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6

巡山小妖精
879次浏览
2020年09月20日 04: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学费减免-艺术研究生留学

2020年9月20日发(作者:石洛源)


六年级数学下册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 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
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 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
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
们之间的 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
条射线;把线段 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 与角的两边所
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说)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9页练习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
互相提问,互相 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 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
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 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
活动的经验。
教学
重点难点
1.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
络。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 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


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 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
认识与测量(2))
[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作这个图
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
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 早学习的是哪
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学生根据回顾的结果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2(a+b)S=ab
教师逐步展示课件中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内的方格,周长和
面积计算公式。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推导正方
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S=ab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吗?谁能说一说推
导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组织学生议一议。
指名学生说一说公式及推导过程。
学生议一议,汇报结果S三角形=
S梯形=
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出: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认识了,得出了
计算公式:C=2r
也可能会说出:把圆分割成小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S=r2。
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都有一个曲面
教师注意板书。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


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课堂作业]
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br>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教学
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
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 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
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 柱有什么关
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 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
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 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
底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
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 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
一说是怎样想的?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S圆柱=2rh+2r2
2.复习体积的计算。


教师 :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
象。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
(水面高度升高了,因为石头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
教师: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
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 服海洋的大门。有兴趣了解如何计算这块石头的体积吗?你有办
法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吗?
教师:要计算石头的体积,我们可以借助于规则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
(1)围绕目标 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公式。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 推导出来的。
(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各种立 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随着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
相应的体积公式。
提问:这些体积 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
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 算公式的?
(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教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
高计算。
3.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一个底面为梯形的立体图形,如何计算它的 体积?一个六面体呢?
类似的其他立体图形呢?
学生甲:它们也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教师:说到这个相同点,我想起了昨天遇到的一个问题。昨天我上超市买了两种
包装(一种罐装 ,一种软包装)的椰汁,它们的高相等,它们的容积哪一个大?怎么
判定?(出示实物)
学生乙:先计算它们的容积,再比较就可以啦。
学生丙:因为他们的高相同,所以,只比较它 们的底面积就可以了,哪个的底面
积大,哪个盛的椰汁就多。
教师给出两个包装物,请学生算一算哪种包装里的椰汁多。
学生独立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学生汇报。
追问:求容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
(2)出示500g大米。如何测量这些大米的体积?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甲:可以把米堆成圆锥形,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求体积。
学生乙:还可以把米放在长方体的容器里(如文具盒等),量出长、宽、高再求出
它的体积。
学生丙:把一张长方形纸围成圆柱,把米倒进去,亮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再求
体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重阳节的歌曲-溪黄草的副作用


个性心情-法人授权书


关于环保的文章-中秋节周记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最后一分钟读后感-小学生课堂礼仪


韩乔生经典语录-心痛签名


列子学射-滑铁卢大学世界排名


2018元旦放假安排-暨南大学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