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
包河区教育信息网-掩耳盗铃读后感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
读、写简单的小
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
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
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
元、角、分等常
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
br>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
数的形象支
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
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
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
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
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
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
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
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
角、分”的经验为背
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
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
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
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
“买
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
即相同单位(数位
)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
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
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
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
生独立去解决。
案例1
《买文具》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写简单的小数,难点是明确小数的意义与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加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看一看买文具好
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水彩
笔16.85元)
二、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
一想,然后在小组内
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
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
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
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
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
固练习: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1 张 5 元
1 张 10元
1 张 2 元
4 张 1角
1 张 2元
4 枚 1 分
1 枚 1分
元 角 分
1 张 5角
元 角 分
元 角 分
是
元
是 元
是 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说,师总结。
3、说一说
统计年本学期教科书的年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
例如:数学7.40元,也就是7元4角。
4、游戏
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游戏,同桌一组,一个说元角分,一个用小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小数。
生2:我学习会了小数的读法、写法。
生3:……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小数。
16.85
小数点
读作:十六点八五
案例2
《买 文 具》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
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
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br>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
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
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
想一想,
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
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小数
.
.
.
小数点
买文具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案例3
《货比三家》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
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
走一走?(生:想)
(师出示下图)
奇奇文具店
铅笔盒4.9元
丁丁玩具店
橡皮2.36元
豆豆玩具店
书包8.5元
橡皮2.63元
书包8.2元
橡皮2.65元
尺子2.5元
铅笔盒5.1元
水彩笔3.05元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
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生3:……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
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 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
0.48元○1.3元
3.06元○3.60元
6.00元○6.0元
小组自己练习。
2、 到哪个商店去买?
小熊商店
铅笔盒8.25元
书包24.00元
笔记本1.25元
小猪商店
元○0.50元
4.95元○4.94元
小松鼠商店
铅笔盒8.50元
书包23.00
笔记本1.30元
0.05
铅笔盒8.37元
四、课堂小结。
书包24.50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笔记本1.23元
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
②5.1元比5元多,
5.1元=5元1角
4.9元比5元少
案例4
《货 比
三 家》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策
略的多
样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组合作的协作精神.
方法与策略
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你平时喜欢去超市购物
情
吗?谁来说一说你曾到过哪
些超市,购买了些什么物
境
品?你有什么想法?
创
2出示挂图(课本第三者页):
设
这是三家文具店橱窗一角,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说一说
回顾学生到超市购
物的情景,激发学生
学习热情.
学生观察
1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每家超市文
探
具店的每种学习用品的价
究
格是多少.
让学生注意观察图
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分别说
与
2比一比
体
如果让你在这三家文具店
买件学习用品,你想买什
验
么?在哪里买?在小组内说
一说你的想法.
⑴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时,组员可
以自由发表意见.并
给学生自主学习交
向组员介绍一下你
流合作的机会.
是怎么想的.(重点说
一说你为什么购买
这家文具店的文具,
⑵全班交流
说出想法)
(可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说
一说你的购物方案和理由.)
当学生说出哪种物品在哪
个文具店便宜时,教师可适
当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让
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比较小
数大小的方法.
可让学生充分说一
学生如果能自己发现橡皮
在丁丁文具店购买便宜时,
学生充分发表小组
的意见
说购物的理由.
可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
知道的?从中体会三个小数
大小比较的方法.
见,培养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质疑,勇于探
索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没能发现,教师可
适当引导.
(学生的购物方案和想法说
的只要合理就就应予以肯
定.)
3议一议
教师可从学生交流的方案
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或
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说
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试一试(课本第4页的第
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由小
组互相检查完情况,针对本
组出错较多的题找一找原
因
或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
较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说出你是怎样
想的?可让学生多说.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
想法.
学生比较
可选择几题说说比
较的方法和过程.
先让学生试验一试
验,找出自己错误,长
出病因,对症下药.
实
1估一估
践
第5页的第1题.
与
要给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
的充分的时间.反馈评价时
学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薄
应
应关注0.05元和0.50
用
说说你的发现.
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深化认识.
元,6.00元和6.0元的大小
比较方法.
第2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独立练习.
实践活动(第5页)可建议小
组分工合作,做好记录.后小
组交流.
小组全作.
课下调查.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评价与提高
师生共同评价.
对学习的知识予以
回顾并加以认识与
提高.
学得怎样?你认为你的表现
怎样?好在哪里?
案例5
《买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
历交流各自算法
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星期六,淘气
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
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
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
你能帮他解决吗?
生:能。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出示课件:淘气在书店
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
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
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样列的?
生1:3.2+11.5=
生2:11.5+3.2=
师:为了
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
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
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
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生3:也可以直接列小数加法竖式。
3.
2
+11. 5
14. 7
……
(4)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真棒,
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
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
要对齐”?
学生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
位)上的
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
特点是化去小数点
,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
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
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
了。
(6)学生试着将小数加法竖式写一遍,师巡视指导
2、师出示课件: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3.5 12.6
27.9
+ 4 +3.2
- 1.2
3.9 44.6
2 6 7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
师播放课件: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
记本2.1元,一个文具
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
(1)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也就是14.7元。
案例6
教学目标:
3.2+11.5=14.7(元)
2)
3元2角 (3) 3.2
+11元5角 +11.5
14元7角 14.7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答:淘气一共花了14.7元。
〈买 书〉教学设计(二)
(
1、 结合买书的问题
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
交流各自的过程。
2、 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 训练导入:
1、出示练习题:
1元+2角 3吨+1克 1米+1千克
1米+18分米 3千克+500克 3厘米—8毫米
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什么?
3、 在这之前我们学过了那些数的
加减法?它们都有那些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整数
加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同学们对前面学过
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我们继续学
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买书)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
本《数学
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1)
通过读题,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
3.2元=( )元( )角
11.5元=( )元( )角
共有( )元( )角,或者等于( )元。
(3)
14.7元中14是怎么得来的?小数点和7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3和5(11
和2)不能相加呢?<
br>
(3) 共同研讨个人提出的不同做法。
2、
解决问题。
(1) 汇报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14.7元
方法二: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方法三: 元角
3.2
+11.5
14.7
(2)分析自己的解题方法,并说出自己做法的注意事项。
(3)相互学习,相互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拓展自己的思路。
(4)归纳解题关键:竖式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相同的数位一定要对齐)。
3、 根据上题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
贵多少
元?自己试着做。
三、 巩固训练
1、
第6页第2题。学生板演完成,集体订正。
2、 第6页第3题。
3、
第7页第3题森林医生。
四、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买书
4.2+11.5=14.7(元)
3.2元=32角
3元2角 元角
11.5元=115角
+11元5角 3.2
32角+115角=147角=14.7 14元7角
+11.5
14.7
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7
〈寄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
理小数加减计
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估算就能正确解决
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
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笑笑到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童话故事》3.4元,一本〈数学世界〉16.
5元。笑笑
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帮笑笑解决了一个问题,真棒
!她要把这两本书寄给同学
们阅读,以表示感谢。你们感到高兴吗?
生:高兴。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播放课件:笑笑到邮局寄书。其中《童话故事》需要邮费1.6元,《数学世界》,
需要
邮费12.4元。她一共需要多少元?
(1)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独立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样列的?
生1:1.6+12.4=
生2:12.4+1.6=
(2)师
:一共需要多少元邮费,你能估算一下吗?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
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小组
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问题。
汇报交流估算结果,解释估算过程,师小结。
(3)师:你能试着自己解答1.6+12.4吗?试试看。做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选择算法计算,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算法。
(4)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1.6+12.4的?
生1: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也就是14元。
生2:1元+12元=13元,6角+4角=1元,1.6元+12.4元=14元。
生3:可以用竖式计算。 1.6
+ 12.4
14.0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那你比较一下计算与前
面估算的差距,然后在小组
内说一说。
学生比较,小组交流。
师:在进行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师小结: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即向前一位进一。
2、师出示课件:这两本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你能试着解答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算法。
汇报计算结果,师小结: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
师:你能给我们学习的内容起个名字吗?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森林医生。
11.5 28.6
10
+ 2.7 + 2.7
- 3.2
13.2 1.6
7.8
2、用竖式计算。
1.8+4.5
6.1-3.8 20-3.6
3、超市购物。
师播放课件:小明跟妈妈到超市购物。。一条饼干3.8元,一包瓜
子2.5元,一盒薯片4.
6元,一包虾条0.8元。
(1)一包饼干和一包瓜子一共多少元?
(2)一盒薯片比一包虾条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
师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6+12.4=14(元)
(1)1. 6元=16角
(2)1元+12元=13元 (3) 1.6
12.4元=124角
6角+4角=1元 +12.4
16角+124角=140角 1.6元+12.4元=14元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案例8
〈 寄书 〉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
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
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
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星期天她到邮
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
br>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 探究新知。
1、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 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
少元?<
br>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分组讨论。
(2)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
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师巡视。
(3)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 12.4元=124角
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4=14元
1.6
+12.4
-----------
14.0
(3)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 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 展示做题情况。
12.4—1.6=10.8(元)
12.4
— 1.6
————
10.8
答:2包邮费相差10.8元。
5、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
br>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
数加减法的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 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
指名板演第8页第2小题,集体订正。
(2)
独立做第9页第1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2、 提高练习。
同桌讨论第9页第2题,找出错因,并改正。
3、 拓展练习。
独立做第9页的3、4、5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一)
〈森林旅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让学生综合应
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br>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喜欢到森林去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喜欢森林里的什么呢?
生:森林里有小草、大树、蝴蝶、蜜蜂,还有可爱的小白兔……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到森林去旅游吧!
二、合作活动,探究新知
(一)森林食品店。
1、师播放课件:我们先到森林食品店来,看一看这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明确图意。
师:下面我们以同桌为一组来做一个数学游戏。一人扮顾客
,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
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好吗?
师介绍游戏评分规则。
(1)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
(3)“顾客”
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
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
“服务员”额外加1分,“顾客”扣1分。
(5)在事先规定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
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
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2、学生按规则进行游戏,师巡视。
3、汇报游戏结果,师小结。
(二)纪念品商店。
1、师播放课件:看过了
森林食品店,我们再到纪念品商店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看
看图上有哪些纪念品?
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
师:你想买一些纪念品吗?这里面可是也有一些数学问题吆
!这一次同桌两人交换角色,
来做这个游戏好吗?在做的时候,同样要注意上面的游戏规则。
2、学生按规则进行游戏,师巡视。
3、汇报游戏结果,师小结。
三、实践活动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课后
完成)
四、评价小结,全面发展
师: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你的表现怎样?
师评。
〈森林旅游〉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为学生提供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关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同学们到森林里面去游玩,说说笑笑,他们来到
了森林食品店。智慧老爷爷
想考考大家。
二、实际应用
(一)智慧老爷爷想考考大家,要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购物,规则是:
1、两人一组
,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
题的任务。
2、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
,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
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
客”对自己的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
“服务”员额外加1分,“顾客”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
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二)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三)游戏进行完后,继续向前走,来到纪念品商店时,两人转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三、实践活动(课外作业)
1、找生活中的小数。
课下找一找自
己发现了哪些生活中的小数,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独特的发现,并在
交流课上与同伴说一说,感受小
数与生活的联系。
2、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
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向爸爸妈妈提出一些节省开支的建议。
单 元 检
测
一、填一填,只要细心,不会难倒你的。
1、0.50元是( )角
2、7.12元是(
)元( )角( )分。
3、9.60读作(
)
4、7元3角是( )元
5、8角5分是( )元
二、在○里填上“>”“<”“=”。
5.14元○5.20元
4元5角○4.50元 9.41○9.41 5.06○5.40
三、动物诊所,正确的在□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在横线上。
6.7
12.2 3.9 1 7.3
+ 1 -8.3 + 3
+ 1.4
6.8 20.5
4.2 3.13
□ □
□ □
四、列竖式计算,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
3.6+2.7 6.2-4.8
12.7+9
7-2.6
18.7-1.8 5.6+14.4
五、购物,相信你能行!
17.8元
3.6元 16.2元 9.9元
1买一把伞和一个娃娃一共要花多少钱?
2、买一个小泥人比一个圣诞老人便宜多少钱?
3、带20元钱,买布娃娃和小泥人,钱够吗?
4、带30元钱,可以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5、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
解答方法:——————————————————————————————
———————————————————————————————————
———————————————————————————————————
奖励题:
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
□.5>3.26
20.96<20.9□
二
对称、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技能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结
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
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北师
大版第六册12-26页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
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
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结
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丰富有趣的实例,
以直观现象让学生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从而感受到对称、
平移和旋转等现象与
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
要求图形(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
平移后的图形;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单元内容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因为这些现
象是图形变换(平移、
旋转和轴对称等)知识的基础和源泉,如果对这些现象缺乏充分
的感知和浓厚的兴趣,不仅导致图形的变
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学起来抽象、乏味,而且人也由于缺乏来自生活现
象的启示,而逐渐丧失想象
力和创造的灵感。
2、要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并形成技能
,必须加强在“做中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
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折一折,剪一剪”、
“移一移”、“画一画”和“做一做”等。
在做中学,能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
作逻辑能内化为心理的逻
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学,也有利于培养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
情感体
验。因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做中学”机会。
3、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图案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鼓励他们发现美;让
他们举办
图案展览,鼓励他们展示美;让他们尝试设计图案,鼓励他们创造美。只有对
生活中美的事物有健康追求
的人,才会有高尚、充实的精神生活,才会有乐观、积极的
生活态度。
四、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
、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
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
、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
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活动一:用手中的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讨论。(
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
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活动二:你能不能很快剪出
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小组讨论,看一看
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
2、认识对称图形
板贴展示学生剪出的图形。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吗?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因
为无论怎样折,两侧
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不是对称图形。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找一找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展示,让学生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在哪里?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
在它们中有许多也是
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哪个数字是对称的?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图形?
四、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课下交流一下。
案例二: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对称图形(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通过拼图,折纸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3、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各种平面图形
学生准备: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么?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就做拼图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让学生拼图游戏,感知对称图形
1、
拖动拼接,不改变图形大小
2、 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图片?
(1)学生描述选择拼图答案的理由。
(2)师板书描述中的关键词(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
让我们设想一下,若将这种图形对折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
4、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二)、举例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
生: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三)、剪
1、
小组讨论怎么剪。
2、 总结剪的步骤:折——画——剪
3、
动手操作。挑选作品粘贴。
(四)、对称轴的定义。
师:把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生:有一条折痕
师: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师:在自己剪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
三、巩固概念
1、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是,请说说对称轴在哪里。
2、
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
小组合作,数一数有几条对称轴
3、
欣赏,感受对称美。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
案例三: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能力目标:
1、使学生
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
间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子中形成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且和实际的图
形的左右方向
是相反的。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对称图片;教师:机灵狗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板贴)。它昨天下午要去看一
场五点半的电影,
可是每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
沛,下午就睡了个懒觉,一觉醒来,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到家中的镜子前化妆,巧
的很,它家的时钟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
一看,时针刚好指到5,吆,路
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
却已经关门了。
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半,怎么一下子7点多了呢?
2、小组讨论,为什么晚了?
生1:路上太慢了。
生2:时间看的不对。
3、师:时间到底对不对呢?镜子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1、活动一: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对称图片(美术字“王”、Α、8、喜喜),把镜子放在
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看一
看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2、活动二:
A、将镜子放置物体的一侧,摆一摆,发现了什么?
B、让学生用右手遮住自己的右
眼,照着镜子看一看,说说镜子中的你是用哪只手遮着
自己的一只眼睛?它在镜子中是左眼还是右眼?<
br>
3、你发现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
A、小组交流
B、汇报总结:镜子中看到的物体与原物体是对称的,但左右对称。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机灵狗当时看到的是几点?
教师板
画时钟的对称轴,使学生明确:左右所指时刻不同,时间不同。当时镜中的时针
指着5,实际镜子外的时
针是指着7,当时已经7时了,因此机灵狗晚了2个小时。(可
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到正确时间)。<
br>
2、师:如果我们来看一片树叶,会怎样呢?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的第1题。
(再次使学生体会:镜子内外,左右错位,而不是上下错位。)
四、拓展练习,提高认识
1、师:如果机灵狗想从镜中看时间,在镜中几时才不会晚了看电影呢?
(让学生探讨:实际的5时,在镜中应当是几时,再次体会左右错位)。
2、讨论:
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
能用镜子作哪些事情?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课本18页的第2题及实践活动。
附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镜子内外,左右错位
案例四: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 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
17
“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
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 完成P
18
“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
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五、教学反思:
案例五
《平移和旋转》教学与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1页的内容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
别这两种常见的
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
数学素质。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并能正
确地在方格纸上
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具准备
“看一看”的图片,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去过雪山游玩吗?那里有哪些游乐设施?(滑草、飞龟、遨游太空……)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过运动的?(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二)探索新知
1、投影片出示课本“看一看”中的四幅图。
1同桌互相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画面?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并用手比划一下。
2全班交流。
3小结:缆车、国旗的运动都是平平直直地走而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风车
的运动是在固定
地转动。
4让生上台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
5让全班学生用手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
小结:我们把像、缆车、升国旗这样的运动成为平移。(板书:平移)
6让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做平移运动。
7让生动手演示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运动。
小结:我们把像螺旋桨、风车这样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8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做旋转运动?
2、判断平移、旋转运动。
1出示课本第19页的“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判断,在书上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
雪撬、火车的运动是平移;
转盘、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
2做一
做:先做一个平移运动,再做一个旋转运动,让同学先在小组内做、交流,然后
每组推荐一人做给全班看
。
3、出示课本20页试一试。
1移一移,说一说。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向下平移了几格。
2填一填,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蜡烛向右平移了 格。小鱼向
平移了
格。
3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某一点移
动了多少格。(先让学生
试着说一说,最后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0页“试一试”的(3)。先让小组讨论,找学生到黑板演示。
2、让学生做课本21页练一练1。
3、让学生做课本21页练一练2、3题。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
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像升降电梯、收害机这样的运动就是平移,
如果一个物体绕一个固
定点转动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还有很
多,希望大家平时注意观察,把收集到的
与同学分享。
案例六
《平移和旋转》教学与设计(二)
教学内容:对称图形(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9—20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
的现象。
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校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在
数学上我们把这一运动现象叫“平移”。缆车沿笔直的索
道滑行也是平移。还有另一种运动方式叫“旋转
”。如:风车迎风旋转,直升飞机起飞时
的螺旋桨运动等。
二、探究新知
(一) 说一说
1、
独立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2、 全班交流
师可适时问一问:为什么这一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3、
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a小组交流
b全班交流
(二) 做一做
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1、小组进行 2、选好的全班做一做
三、拓展练习、运用
1、 移一移,说一说。
2、
填一填。
3、 画一画。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案例七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课本第23~26页的内容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设计中
的广泛应
用,并能应用这一知识创作自己喜欢的图案。
2、使学生通过欣赏身边熟悉
的图案,感受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通过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进而激发学生创
作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使学生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到数学中蕴
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健康
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会到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准备
各种图案,不同规格的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第23页的四幅图:
1、你们知道这四幅图吗?他们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甲:第一幅图是紫荆花图案,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学生乙:第二幅图是奥运五环图,它代表世界的五大洲。
学生丙:第三幅图是我国的风筝图样——燕子。
学生丁:第四幅图是一个美丽的圆形图案,可以应用于织毯、绘制陶器等方面。
2、这些图案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甲:美在它们组合很有规律。
学生乙:美在它们都有相同的规律。
学生丙:美在都是通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图形。
3、导入新课。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体会图案中的平移和旋转。
(1)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2)集体交流。
“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得到的。
“奥运五环”可以说是由一个圆环平移
后得到的,也可以说是绕圆环的交点经过多次旋转
得到的。
“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图形图案,可以说是每朵花绕圆的圆心旋转后得到的。
(3)上面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
“奥运五环”、“风筝”图、“圆形图案”都是对称图形。
(4)拿出你收集到的图案,在小组里说说,它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动手设计、绘制图案。
(1)打开课本第25页,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画,然后与伙伴交流、分享。
教师:注意发现有创意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赞赏。
(2)完成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可合作完成。
教师:(同上)
(3)完成课本第25页“实践活动”的第(2)题。
<
br>教师: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从伙伴中得
到启发。<
br>
(4)动手制作“雪花”,课本第26页的第(1)题。
(5)动手制作“装饰物”,课本第26页的第(2)题。
3、作品展览、鉴赏。
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
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
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
(三)练习巩固
1、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2、下面的图形是旋转得到的画“○”,是平移得到的画“—”。
( )
( ) ( ) ( )
3、课本第24页的第2题。
4、下面的图形都是利用我们学过的平移
、对称和旋转的知识设计的图案,请你把它们
补充完整。
5、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四)课堂小结
平移、旋转和对称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
到其它领域,希望
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案例八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3--
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图案或图案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淘气和笑笑星期天去科技馆看美展,
发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出示图案或图片),咱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探索新知
1、 欣赏图案
出示一组图案或图案的图片
(1)出示问题:
①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
②上面哪幅图案是对称?
(2)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后,汇报讨论结果。
(3)总结: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些什么?
生:把一个图形重复出现很多次,会很漂亮……
生汇报:1和4是旋转得到的
2和3 是平移得到的
2、3、4都是对称图形
师: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设计图案
提供材料:
①P
25
页用树叶设计
②附页2中图4,用蝴蝶设计
③自选喜欢的图形,用纸剪一幅图案,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来
设计。(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绘制图案。
3、比一比
你认为谁设计的图案最美?美在哪里?相互说一说,选出设计较好的图案。
三、应用练习:
P
24
页练习题:
画对称图形中出现的错误可集体订正。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三 乘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
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整理书、电影院和练习
一四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学习
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结合具体情境
进行估算
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
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
br>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
的变化规
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
计算12×40,120×
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
12×40=12×5×8=?
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
的数学思想方
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
境,学习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
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
的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
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和灵活性;学
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
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
座位”是什么意思,
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
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
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
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
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
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
题。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
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
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
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
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
的促进个体
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
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
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
想”、“比一比”、“练一练”、“算一算”等一
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
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br>
3、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
化。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找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
是整十数的乘法计
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
结果后面
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
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
道题的结果是5、50
、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
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
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
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
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
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
算式: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
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
明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师
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生2:50×10=50×2×5
=100×5
=500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教师
要
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
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
(2)出示第2、3组算式:
3×2= 12×4=
3×20= 12×40=
30×20=
120×40=
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
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
3×2=6 12×4=48
5×10=50
3×20=60 12×20=480
50×10=500
30×20=600 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小结:因数是整十
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
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注:可由学生代
表完整表述]
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
1、尝试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27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要求: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
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
要求: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
b.绘制统计表、计算。
c .交流、订正。
2、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1、3、4题。
第1题:开火车口算填表(可用投影)。
第3题: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
第4题:独立解答,交流
汇报。(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尝
试一下。)
3、数学游戏:接力竞赛。
完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评选优胜组。
[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4、拓展练习:完成课本第27页第2题。
( )×( )=800
( )×( )=1260
看谁写得最多。
四、升华提高。
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进
步表现在哪里?你
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你的疑问是什么等等。
板书设计:
乘法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教学反思:
案例2
《找规律》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找规律(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7--
28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
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行乘数是整+数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淘气和笑笑星期六去儿童乐园玩,走到公园门口,发现门口上贴着一张启事:只要
做出这几组题,
儿童就可以免票,淘气和笑笑乐了,你们能和淘气、笑笑一块做吗?(出
示图片):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计算
3、
交流:①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生1:10个50想加,它就是500
生2:因为50×10=50×2×5 所以等于500
生3:也可以只用十位上的5乘十位上的1,再在结果后面添2个0。
②同桌互相解释30×20 12×40 120×40的计算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生1:在做这样的题时,末尾的0可不看,算出结果来再添0。
生2:只看不是0的那些数,乘出来后有几个0添几个0。
生3:我们发现的规律和他们几个一样。
4、小结: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生:两个步聚:先口算15×3=45,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也就是150×30=4500。
三、应用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2题
抽查学生是否掌握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乘数
乘数
积
30
10
20
30
27
20
50
30
26
30
18
50
3、看谁写得多。 ( )×( )=800
( )×( )=126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案例3
《整理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
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1、口答:开火车口算:(出示题卡,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200×50=
2、生生互考互评:由学生出题考同学。(给出一定要求,考题自定)
(进一步提高学生注意力,计算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3、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投影出示)
2 3 5
8 1 6 5
× 3 × 4
× 6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小组合作,解疑探知。
每层14本
导入谈话:
二年级小图书员王红同学在图书室帮老师整理书时心里产生一些问题,请同
学们猜想一下什么问题呢?<
br>
1、学习例题:
请看挂图:
(1)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鼓励
学生去发现问题。可把问题写在黑板一边)
(2)出示王红的问题(贴出)
(3)探索估算。
1)谈话:王红同学自己没有得出答案,同学们能不能帮她解答呢?有没有信心?
2)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巡视并个别帮助。
4)学生汇报列出算式,师板书:
14×12 或者12×14
(估计学生没有困难)
肯定两种算法都可以。
5)探讨算法并交流:
a观察算式特征(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b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
c分组讨论。
要求:
不用笔算,用估算的方法找出大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把12看成10,把14看成15,
10×15=150 大约是150本。
或把12看成10,14×10=140,
结果应不大于140。(也可有其他方法)
d进一步提出问题:“那150本书放得下吗?”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局限性
,必须进行精确的计算,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一般算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探索笔算
1)独立探索;2)小组交流(也可同桌,也可是小组4人,
也可自由组成最好的合作伙
伴进行);3)汇报结果。可能出现:
生1:14×12=168
14×10=140……………………10层放几本
14×2=28………………………2层放几本
140+28=168……………………12层放几本
生2: 12×14
=12×2×7
=24×7
=168(本)
生3: 14×12=168(本)
1 4
×1 2
2 8
1 4 0
1 6 8
4)学生边展示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自己的想法。
5)三种方法都展示之后,提
出:哪些地方和你想法相同?哪些地方你没有想到,你能
理解吗?进而指出新的方法(生3),让同学介
绍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鼓励。
6)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0………………14×10
(可点明:0可省略不写,但要强调数位对齐)
1 6
8………………28+140
7)回顾概括新方法。
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试一试”中的题目。
以摘“
” 形式完成,指名板演。
2、提高练习。“争夺冠军”,教科书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把全班学生分2
组,老师每次出一题,哪边回答正确的学生胜出1分,累计得分最多组
夺冠(也可以给一个基础分)。<
br>
3、应用练习。
(1)课本30页“练一练”第5题。小组合作探讨。
要求:先独立计算,然后再探
究、交流。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2)解决前面同学
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师巡视辅导)
。
4、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1)师生自评。谈谈自己做得比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评价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2)学生互评。谈谈老师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诚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今后学习
的方向。
(3)教师点评。对同学的表现做简要点评,力求准确、公平。
板书设计
整理书
情景图
2
3
4
14×12=168(本)
1 4
× 1 2
2 8 …………14×12
1 4 0 …………14×10
1 6 8
…………28+140
问题1
问题2
学生问题1
答:一共168本。
教学反思:
案例4
《整理书》教学设计(一)
沂水实验一小 刘文
教学内容:整理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29--
3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分”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
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是重点,理解两位数乘法的
算理是教学难点。
教 具:“整理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
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
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
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
题)
二、探究新知:
1、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列式18×11=
师:用估算的方法算一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200
……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