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巡山小妖精
856次浏览
2020年09月24日 18: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评语-中国环境评价网

2020年9月24日发(作者:彭玉)


第一单元:观

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 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
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 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
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
的几何组合体。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
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
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 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
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 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
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教学措施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 /p>


本单元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教材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
和活动 空间,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因需要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教师需要精
心组织教学,做到“活而不乱” 。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 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
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 一步探索整数
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
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 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
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 象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 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能根据质
数和合数的特点 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5、3的
倍数的特征。
2.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
判断哪些数是质数 、哪些数是合数。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
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有些比较抽象,概
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 教学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
抽象思维能力。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
背。
3.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
出长方体,抽象概括 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
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
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 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
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
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 br>位的关系。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 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
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 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


1L、1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4.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5.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 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应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
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 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增加练习量, 加
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分数 的意义这部分教材多方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体现了学习分数的现实
需要和数学需要,教材设计学生感 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中领悟
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教材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 识与分数的相结合了
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 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 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
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约分、通分。
教学措施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 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
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 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
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
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
情况,调动学生 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


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 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
教学手段。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
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 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
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 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
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 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
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
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 性质,能在方格
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 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 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
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教学措施
1.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
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2.教师要切实组织好 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 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
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 才能
得到发展。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平移,对称。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 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 良好的数感的一项
重要尺度。
2.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异分
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3.这 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 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
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 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
习惯。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
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 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 一
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
沟通,利用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
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 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
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 加、减法中的分子、
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
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
地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
2.重视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核心思想。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 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
“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 br>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
问题的有效性,感 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及运用
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 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措施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
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


试验、 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 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
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 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
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
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
础。


浙商银行面试-胞波情谊是什么意思


老虎的资料-滁州人事考试网


河南省实验中学国际部-2015年江苏高考


真心话的问题-入党动机怎么写


潸然泪下是什么意思-2020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办


蒙彼利埃大学-自主招生成绩查询


英国大学排行榜-小学美术工作总结


地震如何逃生-企业安全生产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