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找规律
无可置疑-2015北京高考语文
二年级下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
单周期现象中的
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
图形。
2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
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
步优化的过
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
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例1的
场景图,说:国庆节期间,公园、街道到处
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
br>的一个美丽的场景。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互
说),指名说: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有什么规律呢?谁说
一说?
第1页共6页
师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
细,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
规
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教学例1。
(1)提
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自己想办法解决。
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
法。师巡视,注意小组中不同的策略,
帮助学困生。
(2)全班交流,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①画图的方法,○●○●○,第15盆花是蓝花,追问:你一共
画了多少个圆?(板书) ②列举的方法:从左边起,第1、3、5、盆是蓝花,第2、4、
6、盆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板书)
③计算的方法:生:把每两盆花做一组,152=7(组)1(盆),
第15盆花是
蓝花。师:你是用计算的方法。(板书)
(3)结合课件,分析过程。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
列举的方法,看出第1、3、5、盆是蓝
花,第2、4、6、盆是红花,也就是说蓝花都是用奇数表示,
红花都是用偶数表示,第15盆是奇数,所以是蓝花,你们
同意吗?
课件演示画图的方法
第2页共6页
课件出示方法三,152=7(
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
问:为什么每2盆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表示什么
意思?
小结:15表示花的总盆数,2表示每2盆为一组,每组情况
完全相同,7表示15盆
花里面有这样的7组(组读重音,在
算式中用彩笔圈出),1表示还剩1盆(同样标出盆)。师:
剩下的1盆就是第8组的第1盆,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颜色
相同(第1盆)?是的吧?
(4)比较反思
刚才我们一起探索了这三种找规律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
种?为什么?
指出:三种
方法都比较好,都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排
列规律的方法,当然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比较快!
2、教学试一试
第1题:课件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
色?学生尝试解决,师巡视。 指名回答,生板书算式:173=5(组)1(盏),第17盏是
紫色,生解释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第18盏灯、第100盏灯呢?指名板演,其他在下面做。183
=6(组),问:没有余数说
明了什么?
师:第18盏灯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所以应该与每组
的第3盏灯的颜色一样,是绿色。
第3页共6页
第2题:课件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21面、23面彩旗分
别是什么颜色?
师: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怎样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呢?
指两名板演,其余在下面做。
订正时问:怎样根据计算的结果确定第21面、23面彩旗分
别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训练,加深理解
1、第1题,课件出示画面,按什么规律摆的?第21枚是白
子还是黑子?
同学先猜一猜,再通过计算验证,指名回答。
2、第2题,生齐读题目,指名板演。订正时说:说说自己
是怎样想?
3、第3题,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生画在书上,师巡视,回答时分别说出每题的规律和计算方
法。课件演示正确答案。
四、生活万象,再现规律
点击返回。师:大自然中也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
象,一起看一看。(看到了什么?)
师:看完以后,同学们能否感到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
受到数学的美、规律的美呢?
五、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第4页共6页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
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致,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
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br>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
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有关规律的问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br>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
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
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
就可记300多条
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
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
第5页共6页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
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br>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
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
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
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
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六、运用
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