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840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00: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扭扭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万涵)


安阳市王村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二年级 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
课题名称 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课时进度
第1课时
所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

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 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
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 br>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
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尺子、纽扣,语文书等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

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

导入


新授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
师: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
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


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 是
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 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
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 具啊?(课件出示尺子
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
合 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
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 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 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
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 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
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 示为“cm”。
(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 2~3之间、3~4之间„„的长
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
和图钉的长。

< p>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衬衣纽
扣的直径,一本语文书 的厚度)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 端,再看纸条的
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
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小结
板书设计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年级:二年级 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课时进度
长度单位-------认识米
第二课时
所需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课型
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

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
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
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导入

1. 比赛测量速度。
师:刚才我们用直尺 两处了这支铅笔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要测量出我们
黑板的长度,谁愿意和老师来比一比谁测得更快?(师 用米尺)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
生测量黑 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老
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新授

2.师: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
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 正好是1
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
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
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
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生
活中接近1米的物体: 地板砖、饭桌、米尺、电视机、空调、窗户等。)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桌子、沙发、电
视、床、都可以用米来做单位)
6.师总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
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
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
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
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
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 ,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
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需要结合生活经验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 度大约
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课后反思


年级:二年级 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课时进度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
第3课时
所需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课型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
学习目标
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学习过程
游戏导入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要求:摆放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 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
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 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
而且最简洁。)板书:直的
师: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 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
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师:两手之间“直的”一段才能看成线段。
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师: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
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导入
新授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 :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
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 厘米的地方。
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年级:二年级 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课时进度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长度单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第4课时
所需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课型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
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
前几 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
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
导入


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师: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师: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
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
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 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
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 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
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 厘米,
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新授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年级:二年级 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
课题名称
课时进度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学习过程
导入

新授










课型
所需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年级:一年级初步设计人:崔晓佩复备人:
课题名称
课时进度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准备
学习过程
导入

新授










课型
所需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复备

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湖北研究生-湖南招生信息网


茶树精油使用方法-教师自我剖析材料


端午节活动-社旗县事业单位招聘


虐猪-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河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南昌大学科学技术


金娃娃-保险电话销售话术


水口行舟-母亲节活动策划


美人鱼影评-会计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