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含板书及教学反思)
纷纷扬扬-澳大利亚留学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燕子》 《古诗两首》 《荷花》
《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组“俊、俏、翩”等16个生字,会写“燕、增”等3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
3、 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
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古诗。
3、
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单元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景
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
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
《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
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
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
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
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
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
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
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
口语
交际”和“习作”作准备。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
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
是说、写自己
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
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学习
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
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
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
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
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
课文有《走进大自然》
《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
《小城三月》《梅
雨潭》《日出》,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教学课时安排:
《燕子》 2课时 《古诗两首》3课时
《荷花》 2课时
《珍珠泉》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单元教学小结:
第一单元 1 燕子
教学目标:
1、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
他们对大
自然的热爱。
2、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
荡漾、光彩夺目、百
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3、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
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和思象力。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
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2、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和
思象力。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
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
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
的电线上歇
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
br>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
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
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
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
;第四自然段讲
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
天
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
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
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
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
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
细致观察、丰富的
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教师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燕子
燕子 春天
羽毛 细雨
翅膀 微风
尾巴 柔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1、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的小鸟从南方
飞来了。你们知道
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
能丢。)
2、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
啦!《燕
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1、 学生回答并书空课题。
2、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
3、听完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谈感受。
二、自学课文。
1、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
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
记号。(复习自学符
号之一,表示疑问的:?
1、学生自读课文。
三、指导看图。 1、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
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
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教师出示燕
子剪影)教师提示:注意一下,
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1、学生观察并口述观察顺序。
四、讲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1、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读文回答。
3、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4.你们觉得燕子长
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
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
3、学生读文。
4、学生勾画相关词语。
5、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
形的美,
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5、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6、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
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
的美
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
小燕子的小
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6、学生思考回答。
7、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7、学生回答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
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
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
得仔
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
随着情感,同时对
教材产生亲切感。)
1、学生观察图画。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
__
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4、学生回答。
5、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
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
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6、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
了春天。) 7.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
再比一比
。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
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
润物
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6、学生组织句子。
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课文描写的妙处。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
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
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
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
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
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手法,
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
像是才睡醒
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
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
示色
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
学生回
答。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8、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
好词佳
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8、学生
读文。
五、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
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
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学生表演、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2、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1、学生读生字,并用生字组词。
2、学生轮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
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
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
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
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
顺序观察呢?(由上
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
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3.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飞得美?
4.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
么快、怎么
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
春光明媚的画
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5.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
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
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3.指导朗读:这两节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
怎么
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
适当加强些。
同学们以燕子的身份复述这篇课文。
2、学生观察图画。
生读文回答。
4、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赏析句子。
2、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3、学生练习朗读。
学生练习复述。
反思: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
子,有的正
在湖面上飞行,剪刀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
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
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
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
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
之情。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
生机勃勃的春景,
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情感;学
习作
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再现场景。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了生动、感人的意
境,教学时我从情
景入手,充分利用远教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如在教学
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播放了春天
的动画图片,通过画面上的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
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把美好的春天展现
在学生面前,再结合课文的描写让学生边读边
再现画面,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景。在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时,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
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
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
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
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3、丰富学生的想象,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
感。在教学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
聚拢来”时,我引导学生先想象人们赶集的场面,再想一想花儿争
相开放的热闹情景,从而
感受春光的光彩夺目。“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燕子成了音符
”让学生展开
想象,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的意思。
4、指导按顺序观察。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
是从近出看
到的,飞行姿态和停歇的情景是远处看到的。这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引导学生按<
br>顺序观察,并鼓励学生要把掌握的观察顺序应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
课外资料:
鸟儿为什么不会触电
电流通过人或动物的身体造成伤害,称为触电。可我们经常看到,一群群
的燕子、麻雀或鸽
子,飞到高压电线上站立嬉戏,却没有一只触电身亡。鸟儿为什么不会触电呢?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按图示的电路接好小灯泡和电池组,你会发现甲灯泡亮了,而
乙灯
泡却不亮。原因是甲灯泡的两个“脚”跨接在电源两端的电压在源源不断地从桥上通过,
从而形成了电流
。电流使灯丝发出光和热。再看乙灯泡的两个“脚”,你会发现,它是“站”
在同一根电线上的,不会有
电压落在上面,当然灯丝里不会有电流通过,电珠就不会发出光
亮来。
从这个实验里,
我们不难看出,站在高压线上的小鸟,与乙灯泡很相似,是站在同一根
电线上的,在小鸟的两只脚之间不
会有电压存在,也就不会有电流从它身上通过,所以小鸟
不会触电。
不过,如果鸟儿的
身体同时接触到两根电线,或者站在电线上的鸟在不绝缘的电杆或架
上磨嘴巴,就会有电流从鸟儿身上流
过,使它触电身亡。正因为如此,人们在高压输电线电
杆上固定电线的铁架与电线之间,总是隔着一个长
长的绝缘瓷瓶,它既可起到保护鸟类免遭
触电的作用,又可避免由于鸟类触电而发生的停电事故。
燕子、拙燕、观音燕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额、喉栗色,且侵入胸部,胸具
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下体余部白无条纹,上体
余部均为辉蓝黑色。地理分布为留鸟。
生态:
生态多见于居民点附近的空中、建筑物、电线上等。耐飞,觅食和营巢时来回不停,往
往在
飞行时伴随发出“咝咝”声。寻食时,一面飞行一面张着嘴把飞虫迎入嘴内。以小型昆
虫为食。3-8
月繁殖,巢筑于屋檐下或横梁上,用泥土混和稻草、羽毛构成半碗状,内垫细
草根和羽毛,雌雄二鸟合同衔泥作巢。
经济意义:
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群众时代有保护燕子的习惯。
第一单元 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
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
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
春游
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
春天的渴望,
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没有逐字逐句教学生诗句的意思,
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去了解诗意大略,以赏析的角度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咏柳
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似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
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
春天的
什么?
指名学生背诵。
二、学习《咏柳》,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 学生认读诗歌《咏柳》。
2、
指名学生读。
3、学生读注释,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互相交流。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
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
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
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
,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学生朗读古诗。
2、 全班交流诗意,教师相机点播。
3、学生练读、指读、与教师做相应练习。
四、背诵 同学们,这首古诗写的多么有趣、多么生机盎然啊,你们会背了吗?一起来试
一试。
学生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背诵古诗,解释诗意。
二、学习《春日》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 学生读准诗歌的字音。
2、 指名学生读。
3、
读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 小组讨论交流。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
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
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
春天的美丽
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
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
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
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
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指名学生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3、 全班交流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3、学生练读、指名读,并与教师完成口头练习。
四、背诵古诗。
古诗的意思都了解了,古诗会背了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背诵解释诗意。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
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
字;妆,梳妆,女
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1、 学生认读生
字。
2、 学生识记字形。
3、 学生观察字形,交流写法。
4、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练写。
反思: 1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
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
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
的时候既要注意区
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
似独立,其中又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
,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 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
而见出整个
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
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
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
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
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
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
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
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
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
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
妙。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
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
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
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
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
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
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
其中真意,就
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
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
例
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
柳树,却使人感
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
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
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
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
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
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课外资料
贺知章(659—
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
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
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
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
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
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
有《采莲诗》《回乡
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
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
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
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
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
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
义的理学
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后人
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第一单元 3 《荷花》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
开想象,
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
花》片段的略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
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
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
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
。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
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
表明“情”是
“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
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
花婀
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
观景,情景交融,
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
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
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
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
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
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
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
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
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
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
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
下来。新课启
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
对
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
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
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
寓寄情感的形
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
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
音
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
文中描写的一个
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
碧绿的荷
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
从
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
着人、事、景、
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
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
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
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
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
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
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
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教师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形状
看荷花
自己变做了荷花
姿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
,在我们学校的对面有一座非常美丽的公园——莲
湖公园,每到夏天的时候,那里总是会开满亭亭玉立的
荷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写
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
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师生互动,回答问题、背诵古诗。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1、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
图画。
(出示多媒体课件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指导看图:请同学们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
2、读中启发:课文中
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
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
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
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四.讲读课文。
学习第一小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
。
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点:
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
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
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1、学生看图。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学习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
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
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1、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
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
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
。如“碧绿的……”“嫩黄的……”。
学生齐读课文。
二.复习阅读。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
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
什么叫“仿佛”?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
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
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蜻蜓”
1、学生认读
生字。
2、重点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注意形近字的区别:裳和常、蜻和
晴。注意分辨、
记忆字形,比如,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
跳
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写的时候注意字的笔画和书写顺序,“蹈”的第十四笔
“佛”的第
四笔。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练写。
三.教补充教材。 《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
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
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
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
看荷花》。小朋友们很
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课外读物。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
想想。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
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
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
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
可以再加上一句话,
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
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反思:《荷花》是一篇
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和
“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荷花
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课文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引
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为此,第一课时,我没
有像以往一样读文、学生字。而是通过观察
图画,读文体会。在读中自悟。抓住第二段让学
生多读,反复读。体会用词之巧妙。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
解。本想用课件比图效果要好些。
可是怕麻烦没有用课件。相信用课件,学生观看录像后更能感受到荷花
的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白荷花的几种姿态,我用前年教这一课时的方法:让学生用手来演示出荷花的几种姿态,帮助理解背诵。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用小手来表达他们心里
荷花美丽
的姿态。不到五分钟,每个同学这三句话都会背诵了。更可喜的是有些同学把花骨
朵饱胀得要破裂似的演
示得维妙维肖。讲到“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
不少学生情不自禁把自己当做了荷花
边读句子,边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犹如朵朵荷花冒出
水面。教室里这边冒出几个,那边冒出几个。我趁
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说:“这么多的白
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
很美。”由此我又问:“这满
池美丽的荷花是谁创造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位同学说:“大自然。”
我太吃惊了。教几
年了,以往问学生时,学生们总是回答叶圣陶、画家等等。甚至有人说园丁。可今年的
学生
回答如此肯定,如此迅速。让我着实意外。
感叹一:学生越来越聪明了。现在的孩子看得多,接触得多,懂得也多。
感叹二:新教材单元之前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主题。使学生有的放矢。
感叹三:新课改中
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
动脑。把学生的大脑调控到了兴奋
的状态。所以学生才能思路敏捷,对答如流。
由这节课,我想到了。我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保证
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
去做、去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自终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这样才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
量
课外资料:
王冕看荷花(节选)
那日,正是
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
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
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合叶
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
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
个画工,把这荷花画它几枝,也觉有趣。”
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荷花简介
花的种球由圆球狀至圆锥状的球茎(
或称根茎),及著生于球茎基部的贮藏根( 或称营养球)
所組成,一个球茎可著生1-6 个不等的
贮藏根。球茎上有二排对生的芽,但春季种植后一
球茎通常仅萌一个第一代芽;新芽萌芽后,叶片展开3
-5片时,开始抽出花序,随后花序发
育,花梗抽长并开花。在露天栽培下,切花长度约40-60
公分,遮阴处理则可达70 公分以
上。
荷花的叶片为长椭圆形,中肋紫红色,在露天栽培下,平均叶片长度约为30公分宽度
约5 公分,一般
比花茎短。但在遮阴栽培下,叶片较为狭长,长宽可达45公分,有时甚或
比花茎还长。在田间栽培時,
上午10 时以后,因日照强度增加,温度升高,叶片常会因失
水而有反卷现象。
荷花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梗上端有7-9 片半圆状绿色苞片,接著为9-12片彩鲜明的
阔卵形粉红
色苞片,这些粉红色的苞片形状似荷花的花冠,是主要观赏的部位。目前栽培品
种的粉红色苞片尖端带有
绿色斑点,是其特色也是他的缺点。
荷花真正的小花着生在花序下半部苞片內,每片苞片着生4
朵小花。小花为唇状花冠,
具3 片外花瓣,及3
片內花瓣;其中一枚內花瓣为紫色唇瓣,而且唇瓣中央漏斗状的部位
为黃色。
荷花新
芽在顶芽花芽分化、开花的同时,茎基部逐渐肥大,形成圆球状至圆锥状的新球
茎。新球茎的基部直根状
的营养根的根尖,则在入秋后逐渐肥大形成球状的贮藏根,而形成
新的种球。
第一单元
4 《珍珠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
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
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
爱的感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
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
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
。第二自然段描
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
深,
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
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是抓住有特点
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
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
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
累课文优美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内容浅
显、语言优美,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
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
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
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
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
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
优美语句。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各地名泉的资料。
板书设计:
4、珍珠泉
泉水 绿
水泡 有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吗?请说说你印象中的泉水?(指名)板书:泉
2、课件出示:资料袋中的三大泉的图片(配乐)
3、教师引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珍珠泉走走!(补充课题:珍珠)
1、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回忆。
2、 学生观察图片。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珍珠泉?(指名猜测,由此引水泡。)
2、课文的哪小节写了“水泡”?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2、交流(指名畅谈)。随机出示讲解以下句子:
(1)出示“最有趣的…水泡了。”这个句子和图片。①说说你认为这句话写的成功之处
在哪?
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状色泽动作声音
饱满晶亮冒一嘟噜
③课件随机演示声音,形状,色泽,动作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受。
④拓展练习:你还想说这是怎样的水泡?填空:()的水泡
⑤通过朗读表示可爱的,喜欢的语气。
(2)出示“有时候…多像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①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美感。
②指名朗读。评议。
③解“筛”(配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为什么用这个“筛”字。
1、学生边读边勾画优美词句。
2、学生交流。
四、学习第二小节。
1、引入:珍珠泉的水泡美(板画水泡)那水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
由读。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深绿
3、齐读描写珍珠泉的水的特点的句子(带图片)
4、练习说话,出示句式:
水是那样清,清得()。
水是那样绿,绿得()。
水是那样深,深得()。
任选其中一句说一说。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回答问题。
3、学生齐读句子。
4、学生练习说话。
五、赞泉。
1、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珍珠泉。
2、根据学生问答思考:珍珠泉到底在哪?
3、现场进行GOOGLE进行搜索(根据作者名:吴然)
4、另外补充吴然的两件作品《一碗水》和《歌溪》。
1、学生各抒己见。
2、学生诵读、自学。
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
泉水的深、绿、清和
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
要以学
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
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
泡这一独特
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
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
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
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
的美, 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
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
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
珍珠泉
课外资料
名泉掠影
贵州珍珠泉
贵州省平县城西有一个怪异的珍珠泉。当人们来到泉边大声喧哗或鼓掌时,泉
水就挤出
大量的气泡往上撺,形如串串珍珠。声音停止后,气泡就随之消失。
好事成双,
贵州平坝也有个“珍珠泉”,游人对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气泡。在左边鼓
掌,左边的泉水冒泡;在右边
鼓掌,右边亦然,好似在欢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据
地质学家解释,这是由“声震”造成的现象
,与复杂的地质构造有关。
音乐泉
非洲突尼斯的临犹莱山上,有一处奇异的泉水。人们在泉旁边可以听到一支支曲调丰富、
不断变化的乐曲。原来在泉水的出口处,挡着一块千孔百洞的空心岩石,泉水流到那里后,
被它
分离成无数条细流,这些有着喷射力的细流冲击空心岩壁,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
曲。
酒泉
在江西永丰县的白水村有一眼五味泉,简直就是一处天然酿酒厂。这个山泉泉直径为
39厘米,喷出来的泉水透明无色,清澈冰凉,伴有大量的气泡。喝在口里甜味适中,又有
麻辣之感,下
咽时喉头略有苦味,还有一丝难于说清的酸味,与鲜啤酒可以媲美。当地人称
它为五味泉,外乡人叫它“
酒泉”。他们经常到山泉取水带回,作为啤酒畅饮。
天然酒泉的发现,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视线
。他们对酒泉的水进行了化学分析,认为
它含有丰富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的矿物质补充品,有
益于人体健康,可作为天然
饮料开发。可是,这座“天然酿酒厂”的生成机理是什么呢?专家们还没有弄
清楚。
药泉
在吉林省长白山的白头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药的清泉。在炎热的夏季,
人们将这气泡滚
滚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样清凉可口。据介绍这股泉水的主要成份是游离二氧化
碳、
重碳酸根、镁、钙等,对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风湿性心肌炎、高血压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报时泉
湖南省新宁县烟村乡岩顶村里,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
边有个直径约0.5
米的石洞,不管是天旱地干,还是阴雨连绵,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
,准时
涌出3次泉水,从未间断,被当地群众誉为“报时泉”。“报时泉”每次出水不仅有规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内一阵阵狂风呼啸着旋转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烟雾,尔后,浑浊的
泉水便从
洞中涌出……1小时之后,泉水又带着呼啸声退进洞内,一切又恢复平静。为什么
“报时泉”每天3次准
时涌出泉水,人们不能解释。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难点:
1、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2、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3、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教学可从
本组几篇课文导入,由课文中的荷花、珍珠泉、燕子等,想想家乡的植
物、动物、风景有什么不同,引导
学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习作:这次习作安排的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
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
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学生写的时
候,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完成作文后,学
生自己修改作文,
也可以同座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办一期以“家乡的景物”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
br>我的发现: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关于反义词的练习。每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组
成。共
有10个词语: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词
语的意思,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并积累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读词语,
结合
查字典或同学讨论,读懂词语的意思,然后按泡泡中的提示去思考,重点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词中两个字的
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
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日积月累的内容有两项:一是“我
会填”,以填空的方式,学习量词,二是“读读背背”,读
背四字词语。目的是学习准确运用量词,积累
词语。教学“我会填”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填一填。如果填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短语说
说句子,互相讨论一下哪个填得正
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其他量词填写,如,一束(道)金光,看看是
否准确。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一( )歌曲
一( )微风
一( )羽毛 一( )清泉
一( )翅膀 一( )金光
一( )画面 一( )珍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
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
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
只占一点点地方,
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
家乡的热爱。如有
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学生明确听、说要求。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介绍的同学要介绍的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的同学还
可以补充、提问。
四人小组介绍交流。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同学们,刚才在小组
内我们已经交流过了,现在我们请小组推选小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听、说的要求还是跟刚才一样。
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五、布置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都是非常可爱
的地方!你们的
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
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
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
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
,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
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习作要求,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范围、注意
事项等。 学生明确要求。
三、例文赏析 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范文,引导学生赏析。 学生赏析。
四、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1、 学生读词语。
2、 学生思考词语中的规律。
3、 学生互相交流。
4、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有类似规律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
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1、完成我会填。
2、完成“读读背背”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1、学生自读导语。
2、学生自读课外文章。
3、采摘好词佳句。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翠鸟》 《燕子专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路旁的橡树》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5、
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1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7、
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8、
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
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
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
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的专题
。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
这个专题,本组教
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
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
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
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
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
提示学生交
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
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
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
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
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
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
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
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
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
在情感
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
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
调查活动基
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
际、习作和展示
等学习活动。
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 2课时
《燕子专列》 2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课时 《路旁的橡树》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单元教学总结:
第二单元 5
翠鸟
教学目标:
1、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
透亮、泡泡、
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
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
察顺序和观
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
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
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
,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
特点、怎样将
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
特点。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
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
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
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
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
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
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
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
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
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
----------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
-------------透亮灵活
嘴巴
-------------尖、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
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
郎。(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
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
是叼鱼的高
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
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
么。(学生说的同
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
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
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
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给翠
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
”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
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
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③
观察CAI课件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CAI课件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2、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3、学生叙述。
4、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5、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
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
爱。你
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
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
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
特点。)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配乐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
1、学生讨论、欣赏。
2、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
动特点)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
)“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
)“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
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 、2 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
敏)
第3 、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
会到(1
)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
)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
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
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
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
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 )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
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
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
)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
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
)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
(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 )翠鸟的羽毛以
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
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
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
、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 、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4 、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4、学生讨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
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
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
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
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练写。
反思:《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
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
鸟的外形时,
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
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
br>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
的生活
。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
生
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
查
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
符合小学生形象
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
,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
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
,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
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
”、“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
“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
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
br>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
同声
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
提到了倡议大
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
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课外资料:
翠鸟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翠鸟的
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
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
树顶上。束带翠鸟
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
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
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
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
八月,它们开始迁徙。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
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
的地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
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
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
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一圈宽宽
的白色羽毛。尾部和
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
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
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
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
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
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
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
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
雄鸟共同完成。
第二单元 6、 《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
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
长途、骤降、疲劳、
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
句子。
2、主要内容。
3、
4、
教学重难点:
1、
2、
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
主线
、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
体,深层感悟课文
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
教师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
板书设计:
政府 呼吁、专列运送
燕子专列
市民 抢救 站台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
来了一条重要新闻,你们听(放录音)“听众朋友
们,瑞士广播电台向大家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成千
上万的燕子生命垂危,大家快快行动
起来,救救燕子!”
2、可爱的小燕子们到底遇到了什么灾难?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22页,齐读标题《燕子
专列》
学生齐读课题,书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
方式解决,可
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订正、检查课文朗读。
三、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强调“殊、骤”的正确读音。
2、学生认读生字。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想
:一是
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
行。 3、学生交流。
四、品读 1、字词我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
仔细地读一
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
br>不了的问老师。 1、学生读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
2、学生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解决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字词的理解:启程、特殊、跋涉、濒临、呼吁、料峭
(2)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质疑、探究。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
(1)什么是专列?燕子专列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哪些专列? (1)学生回答。
(2)为拯救燕子?瑞士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引导学生从政府决定用专列运送燕子,呼吁人们去寻找燕子两个方面体会)
(2)引
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瑞士政府关心保护燕子。
(3)为拯救燕子,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从人们专程去站台送燕子、冒着严寒去寻找燕子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纷纷、冒着、顶着、踏着)、重点句子体会普通市民对燕
子的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
学生认读生字词。
2、 学生朗读课文。
二、争当“最佳小记者” 现在我们评选出最佳小
记者,谁的新闻报道得具体、准确,情感
动人,就能获得冠军。(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
学生小组交流,小组再推
荐,全班交流。
板书:时间——地点——谁——遇到了什么事——
哪些新闻煤体——播报了什么行动—
—人们怎样行动的——最后结果怎样)
三、拓展训练
1、同学们,你们看,“燕子专列”开过来了,(放课件)你们听,唧唧喳
喳的小燕子们在说什么呢?
1、学生自由想象回答,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
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教育。
2、
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
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
说什么呢? 2、学生课堂组织语言,课后完成写作。
(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
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
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
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四、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
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
半包围结构,指导临写
,注意结构比例。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观察字形,临写。
3、学生练写。
反思: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
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
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
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
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 这篇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新词很多,如“启程、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呼吁、
料峭、皑
皑白雪”等。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词语时,不是将词典中的解释直接提供
给学生,而是通过生活
经验和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词义。比如对“呼吁”的理解,“呼吁”这
个官方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果老师直
接把词义告诉学生,学生一下子不好掌握。我是这样设
计的:什么是“呼吁”?请你替政府来向大家呼吁
一下。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自然地
理解了词义,还学到了呼吁的基本要领,真是一举两得。又如“
纷纷”一词的理解,我引导
学生闭上眼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哪些人出来找燕子了?生:有学校里的老师
带着自己的学
生们出来找燕子。“农民伯伯、工人叔叔、警察叔叔也冒着大雪出来找燕子了。”“连老爷
爷
老奶奶也拄者拐杖来了。”……那他们又到哪里去找了?“他们来到了山顶上、小河边、森
林
里去找燕子。”“他们连树枝上也找过了。”“他们连石头缝里也不放过。”……这样一来,
学生既理解
了“纷纷”、“四处”等词地意思,又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燕子博大的关爱以及
他们大无畏的高尚品质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写训练。在教学最后一段中,我设计了
这样的环节:列车开动了,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地叫着,它在说些什么?你能代表燕子向
帮助过它们的
人,说说感激的话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发言,拓展思维,同时也让
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
,应该和睦相处。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你读了这个
故事后,想对可爱的贝蒂说些什么?并写
下来。面对善良可爱的贝蒂,有谁不想夸夸她,这
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诱发
学生天生的爱的情感的最佳时机。使
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俄国著名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
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
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
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
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
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
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课外资料:
瑞士:欧洲
中部内陆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德国接壤。面积4
13万平方公里。人口704
万(1995年),日耳曼人占84%,其他的是法兰西人、意大利人。
居民多数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城
市绿化率约61%。首都在伯尔尼。瑞士由山地和高原组成,
西北有侏罗山脉,中部、南部有阿尔卑斯山
脉。瑞士境内湖泊很多,莱茵河、罗讷河等发源
于此。山间谷地气候温和,高山比较寒冷。水力丰富,有
少量煤、铁、石油和铀矿。瑞士经
济发达,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前列。工业、金融业、旅游业发达,为经
济三大支柱。钟表业
历史悠产
量居世界前列,誉称:钟表王国。1950年9月与我国建交。
第二单元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
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
”是本文的主
要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
思考
,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
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谁
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
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
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
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
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
破坏也就顺理成
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
、
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
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
上的树木不断
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
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
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
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
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
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上述的含
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
考。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1、学生观看画面。
2、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 2、学生
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
户人家
,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
还都不错,(课件出
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
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
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
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
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
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
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
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
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
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3、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
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
“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
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通过两个“谁”
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4、随着山上树木的
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
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
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
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
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
体会到了什么?
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
再生的,比如水
资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
时
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
举
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 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
头,不停的砍树,
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
了
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小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
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
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
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
情怎样?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
(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
,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
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
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
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
剧不再上演
呢。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故事
叙述形式。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
与两边是不相
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2、学生练写。
3、教师巡视指导。 反思: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山谷中那环境优美
的小村
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靠着
手头锋利的斧头,
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终
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
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
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
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尽管树木利用低效
,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
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无法批判小村庄居民对树木森林的
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
利用,甚至可以说是无知.
我想,即使小村庄的居民能自觉爱护
环境,保护树木,今天这个小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君不见
多少大树进城了,开山掘矿了.靠山吃山,靠
山吃山,离开了山,离开了水,人将怎么生存呢 有谁
来过问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强求他们去
认识几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农
民只能种田,不能强求他们去过问几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
以,不必说小村庄的居民短视,不
必说小村庄居民的可怜,因为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不仅读了小村庄的故
事,还学会了和小村庄
居民一样不错的生活还有多少视听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态伦理的现代人却无动
于衷,因
为我们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语言,不懂动物与植物相依为命的关系,只见树的立木价值,不顾树<
br>的生存权利和作用,表现为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观点.
大自然给我们的报复,只是暂时还未来到罢了!
课外资料
词语理解: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植树造林好处多
为了把“植
树造林,绿化祖国”这件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大事搞好,我国把3月12日
定为“植树节”。为植树而
定个节日,足以说明植树造林的重要。那么植树造林究竟对我们
有什么好外呢?
首先
,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
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
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
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
在用的方面,搞建筑,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
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木
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
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吨煤,需要22立
方米的坑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
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木材加工产品更受
到人们的喜爱。锯末水解可得葡萄糖、洒精等物质。50公斤锯末可
提取糖桨37公斤或结晶葡萄糖10
公斤,食用或药用均可。每1立方米干锯末,可提取酒精
70公斤,饲料酵酶18公斤, 醛4.2公斤
,干冰18公斤,木素板33平方米。每百斤桦树皮
可提炼桦皮焦油15公斤~30公斤,它可用来配制
木材防腐剂,或加工提取汽油等物质。用1
立方米木材,能制成150多公斤的人造丝或人造毛,相当于
7.5亩棉田的年产量或20只~
30只羊的年产毛量。还有用于房屋建筑、家具等用的胶合板、纤维板
大都是森林采伐和木
材加工剩余的“废物”制成的。至于车辆上的轮胎,大家肯定知道是从橡胶树上“脱
胎”而
来的。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
环境的保护。我
们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
合
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
放
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
用,因此有成
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
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
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
埃20吨~60吨。此外,,树木在呼吸
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
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
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
伤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两旁栽树可以降低噪音,多种多样的树
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可
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
再
次,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我国许多地
方植被覆盖率低,水
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土质松散,每到雨季,雨水冲刷,
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致使河水变浑
,河床增高,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
树,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因为树木有庞大的
根系,这些根系像一只只巨手牢牢抓住了土
壤。土壤中的水分,就被树根吸收畜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
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要控
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因为“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
武器是风和沙”
(竺可桢语),大量植树造林,就可以形成一道道防护林,减少风的速度和力量,固定沙
丘,
起到控制风沙的作用。
植树造林的好处实在多。愿我们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多植树,植好树。
第二单元 8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理解“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
曲成马蹄形”这个问题,学生都能用一
句话回答出来。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用心体会,用
情体验,自觉自动地感悟,
与教材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借助
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
br>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主
要内容
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
教师准备:搜集橡树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橡树知识。
板书设计: 粗壮
工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为了
眼前的利益,整座山的树木几乎被一个小村庄的人们砍光,现在
有一棵长在路旁的橡树,人们又是怎么对
待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2、板书课题:8 路旁的橡树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前预设,理解词语:延伸、挺拔、沉重、责备、高尚、沉默不语、楔子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前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
工人们都不说话,他
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
尚的
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词语,查字典或同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
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
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画句子。
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
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
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
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
论。
3、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4、学生根据课文感悟回答。
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5、体会工程师和工人叹气的不同含义。
6、学生句子含义。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 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回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围绕
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关这
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
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意在使学生将
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
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
,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
行探讨和交流。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
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
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
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
习活动中发生的有
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
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
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
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
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
写下来。
2(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
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
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
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
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
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
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
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
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
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
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
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
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
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
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
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
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
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
组反义词语,学生
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
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
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
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
鼻音韵母。引导学
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
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
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读读认认: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让我
们就来
交流一下。(课前给每个小组设定了不同的主题)
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二、小组内交流 1、就同一主题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材料。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成员整理资料。
三、全班交流
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
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
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
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1、进行总结。
2、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评出合理化的、可行性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
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
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二、忆一忆
三、学一学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
br>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
一定有
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
的事情。想跟大家进
一步交流吗?
2、明确习作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组回忆调查情况。
2、学生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习作主题。
1、学习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
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
示的道理深刻。
学生明确此次作文的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学生交流习作主题,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打开作文思路。
学生体会所学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写一写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动笔写作。
修改习作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3、再次自我修改。 1、学生修改文章。
2、师生共同评议,发现问题,修改文章。
3、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问题。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互相交流。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男女生对读,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1、学生读正反义词。
2、指名学生读。
3、男女生对读,交流识字方法。
4、用所学生字组词。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请学生介绍每句诗句的出处。
4、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5、男女生比赛读
6、背诵诗句。
1、 学生自读诗句。
2、 指名学生读诗句。
3、
学生介绍诗句所描写的情景,并介绍出处。
4、 学生总结特点。
5、 男女生比赛读。
6、 学生背诵诗句 。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1、学生读小伙伴的话。
2、展示自己的作品。
反思:《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质疑,许多学生对“高
尚”一词是不太理解
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
去橡树,
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
就是一种
高尚。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
说的,学生读法不一,
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
化了。还有我还让学生补充工程师(
)地说,工人们()地说,有的孩子第一个填左右为难,
矛盾,平静,第二个填焦急,激动,愤怒,各自
说了不同的理由,可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
道的理解,教师在这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相信学生的能
力!
《语文园地二》(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2年 3 月 23 日(第 5 周星期 2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二
教学课时 第 1、2、3、4 课时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安
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关这次训练,教
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
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
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
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
习作
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
广泛,
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我的发现
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
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
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
;二是每组的第二句
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
象。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
“读读认认
”,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
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
自己认读
,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
平舌音、“廉、贪、偏
”为前鼻音韵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
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
br>“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
背,诗
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展示台
“展示台”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延续,安排学生围绕“环
境保护”这个专题,就其所获得
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教材中列举了几种成果:保护环境的
标语牌、保护环境
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这三种形式仅是教材所举的例子,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
根据
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减,积极创新。全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成果展示的
方式,也可以分小组讨论确定,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为有困难的小
组提供帮助。
教学
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
重点 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
难点 写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
教学
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
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
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
;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
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
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
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
们还有什么好的建
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
过调查,我们不仅了
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
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
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
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1、走进现
实生活,激发交际欲望。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资料了解地
球的环境情况,激发学生的交
际欲望。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眼综合能力。让学生勇于参加实践,乐于参加讨论
,在交流
中生成新的精彩,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新课标第一网
3、创设交
际情境,搭建互动平台。通过学生看录像,小组交流,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
卫士等形式,让学生倾心交流
、合作互动、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环保交流会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一、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我
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被
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入
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灵活运
用多种策略”。在课前,我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
的画面—“美丽风光”与“环境恶劣”,为学
生精心打造交际氛围。两次的观看,让学生喜与忧的情感强
烈的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心门似
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强烈的表达欲望已被激发,浓浓的绿色环保意识已
初见端倪。
二、让交际在绿意盎然中进行
我认为:“
绿意盎然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在此环节中,我轻轻坐进小
组中,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
师生实行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氛围迅速弥漫在教室的每一
个角落。学生们怎不会尽情交流尽情表达呢
?其次,“绿意盎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互动合
作的课堂。口语交际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
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
能力和习惯,我在这里变小课堂为大天地,让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
实践人,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中,随着环保小卫士的环保奇招宣布,“保护环境,
人人有
责”的种子已扎根心底,学生的心中早已像课堂一般绿意盎然。
三、绿色家园在畅想中构建
我认为,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要看我
们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为构建绿色
家园献计献策。我抓住“我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这一话题,让学
生在心中构建自己的绿
色家园。
《9、寓言两则》(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2年 3 月24日(第 5 周星期 3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寓言两则
教学课时 第 1、2 、3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
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
手把窟窿
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
事,只要肯接受意见,
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
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
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
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
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
意味。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
重点
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
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
《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
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
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
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
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
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
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
交流。(眼睛近
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
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
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新课标第一网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
,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
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
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
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
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
学,当
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
达了出来,与同学老
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
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
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
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
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
极大的生成空间。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寓言更是从简单的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大道
理。亡
羊补牢,比喻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算晚。既然羊都已经丢失了,还要修补羊圈干什
么呢?这种看法很容
易在学生中形成共识,有错误的话也已经犯下了,还能怎么样呢?但接
下来的文章告诉我们,因为羊圈有
窟窿,所以第二天,羊又丢了,那么第三天呢?第四天呢?
接下来的日子又会怎样呢?羊若一天天丢失,
那最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读着课文,读着读
着,亡羊补牢的启示就牢牢记在心头了。学习这篇课文,我
认为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读
中学生会有收获,在说中学生会有顿悟。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去读更多
的寓言,让学生进
行寓言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交流一下,就会有所得,有所感。
《惊弓之鸟》(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1年 3 月26日(第 5 周星期 5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惊弓之鸟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
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
群的
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
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
然段
,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
然后写更羸试了一
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
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
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
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
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
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
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
法,初步培养学生乐
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
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
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
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
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
维过程上。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
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
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
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
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
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
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
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
物是更羸,他是“有
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
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
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
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
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
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
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
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新课标第一网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
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
指弓箭,“之”是
“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
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
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
回南方。同学们看,雁
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
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
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
“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
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
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
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
示↗,“直往下掉”的“
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
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
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
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
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
加”等词语。)
3、更羸为
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
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
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
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
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
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
解?(“离开
”)“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
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
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
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板书: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
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
羸的判断是正确的,
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
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
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
调了“有名”和“能
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
人,称
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
不是一
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
,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
中)
(2)是不是因为
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
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
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
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
一
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
样?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这
一板块
,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
生理解了“惊弓之鸟
”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
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
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
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
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
字的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
两个句子,
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
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结果:不用箭只拉弓听到弦响↗掉了下来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内容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如果引导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引为这篇课文只是在赞扬更羸射箭本领高,对“惊弓之鸟”的真正含义可能就无
法真正理
解。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学生
们有的说是更羸,有的
说是箭,还有的说是猎人,说法不一,我适时引导:这只大雁是被更
羸的箭所伤而死的吗?学生们听了若
有所悟。我让他们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到底是什
么害死这只大雁的呢?学生们又议论起来,最后得
出了正确的结论:原来是大雁自己吓自己,
把自己吓死的。
为了让学生对这
个成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惊弓
之鸟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过类似的事
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对这个成语就掌握得
更好了。
《11.画杨桃》(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2年3 月29日(第6 周星期 1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课时 第 1 .2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
据自
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
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
存在
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
重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
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
叮嘱“我”,看见一
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
到了“我”把杨桃画
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
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
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
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
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
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
生态度发
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
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
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
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
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
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
,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
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
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
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
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作业设计 熟记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蕴
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
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
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
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
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
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
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
体说来,设
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2年3 月31日(第6 周星期 3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
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
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
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
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
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
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
难点
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
美情趣。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
都是
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
件出示“踏花归来
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
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
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
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
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
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
: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
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
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
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
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
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
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
______
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
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
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
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
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
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
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
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
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
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
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
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
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
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
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
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
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新
课标第一网
(4 )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
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 教师小结:虽然大
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
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
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
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课件出
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
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
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
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
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
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
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
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
“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
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
(平
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
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
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
徒弟的画为什么得
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
各门学科中的。语文是学习各
门学科的工具,所以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
涉到整个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构成智力操作系统
。
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习惯、动机、兴趣、性格,构成动力调节系统。毋
庸
置疑,语文学习既依赖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再加上语文教育
自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取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造能力,
陶冶学生创造个性品质。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
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
文本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
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
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
,引导学
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
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
巨大内动力。三年级的学生依然
对故事充满好奇,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
的在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有引出类
似的
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学习,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
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
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br>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文中,画师
评画是
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
弟和二徒弟画得多,
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
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通
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
义。在语言训练方面,通过学生默读课文、
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
,
学完课文后,我又补充了两个类似的故事:《十里蛙声出山泉》和《深山藏古寺》,分别让学
生品评画妙在何处,如果你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
激发学生的发
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
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
让学生看到了
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按照
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
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
练。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改进
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法设法让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准确发现学生
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
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园地三》(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 执教班级
三年级班
教学时间 2012年4 月1日(第6 周星期 4 ) 教学地点 三年级班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教学课时 第 1 .2.3.4课时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我自己”。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由于学生在一
起共同学习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了,
因此,介绍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外表特征上。教材对如何
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
“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对如何听别人介绍也提出了要求,“要注
意听”,看
看“有哪些补充”。教师要把握好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你对自己<
br>是不是很了解?自己性格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自己最突出
的优点和
缺点是什么?平时别人是怎样评论自己的?然后,抓住自己最突出的一两方面特
点,同桌或小组互相介绍
、评议。教学时,教师可以范例激趣,引入情境,归纳出介绍自己
的一些方法。如,外貌、穿着、性格、
爱好、优缺点。在同桌练说、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
以推荐同学在全班作自我介绍。注意在自我介绍后留
出一点时间,让大家进行补充、评议,
也可以让被评议的同学再说说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议是否有道理,
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
师生互动交流。
习作
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
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
发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向大家介绍一
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
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课学
生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
己的佳作,从读
中学写。然后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方面的
内
容,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可以是突出
个
人的某一方面特点,如《爱笑的女孩》;也可以是多角度介绍自己,如《这就是我》。
我的发现 安排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
答,把一
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叫反问,也叫反话或激问。反问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
,表示肯定的内容。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
吗?(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
定的回答。如: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
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选取的是课文里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这些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修
辞方法,
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积累这样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语言现象,使学生领悟语
p>
言更多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可以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本学期学
过的课文
中,再例举一些这样的句子进行交流,但不要讲解修辞知识。
“读读背背”选取的是
五句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方法
的教育,同时积累语言,感受汉语言
文字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
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
逐末的人。这个故事生动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引发思考,
体会其蕴含的
道理。成语故事的教学应与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学成语故事
,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如有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里或同桌讨论,
然后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教学
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
重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
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
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
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
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
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
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
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
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
说我喜相,俊得呢!
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
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
一样吗?同
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
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
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
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
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平时活动少,学生又不注意在
日常生活中观察。为弥
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新课标第一网
句子之所以如此流畅、精彩,完全是因为口语
交际课上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准备工作充分,
学生再写就得心应手了。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都可以设计相
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借以启迪学
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理顺学生的思路。学生往往善于说,而
不善于写,教师要
提醒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介绍我自己
作业设计 完成习作,认真修改
教学反思 多练包括“说
”与“写”的过程。“说”为写打下基础。说与写分别是语言的
两种表达形式。说是口头语言,写是书面
语言作文教学为什么选说后写呢?首先是从儿童语
言的发展来看,一个人学习
语言总是先学习口头语言,口头主席是书面语言的先导,也是书
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能促进书
面语言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语言变为书
面语言,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说写训练。对于少数民族学
生来说先说训练尤为重要,从民族语
言变为汉语。现行课程教学中,每次习作之前都配有一次口语交际。
交际内容与习作要求大
致相同,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为习作打基础的为此,口语交际特别重要。每次习作
,我都用
1至2课时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之后才进行习作。
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
园地三》中,口语交际是:说说我自己,而习作是:把自
己介绍给别人。在此次习作中,口语交际做好了
。学生在习作时就容易得多,说可以检查思
考的结果,起到组织语言的作用。同时又促进思考,有利于书
面语言的发言。说就成了内部
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桥梁。
《
和时间赛跑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 5 日(第 7 周星期 1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和时间赛跑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清而不玄——林清玄,这是人们对林清玄作品的整体评价。和时间赛跑是林清玄的
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弥漫在文章里的淡淡的哀伤,由哀伤而萌生的幼小心灵里的执着都深
深地
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读此文,犹如品一杯香醇的名茶,入口是丝丝缕缕的苦味,再品
是回味悠远的甘甜
,唇齿生香中留下的更多的是对时间,对生命的思索和奋发的勇气以及对
未来的信心和执着。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失去外婆的哀伤,这一部分是苦味,第二个部分是与时
间赛跑的实践
,这一部分是香甜,第三部分是自己的实践后的收获和感想,这一部分是酸甜
苦辣品尝过的甘甜。 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体味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从而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易
逝,第二
部分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我与时间赛跑的方式和收获。第三部分要让学生理解难句
“这几步虽然很小很小
,但作用却很大很大”从而认识到如何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
惜点点滴滴的时间去获得进步和成功
的道理。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淡淡忧伤的氛围中。亲人的离去,让我幼小<
br>的心灵无法承受,我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累得扑倒在草坪上痛哭。为什么选择这种方
式排解
自己的忧伤?想象当时我的心情和感受“外婆为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呢?与外婆在一
起的那么多快乐的时
光都一去不复返了吗?和外婆的离去一样,人世中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都
不会回来了吗?”这是源自内心的
沉重的思索,是一般的同龄孩子可能不会成熟到思考生命
和人生这样大的命题。本来幼小的作者也不会思
索,但是亲爱的外婆的去世却让林清玄一下
子长大了。生命是一趟只有出发没有归来的单程旅行,又如此
短暂。这宝贵的一生该如何度
过呢?”“天空没有留下飞鸟的踪迹,而我已飞过。”生命可能像一粒盐融
入海水中悄无声息。
不,生命不能虚度,要留下自己来过的足迹。于是,有了第二部分的他与太阳的比赛
,与西
北风的比赛,一个星期写完暑假作业。这几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初,作者要抓住时
间的骏马,让它跑得更慢些,在我幼小的心中,太阳是最直接,最形象,最能被他理解的时
间。太阳升
起,是一天的开始,太阳西沉是一天的结束。于是,我决定和太阳比赛,在太阳
落山(回家)之前到家,
这天放学我是跑着回家的。原来只要努力,人就可以跑赢时间,第
一次的尝试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接下来
,是与西北风比赛,这次的比赛就不是试探的目的,
而是用跑赢时间的方式战
胜困难,那个冬天怎样冷,我在寒风中冻得如何难受没有说,只是
一个“西北风”就概括了一切,我的跑
克服了寒冷,这是有意义的赛跑,只是出发点有点被
动。第三次赛跑,我就是完全的有意识的,主动的比
赛了,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完了暑假
作业,剩下的时间做什么,作者没有说,但我们可以想象,惜时如
金的作者肯定又做了很多
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从此,他的内心一定产生了一直与时间赛跑的决心,小心
眼里一定有
了自己或近或远的愿望或理想。最后一部分告诉读者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只要你一直与时<
br>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浅显又深奥,具体又抽象,听着简单实践起来又难,需要一腔
执着和
毅力,但只要你这样做了,就一定有收获。
教学中一定要走进带着学生用心去贴近作者的心,才能有所感,有所获。
教学
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
无穷
、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
的价值观
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
重点 课文启示人们
: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
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
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
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
点。
教学
难点 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
间的意
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
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
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
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
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
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
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
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
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
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
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
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
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
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
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
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
决一些问
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
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
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
听。)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
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
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新课标第一网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
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
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
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
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
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
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
同学和时间赛跑,
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
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
(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当今社会正处
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时
间观念淡薄,不懂得珍惜时间。家长也经常反映每天来园前孩子
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影响家长
上班。而如今教师除了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更应
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生活,如何适应社会,为幼儿可持续
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设计
了此活动,通过活动体验、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幼儿感知时间,发现
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
的关系,从而达到促使幼儿学会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目的。
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
忧伤——可怕——着急——快乐
作业设计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
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延续的
过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节课的结束往往是自己教学理念
完善的开始。教师只有在不断
地探索中获得提升,使自己不断获得润色和磨练。反思我的教学,有几处较
为惋惜,不足之
处特记录如下: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
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
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
我虽然出示了很多重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
但教法过于老套,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应该
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
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学
生在理解和感受中
读出“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
间前
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2、“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还是停留在理论上,这要求教师不仅备
教材,更要认真备
学生。对于偏离预设的问题,该怎样灵活的应对,这就考验了为师者驾驭
课堂的能力。在让学生感悟与时
间赛跑的意义这个环节上处理得欠缺点,有位学生发言:有
一次帮妈妈去买盐,以为要用五分钟,没想到
三分钟就买回来了。余下的二分钟可以做什么?
如果此时能再深入一下,例如一分钟可以做多少口算题卡
,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让学生
可以更直观的认识一分一秒的重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时间赛跑
就是在相同的时间里
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才会取得成功,而不是提高了速度就是和时间赛跑。
3、关注学生做得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显单调。很欣赏于永正老师的那
句:“每次
讲课,我都为学生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学会赞美学生,可是一门艺术。这也是
以后要努力的一点。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
生活
体验出发来理解教材.做到课内外结合。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
己对生活的理解和
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能只为了教教材而
教。
《 检阅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7 日(第 7 周星期 3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检阅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
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
大家的一
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
br>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
阅的情
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
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
一,又不想
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
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
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
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
物形象比较丰满。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
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
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
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
: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
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
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
、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
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
。许多的游行队伍
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
都是
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
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
事。
板书课题:检阅
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
“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
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
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
哪儿,好吗?
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
“席”的笔顺。
“截”的笔顺。
4、抄写词语:
俱乐部博士鸦雀无声截肢队伍
沉默局面真棒羡慕主席台
观众纠正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a.读书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b.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
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课文第12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
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
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
那么的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
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指导读课文第7、8、9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新课标第一网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
伍,更检
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
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
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
记写下来)
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指名读小练笔,评价修改。
拓展延伸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
生、教师、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
的乐趣,学生不仅是在解读文本,而且在受到
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
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读出有
创意的感悟,实现自我建构。本课教学通过抓住课文中对人物细致的心理
描写,使其成为学
生在学习时感受课文、体验情感的支撑点,并借助语言的读写练习来展开;让学生能够
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句,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并通过想象、朗读和移情体验,体会文中人物的所思
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收成长的营养。
板书设计 检阅
博莱特 信心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9小节
教学反思 《检阅》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特点,集中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
而且
采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行心理描写。明线是通过对话对儿童队员们的心理进行刻画:从
犹豫矛盾到一致赞同;暗线是对博莱克的心理进行刻画:从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这个特点
具有很高的教
学价值,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时感受课文、体验情感的支撑点,并且可以借助
于语言的读写练习来展开,
这也成为这节课语言感悟和训练的主题线索。总之,要通过各种
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
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
质。
检阅,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仪式,学生
对它很陌生,不明白到底何为“检阅”,课始如果播放
一段“检阅”的录象,可以补充学生生活经验的不
足,同时也能形象地理解“检阅”。
首先,在教学时,从“印象最深的”出发,聚焦博莱克,聚焦博莱
克的神态、动作。聚焦人
们对博莱克的评价,导向教学的重点,巧妙自然。
其次,深入理解
课文,体会博莱克的坚强自信和儿童队员们的爱心。在想象、朗读和移情体
验中,博莱克坚定自信的形象
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地铭刻在孩子们的心里,语文教学就
是形象的教学。
再次,移情想象,在读写训练中凸现队员的美好心灵。
最后,通过教师引读,学生对博莱克
的形象认识到了最高层次,从而明白“检阅”的深层次
内涵。
总之,本堂课上,学生对文本
的理解与阅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读
出了自己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令我
满意。
更值得一提的是,课上出现了令我惊喜的生成性资源。班上的何慧同学是出了名的差生,可<
br>是课上我要请同学来读读句子,她居然也举手了,我立即抽了她来读。可是,就在她读课文
的那几
分钟,教室里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她朗读,似乎在期望着什么。更
令人出忽意料的是,
几分钟后,何慧同学居然在大家的期待中流利地读下来了,教室里立即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
地鼓起掌来。同学的支持给了她多大的鼓励和信心啊。他
们的这种表现不就表明了他们已经领悟了《检阅
》一课文本的内涵了吗?
我想,这堂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已经成功了!
《 争吵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12 日(第 8 周星期 1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争吵
教学课时 第1、2、3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
件事,重点讲了“我”
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
宽容。课
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
重归于好
;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
不安与后悔,“我”知
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
印象。这
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
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
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
重点、难点。
教学
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
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
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
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
挨(1i)着我”、“挨
(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
(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
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
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
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
一般为时间、地点或
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
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
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
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
活动。地点仍在学校,
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
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
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
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
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
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
回到家,父亲
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
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
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
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
”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
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
。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
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
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
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
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
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
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
团结友爱的重要意
义。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
br>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
不好意
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
像开头说的“我觉得
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
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
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
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
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
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
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
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
向
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也回答说“我也等
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
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
矛盾,
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
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
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
己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
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
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
去了
。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
切和有意报复,很
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
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
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
放学”,“
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
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
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
,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
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
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
不是“独自”,是怎样
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
,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
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
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
“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
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
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
“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
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
(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
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
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
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
“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
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
”,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
沉”。“本想”和“不料”换
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
?“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
“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
就是错上加错
。“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
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
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
时的、深刻的。)
(三)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
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
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
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
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二)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三)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
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再练习用“缘故”、
“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缝
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
因。“诚心诚意”,真心
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
他是个好人。)
2.范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
是要向克莱蒂
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
最深的部分写
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
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
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
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
克莱
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
归于好”的表现
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
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
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
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
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
,“既然你错了,
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
动作
“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
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
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
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列举片段范例供大家参考。
……
我望着对门窗台上那盆平顶凤仙,花红叶绿的,真喜人,它是张童种的。再看看自己窗台
上
的这盆,又瘦又长,叶子不绿,花儿还没开一朵。都是清明节后一块儿种的,那花也偏心眼,
在他那儿就长得水灵。我跟妈妈说:“开学就要评‘园艺能手’奖了,张童准能评上。”妈妈
说:“你就
取取经,问问他是怎么侍弄得那么好。”
“哼,我才不呢,显得我多熊!”我说着朝对门努努嘴儿。新课标第一网
第二天清晨,窗外一阵窸窣声音,我推开窗子,啊,只见张童蹲在窗下收拾我那盆平顶凤仙
呢。
“张童!”我不知所措地叫了一声,跑出去,不好意思地蹲下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脑
门上
渗出了汗珠,关切地说:“你这花儿缺肥,可水浇得倒挺多。”说着,用小铲把盆土翻了
翻,从塑料袋里
抓了一把花肥,撒到周边。又拿起剪子“喀嚓喀嚓”把老长的枝叶剪掉一半,
浇了点儿水,胸有成竹地说
:“过一个星期看,你会满意的。”
“谢谢你!”我不好意思,“我好好培养,要是比你的那盆强呢?”
“那园艺能手就是你了。
”张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不过,记着,浇水要间干间湿,
肥料要少施勤施。好,祝你成功!”
说罢,把塑料袋扔到我怀里,拍拍手上的土,又眯着笑
眼,径直朝对门走去。
……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整体感知课文时,可以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
边思考以下问题:谁
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
、讨论,
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5小节
教学反思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
点讲了
“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
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
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
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
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因此,我
在教学中,先让
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1、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
:“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
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
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
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
“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
”的心情并不
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
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
好受
……。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开教学。让学
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
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很会说。
父亲教育我的话,我在教学时这样处理:先解决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
么;再联系全文,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那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我没
有做到。
自我感觉整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导上
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无从答起。还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于滑出教师答案的回答有的无
措,拉回比较
生硬。
2、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
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
且使
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
在生活中都有可能
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
生活
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
谐真诚的友谊。最
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
一步明白道理。
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归功于谁,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当安利柯骂他时他也没有还口
而是主动地去讲和,和好。而有
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
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
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
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
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引导学生讨
论文中人物的行为,
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
们在与
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 绝招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 15 日(第 8
周星期 4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绝招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本课是围绕“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的主题
设计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几
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
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
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
小伙伴对小
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
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
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
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
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
是对科学知识、对
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
重点 理解绝招的含义
教学
难点 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绝招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
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
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
子,要练一种“绝招”,“镇”
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
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
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
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
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
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
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
人,觉得自己
“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
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
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
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
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
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
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
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
勤学
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
学。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
br>铺垫。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
,进一步理
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
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
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
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
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
生一种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
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
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
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
教学生活化了。
板书设计
绝招
三胖 二福 小柱子
作业设计
写话:又一年暑假到了,小伙伴们又开始比绝招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
“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
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
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
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上,
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
,
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学”是研究性的探究活动。“学”是一个对信息不
断整合、加工改进的过程,学的方
式有很多,收集、整理信息,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
等。“学”也是一种
交往,应是信息的交汇。在课堂上,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采集来自他人的信息都是自身
价值的
体现。在自助与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提升,对事件现象的剖析,对人物形象、
人物特点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语文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自主学习与
合作探究成
为儿童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具有怎样的生
活方式将会导致他今后的
生活方式。”我认为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
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
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
因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
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因此,本设立
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
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
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
领;要练,
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
br>同。
《 语文园地四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4
月 19 日(第 9 周星期 1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四
教学课时 第1、23、4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习作】
引导学生回忆,和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
【我的发现】
这个栏目中,共有10组词语,每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的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
是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左边词语里带点的字都是右边词语里带点的字
的声旁。这是很
多形声字的共同规律。
教学
目标 1.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拿手
的本领,交流时做到自然、
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习作练习: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
3.自主发现: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4.日积月累: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
地”“得”的初
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5.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
重点 习作
教学
难点 习作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你学一招
1.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绝招》,都非常佩服小柱子,而且表示,如果自己在场,一
定
也会有令人吃惊的绝招,老师让你们回去准备准备,咱们这节课就来展示展示,好吗?
2.示范交际
抽一个准备充分的同学,进行演示,老师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其余学生也可以就
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进行评议。
3.自由交流
首先交代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教的人要说清楚自己准备教别人哪一招,应该怎么做,
这
一招好在哪里,你是怎么练成的。学本领的同学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马上提出来。
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自由交流。
4.全班交流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每组
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
同探讨,进行评价,评出班上的绝招得主。
5.小结延伸
刚才同学的表演确实令大家佩服,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只
要我们勤学苦练,
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今后有机会展示出你们更拿手的绝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
1.谈话:在口语交际中,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本领,再回忆一下,你还会
哪些本领,
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洗手绢……可以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
br>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
2.学生自由交流:你都会哪些本领?
3.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习作提示: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
哪些趣事,有什么体
会,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5.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6.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7.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8.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9.誊写作文,字迹工整。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
发现。
2.同桌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4.教师引导、小结:这些词语中,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
音完全相同,左边那
个字是右边那个字的声旁,左边那个字加上部首就成了右边那个字。
5.齐读词语,积累词语。
6.拓展练习:你能找出也具有这种规律的词语吗?
二、日积月累
我会填:新课标第一网
光彩夺目的(春天)(宝石)(焰火)
清澈见底的(小溪)(湖水)(池塘)
弯弯曲曲地(流淌)(爬行)(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真快)(太慢了)(像闪电一样)
三、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2.用自己熟悉的词语练习说话。
3.哪些词语是你不懂的,提出质疑。
4.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说什么的?
5.读读背背这些词语,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四、看图说成语
仔细观察图画
,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再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
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
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再收集一些画迷来互问互猜。
根据成语,画出图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我会——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 可贵的沉默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 21 日(第 9 周星期 3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可贵的沉默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课文
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
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
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
进行细致、生
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
得关心别人是本课的教学重
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
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
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
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
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
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
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
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
难点 同难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
舌音,不要读成sà;拙,
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
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
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
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
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
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
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
片的,哪
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
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
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
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
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
其是
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
们其余同学就来
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
一
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
解,来深入体会爱
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
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
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
!”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
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
,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
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
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
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
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
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
术。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
,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同声”“骄傲”“神
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要
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
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
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
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
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
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
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
(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
──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c.沉默的时间要足够。
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
意的。孩子们
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二课时
师生创造性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中爱的情感
1.激
励:在刚才的表演和评论中,我们班不但诞生了“最佳演员”,还诞生了许多“小
评论家”。这节课老师
和你们一起来演课本剧,相信大家一定会演得更好。
2.提出要求:老师演老师,我觉得很自信
;同学们演学生呢?请大家在表演中注意演
好这些内容(出示):
异口同声 骄傲
神气十足 左顾右盼 索性站起 霎时
寂然无声 像获得赦免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不约而同
3.按课文叙述顺序创造性表演。
a.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礼物,在小组
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学给
大家讲讲。
b.在表演到12、13自然段时,若班内有学生知道并给父母祝贺生日的要请这
样的
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做的及父母的表现。
c.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
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教师适时播放《懂你》歌曲。
d.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
e.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a.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
b.“贺”,上小下大,“顾、犯,”左右相等;“恰、缓、稚”,左窄右宽。新课标第
一网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
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
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
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学走路、陪着游戏的记录。
我们将在下节课前三分钟交流自己的综合性学习进展情况。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
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注
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人文精神
的培养。《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讲
的正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向父母
回报自己的爱的事。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以读
促情,以读促悟,以读引读,以读引写,
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说
读写能力综合发展,再通过
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板书设计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 ↑ ↑
兴奋地感受爱 思索 沉默地回报爱
作业设计
小练笔:在沉默中,孩子们会想——
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是上海著名美育特级老师王圣民的一次
课堂日记,文章语言朴
实,情感真挚。当时知道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思考了很久,因为文章篇幅较
长,第一
课时该如何取舍呢?课文分为了沉默前,沉默时,沉默后三个部分。其中,沉默之前和沉默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能让这两部分内容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可谓是妙趣横生。由此确
定了第一
课时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内容是大部分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孩子们理解起来难
度不大。但是要想孩子
们读文后积极反思,赴之行动,要必须要靠老师适时、适当、适度地
引导。为了激起孩子们的共鸣,擦亮
心灵的火花。我反复研读课文,发现对沉默的感悟是重
中之重。但是对沉默的理解必须有前面感受爱的过
程,感受到的爱越强烈,沉默中的警醒才
会越多。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先是感悟热闹,再去感悟
沉默。教学过程主要运用读
中思考,读中感悟的方法,再辅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走近文本,走
入文本。我主
要抓住四个关键句来体会。首先,感受神气。因为有爱才会神气,因为神气才会兴奋,因为
兴奋才会热闹,因为热闹才会快乐,才会温馨。所以,在感受父母爱的过程中,同学的情绪
是渐
趋高涨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快乐,体会爱的甜蜜。我通过先读,再
评,思考交流,再
读的方式步步体会情绪的变化。有了前面的辅垫,后来的安静和沉默才会
形成鲜明的对比,才更震撼人心
。接下来,我话锋一转,直接将孩子拉近这份安静之中。体
会安静时,我没有采取问答解词读句的方式,
而是从心灵出发,问道:读着读着,哪些词语
击打着你的内心,你的内心有没有一些震动。因为,这个时
候,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所思考,
都会有那么一些触动,我们应该点燃他们的心
灵之火,让他们内心产生撞击,这样说出来的
话也会真挚,才能激起共鸣。最后引出文中的老师是为什么
沉默。但是第一课时,他们还是
不能将其中的道理说透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最后不必点破,只是给他们
思考的空间。同时,
也是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好伏笔。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跟学生交流得
比较顺畅,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同时语文能力
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按照计划顺
利实施下来。应该说,这节课的教学基
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虽然设计时花了很多心思,教学时也使
出了浑身解数,以求尽善
尽美,但是教学终归是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由于自己一心想把学生
带到课文情
境中。因此,教学时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很希望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却无意<
br>中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只见教师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讲,而学生却还是比较冷静。也
有可能
是开课时学生心里也比较紧张,一心想着要做个好好学生,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少了一点张力。看来
,我在教学中,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的让位。痛定思痛,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必须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
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文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要切
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她是我的朋友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22 日(第 9
周星期 4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
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
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
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
动地展现了他为救
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课文先写一名孤儿在炮弹爆炸中受了重伤,急
需输血;接着具体写了阮恒献血的过程,课文
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映了这个
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同时
设下了悬念;最后点明阮恒内心矛盾、痛苦的缘由和坚持献血的原因。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
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
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
点,
教学
难点 同重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
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
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
学读一个自
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
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
神态、动作)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
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
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
手时为什
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
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
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
br>(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
但一
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
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
们自己再把句子
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
不乏勇敢,全班
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
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
然数他最勇敢,只
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
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
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新课标第一网
(1)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
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
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
他想掩饰自己的
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
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
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
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
他,
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
小女孩输血,所以
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新课标第一网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
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
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
以竭
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
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
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
,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
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
点句有感情地读
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内容要点:
思考•练习第3题和第1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基本教法:
理解课文用引导想象法;概括主要内容用连接问题答案法;写字指导用重点部位指导法。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
热情和正确的学习
态度,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本文通过对阮
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
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为此,在课文导入这
时,我意图通过讲述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引
导学生回忆与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
在走进文本之前就能够自然而然
地怀有对真挚友谊的向往之情,为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做好铺垫。这样,
既让学生很快地进
入了课堂,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友谊的真谛。)
在略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并通过对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
子的精读,体会他内
心活动的变化,渗透无私奉献的友爱教育,同时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的读书
方法。
板书设计
20、她是我的朋友
神情动作内心活动
举放举犹豫
啜泣捂害怕掩饰
呜咽掩盖更害怕又掩饰
哭泣咬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作业设计 小练笔:医生与阮恒的对话
教学反思 《 她是我的朋友》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精读
课文,
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伤
的同伴,还是毅然献
出了自己的鲜血。当医生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
友”。课文通过阮恒献血时的神情
、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甚
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优良品质。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本课
的教学中,
按照读文三步走:读通、读懂、读情这样一个步骤,带学生走近这个故事,走入
这一文本。
首先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通过不同方法的读题目,“她是我的朋友
”读时重
音落点不一样,让学生感受读得不同,侧重也是不一样的,然后通过快速读文确定应该用哪一种方法读比较适合这篇课文,主在抓住朋友一词进入文本。
其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三年级孩子
已经有较强的识字认字能力,对于本课中的词语已经基
本能够掌握,因此教学时安排让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新词,检查时只出示学生较难把握且跟本
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四个词语“输血、抽血、啜泣、呜咽”。“输
血、抽血”的出示是要检查学
生对“血”读音的掌握情况,“啜泣、呜咽”的出示是为本课教学作好铺垫
,因为阮恒情感
的变化主要是从这两词语中体现出来的。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在教学中,既要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
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更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学会抓
重点词读懂句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圈画、思考、讨论、汇
报......
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
发展。
最后,通过抓住阮恒内心的矛盾,(一方面要救他的朋友,一方面又是那样怕自己快要死了),
从啜泣—
—呜咽——持续不断的低声抽泣,这些阮恒情感动作的句子中体阮恒把朋友看得比
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学生为之感动。
《七颗钻石 》(开发型)
教 师 冯会芬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2012年 4
月 26 日(第 10 周星期 1 ) 教学地点 三年级
教学内容 七颗钻石
教学课时 第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这篇
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
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
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
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
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
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
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
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地球上的一
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
br>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
奇的变
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
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
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
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
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
活。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
重点 了解水罐的变化,感受水罐的神奇
教学
难点
探究水罐变化的原因,感受人性的美丽,明白爱能创造奇迹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
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七
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
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
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
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
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板书: 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水井干涸干枯干渴而死
很久
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
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
都干渴而死.
(学生读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
读这
句话感受当时的环境.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接着一股清澈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
流.
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
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
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
(如果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
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三至六自然
段想一想.
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请一个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当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时什么表现
(喜出望外想喝个够决定留给妈妈) 新课标第一网
说说喜出望外什么意思
小姑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
③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孝心)板书:孝心
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有语气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组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读一读四至六自然段;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
的人
②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全班合作填表,了解水罐变化原因.
(见教参47页)
遇到的情况
小姑娘的行为
水罐的变化
为什么会变化
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
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
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
的闪光.板书:爱心美好心灵
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
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
说,怎么做自选感受最深的情景谈体会.或分角色演一演.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七颗钻石的那两个自然段,试着背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背诵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进行方法指导
3.用清澈造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4个人一组在小组内背诵,由组长负责把背诵成绩填入朗读检测本上.
选几名(好,中,差)同学在全班背诵.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
声字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 ǎo , dào )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 , dào)在水里.
(3)七颗钻(zuàn zuān
)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 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而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方法: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五,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
干渴
另一板书设计:
小姑娘找水
小狗 妈妈 过路人
爱心 本课,我在努力构建“
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进
行了实践与探索。主要有这样四个主要环节所体现出的课堂教学意图
。
(一)了解作者,感受童话的特点
让孩子初步认识作者,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是一
位伟大的作家,是文坛巨匠,让孩子们知道
应该像认识爱因斯坦、认识爱迪生一样认识他,一方面是通过
激发学生对名人的崇拜,从而
提高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孩子们课外阅读时引起对名家的作品
的关注。
(二)初步感知,抓住情节,理清线索
初步感知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
环节,先是读课文知道主要内容,随后带任务“把描写
一个个神奇景象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和找出“这
些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读书
使同学们第二次、第三次走进文本。经多次的阅读,要了解这篇
内容浅显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不难的。
(三)聚焦重点,层层深入,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