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
广西凭祥市-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
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
《标准》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
泼的、主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不同的学生以
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使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堂教
学中,计算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
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不
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
这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
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
时,有意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过去常用的做法(也可
以说是唯一的)是引导学生计算一下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
,实行了“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序,注意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
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开放学生的头
脑”。结果,学生思路异彩纷呈,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主
要解法。
(1)8×6=48(人),6条船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
(4)如果每条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
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
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
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
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
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
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
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
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
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
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
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
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
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
加法再写减
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
。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
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
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
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
,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
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
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
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
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
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
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
括号的必要性。例
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
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
序
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
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
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
照每几个一份
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这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
”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
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
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
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
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
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
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
?”这两个问
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
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
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
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
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
说展现思维
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
份来分,看能分成份”
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
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
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
一
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
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
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步养成
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
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
学生理解。所以我在教
学时,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准备了其他的实物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锐角、
钝角以
及平移、旋转等的概念。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之
外,还根据学生的特
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
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
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
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要求。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
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
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级对平移、旋转主要是
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
移(
或旋转)。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
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
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
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
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
小旗,要挂成
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
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
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
生交流
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
“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
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
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
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
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
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
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
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
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
,每天晚
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
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
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
对这个问题
,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
让每个孩子都不掉
队。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比大小、建立计数单
位“千、万”的概念,近似数概念,会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在教学教程中我注意让学生
掌握方法,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都能牢固建立万以内数的概念,从千以内数过渡到万以内
的数,掌握一般规则。通过精讲精练,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近似数比准确数易记,学
生能写出离准确数很近的数,但
找到的数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整百整十数或整百数或整千数,学生头脑中没
有四舍五入的概念。因此仅管无带着学生反复比较可能写出的几个数,
但仍有部分学生写出的近似数不够
合适,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
算。
整个单元教学我通过作业反馈、测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基本突破各个教学重难点,只
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能
力是一个长期要加强提升的方面,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准确率
,认识到细心、认真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这些品质。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
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
从而
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
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
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
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
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
多的感性材料,让
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
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
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
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
上,使学
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
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
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
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
,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
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
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
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
体验到
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
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
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
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
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
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
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
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
口算方法
: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
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
(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
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
了例2的基
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
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
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
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
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
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
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
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
、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
改
革的真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
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
br>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
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
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
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
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
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我不停地巡视
、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
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
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
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
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
养了
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
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
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
整个教
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
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指导的
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
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
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
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