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告诉他-金陵十三钗豆瓣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吉埠镇中心小学
黄小芳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
学,使学生能够正确
、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
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大数
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
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但是大数的概念相对
于较小的数而言,要抽象的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对数字究竟有多大<
br>产生疑问。我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万以上的数,目的旨在让学生在收集的时候体
会一下。至于较为
确切的感受大数,教材针对这个问题在第4页安排了阅读材料
“你知道吗?”,并在后面设置了“一亿有
多大?”这个课题。通过这2个方面
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大数感觉的逐渐培养,对大数概念的理解变得相
对容易。而
这部分教学主要的难题在另一方面。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
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
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
br>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
数往往会出现少读
、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
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
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
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先分级、后读写”,就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
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
(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
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
级读,按级写。具体为:读数的时
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
级依次往下
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
或
“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
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
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
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
亿”“万”,有时没有“亿”
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
级,
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
其余数级
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
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
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
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
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
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
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
肯定会很快的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
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
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
身
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3)严格要求,作业
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
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
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
去乘,乘得数
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
时,数位对错。
2、没有
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
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
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
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
br>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
些,进位加
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
进
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
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
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
p>
每天必练。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 》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
五单元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是在三年级的
基础上了演化而来,是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很多学生都感觉到
很容易。下面是我上
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
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
方法。在说算
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算。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
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
,使每一位想说
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
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
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
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
训练才是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
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
以了。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关键
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
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
方法。学
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
知识
,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
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
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
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法把
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
方法
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
是“用教材”,而
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学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
了把26看作
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
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
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
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
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
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
步学
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
学生试
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
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
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
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
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
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
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
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
了“用
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
入”时
,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
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
,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
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
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
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
几位数,初商在哪位,
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
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
两位小
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
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
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
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
和
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和速度。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
学内容,这部分教材
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
br>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
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
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
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
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
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
特殊的叫做互
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
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
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
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
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
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
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
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
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
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
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
行分分类?”
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
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
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
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
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
力,发现垂直
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一个长方体的粉笔盒
,在长方体
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
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
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
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
习,让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
学的枯
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
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
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
、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
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
成,
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
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
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
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
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 的 分 类》教 学 反 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
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
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
类
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
步认识平角
、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
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
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
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
培
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
阔天地,把
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
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
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
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
针成90度的
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
90度,6时整成180度。然
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
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
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
30度,因此
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
和分针成60
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
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
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
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
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
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
乐趣,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
生活中
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
、交流、动脑、
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
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
小学数学教学的难
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
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
熟记
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
训练。在
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
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
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
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
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
“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
读刻
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
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
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
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
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
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
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
还没有认识到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
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
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
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
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
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
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
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
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
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
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
学生全
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
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
内外圈、零刻
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
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
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
点。
《画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
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
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
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
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
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
学
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
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
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
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
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
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
相等;二是
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
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
借助量角器画
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
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
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
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
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
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
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
怎样检验你所摆的
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
;
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
br>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
在纸上画一个
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
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
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
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
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
别与另
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
论,
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
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
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
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
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
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
没有给学
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
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
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
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
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
位置,然后画出
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
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
得到了突破,学生的
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
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
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
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
进行延长),老师将
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
br>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
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
后不
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
图工具,
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
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
坚实的基础。
《统计》教学反思
(1)这节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对本课的
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
br>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
后,在分析数据
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
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
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
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
侃而谈的效果,这个
“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2)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
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自行去探索复式条形
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
br>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在各教学环节
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
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
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
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
好地驾驭学生
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
他们
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
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
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
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
课
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爱憎分明的,充满 着好奇心理。
他们感兴趣的就
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
我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
计了“密码门”、“密码锁”、“握手游戏”、
“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
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关注合作,尝试解决。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
习活动的伙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
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激发
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3、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
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
,
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从生
活经验中发现数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