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反思

玛丽莲梦兔
894次浏览
2020年09月21日 17: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开封市教育学院

2020年9月21日发(作者:贺建山)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热 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
同步进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以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为主线,创设了统计我们 班同学校
服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唤起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
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 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
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标准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 人的想
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统计班级学生看电视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
班同学最 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的环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
织登记,每个人独立完成统计图和 统计表,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品
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 习,开拓了思维。
3、巧设情景,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 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如在调
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喜爱有所选
择,有 的学生认为各种蔬菜平均分,有的则会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爱数学 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新知,学会
合作,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
举手、起立、画 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
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
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
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 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
好。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1)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
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 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
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 运算的意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
的 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
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 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
思 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
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 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
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 之中,借助
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
生活 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 现代信息技术手
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 br>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
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 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 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一节成功 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
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发展思维。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为了更有效地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
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
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轴对称图形》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 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
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 称图形
的性质。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
2、本课为 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
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 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
动中。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 ,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
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 造性地剪出
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
图形 ”的例子,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
信,超越自我。
《平移和旋转》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
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 要直观的演示,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
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 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 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
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
求商的课题。通过 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
实际问题。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 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
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 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
÷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 9÷7”“27÷9”
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 br>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 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
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 br>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
的含义确定算法的 过程。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
对这一问 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
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 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
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 br>一气。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
正确选择方法。对 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 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
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 学紧密结合,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
动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
解。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 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解决
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
难理解,往往 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
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 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 ,理解运算的顺序;
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注意新
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
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 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的认识组织
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 式后说说先
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
同类 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3.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
误资源,进行 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2)
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 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
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1)强调 算法:算式中有乘
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 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
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 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
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活 动,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
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 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
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 已经认
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
对每一 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
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 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
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学生动手、动 嘴、
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
通、去互动 、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
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
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中间应该参加一些让学生动动手动动
脚的活动,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 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
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 说,让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
程中要 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
教参、课程标准入手,多听听经 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
步的提高。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数的认
识的进一步的学习。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 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是本课着重研究的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
我注重以下的几方面:
一、 确定目标,注重双基的教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力求体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双
基”的要求,让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 位“千”的概念,识
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同时,注义情感、态度的培养,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讨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性心,来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 感。
二、 提供空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本课如果再简单的交给学生“10个 一百是一千”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
需要了,因此,在这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1000的 数感上,让学生
自己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整个过程是:估数—验证—交流——再验证,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只有教师放
手让学生操作和探索,才 能有学生的自主构建的可能,才能有学生动手、动脑、
动口的机会,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会 有主动的体验。
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方式。 再本节课自始至终贯
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了四种可以数的物体让学生选择,让学生借助杯子、彩笔、选择一个物体,,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学生在数
数的过程中,会发现 如果再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数,计数单位已远远不够。让学
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需要新的 计数单位“百”。当学生的思维处
于萌芽状态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个过程 自然渗透
了“10个一百是一千”。通过估一估、想一想、数一数,学生既有独立思考,
又有观 察和交流。这一切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
年级下册)》第六单 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 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
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 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
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 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
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 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
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
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 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
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整堂课我以“感受生活化数
学”和“体验数 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
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看、掂 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提出有关的数学
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增加学生对“克与千克”的 感性认识,帮
助学生形成克与千克的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 本节课里,我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通过精心设计
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 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真开心网-嘉峪关酒钢三中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名人传读后感


乡村医生待遇-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了谁串词-最新交规


会计成绩查询-六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淮阴师范学院地址-护理心得体会


我的房间作文-整人笑话


上海高校名单-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