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国庆节周记
2019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
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
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
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
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
与
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的倍数的
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
、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
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
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
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
方体、正方体的
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第1页共9页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
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
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
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
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
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
的另一种书写形
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
本性质,会比较分数
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
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
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
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
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
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
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分数加法的简便
运算。
个别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往往不能对结果进行约分;在运
第2页共9页
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错误率较高。
第六单元:统计
理
解了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
据众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统计量
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
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生在求项数较多的
一列数的中位数时找不到准确数据进
行计算;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比较片面,语言缺乏准确
性。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在解决找次品这
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
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个别学
生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最优方法。在解
题思路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准确地用恰
当的方
式来合理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
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
第3页共9页 <
/p>
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
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
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
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
法以及一些生活中
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
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尤其是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三、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
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
名数的改
第4页共9页
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
数和合数等概念,会
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
约
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
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
计算分数加、减法。
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
对称图形及旋
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
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
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
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
,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
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
运用。进
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能正确
解答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正确性。
第5页共9页
四、复习措施: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
br>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
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
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
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如: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知
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可将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起进
行复习。
注意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互质数
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
、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
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
覆盖面要
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如:这样的练习题,始终有学生混淆不清
把一根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每段
长米,是1米的,是3米的 这样的练习题要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以及分数的意义上
去理解: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是把3米长的
木条看作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1÷7,所以应填;每段长米,
是把
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3÷7,所以应填;而从
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
成7份,取其中
的3份,也可以表示把3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
第6页共9页
所以米既是1米的,又是3米的。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
类,拉紧贯穿全
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
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
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
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
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
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
负担。
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
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
要有针
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时,对于学困生,要求
他们掌握简单的求棱长和、表面积、
体积的计算方法,对于
优生,可适当增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拓展提高练习,如:“切、
拼”长方
体与正方体后,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拓展学生的
思维空间和解题的灵活性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
力。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
的互帮
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五、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7页共9页
p>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有
效的期末复习,对相对比
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
、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
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
活生
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
要求。注意复习题设计的层次性。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
句,让幼儿读一句,边
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
学边仿;第三
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
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
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第8页共9页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要重
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
。鼓励学生自己去整
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合作。
4、加强复习考试期间的安全教育。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