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1第2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doc

温柔似野鬼°
672次浏览
2020年09月22日 02: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牡丹江大学地址-加拿大留学论坛

2020年9月22日发(作者:于采章)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第2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
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
和情感,敢于 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
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给出思考,(算一算,试一试)能否用估算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 学生不用
笔算,只能估算)
(1) 4x=24
(2) x +1= 3
(3) 46x=230
(4) 2500+900x = 15000
方程(1 )(2)的解可以观察得到,但是仅靠观察解比较复杂的方程(3)(4)就比较困难.因此,我
们还要 讨论怎样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1


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式子是等式吗?
(1)x-2=4
(2)1+2=3
(3)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 右)边的式子叫做
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讨论等式的性质吧!
1、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与右边。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引入新课)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概括,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3、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说出式子,教师板书:
等式性质1:如果a=b 那么 a±c=b±c
等式性质2:如果a=b 那么 ac=bc
2


如果a=b(c≠0)那么
ab


cc< br>4、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抽
象到具体 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性质进行等式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为什么?
(2)从x=y能否得到
xy
= ?为什么?
99
(3)从a+2=b+2能否得到a=b?为什么?
(4)从-3a=-3b能否得到a=b?为什么?
2、例1,例2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 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可照应开始提出
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等式性质的用途。
例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4=x-6
解:(1)两边减7,得x+7-7=26-7
于是 x=19
(2)两边同时加上6,得-4+6=x-6+6
于是 x=2
练习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1)
(1)x-5=6 (2)x+4=9 (3)y+7=-1
例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y
= -1
3
5x20

解(1)两边同除以-5,得
55
(1)-5x=20 (2)
于是 x= -4
y
(2)两边同时乘3,得
313

3
于是 y= -3
练习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2)
3


(1)3y=-2 (2)-0.3x=12 (3)-
2
y =12
7
3、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变为 x = a(a为常数)的形式。
3、通过巩固练习,全面检查本节所学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习题3.1 4



4

赣江学院-三年级观察作文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我的梦想演讲稿


朱生豪情书-新学期手抄报内容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领导干部述廉报告


焦作事业单位招聘-竞赛总结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雷锋英雄事迹


三峡翻译-对话作文


新马泰旅游攻略-解读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