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小学生二年级日记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一、观察物体
(
三
)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
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但
摆法不同,小正方体的个数也(不相同)。
3、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即(正面、上面、侧面)。
4、观察物体,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常选择(正面、上面、左
侧面或右侧面),再确定观
察的形状,然后把它画下来。
5、数正方体的个数时,为了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可(分层)数;
观察露在外面的面,应弄清从哪几个方向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再计算。
二、因数和倍数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
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如:12÷6=2,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判断两个数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
,一般情况下,用(大数)除
以(小数)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时,(大数)是(小数)
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如:24和72,因为72÷24=3(没有余数),所以72是24的倍数,
24是72的因数。
3、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4、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
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
然数),一般不包括(0)。
1
5、一
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
求法:(从1开始,由小
到大按顺序成对地找)。
如:12的因数有:1,2,3,4,6,12(其中成对出现1和12,
2和6,3和4)
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用它本身依次乘以
自然数1,2,3,4,5……)。
如:
8的倍数有:8,16,24,32,40……(8乘依次得到8×1,8×2,8×3,
8×4,8×
5……)。
7、(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如:70,62,94,116,598,因为这些数个位分别是0,2,4,6,8.
所以
它们都是2的倍数
8、(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如:70,165,90,115,因为这些数个位分别是0或5. 所以它们都
是5的倍数
9、(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如:498,因为4+9+8=21,21是3的倍数. 所以498就是3
的倍数
10、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么(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
如:70,160,90,110,因为这些数个位是0.
所以它们既是2的倍
数,又是5的倍数。
11、一个数的(末两位)如果是4(或25)的倍
数,那么,这个数
就是4(或)25的倍数。
如:70232,因为70232的末两位32是4的倍数,所以70232
就是4的倍数。
12、同时满足是2、3、5的倍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大的
两位数是(90
),最小的三位数是(120)。最大的三位数是(990)。
13、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
数)。
如:6的因
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
所以6是完全数(也叫完美数),较小
的完全数有6、28等。
14、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偶数)。
(1
)奇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
(0、2、4、6、8)的数。
(2)偶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就是个位上是
(1、3、5、7、9)的数。
15、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因为(0)也是偶数。
1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
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17、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1)三类。
(1)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
别的因数)。合数至少有(三)
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3)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8、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
3)。
19、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
数)。
20、20以内的质数有8个,它们是(2、3、5、7、11、13、17、19)。
2
21、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它们是(2、3、5、7、11、13、
1
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
79
、83、89、97)。
22、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1)(是2、3、5、
7、11、13…的倍数),就是合数。如:91是7
的倍数,所以91是合数。
(2)(不是2、3、5、7、11、13…的倍数),就是质数。
23、等差数列:
(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如:等差数列5,10,15,20…,95,100的项数:(100-5)÷5+1=20
(2)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如:等差数列5,10,15,20…,95,100的总和:(5+100)
×20÷2=1050
(3)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如:等差数列5,10,15,20…,95,10
0的第200个数是:5+(200
-1)×5=1000
24、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各有几种填法)
(1)4□2,想:
4+2=6,6至少加0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填0,3,6,9,
有四种填法。
(2)□
44,想:4+4=8,8至少加1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填1,4,7,
有三种填法。
(
3)67□,想:6+7=13,13至少加2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填
2,5,8,有三种填法。,
25、下面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1是1,2,3,…的因数。(正确。因为1,2,3,…都是1的倍数)。
(2)8的倍数只有16,24,32,40,48.(错误。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
数是无限的)。
(3)36÷9=4,所以36是9的倍数。(正确。因为36÷9的商是整数
而没有余数)。
(4)5.7是3的倍数。(错误。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
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
(5)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错误。如13的个位是
3,但13不是3的
倍数)。
(6)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正确。因为个位上是
1,3
,5,7,9的数都不是2的倍数)。
(7)在全部整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正确。因为在全部
整数
里的数,要么是2的倍数,要么不是2的倍数,就这两种可能)。
(8)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错误。例如9虽然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9)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错误。例如2虽然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10)在1,2
,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错误。因为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
1)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错误。如2和3是质数,而2与3
的和5却是奇数不是偶数)。
26、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0,这五个连续偶数是(12,14,16,18,20)。
想
:(方法一)解:设第一个偶数为x,则有x+(x+2)+(x
+4)+(x+6)+(x+8)=8
0
解得x=
12,那么这五个连续偶数分别是:
12,14,16,18,20。
(方法二)五个连
续偶数中间一个是:80÷5=16;前两个:
12,14;后两个18,20。
3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
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2、(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3、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
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的(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
(长度相
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
长方形,最多有(
2)个面是正方形。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分别是(4条长,4条宽,
4条高)。
6、长方体的棱长和=长×4+宽×4+高×4(或者)=(长+宽+高)×4
7、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
立方体)。
8、正
方体特点: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
(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正方体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9、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
10、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
体,若要拼成
更大的正方体需要(27)个小正方体。
11、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2、长方体的上、下每个面的
面积=长×宽;前、后每个面的面积=
长×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高
1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S= 2ab
+2ah+2bh
(或)=(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
+ah+bh)
14、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2+宽×高×2
15、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
16、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棱长×棱长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 S= 6a
2
17、(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
br>18、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
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
别写成(
m
3
、
d
m
3
、
c
m<
br>3
)。
19、体积的大小:
(1)(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
br>m
3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
m
3
。
(2)
(棱长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
m
3
,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
m3
。
(3)(棱长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
3
,小方桌的
体积大约是1
m
3
。
20、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21、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或
者)=
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22、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24、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25、计量容积
,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
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
(L)和(mL)。
26、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
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27、形状规则物体用(体积公式)直接求体积;形状不规物体用
(排
水法)求体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物体的体
积。排水法的公式:物体
的体积 =放入物体后水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
28、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
体)后,表面
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4
29、单位改写的方法:
高级单位
×进率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
3
÷进率
高级单位
3.06
m
=(3)
m
3
(60)d
m
3
,想:3.06
m
3
= 3
m
3
+
0.06
m
3
,
0.06
m
3
= 60
d
m
3
10800毫升=(10)升(800)毫升;想:1
升=1000毫升,
10800÷1000=10(升)……800(毫升)
30、常用单位进率:
(1)长度单位(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千米】、米、
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
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2)面积单位(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平方千米、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3)体积单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方
(4)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n厘米的大正方体(大正
方体的每条棱上都有n个
小正方体),然后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
涂色:
(1)三面涂色【大正方体的每个顶点都有1个】的小正方体的个数:8
(2)两面涂色【大正方体的每条棱上都有(n-2)个】的小正方体
的个数:12×(n-2)
(3)一面涂色【大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有
(n-2)
2
个】的小正方体
的个数:6×
(n-2)
2
(4)每个面都没有涂色(大正方体的中心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n-2)
3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
正好得到(整数)的结
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个计
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
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
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
做(单位“1”)。
如:一群羊的
4
5
是山羊。(一群羊)就是单位“1”。
4
5
表示(把
一群羊平均分成5份,山羊占其中的4份)。
4、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叫做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表示(单位
“1”的个数),分母表示(把
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
如:
4
5
的分数单位是(
1
5
)。
4
5
里面有(4)个(
14
5
)。
5
表示(把
单位“1”平均分成5份,占其中的4份)。
5、分数与除法:被除数÷除数 = (
被除数
除数
) 例如:
4÷5=(
4
5
)。
5
字母表示:A÷B=(
A
B
)(B≠0,因为除法的除数不能为0,所
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够为0)
6、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或
(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
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
数>1.
7、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1的大小比较:真分数<1≤假分数
真分数<1<带分数
8、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有些假分数的分子
恰好(是)分母的倍数,他们实际上是(整
数);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
可以
写成(带分数)。
(2)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3)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
余数作为(分子)。
例如:
1021
1
5
=(10÷5)=(2)
5
=(21÷5)=(4
5
)
(4)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指
定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乘以分
母的积)做分子。如:2=
( 8 )
4
(5)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的结果做假
分数的(分
子),(分母)不变,
如:5
1
( 26 )
5
=
5
5×5+1=26(分母是原分母5,用26做分子)
(6)1等于(除过零之外的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1=
2
2
=
3
=
45100
3
4
=
5
=…=
100
=…
9、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
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0、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
数)就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
数。
(2)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求出两个数的
最大公因数。一般用这
两个数除以它们的(公因数),一直除到两
个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的(积)
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例如
:5和7因为(只
有公因数1),所以5和7是互质数。
(4)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
,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
的最大公因数。例如:6和2,因为(6是2的倍数),所以6和2
的最大公因数就是(2)。
(5)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例如:5和7因为(只有公因数1),所以5和7是(互质数),
那么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
(1)。
11、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的情况: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是互质数。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 相邻的两个奇数是互质数。
⑤ 不相同的两个质数是互质数。
12、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
叫做(最简分数)。
6
13、(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
做约分。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时,通常要约
成(最简分数)。
14、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
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能比较简便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一般用这两个数除以
它们的(公因数),一直除到两个商
(只有公因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的(积
)
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要除到
(两
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的(积)就是这两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 (4)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
最小公倍数。例如:6和2,因为
(6是2的倍数),所以6和2的
最小公倍数就是(6)。
(5)如果两数(互质数)时,那
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
公倍数。例如: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 .
15、(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也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1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
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
分数,再(化简)。
小数化分数时:若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
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三位小数分母是100
0的分数…… 。
如:0.3=(
333
10
)
0.03=(
100
) 0.003=(
1000
)
(2)分数化为小数:一般用(分子÷分母)的方法。如:
3
4
=(3)÷(4)
=(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一般先把带分数的分数部分化为(小数),
再加上(整数部分的数)。
如:2
3
10
=(2)+(0.3)=(2.3)
(4)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
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
中除
了2和5之外,还有其它的质因数),就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
如:
7
20
是最简分数,分母20=2×2×5,不含有其它质因数,所
以
77
20
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12
是最简分数,分母12=2×2×3,有2
和5之外
的质因数3,所以
7
12
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5)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
保留几位小数。
17、比较分数的大小:
(1)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2)分数比
较大小的一般方法有:(同分母比较;同分子比较;通
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仿通分比较)。
18、常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
2
=0.5
1
4
=0.25
3
4
=0.75
1
5
=0.2
2
5
=0.4
3
5
=0.6
4
5
=0.8
1
8
=0.125
3
8
=0.375
57
8
=0.625
8
=0.875
(25
×4=100,125×8=1000
)
1
=0.05
1
1
20
25
=0.04
50
=0.02 (15
×4=12×5=60
)
7
五、图形的运动
(
三
)
1、图形变换的基
本方式是(平移、对称、旋转)。其中只是改变原
图形位置的变换是(平移、旋转)。
2、平
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平移是(整个图形)的
移动,图形每个关键点都要按要求移动。
3、平移的三要素是(原图形的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方向一般为(水平方
向、垂直方向)两种。平移的距离一般
为几个单位长度,也就是几个(方格)。
4、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
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5、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6、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腰梯形1条对称轴,长方形
2条
对称轴,等边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
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
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7、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
br>形的变化叫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
角),原图形上的一点
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8、旋转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9、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10生活中的旋转有(电风扇、车轮、纸风车)等。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
的结
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
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
3、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
号外面的);
(2)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5、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与
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与
分数部分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可以先统一化成
假分数,然后按照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6、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
用。利用运算定
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7、打电话:(技巧:已知人数依次×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3)
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
8、探究规律:
1
2
=1-
1
2
1
11
1
11
1
11
6
=
2
--
3
12
=
3
--
4
20
=
4
--
5
9、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0.875+
2
3
+
17211527
8
8
+
3
+
8
+
3
18--
8
-0.375
12
5
-(
16
+0.4)
=
721712153272
8
+
3
+
8
=
8
+
8
+
3
+
3
=18--
8
-
8
=12
5
-(
16
+
5
)
=(
7
8
+
1
8
)+
2
3
= (
7
8
+
1
8
)+ (
2
3
+
1
3
) =18-(
5
8
+
3
8
)
=12
2
5
--
2
5
--
7
16
=1+
2
3
=1+1 =18-1
=12--
7
16
=1
2
9
3
=2 =17 =11
16
10、同级运算中,(第一个)数不能动,后面的数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8
1
2
3
+
7
16
--
2
3
=1
2
3
--
2
3
+
7
16
=1+
7
16
1
2
3
--
7
16
+
1
2177
3
=1
3
+
3
--
16
=2--
16
七、折线统计图
1、我知道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3、折线统计图优点:折
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
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八、数学广角
———
找次品
1、用天平找次品规律:把所有物品尽
可能(平均)地分成(3)份,
如果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若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要(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
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