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销售部年度工作总结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
算的基本方
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
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
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
础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
过程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
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
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
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
培养类比
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
步体验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
问题的兴趣。
1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
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
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
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
,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
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2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
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
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
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
的,要分两次乘。
(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
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
:个位乘得
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
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
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
就和那
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
错,还有
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
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3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
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
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
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4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
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是进
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 604×28
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这
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
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我
们可以
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
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
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
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
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
较简便。
指出: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
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5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
br>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
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
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
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
是
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
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
6
疑问。(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
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可以分别用乘和减
两种方法
,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
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
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
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7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的笔算经验,尝试着
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
都有0的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
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
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8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
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
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
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9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
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
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
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
br>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
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
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
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
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0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
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
(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
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11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
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
依据。
12
教学重点: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
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
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
5
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
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
个0都写在后面,老
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
线的?这题有什
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
(
)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
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
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13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
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
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
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
,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
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
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14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
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
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
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第8题
15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
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
又一类
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
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
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
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
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
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
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16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
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
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
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
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
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
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
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
壶更大?为什么?
17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
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
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
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
约是几升。
18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
容
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
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
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
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
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
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
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
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19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
刻度等方
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认识容量和升(2)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
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
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
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20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
br>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
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
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
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
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认识毫升
21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
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教材安排
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
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
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
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
升;……
22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
5毫升,现在我
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
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
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
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
(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
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
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
能找到这1
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
是10毫升
23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
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
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
能有一
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
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
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
性透明的杯子
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
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
况?
24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
,舀50毫升水,
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
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
升
5、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
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
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
=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美妙的“杯琴”
25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
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
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
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
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
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
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
组杯子,
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
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
敲敲唱唱,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
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
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
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26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
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
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
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
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
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
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
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
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
知识,来制作杯琴。
27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
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
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
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
这个原理
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
料,并互相交流。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p.22、23、24(“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28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
br>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
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
生通过操作活动,体
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
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
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
概念,
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
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
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29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
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
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
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
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
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
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0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
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
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
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
形
(2)想象:
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
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31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
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
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
长度和
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
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
三边的
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
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
棒多长
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
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
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
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
2厘
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
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
米,不能
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
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
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32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
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
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
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
br>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24、25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3
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
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
高和底的意义,
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
关系,会用
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
生活
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
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1)a+b
34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
br>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
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
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
?(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
多少条?(无数条)
其
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
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35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
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
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3、画一个三条边都是斜方向的
锐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边
为底,你能画出它的高吗?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摆
一摆它的
高在哪里?
学生把该样子的三角形也画在作业本上,并画出其中的一条
高。
画完后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边,只能以刚才<
br>的那条边位底吗?如果是以另外两条边为底呢?)
指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另外两条
边也可以作为底,
也可以分别找到它们的高。继续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
摆另两条高的位置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观察该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相交于同一个
点。)
36
指出: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
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
4、举老师手里的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
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
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
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
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
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
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个高各是多少厘
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
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
什么?
37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
除了书上举例的
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比如可以这样考虑:把14厘米一分为二是7厘米和7厘
米,最长的边不可能是7厘米,因为如果一条
边是7厘米了,
那另外2两边合起来也是7厘米,那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在整数的范围里,最
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那另外两条边合
起来就应该是8厘米;8不能分成1和7,那还能分成2和
6、4和4,3和5就是书的情况。还可以想最长的是5厘米,
那另外两条合起来是9厘米,9不能分
成1和8、2和7,3
和6已经有,还有就是4和5。所以一共有4种情况:3、5、
6;2、
6、6;4、4、6;4、5、5。)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
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
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
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38
1、学生分别用学具盒
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
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
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
也捏住它
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
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
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
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
的结构?
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p.26、2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材让学生通过
对提供得意写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
的观察、比较、分类,
引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用集
合图揭示了这
3种三角形都是三角形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39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
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
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
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1º~89º、90º、91º~179º、180º、360º
指出:89º、90º、91º这
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
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40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
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
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
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
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
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
其中最大的一个
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
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41
通过三
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
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该三
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
br>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
中只有一个钝角,
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
个角也都是锐角;
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
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
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
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
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
见,可找出
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
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
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
角三
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42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
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
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
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
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
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43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
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28、29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角形内角
和是180度”的猜想,
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
角和是180º”。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这一知识求三
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
片等。
44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
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
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90º+60º+3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
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
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
角三角形,可以先把
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
右边的角往里
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
45
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
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
把两个锐角折
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
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
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1、角2和角3。然后撕
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
清楚地看到
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
角和是180º。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º,角2=39º,角3=( )º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46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
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
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 º。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
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
0去减,而用90减55更
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
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
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
80×2=360 º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
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
180 º。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47
第4、5题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p.30~32
教材简析: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
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
角形各条边的长,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
的概念。接着通过
用纸对折简出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
称,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识等边深刻系的
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
3个角都相等的
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
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
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
相
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48
2、让学生在
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
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
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
br>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
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
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
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49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
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
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
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
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
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
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
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
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