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梳理
云南招考频道工作网-找萝卜
第一单元 负数(知识归纳)
正数
认识
负数
正数
读
读、写
写 正数
负数
负数
负
数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特殊数0
正负数的分界点
意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轴
特征:从左往右就是数从小到的顺序。
正数(比0大,数轴上在0的右边)
大小比较
负数(比0小,数轴上在0的左边)
运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说明一些现象
解决问题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
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
11
(1) 像1(+1)、20
(+20)、4.5(+4.5)、(+)、、、、、、
01100
1
这样的数叫做正
数;像-2、-30、-1.2、-、、、、、、这样
8
的数叫做负数。这里的”+”
(2) 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 写正数时,数字前面加“+”或省略“
+”,两种形式均
可;但是读正数时,加“+”的一定要读出“正”字;
省略“+”的,这个“
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5) 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读时一定要读出“负”字。
2、能借用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
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有时温度计上的刻度线也可以看做是一条数轴。
(2)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3)所有的负数都在0(原点)
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
有的正数都在0(原点)的右边,即正数比0大。
(4)所有的负数都比正数小。
(5)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
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3、解决问题。
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去说明一些现象和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1、
面的旋转: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
(1)长、正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
旋转一周(360
0
)可得到一个直圆
柱。
(2)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边为轴
(360
0
)可得到一个直
圆锥。
(3)一个直角梯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轴旋
转一周(360
0
)可得到一个直
圆锥。
(4)一个圆以它的一条直径为轴旋转一周(360
0
)后可得到一个球体。
2、认识圆柱和圆锥。
(1)圆柱: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
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小学
阶段所学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
(2)圆锥:圆锥的底面(只有一个)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
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可以分为一个侧面和上下两个底面三个
部分。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可以分为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两个部
分。
4、圆柱、圆锥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字母公式:s=c·h
已知底面半径和高,侧面积公式为:s=2πr·h
已知底面直径和高,侧面积公式为:s=πd·h
(2)圆锥的侧面积(小学不学)
5、圆柱、圆锥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字母公式:s=s
侧
+2s
底
2
=ch+
2πr
=
2πr·(r+h)
(
=
πd·
1
d+h)
4
(2)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A、几个面的问题;
B、根据需要,采购原料问题(进一和去尾);
C、公式的逆向运用问题。
(3)圆锥的表面积(小学不学)。
6、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1)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
形,按照等分线并沿着圆柱的高
把圆柱切开,然后拼起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右图):
圆柱的体积(v)=长方体的体积(v)(长×宽×高)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体的长(2πr÷2=πr)
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宽(r)
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πr·r)
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
分的份数趆多,拼成的图形趆接近长方体.
注:这两个图形可相互运用(但前提是分、切
、拼,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
长方体.)如: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
已知长方体的一个前面和宽.求圆柱体的体积;已知长方体和一个前面
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体积等。(变式训练,变式教学)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v=sh,所以这里的圆柱体的体积是v=sh。
(3)用公式计算圆柱体
的过程中,如果:①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
直径或底面周长,那么要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体积;②
和①相
反,如果已知了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或高),要利用公式求出高或底
面积(公式的逆运
用);③如果底面半径或高(直径或周长)为中间条
件的要先求出后再利用公式求出体积(即和其他知识
进行综合)。
7、初步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⑪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⑫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
锥底面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
别叫做圆锥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分别用字
母o、r、d和c表示。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
心的距
离是圆锥的高,用字母h表示。圆锥只有一条高。
8、量高的方法如右图。
⑪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⑫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⑬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9、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
积。
⑪通过实验可
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
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的
⑫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
锥
=v
柱×
1
。
3
11
=sh。
33
10、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如下图)
3倍
⑫⑬
等底
圆柱体积
等高
圆锥体积
1
3
⑫等底等底面积的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
1
,如下图:
3
1
3
等底
圆柱的高
等体
3倍
圆锥的高
⑬等体积、等高的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
1
,如下图:
3
等体积
圆柱的底面积 圆锥的底面积
等高
11、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之间的关系:
⑪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
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与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比
是157:200,即圆柱体积占正方体体积的78.5%
。
⑫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占正方体体积的78.5%
×
12、钢
管体积的计算公式。
⑪底面积(环形面积)
×
钢长
1
。
3
⑫[(钢管内周长+钢管外周长)
×
钢管厚度
÷
2
]
×
钢长
13、
利用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知识网络图
长正方形
直角三角形
面的旋转
(360
0
)
直角梯形
半圆
圆台(一条高为轴)
球体(直径为轴)
底面
圆柱
侧面(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高
(h)
圆柱(一边为轴)
圆锥(一条直角边为轴)
圆
认识
底面
侧面(曲面)
高—测量高的方法
S=2πr(r+h)
字母表示
柱
和
圆
锥
圆锥
表
面
积
圆柱
表面积
(s)
圆锥
侧面积+底面积
S=ch+2πr
2
S=πd(h+
1
4
d)
侧
面
积
S=2πr
2
h
S=ch
S=πdh
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小学不学
圆柱:
v=π
圆
柱
和
圆
锥
r
2
h=sh
11
πr
2
h
=sh
实验推导法
3
常见的:6
3
个面、5个面、4个面
体积
(v)
圆锥:
v
锥
=
应用
应用:三种情况:顺向应用、逆向应用、综合应用
采购原料(进一或去尾)
V
锥
= V
柱×
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1
等底等高
3
S
锥
=s
柱×
3
等体积等高
h
锥
=h
高
×3
等体积等高
V=底面积(环形面积)
×
钢长
钢管体积
V=
[(钢管内周长+钢管外周长)
×
管厚
×
]
×
钢长
1
2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之间
的关系
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积占正方体体
积的78.5%。(比是157:200)
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占正方体体
积的78.5%
×
1。(比是157:600)
3
组合体体积
分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按各图形的体积计算公
式求出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再加起来即可。
第三单元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⑪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2:3=4:6
⑫写比例时,组成比例的两
个比既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
14
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也是比例(写法:两种形式
)
28
⑬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
的外项,中间的
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⑭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后,则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
内项,
14
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例如:=,1和8是比
28
例的
外项,2和4是比例的内项。
⑮组成比
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例的四个
数均不能
为0.
⑯应用:①②利用比例的意义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⑪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
的基本性质。
⑫性质的应用。
①如果a
×
d=b
×
c,那么a:b=c:d能组成比例。
②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则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若这
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则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
例。
③把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果化成的最简比相同,
那么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
则不能组成比例。
⑬比利式的变换。(一个比例式变换成8个比例式)
①
变成
变成
两个内项 两个外项 两个外项 两个内项
例:2.4:1.6=60:40 1.6:2.4=40:60 (a)
②调换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比的位置。
例:2.4:1.6=60:40
60:40=2.4:1.6 (b)
③调换两个内项的位置。
例如:2.4:1.6=60:40 2.4:60=1.6:40
④调换两个外项的位置。
例如:2.4:1.6=60:40 40:1.6=60:2.4
⑤一个外项与一个内项的比等于另一个外项与另一个内项
的比。
例如:2.4:1.6=60:40 2.4: 60 =1.6:40
⑥一个内项与一个外项的比等于另一个内项与另一个外项
的比。
例如:2.4:1.6=60:40
1.6:2.4=40:60或1.6:40=2.4:60
注:也可以先变出四个基本式,再把四个基本的进行变化。
例:2.4:1.6=60:40 60:40=2.4:1.6
1.6:2.4=40:60 40:60=1.6:2.4
2.4:60=1.6:40 1.6:40=2.4:60
40:1.6=60:2.4 60:2.4=40:1.6
一个等积式变比利式的方法基本同上。
3、解比例。
⑪意义: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
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就可
以求出这个比例中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
比
例。
⑫解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式转化成外项乘积与
内项乘积相等的等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
值。
②对于一些简单的比例,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把比例转化
为方程,再求出未知项的值。
2
例如:x:15=2:5可转化为x÷15=,解这个方程求出x=6。
5
4、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初步找出生活
中成正比例的量。 <
br>⑪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量叫
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⑫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
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
量就叫做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成
正比例关系。
⑬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
值(一定),正比
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y:x =k(一
定)。
⑭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①认定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②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关系。(判断方法
一)
如果两种相关
联的量成正比例,那么其中一种任意两个数的
比等于另一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即能组成比例。(
判
断方法二)
⑮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
小,比值
不变。(比例的性质之一)
5、正比例关系图像(认识),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
或
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⑪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相同。(画法)
⑫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特征)
⑬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
化情况,还可以不用计
算,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看图求解
法)
6、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找
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⑪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
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
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⑫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
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
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xy =k(一定)。
⑬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①认定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②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
例关系;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关系。
7、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⑪相同点: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⑫不同点:①意义不同;
②表示形式不同;正比例:y:x =k(一定)。
反比例:xy =k(一定);
③图像不同;
④正比例可写成比例形式,反比例可写成等积形
式。
8、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⑪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
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比例尺=图上距
离×
1
。
实际距离
⑫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
因此不能带计量单位。
⑬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
的形式,
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书写形式)
⑭在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
9、认识不同类型的比例尺。
⑪根据表现形式不同,比例尺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
尺。
①
用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就是数值比例尺。
例如: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1:1000就是
数值比例尺。它
表示的就是图上1cm相当于实际1000cm的距离。1:1000也可
1<
br>以写作
。
1000
②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和地面上
相对应的
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如: 0 50 100
就是线段比例尺。
③ 线段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方法是根据线段比例
尺的
意义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统一单位后再化
成最简比的形式。例如:0 5
10m 改写成数值
比例尺是1:500。
⑫根据图上距离是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可以分为
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p>
①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图上画出来,这种方法得
到的比例尺就是缩小比
例尺。
②为了计算方便,缩小比例尺写成比的形式时,前项一般为
“1”;若写成分数形式,
则分子应化简为“1”。
③在实际生活中,有时由于物体(如:机器零件)比较小,需
要把实
际距离扩大到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这样的比
例尺称为放大比例尺。
④为了计算简便,放大比例尺通常写成后项是“1”的形式。
10、比例尺的应用(解决问题)。
⑪根据比例关系,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图
上距
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比例式来求,也可以用“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
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⑫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根据“图上距离:
实
际距离=比例尺”列比例式计算,也可以利用“”直接计算。
⑬确定比例尺(也叫选择比例尺)课本中的例子
a、选择比例尺要考虑到边沿(图纸左右两边
的空白处和图纸
的天、地两头都要生下一定的空白)
b、再根据确定好的比例尺,求出图距。
c、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这一关系式求出其中的任
一项。
注:①单位要统一 ②格式要规范 ③能够提倡多样化
1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⑪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
叫做图形的放大;保持
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
⑫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⑬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较,形
状相同,大小不同。
⑭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
1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
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步骤:
⑪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在方格纸上各占几格。
⑫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
新图形在方格纸上每边应占几格。
⑬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在方格纸上画出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后
的图形。
13、能判断问题中数量间的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利用比例知识
解决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
⑪根据不变量判断问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成
什么比例关系。
⑫若题中的两种量成正(反)比例关系,则根据正(反)比例
的意义即可列出比例(方程)。
⑬解比例(方程)。
⑭检验并作答。
建议: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写出判定语,再
按步骤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比例(知识网络图)
比
例
意义
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意
义
1、意
义
和
性质
各部分名称
内项
外项
书写形式:(1)
a:b=c:d
(2)
ac
=
bd
判断两个比或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性
质
解比例
意义
应用
2、正、
反比
例的
意义
改写比例式(注:一个比例式可改成八个比利式)
相关联的量
意义
表示形式:y:x=k(一定)
(1)是否为两种相
关联的量;(2)两
种
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比值(也就
是商)是否一定;
(3)两个量是否同
画图
方法同
折线统计图
时扩大(或缩小),
比值不变。
正比例
判断方法
图像
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
应用
意义
表示形式:xy=k(一定)
(1)是否为两种相
关联的量;(2)两
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反比例
个数的积是否一
判断方法
图像(了解)
定;(3)两个量是
否同时一个量扩
大,另一个量缩小。
应用
解决问题
意义
线段(一般情况下)
缩小
类型
数值
放大
比例尺
选择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应用
三种情况
单位要统一
图形相似
看
比
图形的
算
放大与
3、比例
缩小的
的应用
方法
画
例
是否为相关联的量;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方
程)。
用比例解
决问题的
解比例(方程)。
步骤
检验并作答。
建议: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时,最好是学生
先写出判定语,
再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解答。
第四单元 统计
1、会综合应用学过
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
信息,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
⑪统计图在
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在统
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⑫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⑬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一定要认真进行
分析,保证所统计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⑪在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
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夫人外
在表象,还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
做
出错误的判断。
⑫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以免
发生误判。
第四单元 统计(知识网络图)
特点:直观、形象
统
计
统
制作:客观、准确
图
计
要了解所包含的信息、避免误判。
数
据
分
析
比较和判断时,要统一标准
。
小学阶段所学的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的意义、计数单位、数位、位数、数位顺序表、多
正整数
位数的读写、改写、省略原数、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
零(0的意义和作用)
负整数 负数的意义
整
数
小
学
所
学
的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分类、分数与
普通分数
除法、比的关系及分数的性质。
小数的意义、性质、单位;小数的分类、
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近似值。
百分数的意义、单位、成数、折扣、利率,分数、
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及大小比较
数
分
数
十进分数(小数)
百分数
意义
负数
性质—比0小的数
意义:表示物的个数的数,0也是自然数。
整
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的自然数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
性质
次序的自然数叫序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1.
自然数
奇数
数
单位:以一为单位
偶数
零
质数
分类
合数
意义
1和0
数位
数位顺序表
从高往低按级读
计数单位
多位数的读法
分节定位按级读
正整数
位数
非0自
一般写法
然数 多位数的写法
改写
省略
准确值
四舍五入法
数的简写
近似值
去尾法
进一法
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
见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网络
图
)
分
数
意义
分数单位 一般分数的改写和化简
通分
约分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大小比较
普
通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真分数
分数的
分类
假分数
带分数
假、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分、小数之间的互化
分、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分数、成数、折扣之间的互化
分数加减法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分数应用题
倒数
整数
分
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工程问题。
十进分数(
见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网络图
)
数的运算整理(一)
百分数(
见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网络图
)
一、运算种类
加法:加数+加数=和
一级运算
互逆关系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因数
×
因数=积
二级运算
互逆关系
除法:被除数
÷
除数=商
注:
相同的几个加数相加,可用乘法计算。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相同的一个数,差为0,可用除法计算。
二、
运算定律
a+b=b+a 加法
交换律
a
·
b=b
·
a 乘法
a+b+c=a+(b+c) 加法
结合律
a
·
b
·c
= a
·(
b
·c)
乘法
分配律:
a
·(
b
±c)
=
a
·
b
±a·c 乘法
②
注:
两个数分别除以同一个数的商再相加或相减。
即(a±b)
÷
c=
a
÷
b
±a
÷
c (c≠0)
三、运算性质
减法:
a
-
b
-c
=
a
-(
b
+c)
(特例):
a
-
b
-c
=
a
-c
-b
除法:
a
÷
b
÷
c
=
a
÷
(
b
×c) (b、c≠0)
注:①加法、乘法之间的关系:a+a+a=a×3
②简便计算时,可以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法变为乘法计算。
四、估算
数的运算整理(二)(知识网络图)
一、
四则运算知识体系
逆运算
加法 减法
简便
简便
计算
意义
计算
逆运算
乘法
除法
运算顺序
四
混合运算
则
文字题
运
算
运算定律、
简便运算
性质
减法知识网络图
整数
法则
加
减
乘
除
各部
分之
间的
关系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减
法
意义
小数
分数
整数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
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
小数
分数
整数
小数
分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 差=减数
把相同单位的个数相减
计算法则
a-b-c=
a-(b+c)
整数
小数
分数
a-(b+c)=
a-b-c
a-(b-c)= a-b+c
a
-
b
-c
= a
-c
-b
估算 方法同加法
简便算法
同
样
适
用
连减运算顺序自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
括号外的。
验算
解决问题(应用题)
加法知识网络图
整数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
意义
个加数的运算 。
小数
分数
整数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
各部分之
小数 另一个加数
间的关系
分数
整数
把相同单位的个数相加
小数
计算法则
分数
交换律
整数
加
运算定律 结合律
简便算法 小数
分数
凑整法或移动补少法等
法
整数
把加数按四舍五入法看成整十数相加
估算 小数
分数
连加运算顺序自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
括号外的。
验算
解决问题(应用题)
注:
①加减混合运算称之为一级运算(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
左往右依次运算,有括号的,先括号内,后括号外的。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式子变成图形,使学生理解式子的意
义。
③会用多种读法读题。
④会用式子说一句话或做一件事。
乘法知识整理网络
乘
法
注:
整数
意义
小数
分数
因数 ×因数=积
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
积
÷
因数=因数
整数
计算法则
小数
分数
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运算定律
小数
分数
a·b=b·a
a·b·c= a·(b·c)
a·(b±c)= a·b±a·c
运算定律
简便算法
分解凑整
直接约分
连乘运算顺序自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
的,后算括号外的。
估算
:同加减法
交换位置
验算
用除法
解决问题(应用题)
整、小、分数
①加、减、乘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括号内,
后括号外的。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会用图(线段图表示一些特殊式子)。
③会用多种读法读题。
④会用式子说一句话或做一件事。
除法知识整理网络
整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
意义
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小数
分数
整数
a÷b =
c
各部分之
a÷c = b(a、b、c
小数
间的关系
均不为0)
a=b
×
c
分数
整数
都可以转化为
1
小数
a÷b=a
×(b≠0)
计算法则
b
分数
除
运算性质
a÷b÷c= a÷(b×c)
运算性质
法
简便算法
商不变的性质
转化为分数乘法(约分法)
连除运算顺序:同加、减、乘。
估算 :同加减法
验算:乘法验算
注:
①乘除法称之为二级运算,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
解决问题(应用题)
算。加减乘除运算称之为四则运算。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
先乘
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括号内,后括号外的。
②会用多种读法读题。
③
会用线段图表示一些特殊式子。
④会用多种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子题。
⑤会用式子说一句话或做一件事。
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子题的步骤是一看、二选(想)、三算、
四验。
特殊数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性质
a+0=a 0+a=a (加法)
0
a-0=a a-a=0 (减法)
a
×
0=0 0
×
a=0 (乘法)
0
÷
a=0 (除法)
特殊数
a
×
i=a
1
×
a=a (乘法)
1
a
÷1
=a
a
÷
a=1(a
≠0
)(除法)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
a+b=c
则
(a±d)+b=c±d
和的变化规律
a+b=c
则
(a+d)+(b-d)=c
a-b=c
则
(a+d)-b=c
+d
a-
b=c
则
a-(b+d)=c-d
差的变化规律
和
差
积
商
的
变
化
规
律
及
减
法
、
除
法
的
运
算
性
质
a-(b-d)=c+d
a-b=c则
(a±d)-(b±d)=c
a
·
b=c
则
(a
·
m)
·
b=c
·m
(a÷m)
·
b=c÷
m
积的变化规律
a
·
b=c
则
(a
·
m)÷(b÷m
)=c
a
÷
b=c
则
(a
·
m)÷b=c
·m
(a÷m)
·
b=c÷
m
商的变化规律
减法运算性质
除法运算性质
a
÷
b=c
则
a÷
(
b
·
m)=c÷
m
a÷
(
b÷m)=c
·m
a
÷
b=c
则
(a
·
m)÷(b
·
m)=c
(a÷m)÷(b÷m)=c
略
式与方程各部分知识之间网络图
变化关系
如:正反比
例等
等式的性质
运算
性 质
意义
含有
计算
公 式
用字母
表示数
未知
方程的解
运算定
律
等
式
数
方
程
解方程
检验
数量关系
数
解决问题
比例(见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知识网络图)
比和比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两个比相
等
两个数相
除
比 比例
比
比求
比
的
值<
br>基
本
和
性
化
质
简
比
与
分<
br>数
除
法
的
关
系
解
比
比
的<
br>应
用
比
例
尺
比
例
的
基
本<
br>性
质
解
比
例
正
比
例
反
比<
br>例
和
÷和对应的份数=每份的数或量
部份的数或量÷对应的份数=每份的数或量
差÷差对应的份数=每份的数或量
数学思考部分整理(网络图)
数
值
比
例
尺
线
段
比
例
尺
用比例解决
问题
再分别求出每
个数或量。
数学思考(数学广角或探索规律)系统整理
排列
组合
图形的变化规律 数列的变化规律
等量代换
抽屉原理
数字编码
、、、、、、
也可以这样整理:
排列
组合
图形的变化规律
等量代换
找规律
抽屉原理
数列的变化规律
数字编码
数学思考
排列组合(渗透排列组合的乘法原
理)
列表排除法
建议:解答这部分知识时可用图示法,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空间与图形部分
一、圆、圆柱、圆锥各有关知识(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2
×
π
d(直径)
C(周长)
r(半径)
÷
2
÷
π
高
高
S(圆柱底面圆
S(圆柱的侧面积)
的面积)
高
高
2πr
2
(圆柱的表面
S
V(圆柱的体积)
积)
1
等
×
底
3
V(圆锥的体
等
高
积)
1
÷
3
注:
①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一个圆柱
×
h(
÷
h(<
br>×
π
r
)
)
+2
π
r
-2
π
r
×
h(
÷
h(
2
2
)
)
体。
②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一个圆锥
体。
③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④圆锥体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长方形,它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⑤小学学习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和直圆锥。
⑥圆柱有无数条高,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
高。
⑧任何一个物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高。
⑨拟柱体、渠坎土石方等于横截面×长度。
⑩沙石堆土石方等于【(上底长+下底长)÷2】×【(上底宽+
下底宽)÷2】
⑾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法是用转化法:把圆转化成一个长方
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
半径,故圆面积
s=πr
2
。
⑿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把圆柱转化成一个
长方体,长方体
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长等于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宽等
于底面圆的半径,
所以圆柱的体积v=πr
2
·h=s·h。
⒀圆柱表面积的另一个计算公式:s=2πr·(r+h)。
11
⒁圆锥体积v=πr
2
·h=
s·h,实验法:用等底等高的圆
33
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倒水,发现此规律,推导而成。
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c=2(a+b)或c=2a+2b
正方形:c=4a或c=a+a+ a+a
周长(c)
圆:c=
=2πr或c=πd
其它平面图形:围成的图形各条边相加的总和。(圆环除
外)
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长方形:长a,宽b,s=ab。
上下底相
等的梯形
正方形:边长a,面积s,s=a
2
梯形上底
a,下底b,
高h,面积
s,s=
(a+b)
·h
三角形:底a,高h,面积s,s=
1
ah。
2
上底为0
的梯形
上下底相
等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底a,高h,面积s,s=
ah。
×
1
2
圆:半径r,面积s ,s=πr
2
环形:外半径R,内半径, 面积s
,
高为(R-r),s=π(R
2
-r
2
)。
扇形:半径r,面积s ,s=πr2
·n·
1
360
上底为0,
h=r的梯形
上底为内圆周
长,下底为外
圆周长,高为
(R-r)的梯形
(n为圆心角度数)
上底为0,高为r,
下底为扇形,所在
圆周长的
1
的梯形.
3
s=a
2
1
2
a h
s=ab
a h
s=
1
(a+b)h
2
s=πr
2
s=πr2
·n·
1
s=π(R
2
-r
2
)
360
以上是小学阶段所学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关系网
络图。
注:⑪由数方格的方法推出长方形面积
s=ab。
⑫由转化法得出正方形、平行四边
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由
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用转化法推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由圆的
面积公式类推出环形和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阶段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分类
长方体
每个面都是平的
正方体
长方体
立体图形
见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知识网络
正方体
有一个面是曲面
球体
注:
(1)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
方形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得到一个
长方体或正方体。一个圆上下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得到一个圆
柱体。
(2)点的移动到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得到一条直线,线到一
定的位置,得到一个面。
小学阶段所学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两组对边平行
四个角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
且相等。
四边形
梯形
四
边
正方形 直角梯形
等腰梯
形
形
两腰相等
梯形 等腰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
直角梯形
有一直角
(未完成,图中到时用笔填写)
图形与位置
一、
图形与变换
平移(沿着指定
的方向,平行移
动规定的距离)
交换位置的方法
旋转(按规定的
方向,旋转规定
的角度)
平移的方向、距离
图形
决定图形位置的
条件
与
变换 旋转的速度、方向
改变图形大小的方法:按照比例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注: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指图形中每个点的平移距离。
二、图形与位置
用上、下、前、后、左、右来确定位置
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方法
用东南西北等方向来确定位置,或用方
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
确定
位置
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的方
法和
确定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用途
用途
可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也可以确定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注:会描出位置,也可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位置及描述位置的方
法。
统计与可能性
一、统计知识体系表
统计表
统
计
统计图
二、统计表的构成
表格外部分
统
计
表
ia
表格内部分
单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
单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总标题(统计表名称)
单位说明
制表日期(有时注明数据来源)
表头(说明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内容)
数据(要填写的统计数据)
横标目:每一横栏标题
标目
纵标目:每一纵栏标题
三、统计图的制作规则表
1、作图须从左至右,根据材料中数据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及纸张大小决定图的大小。
2、单位选择要适当,并在总标题靠近纵轴箭头右边表示出来。
总
要
3、用彩色绘图时,同类量要用同一颜色表示,主要量用醒目的颜色表示。
求
4、总标题应与图形所反映的内容相符。
统
计
5、注明资料来源和制图日期。
总标题
图
的
1、纵坐标轴必须有单位。
制
2、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作
条形统计图
3、直条的宽窄必须一致。
规
则
`
4、复式图要表明图例。
分
类
要
求
1、纵坐标轴必须有单位。
折线统计图
2、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3、根据数量,对应纵坐标轴描点。
4、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
1、用一个圆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根据实际取适当半径画圆。
扇形统计图
2、准确算出各部分数所占百分比,并算出所占扇形圆心角的
度数。
3、各个扇形分别用不同颜色或图案表示。
四、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就能得到这组数
据的平均数。
众 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众数,有时一组
数据中有好几个众数
,有时一组数据中没有众数。当一组数据
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
br>势”就比较适合。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
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
是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数 。
五、可能性
可
能
性
长度
可以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可能”
等词语来描述。
表示方法
可以用分数表示。
依据:根据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设计游戏规则。
游戏双方机会均等。
公平
游戏规则 游戏结果仍会有输赢。
不公平:游戏双方机会不均等。
常见的量
一、计量单位及进率
长度
计
量
面积
单
位
及
进
率
体 积
(容积)
质量
时间
单位名称:毫米(mm)
厘米(cm) 分米(dm)
米(m) 千米(km)
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单位名称: mm
2
cm
2
dm
2
m
2
km
2
公亩 公顷(ha)
进率:1公亩=1000
m
2
1ha=100公亩=10000 m
2
1
m
2
=100 dm
2
1 dm
2
=
cm
2
1 cm
2
=100
mm
2
1 km
2
=1000000
m
2
=100ha
单位名称:m
3
dm
3
cm
3
mm
3
l (升)
ml(毫升)
进率:1m
3
=1000 dm
3
1 dm
3
=1000 cm
3
1
cm
3
=1000 mm
3
1升= 1
dm
3
=1000ml
单位名称:吨(t) 千克(kg) 克(g)
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二、时间单位关系表
12个
平 年
年
100年
365天
31天
大月
月
小月
二月
30天
平年
28天;
闰年
天
闰 年
28天
世
10
年
季
4
季
13周
时
60
纪
周
366天
10个
年代
注:
①时间单位还有:旬
1旬=10天 半月=15天
②面积单位还有:亩、分、厘,1亩=10分 1分=1厘
平方
丈、平方尺、平方寸,进率是100. 1亩≈667平方米
1亩=60平方丈
④ 质量单位还有:斤、两、钱,进率是10,1kg=2斤,
500g=1斤
④长度单位还有:丈、尺、寸,进率是10.
分
年代
60
秒
三、计量单位的化聚法
1、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名数:数和单位名称合在一起,通常把它叫做名数。
单名数:一个数和一个单位名称组成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复名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和单位名称组成的名数叫做
单名数。
2、化、聚法
意义
单名数
化法
(退
法)
方法
复名数
意义
单名数
聚法
(命
法)
方法
复名数
3、化聚法
(化)乘进率或向右移动小数点
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的数
(聚)除以进率或向右移动小数点
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实际问题知识体系(应用题)
二、实际问题(应用题)基础知识
意义:用数学名词、术语表达数与数之间关系的题目叫做文字题。
文
叙述类型:根据算式读法叙述;根据算式各部分名称叙述;
字
题
根据四则意义叙述;综合叙述。
基
本
算式:用运算符号将数连接起来的式子叫算式。
概
念
实际问题:根据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对话或图
表叙述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而求未知量的题目。
实
简单实际问题:一步实际问题,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
一个基本数量关系。
际
复合实际问题:由几个实际问题复合而成。
问
题
典型实际问题:在复合实际问题中,具有特殊结构,可以用
平均;
基
特殊的解法解的实际问题。
归一;
础
相遇;
知
追及。
识
假设法;
分析法;
审题; 综合法;
分析; 演示法;
解答步骤
计算; 枚举法;
检验; 倒推法;
写答。
转化法;
列表法;
图示法。
三、
简单实际问题
1、求总数;
加法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3、求剩余;
4、求相差;
减法
5、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6、求几个相同数的和;
7、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乘法
8、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9、求倍数是几;
10、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除法
1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常用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总数-部分=部分
收入-支出=结余
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单位“1”的量
(标准量)
对 应 的 量 对应分解
(比较量) 〔几(百)分之几〕
1、
对应的量(比较量)÷单位“1”的量(标准量)=对应分解〔几(百)分之几〕
2、单位“1”的量(标准量)×对应的量(比较量)=对应分解〔几(百)分之几〕
3、对应的量(比较量)÷对应分解〔几(百)分之几〕=单位“1”的量(标准量)
较复杂
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是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
不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解题关键
:①找准单位“1”;②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写出数量关系式;③列式解答;④检验并作答。
六、比和比例实际问题
比例尺实际问题
比
和
比
按比例分配
例
比的应用
实
际
问
题
正反比例实际问题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方法一:把比看成份数:先求出一份数,
再求出对应的几份数。
方法二:把比转化为分数:按分数实际
问题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根据
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