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余年寄山水
980次浏览
2020年09月23日 16: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请帖格式-高考录取流程

2020年9月23日发(作者:靳虎)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
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
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浪子回头金不换。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聪明的人有错就改,糊涂的人有错就瞒。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 深刻的道理
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 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
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6、出示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
牢、 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
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
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出示自学指导(一)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勾画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 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
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 “谁家和他住在


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出示自学指导(二)
◆第一次丢羊后,养羊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么
样?
◆第二次丢羊后,养羊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么
样?
如果你是街坊,会 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
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 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
个街坊在一起 ),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
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 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
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 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
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 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
结果怎样?____ 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
“__ 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
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
词。
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 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
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 想些
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 、(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
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 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
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
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 们明白了,做错了
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
牢,为未 晚也!”
七、当堂训练:
1.用“―”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羊圈( juàn quān) 钻进去(zuàn zuān )


结结实实( jié jiē) 硬要(yèng yìng ) 寓言(yù yǔ)
2.看拼音写词语
Hòu huǐ kū lóng quàn gào diāo zǒu jiē dào
( ) ( ) ( ) ( ) ( )
è láng wáng yáng bǔ láo
( ) ( )
八、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教学反思: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南辕北辙、盘缠,硬要”
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
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
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理解寓意,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的一致
的道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谁说说 我们以前都学过那些寓
言故事?(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什么叫“寓言”呢?
“寓”的意思是寄托。 “言”的意思是讲道理。
“ 寓言”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既是喜闻乐见的读物,又是深
受教育的题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 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
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再学习 一篇滑稽可笑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寓
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解释文题
师: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辕”和“辙 ”
指的又是什么呢?(出示挂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
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
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一):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做车人和他的朋友)
2、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相互探讨,解疑释惑
1、默读课文, 提出问题。
2、师生质疑:
①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
是谁?
②朋友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他是怎么说的?
③他的朋友劝了他三次,他接受了吗?像他 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
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
(固执 己见)
④现在谁能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说明理由。
(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
是他只会越走越远。)
⑤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学生谈论,交流发言)
⑥《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和他的朋友谁的想法对?


⑦“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
不能到达目的。)
五、当堂训练
“南辕北辙”中的“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辙”的意< br>思是________________。“南辕北辙”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常用来讽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搜集寓言故事, 把《南辕北辙》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南辕北辙
目的 行动
越 越
马 快
车夫 好 远
盘缠 多
八、教学反思:







10.惊弓之鸟

熟记下列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精卫填海 南征北战
囫囵吞枣 废寝忘食 草船借箭 掩耳盗铃
一诺千金 三顾茅庐 铁杵磨针 精诚所至
教学目标:
1. 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
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
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理清更羸分
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的推理意识。
3. 在反复朗读、辨析感悟中体会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
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4 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
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
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 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
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
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惊弓之鸟》,了解课前预习。


(一)导入,初读。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 五千年
的文明使我国积淀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而成语就是其中璀璨的明
星。能说说你认识哪些 成语吗?
指名若干学生说。
师: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 br>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师板书,请生读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归类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师: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
分别是——弓、鸟。
(1)出示“弓”图
指“弦”部,幻灯标注“弦”部,请学生说说这个部位叫什么,
理解并读好“弦”。
师:要打猎,有了弓,还得有——箭。
出示“箭”图
师:这便是“箭”,古时候,人们挽弓搭箭打猎的动作就叫——
射箭。
出示“射箭”,请生读好。
(2)师:而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
师:了解大雁吗?能不能来介绍介绍?(大雁:候鸟,秋
天飞往南方,冬天飞往北方 ,样子像鹅,群居在水边,飞行时排列成
行)大雁是群居的鸟类,它们总是集体行动。)
范写指导“雁”字。
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一个“雁”字,写完后请学生把作业纸放
到桌子里面。


2.检查词语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
大家。
幻灯出示词语:大王 更羸
愈合 裂开
孤单失群 悲惨
(1)检查第一组词。
1)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行词,你们发现没有,他们都是——
对人的称呼。
师:谁会读?
指名读。
纠正“大王”读音。请生齐读。
师:这“大王”指的是哪国的国王?
出示:魏国。
师: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请生齐读“魏国”。
师:这“大王”是魏国的国王,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他为——魏
王。
出示:“魏王”。
2)纠正“更羸”读音。提醒“更”多音字。板书“赢”字与“羸”
比较,加红“贝”部,了解 字形。
齐读“更羸”。
师: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介绍介绍更
羸?
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师幻灯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
射箭能手。
师:知道什么是“射箭能手”吗?


生答。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 多能手,比如我们班里画画特别好的,
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 唱
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
箭能手。
师: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
齐读。
3)齐读第一行四个词。
3.检查第二组词。
出示:愈合 裂开
请学生读第二行词。
师:这两个词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请生说说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愈合:伤口长好,伤口合
拢。裂开:伤口撕裂、分开。)
读好这两个词。
4.检查第三组词。
请生领读。
孤单失群(离开同伴,无依无靠),为什么把孤单失群和悲惨放
在一组,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走进《惊弓之鸟》,了解事件因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这回可
要把生字词读准了。
师: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哪里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
请生读段落。
(一)如何射雁
师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 响,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
一句话!
你们看,它 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
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 常正确、通顺
地把它读下来。
学生自读。
指名读。(2—3个)
齐读。
3.师:这句话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两层意思,请大
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 么,后讲了什么?
生自读,思考。
预设:先讲了更羸怎样拉弦,后讲了大雁怎样从半空里掉了下
来。
师: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 br>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中写大雁掉下来,连续用
了两个“直”字。(“直”字醒目。 )这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直”字可换词,第二个“直”可在直前后加字。)
师: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齐读。
(二)是何原因
1. 师:同学们更羸并不取箭,只拉了一下弦,嘣的一声,大雁
就 掉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原因?
生:第九自然段。
幻灯出 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
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 悲惨,因为它离开同


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
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我们请某组同学一个一
个读下去。
师:有四句 。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
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跟你的同桌说说。
2.师:你们读懂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填空题:
更羸看到 ,想到 ;
更羸听到 ,想到 。
3.师: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
指名说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师: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 br>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师板书:观察。
师:那第二句话在写什么呢?
生答。
师: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板书:分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4.师: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请生说写了什么。
师:老师把大雁掉下的过程写在了卡片上,可是我把它们的顺
序给 弄乱了,你能不能重新按顺序把它们排列清楚呢?(学生在作业
纸上先试排。)
指名排,请生说说顺序。
5.师:是呀,同学们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


生说。
师: 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
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 ,一定会——……最
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
推理。
(三)练说想法,提升朗读。
1.师:同学们,课文把更羸心里怎么想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其实更羸一开始看到大雁就已经想了,正是他胸有成竹了,才会对大
王说:(出示第二自然段) ——“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
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现在谁愿意来当当更羸,来说说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学生说想法。
2.引读更羸的话。
师:此时更羸已经成竹在胸了,更羸们一起自信地对魏王说:
——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接下来魏
王与更羸的对话也非常精彩,特别 适合我们去品味;同时这个成语流
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人们还常常把“惊弓之鸟”挂在嘴边,但是现在< br>人们所说的“惊弓之鸟”还是那只大雁吗?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走进《惊
弓之鸟》,继续去感受吧!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口裂开
上飞

猜测

推理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堂清题:
一 区别形近字,组词:
猎( ) 孤( ) 惨( ) 榜( )
借( ) 狐( ) 渗( ) 膀( )
二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本事( ) 悲惨( ) 孤单( )
三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一…就…
1( )如果我的腿不腐了,我们出去玩( )方便多了。
2我不用箭,( )一拉弓,这只大雁( )会掉下来。
3( )它受过箭伤,( )飞得慢。
4它( )使劲,伤口又裂开了,( )掉了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重点
里害怕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
因,可魏王 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
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
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
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
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二、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


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 ”就是弓弦得响声;“之”
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
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
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 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
害怕得 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 头转向,一
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
这种人是胆小鬼。)
3、 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
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学习这 样的人。
三、课外阅读
纸上谈兵
赵括从小就 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 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而
赵括太轻率 地讨论打仗这件事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
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国军队的人一定是 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廉颇以后,变更了军法,轻率敌人任用军官。秦国的
将军白起听说以 后,指挥秦兵,假装败退,而断绝赵国军队的粮道,
报赵国军队一分为二,赵国军队士气不能统一。被困 四十多天,赵国
军队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却被秦军用箭射死了。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军,秦军全部将他们活
埋了。


1. 赵奢是如何评价自己儿子赵括的?用——画出来。
2. 赵括当上赵国的将军后,是怎样做的?
3. 秦国的将军白起用什么办法打败赵国的军队的?
4. 赵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1、《画杨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文中“叮嘱、审
视、半晌、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
都应该实事求是。
课前准备:
课件、杨桃实物或杨桃图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不假思索 异口同声 结结巴巴 支支吾吾 迟迟疑疑
一、导入 出示目标
1、大家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什么礼物? (出示杨桃)这
是——杨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自己读一遍,了解杨桃)在
著名作家岑 桑心中,这个杨桃可不仅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已步
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 的经历,想知道其中
的故事吗?那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出示课题)画杨桃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
意思。
(2)初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
他人。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叮嘱 前排 靠边 一幅画 审视 严肃 半晌 熟悉 教诲
和颜悦色 一生受用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2、指导书写:嘱 肃 熟
3、比较组词:盯订叮 幅副 响晌 悔诲
4、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5、交流不明白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叮嘱:再三嘱咐。
半晌:好大一会儿。
教诲:教导,训导。
审视:仔细的看。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温和可亲。


6、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给出词语,概括内容。
靠边 杨桃 五角星 审视 轮流 角度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我”画画时爸爸是怎样叮嘱我的?你认为爸爸是想告诉我什
么?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三、课堂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dīng zhǔ qián pái kào biān zhǔn què shěn shì
lún liú
( )( )( )( )( )( )
Jiǎng tái shén qíng yán sù bàn shǎng hé
yán yuè sè
( )( )( )( )( )
shú xī xiāng sì jiào huì
( ) ( ) ( )
2、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对号。
一幅画(fú fù) 熟悉(xì xi) 教诲(huì huǐ)
3、照样子,写词语。
认认真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 ) ,就( ),不要( ),
画走了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新词两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
板书设计
叮嘱 画杨桃: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教学反思:


11、《画杨桃》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拼一拼,写一写。
dīng zhǔ shěn shì duān zhèng yán sù
( ) ( ) ( ) (
shǎng wǔ hé yán yuè sè jiào huì shú xī
( ) ( ) ( ) ( )
二、辨一辨,填空。
册 侧 测
( )面 ( )量 练习( )
幅 福 富
幸( ) 一( )画 ( )有
做 作 坐 座
( )业 ( )为 ( )文 合( ) ( )用
三、选词填空
严格 严肃
1、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李老师( )地批评了他。
教育 教诲
1、 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

)

工( )




2、 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开火车 接词语
排 排水 水果 ( )( )( )
悦( )( )( )( )( )
树( )( )( )( )( )
杨( )( )( )( )( )
五、照样子,写词语。
认认真真( ) ( ) ( ) ( )
11、《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积累: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复习导入 出示目标
1、复习导入
复习:小时候“我”画画时爸爸是怎样要求我的?
(板书: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2、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二、品词析句 逐层理解
(一)明白“我”画画的态度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第2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的座位在什么地方?“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②


“我”是怎样画的?
2、比较句子: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A、我看了看,画了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指导朗读,结合父亲的话。
“ 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
实事求是。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和同学的不同态度
1、合作交流
读课文3~19自然段,思考:
①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看待我的这幅
画的? 请画出老师与同学的两次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看看能发
现什么?
②画出老师神态变化的词,想一想为什么?
2、交流
(1)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哈哈大笑)起
来。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
是五角星吧!”)这种笑是怎样的笑?(嘲笑、讥笑)指导朗读同学们
的话。 (2)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
而同学们却说不像,所以老师的神情 变得严肃了。
理解 “审视”(看得很认真)
(3)我们来读一读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出示对话)
根据对话,我们来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好吧?
①“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②“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同学们支支吾吾地说)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同学们结结巴巴地回答)
“好,下一个。”
指导对话朗读。
从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老师学生的语言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所
以老师的神情也有开始的严肃变 得和颜悦色起来。)
思考:老师为什么请几个同学轮流做到我的座位上?
(3)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理解“和颜悦色”。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 (理清层次后试着背诵)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
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小结:
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做事应具
有实事求是的 态度。指导背诵第18段中老师说的话
怎么才能较快地记住这段话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弄清这段话
的层次。老师讲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讲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
子也就不一样。第二层讲应 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第二点建议是抓住段中“但是”“因此”“不要……要…… ”等起


着联结作用的词语来背。
3——5分钟背诵时间。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抽查。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
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
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 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 《岑桑散文选》,
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
鲁迅文学 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 求是地做人、做事,
这是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分不开的。”
2、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
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
四、检测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________我:“你 看见一件东西,是
什么样的,就画成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画走了样。”
2、老师____________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________,但
是,看 的________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___________。因此,当我
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 __________的时候,不要忙着________,要看
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 信自己的________,看到什么
样的就画成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父亲: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画杨桃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实事求是)
老师: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一生受用
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老师说的一段话。
2、摘抄老师和父亲含义深刻的话。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把所看到的的与同学交
流。
教学反思:



11、《画杨桃》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叮嘱( ) 严肃( ) 半晌( ) 教诲( )
2、练习写句子
(1)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像……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要……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提起杨桃, 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
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 们看见别
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
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 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
成什么样。”
(1)用“和颜悦色”说一句话。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老师的话讲了三层意思,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一)
苹果里的星星
一天,安娜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告诉爸爸,说她今天
切开苹果时,发现里面隐藏着一颗星星。
苹果里会有星星?爸爸心想自己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可从来
没有发现安娜所说的星星。 于是,他从冰箱中拿出一个苹果,熟练地
用小刀将苹果一分为二,然后看了看说:“哪有星星?”
“来,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小安娜说着拿起另一个苹果横刀
一切,然后把切好的苹果伸 到父亲面前:“爸爸,看呐,里头有没有
星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 个清晰的五角星状。父亲
顿时感慨万分,几十年习惯了规规矩矩的从茎部往底部窝凹处分切苹
果 的方法,怎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图案呢?孩子换了一种切法,居然发
现了大家从未看见过的苹果里的星星。 这真是奇迹!
发现新事物,创造新奇迹,需要高超的智慧,但智慧从哪里来呢?
换一种 切苹果的方法,或许是打开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1、安娜切苹果的方法与爸爸有什么不同?
2、读了这篇文中,你明白了什么?
(换一种思维,或许会创造奇迹。)
拓展阅读(二)
选 择
几个学生向一位老师请教人生的真谛。
老师把他们带到果树林边,这时正是果子成熟 的季节,树枝
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
走到那头。每人摘 一枚你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
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老师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树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
真地进行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树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己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他问。
学生们都不做声。
( )怎么啦( )同学们( )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
( )老师再次问( )
“老师,再让 我选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一走进果
树林,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我还想找到一个 更大更
好的。当我走到林子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枚果子就是
最大最好的。”
“我的情况和他恰恰相反。我走进树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
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发现, 果树林里比我摘下的
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请让我再选一次吧。”另一个学生
接着说道。
“请让我们再选一次吧。”其余的学生一起请求。
老师坚定地说:“不,同学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这
样!”
认真读文章完成练习
1、改写句子
例句:树枝上沉甸甸的挂满了果子。
把这句话改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我走进果树林不久,就摘下一枚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
子。
把这句话改写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这句话改写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七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老师坚定地说:“不,同学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
是这样!”这里的“这样”指( )。 这
里的“坚定”可以换( )四字词语。
把这句话改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文,回答问题。
(1)老师把学生带到哪里?对他们的选择作怎样的要求?
①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品味、说说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重点)
3.体会画师说的话及文中深刻的教育意义。(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
课前积累
描写创新精神的格言:
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 歌德
所为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 —— 伏尔泰
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 —— 罗曼罗兰
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的提
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 李政道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 喜欢听故事吗?谁愿意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
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
说说这 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 没想到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品味、说说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体会画师说的话及文中深刻的教育意义;
师:目标大家都清楚了,你有信心完成吗?(生:有)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相信大家可以顺利通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
zhào
召集 骆驼 连绵不断 起伏 若隐若现
luòtuomiánqǐfúruò
2.指名读—生纠错、再读---齐读。
3.指导书写---记忆、检测。(指名听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一):
快速的朗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5分钟后
比谁说的好,说的简洁具体)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点拨训练
1)师: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2)学生反馈;
3)集体小结。(画师让他的三 个徒弟在一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
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了许多小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了两只骆驼,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
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 和半截身子。)
五、再读课文,领会内涵
出示自学指导(二)
1.用( )标出三个徒弟画的内容,他们的想法好在哪?还有什
么缺陷?
2.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自学时间8分钟)
1)生自学,师巡视;
2)合作交流,点拨训练:
师:好,时间到,大家刚才自学得都很认真,指名回答,不足他
人补充。
(1)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
A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B 谁能说一说大徒弟的绘画构思?
C 师:大徒弟的想法很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A 学生回答(指名纠正,补充)(出示课件);
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B 师: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
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3)他们的画还有什么缺陷?指名反馈。
(4)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好在哪儿?
A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
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身子。
B 师:小徒弟的办法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
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只骆驼。
(5)所以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出示课件)
A 指名读;
B 师:看到小徒弟能够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画,画师的心里可高
兴了。我们应该带着( )的语气来读。
C 齐读。
D 师:画师的话,让徒弟们明白。要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要用
不同于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去思考问题。
六、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胆创 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
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
生 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七、当堂训练
画师让他的三个徒弟在一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
多。大徒弟 ;二徒弟 ;
小徒弟只画了 ,表
示 ,一只骆驼 ,
另一只骆驼 ;得到了画师的高度称赞。
八、布置作业
你曾经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课后和同学、老师分
享。
板书设计
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两只骆驼以少代多(妙)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向别人介绍自己。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
行人际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多媒体出示)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冯梦龙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这几句名言都是关于谦虚的,它要求我们做人要谦
虚。让我们把它积累下来吧!因为“成功在于勤奋,天才
在于积累”。
同学们,我们 每天上课、下课、游戏,已经共同生
活了好几个月了,有的时间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
对 你的老师、同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你对自己了解
吗?你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吗?这次口语交际是让我 们
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相机板书) 说说我自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向别人介绍自己。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能文明和谐
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小组交流,归纳整理。
自学指导(多媒体出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先想想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再把


自己介绍给小组其他成员。
2、 当别人介绍时,要认真倾听。
3、 组长组织好交流并做好记录,交流结束后归纳整理,选出
代表进行班内展示。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四、 交流展示,评价总结。
(一)、展示要求(多媒体出示)
1、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展示。
2、其余学生在台下认真倾听。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展示。
2、师生交流评价,看谁说的最想他本人。
3、评出最佳介绍人。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你对自己
和他人又多了一定的了解 ,我相信,只要 我们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一定能抓住事物特点的。同时,在与人交流时,也要
学会倾听,把自 己的思想表达给别人听。回家后把今天的交流
情况讲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为下节的 写
作做准备。
六、 板书设计
口语 交际


说说我自己
七、教后反思

学习园地三·写作

学习目标
1、根据口语交际中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我手写我心,把
自己的所想用文字表述出来。
2、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根据他人建议把习作认真改一改。
4、把习作认真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多媒体出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爱默生
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
一、 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几个名言都是关于观察的,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
要认真观 察,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我
们在上节课通过交流,充分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他人 。这


节课我们就来一次写作,把充分认识的自我写一写。(相机
板书) 写写我自己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根据口语交际中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我手写我心,把
自己的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2、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根据他人建议把习作认真改一改。
4、把习作认真誊写下来。
三、写。
1、佳作欣赏
介绍我自己
我嘛,总是留着平头,我的眉毛挺浓,眼睛很黑、亮亮的,虽然
不大。镶在我这张 脸上倒也挺合适。嘴闭起来挺好看的。哦,忘了告
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王蒙。
小学时,我 和同学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
生气会气死脑细胞,所以我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基 本上能够忍让。
同学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
奖我的时候 。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
粗心就是我一个很大的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错。可我就 不信改
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大粗心”变成个“小
细心”。
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杂志、科技作品,我拿起来就


放不下——迷住啦!我常 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抽泣、
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是身临其境。
别看我挺瘦, 我还喜欢体育呢!我特喜欢打乒乓球,在班里还算
是个高手。我还喜欢音乐、美术,妈妈说我兴趣挺广泛 的。
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个朋友。
2、读后感想。把自己的读后所想与伙伴们交流一下。
3、根据口语交际中自己所说和同学的 评价,结合读后感想,我
手写我心,把自己的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时要(相机出示写
作要 求)
⑴、抓住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方面去写,写一个真实的“我”。
⑵、把反映自己特点的事例写具体。
⑶、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学生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读。
过渡语略。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成员听,听者要认真倾听。
2、相互交流,评价,看谁写得最像。
(二)、学生读、听,交流评价,教师巡回指导。
(三)、找小组代表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五、改。
过渡语略。


(一)、出示自学指导三
1、根据交流评价情况,把自己的习作修改一下,力争做
到更像真实的我。
2、题目可以是《我的自画像》、可以是《这就是我》、可
以是《我》、还可以根据自己特点自拟……
(二)、学生修改,教师巡回指导。
六、誊(téng)。
过渡语略。
(一)、出示自学指导四
1、把自己修改好的作文认真誊(téng)写下来。
2、力求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二)、学生誊写,教师巡回指导。
七、板书设计
写写我自己
八、教后反思

东巴文-精神文明建设总结


福建集美大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投诉信


历届高考状元-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


职责-司法考试报名条件


金榜题名对联-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


员工餐厨师-艾滋病日是几月几日


广东高考网站-广西书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