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
赞美老师的佳句-入团申请书300字
5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106页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等。
2.通过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绿色出行的好处,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5
页情境图)同学们,这是北京交通的一个
图画,你想说什么?
师:对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么多汽车对环境产
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减少这样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情境图)小明的爸
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
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
乘
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
小明每天步
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教师批注
(1)理解题意,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题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阅读第1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主学习。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3.
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
放量。
1.学生自主学习。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2.发现反思。
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发现: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3.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06页《你知道吗?》
5.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1)制作一份“绿色出行”宣传单。
(2)以组为单位到社区宣传“ 绿色出行”。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 年的42 %,
2011
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绿色出行”意
识不断增强。
【板书设计】
绿色出行
(1)15000×160=2400000(g) 2400000 g=2400
kg=2.4 t
2.4×49620000≈2.4×50000000=120000000(t)
(2)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路程:20×(45÷60)=15(千米)
妈妈上班距离家的路程:30×(30÷60)=15(千米)
小明家离学校的路程:50×15=750(米)
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的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160=1176000(g) 1176000 g=1176 kg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首先通过了解资料信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
活方式等活
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调查、统计、计算和解决问题有序地组织起来,是一个真正意义
上让
学生把“综合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教材呈现的关于绿色出行的统计资料信息很丰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
息解读
能力。部分学生不能从大量的材料中准确地提取信息来解决问题。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引
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信息中蕴
含的可以利用的数据来解决问题。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2.使学生
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游览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能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
的方案和策略。
3.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计划安排最省钱。
【教学难点】
理解合理消费与节约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情境图)
同学们,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
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PPT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要研究出一份合理的方案,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应遵循什
么原则?
(4)用什么方法查询确定要游览的项目和调查各种项目的费用?
(5)哪些景点要去呢?(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
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分发“北京五日游”计
划表给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
初步制定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
李等内容的计
划。
根据学生汇报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
项目,并展开讨论。
质疑:
①如果你去买票,你会怎么买?
②旅馆的选择。
教师批注
最佳方案:从地图中观察得知,火车站在崇文区,离天安门、故宫、
天坛
都不远,而且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可在附近选择。
③出门在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④安排具体旅游线路。
⑤估计一下购物的地点和内容及花费。
⑥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等)
(2)学生汇报展示。
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教材第107页的表格。
3.方案交流。
4.制作预算费用。
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景点门票、其他合计。
5.阅读第108页小明设计的旅游计
划,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
的进行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与同学们分享的?
上
网查阅旅游信息,了解更多的旅游中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从
而减少外出时不必要的消费和可能遇
到的麻烦。
【板书设计】
北京五日游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②景点距离;③景点路线;④游览时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引导学
生综合应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
br>息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设计方案的交流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
引导学生利用
现代的信息技术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综合设计经济、合理、方便、可行的旅游计划。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发现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好。由于旅游中涉及的
内容较多,如:交通、住宿、旅游景点、门票等,需要学生考虑的因素很多,部分学生没能顾及
周全,在设计方案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
[再教设计] 数学要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更好地服务于生
活,再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较差的问题,设计各种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1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发展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情境图)同学们,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
邮票吗?
师:上面这些邮票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你知道它们各有
什么作用吗?
教师批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邮票的作用。
普
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如寄信、明信片等,
另外还有收藏、欣赏等作用。
2.国家邮政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
不同质量的信函邮资标准不同,寄往本埠和外埠的邮资不同。
3.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是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是信函的质量。
课件出示自习题。
(1)一封信不到20 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2)一封信有45
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3)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表中的“资费标准”“计费
单
位”“首重”“续重”“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 g的
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只用80分和
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设计一枚邮票
,看看多少面
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5)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
g的信
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
邮票?
5.探究。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题,老师逐一指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解答,重点讲
(4),(5)。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4)不超过100 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1)学生说一说可能的邮资。
(2)引导列表描述。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0分 160分=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1)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2)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引导学生探究理解(5)。
400
g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规定,可以看成几部分的组成?所
需支付的资费有哪些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的表格如下:
首重100 g以内的付费方法:
本埠
外埠
1~20
0.80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60
2.40
2.40
3.60
3.20
4.80
4.00
6.00
续重在101
g~400 g之间的付费方法:
本埠
外埠
101~200
201~300 301~400
5.20
8.00
6.40 7.60
10.00 12.00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
但是国家邮政
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
在设计邮票
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四、巩固练习
1.一封信重55
g,寄给本市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388
g,寄给外地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3.有2张80分和2张1.20元的邮票,可以支付的资费有多少种?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还有什么疑问?
掌握邮政资费的计算方法和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是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是信函的质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
邮票的相关
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数学问题作好铺垫。
2.在教学中,充
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
[不足之处]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有关邮票的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对这方面
的内容也存在认知上的差距,例
如,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
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地解释
这些词语。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把离学生认知水平有差距的词汇与能够让学生理解的情<
br>境结合起来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情境去渗透理解陌生的词汇。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试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
步感知杠杆原理。
发现“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明确“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加深
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平衡规律的寻求。
【教学难点】
体会质量与距离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什么叫反比例?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情境图)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
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
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
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试
验来体验它
的奥秘吧!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自觉提示: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
保证平衡?如果左右放
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
平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左边的塑料
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
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3)如果左
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
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你有什么发
现?
教师批注
(4)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
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
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3.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进行试验,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归纳:
发现一: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两边棋
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
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发现二: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发现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
衡。
4.总结发现。
师小结: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
数成反比例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杠杆原
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当左边的刻度数
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
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求学生每四人小组合作制作试验
用具,
学生自己动手,找一小段粗细均匀的长木条,在木条上打孔(均匀),找出中点,然后拴绳
子待用。课中
,提出小组合作要求和活动步骤,使整个活动规范有序。然后通过学生填入表格
中的数据
,直观分析得出结论:左边的刻度数乘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乘棋子数,并强调每个
环节的一些重点要求
,使学生理解后再操作,取得好的效果。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点:
1.功夫体现在课外,本
节课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课前学生的准备非常重要,本节
课准备比较充分。
2.课中探究,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提出活动要求后,适时给予指导。
[不足之处] 没
有很好地运用反比例知识进行扩展。同时教学中,也发现少数学生不认
真,缺少与同学合作意识,对数学
知识的应用有难度。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在让学生动手试验操作的同时,及时关注不认真
的学生,教师
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合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