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巡山小妖精
692次浏览
2020年09月20日 18: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棋王读后感

2020年9月20日发(作者:慕绥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br>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
并能根据统计 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 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
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 br>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
题。学生在生活 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
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 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
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 、讲故事比赛、春游
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 br>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
经历统计活动的 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
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 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能利用统计表
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
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 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
题、回答 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 br>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


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 4种颜色,
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
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 :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
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 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
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 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
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 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
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 。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 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
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
人数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 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
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 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
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人数
红色
9
黄色
6
蓝色
15
白色
8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 :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
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
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 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
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
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
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 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
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 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
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
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
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 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
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 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
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 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
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 叫


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颜色
人数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 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 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
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 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陈小菲

红色
9
黄色
6
蓝色
15
白色
8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
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
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 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
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 出谁得到的


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 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 来统计,
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
就选 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
么知道的? < br>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
明一共得了3个“正 ”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
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
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 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
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 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
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
=16(票), 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
菲参加比赛。
师: 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
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 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 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
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 计表的填写。再分别
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 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
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 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
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 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
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 量可能最
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
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
快捷。一定要 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
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姓名
票数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 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
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 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
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 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
的方法, 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 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
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 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
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 ,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
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
么?
生 :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
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 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
己的想法。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你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
问题。
生:自由发言。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
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
果同样多。 【教学准备】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
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 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


观科技园。小 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 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
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 成把10
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 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
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 两
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
样多。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
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3。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
份?)
2.学生分组,用○纸片代替果冻,分一分。
3.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次拿2个, 拿完后看有几份。)(也可在图
中画圈,每个圈里有2个,圈完后看有几个圈。)
4.小结:这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情况。
5.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第1题,摆一摆,填一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香蕉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 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
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香蕉平均分给小猴”。让学生独立完成分香蕉任务 。然
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完成教科书第12页练习二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6—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 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
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
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练习:
第3题:
分一分,说一说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梨,动手分一分,
然后说说分的过程,
最后填空:一共有( )个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
每盘放( )个。
第4题:
圈一圈,说一说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提出问题: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问:除了圈一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想乘法]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 - 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
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设置问题。
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
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
朋友想一想。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要求每盘分
的同样多。
2、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 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


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 子里放( )支竹笋。
三、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 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
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
揭示课题。除法
2、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 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
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 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
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4、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再读一读。 < br>【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
法直接计算呢?”激 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
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 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
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四、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
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
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 br>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
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
式各部分的名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设置问题。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
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 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
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4)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 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
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 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
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
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
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
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就用除法来 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
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 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 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 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
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16、17页练习三第7、8、9、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
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
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学生举例。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说说算式的意思。
(2)根据算式意思用○片摆一摆。
(3)填空。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意思。
(2)看图写出除法算式,说说算式意思。
24÷4=6 24÷6=4
4、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第10题。

< p>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
算式中熟悉除 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5、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第11题。
三、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
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 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
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 br>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
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 们上学期学习了乘法口诀,过了一个春节不知大家忘了没有?老师
来考考大家,有没有胆应战?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4、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
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 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
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 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 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


想商。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 法口诀求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显化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
二,所以商是3。
4、小结。用乘法口诀能快速求出商。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 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
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中
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8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
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5~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春天是美丽的,春天也是植树的季节,大家看植树的小朋友们来。(出
示例4 图)
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笼4个包子,6笼一共有了多少个包子?
*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4个,可装几笼?
*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放进6个笼子,每笼可装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
律。
【设 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
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9页的“做一做”。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5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
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1、22页,练习四7~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
构的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
查能力。
【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6÷3= 24÷6= 15÷3= 10÷5=
6÷2= 24÷4= 15÷5= 10÷2=
2、5×6= 2×6=
30÷6= 12÷6=
30÷5= 12÷2=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0题。
(1)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回家。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5、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1题。
6、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
【教学内容】 P23 例3,P24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br>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
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 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
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 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
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 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
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 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
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1):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2、解决问题
(1)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
(2)怎样解决?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
3、列式计算
15÷3=5(只)


4、检验:解答正确吗?
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对啦!(可画图)
5、答题。
6、同法指导例3(2)。
7、比较例3中的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第1题是
把15平均分成 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2题是求15里有几个5。两题都用除法计
算。
8、小结:把一个数 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有
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
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1题。
(1)让学生明白每题的意思,属于哪种情况。
(2)按程序解答。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4第4题。
五、总结
六、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4第3题。


第十一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24 练习五第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掌握用除、乘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题里的数量关
系。
过 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
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情感与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会用乘、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是平均分的。
二、例题。
1、出示例题1:二(2)学生课间有4组同学进行 跳绳游戏,每组3人,一共
有多少同学参加跳绳游戏?
2、学生解答。
3、出示例 题2:二(2)学生课间有12个同学参加跳绳游戏,平均分成了4组
开展游戏,每组有多少人?
5、学生解答。


6、比较两题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24 练习五第5题。
2、教材P25 练习五第6题。
3、教材P25 练习五第7、9题。
四、总结。
五、课堂练习:教材P25 练习五第8题。


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2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 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
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 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
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
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 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完成第26页第2题。
二、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
(1)除法的含义。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1)课本第2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可举例。
(2)写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以第1题中出现的算式为例进行。
3、比赛:看谁算得快
完成第27页第1题。
4、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27页第2题。
(2)完成第27页第3题。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第27页第4题。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 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
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 出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 那你对这个场景
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
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
不仅好玩,还藏着 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
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
上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 现
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 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
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 的
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
些物体就是 对称现象。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 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
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 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
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 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
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 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
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
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 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找,互相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2题。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 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
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教师小结:这里的五角星 ,乒乓球拍和飞机的图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都是轴
对称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互相指 一指,并指名上台指。)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
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 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


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 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
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剪一剪


第2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 称图形,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
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
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
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 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
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 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
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 、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
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 br>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
叫平移。像旋转飞机 、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
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像
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
运动?( 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

< br>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 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
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 ,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
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 面上
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让我们一起来
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
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 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 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
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 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9先说给同
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 一个中心)移动,
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 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
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 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
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
教师可先和一个 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学生一边
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 会呢,(课件出示
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 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


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 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
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
户这样(沿着 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
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第3课时:实践活动 剪一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借助图形,组织观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课件
等活动,初步认识剪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剪纸艺 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
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 ,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师: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
纸吗?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 什么吗?(手拉手的四
个小人。)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


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同 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
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 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1)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
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 半个小
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
(2)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
去剪。)
(3)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尝试剪。
明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 ,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 知
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
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 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
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课间展示剪一
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 ,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
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 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
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
移所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 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
剪出这样的图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 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
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重点明确正方形纸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我们学 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了一把兼职的快
乐,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 需要画出半个小人,
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同学们的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剪< br>纸,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图案,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自己设
计一个图案,并 剪出来展示。
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第4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
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 br>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


老 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
出示“练习七”第7题。 )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
准确的语言进 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 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 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
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
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 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
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 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
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 是
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 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
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 我们学过的轴
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 对称,判
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4题。
三、动手操作,提高练习
1、做一做。(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2、拼一拼。(教材“练习七”的第10题。)
出示第121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
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教材“练习七”的第11题。)
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
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
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 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


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 ,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
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 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
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 单
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
备。着重让 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 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 较弱,解决问题能力
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 br>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同时将所学课本 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
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 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 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
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
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求平均分的实 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
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
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 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
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4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求商方法讨论、归纳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
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处罚计算的方法,会熟练应用7、8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练习
2、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四十八
二( )十六 ( )七二十八 八( )六十四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6= 12÷4=
二、探究新知
节日里,小朋友们为了布置教室 ,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了很多面小旗子,可
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1、教学例1
(1)观察情景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78=56,一共56面。)
用到哪句口诀呢?(七八五十六)
(2)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会计算下面的题吗?
教师出示:56÷8= 56÷7=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56÷8=7 56÷7=8)
你是怎么知道的?说一说。
生: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56÷8,就想( )八五十六,用刚刚
的乘法口诀,答案是7。
生:56÷7,可以想七( )五十六。
师小结:根据乘除法互逆运算,可以求出除法的商。
2、做一做
(1)以开火车的 方式,合作完成第1题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计算,看谁


算的又快又准。
(2)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第3小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集体回答。并说说用到了
哪句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是对刚刚学习的运用7、8的乘法口 诀求商知识的巩固与加强,组织学
生练习,进行抢答,并说说计算每一道题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运用题,把对 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计算除法的考察与数字排
序相结合,增加了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分步完成,先计算 ,后排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56÷8=7
56÷7=8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 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地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填空
( )九二十七 八( )七十二 四( )三十六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六( )五十四
3、 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 21÷7 40÷5 28÷4
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节 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不止了很多心形的气球,同学们,仔
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 息?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列式27÷9)
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
(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3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课本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 的方式激发学生参
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
都是8个人。
(2)独立思考后求出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3)发散思维,利用图中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答案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
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
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
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
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


合。
[教学难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 br>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
在,就让咱们一 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 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 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
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 组合作,讨
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 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
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 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
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 p>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
内探讨根据 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 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
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56÷8=7(个)
56=30(元)
36÷9=4(个)


第4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 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
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 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
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熟悉本
单元的主要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总结归纳板书:
除法的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7——9的乘法口诀)
表内除法(二)
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整理算式
(1)这一单 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加上第二单元
学习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 学习了表内除法的所有算式,现在让我们在
卡片上写出这些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写的 时候不遗漏,不重复,不混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
规律来写,可以参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 法算式。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空白卡片和深色水彩笔。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 诀
写出81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按一定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 生井井有
条的思维习惯以及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整
理的。
预设:小组1:我们是按照除数来写的,先写除数都是2的算式。
小组2:我们是按照得数来写的,先写得数都是2的算式。
(2)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从乐乐整理的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预设:生1: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生2: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
排列。
生3:乘法口诀有45句,但是除法算式却有81道,因为除了两个因数
相同的口诀外,每个口诀都可以 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口算练习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 1)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
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 快又准。
(2)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得数(1——9内),另外几名学生
找 出相应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回答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
师:明明把被除数看颠倒了,得到的商是4,除数是6,我 们是不是可以求出
颠倒后的被除数?是多少呢?(是24,用46得到的。)
师:颠倒前的数和颠倒后的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是相互颠倒的。)
师:那么能求出原来的被除数是多少了吗?(是42)
师:知道了原来的被除数就能求出这道算式正确的商,想一想,应该是几?
(除数是6,这时候的商应该是42÷6=7)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学会熟练运用被除数=除数
商求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贴好的除法算式)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 两级的混
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
过程 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 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
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 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
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 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
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 减”“有小括
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
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
计算——反思并积累体 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
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 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 与讨论法相结
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br>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 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
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
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
精神,训练学生养 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在认 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
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 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
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 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
午有多少人?
问题:
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 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
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 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 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
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 计算
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
计 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
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 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 法、除法运算时,
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7 7+(4×3)
4×3=12
=7+12
=12+7
12+7=19
=19
=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
面第一行抄下没有 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
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
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例3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


确运用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 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
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 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
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 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
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
第四个“2”吗?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4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 br>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
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
的问题,丰富学 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 br>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
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
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
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问题: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90-36)÷9
54÷9=6(次)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 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
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1)问题: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2)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归类整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
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4)解答正确吗?
2.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本单元总结。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 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
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 事物
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br>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
生在前一阶段刚 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
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 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
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
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 br>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 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
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 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
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 高审美意识。
新 - 课 -标-第 -一- 网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 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 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
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
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 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
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 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 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
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
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 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
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 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
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 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
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
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 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17÷2=8(组)……1(个)
7÷2=3(盘)……1(个) 23÷3=7(组)……2(个)


第2课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看看这
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
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 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
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
能不能是4根、5根、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 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
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 一定是小于除数的。
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
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 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 情况下,求余数最
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 br>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余数<除数

11÷4=2(个)……3(根)
12÷4=3(个)


第3课时:认识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
每4根分一组,看看 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 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 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
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 “厂”的符号
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
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 3 ……商
除数……4 1 3 ……被除数
1 2 ……4和3的积
1 ……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
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
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 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
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 表示
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 成16,除数不变,商
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 1 6
1 6
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 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
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 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 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
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X k B 1 . c o m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3 ……商
除数……4 1 3 ……被除数
1 2 ……4和3的积
1 ……余数


第4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
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平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 br>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
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 再写除号,然
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
七四十二)7 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X k B 1 . c o m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
6 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6
7 4 3
4 2
1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
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 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
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一做第63页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
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
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 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 br>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
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
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
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6
7 4 3
4 2
1


第5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通 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
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
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
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
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新|课 | 标|第 | 一| 网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
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 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
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 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总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
再加上一个1。
(3)师:同学们真厉害!想想刚才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 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
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2、做一做
完成第2小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10里面最多有多少
个3。
(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1(元)
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1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1元买不到1个面包, 10元只能买3个面包。
不管余1元、余2元,都只能买3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第二道题,不管余数
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
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 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 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50÷8=6(天)……2(个) 需要7天。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余数应该怎么处理,并说说怎么想的。
23÷4=5(本)……3(元) 能买5本。
25÷4=6(本)……1(元) 能买6本。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22÷4=5(条)……2(人)
5
4 2 2
2 0
2


第6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 ,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
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 1、2、3、4、5,轮回
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 说任意一
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 这其中的
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X|k | B | 1 . c|O |m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
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
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 ,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
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 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
除 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
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 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 该是什么颜色呢?(第
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
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 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
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
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 是题
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
这样才符 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 br>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


来解 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
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 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
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 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
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可以用除法解答:
5
3 1 6
1 5
1
余数是1,说明第16面小旗是某一组里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对称、平移等知识,能够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
2、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3、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纸、剪刀、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一些很
漂亮的图案,知道它们是怎么得到的吗 ?
课件展示图案。
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同学们,还记 得哪
些现象是轴对称,哪些现象是平移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 手做一做,制作这些漂亮的图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一起成为一 名出色的设计师。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四张图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四幅图案分别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得到,然后集体讨
论。
预设:生1:这些图案都由几个相同的图形,平移后拼接在一起得到的。
生2:可以按照以前学的轴对称图形的剪裁方法剪出几个一样的图形,
然后再平移拼出这样的图案。


生3:同时还需要剪一个正方形,把这些图案贴在上面。
2、动手操作。 < br>(1)每人发两张纸,按照刚刚讨论的思路进行设计,分别剪出一个正方形和
像教材中的那些图形 ,然后贴出喜欢的图案。
(2)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3)拓展想象,鼓励学生用前面剪裁的那些图形,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个图案。
哪些同学制作的图形一样?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
3、作品展示、评比。
通过欣赏各个小组同学的作品,根据评选标准,评选出你认为好的作品及“优
秀设计师”。
三、课堂小结
利用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 br>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课下的时候一
起来研究。
【板书设计】
小小设计师
旋转 平移 对称
(设计图案)

























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 br>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
幅幅现实的、有 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
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 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
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 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
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
“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 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
习多位数的认 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 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 的经验有限,
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
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 ,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 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
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 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 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
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 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5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材特点:千以内数认识的教学,在借助直观模 型数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
解1000的含义,认识计数单位“千”,沟通个级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 进制关系,
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的: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
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 ,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内容:教材P75、P76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
学生根据要求口答

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


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75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学生按要求数小方
块,并交流自己是怎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

学生观察主题图,小
为什么?
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
百地数,10个一百是
10个十是100
10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数数练习。
(1)集体数,P75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4、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
内的数。
1.完成第75页的“做一做”在计数器
上边拨珠边数


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
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
难数的地方,说说为
什么?如何解决这
些困难?
(3)汇报。小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有什么发

现?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在计数器上拨数
806 480 521 600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材特点: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
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 都与数有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 .为以后理
解四则计算做准备.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估数
教师准备:点子图 小棒、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内容:教材P76、P77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
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
尾是 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
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76例2
出示例2主题图,想一想怎样用比
较合理的办法数出图中有多少个圆
点?
(1)先数出一竖行,有10个
10个10个就是100,圈出100,
同样数出100再圈起来,2个一百是二
百,与三十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
(2)借助小棒
(3)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
235这个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
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学生按要求口答并
板书















学生点数一竖行的
点子数,10个10个
数就是100,并圈出




同学们利用小棒动
手摆一摆,并呈现小
棒图











学生口答


(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
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
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


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


1000以内的数。








拨一拨,说一说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总结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77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看题目写答案,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
集体订正
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
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
上是0 ,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


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9 1、2、3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 生活中许多实
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学生独立完成

(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
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7图
小组讨论:怎么较快数出主题图
中的点子图。
2.练习: (1)P79第4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一说 比较方法:比
较两个三位数的大
小时,从高位比起,
百位上哪个数大,那
个数 就大,百位相
同,看十位。。。。。。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说
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
250小的数。然后四 人小组中找出所写
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
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81 13题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认识算盘
教材特点:教材首先说明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
曾在 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接着介绍了算盘各部分的
名称,说明在算盘上怎样定 数位,怎样记数,强调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
5,空档表示0。然后用图说明1~9各数在算盘 上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 类文化的一
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之一。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 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
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
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学生独立完成
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
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


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 介绍在算盘拨数的方法
1、 认识档、上珠、下珠
2、 认读算盘上的1-9各数。




3、 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
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
指。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P78图
认识算盘




定位: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同位互相说一说
只要个位确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确
定了。
各部分的名称
一个下珠表示数字几?
一个上珠表示数字几?
学生汇报
(4)在算盘上分别标出数位。
2.练习:
(1)P78“做一做”




根据自己的喜好现
确定个位,一次从右
到左定位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
怎么想的?
2.数学游戏
(1)同位每人拨出一个数。然后俩
人分别说出、写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
(2)拨一些数让学生读写。
三、课堂练习:P80、6

板书设计:
同桌互相说




第五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 br>教材特点:本节课从教材编排上看,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而且懂得
对于较大的数,可以 用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有 利于今后,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数更大的
数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教材P82--8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间的十进关系。
2、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3、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使学生初步
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练习纸即一张空的数位顺序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一)复习旧知。

1、观察规律,再接着往后数5个。
展示数字卡
27、37、47、57、


(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2000 3693
学生小组
讨论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借助数位顺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
序表
位数?
(二)讲授新课
1、通过看图,并揭题。强调数学信息,学生汇报结果,< br>那如果一千一千再往上数,更大的数又该怎么读呢?—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万以内的数 》,板书课
题。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出示板书


2、教学例5。分三步走
(1)观察例5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
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
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一千一千地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数。
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从高位起,按
照数位顺序
②计数器上拨一千,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读;
数一万。
3、教学列6。
ttp :w ww.x kb1. .

(1)教师拨出2458,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四百五十八。



万位上是几就
读几万,千位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458。)
上是几就读几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
千,百位是几
就读几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
4、课堂练习。(将两个例题的内容整合)
说,学生可能
(1)课本第83页的“做一做”第 1题。看计数器读书
说出它是几位
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数,最高位是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什么数
①从994-1000;
位……。
②从9995-10000。

5、玩游戏(投飞镖)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请你在计这里男、女生
数器拨出数 分组数数,每


6、数位顺序表。 组数一题。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学生订正。
些数位?
(2)你能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4)记这个表格。
(三)综合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
在玩过之后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过后有时间再安排个欣赏,是有关对知识认识。

请一名学生填
写,其他学生
在本子上自己
制作。

这个即是一个
练习,又是一
个游戏,让学
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千一千的数,数10次是10000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万”
数位顺序表。


第六课时: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书85页例7、例8
教材特点:进一步教学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由 于数的读写都是
建立在对数位意义的正确理解之上的,读法和写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
将四位数的读写安排在同一例题中同时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读数写数互相促进。
教学目标:
1.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
2.在经历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过程中,加深对数位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
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和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填空: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 )位,第二位是( )位,


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

位。
2我读,你
写 820 409
500 4758
3、我写,你读(开火车读)
400 306 930 623 57
94
学生读。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写完后投影对答案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汶川大地
震吗?
2、师:在灾区的小朋友最需要我们帮
助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伸出了援助之
手,纷纷为灾区小朋友捐款。老师这里
有一张新纪 元学校各班的小朋友的捐
款数额,大家想知道他们各班捐款的情
况怎样吗?(出示统计表)
年级 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
级 级 级 级 级 级
合计2630 5305 4005 4306 3500 6003


(元)
3、师:谁愿意当一下播报员给大家播
报下一年级的捐了多少钱?
4、师:二年级呢?
5、师: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报一下三年
级的捐款数?
6、师:小老师们,你们觉得他这样读
对吗?有没有跟他读的不一样的。
7、师:到底哪种读法是正确的呢?
(二)分类感知,探究读法
1、师:我们先来 看一下这个数(4005),
哪个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它是几位数,
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 个十,几个
一组成?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同桌之后互相检查
2、师:你能上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


个数吗?

3、师:你为什么在千位上拨4个珠子,


百位跟十位却一个也不拨?

4、师:像4005这样百位和十位上都没


有,用零来站位的四位数,我们读时只

需读出一个零就行了,我们一起再来读


一下这个数。

5、师:4005用中文表示出来就是四千


零五(板书四千零五)

6、师:下面谁来试试读出六年级的捐


款数?其他小老师竖起你们的小耳朵

听仔细了他读的到底对不对?


7、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课本


85页,在上面的空白处先写下6009,


再在旁边用中文写出它读作什么。

8、师:剩下还有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捐


款数没播报完,最后一次当播报员的机
会,老师要看看给哪个小朋友好?
9、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说说
一到六年级的捐款数,看看对方说的对
不对,2、4、6 、8小组说,1、3、5、7
小组听他说的对不对。对的夸夸他,错
的教教他。
10 、师:现在请小朋友转动一下自己的
小脑瓜,想一下刚才我们读这些数时,
我们是从最高位读起 还是从最低为开
始读起。
X|k | B | 1 . c|O |m

11、师生小结读法
我们读数的时候要记住从高位读起,千
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 上是几就读几
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
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12、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85
页,读读书上的小男孩和小精灵的话。
(三)探究写法例8
1、师:我们会读万以内数了,那么你
会不会写呢?老师现在就考考你们。
师:请小 朋友们把计数器上显示的数写
在你们的练习本上,边写边想写数的时
互相说说,看看
对 方说的对不对















在计数器上拨出
4305












从高位写起,从高位
读起

候要注意什么呢?

师:这也难不倒大家啊!那老师再拨一


个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有老师想


象中的那么厉害。(在计数器上拨出


3003)

2、师:这次小朋友在写的过程中还要


想想写这个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奇怪,四千三百零五,三千零三,

它们当中都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在写的


时候4305写一个0,3003却要写2个?

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解答一下。


(四)师生交流、归纳方法

1、师:刚才我们读、写了很多数,现


在你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了吗?和 小组
学生独立作业,汇报
同学说一说怎样读、写万以内的数。小
结果。
组汇报读数时和写数时有什么相同的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知道了


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就可以读和写各

种各样的数。


三、巩固新知,拓展迁移
学生汇报。
1.教科书P85做一做第1题。
地方呢?
师:这几道题,你想提醒同学们特别要
注意什么呢?
2.完成教科书85,第2题。
3. 完成教课书88,第9题
2010年,可能有学生会出现二千零一年
的读法。
师:对于年份,车牌号,电话号 码等,
我们直接读数字就行了,例如,2008
年,我们读…


4.教课书88第10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P90。
教材特点:这节课的主要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
发现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 的大小,并利用这一方法解决
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
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指名汇报
结果。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
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 较万以内
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
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
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
能用“□○□”这样的 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
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
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
电冰箱2413元;洗
衣机825元;彩 电
4593元;电脑4998
元……

















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
①825<2413 ②2413<4593
③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⑥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自由分类





ttp :w ww.x kb1. .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指名回答,分类情
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况。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


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指名学生回答。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

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
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


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


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

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


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


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 >、=”。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看屏幕回答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
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X|k | B | 1 . c|O
|m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
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
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本领?
四、作业:90页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近似数
教材特点:本课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请学生任意拔珠、读数、写数,为
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做准备;第二环节,同:桌交流所搜集 的材料后,再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搜集的材料与全班交流,从中选取几个进行大小比较,同时学习近似数 。
教学内容:教材P91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


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
指名学生回答
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


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
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
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
况下,选择一个 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参加本届全运会9985
人”
9985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85?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
个数来表示本届全运会的人数?为什
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
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
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
元。
3、练习:P91 “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P93 5、6
四、课后任务P80 7
板书设计:




























学生举例




第九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教材 特点:让学生从情境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本
节教材不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 法法则的表述和记忆,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对整百、
整千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经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只是提示学生把整
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归结为20以内加减法就好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 掌
握。
教学内容:P95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
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电视机1000元
一、引入新课
电冰箱2000元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


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

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
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
的口算方法计算。
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


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


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


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2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


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
说一说自己是
怎么算的
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


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11的数据在口算


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
学生独立完成
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 “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1、2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例11 1000+2000=3000(元)
方法1: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方法2:1+2=3 1000+2000=3000
例12 80+50 = 130
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
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P96。
教材特点:根据学 生的认识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十加减法入手,让学
生通过类比和推理,内化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学生在探究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
算方法后,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题目选择合适的口算方 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口算练习
1.口算
900-300 500+400 2000+5000 其中几道题请学生
8000—3000 300+50 4000+300 说说做法。

3500—500 600+7000 800+900

4500+700 3300—800


2.口算计时比赛

二、数学游戏


1.让学生观察第96页

买电话和台灯这两件物品情况,发现提

出的问题: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

学生自主探索解答
而引出估算。
方法,然后再进行交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


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
估算。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
间提出不同的问题


6根据第96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
么问题?
三.挑战赛。 第96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第7、8两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进行解答。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第十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教材第96页。
教材分析:通过与生活贴近的生 活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说计算过程掌握算理。
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变的练习题 型,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
到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 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
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
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
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
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 我
情景激趣,完成口算
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
练习

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
独立观察,分析数学
信息
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

提出哪些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电话和台灯一共要


用多少钱?”

带500元够吗?”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
ttp :w ww.x kb1. .

算方法。

(一)观察第96页情景图。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
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
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6页做一做.
2.练习十九6、7、8.(选加法做。)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
选择地板书。








生做完后,师作反馈
纠正。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
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引 导学生温故知新,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大小比较、近
似数知识以及整百、整千数口算 加减法。
2.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3.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发展数感。
复习
重点:万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复习
难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梳理回顾,理清知识点

1、导入揭题
谈话: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课外书?瞧,

这是咱们学校的图书室,这里藏着有关
课外书的一些信息,想不想去了解?

2、呈现信息。
图书室有《百科探谜》 本,有
指名学生答题

《世界名著》 本,有《少儿读
新|课 | 标|第 | 一| 网

物》 本。
3、师: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在这一单
元里你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本领
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读数、写数
数的组成、
比较大小、
近似数、
整百整千口算加减法
二、针对复习,巩固知识要点
1、拨一拨:
(1)图书室《百科探谜》到底有多少
本呢?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两个数,你们
先把这两个数记下来,再选一个填到括
号里。 动手实际操作
(2)试一试: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像


老师这样拨两次珠,每次拨5颗,你还
能创造出其它万以内的数吗?
2、排一排:
5050 55 5005 505 55
0 5500
哪个数最小,为什么?看来在比较数的
大小时,要先看数位,如果位数相同
呢?怎么比?
3、猜一猜:
《世界名著》有多少本呢?
猜猜我是几?
(1) 我由2、0、1、0四个数字组成。 学生汇报,板书:
(2)我的最高位数字是2。
(3)读数时一个“0”都不读。
2010 2001 2100
4、评一评,谁对谁错?
明明说:三(1)班有学生60人,60是近
似数。( )
兰兰说:三(4)班大约有学生60人,60
是近拟数。( )
两个60有什么不一样?
5、说一说
《少儿读物》有多少本?咱们去看一
看。
《少儿读物》的本数是80个十。
《世界名著》有2100本 。 《少
儿读物》有800本。
看了这2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
问题并口答吗?
三、拓展小结,构建知识体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比
10000更大的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
以从这五个方面对更大 的数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
较抽象的知识 ,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
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 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
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 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
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 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
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 充分地感知,并逐步
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 br>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
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
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
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 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 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
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
养应用能力。 < br>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3页例1、例2,完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 /p>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
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
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 br>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是40克。
生3:一袋茶叶是400克。
生4:一袋面粉重25千克。
……
小结: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 ”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
位。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 克”用
单位。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br>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
垫。】
二、探究体验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 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
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
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 。
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②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这筒面约重1千克。
小组2: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
知道的?
生:包装纸上有提示。
师: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
1千克?
生: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师:要想知道你们掂得 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教师出示盘秤)这个盘秤
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
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 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
的认知需求。】
(4)认识盘秤。



师: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其他小组
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 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
教师建议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 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
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知识在交流中赿来赿清晰。】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它有多重。

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拿出天平秤,简介天平秤的使用,示范称出1个硬币的质量。
学生举例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
生1: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大约是1克。
生2:校徽大约重1克。
生3:3粒玉米大约重1克。
生4:还有可能是4粒玉米重1克,因为有的玉米粒大,有的玉米粒小。
师:1克与1千克有什么不同感觉?
生:1克非常轻,1千克重,相差很远。
师: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
克”作单位。
(2)找一找。
学生在准备的盘子里找大约是1克的物体,可以采用比一比、掂一掂的方法进
行判断。
生1:一包药大约是1克。
生2:一包茶大约是1克。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袋味精,上面标注100克。


师:一袋味精重100克,你认为有多少袋这样的味精是1000克?
学生思考后认为10袋味精是1000克。
教师逐一出示10袋相同的味精,学生进行口算,得到1000克。
教师又出示1袋洗衣粉,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标注,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千克。
师:这10袋味精和这1袋洗衣粉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向教师提出建议在天平秤上称重比一比。
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正中间)那说明
什么?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对,你们 回答太精彩了!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
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 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 以借住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
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 初步的能
力。】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
约只有2克重。 约有100千克重。它的一个
蛋就重1500克。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 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
哪儿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 身经历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
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 ,明确在称比较重
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
课后小调查:“克”和“千 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完成教材第105
页练习二十第4题。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
g kg
轻:克 重:千克
1 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 10袋→1000克=1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3,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 物体
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秤、苹果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经验汇报 师: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
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品 的轻重,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
生2:一块香皂重125克。
生3:一袋鸡精重100克。
生4:一袋面粉大约重25千克。
……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师:想知道一些什么?
生:1千克苹果有几个?袋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些苹果大约有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的课后 小调查,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
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 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
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二、动手实践,对比探究
1、问:想知道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怎么办?(称一称)(课件出示称苹果)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图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苹果。
活动: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然后填写表格。
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
师: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对比探究。
师: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刚刚称的 苹果大,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
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生:我们刚才称出的1千 克苹果有5个的,也有6个的,老师的苹果比我们的
要大一些,估计4个就是1千克了。
师生共同称一称验证。
师: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数量会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都是1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每个
苹果大,称出的1千克个数 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 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
行为,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本环节中,能充分调动< br>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全班学生都参 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


有多少个,既培养了 学生的估测意识,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揭示问题,深入推理
师:回到我们开始的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知道呢?
(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20个苹果。
师:那么第三个问题呢?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千克吗?你的方
法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生1:我的书包大约有3千克,我拎了一下 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我
估计这一袋苹果有4千克。
生2:1千克苹果有大约有5个,20个苹果大约是4千克。
教师质疑:是不是20个苹果一定是4千克呢?什么时候20个苹果比4千克重?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苹果大一些,20个苹果就比4千克重。)
师: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
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师:根据我们 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
分是4、5个1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 正确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学生由于有
了前面 对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这个问题的铺垫,很容易想到把20个苹果分解成
几组1千克的苹果,从而推理 结果,当然学生运用参照物进行估测也是很好的方法。
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帮助学生巩固了解决问题的 一般步骤,更向学生渗透了从不
同角度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切实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策略以及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4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师:解决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1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根据生活 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大约3个1千
克,中等大的梨大约4个1千克。所以如果3个梨1千克,那么2 4个梨大约重(24
÷3=8)千克;如果4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9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设 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练习
既有单纯的模仿,也有适当的变化,让学生在巩固本课知识的同时,真正的理 解解
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运用适当的估测策略去解决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
单元所学的质量单位和解 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6—8、10—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 率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并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4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2、在〇里填上“﹥”“﹤”或“=”。
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7题。
出示: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
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
2、练习二十第8题。
出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师: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重。
师: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生:独立找,并记下来。
预设:①左边:3000克+3千克 右边:1千克+200克+800克
②左边:3000克+1千克+200克 右边:3千克+800克
……
(2)师: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练习二十第10—12题。
三、拓展练习
1、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第14题。
出示:

学生在小组合作尝试后,交流:
①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3千克。
6÷2=3(千克)
②两只鸭的质量(6千克)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6÷3=2(千克)


2、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出示:

提示: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自我评价
师:本单元已经学完了,你学得怎么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
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 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 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
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向学生渗
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
学方 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 教材
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
学生学会 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
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 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
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 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
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 感受
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
设计教案 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 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
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 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 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
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 br>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
律的过程,发现数的 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第一课时:推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与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
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 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 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
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 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
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
方法就叫做简单的 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
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4、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
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 ,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
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 馆里的1—5号房间,
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 羊
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课堂作业

老师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抽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解答。

引导:小松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小东呢?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后思考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板书设计:

推理

例1 帮小动物找家
小刚拿的是( 数学 )书
小丽拿的是( 英语 )书 熊猫、羊、 兔、猫、鹿

第二课时:简单推理(数独)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例1与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
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 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
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 ,我不吃橘子。”
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 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
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 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
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 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


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数学书P110的“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
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 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 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
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练习二十一第4题)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
都只 出现一次。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练习二十一第5题)

3、动笔练习:完成数学书练习二十一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推理

3
A4
2
3
4
B1
1
2


2
1
1
4
3
2
4
3

开学第一课2017-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


潍坊科技学院地址-日本留学论坛


健康饮食手抄报-双11促销


澳大利亚签证申请中心-欢迎领导标语


关于菊花的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长治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中国文章网


挽联横批-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江苏考试院-失恋三十三天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