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905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06: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航金城学院-巴尔扎克名言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居懋时)


课程表





星期
节次 科目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节

数学




第二节 数学

数学

数学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教师:李丹
新学期伊始,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
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
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
思路和 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 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
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内容的加深,
孩 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六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 、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
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
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 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
元具体安排了6个情境:在“数的世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倍数与
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
数;在“探索活动(一 )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
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在“探索活动
(二)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3的倍数的
特征;在“找 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学生将学习找因
数的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含义;在“数的
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现规律 ,运用数的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经历探索数的有 关特征的活动2,
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5,3的倍数特征,了解奇数
和偶 数。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
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 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 ,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
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 步运用分
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进一步理解分 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 因数、约分、
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
四则运算、运 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
数描述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和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在1
—100的自然数内,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
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
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 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
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 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 应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学习
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分为6个情境: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主要
是一方格纸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
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有 多种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
会画图形的高;在“探索活动(一)”“探索活动(二)”“探索活
动三”中,教材首先由一 个实际问题引入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探索所求图形 的面
积。在利用不同方法进行转化后,教材引导学生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
有什么关系,以启发学 生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
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加以表达。最后,利用探索到的面积 计算公式
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以及一些新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比较面积 大小的多种方法;认识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 法中,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 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
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 、
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
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 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本单元安排了2个情境: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让学生探索如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在“探索活动”中,主要学习不
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
一些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
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 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
大小。本单元安排了两个情境:在“摸球游戏”中,通过摸球的 游戏
活动,使学生会用分数表述摸球活动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设计活动方案” 中,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指定的条件设计合
理的游戏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 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的大小,能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
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
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 综合应用的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信 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验和策略,感受数学知识
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
三、主要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
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
概念。
2.重视直观教 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
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解 决实际问题来
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 考、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数学意义,
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 br>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4.加强估 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
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 法的理解,重视培
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能力和独立作业
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 br>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提供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
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和改进
教学 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
得到全面发展。
周次
1
月日
9月1—
9月2日
9月5日—
9月9日
9月12—
9月16日
9月19—
9月23日
9月26日—
9月30日
10月1日—
10月7日
10月8日—
10月14日
教 学 内 容
开课准备及小数除法P2—P3精打细算
课时
2
2 P4—P11扫卫生大、谁打电话时间长练习一 4
3 P12-20人民币兑换除得尽吗调查生活垃圾练习二 4
4 P21 —P30轴对称和平移、练习三
P31-36倍数和因数
2和5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

P37—P38找因数
P39—P48找质数、
练习四整理与复习、
4
5 4
6
1十·一
放假
7 4


8
10月17日—
10月21日
10月24日—
10月28日
10月31日—
11月4日
11月7日—
11月11日
P49—P52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
P53—P5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P56—62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练习五
4
9 4
10 P63——P68分数的再认识(一、二)、分饼 4
11 P69-76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六 4
12
11月14日— P77--- P84找最大公因数、约分、找最小公倍数、
11月18日 分数的大小
4
13
11月21日— P85-93练习七、组合图形的面积、成长的脚印、公
11月25日
11月28日—
12月2日
12月5—9日
顷、平方千米
P94—P100数学好玩
P101—P105可能性
P106——P112总复习
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
专项复习、期终考试
期末总结
4
14
15
4
4
4
4
4
4

16 12月12-16日
17 12月19-23日
18 12月26-30日
19 1月2日—6日
20 1月9日—13日



第一节
教学时间:9月1日
教学内容:习惯对人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反省自己的习惯,思考这些习惯对我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认识习惯对人的影响,能够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
4.知道在小学阶段必须养成哪些好习惯。
5.掌握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
习惯对人的影响,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
习惯对人的影响。
教前准备:分组调查学生早餐食用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场景设计——
1.在教室前门放一把椅子。
2.上课铃打响后,安排一位同学在 前门喊“报告”,得到允许后
进入教室,另一位同学由后门径自回座位。
组织同学对不同的行 为进行讨论或自查,引导他们认识到“什么
是习惯”、“习惯的类别”以及“习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习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师)指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受到称赞、 认可和欢迎,不
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则不受欢迎。”所以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平时
做起,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请同学拿出纸笔各列举例良好的习惯与对应的不良习惯进行交流,由
师生共 同归纳,同时引导同学在写的过程中注意自身读写姿势正确与
否,正确则要坚持,错误应当纠正。并说出 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习惯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
各抒己见:
1.你认为中学生近视是哪些严肃造成的?从自身出发,我们能为
预防近视做些什么?
2.出示学生早餐情况情况并分析影响。
(师)指出:医学专家指出,不吃早餐的后果是反应迟钝,第 三四
节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差,甚至有人晕倒,导致人的思维发展
受损。
三、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
讲故事《爱迪生的故事》
思考并交流:
1.你认为爱迪生的成功得益于什么?
2.故事对你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何启示? < br>我们已经了解到习惯至少从行为、生理、心理三方面对人们产生
影响,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日常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社
会交往等无不显露习惯的痕迹,由前文图与小男孩的对话可以看出,< /p>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习惯对人的影响,因为习惯是终身的,在很
大程度上,它 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
生的成功与幸福。
板书设计:
习惯对人的影响
好习惯:
坏习惯:
有什么影响: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习惯对人的影响,能 够区分
好习惯和坏习惯。知道在小学阶段必须养成哪些好习惯。本节课的效
果还是不错的,学生 们都能够反省自己的习惯,习惯不好的学生都有
了很深刻的认识了。并能够下定决心改掉。

第二节
教学时间:9月2日
教学内容:培养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反省自己的习惯,思考这些习惯对我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认识习惯对人的影响,能够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
4.知道在小学阶段必须养成哪些好习惯。
5.掌握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
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
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授课:
小品导入:《暑假作业是这样完成的》
暑假开始制定了计划,却并不遵照执行,到最后几天疯狂补作业,
精神萎靡。
学生思考:
1.猜测一下后来会发生什么?
2.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谈谈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结论:好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坏习惯害人菲浅,那么应该怎样培
养好习惯呢?


有完善可行的计划
展示优秀学生的暑假活动计划以及其父母、社区给予的定期评价,
展示其暑假成果。
小组思考:
1.该同学为什么会获得大家的认可?
2.对你有何启示?
最想养成(改变)的习惯是:——
我要养成(改变)这个习惯的理由是:——
我准备这样养成(改变)这个习惯:——
一、必须有毅力
自我检查:
这一年,你有没有做到离开教室,椅子塞入桌下这个看似简单的
动作。
结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日积月累,要用毅力与坚持来培养,只
有坚持到底,才能收获好习惯
二、必须改掉坏习惯
互助锦囊:在纸条上列出最想改变的坏习惯,然后大家一起想对
策。
三、须有实际行动
依旧结合一开始的小品,请同学思考:
1.评价一下主人公的行为
2.换作是你,你应该怎么做?
3.要落实行动必须注意哪些步骤?
拓展:好习惯共分享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反省自己的习惯,思考这些习惯
对自身的 积极和消极影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良好的习惯。虽然培养好习惯在实际落 实上有些困难,但是我想,
通过本节课,一定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的。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
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 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

< br>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 和商的特点,知
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
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 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
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
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 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
(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
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
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 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
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
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
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 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 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
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节

教学时间:9月5日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
课前反思:
创设“买牛奶”的情境,“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激发 学习热情。在讨论“哪个商店买更为划算”的过程中,发现并提
出数学问题“两个超市每包牛奶各是多少 钱?” 显现计算的意义和价
值,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源自生活需求,感受“生活情境→数学问题”
横向数学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
会除法的意义。
2 .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
过程,提高估算意识,发展推理能力、自 主探究能力及交流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
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 主发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法和学法:
情景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学法为自主
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淘气的妈妈要去商店买牛奶,甲商店 和乙商店分别给出不同
的优惠活动,可是不知道选哪家的,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两家商店的同一种牛奶的报价图片)
学生交流看法(哪家便宜到哪家去买,即计算出每家超市的牛奶
的单价)
[设计意图 :创设买牛奶的情境,通过师生对话,请大家帮忙,激
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获取数学信息,尝试估算解决
师:这两家商店对同一种牛奶是怎样进行销售的呢?说说你从画
面中看到的数学信息。
师:你能帮老师先估计一下,哪家的牛奶比较便宜吗?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 不同的估计方法,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
予肯定。但学生通过估算发现,估算在本问题中不能解决根本 问题,
需精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 面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小数除法的现实意义。]
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师:看来,我们在用估算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精确计算,
就像淘气妈妈那样学会精打细算(板书课题:精打细算)。那么如何
计算两家商店的每袋牛奶的 具体价格呢?请你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教
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中能够
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同时能够呈现出算
法多样化。]
3.展示学生探索成果并交流
教师通过展台将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来解
读这些解题方法及计算过程。
生1: 11.5元=115角,
115 ÷5=23(角)
11.5÷5=2.3(元)……
生2: 11.5÷5= 12.9÷6= (列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对添0的方法及商的小数点的确定进行质疑 ,学生在
质疑释疑过程中,理解3个十分之一可以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计算,
(如果学生不 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用元角分的知识进行理解),方法
就是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小数 末尾添0或去掉0,
小数大小不变来理解……相机板书: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
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可用转化思想 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通过交流小数除法的
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并借学生 之口将本节的
教学难点突破,学生易接受。]
4.检验计算结果
师: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正确吗?怎么检验?你有什么好办法
吗?
可以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或“商×除数=被除数”,检验上
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计算后,没有草草收场,设计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
验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逻 辑性和严密性,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检验的好习惯。]
5.释疑: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你们说,淘气妈妈该买哪家商店的牛
奶比较划算呢?
[设计意图:与前面提出的问题相呼应。]
6.小结方法,形成概念
把小 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竖式计算。在进行小数除
法时,可根据需要在小数末尾添上0方便计算 ,一定要保证:商的小
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注意学习方法的总结,并再次强化重点及难点。]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试一试的3道除法题:(指明学生板书)
7.42÷7= 8.2÷5= 15.9÷15=
引导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小诊所(两道辨析题):(课件展示)
(1)18.54÷18=1.30 (2)149.5÷23=65(附列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本着层次性和 趣味性的原则,让学生
在巩固的同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
拓展 了学生的思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吗?讲给其他的
同学听一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交流,再次突出学习重点。]
五、布置作业,巩固基础
[设计意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突出本课教学重点,使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反思:
《精打细算》 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1页的内容,是
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教学重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 验和已有知识,
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
实际情境中 体会感受小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注意我做到了以下几
点:
一、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
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通过创设淘气妈妈去甲商店和乙商店购买牛奶< br>的场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细算的的主题,自
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 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
学的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 掌握数
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算理,掌握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
齐以及小数部分有余 数添零再除的过程中,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
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 学生相互质
疑,合作讨论。通过元角分知识和小数意义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在小数末尾添0继 续除及商的小数点一定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本课设计 了2个练习题,第一个是计
算题,紧扣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题,巩固刚学的知识。第
二个是关于竖式计算的辨析题,旨在帮助学生辨明对错,找出出错原
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我还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真实的课堂上,我调控课堂的能力
还需要提高。因为在教 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
鉴于此,我在备课时,要更多地进行一些预设。

第四节

教学时间:9月6日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
课前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的教学思想,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 自主创造、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使学生
得到自主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 br>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
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 小数分别除,还
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
续除,在 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6
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
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
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 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
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
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教后反思:
新课程理 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
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为了使学生 体会到小数除法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寻求问题的答案。教材创设了买
扫除 用具的问题,这是学生较为常见的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望,又促使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 实际价值,激起学生自主学
习的欲望。让学生感觉我们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出数


学来源于生活。

第五节

教学时间:9月7日
教学内容: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7~9页)
课前反思:
这个内容的学习对于 学生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教学中,教师应尽可
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 他们独立思
考、交流互助、合作探究,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应给予引导。通过学
生自主探究的过 程,让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及转化的
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法是小数的小
数除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字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
3.培养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认识小数除法再现实生活中
的应用。
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竖式计算:
0.48÷4 6.3÷7 240÷60 4800÷400
二、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发现数学问
题。
引 导学生发现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3
元,共花5.1元;淘气打国际长途,每 分钟7.2元,共花54元。谁打
电话的时间长?
2.先估计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①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②分组汇报估算过程;
③评价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国 际长途每分7.2元,
大约是国内长途每分0.3元的二十几倍,如果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的时
间 相同,那淘气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笑笑电话费的二十几倍,但是54
元大约是5.1元的10倍,所以笑 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②5.1大约有
十几个0.3,那么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十几分钟,而54里没有 10个


7.2,那么淘气打电话的时间一定不到10分钟,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
间长。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5.1÷0.3 54÷7.2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试算5.1÷0.3
思考:用你认为合理的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
数?怎样转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
开做好记录。
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可能会出现
的几种算法:
把 0.3元化成3角,5.1元化成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
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51÷ 3=17(分)
把除数0.3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 br>10倍变成51,被除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
(分)
对比几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
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 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 形成较强
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
5.应用算法,明晰算理。
竖式计算57÷7.2= (分)
教师巡视并对发现的计算 中的错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强
调竖式的写法,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后,除数扩大了10倍,那么被 除数
也要扩大10倍,就在整数后面添0。
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检查?(运用估算和乘法来验证计算结果的
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页试一试。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7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
题?
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时间长
笑笑打电话的时间: 淘气打电话的时间:


5.1÷0.3=17(分) 57÷7.2=7.5(分)
答: 答:
教学反思:
本课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
己的方法和发现。既明于心又表于口。

第六节

教学时间:9月8日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体会生活中存在着用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去解决的问
题,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探索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我会填。(把下面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0.12=( )÷12 23.8÷0.34=( )÷34
15.2÷3.2=( )÷( ) 16.78÷0.46=( )÷( )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二、课堂练习
1.完成10页的第1,2题
2.完成10页的第3. 4题
3.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四、达标检测
填一填
(1)两个数相除时,如果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应扩大到原来的( )倍。
(2)0.38扩大到原来的( )倍变成整数。0。1368扩大到原来
的( )倍变成整数。
五、作业布置:配练相关练习。
教后反思:

练习一中1-4题,孩子们的计算准确率还是很高的。在第三题中,
学生对除数大于、等于、小于1 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掌握的不是
很好,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需要下节再举例说明。

第七节

教学时间:9月12日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体会生活中存在着用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去解决的问
题,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我会填。(把下面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57.3÷12.5=( )÷( ) 2.58÷0.034=( )÷( )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二、课堂练习
1.完成10页的第5题
2.完成11页的第6、7题
3.完成11页的第8、9题
4.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四、达标检测
填一填
计算1.106÷1.23时,先将除数1。23的小数点向( )移动( )
位,、使它变成( ),再将被除数1。106的小数点也向( )移动( )
位,最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五、作业布置:配练相关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应用练习掌握的很好,知道从问题入手,寻找
需要的信息。但是第五题出错率 较高,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单位换算的
方法和技巧有点遗忘,通过复习后有所改善。



第八节

教学时间:9月13日
教学内容人民币兑换(第12~14页)课前反思: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的基础。课程标准
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强调从生活入手,学习新知。这种新的
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
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
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 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求积,
商近似值。教学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
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切入主题
出示情境图:美国小朋友玛丽给小红寄来一本6.7美元的故事书。
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美元是什么
意思?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怎么换成人民币呢?
师:美元就是美国的货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比
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泰国的泰铢 ??为了便于各国货币之间的
流通,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兑换人民币”。
二、引发思索,探究方法
(一)美元兑换人民币
1.6.7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多少元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什
么呢?
2.课件出示2012年10月某天中国银行公布的关于其他币种和人
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从这个表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1美元兑换人民币6.31元,那么2美元
就是2个6.31元??
4.借助比率,独立试做。列式:6.31×6.7
5.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么列式?积最多应该是几位小数?
6.总结: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
(二)人民币兑换美元 1.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
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出示问题2情境图:妈妈
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兑换多少美元?
2.回忆学法,完成上题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


决的?
3.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三)求积、商的近似数
1.对比两道题的结果,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都保留了两位小数;不同点:一个是乘
积,一个是商。
2.总结求积、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积取近似值先精确计算,再根据 题目要求或实际
情况取近似数;商取近似值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
取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3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第14页第4题。
四、课堂总结:出示2005年9月 某天中国银行人民币兑换比率,
对比2012年的人民币汇率,你想说点什么?你学会兑换人民币了吗?
怎样兑换?
板书设计:
人民币兑换
美元兑换人民币
6.31×6.7=42.277≈42.28(元)
人民币兑换美元
600÷6.31≈95.09(元)教学反思:
教学一开始,运 用具体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在
展示货币兑换表时,让学生充分体验一美元等于6. 31元人民币是什么
意思,这样可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设 计了多种货币的兑换问题,让学生充分
理解兑换货币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乘法,另一个用的是除法,在教 学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最后总结各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本课教学中,按“让学生尝试 ——说说自己的想法——比较、分
析、归纳合理的方法”这样的线索展开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探< br>索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第九节

教学时间:9月14日
教学内容:除得尽吗?(第15~16页)
课前反思: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 数
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
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
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认识循
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
现的,《标准》对此 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
特点,知道 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
数,会 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学难点:会正确表示循
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 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
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 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
多少米?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 而
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
而蜗牛用时较长路 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 ÷3
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
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
得又准又快。
3.学 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
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
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 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
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 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


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
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 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
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试着将
24.333?,0.85454?保留 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
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教学反思: < br>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循环小数”正是一个能很好体 现
这一理念的题材。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
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知
识学习融入有趣的生活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认
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认知过程在学生的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探究,讨论交流中逐步呈现。


9月15日--9月17日 中秋放假


第十节

教学时间:9月18日
教学内容:调查“生活垃圾”(第17~18页)


课前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学生已经能
够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分 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除法算式进行准确
的计算,所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多 个数
量关系来分析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时多指导,多练习。
教学目标:1.体会小数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
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 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
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
圾。五年级2班汇 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
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
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 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
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 多少千克生活
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
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
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 先计算4×
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
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
用7.7÷7 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 :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
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 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


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
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
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
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科书创设了“调查‘生活垃圾’”情境。呈现多组数学信息,
由此引出两个问题讨论 ,进行小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通过对后三
个问题的解决,说明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 。

第十一节

教学时间:9月19日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身的计算能
力和估算能力;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回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举两个不同的实例加以说明。
2.计算并验算:
62.9÷17= 9÷3.6= 117÷36=
2.1÷0.53= 4.2×3.2= 1.8×5.5=
学生独立做,小组内交流
二、探究新知、检测反馈: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得数是否正确。算一算,你的估计对吗?
4.48÷3.5=2.8 12.3÷1.5=1.845
13.3÷0.95=0.14 7.2÷0.64=46.08
2.按照规律填数。


25, 10, □, □。
3.动笔做课本第19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帮助有困难
的学生。
三、课堂总结
总结本工节课所学内容。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达标检测
1、完成19页第1、2题。
2、完成19页第3、4题。
3、完成19页第5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五、知识拓展
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括号,使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
0.7 × 0.9 + 1.2 ÷0.3 - 3 = 1.9
0.7 × 0.9 + 1.2 ÷0.3 - 3 = 1.9
0.7 × 0.9 + 1.2 ÷0.3 - 3 = 1.9
小组内交流完成。
教后反思:
练习二中的1-5题是训练孩子们的计算能力的,通 过这种专项的
训练,孩子们的计算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十二节

教学时间:9月20日
教学内容:练习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
系。
2.利用小数解决问题,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现实的
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独立回顾,然后再与同学
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给下面的试题添上括号,使计算正确。
1 - 0.25 × 4 ÷ 0.8 1 ÷ 8.05 - 7.8 × 0.4
= 0.75 × 4 ÷0.8 = 1÷0.25 × 0.4


= 0.75 ×5 = 1÷ 0.1
= 3.75 = 10
学生独立做,小组内交流
二、探究新知
1.算一算,比一比,谁的正确率高些。
54÷(3.94+6.86) (3.2+0.12)÷0.8
0.175÷0.25×4 0.175÷0.25÷0.4
2.做课本第20页的第6、7题。
3.做课本第20页的第8、9题。做完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习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做课本第20页的第10题。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具体的解题思路,
最后动笔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达标检测
完成练习册练习四。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五、知识拓展
小明家离学校11.25千米,他每天骑车上学,往返一次共需1.5
时。小明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小组内交流完成。
六、作业布置:教材第20页“练习二”的第8、9题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教后反思:
练习二中的6-10题是训练孩子 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和第
10题部分学生解决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在进行适时地引导后,他们< br>能够轻松的完成本节任务。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
对称轴;继续学习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在内容的编排上先学习对称,再学习轴对称,然后学习平移,单元结
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轴对称和平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 的
意义上讲,轴对称和平移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轴对称和平
移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 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教材通过设计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 图形及其
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


一 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
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 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
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
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转化的
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 的问题都有很大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 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平
移现象,如学生熟悉的基本平面图形:升国 旗、抽屉、高空缆车的图
片等等,使学生感受到轴对称与平移等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
变 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 技能,
发展空间观念。教材中安排了折叠、剪拼、画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这
样在“做中学”,不 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实
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 丰富的想象
提供了平台。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段学习了对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
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变换打下了伏笔。
3.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对美的理解。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尽
可能给学生以美的熏 陶,加深对数学美的理解。欣赏与设计:通过对
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 ,逐步掌握
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进行图案设
计”的要求。

第十三节

教学时间:9月21日
教学内容:轴对称再认识(一)(第21~22页)
课前反思:
教材以 “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平面图形”为学习材料,进
一步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使学生 层层深入
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对称轴概念的理解,为学习更复
杂的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
图形。
2.能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
轴。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会判定一个图形是否
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正确地表示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能分别
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吗?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平面图形都很了解,如果我把它们进行对折,
就会发现它们的另一个特点。
生:判定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你有哪
些了解? 生介绍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对称轴。
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关于轴对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师: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课件出
示教材第21页中的平面图形)小组合作,学生先猜出哪些图形是轴对
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来验证自 己的结论。大胆进行交流,养生引导
学生说清楚判断的依据。从而选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
等腰梯形、菱形、特殊的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你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 个长方形,让它的长和宽分别
是6个格和4个格,不用折纸的办法,你还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你能画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吗?任先一个你喜欢的轴对
称图形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
师:画对称轴时一般用点来画线,也就是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 学
生练习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白和画图,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得出: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四条对称轴,等腰三
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
轴,菱 形有两条对称轴,特殊的四边形有一条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智
力,培养 能力。教师把动手创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操作,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折一折,判定哪些图形是
轴对称图形,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p>
同时,学生的回答是学生亲身感受的,道出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理
解,课堂中涌动着活力 和学生闪现的灵气,他们的思维在无形中又一
次得到了飞跃。

第十四节

教学时间:9月22日
教学内容:轴对称再认识 (二)(第23~24页)
课前反思:
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判断在方格纸上补全的
简单的轴对 称图形是否正确,第二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简单的轴
对称图形,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 形的轴对称图形。这
样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画一
个图形 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轴对称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
画出轴对 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沿对称轴画
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体会对应的数学思
想。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
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生:
照自己、图形、数字??
回忆通过照镜子的游戏我们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 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
知识。(板书课题:轴 对称再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主题图1(半个小房子)
1.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2.借助我们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的另一半吗?
3.如果要你画,你在中一半里都要画什么?
4.出示教材主题图中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的整个房
子,他画的对吗?
5.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6.引导学生发现他画的小房子不对称,不 对称的原因是房子右下
方的长方形与左下方的长方形距离对称轴的格数不一样多。
7.你能试着画出正确的小房子吗?要注意什么?
8.学生画好后总结:房顶左边的三角表距 离对称轴三格,右边也
要距离对称轴三格,左边墙体距离对称轴两格,右边墙体也距离对称
轴两 格,大门左右距离对称轴都是1格。
9.出示教材主题图2.你能试着沿对称轴,在方格 纸上画出这个
图形的另一半吗?
10.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初步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
半的步骤和方法。
11.引导学生汇报总结。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 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
点等。(2)数出或量出图形的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3)在对称< br>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
画出所给图形的另一半。
12.结合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作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下图。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1、2题。
3.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总结:你有哪些收获?画轴对称图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 (二)
(1)找关键点 (2)找对称点 (3)描点、连线
教学反思:
本课为 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
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 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
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
生 通过观察淘气画的图片,说出这个图形不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
手操作来改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 ,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
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在动手操作画一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


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形成感性认识。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
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
同时得到发展 。

第十五节

教学时间:9月26日
教学内容:平移(第25~26页)
课前反思:
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 感性的认识,正处于思维活跃,模
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 br>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让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
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
教学重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
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
图形。
图形做平移运动。 图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
它向右或左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
2.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
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 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
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3.揭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学生试着画
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把两个图形间的距 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
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
画个小 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
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 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
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
都 没有变化!
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
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
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
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过程。
2.完成教材第25页第1、2、3、4题。
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
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 br>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
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 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 把
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参 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
作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和画法,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 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
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 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第十六节

教学时间:9月27日
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第27~28页)
课前反思: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 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


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 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
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
现象。
教学难点: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
称、平移)
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
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 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 一定能设计出美丽
的图案。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
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
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 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
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交流,
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设计活动
的积极性。这 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学生
课前收集生活中一些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图案,并通 过课堂展示交流,
使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样,把教学内容
与学生生 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第十七节

教学时间:9月28日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科书29、3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力:经历运用平移、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
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梳理轴对称和平移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29,30页练习。
教学方法:导练法 迁移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轴对称的概念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平移概念及平移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完成课本29、30页的1、2、3、4、5、6、题。
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
(1)先独立做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4)教师小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在图上找出几个关键点或线段,
再确定各关键点或线 段变换以后的对应位置。
三、全课小结:
1.根据整理的知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请提出来。
四、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本节的练习中,题型很简单,多数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教学 任务,
孩子们还是很喜欢本单元的内容的。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
上 展开学习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数;2、5的倍数
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找质数等 ,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简单化。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 br>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 念
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
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 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
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材编写时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
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 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
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 倍数时,
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分散编排,减少术语,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
本册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 课程标准的要求,对
学习的内容重新研究与整合,以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同时,要卖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本册教材在处理具体
的内容安排上,适当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如找倍数和找因数都在100
以内。又如与原来教材的内容相比,减少了一些数学术语,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教材没有呈现整
除、互质数、


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同时,新改版的教材将“数的奇偶
性”等 知识删掉,直接引入倍数与因数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的同
时,也更简洁与清晰。
3.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 化的学习方式,组
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
征时, 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或3的倍数,再
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 们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学习
“找因数”、“找质数”时,都是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逐步发现规律,这与原有教材相比应该说是一明显的变化。

第十八节

教学时间:9月29日
课前反思:
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关系,倍数和因数就是 其中的一种相互依存
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一点知识基础和生
活经验 ,教学中对于倍数和因数含义的理解只能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接
受学习方式来学习,也就是模仿老师的话自 己重复说逐步在脑中留下
印象,慢慢理解,再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各种活动
让 学生探寻出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各种练
习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强化,达到熟能 生巧的境界。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
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难点: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9×4=36(人) 5×7=35(人)
师:9×4=36,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
数。(板书: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
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 数的因数吗?


学生口述练习。
导入新课:了解了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探究
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吧!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1)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
因数?
25×3=75 25×4=100
以这两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75是 25的倍
数,100也是25的倍数,25是75的因数,25也是100的因数。引导
学生认 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2)强调: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
除法算式,如:75÷25=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
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
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 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
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
要 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
符号做 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
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 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
在交流比较的过 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
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五、课堂总结: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在应用这部分知识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的?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9×4=36 36是4和9的倍数 4和9是36的因数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大胆的、自由的想、说、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天真烂漫
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说才能反映出来。为此,在进行
教学时,首先让 学生们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分一分,想一想,然后
再小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最后得出正 确结论,这样的
方法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在游 戏中体会,感悟。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
耍中轻松的获取知识是极好的学习途径,又可以将学生 很好的吸引住,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用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方
式来让学生 感悟知识的内涵,比枯燥的说理,讲解乏味的练习题,有
着更强的吸引力与调动性。学生在课堂中自始至 终兴趣盎然,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认知兴趣和发现热情展露无遗。

10月1日-- 10月7日 十一放假

第十九节

教学时间:10月8日
课前反思:
本节内容要学生经历找出2.5倍数的特征,经历是一种学习过程,先找出5的倍数特征,在已有经历的基础上去找2的倍数就会相对轻
松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她们的 倍数,又便于比较观察,找出共同特
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和发现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奇偶数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 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并观察、思考2的 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
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
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
法。在 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
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 ;又如:“因为85是5的倍
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
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总结的方法与策略研究3的
倍数的特征吧。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知识 与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
法与经验。在引导学生探究2、5的倍数特征过程中,构建数学方法模型:列举——观察——猜测——验证——结论,从而积累基本活动经
验,然后用这样的方法与策略放 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在课的结束环节
提出了“利用今天总结的方法与策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使数学思
想方法得以推广与延伸。


第二十节

教学时间:10月10日
课前反思:


相对2.5的倍数特 征,本节内容要更深一步,不是表面很明显的
特征,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猜想和尝 试,尽量
的多一点尝试验证的时间,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内容:3的倍数特征(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
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
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
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 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 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 br>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
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
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
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 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
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一个数各位数 字
之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四、课堂总结: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 性的学习模式开展。首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


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然后采用动手操作 、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教学
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织交流,师生互动中主动参与学
习全过程,在亲身体验,探索发现中所感、所思、所悟,理解掌握能
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就理解了 3的倍数特征。增强对客观世界的
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通过自主合作,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br>倾听别人的建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十一节

教学时间:10月11日
课前反思:
在学了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找因数,那么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是首先
必须清晰的问题,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去发 现找因数与乘法的关系,从
而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因数,但还要注意找的时候有序不能漏掉。
教学内容:找因数 (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在小组探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
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
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拉力来学习一个新
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
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2.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 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
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请学生近顺序说出来:
1,2,3,4,6,12
4.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地找)
三、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
导学生有序思考。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 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
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 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
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 考过
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
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序思考、找出一个数
的全部因数)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12×1=12
2×6=12 6×2=12
3×4=12 4×3=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9的因数有:1,3,9
教学反思:
这节课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
境,丰富 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自
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重复 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
都参与具体的情境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
体验 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二十二节

教学时间:10月12日
课前反思:
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准确的找质数是一个难点,尤其在
某些数像是7.11.13的倍数的时候,分辨不出来。所以这节练习课有
必要在找质数尤其是方法上进 行强化。
教学内容:找质数 (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
魅力。
教学重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
学习,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形容找质数的方法。
二、讲授新知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
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
长方形,有的能拼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 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
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 两个,引导学生说出这
两个因数是1和它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总结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应用概念,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四、巩固应用: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学 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准确地找出每个数的因数,为后面学习合数 、质数的概念做好有力的
铺垫。
2.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没有让学生通过摆长方形来找数的因数,
而是通过列表直接让学生独立找出相应的 数的因数。然后让他们自由
地给这些数分类,然后讨论、修改、命名,真正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
质数与合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十三节

教学时间:10月13日
课前反思:
数的奇偶之分和自然数一奇一偶的排 列特征,利用这些特殊性可
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用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质合数和奇偶数的区别
教学目标:
1.再次熟练质合数和奇偶数各自的特征,正确区分各类数
2.学生对此四种数的分类极易混 淆,本课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此
四种数的分类标准,在实际中正确区分此四类数。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质合数和奇偶数各自的分类标准。
教学难点:本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和区分
教法:归总分析
学法: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质合数的分类标准及意义
2.奇偶数的分类标准及意义
3.说说10以内的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要求学生完成。
二、自主探究,老师引导,及时总结。
1.引导学生写出10以内的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2.引导学生观察质 数里有偶数吗?奇数里有质数吗?质数全部是
奇数吗?偶数和合数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基本都能解决。
4.及时总结:
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质数中除了2以外,都是奇数。
合数中既有偶数也有奇数。
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10以内连续的三个合数、20以内连续
的三个合数等易混淆的概念。
三、巩固
完成配练相关习题和其他相关习题,提问学困生完成。
四、总结
全课主要内容总结,由学生自述自己本课的收获,不足由老师引
导补充。
作业自定,要分层次而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力求达到巩
固知识。
五、板书
质合数和奇偶数的区别
教后反思:
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比较好,但是也仅仅知识掌握了知识点,
还不会灵活运用。

第二十四节

教学时间:10月17日
教学内容:练习四

课前反思:
通过复习将第三单元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找因数和找质数的方法。
2.再次熟练质合数和奇偶数各自的特征,正确区分各类数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理解。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 法:引导学生自学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奇偶数的意义
2.提供一些数字让学生迅速判断奇偶
二、出示自学目标


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观察动画演示做好记录后,思考:
(1)如何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的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
(2)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是什么
(3)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学生自学
提供动画演示,督促每个学生做好记录,然后认真自学。
五、自学检测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惑。
2.提问学生完成活动一下的试一试。
3.提问学生完成活动二下的试一试。
尽量让学困生完成,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完成评判。
六、精讲
41页的练一练
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突出初始是偶数还是奇数,然后问奇
偶次时之间的联系。
七、巩固练习:
做《配套练习》相关章节 重点检查学困生完成情况,及时辅导。
作业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做到再次巩固。
八、小结:
学生说收获,老师引导补充完整。
教后反思:
学生对于知识系统化的过程 很困难,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所以课堂上进行的比较困难,但今后还是要经常性的进行这样的练 习,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化的方法,并从中受益。

第二十五节

教学时间:10月18日
课前反思:
本学期的内容差不多过半了,孩子们对一些新 接触到的知识内容还需
要有个适应的时间,希望通过本节课系统的复习,能够帮孩子们建立
起知 识网,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课本44-4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复习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整理和归纳知识。
情感目标:自我评价和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三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体验
有序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
教 法:引导探索法
学 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这一阶段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总结。
1.请你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伴交流。
2.小组合作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有序地归纳与整理。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概念及相互联系)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概念及相互联系)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概念及相互联系)
3.汇报结果,教师补充。
三、巩固与应用。课本第46页的第1-5题。
四、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47、48页的第10-14题。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课本第47页的第6、7题。
教后反思:
发现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多数只注重了解题的结果,及答案。
而关注 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同学相对不多,以后应教育孩子重视解题的
方法和技巧。

第四单元 多边形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梯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等。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本 单元具体内容分为五个情境活动,
在“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 br>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学习比较的活
动,让他们体验到确定两个图 形面积的大小是有多种比较的方法。在
“认识底和高”中,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
梯形与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 同图形中高的特征。在“探索活动: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这一情境活动中,通过提出解决公园草坪面积的 问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
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索活动:三角
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三角 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


要的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
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同 样,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
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br>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
与到探索活动之中。在“探索 活动:梯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重
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 法。
同样,为了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教材呈现了多种探
索的方法,说明学生不 同探索过程的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
历探索平 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
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 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
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第二十六节

教学时间:10月19日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课前反思:
本节是在比较图形的面积活动中,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
去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
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所以,课上 要尽量让学生去发现。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出示挂图)
(1)提出看图要求:你都看见什么图形?
(2)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动手操作
(打开学具袋,使用与挂图配套的图形进 行比较)(三角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提问: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
的面积呢?(数方格)
2.提出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数一数每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1)通过数格子得到图形面积


(2)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不出来怎么办?
(适当提出来大家讨论方法,或者挑选出能数方格的图形)
(3)可能有部分学生能通过不同方法得到图形面积。
(4)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①4.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将图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分组比较图形面积的大

(2)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较呢?
(巡视了解活动情况,个别指导,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
(3)在小组活动之后,同学进行交流方法 。(主要是互相交流
经验,)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自己发现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我应该预设可能的汇报结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几种都要心中有数,
但此时学生可能只能汇报 出书上提示的几种。这时学生汇报有几种就
引导大家总结出几种,不必把每种都总结出来评价应根据汇报 的情况
随机进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选择不同的图形进
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并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一些比较的方
法。)
三、巩固练习(完成后面几个图示的任务)
1.你们能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
(一)一样大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2.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去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得完整?为什
么?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同学们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图 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
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画出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吗?
用你们手中的方格纸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1)独立操作
(巡视检查并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完成的情况,巡视的过程
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作 品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
4.拿出学具袋里两个图形,请你试一试它们可以拼成下面的哪个
图形?
(1)独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扩展:你还能用这两个图形拼成新的图形吗?
(4)独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贴交流演示
能力升华: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是否发现了哪些有数学思考价
值的东西呢?
学生归纳: 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 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
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采取了小组< br>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
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 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可能相等。在
学生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依据是什么,当 发
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帮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 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十七节

教学时间:10月20日
教学内容:认识底和高
课前反思:
《 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
础上进行的,是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
高的特征。
3.情 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
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课件、三角尺,图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件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课件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在本上
画,然后一个学生板演并说画法。)
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 洞、桥上,甚至是
小区的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知道这
些标志中 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
2.(课件出示)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3.2
米”是从哪到哪的 距离吗?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呢?
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
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
来验证一下吧!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
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
结果画在图形上。
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
课件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 合,过上底
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
洞的“限高”。 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
洞避免受损的作用。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 ,不要忘记垂直
符号。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
条高。
小结:从 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
高。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 一个顶点引出的,
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学生反复说)
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
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呢?
(1)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
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学生展示,并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平行四边 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


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垂线段都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高也 有无数
条。与高对应的就是底因此,底与高是对应出现的。垂直符号标在底
上。
(3)三角形高的画法(学生展示,说画法)
师小结(课件出示)画法。从顶点到对边的垂 线段的长度就是三
角形的高,与高对应的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高
6.总结:下面再让我们来说一说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再认一认。(课件出示)
从一个顶点向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
四、解释应用,强化新知
1.你学会画高了吗?试一试、画一画(课件出示,学生先说,再
画)学生展示汇报,说画法。
2.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画高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练
习吧!
(1)打开书52页,独立完成1、2题,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
想的,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 汇报)
(2)数一数,量一量,第3题中的给定底边上的高地长度是一样
的吗?
(3)画一画,说画法。
五、总结学法,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天桥限高”, 让学生探究出高,从而得
出高和底的概念。原本以为图形的底和高在四年级“认识图形”中已
经 初步接触,并且前面已经学过了垂线的画法,所以在课前预设时没
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而是直接让孩 子在图形上找底,并画出底所
对应的高。部分孩子能够准确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但还有一些学生
在画的时候不会正确使用三角尺,不知道如何让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
与给定的底和所画的高重合,这还 需要再多练、多引导中进行掌握,
让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练习逐渐掌握画法,对于学生,教师还需更加< br>细致的指导。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十八节)
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课上
用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索,发挥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尽量在课堂上让 学生操作探究,得出结论。
课前反思


内 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主备人: 李丹 授课时间:10月24日
1.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目标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
题。
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口算训练
0.125×8 12.5÷5 0.108÷2 4.5×
2 4.8÷0.3
1.64÷41 4.95÷0.9 6.9-2.5 0.96
÷2 10÷20
一、温故知新:
(2人小组进行,组员叙述,组长做修正和补充)
1.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和哪些因素有关?面
积公式又是什么?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怎么画平行四边形的底所对
应的高?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高?
二、自主探究










1. 自学课本23页,完成下面问题(先独立思考再


小组交流)

(1)如何计算公园的平行四边形空地面积,拿出准

备好的方格纸数一数,算一算这个空地的面积。(注意:

不满1 格时,要当作半格数)
操作的部
(2)我们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数格子?随时随地
分是比较
重要的部
都有格子数么?如果不能怎么办?
分,能够自
拿出平行四 边形纸板,看它最接近我们已经学过的
己动手操
什么图形?尝试一下,也可以动手剪或拼,用你 可以想
作并找出
到的方法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各部分的
关系,才 能


(3)通过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必需沿
够真正理
解平行 四
着( )剪。
边形的面
(4)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 br>积计算方
关系?说说你的发现。

我发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 )没有改变,长方形的

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 )。长方形的面积
= ( ),所以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用字母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 成:

)。
(5)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公
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草坪,这块空地的
面积是多少?

2.班内交流,面积计算公式得来的方法。
3.巩固练习
24页试一试
三、当堂检测
(先独立完成,再4人小组为单位检查)
1.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作出一条边上的高,测
出相关数据,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2.24页第4题。
3. 24页1.3题。
五、拓展延伸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
相等( )
(2) 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2.24页2题。
3.用木条 钉成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拉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发生了什么变化?它
们的面积变了吗?平行四边形稳定吗?

收获反思
动手操作学生乐于参与,但是参 与却不会从中去
发现,看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禁锢是首要任务,还要学
会将知识进行“穿珠子”, 也就是连续,延续。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十九节)
有了割补法的铺垫,学 生或许会先想到割补法,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拼一拼入手,但是割补法仍
要渗透,这样学生才 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教师一定不能给学生的思维带上枷锁。
课前反思
内 容: 三角形的面积
主备人: 李丹 授课时间:10月25日
1.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
2.会在自主探索中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会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解决实际问题。
会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学习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口算训练
4×25 8×125 8×25 4×16
11×11
100÷4= 1000÷8= 125÷0.1= 55÷5=
1÷0.01=
一、温故知新:
1.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
2.按边分( )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 )
4.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用到了( )思想,把平行四边形
转化成(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25页
1.思考“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利用手
中的学具试着拼一拼。
三角形可以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 )形,它也能通过( )
法转化成( )形。
2. 根据实验结果,我知道了:
①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 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 )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 )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的( )相等。
④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从而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⑤用字母表示:面积用字母( )表示,a表示三角形的( ),
h表示三角形的( ),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算出该图形的面积:
2.全班交流展示 总结公式
3.巩固公式。
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②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除以2?
四、当堂检测


基础练习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 ),所以三
角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7cm,面积是(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是( )。
4.课本26页试一试 和 练一练1题
提高练习
1.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为4厘米,高为3厘米,那么面积为3×4
=12平方厘米。( )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 )
2.课本26页练一练第2题
五、拓展延伸
有一块长6m,宽2.5m的黄布,要做成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0.2m、
0.15m的小直角三角形旗,可以做多少面?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探索公式,比较轻松。
整节课效果良好。
收获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三十节)
本节课重点是利用前两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 br>式推导的经验来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同样,为
了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教材呈现了多种 探
索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反思
内 容: 梯形的面积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0月26日


1.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
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2.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
思想的价值。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转化思想。
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
际问题。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时间预设
口算训练
14-7.4= 1.92÷0.1= 0.32×500=
0.65+4.35= 10-5.4 =
4÷20= 3.5×100= 4.7+2.3=
0.125×8= 9.65÷001=
一、温故知新: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它们是如何推导的?(2人小组复述)
2.你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它有什么特征?
(个别答)
二、自主探究1.仔细阅读课本第27-28页,回答下列
问题。
(1)堤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什么形状?计算横截

面的面积,就是求( )图形的面积。我们能用学过的
什么方法推导出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拼一拼,想一想:(实践操作)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可以拼成什么图
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联系?
(3)根据实验结果,我知道了: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
于( )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
学生在动< br>手拼的时
候在学具
上标上相
应的部分
名称,之
后再跟平
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面积的( ),所以梯形的
做对比。
面积=( + )×高÷2。

想一想:为什么要除以2?

要拓展学
(4)字母表示: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有a、b生的思
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 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维,我们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方法是
2.抽组展示交流,集体小结。 多种多样
3.巩固练习 的,不是
28页试一试 只有一
三、当堂检测 种,知识
1.填空 我们要找
到最简单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的一种。
( ),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等于平行四

边形的(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 )。

(2)一个梯形广告牌的上底是 5米,下底是8米,
高3米,这块广告牌的面积是( )平
方米。
(3)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判断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
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
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
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四、拓展延伸
两个 同样的梯形,上底长23厘米,下底长27厘米,
高20厘米。如果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
你还有别的方法么?


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收获反思

有了前一课的基础,本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是
仍有部分学生不 太理解,只会把公式死记下来,用都
有困难。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三十一节)
学生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
上,能否真正理解并运用呢,所以要用不同形式的练
习题,在练习中来巩固并加深知识。
课前反思
内 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练习
主备人: 李丹 授课时间:10月27日
深化巩固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得出过程及算
学习目标
法,并能够实际解决问题
再次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转化思
想。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
一、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重点
小组内说一说推导过程 这部
分是学生
画一画推导过程,并在图上标出相关的条件
深化并内
二、完成练习
化平行四
边形面积
(一)填空:
的重要部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字母公式表示
分,必须要
( )。
学生人人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 )。一个
都能做到。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46厘米,一边的长为14厘米,


另外三边的长分是( )、( )、( )。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底是高的2倍,它的面
积是( )平方厘米。


练习
4.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其中一条高剪开,平移后可以题里面的
拼成一个(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些题糅
( ),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 )。
合了知识
的综合运
(二)选择题。
用,能够培
1.平行四边 形的底扩大6倍,高缩小3倍,它的面积
养学生的
灵活
( )。

①不变 ②扩大6倍 ③缩小3倍 ④扩大

2倍

2.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

面积( )

①不变 ②都比原来大 ③都比原来小 ④只


有高变小

3.平行四边形同一底上可以画( )条高。

①无数 ② 1 ③ 2 ④ 5




(三)、画出下列各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四)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长100米,高50米,

理解并能
真正掌握
每公顷产菜125吨。这块地产菜多少吨?
求面积时的对应底
(五)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平方米,A、B是上、
边和高
下两边的中点,你能求出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吗?

B

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准底和底所对应的
收获反思
高。找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加强训练。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三十二节)
学生在知道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能
否真正理解并运用呢,所以要用不同形 式的练习题,
在练习中来巩固并加深知识。
课前反思
内 容: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0月31日
1.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
际问题。
学习目标
2.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
的价值。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转化思想。
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
问题。


口算训练
14-7.4= 1.92÷0.1= 0.32×500=
0.65+4.35= 10-5.4 =
4÷20= 3.5×100= 4.7+2.3=
0.125×8= 9.65÷001=
一、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组内说一说推导过程
画一画推导过程,并在图上标出相关的条件
二、完成练习



这部
分是学生
深化并内
化平行四
边形面积
的重要部
分,必须
要学生人
人都能做
到。
1.填空
(1)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
米 1.4公顷=( )平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
积是( )平方分米。
(3)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
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练习
(6)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
题里面的
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
一些题糅
是( )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那么三角形
合了知识
的高是( )米。
的综合运
2.判断题。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用,能够
培养学生
形。(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灵活运用
(3)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知识的能
(4)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
力。
(5)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

大6倍。( )
3.根据三角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填表。

底(厘米) 6 4

高(厘米) 5 3



面积(平方厘米) 6 12.6
4.应用题。

(1)一块三角形地,底长38米,高是27米,如 果
每平方米收小麦0.7千克,这块地可以收小麦多少千克?






(2)人民医院用一块长60米,宽0.8米的白布做成底

和高都是0.4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做多少块?





(3)如图,一个三角形的底长5米,如果底延长1米,
那么面积就增加1.5平方 米。那么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收获反思


通过练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解题,学生掌
握了很好的解题方法。
第三十三节
教学时间:11月1日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练习二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
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指导练习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3米 8米 12米
5.6米 9.5米 12米
5厘米 5.4分米 5.8厘米 5.2厘米
3分米 5厘米 7厘米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
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四、攻破难题
1. 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
4 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 20厘米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是20厘米 ,下底是34厘米,其
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4厘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
形,又知道 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
再算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
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3. 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
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 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 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
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
(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 4厘米
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 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
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
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
解法二:阴 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
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
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收获反思:
学生经历过第一单元的知识系统化过过程,在第二单 元进行整理
复习的时候还有所困惑,看来今后要时常进行知识系统化的练习,这
样不仅能锻炼学 生归类整理的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第三十四节
教学时间:11月2日
教学目标: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单元检测
一、我学会了。(37分)
1.填空。(20分)
⑴ 三角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梯形的面积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⑵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它的面积
是( )cm。
⑶一个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0厘米,高是0.4分米,它的
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⑷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1分米,高是底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是( )平方米。
2


⑸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60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 )
厘米。
2.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入括号中。(12分)
⑴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高( )厘米。
A、6 B、3 C、12 D、24
⑵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扩大5倍,它的面积( )。
A、扩大5倍 B、扩大25倍 C、缩小5倍 D、缩小25倍
⑶将一个长方形的铁丝圈,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 )
原来的长方形面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⑷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
的底等于( )。
A.梯形的高 B.梯形的上底 C.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
⑸小玲想算一个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3厘米的梯形面积,他应
该使用哪一个公式?( )
A、 S=ab B、 S=3(a+b)÷2
C、 S=3a÷2 D、 S=ab÷2
⑹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3分米、4分米和5分米。它们
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 3×4÷2 B、 3×5÷2 C、 4×5÷2
3.判断。(5分)
⑴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⑵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⑶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⑷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⑸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面积一定相等。( )
二、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24分)


12m
8m 12m
12m
12m 9.5m

14m
5.4㎝ 15dm
17m
3㎝ 18dm 28m

三、操作题。(6分)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先画出这条高,在计算它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

5厘米

7厘米
三、我能解决问题了(27分)
1.在 公路中间有一块三角形草坪(见左图),1m草坪的价格是
12元,种这块草坪需要多少钱?(6分)
16m

9.5m



2


2.一张正方形红纸,边长66厘米,可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
是22厘米的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做多少面?(6分)

22㎝
33㎝

3.一个自选商店门口的装饰牌是等腰梯形。它的上底是1 6米,
下底是22米,高3米。油漆这块装饰牌(每平方米需要用油漆1千克),
50克油漆够 不够?(6分)



4.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 ),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
种黄瓜,第二块种西红柿,第三块种茄子。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9分)
5m

4.4m
3.8m 4.2m 1.2m


教后反思:
通过测查及时的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集体
辅导、个 别辅导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补救。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三十五节) < br>分数在三年级已经有认识,教材设计是为了丰富
课前反
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以前的基础 上不单单看分数的

表面了,要看分数背后的整体。
内 容:分数的再认识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1月3日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数,发展数感,理
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2.知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感受到分
数的相对性。
知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感受到分数
学习重点
的相对性。
知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感受到分数
学习难点
的相对性。
时间预设
口算训练

231324
+ = + = + =

558877

2743

+ = + =
131377

10413865
— = — = — =

1111151599


9775
— = — =

131399

一、温故知新:
一定要把以前
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什么?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 部分,并试着说出这个
的知识理清楚
才能进行新的
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尤其是
注意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拿铅笔小组活动
1.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里面可以是(8

枝或10枝、12枝、16枝……等数量不等的彩笔)请

1
大家分别拿出每袋铅笔总枝数的。猜一猜每个同学

2

拿出的铅笔枝数可能相同吗?
2.想一想应该怎么拿:也就是把( )

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拿出其中的( )
利用直观的手
段,让学生去
份。
3.提出问题:比较拿出的枝数你发现了 什么现
感受不同,从
而发现整体不
象?你有什么疑问?
1

4.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枝数的,可是拿出来
2

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


呢?

温馨提示: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 )不同造
主要体会“整
1
成的!也就 是整体“1”不一样。一盒铅笔的表示的
体”不同,即
2
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
使分数一样,
所表示的具体
1
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 的( )不同,所以表示
数量也不同。
2
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活动二:说一说

观察并阅读课本第34页的说一说,
1.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


什么?

1
2.这里是指谁的?

3


3.如果他们看的书是 同一本书,现在你觉得谁看借助画一画,
得多呢? 既加深学生对
活动三:画一画 分数的理解,
完成课本第34页的画一画,你还有别的画法又有利于发展
吗?和同桌交流。 学生的空间想
三、交流展示,梳理新知 象力。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分数对应的
( )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练习
课本35页1.2.3题
五、当堂检测
1
1.一盒铅笔的 表示把( )平均
3
分成( )份,其中的( )份就是( )。
2.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枝铅
笔是铅笔总数的(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
的 ( )。
1
3.盒子里有10枝铅笔,拿出全部铅笔的 ,也
2
就是拿( )枝。
1
4.一本书有40页,小明看了这本书的 ,那么
4
小明实际看了( )页。
六、拓展延伸 课本35页第4题

本节课的讲授比较轻松,学生大部分接受的还是比较
好的。

第三十六节

教学时间:11月7日
教学内容: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收获
反思


一、复习
(1)出示晓鸿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学生讨论
(2)讲解33页第6.7两题。
本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 先让
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
三、讲评课堂作业。
集体订正。


第三十七节
教学时间:11月8日
教学内容:分 数 的 再 认 识 练 习
教学目标:
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第一时间掌握学
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补救。
一、 填一填。
1
1
(1)6个 是 ( ),( )个是1。
8
6
(2)18个 是( )。
1
)
(3)3枝铅笔的 是( )支,16支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3
( )
1
(4)一盘苹果的是3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
2
1
9
果。
(5)、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6份就是( ),它
的分数单位是( )。
1
二、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2



三、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

37
48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三十八节)
本节课引进真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中分两个层
课前反思 次,但对于学生还是比较抽象,所以课上要引 导学生
从一张饼入手,且要真正的动手操作进而去理解感受。
内 容: 分 饼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1月 9日
1.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
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习目标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关系。
学习重点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辨别真分


数和假分数。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辨别真分
学习难点
数和假分数。
时间预设
口算训练
98÷2 198÷2 45×4
0.75÷0.25 0.72+12.8
145×2 155×3 783÷9
3.6÷0.12 0÷1.7

一、温故知新:


5

1.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同桌互说)
9

5
关于分数
2. 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
9
单位要特别注

这样的分数单位,像这样的分数单位的分数,你还


能说出几个来吗?( )、( )、( )、


( )、( )、( )、( )、


( ) ……,也就是说分数意义中,表示这样一


份和几份的数中的“几份”是不是一定要比平均分


成的份数少(也就是分子一定比分母小吗)?

二、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第37页上面的情境图与文字内容,

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1)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

剪,画一画,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温馨提示: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


人分到( ),3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 )个( ),
就是( ) 。 要让学生
第二种分法: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理解“真分数、
成4份,每人分到3个( ) 的饼,合起来假分数”的概
就是( ) 。 念,经历操作观
察分数产生的
3
提问:这里的 表示什么?
过程,并自己总
4
才是有
(2)仔细阅读课本第37页下面的情境图与文
结出来,
效 的。
字内容,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①先动手分一分

②小组交流分的过程。

(3)观察课本上出现的 三个分数,阅读38

页上面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发现: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
分子( )分母这类分数叫做假分数,例如:

( )、( );把分子( )分母的分数叫
做真分数,例如:( )、( );像 的分数
叫做( ),例如:( )、( )。
(4)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
点?
真分数( )1,假分数( )1或( )1,带分
4
数( )1,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
2.全班交流展示。
3.尝试练习
完成课本第38页的试一试
四、当堂检测
(1)课本38页练一练。
(2)我会填。
①分母是5的真分数有( )个,其中最大
的一个是( )。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
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


1
②分数单位是 的最小真分数是( ),最大
15
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3)判断:
①假分数都比1大。 ( )
②真分数总比假分数
小。 ( )
③所有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都是最小的假
分数 ( )

学生经历了过程,并能够发现真假分数的特点。大
收获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都比较好,只是都缺乏主动性和
反思
积极性。


第三十九节
教学时间:11月10日
教学内容:真假分数、带分数练习
教学目标:
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第一时间掌握
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补救。
练习内容:
一、填空。
(1)3米表示1米的( ),也表示3米的()。
5
(2)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
(3)分母是9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二、判断。
(1)分数可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
(2)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 )


(3)3千克的和1千克的相等。 ( )
三、以8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真分数: 假分数:
四、用假分数和到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五、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真分数: 假分数:
六、完成练习册上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十节)
教师教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除法的
课前反思
关系,重在学生的探索发现。
内 容: 分数与除法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1月14日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习目标
2.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习难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口算训练
5÷8= 99÷11= 18÷10=


51817
= = =

2769

2323

= =
175

234

1= 3= 2=
( )( )( )


2( )
4 =

3( )

一、温故知新:

想一想:
1.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 份是这个苹
在这里比较两
种方法,为后面
果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2 .在以往的学习中,关于平均分的时候用的是
分数与除法的
什么方法?同样都是分一分,用的方 法确不同,那
联系做铺垫。

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么?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
1.仔细阅读课本第39页上面的情境图与文字

3÷4不能
内容,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得到整数,我们
(1)动手分一分
(2)根据图片,列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的结果
又是怎么办的
呢?用除不尽
写 出算式的得数
(3)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下列问题:
的这一疑问来
①分数 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为
引导学生可以
用分数来表示
( ),分母为( )。
进而看
被除数÷除数= ---- 用字母表示
的得数,
到两者表面的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②如果用字母代替数,你怎样来表示分数与
关系。


除法的关系?

(b不能为零)除数不为0,也就是分数中的
( )不为0.
2.集体交流展示小结本节内容。.
3.尝试练习
课本39页第1题,并各举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
知识点二
课本39页第2.3题.
①自己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方法。
②尝试练习:
40页2.3题
③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先用分子除以分母,所
得的商作带分数的( )部分,分母不变,余数作
带分数的( )部分。
带分数化假分数,分母不变,用( )×( )
的积再加( )作分子。
三、交流展示
四、当堂检测
1.我会算
5÷9= 6÷11= 7÷8= 5÷13=
7÷7=
79=( )÷( ) 57=( )÷( )
9÷13=( )÷( )
2.42页第2题。
3.39页1.4题。 教学中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
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
收获 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
反思 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 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
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
练,获得知识,发展能 力。


第四十一节


教学时间:11月15日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练习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能用分数熟练地表示实际中的问题。
3.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巩固对
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先让
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 是怎样思考的。
第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
息,再根据分 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
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组织学生对第3个 问题展开充分的交
流,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第5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
数。
第6题,在○里填上“﹥”“﹤”或“﹦”。
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让
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 论,充分利用年历卡片引导学生
用分数进行交流。
二、实践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间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篇
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2.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
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3.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十二节)
课前反思 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基本性 质是以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
规律这些知识为基 础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除法商
不变性质。
内 容: 分数基本性质
主备人:李丹 授课时间:11月16日
1 .能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
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 .提高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
力。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时间预设
口算训练
120÷20 =
( 12O×3)÷(30 ×3 ) =
( 120 ÷10 )÷(30 ÷10 )=
320÷40=
( 32O×3 )÷(40 ×3 ) =
( 320 ÷10 )÷(40 ÷10 ) =
一、温故知新
1. 60÷30=
(60×2)÷(30×2)=
(60÷2)÷(30÷2)=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或者
( )相同的数(0除外),( )不变。
口算
后要让学
生说出其
中运用的
知识点。复
习商不变
性质。






学习新
3
2. 9÷17=( )分数 =( )÷
知运用到
4
的旧知。
( )


( )

( )÷8=
8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子可以看成
( ),分数线可以看成
( ),分母可以看成
( ),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43页,完成“做一做”。
(1)分别写出三个分数。

(2)因为涂色部分一样大,所以这两组分数可以用
( )号连接。写出三组分数。 通过观
察几组有
规律的分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规律: 数,让学生
① 从左到右观察上面的式子,分子、分母是按结合旧知,
什么规律变化的,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用自己的
②从右到左观察上面的式子,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话归纳出
规律变化的,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新知。
③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吗?为什么?
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整理的方法把上面的内容用一
句话简明的叙述出来吗?


2.集体交流展示,小结规律。 教师总结。
(1)对照说一说的规律把刚才自己叙写的内容,看
有不合适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纠正过来。
(2)观察前面的温故知新你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原来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非常相似?为什么 ?


3.尝试练习
课本43页试一试。
三、当堂检测
课本44页第1、2、3题


四、拓展延伸
课本44页第4题
五、数学游戏 课本44页
在探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实验、说
解问题的过程、对比归纳规律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
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复习准备部分
收获 通过复习商不变规律为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打上基础;新课探
反思 究部分通过探究同一单位量分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得出分
子、分母同时乘上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
质。



第四十三节
教学时间:11月17日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性质解决有关问
题。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56=( )30 29=( )81
1545=1( ) 1216=
3( ) 125=( )15
( )6=( )36=2( )=812=( )24=12( )
2.把下面各分数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610 35 12 34 3060 1
525 714 6100与612相等( ),与1220相
等( )。
问:怎么想的?(①分母先变成相同;②分子先变成相同 ;③变


成最简分数。根据什么?
3.写出等于37,而分母小于40的所有分数( )。
学生练习(在练习第1、2、3题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分数的基本
性质来填写的;)
二、指导练习
1.一个分数的分母扩大5倍,分子应( ),分数大小才
不变。
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4倍,分母应( ),分数大小不变。
2.一个分数的分子增加2倍,要使它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扩
大( )倍。
3.38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加( ),
34的分母加上12,要使分数值不变,分子应增加( )倍。
教师:扩大几倍与增加几倍有什么区别?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6÷10=( )20=80( )=1 ( )30
1215=24÷( )=( )45=( )÷60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括号填什么,你怎么想?
5.思考题。
(1)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分母不变,分数值会
( )。
(2)一个分数的分母扩大5倍,分子不变,分数值会
( )。
小结:分数的分子(或分母)不变,分母(或分子)变化时,分数
值变化的规律。
(3)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分母缩小5倍,分数值
会( )。
(4)要使一个分数的大小扩大2倍,可( )。
教师:你可想出几种办法?
学生回答交流。(在第1、2、3题中让学生注意区分“扩大”
与“增加”)
学生讨论后交流(可结合商不变的性质来分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十四节) < /p>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 备。按照《新课程
课前反思 标准》的要求只需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即可。从一 个数的因数入手,再找出两个数共同
的因数。
内 容: 找最大公因数
主备人:李丹 审核人: 授课时间:11月 21日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2.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时间预设
口算训练
4÷5= 0.5÷5= 14.7÷7=
20÷0.5= 9.6÷1.2=
3.44÷2= 65÷0.3= 9.9÷
11=
2.8÷2= 0.96÷3=
一、温故知新:
1.说一说3、4、8和9的所有的因数,并指出一
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

2.填一填:
8=( )×( )=( )×( )
12=( )×( )=( )×( )=( )×( )
8的因数有:
12的因数有:
8和12相同的因数是:
二、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45页,完成课本(1)、(2)、教师
(3) 指导学困
(1)填一填12和18 的因数并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生看懂集
示出他们的因数。 合圈是什


温馨提示: 12独有的因数写在左边, 12与18两么意思。
个的因数里共有的因数写在中间,18独有的因数写在右
边。
(2)( )是12
和18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 )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集体交流展示小结方法。
3.尝试练习
课本45页第1、2题
三、当堂检测
课本46页第3、4、5题

引导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检查,交流4题的找法。 学生发现
思考:在第4题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你有没最大公因
有发现呢? 数只有1
的情况,
当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1 )的时候,这两个数和两个数
互质 ,反过来,当两个数互质的时候,它们的最大公因存在倍数
数是(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关系的情
因数是( )。 况。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46页的《数学探索》

什么是互质数?当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时,

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学习本节课,
收获 就容易很多了。因此本节课一方面学习新课,另一方面
反思 帮助学生巩固求一个数的因数也很重要。




第四十五节


教学时间:11月22日
教学内容:找最大公因数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求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求两个有倍数关系的数
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较小的数;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
2.知道互质数是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而不一定要两个数都
是质数。
3.知道并能能运用几种特殊的互质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习在两种特殊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求两个有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
① 5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② 6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③ 9和63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④ 14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两个有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就
是( )。
2、求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
① 5和6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② 23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③ 9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④ 14和15最大公因数是( )。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
二、认识互质数。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①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② 4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 )。
③ 13和25的最大公因数是( )。
2、智慧锦囊:像5与7,4与9,13与2 5那样,只有公因数1
的两个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互质数。


三、学习判断几种特殊的互质情形的方法。
(1)1和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2)2和任何奇数都互质。
2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2和11的最大公因数是
( )。
1和3的最大公因数是( )。 1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7和6的最大公因数是( )。
22和23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1和3的最大公因数是( )。
15和13的最大公因数是( )。
(5)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3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11和7的最大公因数
是( )
四、检测题
我当小法官
1.两个合数的最大公因数不能是1。 ( )
2.两个不相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 )
3.是互质数的两个数,它们一定都是质数。( )
4.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
5.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
我知道
4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 )。
25和40的最大公因数是( )。
48和32的最大公因数是( )。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十六节)
约分是在学习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分
课前反思
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内容为学


生学习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 容: 约 分
主备人:李丹 审核人: 授课时间:11月23日
1.知道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学习目标 2.掌握约分的方法。
3.会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习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口算训练
3.8÷2= 5.4÷0.8= 4.6÷2=
1.8÷0.3= 4.2÷7=
9.6÷0.6= 6.4÷3.2= 11÷0.11=
10÷2.5= 14÷0.2=
一、温故知新: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8 15和21
7和9 4和24
二、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教材47页后回答: 教
(1)完成课本47页的做一做,想一想淘气的说法正师板书
确吗?他的依据是通过 ( )出三组
性质,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他们的分数,
( ),分数大帮助学
小不变,直到把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再约分为止。 生观
(2)什么是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察,提
出观察
(3)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约分: 要求。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 )
和( ),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 ),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得到最简分
数。


(4)约分的格式怎样写?照47页方框里的样子把48
页“试一试”写在下面 自
学约
分。

2.集体交流展示小结方法。
3.尝试练习
课本48页练一练第1题
三、当堂检测
课本48页第2题
课本48页第3题
四、拓展延伸
课本48页第4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
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收获 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
反思 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体会来比较,剥夺了学生探索的
过程。


第四十七节
教学时间:11月24日
教学内容:约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数学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约
分的技能,感受约分的应用价 值。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
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
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唤醒学习经验。
⑴阅读第47页与约分相关的内容,再次确认约分的意义。结 合
下题,再次形象地理解约分的意义,唤醒学习约分的经验。









具体感受1224转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过程,即约分。
⑵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和教材上的定义作比较。完成下题: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35 64 18 129 107 1015 1516
⑶记住约分的规则。
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课堂训练,形成约分技能。
⑴完成下题,感受完整的约分过程。
把下面分数约分。
1012 1215 1525 3521 6045 4090
⑵交流反馈,培养约分技能。
利用6045和4090引出两次约分到最简分数,4090还可先同
时缩小10倍,再约分。
⑶以最简分数为媒体,培养约分技能。
完成下题,感受找除1外相同因数的重要。
把下面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
1218=69 2832=78 4224=2112 5278=2639
独立完成,交流“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的分数”是怎么找出来 到?
引出找公因数2、5、3的特征。


⑷以“找公因数2、5、3” 为媒体,培养约分技能。
口答下列各题。
分别说出下面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5、3。
915 2535 1442 3036 4515 1851 2639
利用分数1442和2639顺势带出找公因数时,要关注 7、11、
13、17和19这些20以内的素数。
⑸完成第64页的第7题,形成约分技能。
把下面分数约分。
1620 1815 2233 3663 1854 4560 8048
三、阅读思考,感受应用价值。
⑴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你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2÷8=( )( )=( )( )
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
14=( )÷( )=( )÷( )=( )÷( )
交流中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分数和除法的密切关系。
⑵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在○里添上“>”“<”或“=”
37○414 1520○45 58○2032
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利用1520○45感受用约分比
较大小只是方法之一。
■约分在计算结果处理中的应用。
计算下面各题,把得数约成最简分数。
16+16 910+310 89-29 78-58
■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 约分在直线上表示同样大小的分数时的应用。
下面哪些分数在直线是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
1812 510 2114 46 32

第四十八节
教学时间:11月28日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分数的基本性质。
▲△△ (1)说一说“▲”占全部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
么表示?


▲△△ (2)说一说“▲”占“△”的几分之几?
▲△△ (3)说一说=,=的理由。
2.找最大公因数,约分。
(1)6的因数有哪些? 9的因数有哪些?
6和9的公因数有哪些?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2)什么是约数?什么是最简分数?
二、提高练习。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 说20和
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
再连一连。
2.( 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
考方法。这题要综合运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 分等知识。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
之几。先让学生找 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
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 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
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鼓励学生自由分割。
(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
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 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在
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三、实践活动。
1.让 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
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四十九节)
最小公倍数主要为通分做准备的,是学生学好异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教材的编排与找最大公因数基
课前反思
本相同。本课时主要是用列举法揭示2个数或3个数的
公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对概念有所领悟。
3
9
1
3
3
6
1
2


内 容: 找 最 小 公 倍 数
主备人:李丹 审核人: 授课时间:11月29日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2.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3.会求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口算训练
1.2×0.4= 0.6×0.9= 3.4×0.3= 5×0.6=
4.5×2= 0.03×0.5= 1.6×0.3=
0.23×3= 5.1×2= 9×0.3=
一、温故知新:
1.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8 15和21 7和9 4
和24

3、你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么?试试看。
二、自主探究 利
1.阅读课本P51页,想一想: 用旧
(1)完成P51上面表格中的标记。 知,尝
4的倍数有( ), 试学
6的倍数有( ), 习新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 ), 知。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 ),叫做4和6的
( )。
(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
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 )。
温馨提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
中最小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5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4)完成51页试一试1题。
(5)试一试2题,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方法,提


示:运用列举法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己阅读52页读一读。
(2)教师讲解短除法格式及方法。
(3)小结方法:用短除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
两个数的公有的( )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
( )为止,然后把( )和( )相乘起来
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把( )相乘起来的
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集体交流展示整理导学案。
4.尝试练习 课本52页第1、2、3题(1、2题独立
完成,3题试着用短除法)
三、当堂检测
1. 21的倍数是( )
18的倍数是( )
21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
2. 16的倍数是( )
18的倍数是( )
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
3. 用短除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和24 20和24 24和36
四、拓展延伸
1. 3的倍数有:( )( )( )
( )……
6的倍数有:( )( )( )
( )……
3和6的公倍数有:( )( )( )
( )……
3和6 的最小公倍数是( )
观察3和6是( )关系 3和6的最小公
倍数是( )
两个数是( )关系时,( )数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如4和12 7和21
2. 5的倍数有:( )( )( )( )……


7的倍数有:( )( )( )
( )……
5和7的公倍数有:( )( )( )
( )……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5和7两个数( ),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两个数( )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
如:4和9 5和12
3. 课本52页第4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 学,我觉得知识要灵活运用教
材,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
收获
踏实,同时要多以游戏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切
反思
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五十节
教学时间:11月30日
教学内容:找最小公倍数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
多样策略。
3 .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 br>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探究规律。
智慧老人说要挑选一批聪明的志愿者前往智慧岛,帮智慧岛上的
人们做好事。你们想去吗?要通过了以下两关,才能获得开往智慧
岛的车票:


第一关:抢答题
求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电脑出示,学生回答)
4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6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4和6的公倍数有:_______________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
老师介绍最小公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4,6]=12
师:还有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4和6的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那下面可以进入第二关了。

第二关:求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电脑出示)
第一组8和2 3和9 5和7 8和3 第二组9和10 1和
5 5和10 4和8
1.师:除了列举法,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可以求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呢?下面我们 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第一大组的同
学求这4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二大组求右边4组数的最小 公倍数,
看哪组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教师发的练习纸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看,这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分别是多少?
2.分组交流,观察规律。
师: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跟小
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师:第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
较大的那个数。
师:你能照样子说出一组有这种关系的数吗?
师: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规律?(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交流小结:这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
个数的乘积。
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小结:
(1)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
倍数。
(2)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龙庆峡冰灯-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舞蹈比赛策划书


淮安地税-国庆见闻作文


速算方法-表白句子


辛亥革命电影影评-婚礼答谢词


贴春联作文-小学安全教育计划


我身边的小能人-蓟县白塔


安徽高考估分-51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