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506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12: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军队涨工资-观察日记小狗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晏殊)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
教 学 设 计
第1课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 观潮
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
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壮观。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
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
欲较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
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
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
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 一大
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 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 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 在他眼里的
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
江特点的词语。(让 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 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
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 的时候会用
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
你动笔画一画,然 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 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
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
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
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 ”“潮的气势”“观潮最
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本课就写了一次钱
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áo)雾、风号 (háo)浪吼(hǒu)、涨
(zhǎng)起、颤(chàn)动
(2)读一读,写一写 :罩、亭、昂、闷、鼎、沸踮、崩、
号、恢、涨盐、据、屹、腾、横、浩、荡 震、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4)指名读课文,正音。
(5)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
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 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
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
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

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
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 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
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
自然 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 br>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 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
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
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
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A.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B.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C.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
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 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A.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B.远:抓住潮 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
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
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C.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 势之宏伟:白线
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 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
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 山崩地
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指
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
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
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D.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 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
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 潮头
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
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 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 p>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
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
被它的壮丽景象 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
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
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作业布置】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第2课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
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
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
与阿妈浓浓 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
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
学生的脑海 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
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问:听完后,
你有什么感觉?今天我们恰好要学习一篇有关 月夜的文章——
《走月亮》。(用多媒体出示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穿越时光隧道再
次走进那个美 好的夜晚!
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1.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并配以《月 光曲》的背
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
2.问:欣赏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三、伴乐朗读,品味语言美
1.指名逐段朗读。(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文字。)
2.请学生来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地融入 课
文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在各种感官上都 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课文的兴
趣。
巧抓时机,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谈感受, 培养
说话的能力。回顾课文内容,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悟优美的语言
描写,在读中品味。
四、以画促学,自主探究
1.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 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
的地方用画表现了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
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好?
2.全班交流。
找学生到 讲台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
自己为什么喜欢。请其他同学评价并与展示画的同学交 流。
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
散步时所获得的无限乐趣。
五、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
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
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
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你 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
六、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
《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
般的 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
母子之间的深情。
七、小练笔 < br>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写在的


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 限。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
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
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小组内交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
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会。全 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
是口语交际的良机。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
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 学习,可拓展学生
视野,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
分析。 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
后,学生心里会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 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
定会有话可写。写的过程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
言的组织能 力。










第3课*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 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
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情境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
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
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
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
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 刘,
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
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 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
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
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 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
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
校 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


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
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
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
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
“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
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
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
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
中去。
板书设计


鸟儿 驮着斜阳
秋晚的江上 鸟儿翻翅 夕阳掉落 唯美的意境 真
挚的感情
芦苇 妆成 红颜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纤夫的爱》导入,引出纤夫这个
职业 歌中“你一步一叩首……”形象的描绘出纤夫的工作状态
2.插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
受纤夫的工作
二、作者介绍
廖公弦,本名廖华钊。贵州绥阳县人,生于1937年11月。
当 代诗人,文学家。贵阳市文联主席、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贵
州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委员、《花溪》主编。 出版诗集《山中月》、
《大山和我们在一起》、《美人醒来》、《廖公弦诗选》,与人合作
创作 电影剧本《毕生》、《山寨火种》、《火娃》等。2003年6月
病故,享年66岁。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先小声朗读诗歌,大体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根据自己揣摩出的诗境,来朗读诗歌(一名同学),并请


同学讲述自己所表达的感情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
进行朗读以及讲述。各小组代表轮流进行)
3.总结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
四、深入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1) 这一节描写了纤夫工作时的样子,同学们找出一些词
来吧 埋头,躬背,紧绷的绳索。
2) 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拉走一天天、拉去一年年,
拉着中国的时间。
3) 我们应该学习纤夫的什么精神? 勤勤恳恳、任劳任
怨、不辞辛苦、坚忍不拔……
4) 同学们齐朗读,要把纤夫那种坚强、韧性读出来
2.学习第二小节
1)这首是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
民的精神吗? 这首诗歌颂了纤夫,歌颂了劳动人民,但这不是
诗歌的主要目的。
2)作者在这首诗里为了体现主旨,用了个什么词? “但
是”,强调注意重点。
3)这首是的主旨是什么? 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
史的航船”。
4)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晨把


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
船”。
5) 这首诗中作者做了怎样的反思? 纤夫是劳动人民的
形象,但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这种形象还存在,这是值得
反思的。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表达了一种变革社
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秋晚的江上》《纤夫》,虽然两首诗所
表达的意境并不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一种积极
向上,一种是深沉的反思,这种借景抒 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
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一些这样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
怀。
背诵两首抒情诗。
板书设计
一个个 一天天 一年年
纤夫 绳索 时间 坚定、乐观、
心胸宽广
致敬 爱 拉出 拉弯 劳驾


第4课 《繁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亲近文学”专题,目的是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到
文学的魅力 ,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繁
星》这一课既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又具有语言生动 传情,用联
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与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
悍的佳作。文章围绕 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
“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 观看繁
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
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 美好享受。
【教学目标 】
一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
热爱自然。
二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三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策略 】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
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晴朗的夜空,面对满天的星斗,如此美景,你有何种感受?
试着把你心中的感受写出来,来记录下你心灵的感悟吧。
二、作者简介
巴金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芾 甘,“巴金”是他的
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
《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 》《友谊集》。
三、课文解析:
1、先有师范读课文,再指名由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
个部分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
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
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
和感受。
3、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
的。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
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第一句写作者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侧重于
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句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侧重于
表现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句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侧
重于表现星星的知心之情。
总之,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
爱这情,这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 童趣不减。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
1、提学生默写生字词。
2、提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课文解析: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星光是“微小”的,为什么它又“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
不在”?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3、第三段中的“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4、能把“船在动,星与在动”调换成“星在动,船也在动”
吗?为什么?
5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里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在母亲的怀 里了。”照应了前文
的哪一句话?
6、文中有几处写星星在跑(走),请找出来。
7、文章末段写的“巨人”是什么星座?请夜空中找出。你
是什么星座?请观察后把它描述出来 。
8、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什么季节天上的星星最多?观


察后你有 什么感想?请简要写下来。
以上问题主要有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有各个小组派代表回
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三、写法简析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总结:
这篇课 文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
“我”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 “我”由此
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五、布置作业:
1、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
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 繁星的感受,你也一定观察过
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
有 没有什么不同。
2、熟练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
成熟了的 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
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 进窗子下面青
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
给窗子边躺着的 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 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
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
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
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
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 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
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
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
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囚犯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愉快和生机
















第6课
花园

第一课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雷达、安全、
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的本领。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词,理解“敏锐”等词语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
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今天,我 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
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个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新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知道。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读生 字词,提示学
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明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
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2.出示过渡句, “在漆黑的夜里…...得到了启示。”这个句
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 产生了
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3自然段。
3.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
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
什么?
(4)出示句子: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
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
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
有危险的本领。

< br>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
在教室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说感受。
④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
语气来朗读这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
能在漆黑的夜 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
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蝙蝠→雷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2.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
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
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经过反复 试验,发现了蝙蝠能
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
秘密。
导入:(课件 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
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 类真
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
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 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
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


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 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
(第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4、5、6自然 段。
1.学习第4、5、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4、5、6自然段,想一想,科 学家
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
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2)边默读第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
写表格。
试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3)小组讨论填表格。
(4)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
(5)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
要注意人称的变化。
(6 )过渡语:你们这个班的小科学家真棒!我是用嘴和耳
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你们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 么配合起来探
路的吗?
2.学习第7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 问题?快速读第7自


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句子。
(3)男女同学赛读。
(4)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
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5)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
意图,板书:
超声波
嘴 ) ) ) )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 ( ( (
(6)同桌看着板书,相互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7)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 秘密容易吗?从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
终于”的用词准 确性。(课件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
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第7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的不错,我 能在夜间安全飞
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
可的。那你们人 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
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3.学习第8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
(3)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4)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无线电波
天线 ))))))
飞机(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
(5)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6)指名讲答案。
(7)齐读。
三、拓展延伸。
1.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
明了( )。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3.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4.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 )。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
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


大方便了家长。
5.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 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
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 明。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超声波
嘴 ) ) ) )
蝙蝠

耳朵 ( ( ( (
启示 安全夜行 无线电波
天线 ) ) ) )
飞机(雷达)

荧光屏( ( ( (


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障碍
障碍


教学导航
【设计理念】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
景之中 。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
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 的收获.参与的
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
一课中,注重学 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 间,使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
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
“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的意思。
2.理解课文 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
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
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
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
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
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 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
单归纳2~5自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
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 罗
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
自然段。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3)板书: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
法。
(4)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
(3)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


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
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4)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
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 来形容?
(出示诗句)
(5)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科学 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
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 然段,
思考。
(2)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如神州五号、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图片等)。
(3)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
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 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
活。
(4)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5)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
板书: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 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
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 技
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 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
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假如你是一
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作业布置】
1.小练笔:
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
来。
2.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教学导航
第8课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理
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
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
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
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
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 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
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
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 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
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


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
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
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 作者是把雨点当
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
面。
②震撼:那么什么是 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
(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 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
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 (关爱)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当轰隆隆 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
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
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 样轻盈,……怎么
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
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 不禁
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
的……(着急)你们心里着 急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
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
时怎么样?
(2)作者一 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
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 作者
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
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 …一定是这样的。”)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
子们对蝴 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5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
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
我们的探究 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
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 有一颗关爱之心,
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
下来。最后, 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暮 江 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
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
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
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
一句,你 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
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 头,
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
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 ”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
“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
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 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
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 读就怎么读,但
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
音读准了,证 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
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 畅、有节
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
情感。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
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 br>的缘由)
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
了朝官的滋味,自 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
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
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
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
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
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
让我 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
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 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
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 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
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
此时 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 来, 给人以亲切、
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你是怎么读 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
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
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 江水红得像
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
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 尽情说,答不到也没
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
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
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
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 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
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 边
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
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 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
中的彩笔, 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
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
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
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
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
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 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
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
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 :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
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


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露似( )月似( )
( )似( )( )似( )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
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
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 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
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
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
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
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 了朝廷因为不能
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
的自然风光中, 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 边。(配
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 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
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
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第二课时
题 西 林 壁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题西林壁》,重点学习“岭”“峰”,理解诗意。
2. 通过多元思考,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3. 自主学习《观书有感》、《登鹳雀楼》、 《登乐游原》三首
哲理诗,理解并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
【课前交流】
同 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
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出示视频 :展现庐山不同
角度的风光。)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教师
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 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


中。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的图 片,既让学生对庐山
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貌有一定的体
验,为理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将画面定格在西林
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 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
前往,并将一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
学习这首诗 ,一起读诗题。
2.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
一首诗) “题”的意思是——题写。
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 峰”)
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
诗。)
(设计意图:通 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
导,降低理解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重点 突


破“岭”“峰”的字音,读准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
初步感受诗 韵。)
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
1.学生质疑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
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
轼为何不识庐山?
(板书“不识庐山?”)
2.感受“身在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身” )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
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是怎样看呢?(老师侧身)现 在老师就是一座山,
你在山的哪个位置看到我的?(老师正对学生)现在呢?(在山
的正面)这 就是“横看”。
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
的远处,身在山的 ——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
都身在——庐山之中。(板书“在庐山”)
3.领略“不同美景”
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微课老师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微课,
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
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说一说?
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 ,侧看庐
山, 。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 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
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
有哪些 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请你展开想象,说一
说。(出示填空:站在 处看,庐山 。)
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配
乐引读诗句:
瞧,诗仙李 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
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
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
师评价。)
但是,苏轼仅 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 图:从学生质疑引入,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不能
辨认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 峰峦所局
限,只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抓一个
“身”字,从寻找方位 词入手,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欣赏庐
山的景色,领略“不同美景”。 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育技术 手
段,追溯“岭”“峰”的字源开始,激发学生探究字义的兴趣;
以读出画面为诱因,引导学生 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
绘站在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
生在想象和诵读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建构出来,充分理解“各不同”
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为感悟“不识” 做准备。)
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师指
板书:不识庐山?)
预 设1: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


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 师:是啊,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
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预设2:作者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
略到它的全貌。
师: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
事物的真面目。
(擦去“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
的道理,真了不起!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 读一读全诗。(生
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以学生为
主 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自
主解决学生课前的质疑,教师则做好引导、 总结和提升工作,帮
助学生理解古诗所包含的哲理。)
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⑴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
它哲理诗。(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出示《观
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 原》)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⑵大 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
们坐在一起学习吧!(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 生分组学习。)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课件出示):
①独立学习: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②交流感受: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
③合作诵读:以多种形式来合作诵读古诗(如齐读、分句读、
表演读、诵读
等)。
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⑷全班交流:请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
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
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带给 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
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四句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在充分领悟本首诗由
景入理的特点之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开展小组合组
学习, 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哲理诗,有助
于学生对哲理诗由景入理的特点加深印象。其次 通过交流感受和
合作诵读展示,帮助学生将哲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互联系,加
深对古诗的理解 ,丰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
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出示情境题:


⑴张爷爷急切想治好 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
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
“ , ”
⑵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 。只有多读书,
才能获得智慧。”
⑶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着
“ , ”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
填写在学习单的横线上。
2.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
3.在投影仪上出示学生作业,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诗句进行情境填空,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联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把学 生对诗的理解引入深处。)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 峰 身在庐山
各不同 不识庐山


第三课时


雪 梅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卢钺《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钺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钺: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
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降(xiáng):认输,服输。 骚
人:诗人。阁:同“搁”,放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
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


诗 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
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
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
梅 透露着春的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
子卿在 《梅花落》 中说“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
在 《梅花》 中说“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
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 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
萼,骨中香彻”。当代毛泽东 在《卜算子·咏梅》 中说“风雨送
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虽然角度不同,
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 来的象征。 但在卢钺
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 为各自占尽了春
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 雪比梅
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 出人意料, 巧妙地道
出了雪、 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


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
雪和 梅的争春, 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 无论何人都各
有所长。 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
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导航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 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
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
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
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 习写出资料具体的文章
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
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
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
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br>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 书)爬山虎的脚,同
时学习“虎”字。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 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先讲
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
字,读作chong;“触着墙”的“着”应读zhuo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自然段
l.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
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
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
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 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
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
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


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全文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
我们描绘了爬山 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
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八、课外练笔
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
言要通顺。

附: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
品读,理 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
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
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 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
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三)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
间的交 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
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
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我们大家所住
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一说有关“住宅”
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 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
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1.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如作者或作品的。
2.自学字词,做好小组展示准备。
3.熟读课文,重点读读喜欢的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检查预习情况:


(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会‘弹琴’,还由于它的住宅 ”。
为此,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还专门写下了一篇观察日记《蟋
蟀的住宅》。对法布尔,你 了解多少?(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着重纠正字音和< br>读破句的地方。教师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注意巢穴、隧道、挖掘、倾斜等词 。
(3)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则相应的进行指导与互动 ,达到检测读文与初步悟文的目
的。
(4)交流探讨、互动共享。同学们在预习中发现了很多 问
题,你都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们吗?学生质疑,师整理
归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
的内容?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
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5.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
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
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 算是“伟大的工程”?
6.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论,和
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四、整理问题、留作预习任务。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作伙伴,
利用预习时间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为我们描述的昆虫世界里!这 群和我们人类一同沐浴温暖
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虫子们曾经被我们称之为是“卑微的生
命”, 但在这位一生致力与昆虫研究的科学家眼里却是那样的伟
大!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 宅的时候,不肯
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做客,
去看看这住宅究 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
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一尺宽、有“门”、有 “平
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指导学生领悟作者对蟋蟀的观察是长时间的 ,多次的。所以
作者对蟋蟀的住宅才了解得这么详细、全面。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 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
得这么出名呢!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4.学习写法:当 你读课文的时候,你觉得蟋蟀还像一只虫
子吗?作者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为“拟人”,这样写文章你觉得
有什么好处?
(蟋蟀变的更可爱了;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活泼;文章很生
动等。)
对,在作者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眼里,这只小蟋蟀如同是他的
老朋友,他正在把他朋友身上的故事 向我们娓娓道来,正是这种
拟人化写作方法的运用,缩短了我们和蟋蟀之间的距离。
5.我们 的小主人公生活的多幸福呀!它不仅会劳动,而且
还会享受生活!让我们再次微笑着来分享它的幸福!带 着赞赏的
语气读2—3段。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现在你知道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


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学生自学7—
9自然段,教师巡回辅导。
1.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相机点拨。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作者动词的用法,从蟋 蟀的
动作中你可以看出它建筑自己的洞穴时有什么特点?(它不怕
苦;它是靠着自己的前后足, 这种最简单的工具在建造自己的洞
穴等。)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师生合作读课文,朗读第7自然段。点明蟋蟀盖房子时间的词语是“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3)引导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感受蟋蟀工作的方法,体
会动词的运用。
(4)朗 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体会蟋蟀修建住宅的长期性,
感受蟋蟀有耐心的精神及作者对蟋蟀的赞美之情 。
2.补充资料,深入感知。
教师语言描述:蟋蟀的建造住宅工作什么时候才停止呢?这< br>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有详细的介绍。教师阅读《昆虫记》节
选段落,请学生欣赏。
四、畅谈收获,全面总结。
同学们,课文学完后,掩卷沉思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 导学生从蟋蟀身上、从法布尔的身上,从作家的写作手


法上等多角度的谈收获。)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2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课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


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
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 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
疑问难 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
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内容,感受神话
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 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
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
的关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
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 词析句,利用多
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感悟方 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宇宙 、漆
黑、上升、下降、混沌、抡起、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
奔流不息、茂盛、滋润、 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
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 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
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体会盘古 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


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
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
话复述课文 ,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
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神
话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叫《盘古开天辟
地》
3.读了课题,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习生字新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找一找形声字读一读。
找一找月字旁的字,说说为什么是月字旁。
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做一做。
读准多音字“倒”和“汗”
3.开火车读课文
4.读了好几遍课文后,谁能说说对课文或盘古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一二段
1. 的确,盘古真是了不起,能够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开天
辟地,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 亲自看看宇宙
当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
2.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景?
3. 是啊,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大团气,里面没有光,
没有声音,黑漆漆的一片,课文里用了哪个词? 读第一段。就这
样一直到十万八千年的一天,混沌之中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醒
了,他是怎样开天 辟地呢?
4.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有关句子。
5.指名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应该怎样读? 指导朗读:“猛
劈过去”要读重一点,清和轻应该轻读,要是读重了就会掉下去
了。
6.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明


朗的天和坚实的土地。(齐读 )
7.在读着段文字时你有什么发现吗?同学们,你们发现作
者在写这段神话时用了很多的什 么词?请赶快找出来。并校对。
8.(去掉其他的内容,留下反义词)我们能利用这些反义词
和近义词把天地分开的情景说清楚吗?(自由练说——指名说)
9.小结:作者用上了这么多的反义词 和意思相近的词,使
神话情节形象起来了,讲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天地分开
后,盘古怕 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出示盘古那种顶天立地的画
面,)请找到课文的语句读读吧。
四、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或者齐读(提示:把天和地分开后 就挺累得,
还要使劲蹬着地,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朗读:(中间穿插导语:同学们,盘 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
在一起,就像巍巍的巨人一样,直挺挺的撑在天和地的中间,孤
独寂寞的、 辛苦地站在那里。十年过去了、百年、千年、万年—
—站就站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变得很高很高,高到了 九千丈,地
就变得很厚很厚,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到了精疲力
尽的时候,所有的精 力也消耗殆尽。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
倒在地上死去了。此时,你又想对盘古说什么?让我们把想说 的
话送到朗读中去把!


4.过渡:就算他倒下了,可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 把这
个世界变得美丽。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他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
宙吧!
五、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盘古开天辟地之后,
累得倒下了,可就算他倒下了,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来创造
美丽的宇宙。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创 造的?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自由读
2.提示:同学们,边读书边想着画面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
读书习惯,咱们去试试好吗?(学生再读)
3.你刚才读着读着,仿佛看 到了哪些画面呢?(引导学生
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交
流)
4.到底是什么词语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
们再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吗?
师:“飘动的云”,像这样的词语,在这一段还有好多呢,找


找读读吧。
出示: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
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滋润万物的雨露
5.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使人家一听,就能听懂意思
了。谁来试试。
6.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就能读的更好了。(指名读——齐读)
7.我们看看当时神话般的情节吧!(出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没有 忘记把自己的全
部留给他开创出的天和地。所以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
他用了自己整个 的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
丽。那么你们也想作者一样,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盘 古的
其他部位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呢?(课堂小练笔)
8.交流(用上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
预设: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 地下的闪光
的金属、坚硬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
汗水也变了,变成了 无尽的雨露和甘霖。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筋
骨变成条条宽阔的道路。他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发怒的时候是 阴
天。
9.由此引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10.是呀,正因为盘古的献身,才使天上 有了日月星辰,地
上有了山川草木,才有了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就是开天辟地
的神话,人们 喜欢这些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就说从“盘古开


天地”起。这是因为盘古是我们人类的 创世神,那在神话中说是
谁创造了我们,(而民间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是
始祖 神,盘古和女娲作为和创世神和始祖神,广泛而又长久地受
到了中华民族的崇拜。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 神话故事吗?让我
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座巨大的宝库里,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
吧,引读民族神 话千字文
三、课外拓展(民族神话千字文)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 古开天,浊
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
浩浩汤汤。女娲补 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
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 。民
族精神,积厚流光。



第13课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
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


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2、学生能借助“小卡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的内
容,形成自己的感受。
3、借助温馨点击,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
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
熏陶。
4、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诗,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力讲故事。
学习重点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2、了解精卫事迹的同时,感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
学习准备
老师需要广泛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精卫)那能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点击课件:精卫填
海)
2、精卫填海,刚 才读得挺好。前三个是生字读得这么好,


再读一次,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来——(精卫 填海)
3、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梳理学生说的
情况然后评价一下。)孩 子们很好奇,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学到很
多本领。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仔细看,认真听,去故事里找答案。< br>(点击课件播放动画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
2、动画片里的故事在语文书的35页,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
一读。
3、读得真认真,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手势告诉老师。5个自然段,同意吗?一样的请举手。
(1)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同学听?我们 一组推荐一个代表试
试。——学生读,师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评:个别学生评 。(有特别好的,跟着一起来试试)。师评:
这些同学挺勇敢地,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为了让同学们 读得
更好,注意这几个字音。(纠正字音)。
(3)师大声,生小声跟读。
4、 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读不好呢?因为有好多字宝宝我们还
不认识,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和这些字宝宝交 朋友。
(1)自己读。


(2)同桌认读。
(3)刚才读得很 认真,会不会都认识这些字词?读好了有
神秘的礼物送给你,一定要读准字音,声音洪亮。点击课件里的
词。抽读。随机请同学读,读准为止。(在同学帮助下得到的礼
物和同学分享。读得好的教大家 。)
(4)生字卡。用课件提醒同学们“没”在这课的读音。
(5)放进课文里,把课文读通顺。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看你们读得 真好,现在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
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 个
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 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
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
什么,投进大海里?
你们真勇敢,比杨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
从刚才你 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
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 卫。精卫天天
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画石子和树枝)。那么
她为什么要这么 做呢?你可以从大海和精卫的对话中去找答案。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大海和精卫 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大家用“——”勾出大海


说的话。用“﹋”勾出精卫说的话。谁愿 意上来试试?其他同学
在你们的书上勾画,画好了自己读一读。
上面这个同学已经勾画好了,下面的同学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勾画得怎样。范读。大海 说……是大
海说的,同意吗?警卫说……这是精卫说的,同意吗?评上来勾
画的同学:真是既能 干又勇敢,奖励一朵红花。一样的请举手,
正确,夸夸自己。
3、同桌分角色来读,愿意当大海的就读大海的话,愿意当
精卫的就读精卫的话。
4、(出示头饰)你们看这是:---大海。这是---精卫。想戴
吗?读得最好的老师就把头 饰送给他。请同学读。生评:他的什
么比较好。看你能超过他吗?直至读好。
好多孩子很想当 精卫,请起立。坐着的当大海,老师读叙述
部分,看能不能展示大海的愤怒,精卫的坚定。
5、真是一个坚定的精卫。精卫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地勇敢
坚定,你们也想当一当她吗?扇动你的翅膀, 把自己变成一只美
丽的小鸟,飞到大海上去吧!
哇!这么多的精卫,你们要干什么去啊?-- --你用什么填海
呢?----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嘿!精卫,大风来了会把
你吹 走,暴雨来了会把你淋湿,巨浪来了会把你卷到海底淹死的,
你不害怕吗?这么远这么累,你还要飞多久 啊?
(老师看时间)说:实在不能飞的请坐下,(对剩下的几只)


真是勇敢 坚定的精卫,可是我们大部分同学都觉得飞起来是那么
地累,而精卫却日日夜夜地填海,不管风浪有多大 ,仍旧日日夜
夜地填海,一刻也不停息。
6、在大海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精卫?(板书:勇敢)
7、你想对她说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8、让我们带着对精卫的敬佩,再来走进课文,再次讲述这
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齐读。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
不畏艰险的 精卫,杨老师更看到了如同精卫一般勇敢、顽强战胜
学习困难的同学们。神话故事总是以动人的故事,离 奇的手法告
诉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更有爱心,更有恒心,更有
毅力。
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
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
事。
教学反思:
该课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1)能针 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
学习气氛。以一个小姑娘的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让 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2)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 形式地学习,学生基本
上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对多音字也有所认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手 段让语文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
交叉、渗透和整合,如:看大海发怒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精卫
在大海上飞,看各种神话故事的封面等都能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
的翅膀,在感悟中学习,建设了开放的 语文课堂。
小蔡






第14课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设计理念】
1.强化 朗读,培养语感。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
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
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2.有意识地 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引导学生读中感
悟,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 。
3.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学习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
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 惩罚、敬佩、造
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
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抓住相关词、句、段揣摩,感悟人物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结构,初步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揭题


1、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师:刚才我们聊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动人的神话故事,被
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另一个遥远的 国度——希腊,同样
也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
事,让我们 一起呼唤英雄的名字——普罗米修斯
板书:普罗米修斯(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
(2)、文中出现了哪些天神的名字?请你画出来读一读。
(3)、说说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课件出示:
(1)音:鹫鹰 阿波罗 太阳神 宙斯
众神之王 普罗米修斯 赫拉克勒斯 大力神
火神
(2)形:焰 、佩、 膝、
(3)义: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惩罚”的意思。
(3)文中出现了哪些天神的 名字,谁来说一说?这些名字
比较难叫,我们一起来呼唤他们的名字。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
谁? (普罗米修斯)那么谁来说一说普罗米修斯与这些天神之间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从太
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 得知后,给了他最严
厉的惩罚,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
普罗米修斯 。)
3、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1)、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2)、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盗取火种
经过:受到惩罚
结果:重获自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课文内容,了解普罗米修斯的勇敢、献身精神。
一、精读课文
走进画面,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经历,(5—8)自然段
师:普罗 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触犯了众神之王宙斯,被宙
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并处以最严厉的处罚,让我 们再次走
进文本,看看普罗米修斯到底遭受了怎样的惩罚?仔细读5—8
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 句读一读,画一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并说说你的感受。
品味词句体会“惩罚”之“残酷”
1、铁环锁崖
课件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的双手 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
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
吹雨淋 的痛苦。
(1)、这段话中那个词最让你感到震撼?
(死死地锁)
(2)、此时 被锁住的是什么?读出你的感受。被锁住的是他
的自由。—-是啊,铁环牢牢地锁住他的自由使得他不能 做任何
想做的事情,把你心中的那份震撼。用朗读表达出来。
(3)、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 在高高的悬崖上,此时他承受
了怎样的痛苦,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个个日日夜夜啊!透过这
些 文字,我仿佛看到在烈日炎炎下,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
忍受着炙热太阳烘烤他的肌肤,他只能忍 受着干渴的煎熬,你呢,
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用你
手中的 笔记录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吧!(小练
笔)
出示句式训练:
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暴雨抽打时,————————————————。
在漫漫长夜下,———————————————————


—。
……
(4)、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住了,可锁不住的是什么?(自
由的心,为人类造福的信念,对 宙斯的不屈服……)
(5)、是啊尽管要忍受着凛冽寒风的阵阵刺痛,普罗米修斯
没有向宙斯 屈服,尽管暴雨抽打苦不堪言,漫漫长夜孤独难耐可
普罗米修斯依然不向宙斯屈服。
2、鹫鹰啄食
过渡:英雄的坚强不屈使得宙斯更加气急败坏,于是更加严
厉的惩罚又 降临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你看到了吗?
(1)、(课件出示:“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 每
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 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出来了。这
样,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1)、 同学们,看到了吗?(出示图片)那只凶恶的鹫鹰在
怎样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 膝上,用它
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你呢,你看到了什么?(生说)
(3)平时你一不小心擦破了皮,割破了手指,或者出了点
血,你是什么感受?(疼痛) 是啊,破点皮就让我们疼痛不已,更何况是附在肉体里的肝
脏呢?鹫鹰那尖利的嘴巴每啄一下都是锥 心的痛啊!而现在它啄
开肚子,啄完整个肝脏,这可要啄一百下甚至一千下,这尖利的

< br>嘴巴就像一把刺刀一刀一刀地剜着普罗米修斯的心脏。
(4)、可是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仍然 没有向宙斯屈服。我
们仍就能够听到他忍着剧痛所发出的呐喊——他摇摇头,坚定地
回答(生读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5)同学们这锥心的痛仅仅只有一次吗?(不是的,白天他
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有重 新长起来了。这样,普
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
A、师:是啊!忍了一天 的折磨,到了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
长了起来,原以为痛苦就此过去,没想到我们又看到那可怕的一
幕:
(生读):一只凶恶的鹫鹰,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
他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B、师:一下、两下、三下、……那钻心的疼痛再一次遍布
他的全身,几乎让他晕厥过去。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
一天、两天过去了鹫鹰在( )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鹫鹰在
( )
一年、十年过去了鹫鹰还在
( )
……


C、地狱般的折磨每天都会经历一次,永远没有尽头,怎是
一个“痛”字了得?
(6)、同学们,看着承受无限痛苦的英雄,让我们用自己的
朗读来为他分担一点伤痛吧!(读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
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
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有重新长起
来了,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 永远没有了尽头。
(8)、 可是尽管要忍受鹫鹰啄食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就是不
向宙斯屈服。
(9) 同学们听到了吗? 不管宙斯如何恐吓普罗米修斯他始
终——(生读):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br>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过渡:同学们到底是什么力量支 持着他坚持下去,不向宙斯
屈服呢?此时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他想到了人类没有火,失
去火 种时的悲惨生活。)
二、没有火的人间是一片怎样的情景?文中有介绍吗?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
吃生 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
(2)、师:我看到了没有火人类只能(茹毛饮血,吃生的
食物)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火人类只能


(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没有火人类只能( )
……
(3)、小结:当普罗米修斯想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想
到如果失去火种,人类又将 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
长夜时,他勇敢地面对宙斯的恐吓,他摇摇头,坚定地回答(生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
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是的,尽管要忍受铁环锁崖,风吹雨打的痛苦,普罗米修斯
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他的心里又想到了 什么?——(人类有了火之
后的幸福生活。)
(4)、师:有了火,人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出文中
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
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教师引导:是的,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驱寒取暖
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
有了火人们开始用它——
(5)、师:火使人类发生的改变仅仅是这些吗? (不是的)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6)、此时,被锁在高加索山 上的普罗米修斯俯视人间,他
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生说)
三、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普罗休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1、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感动的语句。
2、小组代表谈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3、老师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之处,进行情景设置和适当的
引导。
A、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
里去拿取火种。
B、普罗 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
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C、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
磨他,他也不屈服。
D、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善良的神,当她看到人类生吃东西,
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 人类,就决定
为人类盗取火种。
E、普罗米修斯是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
火神都敬佩他。
(二)、小结:
1、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位同

< br>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
雄,他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 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他
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2、普罗米修斯是大家应该记住的神话故 事,当然我们今天
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
话世界的门, 那里还有许多“神”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课外去读
一读吧!
3、读一首《普罗米修斯》的诗
普罗米修斯赞歌
(英)雪莱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规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搞笑绕口令-项目策划


咸阳中学-年度安全工作总结


长春税务学院分数线-浙江外国语学院分数线


激励学习的名人名言-总务工作总结


菲利普艾斯特中学-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韩乔生经典语录-辽宁省招生办


湖北省分数线-大学四年总结


2013年中考-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