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玛丽莲梦兔
681次浏览
2020年09月20日 13: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党员评议-大学生社团

2020年9月20日发(作者:彭士禄)



一 万以内数的认识(11课时)
数 数
第1课时 数 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1、2、3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 经历计数单位(千、 万)产生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数感,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 的习惯,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主题图、小棒、计数器、课件。
学生学具: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同学们去旅游过吗?去过哪里?去旅游的时候你关注了旅途中的数学信息
吗? 2.观察:这是一些同学去三峡旅游时的情况图,他们了解了一些与三峡相关的信息,
请自由阅读。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主题图,学生各自观察读阅读信息:三峡大坝长2309米。第3
期蓄水水 位175米。距重庆大约有600千米。10000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3.反馈,揭示课题:这里 出现了一些比100大的数,可见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100
以内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学习比 100大的数。(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要认识这些数,我们先得会数这些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数数。(板书课题:数数,
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0捆(100根)。
(1)观察,反馈: 仔细观察各是多少根,并说说:1根小棒是几个一?1捆里有多
少个一?100根里有多少个十?(板书 :1个一是一,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2)小结:“一”、“十”、“百”是以前学 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
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同时圈出板书中的“一、十、百”这3 个计数单位。)
2.激趣: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肯定就会有比“一”、“十”、“百”
1



还大的计数单位,想认识他们吗?(在“一”、“十”、“百”后面板书:( )( ))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1)猜一猜:谁能猜一猜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板书计数单位:“千”)
追问:那一千里面会有几个一百呢?
(2)数一数

课件一百一百的出示到一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学生跟数)
②思考:“一百 ”和“一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
在练习本上。
学生写完再集体交流,相互评价,相互补充。

小结: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
位。(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3)拨一拨

要求: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一千。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指名学生汇报。
追问:百位上9个百再加上1个百就是几个百?怎样拨?
②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 0、1000、8000,4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
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三个 数里有几个一千。
(4)填一填
课件出示例1下面的线段图。
提问:说一说线段上的数有什么规律,再一起顺着、倒着数一数。
2.教学例2:认识一万
(1)数一数
①提问: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
②课件出示例2,图一(1000个小方块)。
观察:图一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课件出示例2,图一,图二,图三„„图十(每个图都与图一相同)。
师生随着课件出示的图一起数:1000、2000、3000„„10000。

介绍计数单位“万”。再让学生在书上例2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
(2)拨一拨
①回顾:那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
②要求: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一万。

思考:同学们,现在你认为 ‘一千’和 ‘一万’的关系是什么呢?想一想,写
在在练习纸上。

全班汇报交流,相互评价,补充。
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一万比一千更大。
2



3.教学例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课件出示例3小方块图。
(1)引导学生看着图,数一数,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3)回忆:我们现在已经学习的计 数单位都有哪些呢?在一、十、百、千、万这些
计数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同桌议一议。再给同 学们说一说。
师巡视,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 十 百 千 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
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4)学生交流,小结:个、十、百、千、万都是 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
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完成第3—4页课堂活动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同桌交流,相互帮助讲解,再集体订正。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批改,并相互做出评价。
抽生汇报时通过追问,强调“万位上的数表示几万;千位上的数就表示几千„„”。
3.在解决第3题时,先引导学生说一说:“( )张1角是1元,( )张1元是10
元,( )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 )元,10个一千元是( )元。”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00张1元是( )元,顺着理解是100个1是( ),可以
倒着理解为1个100是( )。”
同样的方法把:“100张10元是( )元,顺着理解是100个10是( ),可以倒
着理解为10个100是(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呢?



第2课时 数 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数感。
3.激励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3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猜数激趣,引入新课
1.猜小棒
出示103根小棒,其中9捆10根的,其余13根散的。(只让学生看到小棒头的一部
份)
引导猜测:猜一猜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呢?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结果和猜测的理由。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教学例4(1):用小棒从九十七数到一百零三。
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数小棒,验证谁的猜想最接近:
(1)思考:“怎么数呢?”
(2)讨论:① 99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根?(把这一百根小棒捆成一大捆,粘到
黑板上,并标上“百位”。)
②追问:00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根?这1根放在哪一位呢?”“十”的位置上1
个也没有怎么办?
小结强调:“一百一”中末尾的“一”无法确定是1个“一”还是1个“十”。所以,
“十”的 位置必须用“零”占位。也就是说,十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要用零占位,数
作“一百零一”。
(3)追问:一百零一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一百零二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小棒一起数。
(4)猜测结果验证:我们的小棒准确根数是一百零三根,你猜对了吗?
小结:一百多几根,在数数时,中间的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就要用零占位,数作
“零”。
2.让学生合作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几
(1)要求:现在请同学们随意拿出一些小棒,从老师 黑板上的这“一百零三”开始,
接着数你手里的小棒,满了十根你可以把它捆成一小捆。同桌互相帮助, 一人数另一人
听,再交换。
(2)指名同桌的学生上台数数,注意引导学生从一百零九数到一百一十。
(3)讨论:101与110的一样吗?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4)交流:一百一十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呢?一百二十三呢?
3.教学例4(2):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
(1)说一说:刚才我们借助了小棒帮 助我们数数,但是如果要数几千的数也用小棒
吗?好麻烦呀,有更简单的计数工具吗?”(计数器)
(2)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一百九十七。
4



抽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3)要求:接着一个一个地往下数
追问:一个一个地数就是在计数器的哪位上依次上拨珠?(强调要在“个位”上拨)
师生互动 边拨边说:一百九十七之后拨上1个“一”就是一百九十八,再拨1个“一”
就是一百九十九。
思考: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拨1个“一”是多少呢?怎样拨珠呢?
学生思考回答,并拨珠示意:
①观察个位,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拨1个“一”,即9个“一”添上1个“一”是10
个“一”; 10个“一”是1个“十”,拨去10个“一”添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9个“十”添上1个“ 十”是10个“十”;10个“十”是1个“百”
拨去10个“十”添上1个“百”。
③观察 百位,原来1个“百”,添上1个“百”是2个“百”,就是二百。(“十”与
“个”的位置都没有,末 尾不需要用“零”占位。)
小结: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数1个“一”是“二百”。
4. 教学例5: 一十一十的数。突出990与1000
(1)翻一千: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 刚才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的数的,那多慢啊,如果一十一十的数岂不更快。让我们来
试一试,一十一十 的数吧。
①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8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80的组成。
②思考:“我们要一十一十的数,应该在哪一位上拨珠子?拨几颗?”
③追问:“九百九十再拨一十怎么拨?是多少呢?”
强调十位上九个十再拨上一个十,就是1 0个十,拨去这10个十在百位上拨1。百
位是9个百再加上1个百,就是10个百,拨去这10个百再 在千位上拨1,读作1000。
④思考:“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
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追问: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从1020再拨到1300呢?从1300拨到1400呢?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
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2)翻2000: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
①思考:1900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呢? 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
拨?拨几个?是多少?
②从1900依次数到1990。
③思考: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怎 么办?百位上是多少?百位上
怎么办?千位上又是多少?
追问:从2000到2010,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5



1. 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完成第5页课堂活动: 拨一拨,数一数。
注意接龙数方法多样化,如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男、女同学接龙;各大组接龙等。
2. 拨一拨、说一说,巩固数的组成。
(1)先拨3500,再说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 )个千和( )个一组成。
3. 说一说,巩固数的组成。
(1)5400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
(2)4070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
(3)2496是由( )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数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第1题到第4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数出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的利用万以内数表达生活中的较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数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数“翻坎数”。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计数器。
学生: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引入
回顾:同学们,关于数数,我们学习了些什么呢?
强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6



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一、十、百、千、万”;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同学们真棒!学会了这 么多的知识,可是你们能用这些知识与今天老师带来的问题
挑战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四道挑战题,分别是 百分题,两百分题、三百分题和四百分题。
每答完一题可以给自己加分,看看今天谁的分数最高。
1.课件出示:100分题(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出答案,集体订正。
注意观察图形的特点

2.课件出示:200分题题(练习一第2题)
出示:三百九十九,学生依次往后数3个数。
交流:三百九十九过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说。
小组数数接龙活动,完成练习一第2题其余的小题(
有困难的可借助计数器来数数
)。
3. 课件出示:三百分题(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注意语言完整。
4. 课件出示:四百分题(练习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完成在书上。之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借助计数器练习数的组成,让
学生把计数单位与数位一一对应,即千位上是4就表示4个千。
小结:
千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是几个百、、、、、、。
三、综合练习
同学们算算现在你们已得了多少分了?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那现在我们就进入千
分题吧!千分 题组每做对一题得5000分。现在挑战开始。
课件出示:
1.填空题(全正确了给自己记上5000分)
(1)8008这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的8表示8个( ),第四位上的8表示8
个( );
(2)492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1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 )位;
(3)5087=( )+( )+( )+ ( )
(4)1596、1597、( )、( )、(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
四、拓展应用
说 一说:算算这一轮的总分是多少分?(一万分)不错,现在我们进入万分题组。
交流:生活中有哪些较大 的数?
五、反思总结
7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高兴吗?你又有什么收获?




写数、读数(3课时)

第1课时:写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 --8页,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第1 -- 3 题,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借助计数器认识万 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的写万以内
的数,能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
2. 会正确地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
3. 经历交流学习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计数器。
学生: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组成,现在我说你拨,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请准备好计
数器。
1.挑战拨数
思考:“六个一”组成多少?怎么拨?“三个百、四个十和五个一组成多少?怎么拨?
学生拨珠后,追问:你能说说怎么在计数器上拨数吗?
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2.揭示课题
看来在计数器上拨数难不倒你们,那你们能把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写下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写法,齐读)
二、探索新知
8

小结: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颗珠子,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有 几个



(一)教学例1,学习写数方法
1.认识数位
提问:现在我想拨4个千,你知道怎么拨吗?1个万呢?
追问:那千位、万位又在哪里呢?请看着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
抽生介绍:从右边起,第3位是百位,第4位是千位,第5位是万位。
提问:谁能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连起来说一说?
追问:你能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吗?
2.拨珠写数:65,265,3246 (1)在计数器上依次拨出65;265;3246这3个数,说说数的组成,再把这3个数
写下来 。
(2)同桌交流,说说怎样写数。
(3)抽生汇报写数结果,全班交流写法。
讨论:(1)写数从哪一位开始写起的?(小结板书:写数是从高位写起。)
(2)几千怎么 写?几百怎么写?几个一怎么写?(小结板书:几千在千位上
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 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学生完整地齐读一遍写数方法。
3.巩固写数:1423
(1)学生试写第7页“试一试”的第一幅图的数,一人板演。
(2)订正时,请学生说说写数的方法。
(二)教学例2,学习写数中“0”的处理
1.在计数器上拨数
(1)根据要求拨数: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数,第一个数是“二千六百”。
展示,追问:“ 二千”在哪位上拨几?“六百”在哪位上拨几?十位、个位上拨不拨
珠子?为什么?
(2)第二个数是“三千零一”。
展示,追问:“三千”在哪位上拨几?“一”在哪位上拨几 ?百位、十位上拨不拨珠
子?为什么?
(3)讨论:你发现这两个计数器上的数与刚才学的例1中的数的不同点了吗?
追问:那怎么办?你准备怎么写这两个数?
小结: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
2.看计数器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后,全班交流。
追问:第一个计数器上有几个千?写数时在哪一位上写几?有 几个百?写数时在哪
一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一?十位上、个位上1个计数单位也没 有
怎么办?什么都不写行吗?
追问:十位上、个位上用几个0占位?占哪些数位?
9



用同样方式教学写3001,突出“千位上写几?百位、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个位上
写几?”
3.巩固写数:2041,5002
(1)学生试写第7页例2下的“试一试”中二、三幅图上的数
(2)讨论交流每个数是哪些数位用‘“0”占位。
(三)教学例3,写出横线上的数:四千八百,二千零七十五,巩固写法
1.学生独立写出例3的两个数,并说说写数时是怎么想的?
2.完成例3下面的“试一试”后,再全班交流想法。
六千一百四十五 五千零五十 四千零一
讨论:(1)写数时从哪一数位开始写,按怎样的顺序写?
(2)每一个数位上的数怎么写?
(3)什么时候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写数游戏,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你拨我写”。(可以师拨生写,也可以生拨生写。)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快乐吗?
五、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第3题。
2. 练习二第1-2题。注意“翻坎数”要“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用0占位 ”。




第2课时 读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 ---第11页的例4-例5,,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练习二第3-6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类推的方法探索万以内数的读法,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
内的数,结合具 体的数,说出读数的方法。
2. 进一步建立数位概念,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不同含义。
3. 激发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0



【教学准备】
教师:计数器、课件。
学生: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拨计数器,让学生看计数器马上写出计数器所表示的数
追问:怎样写万以内的数?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
法 。 (板书课题:读数 齐读课题。)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例4,归纳万以内没有0的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横线上的数,再读出这两个数给同
桌听。
沙河镇大地小学有学生315人,沙河镇中心校有学生1236人。
2.小组讨论:这两个数是怎么读出来的?
3.汇报交流,归纳读法。
追问:我们 写数是从高位写起的,那读数是从哪位开始读的?千位上的数要读成什
么?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又要 读成什么呢?
小结:读数是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十位
上是几,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4.把课本上的读数方法补充完整,并读一遍。
(二)教学例5,学习数的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1.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第(1)题中的两个数:260,3100。
(1)(指着第一个数)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这个数为什么要这样读?
(2)第二个数让学生自己试着读后,再在全班读一读。
(3)边指板书边问:这两个数与前 边的这两个数相比,有什么特点?末尾有零的数,
我们是怎么读的呢?
2.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例5第(2)题中的两个数:4030,4003。
(1)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两个数,多请几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根据学生汇报手指第一个数追问:如果不读这个0,会怎样?
根据学生汇报手指第二个数提示 :百位和十位上都是0,表示千位和个位中间一个
数也没有,所以只读一个零。再指几名学生读。 (2)小结:像刚才这两个数的中间都有0,我们是怎么读的呢?(中间有1个或连
续2个0,只读 1个零。)
(3)指导读出书上的结语,并结合例4、例5的读法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1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练习读数:完成书上第9页的“试一试”。
615 6904 5800 2678 7004 4360
学生先在小组里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并注意对比。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新知识?在读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1)课堂活动第1题:同桌间开展“你说我写”的游戏。
(2)课堂活动第2题。
①学生把书翻到第1页的情景图,学生先独立读数,再指学生读数。
②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数 字卡片,与同桌摆一摆,并读出这个数,看看哪些小组摆
出的数多,并能正确读出这些数。
小组合作后,再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3题——第6题
(1)第3题写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强调用0占位的问题。
(2)第4题借助具体情景读数。 重点是一巩固读数的方法,特别是0的读法;二是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增加知识面。
(3)第5题读数。巩固基本的读数方法。
(4)第6题是理解数的组成。指导学生从数的分 解中体会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
是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则表示这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 对十进制的读写
法从本质上加以理解,从而填出相应方框中的数。




第3课时 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 第11页的例6-例7,,课堂活动第3题-第4题,练习二第7题-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并会用算盘记数。
2. 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了解算盘的由来、发展演变的历程与作用,
激发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12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并会用算盘记数。
【教学难点】
在算盘上确定数位、记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算盘、课件。提前布置作业:完成书第13页的“小调查”
学生:算盘。完成书第13页的“小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算盘,交流: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对算盘,你有哪些了解?
2. 课件出示数学文化,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是我国 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
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 。所以算
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
3.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算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6,认识算盘
1.听课件中算盘的自述,学习用算盘拨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
(1)依次画出算盘各部分:框、梁、档、顶珠、上珠、下珠、底珠,介绍认识算 盘
各部分。再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算盘认一认。
(2)介绍算盘计数的方法:在算盘上计数时, 首先任选一档作上记号,确定为个位,
然后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算盘上 记数时要拨珠靠梁,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 指,
拨入、拨去上珠都用中指。
认识1~9各数在算盘上的表示法:
①先在算盘上确定个位,再指名在算盘上拨出1-4。
②指名在算盘上拨出5。(可能出现拨5颗下珠,和1个上珠两种情况。)
强调:“5”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
③在算盘上拨出6-9。
④指名在算盘上拨出10。
强调:“10”一般不用个位上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而用十位上一个下珠表示。
⑤学生独立填例6空,再反馈。
2.巩固拨数:“我说你拨”练习拨数1-20。
13



(二)教学例7,用算盘记数
1.教学例7第(1)题:在算盘上分别表示71,509,6800。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3个数,并说说是怎么拨出这三个数的。
小结强调: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 一,十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
则不拨珠,用空档表示。
2.让学生独立完成例7第(2)题:看算盘图写数。309,400,8050。
提醒学生先找到个位。写完后反馈。
3.完成试一试:在算盘上拨珠表示数。
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拨数,然后再交换。
4.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在算盘上拨出各数 的?先要确定什么?各数位上的数怎么
拨?0怎么表示?用算盘记数和用计数器记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3题。
学生独立看算盘图写数后,再反馈。
2.课堂活动第4题。
同桌间开展游戏,一人拨算盘,一人读数、写数。
3.练习二第7题——思考题
( 1)第7题是数的组成及读写。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感受数的组成可以用计数单
位和数位的两种方式进 行描述;强调用0占位在写数中的重要性。
(2)第8题借助算盘上表示的数进行“看图写数”。提示 先看清个位的位置,再让
学生读出算盘所表示的数,然后写出这些数。
(3)第9题是按读数时读零或不读零的要求去写数,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答案
不唯一。
(4)第10题是小调查。
调查反馈: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很好的调查,说说你们调查 的情况吧,调查
的数据是多少?你是怎么调查得到的?
最后总结出调查的方法:可以上网搜索;可以到商场实际查一查;可以问家长和老
师;。 (5)思考题是一道开放题,可列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上的数比十位
上的数多1”和 “百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含义。答案为:123,234,„„,789
(共7个数)。
交流:思考题答案不唯一,想一想,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用算盘计数?

14





大小比较 (1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例2,第15页课堂活动,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索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探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会比较数的大小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里填>、<或=。
27○9 98○100 83○79 68○65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各题比较的方法。
质疑激趣:同学们真棒,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更大的数你们还能比较出大小吗?
怎么比?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齐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
1.课件出示例1:3200○514
指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再独立比较大小,然后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为什么四位数大于三位数?
2.比较下面几组数的大小。
黑板上出示:997○1000 1374○895 679○98 1235○89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比较方法:
板书: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齐读。
3.补填数空。
15



同学们真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了位数不同的两个数 的大小比较方法了,请
把书上14页例1下边的话补充完整,再读两遍。
(二)教学例2
课件依次出示:4850○5200 3300○3250
1.质疑: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一组数吗?为什么?
2.依次指名学生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并交流比较的方法。
3.小结:结合这两个题,想想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能概括一下比较的
方法吗?(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大小,从最高位开始 ,一位一位往下比„„)
4.独立完成14页下面“试一试”,并向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7435○6890 3174○3471 4321○4312
(三)师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万以内数的比较,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数位相 同就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
往下比„„(勾、补填书)
三、运用拓展
1.完成15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1)先同组两位同学,随意各说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再比较大小,并说出理由。
(2 ) 也可以由一位同学先说出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另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比这个
数大或小的数,然后判断比较 ,看是否正确。
2.完成15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处理方法可和第一题一样)
3. 完成15页的课堂活动第3题。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 ,将两人手指个数加起来填入自
己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连续进行3次,各自组成1个三位数,数大者获胜。
(2)师生先示范,然后同桌同学游戏。
(3)让学生说一说要想获胜的技巧。(大数尽量填在高位上,小数尽量填在低位上)
4. 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第4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感受数序: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
(2)第2题,学生先观察数轴上数的排列规律,再独立比较大小,并反馈。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比较方法。
(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 馈,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
到大的顺序排列。
小结:多个数的大小比较可 以将这几个数个位对齐竖着排列起来,然后用数的大小
比较方法进行比较,给每个数进行编号,如:最大 的编1号,最小的编4号。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16



五、拓展练习
7567<7 77, 里最小能填 ;
4560>4 68, 里最大能填 。






较大数的估计 (2课时)

第1课时 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例1、例2,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和练习三5~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2.能对生活中数量较大的具体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
流信息。
3.培养和发展估计预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较大数估计的方法,能对生活中数量较大的具体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尺子、杯子、4人小组每组1碗黄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贝贝和妈妈在生活中的对话情境:
贝贝:妈妈这袋面粉可以做多少个馒头?
妈妈:这袋面粉大约可以做30个馒头。
1.思考:同学们,妈妈说“大约可以做30个”是什么意思呢?
2.小结,揭示课题:说得 非常好,在这里30是一个估计的数,不代表一定就是30
个,所以要用“大约“两个字,日常生活中像 这样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数
时,就可以根据情况对物体的数量进行估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探究较大数的估计。(板
书课题:较大数的估计,齐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通过对实物数量的多少进行估计来认识“多一些、小得多”。
17



课件出示三堆水果(不出示数据和条件)
(1)观察交流:仔细观察,请估计一下这三堆水果谁最多?谁最少?为什么?
(2)接下来课件出示:苹果900个。
思考:现在告诉了苹果有900个,请估计橘子和柚子大约有多少个,并说明理由。
预设1: 我估计橘子的个数比900多,柚子的个数比900少。因为图中这三堆水果
大小基本相同,苹果有90 0个,橘子比苹果小,柚子比苹果大。
预设2:我估计橘子大约有1200个,柚子大约有600个, 因为橘子的个头比苹果小,
所以数量就比苹果多,柚子个头比苹果大,所以数量就比苹果少。
„„
小结:说得非常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基本可以统一为(课件出示):
①橘子比苹果多一些。
②柚子比苹果少得多。
(3)思考讨论:根据这些发现,“多一些”“ 少得多”,我们用数据怎么表示呢?
课件出示:
橘子大约有多少个(画“√”)
柚子大约有多少个(画“○”)

1500 1000


800


400


橘子(个)
柚子(个)
请学生根据条件仔细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说明选择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选择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和900比?
(4)小结:同学们真不错,能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多一些”“ 少得多”的意思。我
们在对物 体数量进行估计的时候,要找到一个标准,再根据多与少的程度的不同,做出
合适的估计,这样更能帮助 我们把握与物体更贴切的数量。
2.教学例2,简单的估算,推理。
(1)端出一碗黄豆, 提问:刚才同学们对较大数的估计很有方法,现在你们能估计
一下这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吗?
(2)讨论:同学们刚才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着进行估计的,没有实际的依据,
这样的估计有可能 与物体的实际数量相差很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使
我们的估计结果与实际数量更贴近一 些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探究方法。分组汇报。
预设1:把黄豆分成大小 大约相同的几堆,先数出一堆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就能估
计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
预设2 :先装一小杯黄豆,数出1杯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碗大约有多少杯,也能
推测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 。
18



预设3:先抓1把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看1 碗黄豆大约能抓多少把,就
能推测出1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了。
„„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其实同学们找到的方法就是先找出1份这样的物体大约有多
少,再 看有这样的几份,就能推测出一共有多少了。
(3)教师每个小组发一碗黄豆,请学生用刚才探究出的 方法,对这碗黄豆的颗数进
行估计。然后反馈。
(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16页例2的填空,再反馈。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简要说明理由。
2.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一把瓜子大约有( )粒,一袋瓜子大约有( )把,所
以一袋瓜子大约有( )粒。 „„
3. 练习三第5-8题
(1)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
巩固拓展:
①一个两位数加1变成一个三位数,这个两位数是( )
②一个五位数减去1就变成一个四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
(2)第6题,用4个数字组成四位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再反馈。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① 将几个数组成最大的数的方法是“将最大的数放在最高位上,然后依 次排列,也
就是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② 将几个数组成最小的数的方法是“将最小的 数放在最高位上,然后依次排列,也
就是把这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但最高位上不能为0”
巩固拓展:在2、8、5、0、6五个数中选择四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 ),
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是( )。
(3)第7题写二、三、四位数的最小数 和最大数。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后
再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最小几位数是1后面 若干个0组成,最大几位数
是由若干个9组成”。
(4)第8题是利用一个笔筒中的铅笔支数 去推测2个、4个同样笔筒中装的铅笔支
数。先让学生先估计后填数,交流时追问学生猜测的方法和理由 。
总结:这里的比较量是一筒的支数50,两筒就有2个50是100,4筒就有4个50
相 加是200。
四、全课小结
19



1.回顾这节课,想想你都学习了些什么?把你的收获给同桌交流。
2.小结:我们对数量较 大的物体进行估计时,要先确定一个比较量。即可以把已经
知道的数量做比较量,再由小推大。




第2课时 较大数的估计与推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三第9—11题。
【教学目标】
1. 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 培养和发展估计预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数感。
3. 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较大数估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难点】

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教学准备】
数学书、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1.


我看了378页
书。
我看的页数比
你少得多。
小英 小东
小东大约看了多少页?
180页 500页 380页
( ) ( ) ( )

2.


大约有50个苹果 大约有多少个苹果?
100个 150个 200个 300个
( ) ( ) ( ) ( )

20



让学生估计,并说明理由。
3. 回顾:怎样对较大数进行估计?
小结:在对较大数进行估计时,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标准再来估计。(抽生举例来说一
说)
4.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估一些物体的长度
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1) 思考:同学们,根据刚才估计苹果的经验,你能估计一下1200张纸有多厚吗?
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的想 法。(可能出现以先估计出一份有多厚,在看用多少份能凑成大约
1200张,我就能估计出1200张 有多厚。)
追问:那用多少做一份呢?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说出:用一本数学书做一份 ,先看看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
少张纸,再测量出它的厚度。
(2) 量一量: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它大约有多少厘米厚?
学生独立测量后汇报:一本数学书,大约有60张纸,厚度大约1厘米。
(3)小组活动:根据这些情况,小组讨论一下1200张纸有多厚?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20本数学书,大约有1200张纸,所以1200张纸大约有20
厘米厚。
让学生用手比一比这个厚度,加深印象。
2.议一议:1200名学生站成1列有多长?
(1)思考:怎样估计1200名学生站成1列有多长?
(2)合作测量出10名学生或12 名学生站成1列的长度,再推测1200名学生站成
1列的长度。
3. 议一议:我们是怎样进行估计推理的?
小结:估计时先找“基数”,然后“由小推到大,由局部推测到整体”。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活动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量出自己1步的厘米数,接着估一估教室的长有多少步, 然后再用自
己的步子去量一量,最后直接计算1000步的有多长。
2. 练习三第9—10题。
(1)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并反馈(这里的比较量是 第一瓶的粒数100,第二瓶大
约有2个第一瓶那么多,所以第二瓶大约有200粒,第三瓶大约有3个 第一瓶那么多,
所以第三瓶大约有300粒。)
21



(2)第10题。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说的又多又准确。
(根据具体情景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进行估计。引导学生从不
同角度进行估计, 如可以说“小学部的学生比幼教部的多得多”,也可以说“幼教部的学
生比小学部的少得多”;可以说“ 初中部的学生比幼教部的多一些”,也可以说“幼教部
的学生比初中部的少一些”„„)
四、拓展练习
1.估计一下我们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再估计一下全校大约有多少人?说出估计的方
法。
2.100支铅笔连在一起大约有多长?说出估计的方法。
3.课后完成书上第11题。
五、反思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万以内数更能轻松地进行大小比较,同时对数量
较大的事物的估计也越来越准 确,知道了确定参照物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运用
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生活中实际 问题。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第1课时 复习数数、写数和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第1、3题和练习四第1、2、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方法,能熟练、灵活地数万以内的数。
2.熟练掌握数的组成,能熟练的读数和写数。
3. 进一步培养数感,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序、数的组成的理解掌握,巩固读数和
写数的方法。
22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计数器、算盘。
学生:计数器、算盘、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知识回顾:还记得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吗?先想想,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
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板书:数数 写数和读数 数的组成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
估计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数数、写数和读数,数的组成这些知识进 行整
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二、回忆整理
1.复习数数
(1)概念复习
①回忆整理:回忆一下在数数这部分,我们都学习了些什么?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追问:很好,我们在理解“每相 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句话时,还要
特别注意哪两个字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 说出:要注意的是“相邻”这两个字,因为只有紧挨着的两个计数单位之
间的进率才是10。
②思考:还记得计数单位和数位有什么关系吗?
出示计数器。
教师边拨边讲解:个 位上的1颗算珠就是个位上的计数单位一,所以个位的一颗就
是1,两颗就是2,几颗就是几;十位上的 1颗算珠就是十位上的计数单位十,十位上的
1颗就是10,2颗就是20,几颗就是几十;„„
强调:数位是指某一个数所在的位置,而计数单位则是数位的单位。
(板书 数 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万 千 百 十 一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追问:我们数数位时应从哪边数起?
小结读记:对我们数数应从右边起,即右边的第一位是个 位,第二位是十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及时练习
①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1题。(课件出示题目)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
23



小结:复习了数位和计数单位,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数数了。 如果数字间的规律是每
次增加1,我们就在个位每次加1;如果数字间的规律是每次增加10,我们就在 十位每
次加1,其它数位上的数字不变。因为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所以哪一位满十,
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1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按顺序填数。
指名生交流:数字之间有怎样的规律,怎样填数?
强调:哪一位满十,是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比如2890往后数1个十,十位就满十了,
就要向百位进一得到2900而不是3000。
2.复习写数、读数
(1)复习写数
课件出示:
①填一填,回忆写数的方法。
写数要从( )位起,几千就在( )写几,几百就在( )写几„„。哪
个数位上1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 )。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追问:说说三千零一里有几个0?为什么?
生:三千零 一中有两个“0”。因为除了千位和个位,其它数位上1个计数单位都
没有。所以,十位和百位上都该写 “0”。
(2)复习读数
①思考下面的填空题,回忆读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
填一填
读数要从( )位起,千位上是几,读作( ),百位上是几,读作( )„„。
读数时,末尾的0( )。中间有1个或连续2个0,只读( )。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②完成教科书第21页第2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 完成,集体订正。重点说说8009、8090、8900中“0”的读法,并要求学
生说出理由。
3.复习数的组成和用算盘计数
①出示算盘和计数器。
思考:用计数器计数和用算盘计数有什么相同点?(都有数位,数位顺序相同。)
用计数器计 数和用算盘计数有什么不同点?(计数器上的一颗算珠就是一个
计数单位,算盘下档的一颗珠子也表示一 个计数单位,而算盘上档的珠子表示则表示5
24



个计数单位。)
②拨珠练习
请在计数器和算盘上拨出以下数据。
3567 2009 8041 6005 7803 5000
学生独立拨数练习,再指名反馈。
三、综合应用
1.填一填。
(1)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百位上是4,千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
( )。
(2)一个数由8个千、3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
(3)用3、6和2个0组成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 )。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选一选。
(1)10000里面有( )。
A 100个千 B 10个千 C 10个百 D 100个十
(2)下面的四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 3350 B 3005 C 3000 D 3500
(3)10个一百与10个十相差( )。
A 10 B 100 C 90 D 900
学生独立完成后,逐题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判一判。
(1)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
(2)最小的四位数是1111。( )
(3)6个千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6080。( )
(4)8888中的四个8表示的数同样大。( )
学生独立完成后,逐题汇报,并说明原因。
四、拓展提高
1.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大的两位数,再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结果是多少?
同桌讨论后,列式解决,再全班交流。
2.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少3, 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
多3,这个三位数可能是( )。
学生独立读题,思考,再指名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可提示:“可以先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根据题意写出个位和百位上的数。”
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进而得出全部答案。
25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数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万 千 百 十 一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第2,4题和相应的练习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熟练掌握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估
计意识。
3.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数字的大小比较;运用较大数估计的基本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屏展示台。
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理复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并且着重复习了数数、读数和写 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整理与复习,着重对本单元中学习的数的大小比较和较大数估计的
有关 知识进行复习。
板书:整理与复习(二)
数的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二、回顾整理
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26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怎样估计一个较大的数?
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三、合作复习
1.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完成教科书整理与复习第20页第2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先按照题目要求写数并比较, 再跟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然后指名学生汇报,
老师板书多组汇报结果。
小结数大小比较的方 法: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数位相同,就先比
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大,如果最高位相同 ,就比第二高位,就这样一位一位往下比„„。
2.复习较大数的估计
完成第20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指导理解题意:读读题目,认真理解题意,看看一共有几个小问?
追问:第1个小问里有几个数学信息?其中有你弄不清楚的问题吗?
提示:1个月包含4个星期。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问,再在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指名反馈。
总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先分析把哪个量作为1份量,再 看我们要求的量里包含了
多少个1份量,最后用数的组成的知识算出答案。
四、巩固应用
1.把下面的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课件出示)。
(1)8090 8990 8009 8909 8999
﹤ ﹤ ﹤ ﹤
(2)2346 6234 4363 6324 4362
﹥ ﹥ ﹥ ﹥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说出比较的方 法:因为它们的数位都相同,所以先比较所有数的最高
位,再比第二位,每选出一个就划去一个,写完后 再回头检查是否有遗漏、重复或是错
误排序。
2.按要求填空(课件出示)。
371□﹤3715,□里可以填( );7356﹥73□5,□里可以填( )。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逐题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总结:解决这种填空题的方法是 从高位比起,重点考虑两个相同数位之间的比较,
再依次向个位比,但要一直比到个位得到的答案才准确 。
3.估一估,画一画(课件出示)。
(1)下面哪个数最接近1000?在下面画△。
27



1276 993 897 1004
(2)下面哪个数最接近10000?在下面画○。
9009 9999 1004 9989
交流理解题意:你是怎么理解“接近”这个词的?
小结:接近1000,可以从1000的前 面接近它,也可以从1000的后面接近它。也就
是去找和1000相差最少的数。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汇报,引导学生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4.估一估,填一填(课件出示)。
(1)笑笑家吃糖果,一周大约吃20粒,一个月大约要吃( )粒。
(2)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大约是4吨,( )辆这样的小货车载重量大约是40吨。
(3)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1000张这样的纸大约厚( )厘米。8厘米的
厚度大约有这样的纸( )张。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
5.一台电脑是4500元,比电冰箱贵一些,比电 视机贵的多。这三种商品,哪种最贵?
哪种最便宜?(课件出示)
全班读题。
理解题意:说说是哪样商品比电冰箱贵一些,又是哪样商品比电视机贵得多?
学生独立完成后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学生反馈。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数的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28



二、千米的认识(3课时)

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第24页 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体会认识1 km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
空间表象。
2.掌握1千米=1000米,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观 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教师:米尺、多媒体及课件。
学生:直尺、软尺等。
【课前准备活动】把学生分成三个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的 操场上分组
完成测量活动,并将活动情况摄像记录下来制成课件。第一小组:测量出8个小朋友手
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多少米;第二小组:测量出一个小朋友走20步大约是多少米;第三
小组:测量出 学校的跑道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是老师到成都学习 归来时沿途拍摄的画面,请一位同学把上边能看到的字读一读。
大家仔细观看,认真倾听。
1.课件播放从“成都到自贡”沿途的路牌。
2.揭示课题:在这些路牌上都有一个我们今天 将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是比米更大的 计量长度的单位,它
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3.回顾旧知:同学们,关于长度单位,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呢? (1)学生交流汇报。(可能说出:我已经学习了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米=100厘米,还知道1千米是比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更大的计
量长度的单位, 还想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等)
29



(2)追问: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那谁能来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吗?
生上台比划后,师再用米尺比划给学生看。
(3)师生一起比划:我们一起来比划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4.质疑激 趣:你知道成都到自贡的距离为什么要用“千米”来计量呢?谁能来比划
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
二、学习新知
实际体验,认识千米,学习例1、例2。
质疑: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我们课前的测量活动。
1.播放课件: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
(1)交流:参加了这个测量活动的同学有哪些?谁来说说测量结果?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字幕: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
(2)思考:如果8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长度会是多少米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字幕: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
(3)追问:以此类推,那么80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长度是多少米呢?
课件出示字幕: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板书:1000米。
2.播放第 二组活动的课件:两个小朋友拉着软尺,刻度显示是10米,一个个小朋
友从这段距离走过。
学生观看视频,由活动小组的同学汇报:我走20步大约是10米,以此类推,走200
步就是100米 ,走2000步就是1000米。
3.第三组的学生汇报: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5)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学生汇报时,老师播放三组的测量活动视频。
4 .思考: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
米)
5.小结介绍: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刚才我们感知的1000米,
用我 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接着课件出示,同时板书:
1千米=1000米,并指导学生读一读。
思考:谁能巧用停顿,使人一听就明白。
师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
介绍: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字母“Km”表示。
三、实际应用
1.行程中应用千米
屏幕显示:老师从成都回自贡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
思考: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30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2.两地之间距离应用千米。
介绍:同学们 ,行政中心广场大家都非常熟悉,你知道青行政中心广场与我们朝阳
小学南校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吗 ?
屏幕显示:学生熟悉的地方:行政中心广场和朝阳小学南校。并用线段图标出两地
之间的距 离1千米。
要求:下面让我们随着视频里的同学一起来走一走这段路,有请视频中熟悉路段的
那个同学来解说一下,掌声欢迎。
课件播放,学生解说。:从行政中心广场-- 步行街地铁入口—雄风广场--UME—状元
府第—朝阳小学南校。
3.完成课堂活动1题。
学生举用千米作单位的例子。
4.(课堂活动第2题)课件出示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8( ) 飞机飞行高度8( ) 课桌高8( )
一棵大树高12( ) 一条小河长36( ) 小红的钢笔长12( )
长江全长6300( ) 重庆到成都大约相距380( )
小林早上晨跑跑了1200( ) 飞机每小时飞行820( )。
四、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外调查
1.练习五第1题。
2.千米的起源和使用。
3.地球赤道一圈有多少长?
4.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有多少千米?




第2课时 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3,第24页 课堂活动第3、4题,练习五第2、3、5题。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1千米=1000米,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在活动中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观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31



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关于千米你知道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和千米交朋友。
二、探究新知,单位换算
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主体图并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三峡大坝全长230 0
米,隧道长3千米)。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2.交流比较长短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指名生反馈。
预设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大于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
长。
预设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
坝长。
追问: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预设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 米,而3000米>2300
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预设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3)思考 :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
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思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预设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预设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
(4)讨论:当两个长度单位不同时,我们可以怎样 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这
样比较的依据是什么呢?
32



小结:当两个数据所带的单位不同时 我们不能直接比较大小,需要进行单位换算,
换成相同单位时,数据大的就大。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活动第3题,主要是将米数换算成近似的千米数。
学生读题后指导理解题意:所谓 “比较”就是看最接近几千米;所谓“估计”
就是看大约是几千米。学生再独立思考,然后指名生反馈。 (注意区分:“最接近”、
“大约是”、“是”)
2. 课堂活动第4题
学生独立 思考后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
题,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策略)
3. 练习五2、3、5题。
(1)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强调进率。
(2) 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学生反馈。
(3)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 学生反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
后小结方法,让学生明确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3课时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例4、课堂活动,练习五第4、6-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毫米,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理解米、分米、
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观察,感悟并体验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运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毫米,体会1毫米的长度。
【教学难点】
33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师生:直尺、校园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我们认识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学生回答时酌情要求学生一边说长度单位,一边用手势比划其一个单位的长度。
追问:谁来根据这些单位所表示的长短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先讨论再排队,师记录:老大千米、老二米、老三分米、老四厘米。
2.揭示课题:今天 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兄弟,它很小:只有铅笔尖厚度那么
长,或者校园卡的厚度那么长(一边介绍 一边展示实物),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
题:毫米,齐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毫米
1.唤起生活经验:知道“毫米” 吗?你能找到身边的毫米吗?
请1~2个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记录。
2. 介绍“毫米”
究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不是1毫米呢,我们一块儿来验证验证吧。
(课件展示)直尺上的毫米。
介绍:这就是标准的1毫米: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毫米用字母mm
表示。带领学生用手来比划毫米。
3.验证:怎样鉴证以上物品长度是否为1毫米呢?
生讨论,再汇报鉴证的办法。
学生测量验证,教师协助操作并展示。
4.观察交流: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二)感受10毫米
1.观察校园卡,直观感知1毫米。
观察:(课件出示1张校园卡)请看这1张校园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思考:(重叠出示2张校园卡)现在有多厚?
继续重叠出示3张、4张„„10张,引导学生 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比划厚度。同时
课件动画展示递加过程。
2.观察直尺,建立1毫米概念。
观察交流:(课件出示:直尺)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讨论、汇报。小结:10毫米刚好就是一大格,也就是1厘米。
追问:再仔细观察其它1大格里是不是10小格呢?
34



组织生观察、数格子,汇报。得到:10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就是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
3.单位换算,学生口答。
2厘米=( )毫米 8厘米=( )毫米
( )厘米=50毫米 60毫米=( )厘米
(三)常用长度单位进率
1.常用长度单位进率。
(课件将长度单位“五兄弟”列队出席)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结:
1km 1000 1m 10 1dm 10 1cm 10 1mm
2.手指记忆法。
交流:你想怎样很快的记住他们的进率呢?
演示介绍:老师可是有很好的记忆法的哦,想知道 吗?请张开你的五指,拇指代表
千米,食指代表米,(拇指与食指间距最大,所以进率是1000),中 指代表分米,无名
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中指、食指与无名指间距更小且相等,所以进率是10 )。
有趣吧?这是手指记忆法,你会了吗?
3.对口令:我说你变。如师说:10厘米;生变:1分米。师说:米;生变:10分
米等。
4.感受数学文化:播放课件《毫米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各类精确测量长度的
设备》
三、实践巩固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独立读数,再反馈。小结方法:先读出整厘米数换成毫米,再加上剩下的毫米数。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再反馈。
3.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要先看单位前面的数,再选
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8题,再反馈说明理由。
5.判断改错:小明的日记:早上 刚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穿起了15米的拖鞋,走进
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起了牙。洗刷完后 ,走到了长1分米餐桌,拿起16
毫米的筷子吃饭,吃完急急忙忙的冲向离家900米的学校,拿出1米 长的铅笔和3分米
厚的作业本,做起了作业。
6.练习五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再独立完成并反馈。
四、总结提升
交 流:同学们,说说你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疑惑呢?课中你觉得最让你
感兴趣的是什么?
35



五、课外拓展
1. 数学文化熏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2. 我国古典名著《三国志》中这样描述诸葛亮:“亮躬耕 陇亩,好为《梁父吟》。身
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那么诸葛亮按照现 在的标准,究竟
该多高呢?
3.查一查,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光年、微米、纳米”吗?有多大呢?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km 1000 1m 10 1dm 10 1cm 10 1mm





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千米的含义,充分建立1千米的表象。
2.培养数感、估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能克服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活动经验,树
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会用1千米的长度概念进行距离估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目标);跑表两个;皮尺一副。
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室查阅千米的有关知识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大胆猜测,引出问题
回忆: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是?你知 道1千米有多
少步吗?走完1千米要多久呢?跑完1千米又是什么感受呢?
揭示课题: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积极,谁说得对呢?学校操场一圈200米,5圈刚好1
36



千米。今天我们就到操场上去体验千米。(板书课题:体验千米)
二、实践活动,体验1千米
(一)明确活动内容、要求
1.活动目标
课件出示活动目标(学生齐读)
(1)通过跑、走、量、交流等活动体验1千米,建立1千米 的表象,会用千米进行
简单的距离估测。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克服活动中可能 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自信心。
2.活动分工
请体育委员和班长组织 ,将全班同学分成3个队进行活动,甲队围绕操场走5圈(1
千米),乙队跑5圈,丙队计量1千米有多 少步。
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自由组队。
3.活动要求
活动时注意纪律和安全,发扬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4.活动场地
学校操场。
(二)设计活动方案
1.各队设计活动方案。
预设1:甲队走1千米
①选出3名队长。一号队长在队伍前面,注意把握行进速度,并数好所走圈数; 2
号队长在队伍中间,维持纪律和秩序;3号队长拿一个跑表,在队伍后面记好所用时间。
②注意事项:以平常走路的速度匀速前进,不能半途而废,坚持走到终点。
预设2:乙队跑1千米
①作跑前准备运动。
②选好3名队长,分工同甲队。
③注意事项:不能跑得过快,注意秩序和安全。
预设3:丙队测量1千米的步数
①分工:每人步行1段路程(长度100米),并记录自己步行这段路程的步数。
②量出一步有多长。
③计算1千米要走多少步。(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计算器或请教老师。)
④注意事项:用平时走路的步子进行测量,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数。
(三)各队学生按要求和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留意并指导三个队的活动情况,注意观察跑步的学生,发现身体异常的马上
采取措施。)
三、总结交流,感悟千米
37



1.活动体会
交流:刚才大家在操场上感受了1千米,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体会。(教师根据学生
回答重点板书:走 20分钟;跑很累;2000步)
2.资料查阅
交流:关于1千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课前查阅的信息。
3.应用拓展
估测:同学们能根据刚才建立的千米表象,估测一下学校到广场的距离吗?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估测吗?
四、反思体会
同学们通过跑、走、量、调查等活动获 得了关于千米的好多信息。想想在活动中都
注意了些什么,才使得活动能顺利进行?
五、课后延伸
选择今天课堂上运用到的一种方法(看时间或数步数)估测一下学校到家的距离。
板书设计:体验1千米

1


走——20分钟
跑——累
量——2000步




















38




三 三位数的加减法(17课时)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3课时)

第1课时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六1 -5题、
8、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 法的多样化,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整十、
整百数的加减。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两幅主题图和例题情境图,口算卡片。
学生: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引入(出示第30页主题图)
(1)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美丽的上海吗?
(2)(课件出示几幅上海风景图)老师 暑假里想乘船从重庆到上海,沿途要经过哪
些城市呢?(出示第1幅图,并标出航线长度)
观察提问: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将回答的算式板书出来。
2.出示第30页售票大厅图
(1)明 明和他爸爸也要乘船去旅游,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明与他爸爸乘船从什么地
方到什么地方,购买什么样的 船票吗?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反馈。
(2)思考:根据售票大厅提供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提问列出相应的算式。
3.揭示课题:小朋友们很能干,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
39



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单元的第1个内容: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整十数的加减法。
(1)创设情境、引出运算。
明明买了自己最喜欢的气球想送给他的好朋友,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例1图:8袋红气球,5袋黄气球,每袋10个。
观察提问:根据明明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师相机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名列出算式。
预设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算式80+50
预设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算式80-50
预设3: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算式80-50
(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①自主探索算法
要求:根据列出的算式,能独立算出结果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动脑筋 想办
法算出结果来,可以请学具来帮忙,算完后与同桌交流下。
学生动手操作:摆学具、数实物,动手算等;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
现不同算法。
②讨论交流算法:
反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是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问题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算式80+50
预设1:我用小棒帮忙从80起一十一十地数出来:80,90„„130
预设2:我是根据数的组成来算的: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预设3:我是看图口算出来的: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预设4: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预设5:我还可以这样算:100+50-20=130„„
师: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探索和实践,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办法。
问题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80-50又怎么
想呢?
预设1: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预设2: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预设3: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小结:同学们有 的借助小棒,实物图来研究,有的从数的组成来研究,有的从凑整
等其它方法来思考,得出这么多整十数 相加减的口算方法,看来,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
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方法优化:比较算法: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尝试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40



60+70 90+80 60-20 100-30 80-20 70-10 90-90
3.归纳算法:你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相互补充。
4.教学例2,一图三式,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
问题?怎样 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
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
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
(3)讨论:观察这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几百加几十或几百几十减几
十?
5.练习:做第31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口算练习。
(1)课件出示整十、整百的口算卡片,开火车口算。
(2)同桌相互出题抽考,谁答对了,就给自己画一面小红旗。
2.完成第33页课堂活动1题。
提示:“↓”“↑”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之后,再同桌合作完成。
3.完成练习六第1-5题,8、9题。
(1)先独立独立完成第1题、5题,再指名反馈,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指导完成第2题、9题。
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图上一小段表示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图上单位线段可以表示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填空,并结合线段图,说说怎么算的 。
第9题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加减法的联系来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第3、4、8题。其 中第8题完成后,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
说说有什么规律?
四、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第2课时 整百数加减法的应用及验算
4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2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六第6、7、10-11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验算的过程,自己尝试验算的方法,培养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学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3和例4的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下列各题(课堂活动第3题)。
70+20 80-50 35+15
70+80 800-200 870-70
300+400 1000-600 720-200
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720-200又是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教学例3,整百数加法计算的应用,尝试验算。
小玲和小丁是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
(1)出示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2)思考: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再指名反馈。
(3)验算: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计算是对的呢?
预设1:我可以算500+400,如果500+400也得900,说明我算对了。
预设2: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说明我算对了
„„
小结: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要验算加法算得对
不对,我们可 以再算一遍,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
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 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
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2.教学例4,整百数减法的应用及验算。
42



出示例4的情境图和统计表。
(1)观察: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理解:“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思考: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
(3)验算:600-400=200计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验算方法,再指学生反馈。
预设1:把600-400再算一遍,如果两次都算出来是200,就说明算对了。
预设2::我可以用600-200看能否看得400,如果得400说明就算对了。
„„
小结:要检验600-400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把600-400再算一遍,也可以用
6 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这些方法都可以检验减法算
得对不对。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
习惯。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六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注意第6题要让学生说出题意再列式计算)。
2.练习六第题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注意第2问答案不唯一。
3.练习六第11题。
用线绳对折演示,指导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完成并反馈。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验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今天在我们的数 学课堂里又多了一个好朋友,她叫验算老师,同学们在计算时,请
她帮助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
五、拓展练习
学生可独立尝试,调整,再进行验证;也可同桌合作完成。
提示 :将“10、20、30、50、60、70”六个数分为3组,每两个数之和为80,加上
中心数“4 0”,每条线3个数之和为120。再加上上下两条横线上3个数的和也要为120,
填好之后还应检查 验证。




第3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

4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5、例6,37页课堂活动,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 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法的简单估算,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
过程,学习初步的估算方法,体 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
3.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灵活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5、例6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陪爸爸妈妈在商场买过东西吗?这是小东和他妈妈去商场的情景。
1.课件出示具体情境和相关的数学信息:
电吹风 风扇 台灯
126元个 198元个 95元个
小东问:妈妈今天想买一个风扇和一个电吹风,大约要花多少钱?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大约”是什么意思?
(2)揭示:像这种情况,生活 中有很多,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会用到
估算。小东妈妈买好了这两样商品,去收银台付钱, 她应该付多少钱呢?这个时候我们
需要用到准确计算的结果。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估算的问题。
同学们,关于估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可能 出现:我想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用估算?
怎么估算?学习估算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估算和准确计算的结果 谁大谁小?等)
引入: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估算的世界里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教学例5,加法的简单估算。
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题意。
我校有男生285人,女生298人。每人一支疫苗。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追问:这两种问题的提法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有必要精确算出所需疫苗的支数吗?
44



为什么?
(2)猜一猜:大约要准备多少支?
(3)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反馈。
预设1:把295看作300,278看作300,所以300+300=600
预设2:把295看做300,把278看做280,结果大约是580。
预设3:295和278都比250大,比300小,所以结果比500大,比600小。
„„
(4)思考:答语为什么要加上“大约”?“大约”可以省略吗?
(5)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议一议后,再全班交流自己的意见。
(6)思考:在这里应该将数据往大数估还是往小数估?
小结:在估算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估算,才能确定够与不够。
(6)回忆: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嘢用到了估算?
2.教学例6,减法的估算是生活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例题。
张强有326元,MP4:187元,手机525元
(1)学生理 解题意,提出用估算进行解决的问题。(可能有:①MP4和手机一共大
约需要多少元?②张强有326 元,如果买1个MP4大约还剩多少元?③如果买1台手机
部,大约还差多少元?)
(2)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估算,再小组交流估算方法,然后指名反馈。
(3)小结:怎样估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再指名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七第4题、第6题。
第4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推理:先算出每天大约跑1000 m,列式是600+400=1000
(m)。10个1000是10000,所以10天可以跑完。
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学生人数与带的钱数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先估算全校人数大约 是1000人,一张门票1元,1000人需要1000元。由
于男、女生都小于500人,所以可以说 购买门票的钱数小于1000元,或不超过1000元。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其余题。
四、反思总结
关于估算,生活中你还遇到了哪些情况?你能解决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45








三位数的加法(3课时)

第1课时 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
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 算。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三位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生“开火车”)
40+20= 70+100= 200+400= 80+20=
300+800= 30+60= 1000+300= 700-200=
400+50= 400+400= 700+200= 70-20=
口算完后追问:在口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快到六一节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快来看看!
46



(1)课件出示:两大盒钢笔,每个盒子上清楚的写着:“钢笔”、“100支”等字样。
课件再出示:2个小盒钢笔,盒子上写着“钢笔”、“10支”字样。
观察:你们知道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钢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课件出示: 两大盒铅笔,每个盒子上清楚的写着:“铅笔”、“100支”等字样。
课件再出示:6个小铅笔,盒子上写着“铅笔”、“10支”字样。
观察: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支铅笔呢?
(3)提问:你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两
种笔一共有多少支?)
2.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又如何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反馈。(板书:220+260=)
(3)学生独立计 算,再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分组反馈。(学生可能出现口算,计数
器计算,竖式计算等方法。)
针对学生板演的竖式计算过程,说说与口算的联系。
(4)练习写出这个竖式,并说出算的过程。
(5)口答。
3.巩固练习
P39课堂活动第1题320+250=
(1)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算法,相互检查,然后指名反馈。
(2)讨论:怎样计算几百几十的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教学例2,个位相加满十的进位加法。
课件出示下表。
丰收小学人数统计
男生(人) 433
女生(人) 418
合计(人)
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
(1)观察理解:题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数学信息?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指名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思考:怎样列式?(根据汇报,板书:433+418)
2. 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提示:请用竖式算一算这道题。并思考:在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
样解决的呢?
(1)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相互补充。
47



(3)指名反馈,说出计算过程。
4 3 3 追问:在计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4 1 8 个位上“3+8”满十怎么办?
1 十位上该怎么算?
8 5 1
(4)师生共同再次竖式计算这道题,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出算理。
(5)口答。
(6)议一议:比较这两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7)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再指名展示反馈)
3 0 6 4 4 4 3 5 6
+ 4 0 5 + 3 3 8 + 2 3 7
3.总结算法
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 br>小结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算十
位时要加上个 位进上来的1。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小朋友通过动脑筋,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 能干!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智慧星,
想要吗?只要答对里面的题,星星就会属于你。
1.学生独立完成P39页课堂活动第2、3题,指名反馈。
2.完成练习八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反馈,注意3-5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算。
四、畅谈收获,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笔算三位数加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第2课时 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3、例4,课堂活动,练习八第7、9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48



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5+6+1= 7+3+1= 8+5+1= 9+4+1=
2.笔算下面各题
430+350= 326+127= 333+528=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分组完成,然后再集体订正。
强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探索进位加法。(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十位相加满十的进位加法。
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
一位老农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奶牛,长得很不错,我们来看看!
(1)课件出示:一农家院里,一头奶牛说:“我们共有153头。”
旁边出现是一头猪,说:“我们比牛多270头”
(2)观察:小朋友们,听了猪猪和奶牛的对话,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理解:“猪比牛多270头”是什么意思?
(3)提问:你最想知道什么?
(4)思考:猪有多少头?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板书:153+270=)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1)思考:你会算吗?请试一试。在计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呢?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指名学生板演,并且和全班同学交流其算法。
1 5 3 追问: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接解决的?
+ 2 7 0 十位上的数加满十怎么办?
1 百位上怎样算?
4 2 3
小结算法并板书强调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百位进1。
(3)口答。
49



(二)教学例4,连续进位加法。
1.理解题意,提问列式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三轮童车:125元,两轮童车:378元,自行车:等于前两辆车的总价。
学生观察,指名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思考:你最想知道什么?(出示:1辆自行车多少元?)
(3)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378=)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思考:怎样计算这道题呢?在计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板书,全班交流。
3 7 8 追问: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怎样解决的?
+ 1 2 5 十位上的数怎么算?
1 1 百位上的数怎么算?
5 0 3
(3)比较:这道题与例3的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这就是连续进位加法(师彩笔板书“连续”两字在进位加法前面)
(4)学生填书空,口答。
3.巩固反馈,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338+169 427+584,再同桌交流,检查,再指名反馈。
4.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它的前一位
进1。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先观察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提出问和解决问题,然后交流算法。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观察,交流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提示:要求“二年级有多少人?”要先算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7题、9题。
四、交流收获,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有何收获?你认为进行三位数的加法时,感到最困难的什么?你是如何
解决困难的?
50








第3课时: 三位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2页,练习八第6,8,10,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培养提出问题 和解
决问题能力。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这些时间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你们 掌握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
通过练习,来了解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看看谁掌握得最好。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口算。
200+400 550-50 870-700 340+500 70+60 260+400
2.竖式计算。
426+353= 436+358= 346+76=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3人板演,再集体订正。
3.回顾:我们在计算三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学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大约”是什么意思?
(2)思考:从明明的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路线多。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1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1)学生独立看图,说说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第1问,再指名反馈,说说在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反馈。
3. 完成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再指名反馈。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反馈。(注意防范的灵活性)
追问:用2000元钱买办公桌、书柜、传真机这三种商品够不够?
四种商品一起买够不够?
(3)学生独立提问,并解答,再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4.第11题(加法竖式中的数字迷)
学生独立尝试分析填写,调整,再进行检验,修改。完 成后说出分析思考填空的过
程,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1.学生读题,指名用语言完整的说出图意。
提示:比较天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补充。
3.指名反馈,小结策略。
小结:做这类题时,我们可以用“消去法”把两边同样的物品拿走,从而找到答案。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的减法 (4课时)

第1课时 不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52



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第44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
差加减数验 算减法的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的算理。
【教具准备】
人民币、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文具店场景:
小丽去文具店购物,首先看见了一支钢笔的单价是34元,一个书 包的单价是92元,
一个文具盒的单价是22元。
(1)指名说说题中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思考: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减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提问,并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重点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4)回顾: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揭示课题:两位数的减 法你们会算,三位数的减法,你们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
学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索,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1.理解题意,列式。
(1)课件出示例题1:1个计算器120元,小丽有340元,买1 个计算器买后,还
剩多少元?
(2)观察: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板书:340-120。)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提问:这个算式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会算吗?试一试。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抽生板演,展示交流。
预设①: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还剩220元。(结合人民
53



币实物图演示这个过程帮助理解。)
预设②:3个百减1个 百得2个百,4个十减2个十得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
来是220。
预设③:在计算器上拨珠,直观感知算法。
预设④:用竖式计算。
3 4 0
-1 2 0
2 2 0
„„
(3)小结算法: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二)教学例2,三位数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
1.理解题意,列式。
(1)课件出示例题2
光明小学共有学生876人,其中女生有448人,男生有多少人?
观察:仔细读一读,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思考:怎样解决 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87
6-448)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三位数的减法,刚才算过了,这个题你会算吗?在计算时你遇到了 什么新问题?怎
样解决呢?请你用竖式试着算一算。
(1)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指名板演,交流算法。
追问: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个位怎样计算?十位怎样算?
(4)思考:怎么知道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你有哪些验算的好方法?
学生独立验算,再指名 交流验算方法。(可能出现再算一遍,用差加减数来算,看是
否等于被减数等。)
(5)填书空。
3.及时反馈,完成试一试。
433-218 547-439 613-409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性的指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集体评定。
4.小结算法。
比较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计算,想一想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有哪些相同之
处?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 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
54



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计算退了“1”的十位时要记住少1。
强调:在退了“1”的头上加个圆帽子(记上退位点),就不容易忘记了。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1题。
学生说出图意后再独立计算,然后指名反馈。
2.完成第44页课堂活动2题。
同桌合作完成。
3.补充练习。
判断改错,并说明错误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1) 6 8 0 (2) 9 5 3
- 5 4 3 - 7 1 4
1 4 7 2 4 9
( ) ( )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第1题:口算。独立限时完成。用开火车的方式,汇报答案。
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反馈,说出笔算过程。
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反馈。
(2)观察:竖着观察每组,你发现了什么?
四、拓展练习
小米买了一本故事书用了8元3角,买一本科技书用了4元2角5分,小米一共 花
了多少钱?故事书比科技书贵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五、反思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笔算减法?






第2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4-7题。
【教学目标】
2.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
55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经历用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上十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简笔画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口算好吗?请直接写得数。
1.口算
9-5= 10-4= 12-7= 16-9=
13-4= 11-7= 11-8= 14-6=
2.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的减法,这道减法你会做吗?请同学们做在草稿本上,再
验算。
5 7 6
- 3 4 9
反馈:个位上6-9不够减,怎么办呢?
3.揭 示课题: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三位数减法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三位数的减法。(板书:三 位数的退位减法。齐读。)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例3,十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有两个同学利用周末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数学 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例3(上山行了517米,下山走近路,比上山少行85米,下山行了多少米?)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观察:请你仔细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追问:谁比下山少行85米?
怎么理解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
下山比上山少行85米,那么下山有没有517米?它比517米要„„
比517米少85米就是要从517米里面„„(师用手势比划)
(3)思考: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解答?(板书:517-85)
3.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1)提问:那像这样的减法你会做吗?请你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笔算,抽生演算
56




1 7
5
- 8 5
4 3 2
(2)演算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追问:十位上“1-8”不够减怎么办?
追问:百位上又应该怎么算?怎样记住从百位上退了“1”呢?
(3)同桌互相说说计算过程,再全班说。
(4)学生边说计算过程,边补完书中竖式和答语。
(5)比较:这道题和前边的三位数退位的减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从 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不够减我们就从百位退1
作10再减,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就 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4.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方法来做44页例3下面的试一试。请同学们做在书上。

4 8

0 9
3

6
-4 1 3 - 2 7 8
1 9 6 7 0
学生完成后同桌各选一题介绍过程,相互评议。再指名汇报。
5.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二)学习例4,连续退位减法。
1.尝试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刚才同学们真能干,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会算了,十位上的数不够 减也会算了,如果
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做在书上。
713-548=

3


1
7
- 5 4 8
1 6 5
2.指名学生反馈,小结算法
(1)追问:个位上怎样算?十位上又怎样算?百位呢?
(2)同桌完整叙述笔算过程,相互补充。
(3)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师再次板书出竖式。
(4)比较:与前边的退位减法相比,这道退位减法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种个位不够减从 十位退1作10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再减,
像这样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连续退位减法。 (板书:连续退位)
(5)追问:连续退位减法与不连续退位有什么区别?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问: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记住哪一位退了1,好像并不容易。怎么办?
57



3.巩固练习,完成45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


1

4
4

4


3

3
-2 3 7 - 3 5 8
9 7 5 6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并改正。。
三、总结 < br>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在计算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时,我
们是怎么算的? 你认为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习的计算方法来做练习。
1.练习九第4、5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
2.练习九第6题。
(1)三位数的加减法由于数据比 较大,计算的步骤比较多,经常都容易算错。那有
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呢?
(2)想一想怎样检验加减法的计算是否正确?(学生思考但不回答)
(3)学生完成练习九第6题,计算并验算。
(4)反馈时,重点反馈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练习九第7题。
(1)认真读题,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和右边的里程图,你能看懂哪些信息?
(2)在学生 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左边的火车路线图解释右边里程图的数
据所表示的是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
(4)反馈计算结果。







第3课时 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5,完成46页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九8-10题。
【教学目标】
58



1.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理解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过程。
3.经历 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迁移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4= 13-7= 17-9= 100-10=
15-7= 12-8= 14-5= 100-1=
2.竖式计算。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8 7 4 反馈:个位上4-8不够减,怎么办呢?
- 3 4 8

8 7 9 反馈:十位上7-8不够减,怎么办呢?
- 3 8 4

8 1 3 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
- 3 1 4
3.揭课题:同学们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学习例5,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5图,故事引出图中对话和问题:电影院里有800个 座位,育林小学有
学生736人看电影。还剩多少个座位?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指名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怎么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800-736。)
3.尝试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在书中。
(2)小组交流算法。
(3)指名板演,介绍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59



8 0 0
-7 3 6
6 4
4.根据学生介绍,结合计数器演示,直观理解算理。
(1)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先在计数 器上拨800,个位上0-6不够减,
向十位退1,十位上1个也没有,就向百位退1,1个百是10个 十,在计数器的十位拨
上10个珠子。
(2)提问:十位现在能退1了吗?怎样退?
一边拨珠,一边说出拨珠过程: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1个十是10个一,那个位
就变成了10-6 =4。
(3)提问:十位上怎么减?
追问:竖式中十位上的0退1后怎么变成9了呢? < br>小结:所以个位向十位的0退一时,通常要在十位的0记上退去1的小“·”,同时
也要给十位0 前面的那一位(百位)记上退去1的小“·” 。
(4)回味理解。
要求:认真的看着竖式,联想我们在计数器上的拨珠过程,思考清楚每一位是怎么
计算的。
学生默看思考,再同桌说说笔算过程。
5.口答。
6.尝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45页例5之后的试一试。再同桌交流,然后指名反馈。
7.讨论:三位数中间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强调:0上有点看作9。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
(1)第2题,学生独立观察,找出错因,再进行改正,然后指名学生反馈。
(2)第3题, 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再提出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独立
列式解答,最后指名反馈。
2. 完成练习九第8-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算法。
四、反思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什 么
不同?今天的计算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结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 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哪一位
上退“1”了,可以在这一位上记“.”,哪一位上记有“.”要先去掉1 后再减,0上有
60



点记作9。



第4课时 三位数的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练习九第11-13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正确的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口算。
60-15= 46+22= 42-39= 74-18= 91-27=
68-34= 20-15= 40+35= 60-40= 25-9=
2.竖式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6 7 5 反馈:个位上5-6不够减,怎么办呢?
- 3 4 6

5 2 9 反馈:十位上2-7不够减,怎么办呢?
- 3 7 4

7 3 3 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
- 2 3 4

5 0 0 反馈:十位怎么算的呢?
- 2 6 4
3.总结:我们是怎样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61



1.完成练习九第1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看懂表格,理解题意。
(1)理解上月底读数、本月底读数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弄清“315”、“926”、“530”分别代表水、电、气表本月底的读数。
(3)理解“本月使用数”就是“本月底读数”与“上月底读数”之差。
(4)独立计算,填出本月底的读数和本月使用数。
(5)指名学生反馈,集体评议。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意,再独立填表。
(2)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
(4)引导归纳得出:已行路程与剩下路程之和等于甲城到乙城的总路程;
总路程不变,已行路程越多,剩下路程就越少;
„„„„„„..
3.完成练习九第13题。
(1)学生独立填表
(2)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差始终不变;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数量,差不变;
„„„„„„..
三、拓展练习
完成第48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思考,试填,并检验。
2. 指名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探索规律(2课时)

第1课时 探索规律(一)

6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 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 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1. 几种图形卡片若干块。
2.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情境图。
情境: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装修 得挺漂亮的,他请同学们到家里玩。一进客厅大
家就被客厅里美丽的沙发、窗帘的吸引住了。他家沙发、 窗帘为什么那么美丽呢?
小明神秘地说:“因为这些花纹、颜色都很有规律哦!你们能找出这些规律吗?
2.揭示并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合作探索,教学新课
1.教学例1,欣赏美丽的花纹,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图。
(1)观察思考: 请仔细观察沙发、窗帘、地毯、地面,你发现规律了吗?并用你们
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2 )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或画图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字
母表达,如ABABAB ......等不同的方式表达。
(3)比较沙发、窗帘、地毯地面条纹颜色的规律,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4)举生活中的实例:那你还能举一个在生活中也有这种规律的例子吗?
2.教学例2,认识不同方式呈现的规律:AABAABAAB
出示例2
(1)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分析,填空。
(2)交流填空的理由和结果。
63



根据汇报,追问: “重复出现”是什么意思?
(3)引导整体比较(1)-(3)所反映的规律,你发现这几个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吗?
小结:它们的规律是“AABAABAAB„”。所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反映出同样的< br>规律,也就是说,同样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
(4)思考:你能利用这个规律自己编题,让同桌同学解答吗?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找找身边存在的规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完成。用准备的图形卡片摆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并能用 比较规范简洁的
语言表述自己所摆图形的规律。
3.完成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
4.完成练习十第2题。
(1)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寻找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交流说出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互评。
5.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小明家客厅的情景图:老师 发现小明家墙上的画框里没有图案,你能用今
天学到的规律给这个画框配上图案吗?试一试。同学们可以 自己独立设计,也可以小组
合作设计。
四、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 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
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五、拓展练习
接龙游戏:如第1个人说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也可以由大 数
递减为较小数)。





第2课时 探索规律(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1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第3、4题及思考题。
6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知识
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找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2.结合具体情景发现理解简单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图形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下面的数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2、3、4、5、6、7、8.
(2)1、3、5、7、9、11、13.
2.根据规律填空。
(1)5、10、15、20、( )。
(2)10、8、6、( )、2、( )。
3.揭示课题:像这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探索
一些数排列的简单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寻找规律
(一)教学例3,数列之间的规律
1.探索规律,课件出示例题3。
观察,思考:这组数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认真观察比较比较。
出示思考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这些数字在增加还是减少?
(2)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联系吗?
(3)每相邻三个数之间有联系吗?
(4)这组数的规律是什么?
2.交流规律。
小结:这组数的规律是:从第三个数字起,每个数是他前面两个数相加的和。
3.运用规律(完成例3填空)。
(1)要求: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学生独立填,指名汇报。)
(2)提问:你还可以接着写下去吗?
65



4.反思、拓展。
(1)提问:想想,这个规律我们是怎么发现的?
(2)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练习。
3,1,4,5,( ),( ),( )。
( ),( ),( ),20,30, 50,80.
(二)教学例题4,数形结合呈现的简单递增规律。
1. 课件出示例题4,探索规律。
(1)用小圆片摆出例题中的图形。
(2)观察,思考:


图一怎样变化到图二?图二怎样变化到图三?图三怎样变化到图四?


图片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数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反馈。
小结:图片摆放的规律:每组图形依次增加3个圆片。数的规律是依次增加3。
2. 运用规律,补填例4。
(1)摆一摆,画一画: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有多少个?该 怎么
摆?请画在例4的横线上。
(2)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3. 拓展
你能想出一种规律,并分别用图形和数字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追问:你觉得是先写数字,还是先画图形更简单?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 完成第50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发现的数列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2. 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同桌摆一摆,说一说图形的变化规律;再写出各图中原片的个数,说说这些数组成
的一组数的变化规律。
3. 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多名学生说说数列间的变化规律,并说出发现规律的过程。
4. 完成练习十第4题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完成之后交流,集体评价。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组成的一组数只要是有规律的,就给与肯定和鼓励。
5. 完成练习十思考题
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规律,尽量让学生从多< br>角度的思考问题,不拘于一种框架。
四、课堂小结
66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
1. 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
2. 杨辉三角






问题解决 (3课时)

第1课时 问题解决——求剩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例1图,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例1情景。(11本成语词典78元,1
套故事书152元。)
提问:一本成语词典和一套故事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
那些 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 男孩手里拿出300元递给售货员。
67



提问:看到 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根据汇报,出示问题:用300元买1本成
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还剩多 少元?)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求剩余的问题。
(1)结合情境,指名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探究:要买1套故事 书和1本成语词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
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计算式写出来。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再小组交流。
(3)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指名反馈: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4)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 少元,我们可以从300元里依次减去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的
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30 0元里减去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的价钱之和,
先算出用去的钱后再减。也就是说从300里连续减 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再减,结果也是正确的。
(5)检验。
提问:怎样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口答。
2. 教学议一议,回顾算法。
学生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归纳出解决 这个问
题的基本步骤:(1)理解题意,弄清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找出问题和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5)完成答语。
3. 完成试一试,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再展示解答过程,交流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集体评定。
4. 比较:通过例1和试一试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同学说一说。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结果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第1-3题。
第2、3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 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
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地方吗?
68








第2课时 问题解决——“比少求和”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例2,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例2情境图。
1. 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鸭有680只,鹅比鸭少375只。)
2. 提问:你怎么理解“鹅比鸭少375只”?
提示:可以尝试用画图来分析信息。
3.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提出鹅有多少只,鸭和鹅
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解决“比少求和”问题,学习例2。
(1)思考:怎样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 引导分析:要求“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而什么的只数没有
直接告诉,所以应 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说出每步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
69



(4)检验。
思考:怎么检验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呢?
2. 及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试一试“比多求和”问题。再指名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过程。
追问:为什么要先求桃树的棵数?
3. 比较,总结算法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解决“比多求和”、“比少求和”问题?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读题,说说题中 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动车比
做汽车多行了270千米。)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坐动车行了多少千米?)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互评。
2. 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8题。
第4题:引导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10个桃”是什么意思?后学生再读了
完成。
第7、8题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
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第3课时 问题解决—跳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能应用加减或乘除等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验有序列举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0



3.培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积极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采用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板书(贴纸)。
【学具准备】
草稿本、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学校的环境和三跳比赛情况。
老师 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这是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三跳
比赛,都有哪些项目?(短 绳、长绳、踢毽)同学们为了准备比赛,要做跳绳,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板 书:问题解决)
二、感知解决问题方案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1.收集、理解信息(课件出示例3)。
(1)收集信息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 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用1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
其中长绳4米,短绳2米。)
(2 )理解信息:题目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长绳4米、短绳2米?(做一根长绳
要4米,一根短绳要2 米)
2.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问:你准备做哪种绳?(只做短绳;只做长绳;两种绳都做)
(1)只做长绳或者只做短绳。
①只做短绳
提问:我们先来解决只做长绳和短绳的情况,如果只做短绳,可以做几根?你是怎
么想的? < br>预设1:(10-2-2-2-2-2=0)(全部做短绳,每次减2米,减完为止,一共做了5根
短绳)
预设2: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2×5=10)
追问:算式中的2、5和10分 别是什么意思?(2表示每根绳子长2米,5表示可
以做5根,10表示5根短绳长10米)
预设3: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10÷2=5根)为什么用除法?10里面有一个2米
就可以做一根短 绳,又有一个2米又做一根短绳,10里面有几个2米?所以我们可以利
用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解决了只做短绳的情况,都是做了5根短绳。
②只做长绳
71



提问:如果只做长绳可以做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做两根长绳 ,还剩2米)
(10-4-4=2米)
提问:剩下的两米还够做一根长绳吗?所以我们最多能做两根长绳。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4×2=8米、10-8=2米)
追问:绳用完了吗?(没有)剩下的2米怎么办?(可以做一根短绳)
(2)两种绳都做 < br>要求: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来研究两种绳都做的情况。请孩子们拿出题单1,你可以
利用线段来画一 画,也可以用算式写一写。
把你的方法告诉给四人小组的伙伴听听。
汇报:收集学生的题单。
①1根长绳3根短绳
画图
4m 2m 2m 2m
提问:这个同学用的是画图的方 法,请你来介绍一下,你做了几根长绳?几根短绳?
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画图这种方法很好,很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可以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
追问:这个同学还用了算式(4+2+2+2=10米)介绍一下,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小结:无论是算式还是刚才第一种画图的方法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做几根长绳,
几根短绳?
提问:是做1根长绳3根短绳的同学请举手,你们还有不同的算式吗?(2×3=6
米10-6 =4米)
②2根长绳,1根短绳
提问:除了做1根长绳,3根短绳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4m 4m 2m
提问:请你介绍一下这种画图的方法,你做了几根长绳?几根短绳?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还有 一个算式是这样写的(4×2=8米10-8=2米),请你说说你做了几根长
绳?几根短绳?
是做2根长绳1根短绳的同学请举手,还有没有不同的算式?(4+4+2=10米)同意
吗?
(3)小结
①有序地找方法
提问:除了可以做1根长绳,3根短绳;2根长绳,1 根短绳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方
法?为什么没有了呢?还可以做3根长绳吗?为什么?
小结:想 一想怎样才能把两种绳都做的情况找完。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我们先做1
根长绳,剩下的全部做短绳,做 了几根?我们做了2根长绳,剩下的也是做短绳,做了
72



几根 ?继续做3根长绳的时候,发现绳子不够长了,说明我们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完了。
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的 时候,就需要这样按照1根长绳、2根长绳、3根长绳的顺序,才
能把所有的情况找完。

长绳根数(根) 用去米数(米) 剩下米数(米) 短绳根数(根)
1
2
4
8
6
2
3
1
②小结做绳的三种方法
刚才经过全体同学共同努力解决了做绳的问题,我们回忆一下首先做什么?(确定
了三种方案: 只做短绳;只做长绳;两种绳都做);在解决两种绳都做的时候,我们利用
了画图、写算式的方法来解决 了这个问题,还知道了可以用有序地思考。你学得怎么样
呢?我们来试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三、巩固新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1.基础练习,应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1)出示54页试一试,独立解决
有几种方法?(只坐长凳、只坐短凳、两种凳都坐)
(2)四人小组交流
巡视时提示学生:如果两种凳子都准备的话,请有序地思考,把所有的情况找完。
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里面说一说。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可能出现①只坐6根长凳 ;②只坐9根短凳;③两种
凳子都坐,2根长凳和6根短凳或4根长凳和3根短凳这几种情况。)
追问:你是怎样有序思考,把所有方法都找到了?(先准备1根长凳,剩下的人全
部 准备短凳,发现不行;再准备2根长凳,剩下的人全部准备短凳,这个时候发现能行,
就这样1根长凳、 2根长凳、3根长凳试下去,就能把所有情况找完。)
2.独立练习(出示练习十一第11、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今天解决问题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更难的题目 ?翻到数学
书57页,完成第11、12题。
(2)汇报结果。
重点反馈两种船都租和两种花都买的情况。
3.小结。
12题如果用有序的方法来 做,怎样思考?应该先买1枝康乃馨,36-4=32元,剩下
的钱全部买百合32÷6行吗?(不行) ;我们再买2枝康乃馨,发现也不行,就这样按顺
序试下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 我们要更快的找到答案,应该先
买康乃馨还是先买百合呢?(先买百合,因为百合贵一些,数字大些,就 能更快的试到
答案。)
73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的解决问题我们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
题,比如做绳子的问题 :有三种情况——可以只做长绳或者短绳,也可以两种绳都做;
我们在解决两种绳都做的时候采用有序地 思考,这样能把所有的情况找完。
五、独立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 第9、10题。




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1课时 知识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的。整理与复习第1题,练习十二1-6题。
【教学目标】
1.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查漏补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本单
元知识的理解,同时 体验阶段性知识整理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
呢?
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整理
(1)自主整理。
要求: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让我们看起来清晰一些。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深入指导。
(2)合作复习。
交流:同学们自己整理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整理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呢?
74



选择性的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其在全班交流说出自己 整理的思路,老师酌情
引导整理方法。
讨论:你认为这一单元哪些知识是重点?为什么?
同桌交流讨论,师酌情指导。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整理复习第1题,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性的展示学生的计算,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引导全班评改。
(2)引导学生结合这 两个小题的竖式计算,比较三位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
说出在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指导完成练习十二1——6题。
(1)第1题
用比赛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再以开火车形式全班交流订正。
(2)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两个小题的计算过程。
引导其余学生判断、评改。
(3)第4题
学生独立检查,找出错误原因。
反馈: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说说错误的原因。
学生独立改正,再指名反馈。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考过程。
第(1)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减数确定不变时,只有被减数最小,差才能最小,
即被减数 是最小的三位数100。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100-99=1。
第(2)题对学困生可以通过枚举法让学生明白,和不变的道理。
(5)第6题
学 生独立完成。再选择性的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过程。引导全
班同学参与评改。
四、总结反思
交流:联想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





75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整理复习第2题;练习十二第7—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培养根据现实生活情 境,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掌
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与方法。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培养探索简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引入: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侧重整理复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这节课我 们侧
重探索规律和问题解决部分的整理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更善于
观察 、思考、合作、交流。
二、回顾整理
(一)回顾整理问题解决的步骤。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问题解决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同桌说一说,
议一议。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概括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
(5)答语
(二)完成整理复习第2题,巩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交流说出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步骤)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本题,说出每个解题步骤的分 析、解决方法,特别是第1步和第2步
要引导学生说出理解题意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选择性的展示几个同学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评出最佳作业,并说出评判理由。这
里不仅仅要求解答正 确,还要求书写的规范。
(三)复习探索规律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先观察、思考,再独立完成。
76



2.全班交流。
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该给与肯定。
3.提问:结合本 题说说探索规律的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或者你觉得
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告诉大家。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习题
1.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9题
出示表格。学生根据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追问: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想法。
4.第11题
(1)学生先读题。
(2)思考:要求扎西加的绵羊和山羊一共有多少只?你准备怎样解决?
(3)学生分析完题后,再独立完成。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5.第12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6.第13题
课件显示第13题。指导学生观察。
(1)提问:从统计表里,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口答)
(2)引导学生认识表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
(4)全班交流,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及结果。
四、 拓展练习
出示思考题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发现: 一个小朋友可以搬两把椅子,两个小朋友可以搬一张桌子,图上5个小
朋友搬了两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同 时也让学生注意一张桌子配一把椅子这个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77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用形象直观的列表法帮助学生理解:
2套
5人
4套
10人
6套
15人
8套
20人
10套
25人
12套
30人
14套
35人
16套
40人
小结:每增加2套,增加5人。
五 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想法?




综合与实践:参观养鸡场(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 ,参观养鸡场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简单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算意 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 形
成活动反思意识,积累实践活动经验。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实践活动经验,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
值,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难点】
恰当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向家长询问等途径了解养鸡场相关信息,再从数学的角度提 出
自己实地参观养鸡场时要了解的问题,并初步设计好自己想要获得此问题答案的办法。
2.每个小组准备一支笔和一个本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了解学生活动课前的准备情况。
(1)提问: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到养鸡场去参观参观,大家想去吗?
(2)提问: 都准备好了吗?说说你们做了那些活动前的准备?
(3)质疑:大家还有什么数学问题,想要在本次参观活动中解决?
78



(4)交流: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收集问题。
2.数学问题归类。
小结:从同学们刚 才的发言中,我发现大家准备很充分,针对养鸡场的实际提出了
很多数学问题。将大家的问题归结一下, 几乎都涉及到鸡、蛋、饲料或者钱,要不我们
今天的参观活动就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养鸡场里养鸡多少只?
(2)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
(3)每周大约用饲料多少袋?
(4)养鸡场每月大约能赚多少元?
同学们觉得行吗?(行)
二、明确活动要求
1.分小组,落实活动任务。
要求:由于参观活动时间有限,我们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重点选择解决一个
数学问题。
(1)每4人为一个小组,任命好组长。
引导组长在组内安排好记录员、数数员(或询问员)、计算员。明确各类人员职责、
做好分工。
(2)各小组自己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注意引导调控,每个问题都有数量相当的组数完成,以便参观活动后反思交流。
2.组内交流、确定活动步骤。
要求:各小组根据你们自己选定的问题,讨论确定解决的办法、步骤。
引导思考:怎样解决这 个问题?哪些数据可以自己收集?怎样收集?哪些信息只能
向工作人员了解?可以用几种办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引导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用自己收集数据的办法进行解决。
三、分组活动,解决问题
进行实地参观,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参观重点。教师穿插在各组间相机引导。
本环节拟定以下导学方案:
1.通过观察,请估计一下你们组所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估计的?
(可能出现: A、估计数与实际数差距大,凭直觉估。B、估计数与实际数差距不大,
有一定方法,如:先估1层、再 根据层数推理出结果。)
2.记录下收集的相关数据。你们组是怎样获得这些数据的?
(由于数目较大,可能出现2个2个的数或5个5个的数、一层一层的数等)
3.你们组最后得到的问题的结果是多少?在计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拟定的四个问题一般会用到:100以内或者三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等知识)
4.你们组的估计与最后得到的结果接近吗?
79



四、总结交流
1.分小组交流参观养鸡场的情况,解决预设问题。
提问:我们已经 完成了本次参观参观养鸡场的活动,不知道各小组完成解决问题的
任务情况怎样?完成任务是不是遇到了 困难,怎么解决的呢?
要求:先请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小组同学交流你们组参观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
小组交流时,可以参照你们的导学方案进行交流,其余小组如果有质疑,随时提出。
学生小组交流。
接下来相应小组对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交流和比较。
2.质疑:这次参观养鸡场,你还获得了那些新信息?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酌情确定教学
五、反思拓展
小结:经过这一次参观养鸡场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谈到:估计、 较大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等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问 题,我们要随时留心观察思考发现数学问
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我们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以及外出参观,怎样有
序组织,提高参观效率,怎样相互帮助,怎样注意安全等等。
结语:同 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确实如刚才同学们说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
相当广泛,只要我们认真学习、 积极动脑,就能发现和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 认识图形(4课时)

第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课堂活动第1、4题,练习十三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积累发现、猜想、验证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 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80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实物投影仪。
学具: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学具盒、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引入。
孩子们,请看:屏幕上喜洋洋 用积木在沙滩上留下了这些痕迹,你能判断它们的形
状吗?(课件显示把这些积木印在沙滩上的痕迹抽象 为图形)
2.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能举例说出在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3.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孩子们请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黑板面和方巾面慢慢隐去,抽象出长 方形、正方形
图形,并闪烁过程。)
4.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他 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
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商定探究内容
1.提问:孩子们,老师想听听,你们想知道(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2.揭示 :大家想要知道的真多呀!今天我们探究它们的特征,看看他们的边和角特
点好吗?(板书:边、角)
(二)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大胆猜想。
(1)要求:孩子们,请拿出一张 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来数一数,它有
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 四个角)
(2)思考: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大胆的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
么特点呢?
师把学生的一些猜想记录到黑板上。
2.启发思考。
思考: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呢?想一想能验证吗?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可能出
现用“比一比”,“摆一摆”,“折一折”,“量 一量”的方法来验证。)
3.验证猜想。
要求: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都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 正方形,小组操作。先组里讨论
讨论,想好用什么方法能找出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再做好分工,把结 果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小组合作、学具的使用等
81



4.小组交流。
(1)认识边的特征
提问:刚才孩子们讨论得这么热闹,想不想说 给大家听听。我们先来说说长方形边
的特征。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哪个小组先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 )
学情预计1:用“量一量”的方法,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
边相等。
追问:能说出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吗?(板书:“量一量”)
提问: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
吗?
学情预计2:用“折一折”的方法。
追问:怎么折的,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提示学生注意折
法)
小结:哦,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
那另两条边呢?我 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真聪
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 学知识。
介绍: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具有相对关系的两条边,我们可以叫
它 们是一组对边。
引导学生边指长方形的边,边说:这是一组对边,这是另一组对边。
追问: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也可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提问:指这两条是对边吗?我们一般把这两条边称为邻边,那它们相等吗?
介绍:我们把相对 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
长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
再次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问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宽?
(2)认识角的特征 < br>提问: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那角呢?你又是通过什
么方法知道的呢 ?
学情预计:用“比一比”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
都是直角 。(生上台演示)
(3)小结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分开,较长的一组边就叫做长,较 短的
一组边叫宽。(多媒体演示),如折、剪、拼图形的过程,将学生活动和课件直观演示相
结 合,使学生所得知识更加形象化。
(三)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1.操作活动。
82



提问:孩子们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那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 么呢?同桌
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汇报结果。
学情预计1:我还是用量的方法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
学情预计2:我用折的方法 知道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
角,发现了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上台演示)
学情预计3:我用比的方法,就是剪下或撕下4个角进行比,大小一样。(赞扬!)
多媒体再演示一遍,让学生再次完整感受用直尺量和折、比的方法认识正方形的特
征。
(四)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孩子们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宽不变的过程,你发
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
汇报: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2.对比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长方形还包含了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到底特 殊
在哪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呢?
三、应用知识、拓展深化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第1题。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2)学 生分组活动,完成第65页的4题,第4题让学生用牙签摆,再在实物投影
仪上展示,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1、2、4、题。第4题说每条边填的理由是什么?
2.拓展应用(媒体出示)
(1)喜洋洋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是6厘米,另外三条边长是多少?
(2)喜洋洋 身后还藏着一个长方形,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另外一条长和宽各
是多少厘米?
(3)一群小动物身后藏着一个图形,一条边是9厘米,它可能是个什么图形?
四、总结回顾,体验收获
孩子们这节课学习愉快吗?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回忆一下 我们是用什么
方法知道长、正方形的特征的,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操作,那什么样的数
学难题,我们都会 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8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2及第65页课堂活动第2题、3题,练习十三第3、5、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在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
2.初步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平行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
理解,促进 数学思维的发展。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
趣,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释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木条钉的长方形。
学具:小木条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活动长方形木框架。
1.观察:孩子们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图形呢?你们确定是一个长方形吗?
2.观察:好,下 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了,现在它还是不是长方形呢?可要
仔细看哦。(教师拉动活动长方形框架 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
反复做几次。)
思考:那它是什么图形呢?
提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跃跃欲试。)
二、操作活动
1.拉一拉。 < br>要求:孩子们,你们可以亲自动手拉一拉。同桌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长方形框架拉
一拉。你在拉动 时注意观察,长方形拉动后图形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说
一说。
提问: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活动,发现了什么?(可能出现角变了,边的长短没有变)
提问:你们同意吗?小朋友们真聪明。那谁能描述新图形的形状。
追问:现在你们知道长方形拉动变化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吗?
揭示课题,在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纸片。
2.小组讨论
84



要求: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呢?它们的相同点在 哪,
不同点又在哪。
小组讨论,再分组汇报。
提问:很好,孩子们能沿着学习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思路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呢?
3.小组活动:好,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说一说你们的验证结果。(教
师指导和帮助, 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交流: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呢?在哪儿?
思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伸缩门要制成平行四边形的吗?
小结:对,因为它可以变形,我们把 这它叫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特征,正
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我们才可以方便的打开和 关闭伸缩门。
5.找一找。
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走廊„„ 图中蕴含着各种各
样的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将找出的实物平行四边形抽象出数学几
何图形
6.认一认。
课件:出示一些几何图形。
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并用手势表示。
三、延伸活动
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65页2、3题,然后在班上交流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67页3、5题,抽生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和完成这个答案的想法。
3.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完成68页6题,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原因。
四、体验收获 孩子们这节课表现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于平行四边形你有那些认
识?生活中哪些地方 用到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




第3课时 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例3、例4,课堂活动和第69页的数学知识。
85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园 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
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 ,加深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
空间概念和创新能力。
3.在具体 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
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发展初 步
的空间概念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拼图,并说出拼组图形的名称。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七巧板。
学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激趣。
多媒体出示一副七巧板的拼组春天图。
观 察: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跟这幅图取一个好听(美丽)的名子?看看上面有什
么?还有想说什么?
提问: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七巧板的举手。喜欢玩七巧板吗?
2.引出问题:
观察: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来看一看。(多媒体播
放)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
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学过的图形来拼组图形。(板书课题:拼组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学例3 )
(1)要求:请孩子们看书 数学书P66例3,请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用哪些图形拼
出了什么图案?注意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先跟这 几位同学编上号好吗?
引导学生说清楚、学生评价、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 2)要求:同学们,请你从小树,房子,卡车里选择一个,自己动手拼一拼。(生
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 导。)
86



2.拼一拼,说一说。
(1)交流:孩子们喜欢动物吗?喜欢哪些动物?学生自由说一说。
(2)提问: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自由想象。
(3)要求: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开动脑筋,请动手拼一拼吧。
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4)展示学生拼成的图形。
(5)老师这里也用几何图形拼出来两个喜欢的动物(多媒体出示例4)大家看看,
这两幅图分别是什么动物?用哪些图形拼成的?
三、巩固深化
1.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2.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的图形
提问:孩 子们,请看这些用七巧板拼出来的图形,它们分别像什么?请选一个图形
动手拼组,拼好后小组内交流, 比一比。
学生自由想象,再独立拼组,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
了哪些图形。
四、总结提升
孩子们真是心灵手巧,拼出的图形真漂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认识图形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练习十三第7-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灵活运用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拼、拆图形,培
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拼、拆图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87



教具:课件,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学具: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几何图形?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二、基础练习
1. 练习十三第7题。
先复习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再自主练习。
2. 练习十三第8题。
(1)学生自主读题,独立解答。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思考:如果要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怎么分?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9题。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空白长方形的长是涂色大正方形的边长 ,宽就
是涂色小正方形的边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 练习十三第10题。
注意指导学生明白两个小题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理解两个小题之间的关系。 第(1)题,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理解最大正方形就是以长方形宽边的长度作边长的
正方形,再在图 中画出边长是5cm的正方形,并标出数据。
第(2)题,要引导学生观察剩下部分的长方形,通过观 察分析,得出剩下长方形的
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5cm),剩下长方形的宽是7-5=2(cm),并 在图上标出数据。
3. 练习十三第11题。
(1)读题,想一想应该怎样折,再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2)在书中画出方法。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思考题。
1.先 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先一个一个地数有3个平行四边形,再把两个
平行四边形看作一个大平行四边形 ,两个两个地数有2个平行四边形,再三个三
个地数有1个平行四边形,共6个平行四边形。
88



2.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

第1课时 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P71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除法竖式,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2.学会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理解用竖式求商的过程。
3.培养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和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每生一张A4纸、一支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口算题(练习十四1题口算题另加上2道乘法口算题),学生齐答。
81÷9= 5×9= 56÷7= 3×8= 32÷4=
48÷8= 27÷9 45÷9= 36÷6= 72÷8=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初步认识除法竖式。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①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②学生自由提问,师出示关键问题: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几
枝?
③谁会列式解答,抽生说算式,师板书:12÷3=4(枝)。
④你是怎样算出等于4的呢?(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算)。
⑤引导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除法竖式。
89



①揭示课题: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那除法也能用竖 式计
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吧!
②初步感知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思考:哪些孩子以前见过除法竖式,你知道横式中的除号在竖式中是怎样写的吗?
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除号就是像“厂”的符号。
小结:对,这个“厂”在除法竖式里就是除号,它和横式中的除号不一样吧,板书
“厂”。
思考:那横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又应该写在哪里呢?
师一一追问被除数除数商的 位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回答,师小结并板书。
被除数12要写在除号的里面(板书:被除数); 除数3写在除号的左边(板书:除数),
商4就写在除号的上面,对着个位写(板书:商)。
板书: 4„„商
除数„„3)1 2„„被除数
引 导回顾竖式:刚才我们对着横式写出了除法竖式的一部分,除法竖式很神奇了,
它不仅反映出了分的结果 ,还要反映分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分的吧!播
放课件,边放边解说。把12枝花平均分在 3个花瓶里,每瓶分4枝,那一共分掉了多少
枝花,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4=12枝),对,一共分 掉了12枝花。我们的除法竖式可
神奇了,这分掉的12枝花在我们的除法竖式里也要表示出来呢,也就 是用3乘4得到
12,这个12就对齐被除数的12写。继续看:那一共有12枝花,分掉了12枝,结 果怎
样呢?(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就是12-12=0,表示没有剩余。师边说边完
善竖式的板书。
4„„商
除数„„3)1 2„„被除数
1 2„„3和4的积
0„„没有剩余
小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不相同,它不仅反映出了除法分的结果,还反映出了分东西的过程。
③整体感知除法竖式写的步骤
思考:一起来回忆一下除法竖式书写的过程。课件演示竖式写的过程,师生共同回
忆描述先写 什么?再写什么?(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然后再写除数3,那要商
几呢,背乘法口诀三四十 二,所以商4,再用3×4验证一共分掉了多少,最后算12-12=0)。
下面闭上眼睛想想整个竖式的书写过程。
④想清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除法竖式。
(3)写答语。插花的问题解决完了,我们一起来答吧。
(4)刚才我们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 新朋友,下面来亲自试一试填一填两个竖式吧,
打开书70页“试一试”,看看谁能填对这两个竖式。反 馈:你是怎样填的,24是怎样得
90



到的?
2.学习例2,理解商的位置。
(1)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45÷5=9(只)。
(2)那用竖式怎样算呢,在课堂本上算一算吧。
(3)谁来当小老师到黑板上边写边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
(4)全班一起来评价学生板演的竖式,再次巩固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5)引导思考:9应该写在十位还是个位上?为什么?
小结:说得非常好,这里的9表示9 个一,而不是9个十,所以只能对着个位写。
板书:商写有个位。
(6)写答语。桃分清楚了,一起来答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8 5 9
5 ) 4 0 6 ) 3 0 8 ) 7 2
3 0 7 2
0 0
(1)判断,说错误地方。
(2)改错。
请每个孩子选择一个有错的竖式改写在你的课堂本上,全班反馈。
2.课堂活动1题,看横式写竖式。
(1)全班一起玩活动。
课件出示一个除法横 式,你们要快速地写出它的竖式朋友来,拿出课前老师给大家
准备的纸和水彩笔,比一比谁写的竖式又规 范又漂亮(课件出示横式,生写竖式)。
在黑板上展评两个学生写的竖式,主要从书写的规范和漂亮上 评价。抽生说说在写
除法竖式时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2)同桌活动。
还想继续玩吗?同桌再来玩玩吧,一生说除法横式,一生写对应竖式,检查后再交
换。
3.课堂活动2题。
有36颗糖请你帮忙分一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要求?按几种方法 分?请你各
用一个竖式表示出一种分法吧!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谁写的竖式既正确
又好看。
四、全课小结
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 ,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知道了它和其他竖
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老师要祝贺大家。
91



五、拓展
刚才我们分了糖果,下面还想请大家再来分一分, 行吗?出示:把36颗糖,每袋分
7颗,可以怎样分?请你用竖式算一算,开动小脑筋想一想,试一试, 也可以和同桌讨
论讨论。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感受余数产生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并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3.通过观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初步培养观察、概括的能力,激发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余数产生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本、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刚才 与大家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很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就接着来玩一个分
一分的数学游戏。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认识余数。
1. 每人分6个。
(1)(课件出示)18个圆片,每人分6个,可以分给( )人。
请大家拿出圆片动手分分,找找答案。
(2)生动手分,同时抽一生在黑板上来分。
(3)全班交流:18个圆片分完没有?有剩余吗?
(4)学生完整叙述分圆片的过程。
(5)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我们刚才分圆片的过程和结果吗?为什么要用除法算呢?
小结: 18个圆片,每人分6个,看可以分给几人,就是想18里面有几个6,像这
92



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6)竖式计算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找到了18÷6 的商。前面我们学过除法的竖式计算,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18÷6 吗?完成在作业本上。
生独立完成,抽一生板演。
思考:大家看看,他的竖式对吗?谁能说说竖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2.每人分7个
(1)看来,你们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同学们,分一分的游戏好玩 吗?那我们再
来玩一次吧。出示:18个圆片,每人分7个,结果会怎样呢?
(2)学生动手分,抽一生在黑板上分。
(3)全班交流:请把你分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分给2人,还剩4个)
引导思考:大家看 ,我们的要求是“每人分7个”,(圈7,并数1份,2份),剩下
的有几个?(4个)每人分7个,这 4个能算1份吗?(这4个圆片不足7个,已经不
能算1份,只能剩余在那里。)所以这次我们分得的结 果是?(分了2份,还剩4个。)
(4)完整叙述结果。
(5)列算式。这一次分得的结果 在算式中又该怎样表示呢,18÷7结果是?(可以
分给2人,还剩4个)
师介绍:我们就先写2人,再用6个小圆点表示剩余,“4个”就写在6个小圆点
的后面。 (板书)18÷7=2(人)„„4(个)
(6)算式的意义。
看着算式,我们完整地说说 ,18÷7表示:18个圆片,每人分7个,可以分给2
人,还剩4个。
(7)认识余数。
我们知道在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复习被除数、除数、商)
那这个“ 4”叫什么名字?(余数) 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
(板书)18÷7=2(人)„„4(个)

余数
(8)介绍读法: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18除以7等于2人余4个。
3.试一试。
(1)19个圆片,每人分7个,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
①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可真强!还 想挑战吗?请拿出19个圆片,每人分7个,看看
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请你先动手分一分,然后用 算式把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写在作业本上。
②生独立完成,抽一生上台分。
93



③全班交流:把你分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④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算式。生读师(板书)19÷7=2(人)„„5(个)
师:“5”叫什么名字?余下的这5个能算1份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2)比较,并揭示课题。
思考: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玩了这3次分一分的游戏,有什么不 一样?(第一次刚
好分完,第二、三次有余数)
小结:平时我们在对东西进行平均分的时候 ,有时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而有的
时候不能刚好分完,余下的部分已经不能算1份,出现了剩余。对 应在我们的除法算式
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课题)
(3)拿20个、21个、22个„„分一分。
①理解要求。
思考:这 次我们要分多少个?每人分几个?(要分20个、21个、22个„„但都是
每人分7个)
思考:“„„”是什么意思?(表示还可以分23个、24个、25个、26个、27个„„)
②8个小组的同学,第1组选20个圆片,第2组选21个圆片„„第8组选27个
圆片,动手分一分 。分完后用算式表示出结果。
③全班交流,教师将这些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列。
④观察,发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思考: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除数都是7,余数是1、2、3、4、5、
6)
思考:余数跟除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
思考:那如果剩下的是7,行不 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剩下的是7,就表示还
能再分一份,商就应该增加1,就没有余数了)
小结:也就是说,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板书)余数必须小于
除数。
(二)、教学例4
1.过渡。
在我们开开心心地玩分一分的游戏时,体育用品厂 的阿姨们正在忙着分装羽毛球
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2.学习例4。
(1)收集信息:你们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列算式。
要求可以装几筒,还剩几个,该怎样写算式呢?(板书)57÷9=
(3)竖式计算。
①思考:刚才我们借助操作圆片找到了这些除法算式的结果,现在是57÷9,我
94



们还用分一分的操作来寻找答案,行吗?(行)那如果是570个,甚至是5 700个羽毛球来
分,那你还用圆片来分吗?(太麻烦了)
小结:看来,分一分的方法很受局限。除了分一分,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计算)
引导列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竖式计算,那你能不能用竖式来计算57÷9?
请完成在作业本上。
②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完成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师巡视,收集几份。
③全班交流:错误的竖式
假设一:生商5
思考:首先,请看这个小朋友的,他的竖式计算对吗?哪里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小结:真会动脑筋,想到用看除数想口诀试商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
以观察 余数来看竖式对不对。我们看,这个竖式的余数是几?(12)余数是12,装9筒,
你有什么想说的? (余数要比除数小)
思考:余数为什么不可以比除数大? (余数是12,比除数9大,说明每筒还能
再装一个)
结合操作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分5筒。在操作过程中,师相机提问:
现在平均每筒装了几个?(5个)已经装了多少个?(45个) 还剩几个?这12个,装9
筒,每筒还可以再装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继续装。思考:现在平均每筒 有几个?
(6个)还剩几个?这3个,还能再装吗?为什么?
小结:余数3比除数 9小,所以3才是这一次的余数。由此可见,在有余数的除法
中里,当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就不能再分 了。
假设二:商6,但余数为0 。
思考:我们再看这个小朋友的,他商的就是6,这个竖 式对吗?哪里不对?(六
九五十四,57—54=3,所以余数应该是3。)
④正确的竖式。
出示学生正确的竖式,这个对吗?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完整地写一个竖式。
⑤师带着学生说完整的计算过程。
看除数9想,几九五十几,比57小一点点,六九五十四, 所以商6。6×9=54,表
示分掉了54个,57-54=3,还剩3个。
⑥完善横式和答语 。
3.比较竖式。
思考:我们刚才学习的除法竖式,和以前学 的除法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以前学的
刚好分完,没有剩余。今天学的有剩余。)
小结:你怎 么知道原来的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0)哦,0表示刚好分完,没
有剩余。今天的竖式有剩余了,叫 什么?(余数)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几?(3)(板书)3
——余数
95



四、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的前两题
(1)生独立完成
(2)反馈(展示学生作业)
(3)小结:在写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一定要记住把余数写在商的后面。
2.完成第3题的后6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课堂小结。
今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当然, 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以后我们还会进一
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第3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5,P72页课堂活动,P73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2 、4、5、6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进
一步掌握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在理解与表达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自主探讨、交流,能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
法。
【教学准备】
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96



(课件出示) 7 4 3 9 4 8 8 6 5 8 5 1
(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2)全班反馈。
抽学生说说43÷7的计算过程。
2.P72页课堂活动。
(1)过渡:看来,小 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了,那如果要
请你根据图直接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你 会写吗?
(2)(课件出示)P72页课堂活动。
思考: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有1 0串糖葫芦,可以每人分2串,也可以每人分
3串,也可以每人分4串,还可以每人分6串。)问题是什 么?(每人分几串?)
(3)学生独立完成
(4)反馈
生1:每人分2串,可以分给5人。算式是10÷2=5(人)
生2:每人分3串,可以分给3人,还剩1串。算式是10÷3=3(人)„„1(串)
生3:每人分4串,可以分给2人,还剩2串。算式是10÷4=2(人)„„2(串)
生4:每人分6串,可以分给1人,还剩4串。算式是10÷6=1(人)„„4(串)
(5)观察,发现。
思考:仔细观察这4次分的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总数都是10)
思考:你观察到了它们的相同点,那有什么不同呢?(由于每份数不相同,分的结
果也不相同, 有的能正好全部分完,有的不能全部分完,剩余一些不能继续分)
思考:剩余的叫什么?(余数)
3.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5。
1.(出示)例5的两个竖式
思考:这是两个小朋友分别计算的50÷6,谁对呢?为什么?
2.同桌讨论: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
生1:第一个的错,第二个 的对。我是通过试商来判断的。看除数6想,六几最接
近50,六八四十八,最接近50,所以商应该是 8。
生2:第一个的错,第二个的对。我是通过看余数来判断的。因为余数必须小于除
数,如 果商7,余数就是8,8比6大,就还能再分1份,那么商7就错了,应该商8。
4.小结:两个小朋 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的,都对!由此可见,在有余数的除法
里,余数比除数大的时候,表示还能再分 。只有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才不能再分。所
以,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97



(二)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并抽一生说27÷4的计算过程(看除数4想,四几二十几,比二十七小
一点点,四六二十四,比二十七 小一点点,所以商是6。27—24=3,所以27÷4=6„„
3)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第73页课堂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这4道竖式计算错在哪里,再改正。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从商的大小、余数的大小、商的位置等方面说出理由。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在卡片上填的数要是最大的。
(2)(出示)( )×6<57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3)观察,发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1)看图,收集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3)观察,发现。
思考:比较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第一题没有余数,第二题有余数)
思考:第二题,余数是几?表示什么?(数是3,表示还剩3人)
思考:说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的单位是只,余数的单位是人)
5.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注意带上单位后的横式的读法。
(3)说出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什么?为什么商是“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相信大家已经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了。下节课,我们就运用计算方法来解决
问题。



98







第4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练习十四第7-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加强对余数的意义的理解,提高计算正确率。
2.会用余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
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试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用余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写出商和余数。
33÷4= 66÷7= 29÷3=
77÷9= 42÷5= 18÷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
①抽生说33÷4、77÷9的计算过程。
②反馈其余的题。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 3 2 6 4 4 9 7 3 3 2 3
(1)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2)全班交流。
①抽生说32÷5的计算过程。
②反馈其余的题。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看来,大家已经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了。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来
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99



二、基本练习
练习十四第7题
1.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从图和文字中,你知道这道题要我们干什么?(把这些算式中余数 是1的连
在左边这个邮筒,余数是2的连在右边这个邮筒)
2.讨论连线方法
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连线呢?(先要计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根据余数来
连线。)
3.学生独立完成
4.反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收集数学信息。从图和文字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用横式和竖式两种方式计算,独立完成。
(3)反馈。
22÷6=3(件)„„4(颗)
3
6 2 2
1 8
4
答:能钉3件衣服,还剩4颗。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48÷5=9(组)„„3(人)
3.练习十四第10题
(1)收集数学信息
思考:从10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有62盏日光灯。如果每 间教室装
7盏,可以装几间教室?还剩几盏?如果装9间教室,每间教室可以装几盏?还剩几盏?)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独立解答
(3)反馈。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
思考:你选择的数学信息是哪些?(有62盏日光灯。如果每间教室装7盏,可以
装几间教室?还剩几 盏?算式:62÷7=8(间)„„6(盏))
引导交流:这个算式中的“8”和“6”各表示什么意思?( “8”表示可以装8
间教室,“6”表示还剩6盏灯)
100

深圳公务员考试成绩-小学五年级学习计划


导游词欢迎词-十二岁生日贺词


入党申请书范文2019-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文明寄语-经典情诗


有关汉字的歇后语-青岛米琦婚纱摄影


浙江高考成绩查询-护士长述职报告


南开大学选课系统-西安医学院分数线


会计从业资格试题-网络营销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