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温柔似野鬼°
951次浏览
2020年09月19日 18: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什么是419-2014北京高考英语

2020年9月19日发(作者:吕忠翰)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第六单元
本单 元依次编排了4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这个单元的4篇课文
分别是《童年的水器画)《剃头大 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童年的水墨面)
描绘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剃头大师》感受一下 “我”与表弟小沙的童年趣
事。《肥皂泡》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我
不能失信》侧重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
质,使自己在 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教材分析
“习作”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旨在训练学 生观察身边的人,
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个人的各种特点,然后写一篇文章。“语文园地”
的内容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讲了如何理解文章中难懂的句子。
“识字加油站”要求学生 认识6个生字、8个词语,并能联系教材出示的画面,
用学会的词语练习描述表达。“词句段运用”要求 学生了解多义词,学会围绕
一个意思写句子。“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四则有关“改过”的名言。 < br>本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回忆童年故事明白道理,所以课文都是以故事
的形式呈现的,生动形 象的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本单元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课文内容丰富,从四个故事 中,我们明白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和 背诵课文,
结合图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识字兴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溪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目标
3.学会描述人物身上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写作能力。
4. 通过学习本单元,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观察生
活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 2课时
《剃头大师》 2课时
《肥皂泡》 2课时
课时安排
《我不能失信》 1课时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
教材分析
乐。这首诗里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时时享受着童
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 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
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学情分析
由于这首诗歌贴近学生的生活,课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读
自悟,并仿照写一首 诗歌,赞美童年生活。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教学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4.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
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
葫芦 、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
歌,萦 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
让我们快快走进课 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 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
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
你知道是指什么吗? 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 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
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 山溪、人影、钓竿、红
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 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
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 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
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
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 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
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 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
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 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
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 ,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
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 了,原来鱼儿上
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 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
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 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
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 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 水”比作“绿玉带”既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 br>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
有 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认读生字。
2.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哪些字,教师选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模仿 老师的板书写一遍生
字,台下学生在自己的田字簿里进行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板书设计
溪 边
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思。
难点:读、悟儿童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 ”,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
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 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
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 水墨画”。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 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 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
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 叫;孩子们
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 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 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
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 上传来一阵
阵爽朗的笑声。)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 了水中,不见了身影。一
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 牙。)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 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
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 的表达效果。)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图片)说说从图片上 看
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图片)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 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 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来到林中。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 两个“斗
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
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4.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童年, 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
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 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
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学习
作者的写法, 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3.推荐阅读,说说读了下面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街 头
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五、小结作业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 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
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 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
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教学反思


扬帆天天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

本课中的三首小 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
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 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
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 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
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 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
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 更为灵动与欢畅。
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 的心
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
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
的兴趣,促进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输赢读后感-建筑工地质量标语


尊敬老师的作文-药材名


表扬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务系统登录-主题活动策划案


艾滋病宣传活动-cqksy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地址-qq男生个性签名


薄荷日记-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吧-武汉市招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