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疆兵团教育信息网-清明节简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 题
1 长江之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1、 理解诗歌语言
2、
背诵课文。
小黑板
准备
总第 1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
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四、总结: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1、描红《习字册》2、正确地朗读课文
思考与调整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总第 2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
读、悟悟,感
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
习他们热爱祖国的
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的能力,深化对课
文的理解。
思考与调整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
壮
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
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
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
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
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哺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
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
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
母亲的胸怀
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
人化了,长江很长,
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
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
起
,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
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
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
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
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
“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
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
们一一灌溉,所以说
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
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
洁的、
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
代”:母亲的力量是
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
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
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
满的热情去赞
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
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
课 题
2、三亚落日
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
课时安排
个省、
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
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
的面积超过.180
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
为中游,湖口以下
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
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二课时
1、
长江之歌
板
书
设
计
源远流长
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 歌颂
宏伟气势 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
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 表现
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抒 写 表达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
教
学
反
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教学
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硕大无朋”“悄然无声”等词
语。
3、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学生
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目标
教学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展开想象,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
重点
形态美、意境美。
通过抓住重点句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
教学
了日落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加强情
难点
感体验,
课前
生字词卡、落日的有关画面等投影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总第 3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
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
的落
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
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
“uo”;“搔”是平舌音。 <
br>(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
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
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
伦收敛
思考与调整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
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
、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
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
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
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
有诗意”“美妙绝伦”“一
点也不……逊色”(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总第 4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语
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三亚,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亚的海、沙滩、椰树)
2、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
的日落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欣赏三亚风光图。(投影出示三亚风光)
2、集体交流。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
预设:仿佛仙境一般、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是呀,三亚的确很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笔
下的三亚美景吧!
3、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找出来,
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4、交流:
(1) 哪些词语写出了三亚很美?(“蓝透了” 、“碧玉般”
、
“玉屑银末般” 、“金灿灿” 、 “挺拔俊秀” “低翔”
和“摇曳”)
(2)边说边指导读这些词语。
(3)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
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4)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
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
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5)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
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
(把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出示在大屏
幕上读)
思考与调整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三亚的天很蓝、海很蓝。我们的主角落日登场了。
让我们来看看他吧!
三、精读第三段
1.欣赏落日图片。让学生说说像什么。
2.在作者眼里像什么呢?
3.学生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说
说喜欢的理由。可以小组展开讨论。
4.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呢?说说理由。
(2)通过你的自学,你还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
机引出文中的比喻句)
(3)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按时间顺序说。(板书:像孩
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
是怎样一个孩童?哪儿看出它活跃?(快乐的孩童)
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
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相机理解:“赤朱丹彤”。
(4)指导朗读。(看幻灯片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
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5)作者还把夕阳比作什么?(板书:大红灯笼)这时候的
夕阳有什么变化?(光线柔和了)
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
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
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6)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7).作者最后把夕阳比作什么?(板书:像跳水员)
①他又是一个怎样的跳水员?(预设
:他是个技术高超的
跳水员,“悄然无声,水波不惊”。它是个神奇的跳水员,
没有惊动水花。
它是熟悉的跳水员,轻快敏捷的弹跳。它是
个姿势优美的跳水员。)
②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用得好。
投影映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
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
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
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
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指名说。
小结: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把落
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③看夕阳落入水中图。
④齐读第二句话。
(8)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
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
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
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
9)它还是落下去了,它要和它的好朋友说再见了,它是
谁的朋友?它会和谁说再见呢?(预设:天空的
朋友、大
海的朋友、海滩、椰子树的朋友。)
你们看,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向人们道了再见。
过渡:藏起了那份绚丽,静静的,无声无息
,椰子树不再
摇曳,海也在轻轻叹息,目送你远去,人在斜阳里。不由
地发出一声:“哦,这就
是三亚的落日!”。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小练笔。
1、赞美三亚落日:三亚落日,你( )。
2、请你为三亚落日设计一句广告语,让更多的人想去三亚
欣赏落日美景。
3、综合实践活动:
从“光、色、日
、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课
板
题
课时安排
像孩童
二课时
书
设
计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
学
反
思
教学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
子。
4 凭借课
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
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
生活的美好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
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
能干。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
舞台。”
小黑板、相关图片
准备
主备人 王 军
执教人 xxx
总第 5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师
生 活 动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
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
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
。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
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
br>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
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
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
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
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
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
语体验湛蓝凝重轻
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
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
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思考与调整
总第 6课时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
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
有什么独特之处
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
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
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
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
人)
2 各自读
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
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
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
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
…不顾……站在……拍
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
风浪的豪迈情怀
)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
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
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
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
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
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
——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
摸到、
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
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
的景象。通过“脱去、驾
思考与调整
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
季节”词句领悟
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
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
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
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
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
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
里呢?
从“渔家驾船
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
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
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
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
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
)
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五、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
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
说是广阔
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
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
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
了巨大的空间。
六、总结全文:
1 烟
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
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
br>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
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七、作业:
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
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背景”“舞台”〈————〉“活剧”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课 题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2.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
貌的兴趣。
教 学
重 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教 学
难 点
“孔隙”的写法
。
课 前
小黑板
准 备
总第 7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能给课文分段,写
出课文的提纲。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
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
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
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
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
起去游览好
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划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不理解的词语打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
景点。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
景点。)
思考与调整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五、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
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
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
后有什么感受。
(2)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
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
br>(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
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
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
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
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
溪流到洞口。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入( ) 浓( )
明艳( )
急( ) 宽( ) 聚集( )
3、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孩子扎进海里
2)他冲向终点
(3)飞机飞上天空
总第 8
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
山河的思想感情。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思考与调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游
览一路上的见闻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
方又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4--
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
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
下怎样的印象?
B、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
2、课堂讨论:
A、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
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
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
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
B、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
,这样独特的进洞方
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
分组来读
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
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
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
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
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
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
欢内洞的同
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
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也打动了我们的心,
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
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
会出来的?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板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有
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
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呢?这样重点不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
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
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
br>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
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
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
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
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作业设计
1、写拟人句
1)小花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2)青蛙一起叫了起来。
3)小鸟再枝头叽叽喳喳的叫
2、填空:《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 的经过。课文按 顺
序,依次写了
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 的情况。写了路上 ,
外洞的 、
,内外洞连接处空隙的 ,内洞的 , 突出了 的
特色。
课 题
5 卢沟桥烽火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
4、记金华的双龙洞
书
设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计
外洞 孔隙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内洞
教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
目标
意。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课前
教
学
准备
反
思
收集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资料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xxx
总第 9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
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
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
制造了
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B.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C.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A.检查词语学习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浯
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B.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师 生 活 动
C.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
想哪
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
(第1自然段):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
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
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
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词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
思考与调整
总第 10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
会出了什么?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
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
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
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思考与调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
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
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
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
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4.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5.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
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小结
卢沟桥事
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
br>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五、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
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思考与调整
二课时
卢沟桥烽火
6 半截蜡烛
我军
课时安排
敌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课 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
的读读、悟悟,感受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
热爱祖
国的精神。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
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
热爱祖国的精神。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
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
热
爱祖国的精神。
投影课件
准备
主备人 胡成杰
执教人
总第 11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
作题
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
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
A、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B、将课文读正确。
C、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理解的打上记号。
2、检查学习自学情况
A、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读书课文。
B、词语质疑。
C、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 许诺 遭到 盯住 琳琅 满目
楼梯 摇曳 强盗
秘密 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用“先
写……接着
写……然后写……最后……”说一说。
2、学生自读。
3、交流讨论: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思考与调整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总第 12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
读、悟悟,感
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
习他们热爱祖国的
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的能力,深化对课
文的理解。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半截怎样的蜡烛?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第
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
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
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她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绝
密的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二、感知课文第3——7小节
师:可是就在一天晚上,它竟被德军点燃了!此时此
刻
,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师:引读:因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
br>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
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
味着——(他们
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出示)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此时此刻,你想到
了什么?仿佛见到了什么?
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齐读)
师: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那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直接拿走?(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的周旋。读课文
3-7小节,用心感受,边读边想象当时的
画面。把课文中
扣动你心弦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三、交流,探究主旨
重点句子:(引: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伯诺德夫
人是怎么做的呢?)
1、他看着两个脸色
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
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
轻轻地
把蜡烛熄灭。
师:在读课文时,我们如果能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
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等,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们就能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对课文就能理解得更透彻,
仔细
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伯诺德夫人在做这些事之前
可能会想些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一要用自己的镇定影响孩子,使孩子镇定下来。二
必须赶快想办法,赶快做,三,我表面上要装做镇静
。)
师: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
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你觉得强调
哪个字眼比较合适。
并说说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有意思,都有各
自的理由。
不过,尽管咋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想
想是什么?
师:
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
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
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师:她说这话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平静,她此时的内
心也是如此平静的吗?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师:“急忙”、“轻轻”两个词矛盾吗?
师:是啊,着就是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明明是心急如
焚,表现的却是如此镇定,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读出她的
复杂内心。(齐读)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2、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
刻,他从
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大儿子
杰克也勇敢地与敌
人进行另外周旋。如果我们能通过杰克的外在动作来走进
他的心灵世界,揣摩
他的心理活动,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杰克的心灵世界呢?请你再读读杰
克
所说所做的,试着提几个问题问问他(生读、思)
师:集中问题,(出示)
思考:1、他要去搬柴时在想些什么? 2、他搬柴时
又想些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试着解答。(学生讨论)
杰克的计划没有成功,他再去点柴火还
有意义吗?有
——有什么意义呢?没有——那为何这样做呢?
师:杰克的从容镇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
们读这段话,读出人物心灵深处的想法。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3、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
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为什么到“此时此刻”才感到它成了“最可怕
的东西”呢?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告诉我们你是从哪儿看出来
的?
师:那微弱的烛焰闪闪烁烁
、摇摇曳曳,已经慢慢
接近藏有绝密情报的金属管,啊。它就要熄灭了!现在
你在想什么呢?
自由练读,读出内心的想法
师: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我
想,此时,除了屋里那几位可恶的德军,我们
所有人的
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多么希望时间能停止,蜡烛不能
再燃烧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
句话,读出我们所有人
的心声,所有人的担心,所有人的焦急。(齐读)
4、突然,小女儿杰奎林娇声地对…….说:
“………….吗?” 杰奎林镇定地把……
师:“娇声”是什么意思?
她娇声地对谁说?为
什么对他说?(哥哥跟那位中尉说的没成功,他太凶了。
少校也许会好些)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情感升华
师:绝密的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
br>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
站,挽救了一家人?(杰奎林
伯诺德夫人)
师: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
据在哪儿?(课文中)
还是逐字逐句地读吗?( )学习得讲究方法。
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
要的内容后,再仔
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
讨论)
师
: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
中是绝妙的,一家三口去保护它的方法也是非常绝妙的。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他们都
有着共同的特点。
(机智、勇敢、镇定)
师:再读第一小节,看看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
什么样的强烈的情感支撑?五、五、指导写话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
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
斗,这场
无声的战斗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二战结束后,为
了表彰伯诺德一
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荣誉勋章。在颁
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们想象上面会写些
什
么呢?
六、指导编写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
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
别,但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渲染
一种紧张
的气氛,突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作业:课后小组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
课 题
书
设
计
6
半截蜡烛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送情报 ( )
夫人镇定(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成功)
教
学
反
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
“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
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
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反复
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
“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背诵第3自然段。
难点
课前
写有生词的小黑板
准备
主备人 胡锦东
执教人
总第 13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
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
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4、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
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
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
的配合下,
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
,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
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惊恐 残忍 照料 至仁至义
无辜 和善 抚养 有始有终
小勺 拽着 聂荣臻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残忍:凶恶、狠毒
无辜:辜,罪。没有罪的意思。(查字典)
照料:照顾、料理
惊恐:惊慌、恐惧
和善: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思考与调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思考:课后习题4
3、默词(家作)
4、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总第 14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课后习题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完成练习。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课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
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
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
还给她喂饭
,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
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
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
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
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
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
孩子
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
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
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
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
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
思考与调整
教学过程:
A、从“决不以”、“本着”
、“必当”等词语中体会
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
精神”为民族
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
象。
三、总结全文:
课文
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
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
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
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
2、分层逐句练背。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 照料( ) 惊恐( )
和善( )
拽着( ) 抚养( )
3、加标点: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 她不会说中国话
只是不停
地说 妈妈死了 妈妈死了 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
出恐惧的神色
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 和蔼地说 这
梨洗干净了 吃吧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课 题
板
三打白骨精
8.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
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13个词语的意思。
1.学会生字
个,理解
21
↓
2
.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
活菩萨
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
中日友谊的使者
底。
目标
设
教学
重点
计
教学
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难点
课前
教
写有生词的小黑板
准备
后
反
思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总第 15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
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
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
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
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
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
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
思考与调整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
段。
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
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
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完成作业题1、2、3。
2.熟读第二自然段。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
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
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
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
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
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
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
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
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
,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
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
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
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不应
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
同时这样写避免
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
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
思考与调整
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作业
总第 16 课时
9
词两首
8.
三打白骨精
课
板
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孙悟空 机智
猪八戒 好吃懒做
唐僧 善恶不分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
1、理解《如梦令》、《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
描述出来。
目标
教学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重点
教学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难点
课前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总第 17 课
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1.领悟《如梦令》主要内容。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一、激趣揭题
1.导语激趣:
2.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诗词)。
3.创情揭题 <
br>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板
书),也和大家一样,常常回忆起自己儿时郊
游的趣事
儿,并且将它写成了词。今天我们要一同来学习她的《如
梦令》。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
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读准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
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能否借助注解,把大概的意思
读明白呢?
教师巡视;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
量。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
这么一联想补充,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
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
象
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
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
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3.围绕“醉”来感悟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
“醉”字?再读。
①
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
(溪亭)
②继续交流:“晚回舟”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
啊?用你学过的诗句来描述一番。如果刚才是“酒不醉
人人自醉”的话,
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③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
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想象:眼前尽是展翅高飞的鸥鹭,这该是多么意外
的惊喜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
人深深地……
4.配乐唱一唱这首词
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
所以我们
才欣赏到这么美的一首词,生活在她的眼睛里
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好,我们再来读读。
四、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
细品读,并
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
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
些积累。
如梦令
醉:景、声、情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总第 18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
并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初读词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词文,将词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
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
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
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
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
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读着此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画说说。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
情地朗读《词两首》。
10 螳螂捕蝉
渔歌子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课
板
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
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
的道理。
目标
教学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
理。
写有生词的小黑板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思考与调整 师 生 活 动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
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
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
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
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总第 19
课时
总第 20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
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
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
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
掌
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
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思考与调整
1.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
患的道理。
课 题
12 夜晚的实验
课时安排
板
螳螂捕蝉
二课时
书
设
计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
后
反
思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
瞎子”、“穿透”、“听
|”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
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
。不断
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
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感
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
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
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生字词小黑板、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 生 活 动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
散 藏
薄
(2)指渎生字词,相机注意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蝙蝠
堵住
揭开 判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2.指导分段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
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
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
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
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指导
二、概括内容
运用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学生说出大概即可。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
2、 思考:
斯帕拉捷的习惯是什么?这个现象指的是什
么?心理活动是什么?学生读回答
3、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斯帕拉捷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四课堂练习:
习字册
思考与调整
总第 21 课时
总第 22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
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br>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
出来,有
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
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
读读第
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
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
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
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
在
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
说明什么?
这是
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
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
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
下去)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
个词了—— “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
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
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
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
生说的有理
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
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
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
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
一次作
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思考与调整
1、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
中“瞎子”、“穿透”、
“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2、感受学习科学家细心
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
遭受失败不气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
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
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有没有发现这
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
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
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
怎样的科学家?
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
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
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
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
“孩子,就算你有
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
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
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
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
见状都哈
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
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
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
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
好探清色盲
的原因。
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
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
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
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
理。
3、
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一、复述课文。
1、
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
验的过程。
2、 小组合作,练说。
3、 班级展示。
二、拓展资料:
1、 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
的文章,读一读,
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完成练习
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
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
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
声音的物体呢?
板
课 题
书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大胆实验 潜心研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
教学
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
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目标
教学
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重点
教学
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难点
课前
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总第 23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思考与调整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
2、学习生词: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理解词义:
回眸:眸:指眼睛。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
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
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热爱海洋)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
怕的灾难。”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读课文:思考习题5
3、抄写词语
总第 24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社
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
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
括号标出来)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写在有关语句边上)
3、交流:
“由于……都在闹‘
能源危机’”、“一座座……已矗
立……”、“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1)生说体会
(2)点拨: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书: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4)指导朗读
“由于……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纪人类的餐
桌上……来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书: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潮汐……、海水温差发电站……,……电力。”
(1)方法同上
(2)板书: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设城
市,……生存空间。”
思考与调整
精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完
成练习。
(1)方法同上
(2)板书: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4、齐读第二段:
根据板书综合回答: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
的希望?
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三、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
发海洋、利用
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
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板
书
设
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教
后
反
思
课 题
14学会合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
的不
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
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
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只有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
功”。
课 前
课件、实验的材料
准 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总第 25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
、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朗读、吟诵,领悟其内涵,训练语感,
理解语言,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
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一、课前游戏:渡船
1、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
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
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
谁也不要落水。哪个组愿
意试一试
2、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参与游戏。
3、小结: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
(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
有力量!)
二、揭示课题
1.看来,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办不成的,需要大家的
合作才能成功,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有关合作的文章。(板书
课题: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
合作?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出示自学要
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①学生举手(可能不太多),看来
光靠个人的努力解决的问题
不多,下面老师要看看几个人合作,结果是不是和刚才一样,请
四人
小组商量一下,商量过后看看自己能解决几个问题。
②学生讨论交流,再举手回答。
(
3)通过组内同学的合作,大家都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你们高
兴吗?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下面老师要
考一考大家,看哪个
小组合作地最好,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老师给
你们两分钟
的时间。
出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典范悠扬倾泻和谐协作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情不自禁
(4)了解词语掌握情况,请最先完成的小组来回答
思考与调整
孤立:1得不到同情和援助;2同其它事物不相联系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
来。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协作: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
(5)生谈谈如何合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合作为了提高效率)。
齐读生字词。
3.听了同学的合作心得,就让大家再来合作一回:默读课文
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
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
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小结
三、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
总第 26 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课文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的意思,懂得课文所举
两
个事例的不同侧重点,领悟这两个事例在文章中的作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3、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
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的感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思考与调整
一、导入课文主旨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会合作》,通过学习,
你知道作
者围绕“合作”主要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
(2)、指名回答。
1、配乐曲《致爱丽丝》读文。
2、板书:离不开合作
怎样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朗读、探究课文
(一)探究“离不开合作”。
1、为什么离不开合作,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自读课文第
1——3节,找出相关部分。(边读边画)
2、指名说。
(1)学生、工人、军人作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请联系生活
实际,说一说离不开合作的原因。
(2)对于以上观点是否认同?你能举出反例吗?
3、师小结:看来社会上的确离不开合作,那么“合作”有什
么重要意义。
(1)指名说(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没有什么成就)。
(2)指名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出这句话成为一个生道理)。
(3)师:如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
会合作,同学们好好读一读
这一段,记住这个人生道理。(要求读出味来)自读、指名读。
(4)师:谁牢牢记住这个人生道理了,谁起来告诉大家。
指名合书说、齐说。
过渡:我们认识了合作的必要性,知道了在人与人之间离不
开合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
的效果更好,也就是怎样才能卓有成
效的合作呢?
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向我们阐明,同学们自由朗读,找
出问题的答案。
(二)学习探究“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
1、自由读(边读边作笔记)。
2、学习第一事例。
(1)指名说说第一个事例的内容。
(2)谈谈你对交响乐团的认识。
生交流回答(人数多,乐器的种类多)。
(3)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演奏的乐曲如何呢?(师播放
交响乐《西班牙斗牛士》)
指名说,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合作的这样完美呢?读读课文找一找。
说一说,这主要依靠……协作精神。
板书。
(4)师:这就是课文要向我们表明的观点。那么怎样读,才能
体现这种协作精神。
自读 指名读
3、学习第二事例
(1)谈谈这个实验
A、小组交流,探讨实验的目的与其中所面临的困难。
B、小组互相指点朗读,抓住人物与事件的特点。
(2)感受这个实验
A、师:实验最后成功,外国专家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读出
自己体会的语气。
B、指名读。
C、分析什么是“合作精神”。(亲自做实验来体会)
(A)出示实验用品球与瓶。
(B)小组进行实验,师说要求。
(C)实验完毕,小组交流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D)指名探讨,总结。
师引出说出“在合作过程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自
我牺牲精神。”(板书:自我牺牲精神)
(3)升华“自我牺牲精神”。生小组交流,集体自由谈感受。
(4)有感情朗读这一事例,读出“中国小学生可贵的合作精
神”。
(5)师小结:可见,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但要协作精神,还
应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A、自读课文第六小节,边读边画出具有意义的句子。
B、齐读这一小节。
(三)师总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
的
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板书:成功)
请同学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集体交流。
三、迁移运用
1、合作“演讲”,要求:小组进行合作,做好一次演讲。
2、小组训练,师巡视指导。
3、展示自我。
四、课外拓展
作业:
收集有“合作”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学会合作
统一目标
板
协作精神 取得成功
书
自我牺牲精神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课 题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
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
自强不息的精神。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难点
课前
生字词小黑板、范文录音磁带
准备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
词义。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
,
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
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
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
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
: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
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
呢?大家能从他
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
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
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
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
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
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
(跟着
伴随)-
总第 27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 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
扫
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
br>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
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
这座山上清
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
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
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
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
天游峰的扫路人
。)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
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
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
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
“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
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
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
思考与调整
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
理解,体
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
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
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
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
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
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
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
?齐读课
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
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
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
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
心( )他。
三、作业设计: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
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
话。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 最大的麦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课
板
题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教学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
良机的道理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
话的理解。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穗拿在受
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相关课件
准备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总第 29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考与调整 师 生 活 动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
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
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
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
的麦穗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
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
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
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
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
出了麦
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
“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
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
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
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
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
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总第 30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
“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
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
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
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
与大师对话
、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
话、
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
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
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
、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
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
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
一株,又摇
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
意,便随手扔掉了。”——态
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
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
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
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
思考与调整
事无成,无比惋惜。……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
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
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
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
前的
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
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
战。
交流:
A美中不足:
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
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
而是让学
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
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
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
此禅透了
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
找那最大
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
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
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br>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
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16、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课 题
17 山谷的谜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
2.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
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
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
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目标
教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
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生字词小黑板、范文录音磁带
准备
总第 31 课时
第 一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
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
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
师 生
活 动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
:
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
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
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
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
预习情况)
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
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
北克)”等,着重
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
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 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 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
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
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㈤组织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指导:可以针对
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
思考与调整
题,这仅仅是阅
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
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
续
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
课的学习目标。)
㈥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
摧、贞。
3.
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总第 32
课时
第 二 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
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㈠学习第一、第二段。
1. 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 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画: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 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
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
4. 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
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
雪
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
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
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
书中所描绘
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
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
底?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
样:“设身
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
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
于亲。”所以,在这一环
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
松面对
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
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
第三段读一读,然后
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㈡学习第三段
1.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
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
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
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㈢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
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
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
生
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
摘抄、积累。
作业超市(可选择):
1. 准备把文中的那些句子摘抄到你的采蜜本上?
2.
课后,把你的名言写在书本上,再署上你的大
名。
3.
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
的开始。)
17山谷中的谜底
雪小 雪大
18 广玉兰
松(弯曲、反弹)
柏雪智者
杨松强者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课
板
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