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后反思)

萌到你眼炸
991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03: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黄河的俗语-2015江苏高考英语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凌瑚)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观察物体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
目标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复习导入
谜语导入:“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 朵)为什么能看
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观察
1、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





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 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
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精品文档


.



3、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





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验证。
四、归纳总结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2、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
知识
链接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3、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五、布置作业
1、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 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
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
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 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
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观察物体(2)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 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
目标
可以确定立体 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
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 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 条理的
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一、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 习
上节课所学内容。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
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 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 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
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精品文档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四、归纳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 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
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 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
学学习的主人。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因数和倍数(1)
观察—探索—练习---总结收获
目标
1、学生掌 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
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

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思考12个小正方形可以怎么摆成一个长方形。
2、生独立思考,提 问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列出算式:2×6=12所以2是
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 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二、新授:

联系生 活情境,
引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行,强调学生
身临其境去进
行全方位的体
验,感受数学与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
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 1,
2,3,4,6,9,12,18,3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
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 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
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 找的过
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举例概括

教师:请 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
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
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 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数。
现实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意
识。
精品文档


.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堂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5页“做一做”
年级 五年级
7页练习二第
课型
1题。
新授课
1.完成教材第。 2.完成教材第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
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课题
流程
求一个数的倍数
课时 1

目标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1、学生掌握找 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
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 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
察能力。



教学反思: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 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 ”一词被“因数”所取代。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
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 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
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精品文档


.
(一)导入新课
18的因数有哪些?
复习找因数的方法: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
起,一直找到它的 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学法指导
(二)新授课
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师:
为什么找不完?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
的倍数有:3,6,9,12
3、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 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
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
个 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
有什么收获呢?




(三)巩固练习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找出30以内:(1)2的倍数;(2)3的倍数;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
2、
8
5< br>页练习二第
倍数的特征
6~

8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观察—探索—练习---总结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课题
流程
1

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
行判断。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 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
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 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
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 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
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br>

精品文档


.

一、复习导入
1、提问。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
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例1) 上表中哪些数是2的倍数?把他们圈起来。
教师:请观察你圈出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请再举
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法指导

联系生活情境,
引 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行,强调学生
身临其境去进
行全方位的体验,感受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意
识。



2、口答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
数) 1 ,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
643 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
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 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
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 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
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
(要求:两位数。)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
研究 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板书:个
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② (投影片)
精品文档


.
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
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数、

1、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
的倍数) 1, 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
6431 。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
求:两位数。)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
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 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
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 、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
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精品文档


.
课题
流程
3倍数的特征
观察—探索—练习---总结收获
课时 1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 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
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一、复习:
1、完成填空题:看数填空。
2、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谁能猜测一下?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 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
内数表,要求学生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

联系生活情境,
引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行,强调学生
身临其境去进
行全方位的体
师:请观察,你发 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小家庭6分钟时间互
验,感受数学与
相讨论。
现实生活的联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系,增强应用意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
识。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
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
的倍数。
师:刚才是 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 否也相同呢?请
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完成金牌学案中相关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精品文档


.
1、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2、看数填空:
知识链接

1) 12 18 20 25 48 60 72 90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2)58 74 79 130 321 555 600
偶数有
奇数有
3)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2的倍数,也叫
___ ______。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4)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 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的个位上一定
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5)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最大的偶
数 ,最大的奇数 。

3、巩固练习:完成p19做一做,

4、完成金牌学案中相关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课时 1
学科
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 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
课题
3倍数的特征
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流程
观察—探索—练习---总结收获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
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二、复习:
1、完成填空题:看数填空。
2、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谁能猜测一下?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 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
内数表,学生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

联系生活情境,
引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行,强调学生
身临其境去进
行全方位的体
师:请观察,你发 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
验,感受数学与
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 全班交流。
现实生活的联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系,增强 应用意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
识。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
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
的倍数。
师:刚才是 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 否也相同呢?请
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完成金牌学案中相关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精品文档


.
完成做一做,完成金牌学案中相关练习。

知识链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练习 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质数和合数
观察—探索总结—练习---小结收获
目标
1、正确判断100以内的质数与合 数。2、正确辨析因数、倍数、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
概念间的区别及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攻克难 题,不怕艰难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1、出示12个同样的小正 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12
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长方形?

联系生活情境,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2、师: 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
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引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行,强调学生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
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4、生用课堂练习本写1-20的因数。先让学生小 组讨论,然后全班交
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思考:“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教师 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
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 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
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身临其境去进行全方位的体
验,感受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意
识。

精品文档


.
1、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知识链接

2、在数轴上区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请把20以内的数标在数轴上。
奇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偶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划出20以内的合数,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6、……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合数。( )


4、完成金牌学案相关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

学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课题
流程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 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
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 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
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观察—探索—练习---总结收获
质数和合数练习
1、正确判断10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目标
2、正确辨析因数、倍数、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概念间的区别及联系。



一、创设游戏情境,“猜猜我是谁”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1、出示2张卡片
(1)我们的积是24,猜猜我们是谁?
生:2和12,3和8,4和6
师:这3组数据,哪些有可能,为什么?
4和6都是合数,可以排除。
(2)我的好朋友是合数,他是3的倍数。猜猜我们是谁?
师:现在能确定了吗?为什么?
2是质数,12是3的倍数。所以他们分别是2和12。
质数

联系生活情境,
引导参与,尊重
学生,相信学生
能 行,强调学生
身临其境去进
行全方位的体
验,感受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
2、 我们的和是20,我们的积是91,猜猜我们是谁?
系,增强应用意
质数
13+7=20 13×7=91
二、复习概念
1、复习20以内的质数
师:我们根据因数的个数,把非0自然数分成几类?
板书: 1 质数 合数
2、在数轴上区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请把20以内的数标在数轴上。
奇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偶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划出20以内的合数,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6、……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合数。( )
精品文档
识。


.
师:第4题为什么不对,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11=13是奇数,7+11=18是偶数
学生讨论,小结:
师:我们知道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两个质数的和为什么不是偶数呢?
生:因为2是偶数也是质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拓展知识 歌德巴赫猜想 自由阅读,你读懂了什么?



2、课前小练:学案练习1口算题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2、在数轴上区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请把20以内的数标在数轴上。
奇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偶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划出20以内的合数,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6、……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合数。( )


4、完成金牌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 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
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大胆猜测 —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 采取学生自主思
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 思维过程与
精品文档


.
方法的平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认识长方体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精品文档


.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目标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一、复习导入
学法
指导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




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 图形吗?(不是)教师:这
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 种物
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 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2)棱的认识。
(3)顶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精品文档


.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


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
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 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 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
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知识
链接









四、归纳总结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 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我始终采取让学 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
的积极性都得 到了提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课
精品文档


.
课题
流程
认识正方体
课时 1课时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目标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 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
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 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
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
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精品文档


.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知识
链接


四、归纳总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
言进行总结)
1、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2、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五、布置作业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 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
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 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
们的创造力, 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
关知识进行 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
目标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
出正方体的特征。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
“左 ”、“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 后、左、右”六个
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 面的长
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
精品文档


.



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 么?(这个长
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 ,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
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知识
链接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 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本课时主要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
个面展开,帮 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很好的联系 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
排试一试 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
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
学生的 空间观念。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目标
2.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一、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
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 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
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
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
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 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 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
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
精品文档


.









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
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
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 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知识
链接











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
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 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
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 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
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 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
是正确的。
精品文档


.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四、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
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 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
生亲身验证“石头占了一部分 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继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
机,手机三种物体进行比较 ,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
好的空间观念,继而让学 生进行猜想,并进行验证和感受,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
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
精品文档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体积的计算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目标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
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





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
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
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精品文档


.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 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
把数据填入下表。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
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
V=a·a·a =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 br>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 生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
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应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水 到渠成
精品文档


.
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目标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学法
指导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




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 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
少厘米?(棱长是10cm)
精品文档


.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
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
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
是100 ×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 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
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要乘进率)怎样把低
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精品文档


.
板书:3.8m3=(3800)dm32400cm3=(2.4)dm3 (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 生说出这个箱子
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
40=60000(cm3)=60(dm3)=0.06(m3)
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
过程。 3.5dm3=(3500)cm3700dm3=(0.7)m3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


2.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




精品文档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知识
链接




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已经知 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
长、宽要长。只要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 让学生独立计算
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


.



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哪些,再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dm与1cm之间的关系,从 而推导出1dm3=1000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
生推导出1m3=1000dm3,然后总结 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教师还要将长度单
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 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目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 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精品文档


.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

















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
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
为什么呢?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
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
(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
倒满。提 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
3. 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
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 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四、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1.复习导入,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为新课的讲授起铺垫作用。
2. 共同探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演示实验
中推导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运
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目标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一、复习导入
学法
指导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


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精品文档


.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
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 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
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














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
杯 ,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
积。
450-200=250(mL)=250(cm3)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
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
完全浸入到水中 ,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 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
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知识
链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16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

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

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
精品文档


.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 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
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 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
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 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
(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 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四、归纳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 问题,希望大家
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学科
课题
流程
在 教学时,教师通过复习理清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再引入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展开
讨论 交流实验得出“排水法”,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不规则物体的求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使学生在初步

目标
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抽象 、
概括的能力。 在学生活动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
趣 、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1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1、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
学法指导
精品文档


.


一分为二( ) 百里挑一( ) 十

拿九稳( )
2、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
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3、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看课本第45页上
面的插图(教师用一根打了结 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人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看课本第45页下面的插图。
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 、一块饼干,每人分到的能
用整数表示吗?
5、小结: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 设计意图:通
过实际的测量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为理
解分数的意义做好 准备。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14
的含义吗?
2、看教材第46页的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的14
分别是:
(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怎样表示这样的一份?
3、如果把14改成34 ,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根据学生
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份,这样的一份是14,三份是34。 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
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根是这把香蕉总根数的14,三根是34。
把一盘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
14,三份 是34。
4、概括分数的意义。
精品文档


.
(1)一个物 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
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分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
生的回答,老师把板书中的“一个整体”分别改成“单位1”
(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老师采
纳或修正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
14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的几份
34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5)以34 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①先写分
数线,表示平均分; 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了几份; ③ 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设计意图 :从
具体的四分之一入手,得到它的具体含义,由此推出分数的意义,
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 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三、完成“做一做” 1、学生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填写在
教材上) 2、交流、核对答案。要求完整地说,如: 一堆糖,
平均分成3份,每份( )颗,2份是这堆糖的()() 。 设
计意图:边讲边练,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把知识落到实
处。
四、教学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7里面有几个1?26呢?
2、43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
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
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 整数的计数单位入手,自
然地过渡到分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引出概念,便于学生较好地理
精品文 档


.
解知识。



五、巩固练习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流程
目标
课时
3 、交流经验:先找准单位“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1”,再看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确定
2
直线上这一点用几分之几表示。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2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使学生在初步< br>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抽象、
概括的 能力。 在学生活动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
趣、愉悦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分数的意义,课前应复习分 数的组成,分子分母的定义等。本课重点在于如何理解分数
的意义,分数的来源。让学生搞清楚分数的应 用。
不足之处:分数的意义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搞清楚,会影响学生在后面的学习的理解。

精品文档


.
一)复习导入
复习分数的意义,单位“1”的定义,指名让学生回答分数意
义。
(二)新授课
( 3)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
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分份可以用分 数来表示。
(4)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
生的回答,老师把板书中的“一个整体”分别改成“单位1”
(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老师采

学法指导



纳或修正学生的回答
(5)做一做,一堆糖,平均分 2分、3份、4份、6份是如何表
示,取其中的1份、2份、3份、5份如何表示。这一堆糖可以
看成单位“1”。
介绍“分数单位”定义。强调单位“1”和“平均分”。
举例,说说上面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开火车说分数及分数单位。
(三)课堂练习
课本47页练习十一,第4-6题,给5分钟时间做,并评讲。
课本48页第7题,3分钟做,并评讲。




(四)巩固练习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作业布置:金牌学案第一课时相应的练习。
预习 分数与除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数学

课题
流程
分数与除法
1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能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目标
2.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产生,主要让学生清楚单位“1”的定义,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产生,理解分< br>数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会应用。
不足之处,本课内容较少,可以重温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多一定练习的时间。

精品文档


.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学法指导
(1)什么是分数?23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包含几个这样的分
数单位?
(2)把12支铅笔放在3个盒子里,平均每个盒子放几支?
(3)把4千克苹果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干克?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全班反馈。
2.揭题。
师:在刚才的反馈中. 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分数
的意义里我们强调要“平均分”,而遇到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时,我们通常都会用到除法。那么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分数和
除法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会是怎样的 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探究的内容 一――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l。
(1)课件演示例1的内容。
引入:今天是红红妈妈的生日,吹完蜡烛后,大家正商
量着怎么分蛋糕呢。同学们,如 果把这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3
食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已有分数意义的基础,因此不难说出每人分得13
个。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列式的方法。
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几食人 平均分一堆东
西,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那么像”分蛋糕”是几个人
平均分一个物体的 问题,是否也能用除法来解决呢?如果能.又
该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结合算式,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捃。
学生的回答大致是:1表示l块蛋糕.3表示3个 人.1
÷3就表示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13表示的是分得的结
精品文档



.
果。即:每人分得13个。
三、本课小结
师归纳小结。
师归纳:通过刚方的交流,我们发现:当整数 除法得不
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
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 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作分数中的分数
线。即:被除数÷除数一篷黪笋,这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字母表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先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再反馈,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a÷b=ab。
②探究b能否为O。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b所在的位置是除数和分母。分母相当于
除数,因为除数不能为O,因此分母也不能为O。
反馈后,教师适时板书,在算式后添上(6≠0)。










1.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释自己的填写依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2.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明答案的依据。
课型
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分数与除法

新授课
2

课题

流程
完成金牌学案相应练习。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能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教学反思):
目标
(
2
学后反思
.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学习架设认知桥梁。为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分数与除
学法指导
法之间的关系,设置了一系列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入新知,即使学生产生学习新
a÷b=ab( b≠0)
知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例2。

精品文档


.

(1)课件演示例2的内容。
过渡:分完了蛋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月饼 。中秋节就要到了,
明明和好朋友正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现在有3块月饼.把它们平均分给
这 4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同学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解决吗?
(2)让学生独立列式。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不难列出算式:3÷4)
(3)借助学具,讨论操作计算结果:
师引导.提问: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圆片和剪刀。把图片当成月饼来分一分,
看看每个 人能分到多少块?
在组内进行操作活动,并全班反馈。
学生的分法大致有两种,教师在学生说的同时,用课件演示相应
的分法。
分法一:1 个1个地分,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
14,这样3块月饼就能得到12个14。平均分给 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
友都分到3个14,合在一起就是34块月饼。
分法二:可以把3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
一份.拼在一起也能得到34块月饼。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板书计算结果。即:3÷4=34(块)
(4)探究寻的双重含义。
师:同样都是导,可我们发现由于分法不同,它所表示的意义也< br>不同。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结合刚才的分法互相说一说手表示的含义。
先同桌之间交流、互动最后全班反馈。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
34既可以
表示把单位“l”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
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3.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精品文档


.
师:通过刚才问题的解决,我们从中得到了两个这样的算式。即:
1÷3=13(个)3÷4=34(块)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吗?把你
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先同桌之间交流互动,再全班反馈。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
除法
分数
被除数
分子
÷
?
除数
分母

分数值
②区分: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j1页“练习十二”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教师如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2.完成教材第jl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反馈时,结合习题让学生说说各数改
写中的步骤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厂分数与除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
教师引 导学生归纳以下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ab(b≠0)。教师
强调:因为除数不能为O,所 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为O。


1、把5米平均分成6段,这里的单位1是( ),每段是5米的( )。
知识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每段长( )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课题

流程
目标
2、明明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块,吃了其中1块;丽丽把 同样大的蛋糕平
均分成12块,吃了其中的3块。两人比较( )吃的多。
数学
真分数与假分数
1
3、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请问自行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车的时速是小汽车的几分之几?
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一、复习导入
学法
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 为素材,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为了避免教学中
1.出示复习题。
的枯 燥无味,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分蛋糕…‘分月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
指导
中解决问题,并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


精品文档


.
4个16是( ) ( )个112是712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
2.出示一组分数:78 87
先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数有何不同?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
想法。
3.揭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有关知识,今
天,我们将学
习有关分数的新内容---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真分数。
(1)用实物投影出示例1题目。
(2)以同桌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①出示探究问题。
8.分别涂色表示各分数,并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
的大小。
b所填写的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l小?
②同桌之间进行探究、交流活动。
③全班反馈。
学生反馈: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它们都比1小。
追问:这些分数都比1小。同学们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分数的 意义来说明理
解。即: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数,因为涂
色的份数小于平均 分的份数,所以这些分数都比1小。
(3)揭示真分数的概念。
师明确: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分子都
比分母小,整个分数值都小于1。像这样的分数 叫做真分数。真
分数小于1。(板书:真分数)
精品文档


.
2.教学假分数。
(1)用实物投影出示例2中33图。
提问:如何用涂色来表示33?
引导学生涂色并说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
占了3份,所以用33来表示。
师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
份就是13,涂色部分占了这样的3份,也就是 有3个13,所以
就用33来表示。
(2)出示分数74的图,让学生借助学具完成涂色任务。
师质疑:74这个分数如果要涂色表示,在一个圆里能否表示
出来?(不能)
那需要几个圆呢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圆片,同桌之间交
流一下该怎样涂色。以同桌为单位,合作完成。
学生进行涂色活动.再全班反馈。
反馈时,用实物投影呈现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涂的
依据。
学生的回答大致是: 因为分母是4.所以我们把一个圆平
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14。74里面有7个14,所以就要涂出< br>这样的7份。
(3)出示分数115的图.让学生借助学具涂色任务。仿照
( 2)中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合作完成涂色。
总结:因为分母是5,所以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 每一
份是15。115里面有11个15,所以就要涂出这样的11份。
(4)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特点,揭示假分数的概念。
出示分数:44、74、115,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特
点。
学生的发现大致如下:
① 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相等.如44;
精品文档


.
②分数中酌分子大于分母,如74、115。
师明确:大家观察得很认真。正如同学们发现的那样,分
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板书:假分数)
追问:大家觉得假分数的分数值是大于1还是小于l呢?
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反馈小结,使学生明确:假分数大
于1或等于1。
3.教学带分数。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03页有关带分数的段落,并与同伴
交流自学收获。
(2)指名汇报自学收获,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点:
①由涂色结果可以看出,115 可以看作是由105(就是2)和15
合成的数,写作:2(15),读作:二又五分之一。这样由整数 和
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②从例题中可以看出:有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 ,
它们实际上是整数;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
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真分数 和假分
数)大家能具体地说说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叫带
分数?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适时予以补充。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题。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使学生明确:
表示真分数的点在o和1之间 的线段上,表示假分数的点在直线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课
上1或l的右边。
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2.指导学生完成第55

页“练习十三”第1~

3题。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自己的填写结果。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1
第2题: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辨别的依据。
质之间的联系。
目标
对于第2题的第(2)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因为
2.学会运用分数基本胜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5)+(25)+(15)=(65)>1,所以这种说法是错的。
3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3题:以同桌为单位,通过交流,合作完成。反馈时,
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

教学反思:在提出假分数的时候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较好,比较有同理心。
同时学生对于假分数的意义认识不足,需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讲解。

精品文档


.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120÷20=
(120×3)÷(30×3)=
(120÷10j÷(30÷1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说说解题的窍门:利用商不
变的性质
毒解决问题。
2.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先让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反馈时用a÷b=ab(b≠0)表示出两者间
学法指导



的联系。
3.揭题:在刚才的复习中,我们对整数除法中 的商不变性质、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既然分数与除法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分数中
是不 是也有与除法同样的性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
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1)活动一:分一分,涂一涂。
①明确活动要求。
a.拿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 份,并分
别表示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b.将涂好的三张纸片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
②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后,小组展开活动。
(2)全班反馈。
①学生的反馈大致如下:
精品文档


.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涂好颜色的三张正方形纸片,用分数表示分
别是12、24、48。
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12=24=48
(3)活动二:讨论、交流分数的基本性质。
过渡: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
们确实发现12、24 、48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三个分数的分子、
分母都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完全相同,它们的 分子、分母各是按照
什么规律变化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①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后.小组展开活动。
②全班反馈。
反馈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教师板书)
③小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
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叫做分数的基奉性质。
师追问: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0除外)
为什么0要除外?(因为O不能作为除数 )
师补充板书:O除外。
2.教学例2。
(1)用实物投影出示例2:把詈和尝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
分数。
(2)师生共同分析题意,从中获得信息:所化成的分数的分母必须
是12,而且大小还要不变。
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不改变分数的大小,使分母变为127
(3)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教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精品文档


.
并学会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4~9题。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u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精品文档


.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十四”中的第1―3题、第10~13题。
1.第1、2题。
知识链接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明比较的
依据。
2.第3题。
本题是一种运用分数基本性质的游戏练习,类似于“对口令”的练
习方 式。可以两人一组,由一人先说一个分数,另一人回答一个相等的分
数,然后转换角色进行游戏。
3.第10题。
本题可以采用口答形式进行练习,不必写出完整的推算过程 。学生
能够想到两种方法:一种是算出10分钟占一堂课40分钟的14,另一种是
推算出一堂 课40分钟的14是10分钟。
精品文档


.
教学反思(学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教学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用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表象 支持;二是倡导学生自主学
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 过程;三是注重对学生利
课题 课时 1
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
用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地强化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四是重视学生对一 些重点问题的理解,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o除外”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
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流程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目标
2.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的数”。



1.导入,请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师强调注意“同时”“相同
学法
指导

精品文档


.
2.出示练习
1.单位“1”: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
体,都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单位“1”。 2.分数意义:把单
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练习:34 表示 34小时表示
2.分数单位:分数中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1分母 )。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 。
练习:34 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 ,258 的分数单
位是 ,有 个 。
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 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最大真分数:
分子=分母-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假分数>最小假分数:分子=
分母;
练习:分子是8的最大真分数 ,分子是8的最小假分数 ,分母
是8的最大真分数 。
5.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
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
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a b (b≠0) 45 吨表示把1吨
平均分成5份,有4份(1吨的45 ), 还表示把4吨平均分成
5份,有1份(4吨的1 5 )。
练习:7 8千克是 的 ,也是 的 。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 形式,
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带分数>真分数,带分数>1,最小带
分数是11 a 。
精品文档


.
练习:分母是8的最小带分数 。
7.求a是b的几分之几,用除法算:a÷b(与求a是b的几倍相
同)
练习:三1班有女生15人,男生20人。男是女的 ,女是男
的 ,男是全班的 。
8.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改写分数。 分
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理解为分子增加(减少)分子的几倍,分母
增加(减少)几倍。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最大公因数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注意学生的心理发 展水平,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
于授课的效率有极大的帮助。本课 还要求学生对乘法口诀熟悉,能够较快地判断出两个数
之间的倍数关系。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 ,在分数意义上讲解不足,部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形成
个别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脱 节。



精品文档


.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目标

2.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启发回顾旧知。
师:什么叫一个数的因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因数的。学生先与同伴说一说,再
参与全班交流。
学生口答时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出某个数的全部因数的。
2.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有关因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二、探索新知
学法
指导





1.教学例1。
出示例1: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
是多少?
(])明确题意。
引导:你知道什么叫做“8和12公有的因数”吗?(如
果学生不知晓.教师可举例说明。)
(o)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答案:
8的因数(1、2、4、8)
12的因数(1、2、3、4、6、12)
8和12公用的因数是1、2、4。

精品文档


.
(3)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8和12的
公因数:(教师板书集合图)
师:8和12的公因数:1、2、4。
(4)引导归纳。
教师指出:1、 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
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教学例2。
(1)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园数的方法。
(3)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
交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
18的因数:①.2.③,6.⑨,18
27的因数:①,③,⑨,27
它们的公因数1.3,9中,9最大。
方法二:
看18的因数中哪些足27的闵数.18的因数:①,2,③,
6,⑨,18。
(4)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解决。
(5)质疑。
提问: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
系?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
数的因数。
精品文档


.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1页“敞一做”第1~3题r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第3题时,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 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两点:(1)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
的数是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 l时.最大公因数就
是1。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1 --3题.并
组织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61页“你知道吗?”并谈谈自学收获。
2.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约分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
目标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约分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第二单元的因数倍数有一定关联,学生接受得较好。课堂主要强调公因数的概
念以及 找公因数的方法。同时还需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精品文档


.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问题: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你能举例说明
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追问: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2。引入: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知识探讨一个新的问题一约分。(板
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学法
指导





(1)让学生自学例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约分?

②你认为约分的方法有哪些?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过
程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3)组织交流,
交流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板演对2430进行约分的过程,学生
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2430=(24÷2)(30÷2)=1215 1215=(12÷
3)(15÷3)=45
方法二:2430=(24÷6)(30÷6)=45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精品文档


.
①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
的分数,叫做约分。
②进行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
除;
③约分的过程要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最简便的约分方法是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4)指导学生认识约分的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约分过程:(教师板书)
2.认识最简分数。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
做最简分数.
教师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指出:约分时,
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67页“你知道吗?”并读一读自学收获。
2.引导学生总结:什么叫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并举例说明。
四、板书设计
2430=(24÷2)(30÷2)=1215 1215=(12÷3)(15÷
3)=45
2430=(24÷6)(30÷6)=45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
精品文档


.
数,叫做约分。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
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6-- 67页“练习十六”第1―14题。
1.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交流时,对于第1题,教师让学生说
一说第2个图还可以化简成几分之几。
2.第7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再组织反馈。通过交流使学生
认识 :约分后,可以看出5个分数有三个相等,另两个相等,所
以直线上只要画2个点就可以。
3.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
明解题思路.
4.第13、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怒法.再组织全班反馈。
对于第14题,可引导学生思考:“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一
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 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2
×3=12.才得到38。要求原来的分数.就要把38的分子、分
母 同时乘12,即38=(3×2×2×3)(8×2×2×3)=369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找准学 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运用原
有知识学习新知识。2.采用自学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 结合,把学生推上学习的
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约分的过程。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把 一个分数
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也理解化成不是最简分数,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过程。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课时
新授课
1
最小公倍数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目标
2、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倍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具体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可用乘法找倍数。如7的倍数可这样< br>找7的1倍是7.7的2倍是14.7的3倍是21--…
学法
指导





2.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有关倍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薪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题目: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
多少?
(1)明确题意:什么叫做4和6公有的倍数?
精品文档


.
如果学生不知晓,教师可举例说明。
(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以下思路和方法:
4的倍数有:4,8,12,16 ,20,24,28.31,36,40,…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师:你能用集合图表示上面的答案吗?
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
(教师展示)
(4)揭示概念。
教师指出: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 br>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质疑。
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小组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如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
没有最大公倍数。
(6)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填法。
精品文档


.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69页“你知道吗?”并组织交流自学后
的收获。
2-小结本课学习内容:知道了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
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 ,20,24,28.31,36,40,…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 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当两个数只育公因数1时,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知识
链接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巩固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新授课
1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1~j题。
1.第2题。
通分
课时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即两个数或倍数关系,或只有公因数1。
2.第3题。
要求学生从每组数的公倍数中找一找,看有没有36.48或84。
可以让学生先分另《从小到大写出每个数的几个倍数,从中找出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依次写出小于 90的其他公倍数。然后看
看公倍数中有没有36、48或84。
3.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 的教学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
复习导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 独立解题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采用多种
方法解题,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 自学,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较好。


精品文档


.
流程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通过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理解并掌握通分.能运用通分比较异
目标
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谈话导入
导八并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这
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用实物投影出示教材第73页例4的情境图。
让学生读题,从图文中获取信息。
引导:比较陆地面积犬还是海洋面积大?其实就是比较什
学法
指导





么?(比较310与710的大小)
(2)进行同桌互动,根据获取的信启、解决问题,最后全
班反馈。
学生反馈如下:
想法一:因为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而海洋
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他们都是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
“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 br>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710>310.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想法二:从分数 单位上来考虑:310是3个110.710
是7个110,7个110大于3个110.所以710> 310,海洋面
积大于陆地面积。

精品文档


.
(3)即时练习:教材第73页练习的第一排。
①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②归纳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之后由师小结:比较同分
母分数的大小时,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4)完成教材第73页练习的第二排。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②归纳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引导学生先剧目己的语言描述,之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同
分子分数的大小时,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5)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再组织交流。
3.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过渡:同学们,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经常食用有
益于人体健索。今
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两种--黄豆和蚕豆。
(1)用实物投影出示教材第74页例5的情境图。
(2)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教师整理信息: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25.蚕豆的蛋
白质含量大约是14。
(3)让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引导:比较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其实就是比较什
精品文档


.
么?(比较25与14的大小)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与刚才的分数有何不同?
(它们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
明确:像这样的分数,我们称为异分母分数。那么这两个
异分母分数,我们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请 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比较的方法,最后全班
反馈。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 能不只一种,因此反馈时只要学生说得
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从中选取通分的方法加以介绍。
(5)介绍通分。
过渡:在刚才交流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中,同学们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很多种的方法。现在我们就
从中选择一种比较简洁的方法― ―通分。
①归纳通分的含义: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
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通分)
②结合实例,介绍通分的过程。
a.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 的同分母分数,
这个相同的分母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去分母.一般来说我们都以两
个分母的公倍数 或最小公倍数作为它们的公分母。如:5和4的
最小公倍数是20.就可以把20作为它们的公分母。
b.运用分教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与原分数大小相同
的分数。如:25=(2×4 )(5×4)=820,14=(1×5)=(4×5)=520
③反馈结果:从通分的过程 中.我们知道了25=820,
14=520。因为820>520,所以25>14.黄豆的蛋白质含 量比
精品文档


.
较高。
(6)小结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小结:比较异分 母分
数的大小时,先通分.然后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进行比较。
三、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通分,并学会了如何用通分
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通分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时,分子大
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分母小
的分数比较大。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大小比
较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
知识
精品文档


.

学科

课题


流程
1.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链接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课
由学生独扩完成,再全班反馈一反馈时,让学生说1说:
(1)应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2)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
课时
分数与小数互化
明)
引入—观察讨论—练习---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反馈时,强调同分子分数大小 比较方
法。(即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比
较的?

教 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是同分母 分数、同分子分数、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时在探究异分
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中,学习通分的 相关知识,体会通分的必要性和意义,为之学习母
分数加、减法做好准备。


精品文档


.
1、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目标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谈话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明明和红红最爱看动画片了。上个星期天,明明看动
画片用了0.8小时.红红看动画片用了45小时。他们俩谁看动
画片的时间多些?
让学生先 同桌交流想法,再全班反馈。反馈时,引导学生明确:
要解决“他们俩谁看动画片的时间多些?”这个问 题,实际匕就
是比较0.8和45的大小。
2.引入课题。
师:0.8和45,它们一个是小数,一个是分数,我们无
法直接进行比较。不
学法
指导





过大家不要灰心,学了今天的知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
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探索新知
1.小数转化成分数。(教学例1)
(1)出示例1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找出例1中的条件与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方法。
(3)全班反馈。
①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式:
方法-:3÷10=0. 3(m) 3÷5一0.6(m)
方法二:3÷10=310(m) 3÷5=35(m)
②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同学们能不能说说310和0.3、
精品文档


.
35和0.6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0.3和310,0.6和35只是同一
结果的两种不同表示
方式,它们是相等的,也就是说:0.3=310,0.6=35。
(4)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从0.3=310,0.6=35大家能不能思考一下 怎样才能
把小数化成分数呢?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
下,说说各自的想法。
①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提醒
学生从小数的意义去考虑)
②全班反馈。
先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由教师小结方法。
学生的反馈大致是:因为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
之几、千分之几
……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 ,100,1000,…的分数,
然后能化简的要
化简。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可适时进行板书,即:
0.3=310 0.6=610=35
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
数写成 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O作分母,原
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
子。化成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约成最简分数。
(5)解疑:解决新课导入时,情境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转
化的过程。通过
反馈,使学生明确因为0.8=45,所以两人看动画片的时间一样
多。
2.教学例2。
精品文档


.
(1)出示例2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指导学生理解题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这句话的含义,如
果学生不理解,教 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514=5÷14
≈0.36。(向学生介绍“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的方法。)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并与同伴交流解答过程及方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解答过程及结果:
710=0.7 39100=0.39
34=3÷4=0.75 940=9÷40=0.225
29=2÷9≈0.22 514=5÷14≈0.36
(4)小结。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化成小数,根
据小数的意义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如:710=0.7,39100=0.39。
方法二: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如遇
到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保 留几位小数。如:29=2÷9≈0.22。
教师强调: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题目的需要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引导小结: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你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共同分
享? < br>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把分数化成小数时,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适合的方法,如:把720化 成小数可以这样想:720=(7×
5)(5×20)=0.35,再如:把73化成小数可以这样想: 73=7÷3
精品文档


.
≈2.33。强调:做题时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例1:0.3=310 0.6=610=35
例2:710=0.7 39100=0.39
34=3÷4=0.75 940=9÷
40=0.225
29=2÷9≈0.22 514=5÷14≈
0.36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引导学 生认识和
理解分数化小数的另一种方法,即:如果分母是能转化成10,100,
知识
链接






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原来的分
母转化成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意 义写
成小数。如:725=(7×4)(25×4)=28100=0.28。


精品文档

艰苦奋斗的成语-环保知识问答


微段子-企业文化标语口号


泰戈尔的名言-青岛海关电话


同桌的你作文-北京国际教育展


幼儿园育儿宝典-四六级算分器


时辰对照表-项目合作协议


水浒传108将结局-一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荀子语录-工地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