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关于责任的高中作文-教研工作总结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第一单元 图形的平移
第(1)课时 总第( 一 )节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
形进行
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
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
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
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
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
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
在小组内交流了
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
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
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
格。方法二:
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
出参
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师根据学生的汇
报小结画法:
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
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
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1、下列几种运动属于平移的是( )
(1)水平运输带上的砖的运动;(2)啤酒生产
线上的啤酒通过压盖机前后的运动;(3)升降机上下做机
械运动;(4)足球场上足球的运动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下列图形中,由原图平移得到的图形是( )
原图 A.
B. C. D.
3、在如图所示的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 )
A.
B. C . D.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图形的旋转 第(2)课时 总第( 二)节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
学
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
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
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
情境,提出问题。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
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
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
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
p>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
br>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
(3)动手操作。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
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线
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
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
进行操作。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其他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的图形(围绕A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轴对称图形
第(3)课时 总第( 三 )节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
轴对称
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
画出图形的另
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
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
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
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
几种不同的折法?(2)指名汇
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
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
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
论。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
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
图形外。(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
它有几条
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①交流作图思路。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一、在方格纸上面画出对称图形。
二、找出下面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 ) ( ) ( ) ( )
( ) ( )
( ) ( )
( ) ( )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 第(4)课时 总第(17)节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
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
察、
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的经验,发展思维
能力。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
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
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几,
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
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
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
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
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
小组内交流。(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
验证规律。(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
×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
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
原来的积乘1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
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
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
板
书
设
计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5)课时 总第(18 )节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
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口算练习。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 40×22=
20×20= 40×90=
502×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 20-0= 7×0=
0÷8=
3.导入新课。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
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米草坪每
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20克。
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问: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
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
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
②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式:
8 5 0
8 5 0
× 1 5 × 1 5
4 2 5 0 4 2 5
8 5 0
8 5
1 2 7 5 0 1 2 7 5 0
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
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
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850×20=
(2)学生尝试解答。(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
(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
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
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
小结: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
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
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题
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板
书
设
计
8 5 0 8
5 0
× 1 5 × 1 5
4 2 5 0 4 2 5
8 5 0
8 5
1 2 7 5 0 1 2 7 5 0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整理与复习 第(6)课时 总第(19)节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
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2.通过练习,进一
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
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梳理,互动概括.
1、(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质疑点。
三、综合应用,查漏补缺
1.交流质疑点。
师: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
问?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
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间、
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做出正确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判
断。
(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题。
第4、5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
第6题:
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出这周的营运总
收入,再求出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算一个月
获得的利润。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从一个因数变化拓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
一个因数“×几”,另一个因数“×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几×几”。
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与复习
板
书
设
计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用计算器计算(一) 第(1 )课时 总第(20)节
1.初步了解
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
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3.感受
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
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
: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
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
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
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
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操作过程:
3 8 + 2 7 =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
,先输入“38”,
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
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
3 0 × 1 8 =
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
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
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
运算顺序。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
书
设
计
用计算器计算(一)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
器;按“AC”键,
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用计算器计算(二) 第(2)课时 总第(21)节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在探索的过程中,
体会探索数学知识
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
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
功的体验。
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
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
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
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
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
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
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用计算器计算(二)
板
书
设
计
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
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
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教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授课时间
练习七 第(3)课时 总第(22)节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推理的能力。
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导入,明确目标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寻找目标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
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
算时要特别认真,
不能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
将购物发
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训练,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达标练习,评价总结
练习七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板
书
设
计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