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
英皇成员-元旦晚会节目创意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精
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
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
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一、错例目录
1.长度单位
1.1统一长度单位………………………………………………………………
(***)4
1.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6
7
1.3认识米
用米量……………………………………………………………(***)
1.41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8
10
2.100以内加减法(二)
11
2.11退位减法………………………………………………………………
(***)
2.12退位减法……………………………………………………………… (**)12
2.21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14
1.42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
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2.22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15
18
21
22
2.3加减混合………………………………………………
…………………(***)
2.41加、减法估算…………………………………………………………
(***)
2.42加、减法估算…………………………………………………………
(***)
2.43加、减法估算……………………………………………………… (***)25
26
27
3.角的初步认识
28
29
4.表内乘法(一)
4.11乘法的初步认识…………………………………………………(
***)30
4.12乘法的初步认识……………………………………………………(***)32
4.2整理和复习 …………………………………………………………(***)33
5.表内乘法(二)
5.1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4
5.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 ***)35
5.3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7
5.41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8
5.42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9
3
2.51整理和复习……………………………………………………………
(***)
2.52整理和复习…………………………………………………………… (***)
3.1认识角、画角……………………………………………………………(***)
3.2角在生活中
的应用………………………………………………………(**)
------《吾爱网络
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5.5乘法口诀表
………………………………………………………(***)40
6.总复习
6.1…………………………………………………………………………(***)41
二、原始错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106
错误
率
60.4%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4
采集
学校
***
√
第一单元
教科书第2页
统一长度单位、估测
新授
课时
√
课
时 课
练习
√
机
单元
型
课
总复
复习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识
教学简
述
长度 展 习 课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
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
中的物品作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法,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2)个 长。
橡皮大约(3或4)个 长。
回形针大约(1或2或3)个
长。蜡笔大约(4或6)个 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4)个
长。错误率占到31.1%
◆原因分析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
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但对如
何测量没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 这一立体图形时,部
分学
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直观地以图的
最左边到最右边作
为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立体图形在思考;
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画分
一分,看看大约要几
个 。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4)个 长的原因是
学生以橡皮为参照
物,而橡皮的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也是从最左边到最右边
为它
的长度了)造成的。这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了。
◆教学建议
5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高)度,
如正方体、长方
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
br>方法来测量,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
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回形针大约( )个 高。
橡皮大约( )个 高。
2.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47.1 %
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错误
320
率
第一单元
16% 采集者 ***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基
本
题
综
《过关检测》
型
合
拓
展
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
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
◆典型错题
题目: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0( )。
2.字典的厚度是3( )。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
学生错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
2.字典的厚度是3(米)。
3.教室门的高度是2(厘米)。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
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
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
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
用。
◆教学建议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
用食
指甲宽大约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寻找身边大
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米长
的认识。
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br>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
他们四人小组讨论米和厘米之
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
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
利用自己身体
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还可以通
过让学生
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宽(
)
弟弟的身高110( ) 课桌长( )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
灵活运用,需要加强练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8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错误
320
率
16% 采集者 ***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一单元
基
本
题
综
《过关检测》
型
合
拓
展
课时 √
认识厘米和米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
前已学过
了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
换算,对同单位的长度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30厘米+70厘米=( )米
100厘米+9米=( )米
学生错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
1.看
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
清单位是否统一,出现错误。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
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长度单位不同
也要转化为相同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在计算出结果
时,确定应该写什么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
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8.3 %
9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54
错误
率
46%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一单元《长度单
位》
练习一
认识线段 量、画线
段
课时 √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
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
上也曾经出现让学生先估一估线段
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
型。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②号长
◆原因分析
【教学片段】
不打开书,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先出示该题中的两条线段
师:你能看出这两条线段是哪条长吗?
生1:②号长
生2:一样长
10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人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那么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生举手有25
师:同意一样长的请举手
生25人举手
师:还有4人没举手是表示还没想好是吗?(生点头)
师:现在我发
现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同意②号长,一种是表示一
样长,谁有理由能说服对方?我们先请表示②号长
的观点来说说——
生3:②号是平的,平的就要比竖的长,所以我觉得比①号要长。
生4:我看过去就觉得①有点短,就是②号长。
师:那觉得一样长的有意见吗?
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样长的。
……
【课后分析】
从上述教学
片段看,我觉得从问题的抛出到学生的回答仅仅只有几秒钟
的时间,学生作出的判断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
接观察到的一个表象,而科
学事实证明:人的感官判断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有46%的学生觉得是②号长的错误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这
个题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让
学生正确量线段外,也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但是
这个错误是否可以尽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
修改教学过程后
重新做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
1.直接观察书中题目,明白题意
(1)指名读题,想想题目先让我们干什么?再让我们干什么?
生:先让我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再让我们量一量。
师:现在你有办法不量这两条线段估计出是哪条长吗?
(很多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
有的在仔细观察,有的用两只手指
在比划,有的用自己脑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断着……教师等待着)
生1:我知道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手指去比划过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试过
了。
生3:我觉得看起来是②号长。
1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这时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是一样长的。”
师:现在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7个。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如果想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是谁长,我们有
什么办法吗?
生(齐答):用尺子量。
师:好,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究竟正确答案是什么——
学生立即动手测量。
“一样长的!”判断对的学生异常兴奋。
师: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对的,会受产生
错觉呢!
◆教学建议
通过比较两个片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学会等待,问<
br>题抛出后学生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去判断的时间。其次,低年级学生的抽
象思维还比较欠缺,用实
物投影仪呈现的两条线段与学生本身座位之间的
距离比较大,这给学生的判断造成了更多的困扰,因此让
学生直接观察书
本上呈现的两条线段相对而言判断起来容易些。最后,可以用相关变式练
习给学
生加深印象,明白视觉误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的。(见资源
链接)
◆资源链接
1.如右图: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图一 图二
2.生活中去观察同一条上坡路:站在路的一头正面观察和侧面观
察,你看到了怎样的结果?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35 %
1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错误
320
率
16% 采集者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一单元
基
本
题
综
《过关检测》
型
合
拓
展
课时 √
认识线段 量、画
线段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的一道拓展题。课堂作
业本P4页的第四题
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只不过是以图画
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掌握情况尚可。
◆典型错题
题目:
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
露出井口,这口井深(
)米。
正确答案:10-4=6(米)
学生错解: 10+4=14(米)
◆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不好,出现知识点混淆现象。因为这种类型的
题目在指导丛书和课堂作业本里都出现过,并且是以对比形式出现的,
如: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
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
露出井口,这口井深(
)米;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
去测井深,结果竹竿离井口还有4米,这口井深(
)米。
2.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这类题目在作业本出现的时候有图形辅助,学
生答题情况比
较好,而试卷上只有文字出现时,则答题情况不佳,说明学
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
3.
对于那些优秀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她们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也不是
题目意思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导
致最终的错误。
◆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道题,理解题目意思。
13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其次,让学生回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以前做到过吗?哪里出现过?
当时我们是怎
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第三,比较这道题与以前出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第五,学生独立画图作答。
第六,反馈交流,总结做题方
法。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
里,露出来8米,水深多少米?
拓展训练:
小明用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度。他把绳子三折后去测量井深,
结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绳子四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l 米。
这口井深几米?这条绳子长几米?
对比下面的示意图不难看出,把绳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
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3×3=9 米;把绳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
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1×4=4 米。从9 米中减去4
米,剩下的绳长恰好就
是井的深度。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7.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错误
320
率
第二单元
《课堂作业本》P
1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
位减)
23%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课时 √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14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后进行的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多数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典型错题
题目:
66-49=
学生错解:
6 6
-4 9
3 7
◆原因分析
1.
知道个位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但计算十位时,
没有去掉被借走的一个十。
2.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数去减被减数的个位数。
3.看错运算符号,也存在计算粗心。
4.二年级学生刚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特别是马虎的学生,更容易
出错。
◆教学建议
1. 通过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借一作十”的算理,如计算
67-39时。把其中的
1捆小棒拆开,从里面拿2根加上另外的7根就是9
根,9-9=0,还剩下两捆和八根就是28根。
2. 给合竖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这一退位的数理。并介绍
这退位点的重要性。个
位7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17减9得8,在
个位写8;十位6退1剩5,5减3得2,十位写2
,差是28。
◆资源链接
强化练习:
84-35= 90-65=
48-29= 100-28= 91-38=
后测情况反馈:
学
生懂得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把被减数分成“几
十”和“十几”之后,用十几减去减数的
个位数,计算十位时也记得去掉
15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br>被借走的一个十,再去减减数的十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之后,进一
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提
高计算能力。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35
错误
率
34.3%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二单元
课堂乐园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
位减法
课时 √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此题是在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后进行的练
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列竖式计算。
学生错解:
1.个位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忘记在十位减1。
如43
- 18
35
1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2.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去减被减数的个位。如
56
- 27
31
3.两位数减一位数,忘记写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如
22
- 9
3
4.个位数相减,十位数相加。如
49
- 36
73
5.数字、得数抄错或漏写。
◆原因分析 <
br>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
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
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的粗心,因此我们
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
如数据的抄
错,横式漏写结果,基本的口算出错,忘了退位等等。这些错误都与学生
的非智力因
素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原因:
1.情感不稳定引起
读题不仔细。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是特别枯燥、
繁琐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计算会产生排
斥心理,表现得
特别不耐烦,做题时不认真读题、没耐心审题,经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
致错误
。对于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又太过于轻心,产生轻敌思想,结果
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2.注意品质差引起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我们都知道
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
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计算过程中常常
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可是低年级小学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
也不稳
定,注意范围较小,比较容易被一些干扰因素吸引而“分心”,造成很多
“遗忘式差错”
,很多计算题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
看错、抄错,这种由于注意品质差引起的错误往
往学生自己很难发现。
3.不良学习习惯的引起的错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是首当其冲的
坏
习惯,一部分学生连自己草稿时写的“6”和“0”、“5”和“8”都分
不清楚了;没有养成自觉检查
的习惯。
1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4.个别学生没有理解算理,没有掌握方法。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可
以发现,学生情感不稳定、注意品质差、学
习习惯差等都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粗心其实就是学生没有
能很好的关
注到自己的细节,也就是缺乏一种良好的,严谨地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教
师要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告别“粗心”,提高作业的正确
率,可以采用下列的措施:
1.
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学生如果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能
及时的纠错,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检查也
只是从头到尾囫囵开一遍,即使有错也发现不了。最主要就是学生不会检
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题目抄
好后把数字符号对一对
,看一看得数有没有写。
2.多温习旧知。在讲退位减法之前,多复习一些20以内的退位减
法,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教学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3.针对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反复练习。讲完新课
后,多给学生提供一
些类似的错题,通过同桌互相讨论或分组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因而减
少
了类似错误的发生。
4.开展“一周无错题”竞赛活动。每节课抽几分钟时间,练习几道
题,
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的做题情况做好记录,周末评选出“一
周无错题”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
,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资源链接
优秀文章推荐:
1.陶雪鹤《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
2005年版。
2.唐华军 《小学数学新教材“数与代数”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
3.杨章宏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斯苗儿 《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1月版。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1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54
错误
率
31.48
%
采集者 ***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基
本
题
综
教科书第25页
型
合
第二单元
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19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第二单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的一
道练习。
这题涉及到小数减整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一
定的学习基础。
◆典型错题
题目:
一本字典12.30元,小玉想买1本,还差3元。小玉攒了多少钱?
学生错解:
12.30﹢3=15.30(元)
◆原因分析
1.对于二年级初次接触小数减整数,学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用算式
表示更是不易。
2.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欠缺,看到两个数就直接相
加,对于“差3元”没有理解到位
。
3.还有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实际用钱经验不足。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
“12.30元”的真正含义。在小数点前表示12元,
小数点后一位是表示角后第二位是表示分,所以
12.30元实际就是12元
3角。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题意。买一本
字典还差3
元,说明攒的钱比字典的价格要少,不够买的。
3.这里也可以设计买东西的实践
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攒钱和开支
零花钱,用平时学生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辆玩具小车有15.50元,我攒了8元,还要攒多少才可以买到这个
玩具?
一盒彩色笔的价格是12.50元,小明想买一个,可是还差5元,现在
他攒了多少钱?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5 %
20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35
错误
率
34.3% 采集者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基
本
题
综
基础卷期末试卷
型
合
第二单元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教学简
述
这个试题
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知
识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
性经验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这个学期
中重点要解决的是比较两个数
的多少中一种类型,即“已知一
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样的应用题实
际
上是把差的表述句从问句变成了条件句,相比较的两个数量
中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数量变化成了要解答的
问题。
◆典型错题
题目:
解决问题
2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算算每个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球?
B盒中
A
A盒中有25
个玻璃球
的玻璃
球个数
比A多
B盒中的
玻璃球个
数比C盒
B
B
B盒中有多少
个玻璃球?
□○□=□
C中有多少个
C
玻璃球?
□○□=□
学生错解:
求B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25+15=30(个)
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错误1: 40+18=58(个),11个,占31.4%。
错误2:30+18=48(个),1个,占0.029%
◆原因分析
从学生的答
题情况看,求B盒中玻璃球个数时,解答错误的很少,其
中有一位学生因忘记进位而导致结果计算错误外
,其他的学生都能正确列
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时,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一样的错误
情况,那就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
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2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br>本册教材编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
“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
少)几的数是多少”。很显然不管是求B
盒还是求C盒中球的个数,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之所
以在学生
解答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对错差异,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题目在两个量关键
句的表述方式
上不同。即:
求B盒时,关键句把未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个,
求未知量;
求C盒时,关键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已知量比未知量多18个,
求未知量;
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一个“多”字所误导,看
见“谁比谁多几”,想当然的就用
“加法”来解决问题,而并没有去考虑
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这样的孩子在解决完问题后,也很少
会把自
己求的结果再放回到题目中,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目,他们认为有了结果
就完事了。
另外从试题的编题形式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这无形之中又加
大了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在求C盒时,必须通过已知B盒
的前提下进行。这种中介桥梁关系的建立,对于
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数量
关系的转化和联系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
子,往往没有耐心去花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一个问题找到条件
后,就是为了快些得出答案,
而不关心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生在解决C盒问题时出
现这样的错解,很显然是对应用题已知条件
的分析能力不够,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
,教师就应
该让每个孩子经历分析、思考解决应用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两个量数量关
系的分析上
,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表面形式上。怎样让学生
感受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的分析解决
过程才是正确有效的?在新授
课伊始就应该逐步渗透下去。
◆教学建议
在教学此类
应用题时,能让学生根据差的表达句,判断大小,决定算
法:建立起“问题——条件——算法”之间的内
在联系。并且,还要进行
一定的数学表达训练:根据
,知道()和()比,()大,()小,要
求(),用 (算式)求。语言训练的目的不是考
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
是要理清学生的推理过程,养成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资源链接
其他教师建议:
23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br>教师甲:应用题的分析中,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能通过对关键句
的分析,试着画简单的线段图
,来表示两个量的多少,并用图形结合的方
式来直观理解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教师乙:.可以先试着给孩子们一个分析的模式:根据(关键句),知道( )
和( )比,(
)多( )少,要求( ),就是求(较多量),用(加法).每个应用题呈现后,都
能让孩子们
试着这样说一说.如果能做到这样分析,解决两个数比较的逆向
应用题也就不在话下。
其他教
师建议的共性是: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要给学生一个分析关键
句(已知条件)的模式,让学生在看到一个
应用题后,不是盲目地根据
“多或少”这样的字眼,就决定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并可以适当借助线段帮助理解。而且要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鉴于前面的思考,解决此类应用题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1) 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
板书:(
)和( )比,( )多( )少
(2) 篮球比足球多8个。
(3)
红花再加5朵,与黄花的朵数同样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展开。(板书课
题)
二、
展开
(一)看图提出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 蓝车行驶了53米
(2) 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米。
2、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车行驶了多少米?
小
结:这样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一道基本的应用题。(板书:
应用题)而在应用题中这两个告诉我
们的信息就称之为“条件”,也就是
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能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3、解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是那句?(红车比蓝
车多行驶了17米。)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用( )和( )比,( )多( )少说一说。
24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4、根据这句关键句,我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红车
和蓝车之间的关系。
老师示范画线段图
师:我们用这样一段长度的线段来表示蓝车行驶的53米,那红车行驶的<
br>路程应该怎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依据红车比蓝车多17米得出红车的线段比蓝车画得长一点。
5、要求红车行驶了多少米?在线段图中指的是哪一段?
小结: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表
示蓝车的线段短,说明蓝车行驶的路
程少,(板书:少)表示红车的线段长,说明红车行驶的路程多。(
板
书:多)
6、列式
师:现在看着线段图,你能列式解答吗?(口答)
师:为了更完整地解答应用题,我们在列式计算后,还需要写“答”。
板书完整解答过程,并强调冒号写在“答”字的右下角,写完后最后写上
句号。
(二)师:主题图中除了呈现了红车和蓝车,还有绿车呢!我们来看看绿
车行驶的情况吧!
1、直接呈现问题
红车行驶了70米,绿车比红车少行驶32米。绿车行驶了多少米?
2、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试着自
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阅读
学习要求,按照要求的3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1) 找出关键句,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
根据题意,你能试着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70米
红车
绿车 ?
(3)
列式计算,并写答。
25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4、反馈交流。
师一边画线段图,一边反馈,让学生想象绿车应该怎样画?怎么想的?
线段图完成后也在后面标注“多,少”。
5、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两道题都是求行驶的路程?为什么一个用加法解决,一个用减法解决呢?
预设:要求较多的量,用加法;求较少的量,用减法。
6、课堂总结
练习设计:
三、 应用
1、书上45页练习第1、2题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上句式:根据_____________,知道( )和( )比,( )大,(
)
小,要求( ),用____________(算式)求。
2、口答:(补充条件、问题后解答)
(1)圆珠笔有10支,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补问题)钢笔有多少支?
(2)(补条件)足球有7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篮球有多少个?
*(3)篮球有15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足球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比较两个数的多少
,在课本和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很容易给
孩子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多用加,少用减”。在课的尾声让
学生接触
这样一个变式练习,是对学生思维层次的一种提升,暗示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不
能只是简单看“多或少”这两个字眼就下结论,而是应该从
问题出发,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先判断谁和谁
比,谁大谁小后,再作解
答,才是正确的做法。)
板书设计:
比多少
53米
70米
蓝车 红车
2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17米
红车
绿车
?米
?米 32米
53+17=70(米)
70-32=38(米)
答:红车行驶了70米。
答:绿车行驶了38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6.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106
错误
率
31.1%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二单元
教科书第30页
100以内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
课时
时 课
练习
√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2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学生在一年级学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的
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其知识基础直接影响着本章内容
的学习,而本单元的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二(下)万以
内的加法
和减法的学习。同时,进位和退位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就
是一个知识难点,需要学
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而许多学生并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此
类接龙式的计算题对学生口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教材中
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题目没有明确提出笔算的
要求,所以
学生往往用口算解决,再加上连贯作用,错率就显得比较高
了。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从第一步开始,几乎每一步都有人做错。
典型错解:
1.25+36=51(或71),
2.61-47=4(或24获26或19),
◆原因分析
1.当学生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常存在搞不清该进几(退
几),以及忘进一(退一)的现象,如上面错解1和错解2中4、24这
几个解。这是因为学生虽然理
解了算理,但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脑中形
成一个清晰地解题模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受到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初次接受相关知识时,是否
给予充足的
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还受到练习的量是否足够等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
2.错解2中6
1-47=26,是由于受到数据的干扰(7比1大),同时
对算理也不是特别清晰。61-47=19
的原因是把47看成了42。
3.连续的几个算式,且加减混合一起,增加了数字信息,对学生的准确计算造成干扰,加上其连贯作用,错率相对又会高一些。
◆教学建议
2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1.加强口算教学。许多教学专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口算是笔算的基
础,口算能力
强则笔算能力强,笔算错误率也明显降低。
2.在新授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一定要
让每一位学生
经历操作小棒来帮助理解算理的过程。新授之后还要在练习中,如出现错
题时,再
一次体验这一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从直观到抽象,建立笔算
模型的。
3.适当增加类似题型的练习量,并要求学生每步笔算。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
1.
树上原有的苹
果
90个
2.
18 + 26 43 – 27 29 + 34 87 -
48
-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3.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摘了的苹果
35个
烂掉的苹果
18个
剩下的苹果
( )个
+
56
错误
19.6% 采集者 ***
29
采集 ***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率
第二单元
人教版数学书P32
100以内加减法的估
算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学校
课时 √
新授
课
√
时 课
练习
√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在学习完100以内口算、
笔算加减法以后学生接触到
的一个内容,在前面教师过分强调了笔算,而学生习惯于口
算,到这
时再来学习估算,对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势必引起
干扰,而后续的学习中,仍然以笔算和口算(精算)
为主,很
少有相应的估算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小亮计划三天写100个大字。昨天写了29个,今天要写42个,两
天大约写了(
)个。小亮大约还有( )个字没写。
学生错解:
两天大约写71个,
还有29个字没写。
◆原因分析
1.《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一年级教
材的相关内容中,已
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但在这一册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估算的教
学
内容,但没有出现约等号。因此,虽然已经上过一堂估算的新授课,但
是学生还是不能全面,深刻的掌握
估算的方法。
2.学生没有仔细读题目,好几个孩子没有看到大约这个词语,以为是
精确计算。
◆教学建议
1. 让学生说说平时哪些情况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
就可以了,那么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哪些也只要估算就可以了呢?如:大
概,大约等。让学生有估算意识
。
2. 解决估算一类的问题时,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并全班交
流,尽量把所有的
策略都展现出来,并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 教师对于学生的策略不可急于评判,只要学生能运
用自己的策略解
决问题就要进行鼓励,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估算的意
识和能
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
30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资源链接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9.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106
错误
率
18.9%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二单元
教科书第35页
100以内加减法的估
算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在学习完100以内口算、笔算加减法以后学生接触到
的一个内容,在前
面教师过分强调了笔算,而学生习惯于口
算,到这时再来学习估算,对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势必引起<
br>干扰,而后续的学习中,仍然以笔算和口算(精算)为主,很
少有相应的估算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爸爸给方方买一个台灯和一双运动鞋,大约需要多少元?
学生错解:
51+38=89元 51+38≈89元 51+38=90(或80)元
◆原因分析
1.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估算的重要性,常常为教估算而教估算,没有<
br>引导学生去思考估算的必要性,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估算的价值。如教
学笔算100以内的加减
法的新授课中,教例一时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先估
算,再笔算,而例二或练习中却有意的忽略了,一方面
教师为了节省时
间,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种错误的指引,使学生不能较好地养成先估算
再笔算
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也往往忽略了估算。
2.其次学生对“≈”的运用还是比较陌生,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
么时候不该用,怎么用。
3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建议
1.精心设计估算教学新授课,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估算的必要性和价
值。
2.在后
续笔算和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渐使学生形成估算的
意识和习惯,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每题尝试先
估算再求实际结果。
3.二年级的学生读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常常不能留意到一些关键的
信息
,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加强读题、审题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必须至少
读三次题目再解答;通过划出关键词
提示重要信息等等。
4.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
数)之后先学估算,再学笔算。
◆资源链接
选自绍兴市东湖站中心小学
高卫芳学术主题报告《估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探索》
一、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片断一](摘自吴正宪老师的估算示范课)
课件展示实际购物的情境:妈妈选了五种商品,价格分别是48元、16
元、
23元、69元、31元。
师:下面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A、妈妈考虑200元够不够时
B、营业员要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
机时
C、妈妈被告知要付多少钱时
3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片断二](摘自吴正宪老师的估算示范课)
课件展示
曹冲称象的情境:以石头代替大象,分6次称了石头的质
量,分别是328千克、346千克、307千
克、377千克、398千克、352
千克。
师:估一估,大象有多重?(学生独立思考尝试)
生1:都看成300千克,300×6=1800(千克)。
师:都往小里估,能给这方法起个名吗?
生:小估。(师板书:小估)
生2:都看成400千克,400×6=2400(千克)。
(与“小估”的教学相同,水到渠成地在学生齐声的认可下板书:大
估)
生3:都往350千克靠拢,350×6=2100(千克)。(师板书:中
估)
33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生4: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如328千克看成330千克、377千
克看成380千
克……
(师板书:四舍五入估)
生5:300×7=2100(千克)。
师:第7个300在哪儿?
生5:原来有6个300,300后面的加起来大约又是一个300。
(在学生的建议下,起名并板书:凑调估)
……
[片断三 ](摘自吴正宪老师的估算示范课)
师出示大象的重量:2108千克。
师:看了大象重量的精确值,再想想你的估算方法,你有什么要说的
吗?
生1:中估、凑调估算出的结果与精确值差不多。
生2:四舍五入估更好一些。 生3:小估只考虑了较小的数,而没考虑接近400的数,我以后
最好用中估或凑调估的方法进行估
算。
……
二、注重学生估算策略的体验
[片断四 ](摘自吴正宪老师的估算示范课)
问题情境1: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
一估够不够坐?
师:对于这种问题,大估、小估……哪种估算方法好啊?
三、注重学生估算结果的评价
34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首先我们把估算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的估算;一种是
纯算式的估算。
( 1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也就是
说,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
题,那这个估算结果就应该是合理的。
( 2
)纯算式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
的认知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但是范围比
较大,我们觉得也是可以的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
要引导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使估算的结果能落在更
合理的位置
上。举个例子:78×36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
能这样
估:70×300,80×300或者80×400,我们都可以视其为合理
的。等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
以后,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
例如,可以估成80×350,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
多了。如果对估算
的结果不作任何限制,势必造成学生的盲从和无助,如52×9估成60×10
也算一种正确估算方法的话,如果遇到51×6是不是同样可以估成60×10
呢?这种与实际值几乎
相差一半的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到底有多少价
值。如果不能的话,学生在估算时又如何把握这个“度”
呢?把52估成
60,已经把结果估大了许多,60×9计算已经十分简便,还有必要把9估
成
10吗?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估算结果只是问题解决的参考
数据,其越接近精确得数,越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大幅偏离精确得数的估
算结果反而会对解决问题产生干扰,如果因外出购物需要多准备些
钱的
话,那也应属于根据现实情况自主调整的范畴,并非完全取决于估算结
果。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8.9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错误
320
率
第二单元
24% 采集者 ***
√
时
机
采集
学校
课时
单元
***
新授
课
课
练习
型
课
√
复习
课
√
基
本
《课堂作业本》
题
综
P21
型
合
加、减法估算后的
作业
拓
展
35
总复习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堂作业本中
的一道
题。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年龄差不变还没有具体涉及。
◆典型错题
题目:
淘气今年7岁,妈妈比他大25岁。
(1)妈妈今年几岁了?
(2)三年后,淘气和妈妈相差( )岁。
学生错解:
(1)基本没有大的失误。主要是(2)
错误1:
三年后,淘气和妈妈相差18岁。占22%
错误2: 三年后,淘气和妈妈相差32岁。占8 %
◆原因分析
1.错误1是因为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用到了加法,自然而然地想
到
第二个问题要用减法算,所以就有了25—7=18(岁)的错误答案。
2.错误2学生把第一个问题
求出的妈妈年龄直接当成三年后淘气和妈
妈的年龄相差数,审题不清。
3.说明学生解决问题
的解题策略差。解决问题比起其他题目,更讲究
解题策略,而一些学生拿到这类题就手足无措,胡乱的进
行加、减,于是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上述的错误。
现在的数学题目都比较灵活,不会一成不变,
常常在一道题目里就出现多
种题型。这就要求孩子们必须认真审题,灵活解题。
◆教学建议
1.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这道题,三年后妈妈长了3岁,淘气也长
了3岁,两个人的年龄是同
时增长的,解决年龄问题的关键是年龄差永远
不变。
2.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这道题目,理解
题目的意思。再让做错的学
生来解释这道题的意思,让他们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
3.培养学生多读题目要求、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资源链接
3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强化训练:
1.奶奶今年63岁,小芳今年7岁。奶奶比小芳大( )岁。
2.弟弟今年8岁,姐姐14岁,10年以后,姐姐比弟弟大
( )岁。
3.小林今年10岁,他比爸爸小25岁。4年前爸爸是( )
岁。
4.姐姐今年是12岁,姐姐3年前的年龄与妹妹2年后的年龄相等。
妹妹今年( )岁。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0.4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错误
320
率
采集者 ***
35.8%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二单元
基
本
题
综
单元导学卷
型
合
整理和复习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第二单元“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整理
和复习后的一道两步计算问题。
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典型错题
题目:
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一套课桌椅多少元?
学生错解:
错误1: 62+34=96(元)占13%
错误2:
62+34=96(元)96+62=158(元) 占10%
3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错误3: 62-34=28(元) 占8 %
错误4:
62-34=28(元)28+34=62(元) 占2 %
◆原因分析
1.错误1、2因为学生看到“多”一般就想到加法,没仔细看是谁比
谁,混淆了谁多谁少。
2.错误3只算出了椅子的价钱,没有计算一套课桌的价钱。
3.错误4算出了椅子的价钱,也有计算一套课桌的价钱的概念,但对
数据的选择上不够仔细。
◆教学建议
1.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复读
题
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
2.到底谁比谁少,这要看比的前面是谁,比的前面的比比的后面的
少,也就是谁在前面谁少。如:小华比小丽少三元。说的就是小华少,小
丽多。小敏8本,比冬冬少5本
。比的前面没人,其实就是小敏。小敏
少,冬冬多。告清楚了谁少谁多,再列算式就知道该用加法还是减
法算
了。“谁比谁多”也是同样的道理。“比”的前面的多,“比”的后面的
少。
3. 理解“一套”的概念,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所以正确解答需
要两步计算。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丁丁有5支铅笔,比冬冬少4支,冬冬几支铅笔?
小明有绿卡15张,比小钢多5张,小钢几张绿卡?
爸爸39岁,比妈妈大3岁,妈妈几岁?
一(1)班有39人,比一(2)班多1人,一(2)班有几人?
小军每月有20元零用钱,比小红少10元,
小朋友去植树,二(1)班植树68棵,比二(3)班多植树10
棵,二(3)班植树几棵?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44.6 %
3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0
32错误
率
第二单元
65% 采集者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基
本
题
综
《过关检测》
型
合
整理和复习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这是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过关检测中的一
道题。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些拓展性的练习是学习的难点。
◆典型错题
题目:
妈妈买一盏52元的台灯。
(1)如果妈妈付的全是10元,她最少要付(
)张10元。
(2)如果妈妈带的钱正好够买这盏台灯,她最多带了( )张10
元。
学生错解:
(1)最少要付5张。
(2)最多要付6张。
◆原因分析
第1题:学生可能受数的组成的影响,52里有5个十和2个一忽视
给出的条件“妈妈付的全是
10元”即妈妈不可能有零钱,而错误地填成
最少要付5张;
第2题:学生可能忽视给出的条
件“正好”和“最多”即妈妈除了2
元以外其余的都是10元,而错误地填成最多要付6张。
39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建议
解题思路点拨:
小朋友们仔细读题,你就会发现两道
题不同:第(1)题,妈妈付的
全是10元,而没有零钱,所以最少要付6张10元才够。第(2)题,
妈
妈带的钱正好够买这盏台灯,证明妈妈带的钱就是52元,所以她最多带
了5张10元。
解题过程:
(1)最少要付(6)张10元。
(2)最多带了(5)张10元。
◆资源链接
变式矫正:
李老师买一只48元的足球。
(1)如果李老师付的都是10元,他最少要付(
)张10元。
(2)如果李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这只足球,他最多带了( )张10
元。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67.5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54
错误
率
48.1%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40
采集
学校
***
√
第三单元
教科书第42页
角的初步认识
√
新授
课时 √
课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
复习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识
教学简
述
展 习 课
这是第三单元“角的初步
认识”教学后的一道练习。学生
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典型错题
题目:
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 ∠
(1) (2)
学生错解:
答:(2)号角大。
◆原因分析
1.学生一开始凭感觉,直观理解,认为图形大,角就大。
2.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虽然在题目中写着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但学生不知用哪个角去做比
较,而且用三角板重合时也有可能出现差错
3.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知识,教师也没有
强调,所
以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欠缺。
◆教学建议
1.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
读题目,找出关键句。题中要求用三角
板比一比,那就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和图中相同的角。
2.然后,用三角板中角与图中顶点与顶点重合,相同边再重合,在
操作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两个
角是一样大。
3.最后再一起讨论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4.教师可以把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它们重叠上来验证。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角( )和角( )一样大,角( )和角
(
)一样大。
4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2.判断: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有关,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 )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9.3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48
错误
率
31.25
%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三单元
人教版数学书P43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本题是练习课中的拓展题型,在封闭图形中数角还是第一次
接触。
◆典型错题
题目: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4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学生错解: 图1( 6 )个角 图2( 6 )个角
◆原因分析 1.学生对角的认识还是很生疏的,因为这与生活中的角截然不同。
在本题目中要让学生把重叠的角
,大于直角的角,以及封闭图形外的角找
出来是是很困难的。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接触比较多的还是单个角
,比直角
小的角,以及封闭图形内的角,难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
2.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多接触多维度的角,重叠的角,以及封
闭图形以外的角。
◆教学建议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数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改变孩子的思维定
势,让
孩子们多角度地去思考。如在教学中呈现各种方向摆放的角,角开
口大小不一的角,以及让学生找一找封
闭图形的角。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有( )个角
有( )个角
有( )个角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23.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43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48
错误
率
28.95
%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
学校
课时 √
新授
课
√
第四单元
人教版数学书P48
乘法的初步认识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本题考到的知识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新授课中已经让孩
子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游
戏活动让学生感知“几个几”这一
知识点。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2)个(3)
◆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感知特征不够精细,
比较笼统,不会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在
这道题目中,学生只感知到了3组的“3”和每组2只熊猫的“2
”,并没
有再次去思考是2个3还是3个2,也就是没有去感知整体特征,只要自
己填写的有“
2”和“3”两个数字了,就认为自己填写的是正确的。
◆教学建议
1.由于低段的孩子常
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此类题目
的时候,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边数边
记录数据,再数
一数数据个数。如有三组熊猫,每组2只,在图画上记录下3个2,然后
再数一
下数字2,在数的时候要求说完整:1个2,2个2,3个2。
2.我们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
,应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
片,引导学生多说,多练习,强调首次对“几个几”感知。由于孩子不会经常用记录的方法,所以在在题目中可以借助小括号来引导孩子完成记录
数据。
3.让孩子进行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游戏,从而得到强化。
44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
( )个( )
( ) ( ) ( )
2、 (
)个 ( )
( ) ( )
3、
( ) ( )
( )个 ( )
( ) ( )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21.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56
错误
率
21.5%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四单元
人教版数学书P48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本题考到的知识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新授课中已经让孩
子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游
戏活动让学生感知“几个几”这一
知识点。
45
◆典型错题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题目: ○○ ○○ ○○ (熊猫图片)
(
)个 ( )
学生错解:( 2 )个( 3 )
◆原因分析:
1.学生对
于每份是几(相同加数),有几份(有几个这样的加数连
加),不能很好的掌握。总是看到数量后就随意
说是几个几,像每组熊猫
是2只,有3组,看到数量2和3就随口说是2个3或者3个2,而没
有从根本意义上去理解。
2. 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认为像这样的形象图片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说图意,而是直接让孩子写连加
算式,然后写出乘法。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
法
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1.联系有趣的情境和活动,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在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中提出兔一共
有多少只问题。图画里的兔每2
只在一起,有3个2只,列出2+2+2=6(只)这样的算式是很自然
的。
生动的情境里隐含了“几个几”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列出算式,理解
相同加数连加算式
的具体含义。
2.描述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特点,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概念。
相同加数连加是
一类数学现象,求几个几的和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认
识相同加数连加,要理解这样的特点并进行解释
。在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以
后,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算式的特
点。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1.1 %
4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54
错误
率
22.2%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四单元
教科书第49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 √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
br>这是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两课时后的一个练习,
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
的关系。
◆典型错题
题目:
3个8相加,和是(
)。
学生错解:
3个8相加,和是( 11 )。
◆原因分析
1.学生对“3个8相加”理解不到位。学生只从表面找数字,看到
“相
加”就以为是3和8相加,这是理解错误导致。
2.学生审题欠缺。只从单个字或词去断定用什么方法做,看到
“和”就马上想到两数相加。
3.学生对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认识欠缺。
◆教学建议
1.首先可以复习“3和8相加,和是多少?”这里只是求两者的
和。
2.其次,充
分利用直观手段,让每位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动手写出
“3个8”,那就是8、8、8三个相同加数再求
出和。这样让学生直接动
手理解有助于理解。
4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3.再次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做类似的题时我们
要注意些什么。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4个3相加,和是多少?
2.5个3相加,和是多少?
3.2和7相乘,积是多少?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5.6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0
32错误
率
17.9% 采集者 ***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四单元
基
本
题
综
单元导学卷
型
合
整理和复习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4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这是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后的一道单元试题。学生
之前已经
掌握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和2—6的乘法口诀,会进行
简单的列式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2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学生错解:
2×5=10
◆原因分析
1.学生没有读清楚题目,把2个因数理解为一个因数是2。
2. 有
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看到题目中有两个数字拿来就
做,没有很好地审题,和以前学的知识混淆
。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2.比较这道题目和以前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
3.独立完成。
4.完成以后和其他同学交流,总结做题的方法。做错的学生找一找自
己错误的原因。
◆资源链接
一些做法:
1.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错误,因为只有指出错误并纠正错误,才能减
少错误的发生。
2.对于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会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错,纠错,然后
有意识地让那些出错的同学上台
板演,再练一练;错误率较高的题,经常
找出来练习,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同时有些因思维惯性出错的
题,拿出
来比较。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5.2 %
49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48
错误
率
33% 采集者 ***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基
本
2010学年第一学期
题
综
期末学业评价考试卷
型
合
第六单元
7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
题
拓
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追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还是“乘
法的初步认识”,学生接触
的题目比较多,但像这样的有许多干扰信息的,以及有学生不
了解的
生活常识的还是首次接触。
◆典型错题
题目:2011年的2月刚好是4个星期,那么这个2月份一共有多少
天?
学生错解:4×2=8(天)
◆原因分析:
1.学生看见题目中的数字信息太多,不会去筛选信息,随便选择几个
数字进行列式。
50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2.有一部分孩子在筛选数字信息,他会觉得数字“2月份”中的“2”
和“4个
星期”中的“4”可以用来列式。但学生已经进行了第一层思维
的碰撞,再深一次的思考“一个星期有7
天”就产生了“疲劳”,所以许
多学生列式:2×4。
3.有一部分孩子把“2月份”理解为
“有2个月”,在头脑中产生了
一个想当然的数学问题:2个月有几个星期?所以就列式为:2×4。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孩子筛选数学信息,筛选的过程可以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
发
展孩子的智力。在教学时可以分三个问题提出:哪些数字信息是没有作
用的?2、有哪些看不明白的地方
?(“2月份”和“2月刚好有4个星
期”)3、问题体真正要求的是什么?
◆资源链接:
4月份有4个星期还多2天,4月份有几天?
设计提问:
⑴哪些信息是没有用的?
⑵要我们求什么?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21 %
5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0
32错误
率
56%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六单元
《过关检测》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多少
课时 √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这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中倍的认识教学后的一道习
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倍的知识
,课本上和课堂作业本上
均出现的是已知一倍数求几倍数的题目,逆向思维的题目对学
生来说是
第一次出现。
◆典型错题
题目:
画一画,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学生错解: ○○○○○○○○
◆原因分析
1.学生审题不仔细,误理解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
才会出现上述错误。
2.学生对于倍的理解还没有到位,只知道4的2倍是8,而不知道
4是谁的2倍。
3.在答题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读题,而是直接答
题。因为在平时的作业中经常出现这类
题,不同的是所求行是已知行的2
倍,这说明学生定向思维非常严重,同时也说明学生出现思维惰性,也
就
是练习后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学建议
首先,复习倍的相关知识。如:8是2的( )倍;2的5倍是
(
);9是( )的3倍等等。
5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br>其次,让学生仔细阅读这道题,回答谁是谁的几倍?求4的2倍是多
少呢?还是求4是谁的2倍呢
?
第三,仔细看自己错误的答案,如果是画8个○,那题目又该如何?
第四,回顾自己当时
做题时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那么
在以后的做题中你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资源链接
对比训练:
1.画一画,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2.画一画,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2.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191
人
错误
率
43.5% 采集者 ***
采集
嵊州市剡山小
学校
学
课时
新授
课
√
基
本
二下数学期初测试
题
综
卷
型
合
第六单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多少
拓
展
53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
习 课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学简
述
此题是学生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的拓展练
习,与例题
3相类似,但不同的是一道逆向题。
◆典型错题
题目:
画一画,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学生错解:
○○○○○○○○
◆原因分析
1. 教师在教学
此类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时,缺少对学生进行逆向思
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遇到此类题时不分析题意
,只是顺着课堂教学时
的常规进行惯性思维,而引发错误。
2.
学生没有看清或理解,谁是一倍数,谁是多倍数,因而做错。
◆教学建议
1. 新课教学时
,引导学生多读题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一倍数,多
倍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读懂题意
。
2. 练习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出一倍数和多倍数,与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多几(少几)类
似的逆向思维。或者用一句话反着说一次,再让学生找
一找一倍数和多倍数,通过比较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
3. 纠正错误时(或检查时)提示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来练习(谁)是
(谁)的几倍,明
白一倍数和多倍数在句式中的位置。再对照自己的话与
题目的联系。
◆资源链接
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2.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0
32错误
率
36% 采集者
***
54
采集
学校
***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第六单元
《过关检测》
用乘法解决问题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课时
新授
课
√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后的一道
对比练习题。学生之前已初步学会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
法,进行了大量的用
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窗台上有两盆菊花,一盆开了3朵,另一盆开了5朵,一共开了几
朵?
学生错解:
3×5=15(朵)
◆原因分析
1.学生没有理解题目意思,而且出现思维惰性,
以为这一单位我们学
习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认为所有的题目都是用乘法来计算。
2.学生对
于乘法的意义还没有准确到位的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
以用乘法来计算。如果算式列为3×5=15
(朵),那么表示的意思是3个
5相加或者是5个3相加。而题目意思是3与5一共是多少?
3.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差。解决问题比起其他题目,更讲究解题策略,
而很多学生往往拿到解决问题就
胡乱的进行加、减、乘、除,于是自然而
然就出现上述的错误了。
◆教学建议
首先
,复习乘法的意思,并利用乘法的意义做了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如:3个5相加,和是多少?5个3相加
,和是多少?阳台上一共有5盆
花,每盆开了3朵花,一共开了几朵花?
其次,让学生反复阅
读这道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这道题是否表示几
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是表示简单的两个不同量的数求一共
是多少?
第三,小结:不同量求一共用加法来结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
用乘法来计算。
55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第四,如果算式是3×5=15(朵),那题目应该是怎样的?表示3个5相
加的
题目是:窗台上有3盆花,每盆开了5朵花,一共开了几朵花?如果
表示5个3相加的题目是:窗台上有
5盆花,每盆开了3朵花,一共开了
几朵花?
◆资源链接
对比训练:
1. 操场上有两排队伍,一排8人,另一排9人,一共有几人?
2.
操场上有两排队伍,每排8人,一共有几人?
3.
一千克苹果要10元,买两千克苹果,一共要几元?
4.
一千克苹果要10元,一千克梨要12元,一共要几元?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4.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题
320
错误
率
35% 采集者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六单元
基
本
题
综
《过关检测》
型
合
拓
展
课时
用乘法口诀解决问
时 课
练习
√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这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后的一
道
对比练习题。学生之前已初步学会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
法,进行了大量的用乘法解决问
题的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已经包了28个馄饨,五人每人吃6个,够吗?
正确答案: 5×6=30(个) 28<30 不够
56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学生错解:
28÷6=4(人)
◆原因分析
1.知识储备不足。
有余数的除法还没有学,学生就在似是而非的情
况下有了不同的计算方式,实际上不是很合理。
2.理解能力弱。这道题的关键是求出28个馄饨够不够5人每人吃6
个,只要从够不够这方面着手就
容易从我们已知的计算方法入手。
3.计算的严密性缺乏。在计算方式是否正确的模糊的情况下,在选
择上还有待考虑。
◆教学建议
首先,从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开始分析,关键是够不够的问题。
其次,考虑够不够的前提是计算出按要求的需要量。
最后,进行数据间的比较,得出最终的结论。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幼儿园有50位小朋友,老师买了7盒月饼,每盒8块,每人一
块月饼够吗?
2.公园的门票,一张5元,小艳拿出40元钱,买7张门票够吗?
3.妈妈拿着 20
元到市场买了 6 斤苹果,每斤 3 元,她的钱够吗?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28.2
%
57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191
人
错误
率
42.9% 采集者 ***
采集
嵊州市剡山小
学校
学
课时
新授
课
√
基
本
题
综
课堂作业本P51
型
合
第六单元
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
问题
拓
展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学生刚学完表内乘法,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并
且在练习十九中的第8题练习过类似的植树问题,不同的是本
次习题为纯文字题,无示意图
。
◆典型错题
题目:
9个男同学站成一排,在每2个男同学之间站3个女同学,女同学有
多少个?
(图画)
学生错解:
9×3=27(个) 或 7×3=21(个)
◆原因分析
1.
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实践经验,对此类求间距的植树问题缺乏
生活积累。
2.
教学中,老师缺少读题解题的过程,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范例,
用直观的示意图讲解有关间距计算的方法。
◆教学建议
1.
新课教学时,引导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帮用示意图的方式辅
助学生思考。
○ ○ ○
○ ○ ○ ○ ○ ○ ○
58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师:请看,这里的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男同学,请看这里一个有几个
间距?
(学生不能数出是10个男生有9个间距)
师:不是10个男同学吗?怎么只有9个间距呢?
(引导学生思考人数和间距的关系,小结得出:人数-1=间距数)
2.
练习时,鼓励学生用示意图先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
算。
3.
检查时,要求根据计算结果再画出完整的示意图,包括男生和
女生的人数。示范讲解:
算式:2×4=8(个)
○△△○△△○△△○△△○ (○表示男生,△表示女生)
8正好对应8个△。
◆资源链接
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38.9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56
错误
率
23.2% 采集者 ***
基
题
本
型
综
59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第六单元
人教版数学书P89
√
时
课时
课
机
型
单元 √
练习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乘法口诀表
合
拓
展
总复
习
课
复习
课
这是在学完表内乘法后,教材中第一次出现(
)里最大能
填几?的题。
◆典型错题
题目:
第4题:(
)里最大能填几?
总共有6题,以其中一题为例:( )×4<29
学生错解:
( 5 )×4<29 ( 9 )×4<29
( 4
)×4<29 ( 6 )×4<29
( 8 )×4<29
◆原因分析:
1.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是教材没有编排与此相关的
新授课内容,让学生练习时
教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示范性的解释了
一个算式,想试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于已学知识的运用能
力。
2.学生未充分理解题目要求,不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认为只要两数相乘的
积小于另一个数就可以了。
◆教学建议:
对于如此高的错误率,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如:7×( )<45
首先,我按常规的
做法,先让学生说一说括号里可以填几,学生从1
开始试,一直试到6,也就是说填1、2、3、4、5
、6都符合题意。然后
再找到最大的数是几就填几。可是马上发现还是有好多学生没有找全,就
开始填最大的这个数,从而导致学生的出错率还是没有明显下降。
然后,我就和学生分析怎样才能找全
的问题,结果我发现有一个平时
成绩不突出的孩子,这个题型他做得很对,我就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
说我是一个一个试试看。我追问:怎么试的?他说我是先试试9行不行,
七九六十三,63大于
45,不行,我再试七八五十六,依次往下试,一直
试到六七四十二为止。所以就填6。这个学生的思维
正好和我们是相反
的,它是从较大的数开始试,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数为止。这也就是那个
分界
点。于是我让他讲给了学生听,这个方法得到了许多学生的一致认
同。
60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另外,还有学生采用以7的口诀中接近45的来试试,然后再作调整
的方法。
教会学生3种方法后,错误还是有,但是人数明显下降了。
◆资源链接:
1.让学生在填出结果后再算一算两数相乘的积是否小于另一个数,想
一想再大一个还可以吗?
2.进行相关的训练。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3.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
本
错题来
源
题目出
处
相关知
识
教学简
述
0
32错误
率
65% 采集者 ***
基
本
题
综
型
合
拓
展
√
采集
学校
***
新授
课
√
总复习
2010学年期末学业
考试卷
乘法复习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
习 课
数学书89页第3题出现(
)里最大填几?的题目,都是
乘法题,本册教材里没有出现过加减法的(
)里最大能填
几?的题目。
◆典型错题
题目:括号里最大填几?
5×(
)<21 ( ) +34<40 37-( )<28
学生错解:
错误1: 37-( 10 )<28 28个占63 %
错误2: 37-( 9
)<28 2个占5 %
◆原因分析
6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错误1受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第一题是乘法题,(
)里最大填
5,积20小于21并且最接近21。第二题是加法题,(
)里最大填5,
和是39小于40并且最接近40。第三题是减法法题,(
)里最大填
10,差是27小于28并且最接近28。
错误2主要是学生把<看成了=,不是很典型。
2.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之所以
学生会出现错误1,主要是教师在平时教学没有充分了解各类学生
的基础,对这类练习关注较少,往往只
要求学生填出( )里的任意数,
没有要求填写最大或最小的数,缺乏集合教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题意,再计算。
2.通过(开火车、判断对错、夺红旗)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3.对于做这些题目,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把结果对入题
中再校对一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填空。(写出计算过程)
(
)十43=71 ( )-28=39 94-( )=56 35十( )=74
2.( )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十( )< 30 (
)-36 < 31 84-( )> 35 ( )十47 <100
45十(
) < 87 47 >32十( ) ( )-21 < 25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67.5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