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戒烟的英语作文-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包含以下内容】
《小小商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2年级上册2单元第3节内容,《数学课程标
准》
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
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
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
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
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
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
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 <
br>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
年级上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也就是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在
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
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
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
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
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
,帮
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
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
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
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
大,鼓励
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进
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
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
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
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
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
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
品
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
币的
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
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
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
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
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
课型
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
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
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
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
顾客,现场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
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
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能像以前那样传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
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
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
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
始终”
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
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
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模拟购物活动、
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
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
物情境,进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
扮演废品回收员,
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
废品回
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
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
自主性,以及合
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
导,使学生
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
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
主见、善理财巧安排
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 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
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
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
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
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
的“小小商店”顺
利开张了。(出示课题)
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
这时,我引导
学生观察画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
么?(鼓励学
生大胆自由发言),让学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
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
吗?父妈
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分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
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
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
br>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
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
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
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
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
的重要性,培养实践
能力”。
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
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
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
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
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
物的时间控制。
教师
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
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
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
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
民
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
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
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
提示。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
常生
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
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
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
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曾经
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
使
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
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
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
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
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
以便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
br>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
主动
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
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
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
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
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
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
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
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
,
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
安排的好
学生。
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平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
或矿泉
水瓶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
源的故事:源源是个
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
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换钱,然后
把这些钱攒
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
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
生明
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
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
试,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
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
探究教学思想的。
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
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
动来完成。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做
到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
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
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亲身参
与实践
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
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
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
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
的学习气氛。
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
乐中悟。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
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操作实践
,去体验交流。
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
并获得了成
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有多少块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6-17页《有多少块糖》。
2、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知识板块。这节课是以学
生已掌握了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数糖块活动,为学生
学习乘法积累经验,为体会学习乘
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
基础。旧教材是先出示方阵熊猫图,让学生横着数和竖着数,比较直<
br>接。而新教材是先要把一堆杂乱的糖果数出来,从而引出可以1个1
个,几个几个地数,再把糖果
摆成方阵的形状,引导学生横着数和竖
着数。
这样的教材编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入,也更容易消化理解。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数糖块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
法积累活动经验。
2、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进一步激发
学习欲望,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4、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难点:经历数数的过程后能够初步体会乘法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袋糖。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课堂中学
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br>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摆一摆(让学生把糖果摆成方阵的形状
)、
数一数(让学生1个1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横着数和竖着数)、
填一填、算一算等,注
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
动。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一边摆
一边思考
可以怎么去数,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
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
排顺序,1个1个、几个几个地
数,数方阵的时候横着数,或者竖着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鼓励学生用按行数和按列数这样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达思维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
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
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号吗?今天是11月
14号,也是小
明的生日。小明的妈妈要送他一份礼物,你们猜猜妈妈买了什么?妈
妈从商场里
买回一堆糖果,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糖?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有多少块糖。
(这样的设计借助动画去引入,直接将生活中的数学呈现课堂,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br>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糖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这些糖果分一分,
摆一摆,数一数,合作交流。最
后分享他们的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活跃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展示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1块1块地数,2块2块地数,5块5
块地数等数法,没有出现的,可以让学生注意看
书或把这种方法介绍
给学生,最后让全体学生按照“2个2个”和“5个5个”再数一遍。
此
时再提问,1个1个地数,或者2个2个地数,糖果的总数会
不会发生改变呢?学生能很快地发现不改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物体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
个地数,而总数不改变,小
结。)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出示教材第16页第二个活动图。
引入小故事
:灰太狼有一袋糖,想知道有多少个,但是又不知道
怎么数,聪明的喜羊羊把糖果摆成了方阵的形状,你
知道它是怎么数
的吗?
左图是按行数,右图是按列数。提问学生:按行是怎么数?列又
是怎样数?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明白行与列的区别,学生表述不完整的,
要及时给予提醒和鼓励) <
br>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按行数”是横着数的,“按列数”是竖
着数的。让学生独立完成两个图下
方的填空。再提问学生说出他们答
案。学生回答完,再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表扬的时候<
br>可以用你的回答太棒了,你的想法很好等多种语言方式去鼓励学生。
左图,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14块。右图,每列4块,有
3列,一共12块。
(设计意图:把糖块摆成方阵形状,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
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观察角度)
这里要总结数方阵物体个数的方法:
①横着数,数每行有几个,再数有多少行,有多少行就表示有多
少个几相加。
②竖着数,数每列有几个,再数有多少列,有多少列就表示有多
少个几相加。
刚刚的糖果真好看,这里还有一种更漂亮的糖果呢,这是超级棒
棒糖。
①出示教材第
16页第三个活动图,提问:想知道一共多少块糖,
可以怎样数呢?(受上一个问题的启发,学生会想到
可以横着数,也
可以竖着数,再引导学生根据两种数法列出不通的连加算式。)
横着数,每行5块,有3行,即3个5相加。
加法算式:5+5+5=15(块)
竖着数,每列3块,有5列,即5个3相加。
加法算式:3+3+3+3+3=15(块)
观察两条算式发现最后的得数是一样的,不
管横着还是竖着数,
物体的总数不会改变,再一次积累数数经验,为乘法的学习做孕伏。
(3)强化训练,提升练习
课件展示出教材第17页的第3题,采用“竞赛”奖红花的形
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数方阵物体个数横着数和竖着数两种不
同的方法)
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跳远游戏好吗?看看谁跳得最远。首
先我们把1、2组分为A组,3、4组分为B组
。游戏开始了。
A组每次跳5格,跳了3次,一共15格。3个5相加,加法算式
是:5+5+5=15(格)
B组每次跳3格,跳了4次,一共12格。4个3相加,加法算
式是:3+3+3+3=12(格)
(4)回顾反馈,总结收获
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回顾全课,总结收获。提出遇到的问
题,
杂乱的物体我们可以怎么去数?方阵的物体又可以怎么去数?共同
反思过程,让知识再次得
到升华。
(5)作业
完成课本第17页剩余的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有多少块糖
——同数连加的现实情
况
物体可以1个1个,几个几个地数,总数不改变。
数方阵物体个数的方法:
①横着数,数每行有几个,再数有多少行,有多少行即多少个几
相加
②竖着数,数每列有几个,再数有多少列,有多少列即有多少个
几相加
《儿童乐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
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
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
的基础上,结
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
使学生初步体
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
始,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较
复杂的乘法计算
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
名称,会读写乘
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
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
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
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
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
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
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
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
地
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
思考的能
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
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
究
、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
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
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
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
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
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
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
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
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
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
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
堂效
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
利用情境图,自然、连
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
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
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
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
还有一种算法
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将原有知识进
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
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
”是相同加数,“4”
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
乘法
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
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
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
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
为了突破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
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
尝试解决,并在汇
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
连加算
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
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
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
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
铺
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
及时询问:“对你来
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
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
开事先写好
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
一个小小**,
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
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
与简便的乘法算式
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
产生新的
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
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
、技能的理解,实现情
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
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
一猜他解决的
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
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
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数学活
动是师生共同参与、
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
验证、
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习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
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得
到
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
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
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
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
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习应当是
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
充分发挥数
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制作简单课件以
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让课件把主题图直观
展现在学生面前,
实现知识呈现直观化;接着,要让课件把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以动态的
形式展现出来,实现现象模拟动态化。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
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
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
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
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
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
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
br>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
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
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动物聚会》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
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课
时《动物聚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时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
系实际生活,强调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
用的过程
,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
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
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让学
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
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
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
题,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必要
的数学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
容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乐学数学,活用数学。
➢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直
接列出乘法算式,
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
和喜欢得到老
师的表扬和鼓励。
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br>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写出简单的乘
法算式;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
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乘法
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
br>的意识,。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
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乘法算式3×6,提出用这个
算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
br>我之所以把根据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
根据问题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
解决实际问题,前几课已经学习过,也就是说,上几节课已经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本节课重点再来体现数学还是应用于生活这个重
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来初
步培养学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再者
说,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举
例,
所以这个内容也是难点。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样:如18张圆形纸片片,18个小棒,
18个三角形纸片……
➢ 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
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动眼
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
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
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经过上课实践,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
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
住在大森林里,为了庆祝动物节的
而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
br>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的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
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许
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
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
聚会
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
参加。
你们想试试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同时
出示主图题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
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
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
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
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我让他们和同桌说
一说然后再汇报,
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
示这节课
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
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
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
br>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动脑筋,那
么谁能把第一个问题读一读并列出
算式呢?学生读问题,并独立在稿
纸上列式计算,结合乘法算式复习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
br>义。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
式。运用鼓励性语言
,学生们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
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
生再次感受
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
(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大家研
讨时觉得和练习中“连一连”的环
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间
不够
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习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
省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
两课《儿童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
同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
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
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
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
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
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论和直观感<
br>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
到主题图上,只要从5根
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
乘法算式了。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7×3+7=( )×(
)”旨在让学
生理解3个7加上1个7是4个7,并列出算式7×4,以此加深学生
对乘法意义
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学生们这段时间学习乘<
br>法以来,接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
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观察的
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
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细
心
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
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所起到的
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
较这四道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
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仍然把学生带到具体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扮演小松鼠、
小白兔等
角色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
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个 想像和发展
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
入思考、动手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
刻的
理解和感受。最后再把学生从故事中带到现实生活中,我利用本
课的3*6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举例
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个
乘法算式来解决呢?
1.分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小组准备的学
具拿出来,也就是
18个东西,看看能不能摆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图形,并说说
图形的
意思,如:第一小组.我们组摆的是:一组里有3个三角形,
共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乘法算
式就是3×6;第二小组:
我们小组是这样的:一堆里有6个小棒,共3堆,一共多少个小棒:
乘法算式也是3×6……
2.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一些实际
问
题的图画:如:①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让学生根据这
个图完整的表达图的意义,并提出数学
问题: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
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②一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共三个盘子……
3.让学生根据以上摆图形,和多媒体展示所说的
一些实际生活情
景,能不能自己在说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最后选代表集体交流,对于说的特别好的给
予表扬。
四、
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谈的很好,有
的谈懂得
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习,还有的
谈关于这节课学习的乘法。接着同学们说的,
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把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
的方
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
紧张,如果时间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
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同学们,小动物们明天就要回家了,
请你把
课下找到的乘法问题做为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
感体验,
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
的过程中,能够感
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
价值。
➢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
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
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
是培养学
生把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
观也会得到相应的
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
真诚的道一声谢谢!
《图形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
学上册第26页《图形的变化》。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
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二
年级学生来说,对对称的现象并不熟
悉,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
通过蝴蝶、蜻蜓、树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初步引出对称的概
念。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
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
br>【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
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
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
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
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
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
学目标多元
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
面的能力,体会
对称的美学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
是对称。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
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
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
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
直观演示法(课件) 设疑诱导法(课件) 操作发现法(课件)
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
知,经历探索,获得新知。
五、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
的、主动
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动手操作法(课件) 观察发现法(课件) 合作交流法
(课件)
让他们在折
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
对称的特征。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课件)
我先播放一
段录像,请看:在播放录像过程中,我打算边解说:
“同学们,我们祖国真伟大,是第三个将人类带上太
空的国家,真为
我们祖国感到骄傲。”
接着用课件演示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的样子画下来
,再出示
交通工具飞机和汽车,也将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
形。用课件演示将
图形对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
大小,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
样,从而自然
的引出课题。
对称图形(板书)
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自然的导
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
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认识对称(课件)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
取
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了解对称的特征是本节课
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
: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
辨一辨(课件)。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来发现对称的特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
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到活动中来。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
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的图形,想看看是什么吗
?”边说边出示对
折的蝴蝶图,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
板上,并
告诉学生:老师还将蝴蝶制作成小书签送给大家。
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
参与学习活
动;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
互相交流,怎样
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
图形。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
人的思维方法和
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
中找到恰当
的方法。
剪一剪 (操作感知)(课件)
说一说 (汇报结果)(课件)
学
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有
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
形进行展示。(师举剪好
的图形)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说,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
个
对称图形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
喜悦。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
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
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的形状
大小
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完全重合。
(手拿图形)对折后,图形两
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
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br>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了。
再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
称的。安排的顺序是
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对于学生难辨别的图形通过演示来
验证。
这样,学生就对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三)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
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
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它们在认
识中的
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
生的问题意识。
(四)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
(五)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
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
---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
是要求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数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也是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
图
形,叫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数松果》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
乘法口诀》,
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 说教材:
《5的乘
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
步认识乘法的基础
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
看图、实
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
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
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
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
相乘
、除的必备知识。
➢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
杰认知发展
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
常生活中已积累
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
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
可根据其身心发
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如下
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
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
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
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
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
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
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
br>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
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
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
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
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
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
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
5=15入手,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
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
法的结
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
同编
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
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
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
你的方法。”在交
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
他人的合
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
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
的在于巩
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
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
br>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 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我的教学更加清晰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我将板
书设计如下: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
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
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
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老师批评指
正!
《做家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执教的《做家务》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
元第2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
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
其地位尤为重要。这部分把乘法
口诀以及它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
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
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
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结合生活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 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掌握2的乘法口诀。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5、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
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
悉的环境、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
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
数学化。
在2乘法口诀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画面,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
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
生轻松的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同时
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1、口诀的编制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口诀的编制都要与乘法的意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编制乘法口诀
不能脱离乘法的意义,要把解决问题和编
制乘法口诀有机地融合在一
起。
2、利用直观教学。
借助情景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
式,抽象出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列算式编口诀-寻找规律记
口诀-利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
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
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
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
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在独立思考、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同桌合作、小组
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
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
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特点,对于生动、直观的语
言和形象较
容易接受,喜欢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
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
态下,学生有较强的
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教学任
务。
1、创设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引出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
的开始,学生的状态便为本
节课定下了基调。二年级的学生比较爱玩,于是我设计做家务的情景,
让学生在这个轻松愉悦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乘法
算式,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2的乘法口诀。这样设计引入
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
br>诀的编制不离开乘法的意义单纯的编制。
2、引导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在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
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在这个环节里我分成六个层次:第一
层次是编写2×1和1×2的乘法口诀,在老师引导下同桌两人
共同编
口诀。第二个层次是编写2×2 ,大胆采尝试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第
三层次是编写2×
3和2×4、2×5和2×6、2×7的口诀,采用同桌
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编写。第四层次让学生
观察 2乘法口诀,
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2的乘法口
诀,从而
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第五层次运用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熟
记口诀。这样由 “扶”到“放”,逐步的让
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
处于客观地位,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启发,
留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
悟知识的真谛。
3、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但练习不等于机
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
且能让学生
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生
性好动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
,内容的趣味性。分
成三个层次:
(1)针对性练习。
(2)基本练习。
(3)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
强
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更给学生一个思维拓
展的空间。
总之
,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为学生营造
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更好的
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感受与理解通过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
数学
智能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创设“摆筷子”的情
境,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探索筷子的“双”安适与筷子的
“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探
索的结果填入表格,为编制2的乘
法口诀做准备。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从生活中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这节课里,创设小明摆筷子的生活情境,唤
醒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通过解决“9双筷子是多少根?”的问题,引发学生亲历编制
2的乘法
口诀的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设计生动
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
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数学,在生活
中找
数学,用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
编制2的乘法口诀到记忆2的口诀,自始自终,都是学生主动
探索的活动,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
引领性问题,如:要想记
住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很快地记住2的乘法口诀?
引
导学生寻找规律,归纳记忆的方法。2的乘法口诀可解决生活中的
哪些问题等,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归纳
记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
来源与生活,数学应用与生活,宏观上引领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向,整
堂课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从课的引
入,“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在家帮助过爸爸、妈妈做些力
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会让我
们成长为对社会有
用的人”“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等,让学生感受劳
动是光荣
的,无不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小熊请客》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
诀”的第五课时------《小熊请
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
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
学
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
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
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
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
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
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
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
程理念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
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
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
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
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
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
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
“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
畅性和
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
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
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
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
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
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
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
br>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
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
的整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快乐,从而乐学、
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
验算法
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
并完成课本38页的4
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
对编
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
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
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
这时我
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的学可能
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
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
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
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
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
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
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
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
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
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
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习是看
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
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
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
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
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
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国
旗
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
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
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
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
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
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
一找
,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
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
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
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
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四、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
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为契
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
学。我
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
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
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
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
这一教学理念。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
用”的数学活
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
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
发现的过程。从而
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
们终身学
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教学起到了锦上
添花的作用。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
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
过程。
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
级儿童来说,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
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
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
从而熟记乘法口诀。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
点而设
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在反
思中探索,在探索中
提升,当我看到我学生通过探究而豁然开朗的目
光时,我知道,是不断的反思与探索让我看到了新理念下
的新课堂!
困惑:孩子们口诀掌握不透,少数孩子在计算时,口诀不能脱口
而出,如在计算
4×8=32时一些学生从一四得四开始,一直背到四八
三十二。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
量》的第
2课时——《课桌有多长》。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
说学法,说教学
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
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
。而课题的设疑
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
度单位的起
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
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
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
下一定
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
乐趣。
3、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
用刻度尺量物体
的长度的方法。
4、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
测量
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
识面。
二、学情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二年
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
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
、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
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
,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
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
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
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
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
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
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
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
,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
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
陌生。
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
动其
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
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
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
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
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
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
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
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
事先预计好的进
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
基础出发,
主动学习。
三、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br>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
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
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
体
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
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
“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
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
)他们
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
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
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
否
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
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
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
一句简练、
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
效果,比起教师
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
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
也可
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
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
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
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
个不具体的感
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
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
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
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
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
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
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
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
一的测量工具进行
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
并为介绍
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
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
br>(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
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
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
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
时,黑
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
些什么呢?(把
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
仔细,漏掉
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
: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
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
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
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
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
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
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
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
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
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
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
米的长度。)请找
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
认识出
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
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
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
、9~10、0~2、0~6之间
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
br>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
下“1厘米有多
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
师对学生的
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
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
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
讨论
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
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
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
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
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1.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52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
流,说出错误原因
。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
用尺子怎样
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
要从0刻度开始
,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我将
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
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
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
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
、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
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
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
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
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
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
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
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
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
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
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
认识几厘米这一
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
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
到学生能独立解
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
找的过程中
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
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
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
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
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
呵护
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
造者。
《分物游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
二年级
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分物游戏》。下面
我将从教材、学情、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
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
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
”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
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物游戏》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
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体会
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
“平均分”。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
br>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
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
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
明
确,操作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
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
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情感能力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
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
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初步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并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
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圆片 小棒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故事情境法
、激励法、多媒体辅助法、开放式教学法,充
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
识的形成
过程。
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从
而独立总结出平均分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
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今天小熊乐乐邀请了一些好朋友到
他家做客,乐乐
为小伙伴们准备了他们喜欢吃的食物,你能帮助乐乐分一分吗?”
(能)这时我
会揭示并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
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
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
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体会“分”的不同形式
首先,我
让学生帮小熊分桃子给小猴。在活动中,请学生代表用
4根小棒代替桃子分给小组里的两只小猴(学生扮
演),分完问:你
们是怎么分的呢?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数字
0 1
2 3
4
4 3 2 1
0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体的经验,这里我让学生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初步体会平均分
问:在这些
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
么?学生就会回答,每只小猴分到2个桃子的时候,
他们能够满意,
我会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一样多”,(并板书:同样多
一样
多。)
这时我会给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将物体分成几份,每份都
一样多(同样多)时,就叫做平均分。
3、体验平均分
活动一:小兔分萝卜
小组合作学习:用3个圆片代替3只小兔子,用12根小棒代替12根萝卜来分,在分之前请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分的时候要把
你分萝卜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
你第一次给每只兔子分了几根萝卜,
第二次给每只兔子分了几根萝卜……这个过程要摆出来。第二,你分
了几次分完了萝卜,最后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要表述清楚。(学
生先动手操作,然后教师用
白板图片移动展示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物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这
项
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是多样化的,结果是统一化的。同时训
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正
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平均分过程
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基础练习 1.插花 2.分铅笔
流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
流程二:说明插花、分铅笔的方法和要求。(摆一摆、圈一圈、
连一连)
流程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流程四:展示交流
(四)小结
师问: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平均分呢?这节课中你有哪
些收获?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最出色?
(前一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感受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后两个问题的
设计是想让学生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数学课程
标
准》指出: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老师能有效地了解学生
的掌握知识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学生能一目
了然地了解
到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平均分:将物体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
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
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
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 分物串联整
个教学
环节,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
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苹果》说课稿
一、 学情分析
我班的
学生都是地处农村的孩子,虽然“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
中经常遇到,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
的生活经验。还通过
上节课的“分物游戏”,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
义,
在知识上做好了一定的积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低年级
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
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
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
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
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即教科书第
60—61页。教科书从“分苹果”
的情境引入两个“分一分”活动,
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
br>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
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
然有差别,但分的每份同样多。
知识的前后联系:
1、分苹果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
的意义和2-5的乘法口
诀以及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
平
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
2、本课在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
平均分的两种现
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
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
习除法的意义奠定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是今后突破学
习除
法难点的关键,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三、课程目标与重难点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结合
“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 过程,
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1)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
(2)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
2、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2、基本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分实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2、初步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物体,勇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四、 教学方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
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
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
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
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这也是我
县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
法
“教是为了不
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
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
,领悟方法,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
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
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这个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
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
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操作体验
1、师: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课
件出示主题图)
2、活动一: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⑴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小棒代替苹果,
边说边摆,
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
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分法,然后
咱
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
生操作起来有的
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⑵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分法,师巡视、指导。
⑶集体集中交流展示(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
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
br>【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
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
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
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分法多样化,体验解<
br>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
思维能力。】
3、活动二: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操作,然
后让学生汇报
自己是怎样的,交流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平
均分既可以按份数分,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分。
【设计意图:同样是12个苹果,让学生经历按每份
的个数进行
平均分的操作与交流的过程,再次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4、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地方,重点强调:都是
12个苹果平均
分,且都是分完后每份个数是同样多的。进一步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
分可以是“
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哪
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两次分苹果都是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
步让他们认识到不论是按份数还
是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都可以
通过具体操作得出结果。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为学生认
识除法做好铺垫。】
(三)趣味练习 拓展运用
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易后难设计了三
关。 闯关游戏:
1、第一关
教师可提示学生圈一圈或用学具摆一摆来完成,同时让学生说一
说。 <
br>【设计意图:通过小兔分胡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
几个分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
】
2、第二关
引导学生去圈一圈或动手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说一
说。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是按每份2个来
分一分;二是按6份来分一分。主要是巩
固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3、第三关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每解决完一到小题后,可让学生在
同学间交
流,最后请不同情况的学生到讲台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这道
题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圈一圈利用已经学习
过的表内乘法来找出西瓜的总数,二是按每4个一份来平均
分,能分
成几份。】
这些闯关游戏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
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
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
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闯关成功之后进入拓展延伸——智慧岛 智慧岛:这些小朋友还
可以怎样站队?
教师
展示情境图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出有多少学生在
站队。再找出每排4人,可以排几排?最后逐
步解决还可以排……。
整个活动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带有开放性的问
题。提供了学生站队的
素材,学生在练习中可以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的过程。】
(四)回顾反思 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
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
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
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理新
知。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
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分4个,可以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分香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
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
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
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
经
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
分的意义。
本
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
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
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
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
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
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
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
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 教学重难点:
1、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2、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可归为六个字: 引——探——讨——归—
—巩——拓
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境里引入新课。
探:通过小组活动探索新知,
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除法的各部分的名称及意
义。
归:小组活动后全班进行集体交流归纳总结
巩: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拓:利用开放式的习题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
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
的学习背景。结合“分
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的
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
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
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
体会到学数学是有
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
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除法算
式的抽象概括,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
br>提出与抽象,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
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我认为
,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
“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
题步
骤地说除法算式的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
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
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
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
进而共同
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操作等都可增
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猴妈妈要把12根香蕉分给它的两个孩子,你们说怎么分才好
呢?——引出平均分
(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
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小组里分一分。
2、说一说:
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
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写一写:
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课件出示:12÷2=6(根)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学生带读)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
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
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
br>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
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
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
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
算
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
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
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
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
4、想一想
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
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后同桌互相说。
你会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吗?
板书:12÷3=4(根)
分别提
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
(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
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
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
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
几
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
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
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
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
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
巩固。)
教学除法算式
中各部分的名称之后接着出示准备的除法算式卡
片让同学们说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并说说
这一算式表
示什么?
5、议一议:
把12根小棒,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 还可以
怎样平均分?
小组合作——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 ——指
名反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
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
,有
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
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
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
到位。)
(三)教学效果测评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随堂测评,
查缺补漏)
(四)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用到平均分,同学们来说一说。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及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
的数学知识,进行反
馈,系统输理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
四、说练习 <
br>师:你们帮猴妈妈解决了烦恼,森林里的其它小动物也听说你们
非常聪明,它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帮忙,你们愿意
吗?
1、试一试。按要求分一分再列式(课件出示内容)。
2、练一练。(课件出示“填一填”、“看图列式”等题。)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所
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
设计练习,围绕重、难点,巩固新知。加深同学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
达到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
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
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
1.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
激发他们的兴 趣,
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
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
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
br>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
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
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
,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
探索、交流。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表现在:
1.
教学过程中注意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减慢语速,符合低段学
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2. 猜一猜
,分一分这个环节的过早出示,不利于学生理解被除
数,除数以及商的含义。可作为拓展
训练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
3.
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
重点掌握的不好。
《小熊开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七单元“分一
分与除法”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
基础上,让学
生进一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用2-5
的乘法口诀求商”,意在培养学生建立、运用数学
模型来解决相关问
题能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基于以
上教学内容,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在完成了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
2-5的乘法口诀求
商”的计算课。以小熊商店里几位顾客的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并通过
以下活
动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重点:
“
买4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和核心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小汽
车”。
2、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3、运用所建模型,解决相关问题,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数
学简捷思维的优势和广泛应用的价值。
根据教学设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
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
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同时,我把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作为教学重点;
把拓展对“除法意义”
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对复杂的信息进
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到
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
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
主,我在教学时特
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
流等方式
。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
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
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
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
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活
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内容。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次教学设计了如下流程:
第一步 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第二步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第三步 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第四步
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第五步 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生导题。
在这一步骤过程中首先我等学生起立坐好后,到教室外把小熊
头
饰戴好走进教室,以小熊姐姐的口气向学生问好:嗨!小朋友,你们
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商
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到我的店来参观,好吗?
这样的目的是接近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师生是是
朋友的关
系。
然后把商店里的物品以实物的形式一件一件摆在桌面上,体现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
接着问: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
考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自己最喜
欢的商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在这里我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
间。
接下来我就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今天的重点问题:买四辆小汽车
需要多少元呢?并把加
法和乘法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5+5+5+5=20(元)
5×4=20(元)
4×5=20(元)
四五二十
这样设计的用意:
1、让学生理解乘法与
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的简捷性。知道用
乘法口诀来求积很快。感受算法的优化给做题带来的方便。 <
br>2、第二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
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得到实
现。
第二步、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刚才的解题情况直接引导
学生提
出:我有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我就直接提出:我
有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这样就引出了本节课
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算法的时间。在学生进行此项
活动时,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并能根据学生小组讨论<
br>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接着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列式:教师及时的进行重点板书。
20÷5=4(辆)
20÷4=5(元)。
四五二十
在
这里我适当进行单位名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算式改变,单位
名称也要跟着有所变化。同时进行算法的优
化,看哪一个算式很快看
出这题的答案。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智慧
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
快求积,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
切的。
该步骤实现了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
关系,学会用
乘法口诀求商。在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
新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
了锻炼,体现了新
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步、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中,
我首先通过表扬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小熊
姐姐看大家爱学习、肯思考,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知识,我
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个知识玩得很好。
接着讲解具体规则:
第一个是
集体游戏,规则是:由我读除法算式,学生分小组找乘
法口诀卡,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把卡片举起为胜。
在这里安排2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这个游戏。
第二个是个体游戏,规则是:我出除法算式,在下
面的学生齐读,
小组选一名小朋友到讲台找我事先贴在黑板上的口诀卡,找到后贴在
自己哪棵树
上。如果你那组在黑板前的同学还没有找到的话,赶快告
诉他。谁先拿到就奖那组一面红
旗。
也给这个游戏2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三个游戏看口诀写算式。规则是:我出口诀,学生
在本子上写
上相应的算式。然后汇报书写结果。
设计这三种游戏活动的目的:通过比赛,加深
学生对乘法口诀求
商的熟练程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本节课的第一、第二个教学
目标是此
步骤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五步、利用模型、知识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以小熊姐
姐的口气引出今天的拓展题:小
熊姐姐的商店快要关门了。在关门之前我要进行礼物赠送,我但是想要拿到我的礼品,还要动动脑筋呢。在小熊姐姐的商店买什么东西正
好用完24元?此时播放幻灯片
,让学生能清楚看到各种商品的标
价。
接着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并把自
己计算过程列出来。
在到这一活动时,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做及
时指导。
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准备具体的处理办法。
此活动的安排用意,达到了分
层教学,程度好的能吃饱,弱一点
的学生能消化,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此时我要播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第五步、引生尝试、课堂总结
首先我用小熊姐姐
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小熊姐姐今天的收获
可大呢。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顾客,而且还和你们在一起学
到了很多
的知识,我想把它牢牢记住,回去告诉妈妈,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些知
识
再说出小熊姐姐听呢?
接下来学生汇报:做除法想乘法口诀。
然后再用小熊姐姐的口气进行表扬:听了你们这番话,我心里可
高兴了。
在走之前我
想看一看哪一组的今天最厉害。请每一队小队长数红
旗,得了冠军,亚军、季军。进行肯定。
最后,关店仪式。真希望下次你们再来光临我的商店。谢谢你们,
再见!
本节课是计
算课中的重点课,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属于难点。所
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对 “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得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是否注意了除法与乘法的联系。是否掌握
了做除法想
乘法的学习方式来展开教学。
我还为我的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小熊开店
5×4=20(元) 20÷5=4(辆) 12÷3=4(袋)
4×5=20(元) 20÷4=5(个) 12÷3=4(元)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物王国“玩
耍”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
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
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小熊开店”
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在玩
中学,做中得。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当情景引
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题意,列出相应
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长颈鹿与小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稿的题目是: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
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长颈鹿和小鸟》。
再此之前学生已经对6-9
的乘法口诀非常熟悉了,而本节是让
学生如何熟悉运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掌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
为:
➢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熟练并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
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动脑,重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
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 态度与情感
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进
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
商。同时,把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以及估算的实际运用
作为
本节的难点。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法,启发式、讨论式教
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方法运用于本课。在本节课利用
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
鉴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学习
数学的特点,我选用的是情 景教学模式,把整节课串成一个大的情景
——小动物去游玩,把枯燥的计算融入童话情境中,部分内容做 成课
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我将详细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这里我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 飞到南方
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里。(出示场
景图)看到来了这 么多的小客人,长颈鹿经理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
它却发愁了,怎样安排这些客人呢?聪明的同学们,你 们能帮助它解
决这个难题吗?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看下一个场景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全作交流。
首先,先让学生看场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 么数学
信息?接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板书:一栋房 子住6只小鸟,有42只小鸟。
其次,教师再一次抛出问题:你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拿出
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在这里我让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谈谈列算式的理由和计算
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出 :一共有42只小鸟,每栋房子在住6只,也就
是求42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42除以6。六七四十二 ,所以知道需
要7间房。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
好,像这样
把42只小鸟6只6只地分在一间房,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列除法
算式42÷6来
解决,刚才同学们应用了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的商,这
个方法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用除法来解决
这样的问题。
最后,引申问题:长颈鹿经理刚刚安排了42只小鸟,接着又飞来
了一些小鸟,
共48只,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中汇报个人的想法。在全班中进行交
流,说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汇报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及解释。除了用乘法口诀求
商,你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同学再次讨论交流。说一说你认为哪种
方法求商比较好。
第三个环节: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在这个环节里,我进行故事性描述:天已经黑了,住在长
颈鹿宾
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一
猜,这些小客人该进几
号房呢?我相信,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会找到的。
接着组织学生: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要分别进入几号房?和同桌
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最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轮着拿桌上的卡片给小动物找房间,放的
时候要说说理由,你是怎么算的。
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首先我借助课件出示题目:游客们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可
是,尽
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护游客的财产安全。快看,
小
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来捉老鼠吧。看,每个口诀写
出了几个算式?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的
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你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商量一下。
小组讨论,接着让学生先汇报,再全班点评。
再次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第五个环节:全课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
课后,小朋友收集好了可以互相说一说
,也可以记在数学日记上。
➢ 板书设计
长颈鹿与小鸟
房间 1 2
3 4 5 6 7 8 42÷6=7
48÷6=8
小鸟 6 12 18 24 30 36 42 48 六七四十二
六八四十八
以上就是本人对教学的预设说稿。谢谢大家!
《农家小院》说课稿
一、学习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九单元第2节课,教材第93-94
页.
二、基于课标: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
意义作出解释。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2014版二年级上册和第九单元除法在中的内
容.《
农家小院》是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表内乘法口诀求商后的
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运用有趣的情境,引
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
境中的信息和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条理收集和整理信
息
,并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
能比较熟练地利用表内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节综
合练习课,本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但情境展示的数
学信息量
大,学生的年龄小,汉字书写速度较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当信息
量大时,学生有条
理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目标
1.结合“农家小院”的具
体情境,经历有序寻找信息、提出问
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乘除
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乘法、除法与倍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初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p>
联系,初步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序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课前放松:同伴拍手背2-9的乘法口诀。
(一)情景创设
谈话:大家看过《爸
爸去哪儿》吗?节目中的小朋友靠自己和小
伙伴们的努力和智慧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今天马老师也要
带大家
去一个地方,完成一些任务,大家有信心吗?我们的目的地是:农家
小院,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农家小院,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农家小院中
的数学问题。
(二)新课学习: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能把相关的信息有条理的说一说吗?
师
:刚才这位同学把文字显示出的信息说的非常清楚,除了文字
信息,还有别的信息吗?(图上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提取数学信息学生比较熟悉,一些学生
也能做到有序地观察图片,但是
在观察一幅信息较多的图片时,大部
分学生提取出的信息是比较零散的,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些信息之间的
联系。本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有序观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把相关内容
的数学信息同时提取,把数
学信息完整的表达清楚。】
(三)问题探究
1.师:让我们打开第一张任务卡,请看:
(1)选择合适的信息,口头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 。
(2)列式解答,只写算式和单位名称。(提示:解答有困难,画
图来帮忙)
【设计
意图:本环节通过任务卡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年
龄小,书写能力弱,让孩子口头提出问题,并让
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
解决难题。】
2.师:同学们太棒了,有的孩子一下子写出5个算式。那
下面
我们让打开第二张任务卡:同伴猜猜猜:(全部猜到的孩子,迅速做
好)
(1)一猜:猜同伴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二猜
:同伴的算式可能是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算式,看情境来猜问题,难度加大,但学
生喜欢这种挑战形式.】
3.汇报展示。
(一人说算式,全班同学猜问题;一个说问题,全班猜他的算式。)
师:谁来分享自己的算式?
师:谁来猜一猜他的信息和问题?其它同学进行补充。
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 需要装几筐? 墙上挂着多少根玉
米?
每个笼子住几只? 需要几个盒子?
(师用连线的方法,把信息、问题和对应算式连在一起)
4.师总结: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
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太厉
害了。但是大家回过头看看,把我们刚才思考的过程梳理一下,我们
先是收集信息(收集信息一定要做到图文结合,)-—再提出问题(提
出问题时一定要选择相关信息)
——最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一定
要思考分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选
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孩
子同伴猜,大家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有效的参与进来。并在解决
问
题的过程,把学生画图、列式来的方法充分展示。并进一步体会乘除
法意义。】
(四)实践应用
师:那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就要用这种数学思维方法,和农家孩子
开展
一场智力大PK,有没有信心?
1.请看大屏幕:(出示第1题:)
师:⑴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图上信息同学们找的很准,再默读
文字信息,看一下我们智力
pk的要求,(课件出示)你又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
①平均每人折了几只千纸鹤?
②平均每人分几张彩纸?
③一共需要多少颗珠子?
谁能把这些信息表达的更清楚一些? 根据图文信息,你能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
【设
计意图:本题以图文形式呈现信息,画面人物比较多,文字
量也比较大,是对学生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新的全面的
要求,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完整地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
2.出示第2.4题:解决问题,我能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找找生活中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画一画、写一写,并尝试
解答。
八、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
每筐装4个,有20个南瓜,需要装几筐?
20÷4=5 四五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