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
因为有了你-学校三八节活动方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
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
有关的论证.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
平行四边形性质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1.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竹篱笆格子和汽车的防护链,想一想
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
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你还能举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
用的例子吗?
你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形.
(2)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来表示.
ABCD”,读作“平行四边
如图,在
四边形ABCD中,AB∥DC,AD∥BC,那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
记作“
形ABCD”.
①∵ABDC ,ADBC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判定);
②∵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
,
ADBC(性质).
注意
: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
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
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
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教学时要结合图形,<
br>让学生认识清楚)
2.【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
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
下.
让学生根据平行四
边形的定义画一个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
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以,
它的边和角之
间有什么关系?度量一下,是不是和你猜想的
一致?
(1)由定义知
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
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在平行四边形中,
补 充 内 容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相邻的角互为补角. <
br>(相邻的角指四边形中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注意和第一章的邻角
相区别.教学时结合图形使学
生分辨清楚.)
(2)猜想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下面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已知:如图
分析:作
ABCD,
求证:AB=CD,CB=AD,∠B=∠D,∠BAD=∠BCD.
ABCD的对角线AC
,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ABC和△
CD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结论.
(作对角
线是解决四边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通过作对角线,可以把
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平行四边形性质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93例1)
例2(补充)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E=CF,
求证:AF=CE.
分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
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
B ,AD=BC,AB=CD,又AE=CF,根据
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
所需要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
补 充 内 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90页习题19、1
第1、2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
性质.
2.
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
单的证明题.
3.
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
(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内角和是
360
).
②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探究】:
请学生在纸上画两个全等的
在点O处钉一个图钉,将
转180
,观察它还和
ABCD和EFGH,并连接对角线AC、
BD和EG、H
F,设它们分别交于点O.把这两个平行四边形落在一起,
ABCD绕点O旋
EFGH重合吗?
你能从
子中看出前面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
关系吗?进一步,你还能发现平行
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吗?
结论:(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
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
已知:如图4-21,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
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
求证:OE=OF,AE=CF,BE=DF.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引
申】若例1中的条件都不变,将EF转动到图b的位置,那
么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将EF向两方延长
与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边的
延长线分别相交(图c和图d),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例2(教材P94的例2)已知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
br>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
ABCD的面积.
分析:由平行四边
形的对边相等,可得BC、CD的长,在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再由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
得OA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高为此底上的高),可求得ABCD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学学过,再次强调“底
”是对应着高说的,平行四边形中,任一边都可以
作为“底”,“底”确定后,高也就随之确定了.)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90页习题19、1 第3、4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19.1.2(一)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
学
目
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
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3.培养用类比、逆向联想及运动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1.2(一)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1.欣赏图片、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在刚才演示的图片中,有哪些是平行四边
形?你是怎样判断的?
2.【探究】: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
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
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
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4)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你能用
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从探究中得到: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补 充 内 容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96例3)已知:如图
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欲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可以根据判定方法2来证明.
(证明过程参看教材)
问;你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比较一下,
哪种证明方法简单.
例2(补充)
已知:如图,A′B′∥BA,
B′C′∥CB, C′A′∥AC.
求证:(1)
∠ABC=∠B′,∠CAB=∠
A′,∠BCA=∠C′;
ABCD
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2) △ABC的顶点分别是△B′C′A′各边的中点.
例3(补充)小明用手中六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做拼图游戏时,拼成
一个六边形.你能在图中找出所有的平
行四边形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解:有6个平行四边形,分别是
CDEO,DEFO,EFAO.
ABOF,ABCO,
BCDO,
补 充 内 容
理由是:因为正△ABO≌正△AOF,所以AB=BO,OF=FA.根据 “两
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
形.其它五个同理.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90页习题19、1 第5题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1.2(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证明问题.
3.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
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各种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根据不同条件能正确地选择判定
教学重点
方法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1.2(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探究】 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
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
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
结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ABCD中,E、
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分析:证明BE=DF,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以证明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比较方法,可以
看出第二种方法简单.
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
判定,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判定另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
条件,再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结论;题目虽不复杂,但层次有三,
且利用知识较多,因
此应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证明思路.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C上两点,
且BE
⊥A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BE
⊥AC于E,DF⊥AC于F,所以BE∥DF.需再证明BE=DF,
这需要证明△ABE与△CDF
全等,由角角边即可.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90页习题19、1 第6、7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2.1 矩形(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2.1 矩形(一)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
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
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
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
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
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
矩形形象.
【探究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
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
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
的形状.
①
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
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
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
O,由性质2有
AO=BO=CO=DO=
11
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
的一个性质:直
22
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五、例习题分析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例1
(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
的
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
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
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
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
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2页习题19、2 第1、2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19.2.1 矩形(二)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矩形的判定
教学难点
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2.1 矩形(二)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
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
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
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
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
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
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
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
是等边三角形,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
四边
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
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补 充 内 容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2页习题19、2 第3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2.2
菱形(一)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
学
目
标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
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
思想.
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1、2.
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2.2 菱形(一)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
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
(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
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二、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
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2页习题19、2 第4、5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2.2
菱形(二)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
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2.2 菱形(二)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
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
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
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
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
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
线互相垂直
.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
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二、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2页习题19、2
第6、7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2.3 正方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正方形与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
教学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1课时
第 1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2.3 正方形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
出一个正方形. <
br>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
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
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
.........
.........
做正方形.
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
两层意: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
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1的例4)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
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2页习题19、2 第8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19.3 梯形(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
教
学
目
标
质.
2.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
培养
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
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
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教 学
用 具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
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
用.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3
梯形(一)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
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
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
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
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
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
线段?有哪些
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有你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
三)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9页习题19、3 第1、2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19.3 梯形(二)
1.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
教
学
目
标
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
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
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
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
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
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
教学重点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19.3 梯形(二)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
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
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
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
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
题.
2.【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
命题.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
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
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
.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AB=CD.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
br>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
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
就容易证明了.
证明方法1: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
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
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
过D
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右图)
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补
充 内 容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
【注意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
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
是等腰梯形.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9的例2)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09页习题19、3 第3、4题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题
全章回顾与思考
1.利用基本图形结构使本章内容系统化.
教
学
目
标
2.对比掌握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3.总结常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及它们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教 学
用 具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1课时
第 1课时
全章回顾与思考
板
书
设
计
(1)利用基本图形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2)证明
两条线段相等及和差关系的方法,也可类比总结证明两角相等,
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直线垂直、平行
关系的方法;
(3)利用变换思想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探求解题思路时的分析、综合法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第一步:全章知识线索
说明:
(1)图4-107(c)中要求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和
它们之间的关系;
(2)图4-107(d)中要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内容,会任意等
分一条已知线段; <
br>(3)图4-107(e)中要求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判定;
第二步:全章基本方
法
1.基本方法.
(1)利用基本图形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补 充
内 容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2)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及和差关系的方法,也可类比总结证明两角
相等,角的和差、倍、分问题,直线垂直、平行关系的方法;
(3)利用变换思想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4)探求解题思路时的分析、综合法.
2.基本思想及观点:
(1)“特殊——一般——特殊”认识事物的方法;
(2)集合、方程、分类讨论及化归的思想;
(3)用类比、运动的思维方法推广命题.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已知:如图4-117,Rt△ABC中,ㄥACB的平分线交对边于
E,交
斜边上的高AD于G,过G作FGCB交AB于F.求证:AE=BF.
2.如图4-
118,梯形ABCD中,ADBC,AB=CD,E,F和G分别为OB,
CD,OA中点,ㄥAOD
=60°.求证:△EFG是等边三角形.
3.已知:如图4-119,梯形ABCD中,DCAB,
ㄥA+AB=90°,M,N分别为
CD,AB点.求证:MN=12(AB-CD).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四、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作业
课本120页复习题19 第3、4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1.1平均数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
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教学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对“权”的理解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20.1.1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
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
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40
80
2班
42
81
3班
45
82
4班
32
79
补 充
内 容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
理?为什么?
x
=(79+80+81+82)=80.5
二、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
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
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
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
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
加
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
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
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
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三、随堂练习
1
4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35页习题20、1 第1、2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1.1平均数
教
学
目
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教学重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20.1.1平均数
例1
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
值有什么关系。
二、例题分析
人数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
所用时间t(分钟)
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
0<t≤10
4
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
6
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
0<≤
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
20<t≤20
14
情况统计表
13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
30<t≤40
多少?
9
40<t≤50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
学作业所用时间
三、随堂练习
50<t≤60
4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35页习题20、1 第3、4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教
学
目
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
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
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
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
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
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
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
,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
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
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
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
怎样的
作用。
二、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
按照从小到大(或从
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
共有
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
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
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
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
提出。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35页习题20、1 第5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板
书
设
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
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
br>为引入问题。
二、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
和众数的定义。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
可以顺便
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
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
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
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
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
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
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
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
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
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
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
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
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
当一组数
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35页习题20、1 第6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2.1极差
教
学
目
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教学难点
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板
书
设
计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
变化范
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
广州的气温情”为了
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
之所
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二、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
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
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44页习题20、2第1、2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20.2.2 方差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学重点
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公式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1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20.2.2 方差
2
方差公式:S
=[(−)+(−)+…+(−)]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一.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
气息、更有现实意义
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
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
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
也更感兴趣一些。
二. 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
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
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
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 在求
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
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
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
计算步骤。
3.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三、随堂练习
补 充 内 容
课本随堂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课本144页习题20、2第3、4题
第 页
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教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
题
复习与交流
1、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特征去
估
计总体的特征,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教
学
目
标
2、
经历探索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3、 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一定的
数据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体会特征数据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难点
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 学
用 具
授课时数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参与式
共 1 课时
第 1课时
板
书
设
计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极差
方差
集中趋势 波动大小
数 字 特 征
应 用
教
学
反
思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第一步:回顾交流、系统跃进
知识线索: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极差 方差
集中趋势
波动大小
数 字 特 征
应 用
本章思想:
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求一组数据)和总体平均水平的特征数,通常
用样
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补 充 内 容
(定义法)
且f
1
+f
2
+……+f
k
=n
(加权法)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可求出其中位数来
观察集中趋势;
理解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通过众
数观察其集中趋势,理解另一类是反映数据波动大
小(即离散趋势)的
特征数——极差、方差。
,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
均数的差的平方设有n个数据
x
1
,x
2
,
(x
2
x)
,…,
(x
n
x)
2
,,
分别
是
(x
1
x),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
即用
22
第 页
教学设计(续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第二步:联系实际 主动探索
问题1、已知;某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的一个样本如下(单位:cm)
158 162
146 151 153 168 159 154 167 159
167 166 159 154 160 162 164 160
157 149
(1)试填写下面的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颁布直方图
分组
146 ~ 149
150 ~ 152
153 ~
155
156 ~ 158
159 ~ 161
162
~ 164
165 ~ 167
168 ~ 170
合计
频数累计
频数
补 充 内 容
(2)估算这个年段学生的平均身高。
(3)求出这个年段学生的身高的极差。
问
题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23名运动员
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米)
成绩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1 2 4 5 7 2 1 1
求出它们的跳高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答
案:1。71、1。75、1。
70)
第 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第三步;复习巩固
提高深化:
1、右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
是 ,平均数是
.
2.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
数是
a
,中位数是
补 充 内 容
b
,众数是
c
,则数据
a
、b
、
c
的方
差是 .
3、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
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
体总分多少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
00个)为优秀,
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和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经统计发
现两
班总分相等,此时有学生建议,可通过考查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
参考.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甲班
乙班
1号
100
86
2号
98
100
3号
110
98
4号
89
119
5号
103
97
总分
500
500
(1)计算甲、乙两班的优分率;(2)求两班比赛数据的中位数。(3)估计两个比赛数据的方差哪一个小?(4)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
状发给哪一个班级?简述
理由.
四、作业
课本144页习题20、2第3、4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