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与追问
中考加分-童言稚语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与追问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
数的产生
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
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
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
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
数来
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
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把
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
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
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
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
可
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
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
往会把一个
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
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
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
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
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
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
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
几?
第1页共5页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
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
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
弄得
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
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
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
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
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
的地方老师
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
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
进
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
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
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
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
第2页共5
页
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
二,2个桃子等
,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
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
量,也就不同。
与当今
“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
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
安入小学,颖
第3页共5页
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宋元时期小
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
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
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
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
吗?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
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
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
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
说话
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
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
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
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
、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
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
去老
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
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
较多的当
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
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
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
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
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
第4页共5页
每个幼儿
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
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
教育,
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
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
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
趣盎然
,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
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
查明真伪。在教学中,
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
要充分发挥引
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
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
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
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
是最重要的。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
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
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
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
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
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