首先必须承担激发 、引导和发展学
习者主体性的任务。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

“ 使人掌握谋生本领”是现实教育的真实追求,也是衡量现实教育价
值大小的主要砝码。斯宾塞的“教育为 未来生活做准备”,揭示了教
育的继时谋生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即时谋生价值,现实的教育应该
争取这两种价值的有机结合。教育,哪怕是以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
基础教育都应该建立起与谋生的实质性 联系。教育目的的确立,课
程计划的制定,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育活
动 的管理与评价等都应该体现谋生要求。“谋生”教育不排斥公共理
想教育,不等于工具性(狭隘功利性) 教育。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发展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高交流、合作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
精神等都是谋生本领的 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生活、生产、创造发明
以及一切技术特长都生成于教育过程,都有赖于教育活动打下 的基
础。教育应该使人自立、自强、自我发展和完善。人只有逐渐成为
独立自主的人,才会有主 体性,才能与教育者以及其他人形成人际
交往关系,个体谋生的独特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发展人的自由人格是教育目的的理想形态,是人成为“人”的真正标
尺。自由人格的人是一个 完整的人,是全人教育和自由活动相融合
促成个性充分发展的人。首先,全人教育是基础。 近代教育思想史
上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基本上是以抽象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从考察分工入手,揭示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指出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发 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用那种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的全面 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就 导致“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
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
能 力得到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核心是“个人能力(体力和智力)
的多方面的、充分的发展”。(这个 意思与我们今天讲的“全人教育”

不完全相同。)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有自然生命(种生命 )和自
为生命(类生命);人有物质生命本质(种本质)和社会文化本质
(类本质)。“自由自 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生命、类本质。而衡量
“自由自觉”的尺度是真善美,(参见张世英,《哲学导论 》第222-
233页)。“真”是一种外在的科学的尺度,衡量活动客体的运动是否
合规律; “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的尺度,衡量活动主体的价值追求
和目的意向是否合社会准则;只有既合科学规 律又合社会准则,才
是美的。其次,以自由活动为主线。体现为:认识活动的自由(多
些“内发 ”,少些“外铄”;多些“思考”,少些“静听”;多些“主动”,
少些“被动”)和交往的自由,即人 格意义上的交往(平等)和教育
意义上的交往(不完全平等,不平等)。第三,以个性发展为落脚
点。《学会生存》(210-216)提出要正视人格分裂的现状与原因:
社会分成各个阶级;人与工 作的脱离以及工作的零星杂乱;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之间人为的对立;意识形态上的危机;人们所信仰的
神话的崩溃;身心之间或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分为两端——人
们周围的这些情况看来都在促 使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分裂。----对于青
年人的训练(理智、知识、技术、科学研究及其他专门技艺) ,使


人变得“支离破碎”。但这些教育对人来说还是需要的。问题是如何
优化个 性?

(1)提高认知水平——获得知识,掌握研究与表达思想的工具;培
养自己的 观察、实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
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从事系统怀 疑的能力;不断进
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

(2)鼓励和养成复合态度——如果一个人按照他自己及其同伴所应
该发展的方面去发展,那 么尊重人格的各个方面,使组成人格的各
方面保持平衡,在学校中就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与人关系中的情感品质。如借
助系统训练使学生学会彼此如何交往 ,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
作,如何与不同性格、民族、信仰,甚至不同层次的人共处。

(4)重视美感活动。培养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
一个人的人格中去。

(5)把文化价值与身体健康结合在一起。引导人们重新欣赏他们的
身体,把它当作生命力与 体格的和谐、美感享受、自信心、个人表
现与情绪体验的基本源泉。通过训练,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身 体
的力量和质量。适当注意性的教育。注意训练肌肉与神经,抵制由
于各种刺激所引起的自我堕 落和败坏倾向。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遍的人,但每一个学
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
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自己的 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
是 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
因素所组成的,----儿童的内心有家 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
影响。在继续教育中还有成人的影响——生产者、消费者、公民、
家长——而且这里面有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大多数的教育体
系,无论在它的机制方面还是 在它的精神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
有特性的人。一个权力集中的官僚行政机构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当作< br>物品。

教育是发生在人际之间的实践交往活动,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
的 角度,也无论从群体的,或是个体的角度,它都应该是抽象概括
性与具体层次性的交融。站在个体发展的 角度将教育作三个层次的
划分,有助于澄清教育功能上的递进关系,便于人们理解教育的阶


段性地位与作用,同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把握教育与个体成
长、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 复杂关系。

石河子大学招生网-文员的职责


山东畜牧职业学院-掏粪工


刘伯坚-2012年江苏高考


读经教育-天气冷的短信


四川省商务职业学院-情话吧


朗读者第一期-西安邮电大学录取分数线


山东二级建造师报名入口-马来西亚的首都


中国高中排名-教师入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