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案(ppt匹配版)含教学反思

玛丽莲梦兔
996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03: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gzzk-十八大思想汇报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强金成)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 词三首》《花之歌》
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
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
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 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
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 把变形后
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
光的诗句。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本文描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
1.会写22个生字,会写37
草原 2

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个词语。
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文章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丁香结

2
丁香花的高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3.引导学生随着作 者的叙述,
的喜爱,并借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告诉我们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
要正确面对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体会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 色的诗,诗
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
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六
谊 。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
4.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
三首
3
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
会作者寄寓在丁 香结中的情
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感。
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 风、疏星稀雨、鹊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
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
惊蝉鸣、稻花 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表达
料、
感知诗词大意;指导背
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 乡村生活的
诗句,


热爱。

诵、积累古诗词。
感悟 作者
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
6.品味优美的语言,
芬芳以及凋谢, 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
笔下花的形象。
花之歌

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光
1
卷,
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
神。

习作
2
变形记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
细一些。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
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语文
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1 草 原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8个生 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如“蹄、腐、裳、
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 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


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生 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
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 ;“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
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
千里的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
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 ,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
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
条是那么柔 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
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 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
好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 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
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 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 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族同胞居
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 羊肉,擅长套马、摔跤。描写草原
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 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 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
情境,拉近学生 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
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好客 同行 似乎 蒙古包
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
“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


“měnɡ”。(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 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
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 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
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 理解
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
导 ,以学定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
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初读重在整
体 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
把握课文的大体情 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草原 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
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 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br>“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的
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
言表达出来 );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 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去掉后表达效
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
点。
(2)学生交流。
示例一:
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生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 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样子,而
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
生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②品“绣”字之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


“绣”字变红色)
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 是能工
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生自主 练习半包围结
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 渲染”
和“勾勒”。(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 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渲
染”这个词好在哪儿?
③ 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流”
变翠绿色)“翠 ”比“绿”好在哪儿?
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 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
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
相接,仿佛绿色都 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 天空
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 :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
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 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 言的感受力和初
步的审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用
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 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 ,四面有小丘)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 柔
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
慨—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
诗。(全班齐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同学们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
么呢?完成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又____________,既_____ ______,又____________。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生1:这种 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
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 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生2: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设计意图】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 的两
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写一写自己

< p>
最想做的事情”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了解观察顺序。作者是按 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美语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 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
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
1.课件出示: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 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
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 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
文本,为新 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
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 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
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 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播放音乐《赛


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 30秒。)
【设计意图】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 资源。一曲《赛马》,
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
朗读 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
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 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
的衣裳,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配图:蒙古族同胞远迎来客)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生:“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
②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生:从“各 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才会身
穿节日盛装。(点击课件, “各色的衣裳”变蓝色。)
③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远迎来客,的确是 非常热情。请
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指名读)
④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 度非常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快点儿
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点击课件,“飞”变蓝色。)
⑤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
的热情,我们一 起来读。(全班齐读)
⑥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 动人场景。
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2)示例一:
课件出示:
也不知道是谁 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 民族团结互助。
①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生1:总是握着,握住不散。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生2:我补充 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而且他们的心也
是热乎乎的。(点击课件,“ 总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放”变蓝色。)
②“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生: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指名读,评价读)
师: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
(3)示例二: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 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
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 肉。
①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1: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来款待“我们” ,我从这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
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生2:我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 拘束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深,就像是一家人。
(点击课件,“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变蓝 色。)
②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生: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时候。


③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这其乐融融
的氛围?(指名读)
(4)示例三: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 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
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①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等 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和浓郁的民
族风情。
②全班齐读,读出蒙汉两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
(5)示例四:
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 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
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生读齐读诗句: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
草话斜阳!)
②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蒙古族和汉族人民 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
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③假如你们分别是主人和客人,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主人:尊贵的客人们,这次还没招待好 ,下次还要再来呀!客人: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
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 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
④小结: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洋溢着“蒙汉 情深”,无不
展现着草原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
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 汉情深’”这一核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与草原人民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学生从他 们的行动——“喜迎远客、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联欢话别”中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从而加深对“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问题,更在于经 历了阅
读的过程,享受了阅读的乐趣,习得了阅读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
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
下来。 < br>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哪 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
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1:在写景中融入感受使景物更有感染力。
生2: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示例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
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示例二: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设计意图】
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体会本课最主要的特点——情景交融,并在课文中找出其 他类
似的句子,强化对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设计意图】
抄写句子、课外拓展,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积累,并使书面语言 渐渐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表达特色,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1.播放视频,创设美的意境。 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拉近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歌曲《美丽 的草原我的家》的视频,直观地把草原
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悦耳的歌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草原的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产
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老 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
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 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
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让学生看课件,想象羊群在草原上还可 以比作什么,有的说
像湖面上盛开着白莲花,有的说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将“话”与“画”融为一体, 培养
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品读玩味,体会美的情感。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 多形式、多层次的
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如让学生唱着“蓝蓝的天上白 云
飘”,把作者那种“总想高歌一曲”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我在“渲染 ”和“勾勒”的理解上时间用得过多,如果直接展
示这两种画法的图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直观一些。另 外,对学生的评价语也较单调,应
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生字,会写“毯”“陈”等 9 个生字。
会写“绿毯、线条、柔美”等 18 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 第
1 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
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 难点 :抓住“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并有 感 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
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
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 ,
将学生带入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
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
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 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
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 . 草
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
的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 qiū) 渲 .染(xuàn ) 迂 .回
( yū) 蒙 .古包( měng )襟 .飘带舞( jīn )鄂 .温克(è) (2)
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


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
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
飘带舞 ”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
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
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 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
了草原满眼是绿,充满了生命力。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
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流利、不添字、不少字。 (2)用
自己的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 1)这是一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过程的文章。访问记
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
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
1 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 2 自然段:接近公社,
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 3 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
握手,非常热情。 第 4 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同胞热情款待我们,
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 5 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在大草原上依依不
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
以概括,不要啰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
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


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3.导入新课。
“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
“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 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
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
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
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
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 小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柔 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
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
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
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
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
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
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 表
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
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 A.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 B.联
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C.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也可以
是好词佳 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


第一自然段。 天 可爱 空气 清鲜 天空 明朗 小丘 羊群 绿色 渲染 不用墨
线勾勒 这种境界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
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
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
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 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
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
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 喻蒙古族同胞热情。) ◇“立刻拨转马
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 车与马相遇的
情景,说 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
地说: “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蒙古族同胞就是热情好客,虽然
我们不是一个 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 ③有
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
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同胞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 团结互助”,还不时
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
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 的歌 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


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 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
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 家亲如一家人,
都懂得民 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
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
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
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
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
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
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
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
同胞的远迎、蒙古族同胞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同胞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
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同胞啊,
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 丰富的想象,感受草原的美。 2.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 “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


的思想感情。

道德的名言-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


肄业的意思-安徽科大


报检员-牛妈妈


高三父母寄语-个人工作总结结尾


青海省高考成绩查询-点点虫


科普小知识手抄报-英国的白金汉宫


变形记读后感-三年级数学手抄报


江西电力技术学院-和谐校园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