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内蒙招生-婚假请假条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
静机智的
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
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
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
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
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
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
要求,即带
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
br>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
揣摩
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
台”引导学生梳理
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是小学阶段
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
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
一课则可
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
人物特点。
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
言文的特点,产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
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
求。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
类
课
文
内容
司马光
掌声
灰雀
手术台就是
阵
地
课时
2-3
2
2
1
教学要点
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
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
用自己的话讲故
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
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
化。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口
语
交
际
请教 1
习
作
语
文
园
地
那次玩得真
高兴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2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
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
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
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
理。
合
计
12-13
24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
和一群孩子在庭院
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
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
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
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
,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
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
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
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
”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
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
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
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
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
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
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
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
,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
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
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
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
让学生将本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
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
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
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
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
知”等词语让学生
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帮助学生理
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
意笔
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
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
距离要均等
;“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
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
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
”,“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 注
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
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
横。
登 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
br>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 ,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
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
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
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
可鼓励学生举出
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
”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
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
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
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
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
师读出正确的词句
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
样的
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
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
音;等熟练
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
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
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
了解瓮的样子。
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
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
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
子,再看注释,体会“涌
出”的意味。教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
就是“迸”。
可让
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
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
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
戏”“淹没”“众人”“石头”
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
解,比如,
“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
相
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指谁,“众”
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
生不看教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
问的停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
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
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
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
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
庭”“足”
“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
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
余力的学生,教师还
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
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
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
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
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
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
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
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
着老师多读
几遍”“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
编纂
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
为官的事迹。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学习复姓。
(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①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
治家。编写了《资治通鉴》。
②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
③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
3.教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1)出示“瓮”的图片。
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就是脚,“没”<
br>就是淹没。
(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众人、放弃。
3.学生在文中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1)教师提问:“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众”“光”又指谁?
(2)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
【提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5掌 声
……………………………………教材解析……………………………………
《掌声》讲
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一次
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
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想不到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
掌声。从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
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
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
全
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个部分。本文语言质朴,
但看似平淡的语言
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
物内心的情感。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总是”“默默”“早早”等词语,表现了她
的安静、孤独、
沉默,甚至孤僻,更让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与众不同。
第三自然段写了“两次掌声”
的情形。“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吞吞”体现
出英子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的心理状态,“眼
圈红红的”尽显英子内心的焦灼、无奈,“她终
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突显了做出决定的艰难。“骤
然间”说明这掌声不是有人组织的,
而是在同一时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久”表明
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
饱含热情的。第一次是鼓励的掌声,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给英子
的鼓励。第二次是感动的掌
声,除了鼓励,也饱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英
子流泪了。显
然,英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倍感温暖。“深深地鞠了一躬”,是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
。
英子的表现和第一、二自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给了她勇
气
,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四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第五自然段摘录了
英子的来信,说明
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递尊重,
给人
积极向上的力量。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讲故事
的情形,有助于学生图文
结合体会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
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
会写“掌声、文静”等l6个词语
。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
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英子变化的
原因;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的
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试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
角度复述故事片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
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
“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
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
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比较偏旁,理解“
忧”的意思与
心情有关。
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
境辨析读音。比如,“落”在
“落后”“落日”等词语中读luò,表示“丢下”的意思时读là;“调
”在“调动”“调查”
“声调”等词语中读diào,在“调整”“调味”等词语中读tiáo。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
第一类:
左右结构。“投”“调”“摇”等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黑”四点底
要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
第三类:左中右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
高于“王”,压
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此外,“轮”的右下部分容易写成“抢”的右下部分,“勇”的第四笔没有钩,教师要注
意提醒。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掌 上边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秃宝盖要写得宽;中间的
“口”要写得扁;下边“手”
第一笔平撇写在横中线上,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默 左
边的“黑”第八笔横变为提,四点底稍倾斜;右边的“犬”撇、捺要舒展,撇穿
插到左边的四点底下面。
烈 上边的“列”第四笔点落到横中线上。下边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
勇 上边部分第二笔点和第七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是横折;下边部分“力”
的横折
钩,横长折短,撇从竖中线起笔,要写得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如是谁发出的掌
声、是为谁鼓掌、
是为什么事鼓掌,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围绕“掌声”主
要讲
了什么。之后,可出示几个提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比如:
掌声前 两次掌声 掌声后
2.词句段理解。 一
(1)带着问题默读,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除了教材中
的两个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初读后产生的其他问题,带着各种问题默读课文,一边
读一边圈画相
关语句,试着解答问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
的词语,可以先画出来,等
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意思。
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两个问题。
关于英子的变化,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语句。然后,让学生体会画出
的语句,说一说“英子前后的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总体印象”,从整体上了解英子前后的
变化——起初
,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讲台讲故事;后来,受到同学掌声的鼓励,她像变了
一个人似的,自信、开朗了
许多。
在了解了英子前后的变化以后,再引导学生聚焦第三自然段写两次掌声的内容,结合生
活经验,说说掌声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别人的掌声能使一个人增加自信。
然后
,引导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英子的来信,结合前面的感受和信的内容,说一说英子
变化的原因。比如,英
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得了动力,才产生了这
样的变化,鼓起勇气微笑面对生活。
(2)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情。
首先,教师要以课后第二
题中的两个句子为例,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文中的语
句体会人物心情的方法。第一句,可以让学
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的真实体验,了解英
子的“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
,而㈠巨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
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还可让学生想象说话:此时英子的心里真是
左右为难,上去吧,
( );不上去吧,( )。第二句,教师可以提问:一般情况下,表
示感谢会鞠躬,而英
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刻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感激
同学们
的鼓励与肯定,所以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然后,让学生带着“英子的心情
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
子神态和动作的其他语句,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
体会英子的心情。比如,从“她很文静……
最后一个离开”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见她走
路的自卑心理;从“她和同学
们一起游戏说笑……跳舞”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喜悦。体会之后,
让学生将英子前
后的心情连贯起来说一说,比如:起初,她比较自卑、忧郁;听到同学的掌声时,她非常
感
动;后来,她变得开朗喜悦。
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进
行朗读指导。比如,“掌声前”的
内容,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掌声后”的内容,可以读得开朗明快
一些。通过朗读,进
一步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3)回归整体,深化对掌声的认识。
学完课文后,可回归课题,让学生结合
课文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谈对“掌声”
的认识。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当别人身陷困境时
,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
声”;而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鼓励、关爱的掌声中得到力量。
之后,还可让学生围绕
对“掌声”的认识,运用词语表中的“掌声”“勇气”“面对”等词语写一两句话
。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转换人称复述的要求,既能提升学生
复述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让学生
设身处地体会英子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
上了中学后,英子给中学同学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再告诉学生这次
复述故事的要求:转换成英子的角度来
讲故事,可以讲一讲英子当时的心情,可以用上文中
的关键语句;然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尝试复述第
二自然段,相机点评,特别要注意点评
学生讲的内容是否符合英子的角度,通过示范引领,把学生带入英
子的角色中去。
示范之后,让其他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文
内容。教
师可提示一些复述的注意事项:要多加入英子的内心想法,比如,“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br>可以讲述成“听到掌声,我被同学们热情的鼓励感动了,忍不住流下泪水”;不要描述“眼
圈红红
的”等别人看到的情形;“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渐渐
平息”等语句,不
要直接引用,而要转化成“大家忽然热烈鼓掌,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掌
声渐渐地停止了”等比较自然
的口语。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随机进
行点评指导。
26灰
崔
……………………………………教材解析……………………………………
本文讲
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
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
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
和天真。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
二至
十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于是和男孩交谈,用
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自由。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
园,男孩的自
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问。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
下来”“仰望”
“经常”“带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
,读
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
句中,以及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
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
可以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
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表明他想用
温柔的手段感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
飞回来,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放回灰
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3只灰雀在枝
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学生图文对
照,了解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l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
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
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
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列宁、男孩,
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
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说说课文大意;再通过
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
的尊重和呵护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然后带着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最后
找出表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具
体语句,和同学交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宁、仰、诚”
都是后鼻音,可以在词语中练习拼读,如“安宁、宁静”“仰头、仰望”
“诚实、真诚、诚信”。
“仰”“或”在字形上分别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形,
如“仰望一欢迎一柳枝”“或者一成功”。
“渣”字,可以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帮助学生识记。
还可以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
上,出示“列宁、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
诚实”等词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
课文的内容,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写字。 4
本课
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米字旁最后一
笔、“郊”中的“交
”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本课有几个易写错的字,要提醒学生注
意。比如,“雀”的下边部分是“隹”,右边有4
个横,要与“住”区分;“或”不要少写右边的一撇和
一点;“男”字中,“田”中间的一竖
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雀 上段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小”的竖钩变为短竖。“隹”
的撇从右上格起笔,
写到左下格,要舒展,托起上面的“小”。“隹”中的横间距要匀,最后一横稍长。
养 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匀。
或
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
的问题默读课文,
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梳理,以图示的形式列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列宁、男
孩,
以及主要发生的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示说
说课文大意。
2.词句段理解。
(1)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里的想法。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探究人物的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列宁
和男孩的对话到底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想法”默读课文,再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
文,细细咀嚼
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可先让学生回忆平时什么情
况下会自言自语,再思考:列
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针对列宁
微笑着说“你好!
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
呢?
让学生通过这些对话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穿男孩,对男孩是尊重和呵护的。
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思考:
一般心虚的时候会吞吞吐吐,那么此时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男孩可能
在担心列宁会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
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于是他
说:“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
,起初男孩犹豫不决,现在
男孩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放回灰雀。
其他的句子,可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试着体会,教师再相机指导。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可以在体会了人物内心想法之后进
行,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首先,让
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粉红的”“深红的”“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等
描写性的词句,结合插图
感受灰雀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话。
接着,让学生
先把列宁和男孩说的话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没有提
示语的句子添加提示语。比如,
第四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
(心里面有些紧张地)说;第九自然段,可
以添加提示语:列宁(故作疑惑地)问。让学生有感
情地读一读添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体会添加得是否恰
当。把握了恰当语气后,让学生恢复课
文原貌,展开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互相评议。
(3)感受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带着课后第三题的问题“从哪
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
雀”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教师要注
意拓宽学生的思
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可提示学生: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
现,
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
学
生找了以后,自主交流,教师再梳理、小结。比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列宁经常看灰
雀、喂灰雀的语句,
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列宁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
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三至十
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
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起来了,当意
识到自己行为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他的语言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用“跳动”“欢快
”等词语
写一写窗外的小鸟;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
27术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材解析……………………………………
本文讲了一个发生在
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
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
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
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本文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
事情的起因,第
二、三、四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课文用丰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忘我工作
的情形。比如,第
二自然段中,“布满了血丝”等词句表现了长时间没有休息的白求恩大夫
身体的疲惫;第三自然段中,白
求恩大夫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的敬
业精神。此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突显越来
越严峻的战争形势,并与人物的表现形成强烈
的对比。比如,“硝烟滚滚”“弹片纷飞”
中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敏捷”,说明此时的白
求恩大夫眼中只有手术台,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在
炮弹将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的时候,白求恩大夫仍然争分夺秒地继续做手术。
课文配有一张照片:在一座逼仄的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聚精会神地给伤员做手术。手
术台一半在庙里,
一半在阳光下,半明半暗。从白求恩大夫弯成弓形的身体,忙碌的双手,
专注的神态,可以清楚地看出,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坚守住“手术台”这个“阵
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照片为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品质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要尽量
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读边圈画”等方法
学习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事情
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交
流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联
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
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
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等名词学生不太
熟悉。教学之初,可以先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了解的事情发生的
背景,掌握学情。如果有学
生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可以鼓励他说说是从哪里了解的,也可
以鼓励其他同
学向他发问。如果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介绍“抗日战
争”“齐会战斗”的基本情况,尤其要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难有初步
的感
知。
2.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大致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后
,可让学生带着“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上
做了什么”等问题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
容。
然后,可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之后印象深刻的部分,并根据全班同学交流的内容作些<
br>梳理、小结。比如,文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说明白求恩大夫和战友们处在危险之中;在恶
劣的环
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说明他心里只想着救护病人,完全不
顾自己的安危;从白
求恩大夫和师卫生部长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
念。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评,
使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3.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学习提示中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联
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
义。在揭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课题的初步理解,
但此时对说的内容不做具体要求。
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交流了印象深刻的部分后,教师可
以补充图片资料(白求恩大
夫在自己国家的优越住所和在中国的简陋住处),激起学生的疑问:白求恩大
夫为什么放弃
国内优越的生活来中国吃苦受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再次默读、
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理解本课课题的含义,要运用之前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课题的方法,
也
要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总结:阵地是战士战斗的地方。白求恩大夫不
光把自己看作一名
医生,也把自己看成是在抗日战争中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医
生,
他认为什么都比不上给战士做手术更重要。因此,对他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通过对这句
话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4.生字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要提醒学生
注
意“血”是第四声,“速”是平舌音,“险、迅”都是前鼻音。“撤”“险”“夺”可放在词
语“撤退”
“危险”“争夺”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课文教学结束以后,还可以把生字放在词
语中让学生认读,检测
学生的掌握情况。
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
读dòu,“一
斗、十斗”的“斗”读dǒu;“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小”的“大”读
dà。
……………………………………教学资源……………………………………
齐会战斗
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3纵队兼)协
同,在河
北省河间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口语交际
请教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请教”,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
的问题。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材提供了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
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材
呈现了请教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比如:请教
要注意时机,不要在别人不方
便的时候打扰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即使别人没能解
决你的问题,也要表示感谢。
然后,教材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
同学请教,听取他
们的建议。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尝试向别人请教,在解决真
实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日常交往
中的不足,。学会应该怎样向别人请教,怎样有礼貌地与别
人交往。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练习过 “您”“请”“谢
谢”“对不起
”“没关系”等通用礼貌用语的使用。本次“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的要求,既
包括礼貌用语的使用,又
包括其他正确的交际礼仪,如选择正确的提问时机、耐心听别人讲
话、请教后对别人表示感谢。“不清楚
的地方及时追问”,是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思考别人
说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最终解决问题,使得请
教具有实效。这个要求,侧重树立学生主
动交往的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建议……………………………………
一、小组合作,梳理如何有礼貌地请教
课始,可以播放几组常见小事的视频,如请教爷爷怎么
下象棋、请教同学怎么吹笛子,
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么请教才更合适。
教师可结合
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中的提示梳理:请教时要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
不但要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
意交际礼仪,使得被请教的人感到尊重,能够更好地提供建议。
再引导学生思考,请教别人的时候,哪些
用语、哪些礼仪会显得有礼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要选择时机,
在别人不忙碌、时间比较方便的时候
请教。请教前,对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可以用“不好
意思,你现在有空吗”“打扰一下,我
想请你帮个忙”等用语开启对话,对长辈、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使用
“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
向您请教”“我有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等正式的用语开
启对话。请
教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对方讲话,眼睛要看着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听取建议的诚意。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使用“请问,
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您可不可以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呢”等用语提出追问。请教结束后,
不管别人是否
解决了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可以用“麻烦您了”“多谢您的帮助”“谢
谢”“我懂了”“太感谢
了”等表达谢意的用语,再加上点头、微笑等恰当的动作。
随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示
教材中的两个情境,尝试请教。随机指名同桌展示,
并对照“有礼貌地请教”的要求进行点评:面对不同
的请教对象,在请教的各个环节中,是
否使用了恰当的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
二、创设情境,练习追问
本课关于“追问”的教学,教师提供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
生能够产生真实的
疑问,并及时进行有礼貌的追问。
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份“我最
近遇到的难题”的学习单,提前收集学生近期遇到的难
题,并进行大致分类。
课中,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创设情境。比如:“我很胆小,上课时明明想
举手回答问题又怕答错。
”“我晚上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妈妈答应我,
如果口算全对给我买心爱的玩具
,但是有一题我做错了妈妈没发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妈
妈说实话。”教师可点几组学生上台演示请教
,相机指导。当有学生追问时,教师要抓住机
会,马上点明:当请教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问
对方。比如,对方给了建议,但
自己不明白如何具体实施时,可以用“您刚刚说的方法,能再说得具体一
点儿吗”等用语追
问,使解决方法更详细;大致明白对方的建议,但想确认时,可以重复对方的话,再加
上“您
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用语追问。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方式,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时机。一般可以在对方
回答完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提出追问,尽量不打
断别人说话;如果在别人说话过程
中就想要追问,一定要在别人说完一句话有较大停顿时提出,并注意使
用“不好意思,打断
一下”等用语。教师可小结追问的要求: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追问时要有礼貌。
三、用自己的问题练习请教
经过前面的情境练习,学生已经尝试了“有礼貌
地请教”“及时追问”。接下来,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向班里的同学请教。
先两人小组练习请教,一人提出请教,一人给出建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到讲台,点
出其他小组任意的
同学,进行请教。教师相机点评、指导,重点要点评:是否说清楚了自己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请教的各个
环节,是否使用了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是否做到
了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的
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把一次玩的过程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
乐的心情。这是本套教材第一
次要求写事,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的过程,使学生能不拘形式
地写下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了与同伴掰手腕、和爸
爸妈妈
外出旅行、和爷爷一起钓鱼、去游乐场游玩的4幅图,场景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和同龄人的
快乐游戏,也有和家人长辈的温馨相处。活动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从不同角度唤
醒学生对快
乐往事的记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做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一次玩
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放电影”、
看照片、和别人聊一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
梳理习作顺序。
教材第三部分提供了交流和评价的建议,提示学生写后大声朗读,重新在文字
中体验当
时的快乐心情,并和同学分享交流这种快乐心情。在同伴反馈的基础上,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学习如何将习作写得更清楚。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建议……………………………………
一、借助插图,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感受玩耍的快乐,并了
解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交流,回
忆自身的经
历,说一说: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
结合教材插图的内容,启发学生把自己觉得特别新奇、特别高兴、特别有趣的经历说出来,
可以
是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是和家人一起玩;可以是在校内玩,也可以是在校外玩;可以
是一个游戏,也可
以是一次游览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把玩耍时拍
下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也可以
让共同玩耍的几个学生一起讲讲他们玩耍的经历。总之,要
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选材的思
路。
二、回忆玩的过程,尝试习作
写之前,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
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
注意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n勇IUL玩
”“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
还要回想一下玩的细节,什么地方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提示
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玩
耍时拍的照片,帮助自己回忆当时的快乐感觉。当学生回忆有困难时,可以让
其找当时一起
玩的同学聊一聊,回颓玩的过程。如果是和家人一起玩的经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与家人
聊一聊。
个人回忆之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交流自己玩的过程。交流的时候
,要注意引
导学生把“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这几个方面说清楚,听的学
生针对不太明白的地方追问。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玩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可以
提示学生:要写清楚“是什么时
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按时问
顺序介绍玩的过程,
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这些连接语;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
,可以多
写几句话;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评改习作,分享玩耍的快乐
写好后,先让学生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主评价。主要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写清楚
了玩的过程,是否表达出了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描
写快乐心情的
词语,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在自己习作的哪些地方;还可以建议学生用上一些感
叹句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评与教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然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学听,
跟同学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请其他同学自
由表达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
还有那些地方没听明白。根据
同学的反馈,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为学生做评改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养
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主要看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
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
生试着评改一篇同学的习作,教师再进行展示点评。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交流,是对此前默读
学习的梳理总结,如不出声不指读、
带着问题默读。特别提示了一个要点: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不
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
完后再设法了解意思,而不是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以免打断默读过程
、影响默
读速度。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和“目”有关的字、词,旨在引导学生归类
识字、学词,巩固对
形声字规律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
导学生在例句中区分“陆续”“连续”“继续”
3个容易混淆的副词,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第二题创设
了“妈妈准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引导学生练习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知道分类列清单的好处,将语文能
力运用于实际生活。
“日积月累”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美
好品质”,旨
在让学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从二年级以来默读学
习的实践,围绕默读的基本要求“不出声、不指
读”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
2.让学生交流:默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教师小结:默
读时画出来,读后再想办法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将来默读时,要学会加快速度,不太理解
的地方可以暂
时跳过。
3.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默读实践,交流一下自己带着什么问题默读了课
文,
是怎么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带着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
容帮助很大。
4.引导学生默读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关键词,再对照自己的实践说一说:关于
默读,
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识字加油站
【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
思。】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重点指导识记其中5个生字。
还可以让学生用演
一演的方法,区分“睁”“眨”“瞪”“瞅”“瞧”的不同意思。
2.让学生自主认读两个双
音节词语,做一做“眨目艮”的动作,指一指“眼眶”,发现
与眼睛的动作有关的词语,常常含有目字旁
的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如“眯缝”“眼睛”。几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与眼睛有
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
也可以逐字理解,比如,“目瞪口呆”中“目”是眼睛,“瞪”是
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
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呆”的意思——因
为吃惊而发房、
发傻的样子。
3.理解词语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
的语境中用一用,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
如,可设计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
瓶打碎了,哥哥(
)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满
地的碎片,顿时(
)。
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
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让学生朗读3个句子
,初步感知“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不同用法。“陆
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
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们陆续回家了”;“连续”
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
,我们班连续3次获得流动红旗”;而“继
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停、接着往下做的情形
,如“晚饭后,爷爷继续看报
纸”。
2.让学生试着在例句中换一下这几个词语,比
如,“我军的伤员继续从火线上下来”,
体会其中搭配的错误,明确在这几个例句的语境中,3个副词不
能互换。
3.教师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进一步辨析这3个副词的用法,比如:
(1)我( )3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2)电影散场了,观众( )离开了电影院。
(3)过了一会儿,他们(
)往前走。
4.可出示“夏季小伙伴们在游泳馆游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这3个副词分别
写一
句话。比如:“已经连续几天高温了。”“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啦!”“我休息了一会儿,<
br>继续和小伙伴们比赛游泳”。
【第二题
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可创设生活情境,比如,老师去超市购
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全,询问学
生有什么好方法,借此引出“购物清单”这一学习内容。引导
学生结合超市购物经验发现:
列购物清单不仅能不遗漏需要买的物品,还能提高生活效率。
2.可让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多种形式练读教材上的物品,交流自己了
解的生活常用物品
。
3.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给教材上的物品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大类;也可分成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只要学生的分类合理即可,教师不必做硬性
规定。
4.让学生试着帮助妈妈列一份购买年货的清单。引导学生先思考一般需要置办哪些年
货,列出清单,再想想怎样能让妈妈购物又方便又快捷,运用前面学到的分类方法,给事物
分类。接着,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清分类的依据。还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父母
一起完成年货的购买,看看
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1.教师范读名言,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了名言后的理解,教师
再讲解大意,但不必精准解释。之后,
让学生试着联系本册的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
以加深对名言的理解。比
如,《掌声》一课中的同学们,给予英子很多鼓励,不吝惜自己善意的掌声;《
灰雀》中的列
宁,用温暖的方式感化男孩。
3.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名言,再小组内展示读。多读几遍后,不看教材,在教师的带
领下试着背诵。
教学资源
爱人若爱其身。
大意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大意是: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大意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