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教案含反思
雷锋精神征文-重阳节几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现
有学生44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
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
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
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
差,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
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
手,中等生能积极学习,后
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
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
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
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
数的加法和
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
统计图,数学广
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
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写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
富、关
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体
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
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既注意体
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
富性和发展性。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
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
生的数感。
<
br>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
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6.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
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
一
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
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
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
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
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
特点给三角形分
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
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
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的意识,初步形
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2.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3. 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4.
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
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
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
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
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
活动中学习数
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
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
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
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
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
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
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
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
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
生活
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
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
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
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
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
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
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br>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
生的经验与
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开放性的
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
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
现新理念,又注意
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
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
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
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6.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
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
课时安排
一、 四则运算(9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6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3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4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5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4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7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三角形(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2课时左右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5课时)
小管家......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时间
2月24日—2月28日
教学内容 课时
备 注
3
2
2
2
3
1
2
3
2
2
3
1
1
2
1
2
2
2
2
1
2
1
2
1
3
1
3
2
2
2
2
1
4
1
5
5
机动1
机动1
清明节
机动2
机动1
五一节
四则运算(例1 例2 例3)
四则运算( 练习 例4 )
四则运算(例5 例6)
3月3日~3月7日
四则运算(例6 练习)
方向与位置(例1 例2练习 )
3月10日~3月14日
方向与位置(例3)
方向与位置(例4 练习)
3月17日~3月21日
加法运算定理(例1例2例3)
乘法运算定理(例1~例3 )
3月24日~3月28日
练习 简便计算(例1
例2 例3 )
简便计算(例4 例5 练习)
综合运用:营养午餐
小数的意义
4月7日~4月11日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读写 练习
4月14日~4月18日
小数的性质(例1~例3 )
小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
4月21日~4月25日
小数点的移动
3月31日~4月4日
4月28日~5月2日
小数点的移动 练习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生活中的小数
十一 5月5日~5月9日 整理与复习
三角形的特征(例1~例2
)
三角形的特征(例3)
十二 5月12日~5月16日 三角形的分类及内角和 练习
图形的拼组
十三 5月19日~5月23日
十四 5月26日~5月30日
十五 6月2日~6月6日
十六
6月9日~6月13日
小数的加减法(例1 例2)练习
小数的加减法 例3及练习
小数的加减法
例4及练习
整理与复习
统计(例1 例2)
统计练习
数学广角(例1
例2例3)及练习
综合运用:小管家
端午节
十七
6月16日~6月20日 期末总复习
十八
6月23日~6月27日 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
素材
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
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
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
题,并且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象“2
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
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
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
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
学整理四则混合
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
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
列的情境串,引
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
及整理混合
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
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
运
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五、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
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
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
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指名回答)
72-12=
47+36= 64+27=
158-19= 48-21=
64+33=
2、笔算。(指名板演)
647+258=
925—146=
二、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愉快、短暂的寒假生活结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
开始新的学习。
1、出示书本情境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
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你们根据图中所给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
题,并给出了正确的解答。
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共同回到滑冰场,看看那里的情况。
2、出示例1.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应怎样列式计算呢?(先小组交
流,再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反馈交流。(指名汇报)
方法a.72-44=28(人) 28+85=113(人)
b.72-44+85
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上到来的85人,
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5)两种方法的对比。
这两种方法从思路上无论是分步列式还是综合算式,
都是解决
加、减两步运算的问题,而加、减在数学上属于同级运算,那么综合
算式中只含有同一
级运算加、减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加、减
法的混合运算
顺序。(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6)计算:72-44+85(指名板演)
运算过程:72-44+85
=28+85
=113(人)
7、抢答:36+54-57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8、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
么共同点?
都是加减法混合运算。都是先算前面的一步,再算后面的一步。
问: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
的顺序计算。
三、拓展提高
72-36+28
=72+28-36
=100-36
=64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适当调
整算式的运算
顺序(把题中数前的运算符号一同“搬家”)。
注意:在递等式计算中,没参加运算的数要连同前面的运算符号
一同抄写下来。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五、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72-44=28(人) 72-44+85
28+85=113(人) =28+85
=113(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学们自始至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冰天雪
地”的出现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
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
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学习
方式,学生通过应用
所学的知识得到答案。是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4页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
运算顺序;
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
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除法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指名回答)
25×4= 210×6=
36÷4= 124÷4=
2、提问: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指名回
答)
二、新授。
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
人?
1、“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怎样预计6天要接待多少人?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并各自列出
综合算式。
指名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式。
方法:a.先算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出6天接待的人数,
列式为987÷3×6
B.先算出6天里有几个3天,再求出6天接待的人数,列式为 6
÷3×987
这
两个综合算式分别只含有乘除法,那么只含有乘除法的同级混
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又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只含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板书:乘除混合运算)
3、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两道题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计算的顺序。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
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板书 987÷3×6
=329×6
=1974(人)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
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
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
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
来的2倍。
板书:6÷3×987
=2×987
=1974(人)
总结归纳计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三、拓展提高
72×36÷8
=72÷8×36
=9×36
=324
在计算只有乘、除法的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时,为了计算简便
可以适当调整算式的运算顺序(把题中某数前的运算符号一同“
搬
家”),结果不变。
四、巩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1题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五、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同级运算的运算
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
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
生的口算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
加强。
第三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
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法
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
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两步计算的方法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指名板演)
64+28-45
72×4÷12 186÷6×4
2、加、减法混合和乘除法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呢?(指名回答)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
法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如
果在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板书课题:有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
运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
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从图画上你观察到什么了?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
答)
2、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所列的综合算式。
方法:a、24+24+24÷2
b、24×2+24÷2
3、以上两种算式各表示的意义是怎样的?小组交流讨论,弄清
算式每步表示什么。
①方法a、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
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②方法b、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
用24÷2;
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4、根据算式的意义,你认为这两道算式应
怎样计算?组织学生
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试算。指两名学生板演试算。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5、根据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你知道有加、减法和乘、除法
的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吗?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后算加、减法。
6、出示问题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①理解题意:找回的钱=已付的钱—买3张成人票的钱
②列式 100-24×3
③明确计算过程
根据算式的意义,先算乘法求出3张成人票的钱,再算减法求找
回的钱。
④解答
100-24×3
=100-72
=28(元)
三、巩固练习
1、计算582-18×10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2、计算68×10+582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3、P7做一做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含有两级运算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
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列
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
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
出哪一部分。学生在
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
也可以
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第四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4,第11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
顺序。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指名板书,并说出运算顺序)
270—180÷30 24÷8×2
132—24×3 129+98÷14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该怎样的顺序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
括号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有
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
0位。如果每30
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讨论:怎样计算要多派几名保洁员?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
3、方法:(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
30算出下午需要派
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
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说一说两种算式的意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回答)
5、讨论:为什么算式(2)中270—180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明确;要先计算
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位游人,所以必须先计算270
—180。如果不用括号,算式就应先算180÷3
0,与解题思路不一致。
因此要先计算270—180,就必须用括号将其括起来,表示应先计算
括号里面的算式。
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外面的。
三:巩固练习。
1、P11“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先口
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
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3、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
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
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4、练习二第3题
: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
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
出式子,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解决实
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例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同时掌握有括号的
混
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握括号
的用处。
第五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课本第11页例5,第1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能准确地计算较
复杂的三步试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中,小括号内含有加、减和
乘、除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
能规范地用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20+30÷3 90÷30+3 12×3+4
120÷3×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指名回答)
150—100÷5×4
(43+57)×(38—31)
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
法,要先算乘、
除法,后算加、减法;含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前面
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几种类型的四则运算的运
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
顺序。(板书课题: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2、提问:这两道题中各含有哪几种运算?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
3、计算。(指名板演、改错)
4、小组交流讨论。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结论:相同点:①参与运算的数相同;②运算符号相同。③数和运算
符号的排列顺序相同。
不同点:①第一小题有小括号,第二题没有小括号。②两个小
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第一题先求差,再求积,最后求和;③第二小题
先求积,再求和,最后求差;计算结果不同。
强调:在计算中,运算顺序很重要,计算时要按照正确的运算
顺序进行计算。
5、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2)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
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
法。(板书)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1-111÷37)×5
1000-(280+650÷13)
(95-19×5)÷74
(270+180)÷30-15)
2、张老师要批改5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22篇。如
果每小时批改9
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
法。(板书)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
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
顺序是从左往
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
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
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
第六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2、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100+0= 0×78=
154-0= 0÷23= 128-128=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 147×2—26
二、探究新知。
1、回忆。0的意义?你了解哪些有关0的运算?
①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②全班交流。
2、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5×0=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0÷5=0
3、质疑。
(1)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①引发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
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商不论等于几,与除
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
2:讨论“0÷0”,它的结果是多少呢?①0÷0=0②0÷0=1(相
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
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也
就是说,“0÷0”的结
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
要么有无
数个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随堂练习
1、脱式计算
400+612÷12×4
118+153÷17×9
480-(32+32÷4)
(374-265+238)×6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5×0=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0÷5=0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
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
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
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
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
第七课时 四则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7-14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运算能力。
2、通过正确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混合运算。(指名板书)
630÷9+8= 45+8-23= 43-(23+17)=
100×(2+3)= 60÷(2×3)= 50+100÷2=
2、把下面各组算式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指名回答)
12×4=48 6×7=42
48+42=90 综合算式:
24÷3=8 108-8=100
100×5=500 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7题可
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
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
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
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9题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10题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
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11题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
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
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14题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
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三、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练习课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情景,巧妙地本节课知识重难点贯
穿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大部分学生
都能很
好地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
有发
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
步式题。
2、让学生
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
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
成认真审题、独
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
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下面来总结一下都学
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板书:
知识网络图
四则运算: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没有括号的
两、三步算式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
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四则运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0,结果得原数
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得0。
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二、典型例题
沟通联系
例1.
74+
100÷5×3
学生计算后思考:
①先算一算?
②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除法、乘法,再算加法。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除法,
仍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学生计算后思考:
①先算一算?
②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乘法。
总结: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小括号里面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
乘、除,后算加、减。(或者说先算
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
算)小括号里面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当从左往
右依
次计算。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1.口算下面各题,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
(2)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
);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
不能做除数。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一头牛重48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牛的6倍,一只大象
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
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
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谁再来说说刚
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计
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
地方?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
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
意识,
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
图上
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
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
路线图。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
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
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
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
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
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
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内容:课本P17~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条件正确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练习。(指名回答)
(1)◎在★的(
)方向上, ▲ ◎ □
○ ★ ☆
★在◎的( )方向上。 △ ◇ ●
(2)△在●的( )方向上。
(3)★在( )的正北方,( )在★的正北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他们在干吗?(定向越野运动)
(2)你知道什么是公园定
向运动吗?(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
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
(3)你们想
去参加定向运动吗?如果你想去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首
先就必须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样才能赢得比赛
。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2、教学例1
(1)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关于位置与方向的哪些知识?(指名回答)
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示)
引导:位置是相对的,要指出一个物体的位置方向,必须以另一个物
体作为参照物。
(2)出示例1情境图。
①小组讨论。
定向运动从起点开始,首先从起点到1号检
查点,因此要想知道1号
检查点的位置,应以什么地方为参照物呢?
②要知道1号检查点的位置,应以起点为参照物。
板书:
·
③了解学生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号检查点的位置。
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位距离是不行的,要
同
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离起
点距离大约是1千米。
东与北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为什
么?
东与北之间的夹角是90°,1号检查点的位置还可以说成北偏东60°
小结:在说具体位置
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
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
与距离的确
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2、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知识理解得很好,可见,
在教学中随时调整好自
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融为一体,达到较好的
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
学生的主
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
生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第二课时 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内容:课本P19 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在图中正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图中正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回答)
1、停车场在广场的 (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
物体的位置,而
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如果给出物
体所在的方
向和距离,你能在平面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吗?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
物体的位置。(板书: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2:学习在图中标出建筑物的位置。
1、确定校园的四个方向;
2、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三处建筑物所在的位置都是相对校门而言,因此画图
时要以校门
为观测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图标。
3、用量角器确定建筑物的方向。
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上,将量角器的中心
与观测点重
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方向标的纵轴重合,以量角器所对正北方向
的0刻度线为起
点向偏东方向找35°的角,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图
书馆就在角的这一边所在直线上。
4、用刻度尺根据建筑物的方向、距离确定其位置。
(1)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
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
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如果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米,那么就要在
图上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上面写明50米。
(2)根据各建筑物到观测点的距离,用刻度尺确定其位置。
5、画出建筑物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6、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标出教学楼、体育馆的位置。
7、总结: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
法: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
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节课是给出地图,说出位
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出了方
向和距离,我们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五、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
画图还存在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
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
br>单位长度换算;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
表示出来;也有学生方向找错
。根据这些情况,在下次的教学时应该
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第三课时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例
3
教学目标:
1、在学会确定任意位置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应
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学会确定任意位置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具体关系:方向相反,角度相等,距离
相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量角器、直尺、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回答。(指名回答)
如果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那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如果老师站在正南方呢?(西方)那就可以说我们的位置关系就是相
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位
置与方向中的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
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体
会位
置关系的相对性。(板书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1、你能确定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吗?(学生不知道方向和距离所以说
得不准确)
多媒体展示:两地的距离
2、现在你能确定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吗?(只知道距离和大致方向,所
以还不确定)
多媒体展示:两地方位十字坐标和角度
3、现在谁来说说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的描述课件展示:
(1)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
(2)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4、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描述,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城市的位置是相对对方来说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三、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2、完成练习第1、2两题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
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
认识,并进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
中让学
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正确正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出示课件,指名回答)
2、看图描述路线图。(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4
1、投影出示主题图。
2、观察主题图。
3、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4、小组合作: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5、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6、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 ) 偏 ( ) 度方向走 ( ) km到点1,
再向(
)偏( )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 )
km到终点。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做一个定向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方位知识,不过,
真正的定
向运动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无畏的精神。在平时,我们要加
强锻炼,等你觉得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就可以
参加这样富有挑战性的
刺激的活动了。
四、巩固练习
1、反馈做一做
2、完成练习四第3题
3、设计一个小小动物园。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描述并绘制简单路线图
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出错的
地方主要是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今天,上本节内容时,先
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对
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
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
的,通过
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让学生先尝试说(先
请优秀学生说,
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然后结合学生的
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
为主轴,对正确
评点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
灌,学生处
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间的位置、方向和距离。
2、会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说一说。
①早晨起床,面对太阳,说一说身边的方向。(指名回答)
②下午放学,面对太阳,说一说身边的方向。(指名回答)
小结:我们的位置不同,方向也不同。
2、量一量。
以学校升旗台为起点,分别量
一量大门、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
食堂分别在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在作业本上画一画、量一量
,
然后交流)
二、指导练习
教材练习四第3题。
1、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每1厘米代表200米,路线图是从小玲
家道商场,再到书店。
2、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小玲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完
成下表。(小组交流,填空
)
3、小玲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板书:(800+400+400+800)÷(15+7+8+18)=50(米分)
三、提高训练
练习第4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①动手画一画,量一量。
②比较区别。
③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确定位置基本能说出确定
位置的步骤,但在确定角度是部
分学生还有一定困难,角度不能很好找出,到底是什么偏什么掌握不太好,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
换律
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
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
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
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
定律的大量
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
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
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
出运算律。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采取的措施: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
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
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40+56= 56+40=
88+12=
12+88= 56+34=
34+56=
2、引入新课
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
算中,还有
一种什么变,什么不变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
就要进一步学习
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
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1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2、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1、40+56=96(千米) 方法2、56+40=96(千米)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两种算法都是求一天骑了多少千
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
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5、板书:
40+56=56+40
(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6、举例说明。举例:23+35=35+23
15+46=46+15
541+255=255+541
7、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讨论:上面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
加法的什么规律?
①相同点:每组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加,结果
都相等。
②不同点:每组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的两个加数都交换了位置。
③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的概括的内容,整理板书)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8、分组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9、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
p>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
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
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
学生自己探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
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
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运用加法结合律是计算简
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指名回答)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数。(指名回答)
20+34=()+()
36+()=65+()
2、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
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
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2、理解题意。
(1)了解题中所给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3、尝试解答。(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板书)
方法一、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88+104+96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4、讨论:这两种方法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5、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8+104)+96 =
88+(104+96)
发现:两种算法运算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一样。
6、验证规律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①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
论)
②指名汇报,归纳总结。
总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7、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板书:(a+b)+c=a+(b+c)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学生讨论回答)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2)雄城商场1
—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
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
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俄日主要方
式。
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主动学数学,进一步促进了
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根据运算定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6+72+28=56+( + )
549+37+263 = ____+(____ ○____)
3、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
用这些定律,有时使我们的
计算更加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
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
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板书:115+132+118+85)
想一想,算一算,怎样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
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
指名说一说,找出最简单的算法。
板书: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在上面的
计算过程中,哪些步骤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有
什么好处?(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把符合下面要求的算式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10+30)+50=10+(30+50)
(2)20+30+40=20+40+30
(3)a+40+60=40+60+a
(4)30+(50+b)=(30+50)+b
(5)30+40+60+90=30+(40+60)+90
(6)20+30+80+70=(20+80)+(30+70)
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是(
)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的算式是( )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8+75+12
6+7+3+4
425+14+186
245+180+20+155
75+168+25
67+25+33+75
3、P30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六、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利
用知识的迁移,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
学生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节课学生注
意力都是高度集中。教
学时,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引
出定律,为新课铺垫。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
了学生的
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第四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答:(指名回答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二、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
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
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
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
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
米
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3)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
加法交换律把75和
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4)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147)(23+47)+56=23+(□+□)654+
(97+a)=(654+□)+□
(5)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
+30+40=10+(20+30)+40
(6)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7)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
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
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运用简便算法对于计算
的好处,计算速度快并且准确率得到提高。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课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
便运算。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指名回答)
45+56=56+() (25+49)+51=25+( + )
a+b=b+() (a+b)+c=a+( + )
2、加法运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各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
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板书:
乘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1)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图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教学例1.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分析数量关系。
(3)想一想:怎样计算呢?(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4)指名汇报。
列式1:4×25=100(人)
列式2:25×4=100(人)
(5)提问: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要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也就
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乘法是一种什
么运算?(乘法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6)引导观察,对比算式,探索规律。
4×25=100(人)
4×25=100 25×4=4×25
发现: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7)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8)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10)我们在原
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
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
用了乘法交
换律。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125×2
=10×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
性、学生的亲历性,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
探索,
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在课堂上给予学
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
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5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课本34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好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旧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指名回答)
15×16=16× 60×a=a×
25×7×4= ×
×7
2、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并进行了应用练习,之前我们也<
br>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加法有结合
律,乘法会不会也有乘法结合
律呢?(有)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乘
法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析解答。
(1)方法一:先求一共种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水的桶数。
25×5)×2
=125×2
=250(桶)
(2)方法二:先求每组浇水的桶数,再求25个小组共浇水的桶数。
25×(5×2)
=10×25
=250(桶)
3、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1)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乘;三个数都是一样;乘积相同。
不同点:方法一是用25和5的乘积与2相乘。方法二是用5与2的乘积与
25相乘。
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25×5)×2 =
25×(5×2)
4、质疑。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5×4)×22=25×(2×22)
(15×6)×10=15×6×10
(12×25)×4=12×(25×4)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
回答)
5、汇报总结:(指名回答)
三个数相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如何表示:
(指名回答)
板书:(a×b)×c=a×(b×c)
三、拓展提高。
板书:37×25×4
观察思考:怎样计算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指名板演)
37×25×4
=37×(25×4)
=37×100
=37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
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
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
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说出计算过程,运用什么计算定律)
25× 47× 4 50× 26× 4
2、投影出示:(1)(6+
4)× 5 6 ×5+ 4× 5
(2)(8
+12)× 4 8× 4+ 12× 4
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组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相同吗?(不同,但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
符号连接?(等号)
板书:(6+ 4)× 5 =6 ×5+ 4× 5
(8 +12)× 4
=8× 4+ 12× 4
观察思考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
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出示例3.
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3、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
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
表示25个小组一共 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
共有多少人了。
4、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5、两种解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
人。
所以: (4 +2)× 25=4 ×25+ 2 ×25
想一想:
25 ×( 4 +2) 25× 4+25×2, 里应填什么
符号?
6、归纳定律:
①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②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
(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7、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板书:(a+b)×c=a×c+b×c
8、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 + ×
8×47+8×53=( + )×
3×6+6×7=(
+ )×
8×(5+9)= × + ×
2、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26个,每
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
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
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
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
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
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
律概念。
第7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六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
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
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指名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指名口算)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
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
应用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
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
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
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
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
乘
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
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
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
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
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
,符合
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2、多练。
针
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
第8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计算加法、减法的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加、减法计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20-13= 27-3-4 109-9-10
75-12-13
质疑: 109-9-10
,你是怎样计算的?75-12-13你又是怎样计算
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在计算时,总是希望计算的又快又正确,而方法就是运用简
便计算方法计算。除了我们已经学习的方
法外,数学还有其他的简便
方法,你们想学吗?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情境图。
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教学例1.
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①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相互
交流)
②指名汇报:
方法一:还剩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还剩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
还剩的页数=总页数-今天看的页数-昨天看的页数。
234-34-66
=200—66
=134(页)
3、比较方法的不同。
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减的方法不同,结果相
同)
你认为那种
方法简便?为什么?(计算时首先要看数的特点,如果减
去的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那么就选择
用第二种方法;如果
减去一个数后,能得到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选择第三种方法,交换
位置。
)
4、板书:1035-497-203 1035-497-235
5、学生举例。
6、总结规律。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 +
)
184-58-42 = 184-( ○ )
1789-(789+238)= 1789 -( )○ ( )
286-37-42-21= 286-(37○42○21)
(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对减法性质的理解)
2、计算:
528-53-47=
545-167-145= 574-74-200=
469-158-27=
678-(278+123)= 1587-(421+79)=
289-45+55=
470-254-46= 672-36+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
问题。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 234-(66+34) =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它们的和。
a-b-c=a-(b+c)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简便算法的灵
活运用,学生通过解决例题容易
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以前所学的四则运算顺序来计算不是简便算
法,所以在此我对例题进行了一个变式,改了例题中的数据,从而让
孩子明白在选择简
便计算的算法之前要注意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
这一设计让我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9课时: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计算、观察
和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
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合理、灵活
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算式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计算
方法。
教学重点:简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种算法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感知“凑整”
1、把上下两行中两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1597
263 317
37 283 164 403
2、出示三个算式。
72+39+28 72+(38+28)
(72+28)+39
(1)观察、比较。你更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2)说明:“凑整”能使计算更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思想
来研究减法中的一些简便计算。板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二、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理解:“总价在100元左右”这句
话的意思?(只要接近100元,比
一百元多或少一些都可以。)
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56+31+19=106
31+19+24+74 19+24+56+99 24+56+31=111
方法二:先算四本书的总价,再减一本的价钱。
56+31+19+24=130
130-56=74 130-31=99 130-19=111
130-24=106
小结:从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解题策略具有灵活性。第
一
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
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
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
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第二种方法是四
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
情况。这种反过来
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很容易。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汇报:
方法一、从100元中依次减去每套书的价钱,即:100-48-47.
方法二、从100元中减去两套书的价钱之和,即:100-(47+48)
方法三、因为每
套书价钱接近且少于50元,所以可以把100元分成
两个50元去买每套书,再把买每套书剩下的钱加
起来。即:(50-48)
+(50-47)。
100-48-47
100-(47+48) (50-48)+(50-47)
=52-47
=100-95 =2+3
=5(元) =5(元)
=5(元)
比较三种方法:前两种是解题的基本方法,第三种方法是依据数的特
点另辟蹊径,
显得更灵活、更方便。
总结:解决问题时,要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的特点,采用最优策略,
使计算更简便、合理。
三、巩固应用 优化算法
1、我会填。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2、我能更快计算。
1184-68-42 5347一347一972
3576-133-67 1054-13-54
思考: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3、试一试,我能行。
(1)2864-37一42一21
(2)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4、我来当小医生。
(1)276-76+24=276-(76+24) (
)
(2)25+5-25+5=0 ( )
(3)384-(84+29)=384-84+29 ( )
(4)78+19-22=78+22-19 ( )
四、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五、作业:P425—7
六、板书设计
简算方法的多样性
一、方法一: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56+31+19=106 31+19+24+74 19+24+56+99
24+56+31=111
方法二:先算四本书的总价,再减一本的价钱。
56+31+19+24=130
130-56=74 130-31=99
130-19=111 130-24=106
二、100-48-47
100-(47+48) (50-48)+(50-47)
=52-47
=100-95 =2+3
=5(元) =5(元)
=5(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加、减算式中的简便运算。教材主
要着眼于通
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
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想
出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
特点的计算方
法。
第10课时
除
法 的 简 便 运 算
教学内容:课本43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
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会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2、复习减法的简
便计算。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
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除法算式中
又有什么
简便运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除法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板
书课题:连除运算
的简便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实物演示,感受深刻。
1.出示16个苹果。
提问:(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追问:(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
样列算式?请一位学生演示:
(1)
(2)
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
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拿出12根小棒。
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
份几根?
用两种方法列式。12÷3÷2 12÷(3×2 )
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可以)
(三)尝试解答,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3、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1)1250÷25÷5
=50÷5
=10(元)
(2)1250÷25÷5
=1250÷(25×5)
=1250÷125
=10(元)
4、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5、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6、小结规律
①观察比较两种算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③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④提问: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口算。(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
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提高练习
480÷(□×□)=480÷20÷6
750÷□=750÷25÷3
560÷□=560÷□÷□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a×(b÷c) a÷b÷c=a÷(b×c)
教学反思:
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
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
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
个数
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
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
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第11课时:乘除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
P44例4(乘除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运用简便算法解决实际。
教学难点: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名回答)
25×4×6= 7×8×125= 4×7×25=
(1)你是怎么计算的?怎样计算更简便?
(2)小结:几个数相乘,有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
更简便。
2、我来试一试。(指名回答)
25×24 56×125
28×25
(1)联系上题,你能想办法很快地得到结果吗?
(2)交流:怎样计算更简便?
(如25×24:可以25×20+25×4;25×4×6;25×8×3)
(3)小结:
乘法中,有时可以利用拆分的方法把一个因数拆分成可
以简算的几个因数,从而更简便地计算。
我们前面学习了各种运算的简单便计算方法,运用这些特殊的方
法,使我们的计算又对
又快。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通
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解决问题的
方法。(板
书课题:乘除法的灵活运用)
二、创设情境 展示算法
1、导入。
仔细观察主题图P44,你从这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
些问题?
2、展示并整理问题。
(1)提出问题:①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②买羽毛球一共花了
多少钱?
③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3)出示问题: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自主解决。
(1)独立计算。(2)展示算法。
方法一:(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
探讨方法(3)的算法。
因为25×4=100,可以先把25扩大4倍凑成100,要使积不变,
应把12缩
小4倍。即“=(12÷4)×(25×4)”。师生共同推导出“=12
×100÷4”。
举一反三尝试。32×125 (要求学生了解利用这种简算的特殊性)
(3)交流、比较。
你喜欢哪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独立解决问题④(32×25)。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算更快?
(3)试着继续解决其他的问题。
(4)小结:在乘法中,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拆分运
用乘法的
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也可以用先扩大再缩小的方法,达到简算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 拓展提高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简算下面各题。
(1)234×25×4 (2)37×2×125×25×5×4×8
(3)125
×32×2×25×5
2、合作学习:我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
(18×2)×(24÷2)=
(105÷5)×(45×5)
=
3、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很快算出4444×25的得数吗?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板书设计:
乘 法 中 的 简 便 计 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
一单元都快学完了,总感觉到学生学得
不是十分理想,寻找了一下原因,可能是与让学生主动思考的少,
被
动接受的多,所以学生有的题是死记住的,不能够灵活运用。
第12课时:乘加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5例5(乘、除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变式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全体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指名板演。)
127×5×20 150×24 125×25×8×4
2、交流计算简便的方法。(指名回答)
我们前面学习了各种运算的简便计算方法,
运用这些特殊的方
法,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通<
br>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上节课我们探讨了乘除法的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
续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板书课
题:乘除法的灵活运用)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
1、观察主题图。
(1)了解情境。不久前,科考队对一个原始森
林进行了考察,这是
他们考察的时间安排记录表。
(2)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展示问题:科考队计划考察的时间有多长?
科考队实际考察的时间有多长?
(3)提出问题:科考队实际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二)自主解决
1、思考:实际考察的时间从几月几日开始,到几月几日结束?这中
间包含哪几段时间?(一共包括2个大月和2个小月,再加26天;
或3个大月和2个小月少5天等)
2、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师巡视指导,并给予必
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
(1)汇报计算方法。
①31+30+31+30+26 ②31×2+30×2+26
③30×4+2+26
=(31+30)×2+26
=(31+30)×2+26 =120+2+26
=61×2+26 = 61×2+26
=122+26
=122+26 =122+26
=148
=148 =148
④31×4—2+26
⑤31×3+30×2—5 ⑥7×21+1
=124—2+26
= 93+60—5 =147+1
=122+26
=153—5 =148(天)
=148(天)
=148(天)
(2)交流计算方法。
A方法①②③④⑤都是按月计算的。而方法⑥则是按周来计算;
B在方法②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C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
易出错。可
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
(3)辨析、比较。
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独立解决问题。
①从
主题图中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试着独立解答。如:科考队
计划原计划考察的时间有多长?
②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
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拓展
1、小结。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2、练习。课本46页练习八第4题、第6题。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06×25=25×106
5×17×4=5×4×17 13×3×2=13×(3×2)
25×8×4=8×(25×4) 4×6×5×8=(4×8)×(6×5)
小结:乘法中有哪些运算定律?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98+265+202 273—73—27
250×13×4
3200÷4÷5
88×125 99×38+38
17×23—23×7 72×125
辨析:说一说每一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四、提高练习。
1、把左右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1) 47+66+53
a×145
(2) 4×5×18×5 (58+42)×7
(3) (4+18)×5 66+(47+53)
(4) 33×27—33×18 4×5+18×5
(5)
145×a 33×(27—18)
(6) 58+42×7
(4×5×5)×18
2、计算25×36,我能用许多简便方法。
参考方法:①25×36=25×4×9=900
②25×36=25×(30+6)=25×30+25×6=900
③25×36=25×(40-4)=25×40-25×4=900
3、这些题能简算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4×125
99×56
125×(8+10) 199×56+56
4、用简便方法计算。
(1)333×774+113×666
(2)999×999+999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板书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教学反思:
鼓励独立思考,尽可
能地让学生自己探求不同的算法。注意组织
互相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意为其他同学共享。允许学
生自主
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选用不同的直观支撑,选
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
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
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第13课时: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P48营养午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的方式。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
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吃那些菜肴?(指名回答,各抒己
见)
2、我们人
体需要的营养是很多方面的。既要营养全面,符合身体生
长的需要,又要变换口味,;既要吃肉,又要吃
些蔬菜,不能经常只
吃一种或几种菜。为了身体健康生长的需要,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营
养午餐
。(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新知
你们知道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应主要从那几个方面
进行评价?
投影出示: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
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
0克。
1、自主配餐。
(1)出示学校食堂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午餐菜谱,你最喜欢吃哪道
菜?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搭配一份菜谱。
(3)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教师相机选择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
同桌计算三种营养菜谱的热量和含脂肪量。
①
师生交流。“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
怎样表示?
②
汇报结果。A符合标准,B脂肪超标,C热量不达标。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P48)
交流:①了解学校食堂提供的10道菜谱的营养含量。
②从营养含量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3)计算调整。
①利用菜谱的营养含量表,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算一算
黑板上的三道菜热量总和和脂肪总和分别是多少?
②提出问题: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
怎样调整?(将超
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③利用这个方法判断自己设计的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适当调
整。
④汇报交流:学生将调整菜谱的方法及调整后的菜谱在小组内交流。
⑤讨论:热量不够或脂肪超标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三、实践运用
1、小组合作:你能搭配多少种营养午餐?(不必要求学生列出所有的
搭配方案)
2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班级,检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可参与到
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
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并相应调
整课堂计划)
3、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4、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四、调查统计
1、展示全班同学搭配的所有方案。
2、统计全班同学最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
(1)分发调查问卷,每个人选择自己最喜爱的5种方案。
(2)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5种方案,并制成统计
表。
(3)根据统计表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分析统计结果: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
多?(教师从数学思
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五、深化运用
1、了解班上一些人,如:肥胖儿童、偏瘦儿童、运动员的饮食情况。
2、提出问题:如果要为他们各搭配一份合理的菜谱,应该注意什么?
3、
小组合作讨论,运用科学营养配餐的原则为这三种人群各搭配一
份合理的菜谱。
4、汇报交流。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通过其他方
法获得更多的
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
七、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教学反思:
《营养午餐》这节课关键是建立在营养如何搭配上。学生对营
养
的知识掌握较少,各人对营养所需又有不同。本节课让学生对营养有
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如何进
行有效的营养搭配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的
生活经验中对营养认识只是“晕”菜营养高,“素”菜营养低
。要求学生
利用充分的科学根据,合理搭配自己的午餐。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如何产生。
2、使学生理解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自表示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
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引入小数
1、谈话激趣
大家在商店里见到过哪些数呢?(课件出示商店文具价格的图
片)
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到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可小数是怎样
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还没
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揭示小数的产生:
请同学们在教室里选择一样你感兴趣的物体,快速准确的测量出
它的长度,并做好记录。(学生测量)
汇报一下测量结果。(指名回答)
引导:汇报的测量结果不够1米,像这样
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
要求用“米”作单位表示它们的长度,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来吗?
(不
能)
小结: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像这样不是整数的例子在生活中有
很多,这时,像
这样不够1厘米、1分米、1米的部分如果要用厘米、
分米和米作单位来表示,就用“小
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这样产生
了。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
br>小数的其它知识。
2、学习小数的意义。
(1)一位小数的产生
(课件出示米尺)仔细观察,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平
均分成了10份。)
每一份是多长?(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用分数表示
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这样的3份该怎样表示?这样的7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师逐一出示答案。)
引导观察:我们写出的小数,都是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
的小数我们称它为一位
小数。仔细观察:刚才写成的一位小数是根据
分母是多少的分数写出来的?(10)也就是说,分母是1
0的分数可以
写成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两位小数的产生
刚才把1米的直尺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如果把这
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把1米的直尺
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0份)
每份是多长?用分数怎么表示多少米?用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多少
米?这样的3份呢?这样的6份呢?这样的12份呢?
认真观察:这次写出的小数,都是小数点
后面有几位?(两位数)
像这样小数点后面是两位数的小数我们称它为两位小数。刚才写成的
两
位小数是根据分母是多少的分数写出来的?(100)也就是说,分
母是100的分数可
以写成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3、三位小数的产生
如果把刚才分的1厘米
再平均分成10份,把1米的直尺平均分
成多少份呢?(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用分数怎么表示?
用小数
怎么表示?这样的6份呢?18份呢?
观察这些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3位。)
小数点后面有3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三位
小数。这组小数
的分数,分母都是多少?(1000)也就是说,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
以写
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
刚才把1米的直尺平均分成10、100、1000份,其中的
一份大家
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也知道可以写成几位小数,如果要把
它平均分
成10000份,那写成的小数又该是几位小数呢?(四位小
数。)┅┅
4、通过刚
才的写小数已经发现分数和小数有联系,谁能用自己
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
果。)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
位小数。
3: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
表示千分之几。
4: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比如说十
分
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
之几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
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
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
表示,能不能把分母是10、100、1000……合起来说一说?——
分母
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5、引导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
以前我们学过整数,知道整数有计数单位,其实小数也有计数单位。
引导观察0.1 ,它里面有一个等份;(1个)再观察0.3,让我
们一起来帮着数一数,
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等份;(引导学生数)那
0.7呢?这样的一位小数都是由许多个什么组成的?那你
认为一位小
数的计数单位应该是多少?(十分之一或0.1)
引导观察: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数等份,发现计数单位。(百
分之一或0.01)
猜一
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什么?(三位小数的
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四位小数呢?(四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写作0.0001.)
用一句话说说,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分别写作什么?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
0.1、0.01、0.001……
6、引导探究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已经知道0.1、0.01、0.001
……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让
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数一数, 0.1里面有几个0.01,
0.01
里面有几个0.001?
0.1里面有10个0.01,也就是0.1是0.01的10倍,10 个0.01
是0. 1,我们
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里面有10个
0.001,也就可以说0.01和0
.001之间的进率是10,用一句话可以
怎么说?(板书: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2)0.05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3)0.009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揭示小数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001)……
2、口答:
(1)0.1米里面有( )个0.01米。
(2)0.01米里面有(
)个0.001米。
揭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小数,你认为理解了小数的哪些知识?
五、教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
(0.001)
……分别写作、、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反思: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
导学
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
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
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
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
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
第2课时 小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构成部分以及小数各数位上
的数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对齐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明确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
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由哪几部分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提问: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
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数位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
数
小数部分
点
十
分
位
·
十
计数分
… 万 千 百 十 个
单位 之
一
万千百十个
数位 …
位 位 位 位 位
百
分
位
百
分
十
一
千
分…
位
千
分
…
之
一
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
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
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
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
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十
分之一)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10个)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个)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0个)
总结:在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小数的读法
(投影出示)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
千克。
①请同学们独立试读;
②同桌互相读一读;
板书:0.58
读作:零点五八
3.5 读作:三点五
41.47
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③想一想:小数怎样读,与整数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④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如果是0读作
零;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位上的数字;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
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3
. 63
12 . 378
0.58
读作:零点五八 3.5 读作:三点五
41.47 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教学反思:
小数数位
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讲解。本节课教学采取了
“以旧促新,迁移类推”的学法,但从课堂作业反馈回来
的信息看出,
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效果不好,需要下课进一步辅导,关注每一位
学生。
第3课时 小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小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写出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1)指名读出上面各数,其它同学判断对错。
(2)说一说小数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六百一十三 二千零七十
(1)、指名板演。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
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的写法,现在又学习了小数,那小数的写法
又该怎样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
习小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小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投影出示教材第54页例3,教师指名读题。
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
与1900年相比,全球
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
至
零点八八米。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
(3)试写信息中出现的小数。
(4)指名板演信息中的小数。
(5)讨论怎样写小数。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
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
数字。)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
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写法
教学反思: 教学充分利用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变为有
效地课堂,学生才会正真的学到知识,
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学习的
主人。也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这节课有所不足的是:
学生的数学语言组织不是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
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听
明白,想明白,说明白。
第4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58~59页的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
的化简。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铁丝)一段1分米长的铁丝,除了用数据1分米(板书)
表示它
的长度以外,你还可用哪些数据表示?(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110米 10100米 1001000米
0.1米 0.10米 0.100米 1
提问:“这些数据
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区别?”(它们表
示同一段铁丝的长度,它们有相等的关系。但它们选用的
度量单位不
同,选用的数也不一样,有整数、小数、分数 。)
这些数据表示的是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所以相等(教师将数据
用等号连起来)。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利用同学们发
现的“相同”和“不同”来研究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板
书:小数
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
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
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出现直
尺,体会:
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
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
0.10米=10厘米
0.100米=100毫米
(5)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7)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
“0”,整数的大
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
小又会
有什么变化?
发现:从左往右看,0.1的后面增加一个0、两个0,它们仍相
等;
从右往左看,0.100的后面减少一个0、两个 0,它们还是相等。
(8)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
是小数的性质。
(
9)分析一下这个性质,它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也就是说,这个性质在什么
条件下成立?
条件是“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结论是“这个小数的大
小不变”。
2.应用 “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2)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
小有变化?
3.4180 0.06 700 3.0
908
104.030 10.01 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
化.
4.判断.
(1)0.02=0.2 ( )
(2)小数点后面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80元可以写成80.00元.(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教学反思: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
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
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p>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
0.8元与0
.80元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
理解为什么0.8=0.80通过本课的教
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
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第五课时: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59页例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
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改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指名回答)
1、比较0.8 0.80
0.800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50
0.700 1.6000 500
4.780
0.0040 205.020 65.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二、应用新知
自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
分是三位的小数.
1、改写依据: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通
过在已知小数的末尾添上“0”
或去掉“0”完成小数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